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永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定稿)

郭永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定稿)

郭永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定稿)
郭永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定稿)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的法律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

关于权力的界定有许多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力监督与制约中的权力指的是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它是在特定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拥有的强制力量。①权力能够造福社会和人民,也能够趋向腐败和异化。为了防止权力走向腐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我们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权力监督与制约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受资本主义腐朽制度的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在权力监督与制约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贪污腐败在我国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控与治理。所以我们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丝毫不能放松,可以让权力带着镣铐跳舞,不能让权力展开翅膀任意疯狂。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的现状分析

(一)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视法律奖惩。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们的权力监督与制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犹不及,过多的说教有时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廉洁自爱者和贪污腐败者在接受同样的道德教育下之所以会出现分化,原因就在于人性的不完美。为了抑制人性中的“恶火”,激发潜意识中的“善念”,必须依靠法律,依靠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二)重自上而下的监督,轻视自下而上的监督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比较管用,但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与制约能力则比较有限。上级机关对于下级机关的建议和意见,或意见保留,或充耳不闻。对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更是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三)外部监督如火如荼,内部监督裹足不前

外部监督的积极性比较大,如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在监督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内部监督的效力和作用最大,积极性则比较小。

(四)权力抱团多,权力制约少。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如果地方政府机关在地方首长的领导下如铁板一块,不同机关之间大家都互有所求,彼此互相照顾,心照不宣,这就是权力的抱团。权力抱团不是为了取暖,而是为了腐败。

(五)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效果较弱,权力不能正确行使的个案时有发生。

权力的滥用滋生腐败,而腐败尚未得到有效的防控。例如,腐败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腐败往集体腐败发展。腐败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从千万往亿上迈进。腐败的性质越来越复杂,从权钱交易向权钱势交易发展。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必要性

1.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前提;

2.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4.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迫切性

1. 遏制腐败迫切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2. 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的要求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三、强化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法律机制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教育

历史证明,以法治来监督与制约权力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设计。实现法治的关键不在于法治口号的提出,而在于法治教育,让法治成为人们的信仰,成为生活和身体的一部分。

(二)独立分工与相互制约

在实践中,三种权力不独立分工,它们重合作,不重分工。行政权力一权独大,立法、司法权在狭小的空间艰难生存。在这种形式下,容易产生不受监督的专断权力,容易侵犯人民群众的利益,容易失信于民。所以我们要纠正这种局面,落实人民代表的权力,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力,真正做到在党的领导下三权独立与相互制约。三权独立与相互制约的核心在于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执政党对于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机关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

(三)预防为主与重典治腐

最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就是事前监督,是预防。如果我们用心良苦的制度之

网没能拦住“前腐后继”的贪腐之徒,如果我们固若长城的法律之堤没能挡住浊浪滔天的贪腐之水,如果我们绿意盎然的防腐之林没能截住飞沙走石的贪腐之风,那么我们就必须祭出我们的防腐利器——法律的惩罚。

(四)言论自由与信息公开

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社会和人民对权力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就没有生命力,就容易滋生腐败,腐败锈蚀的权力必然为人民所抛弃,不能避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如果只有言论自由,没有信息公开,也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大家所讨论的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话题。为了制止谣言,政府必须告诉大家真相,真相是辟谣的法宝。

四、权力正确行使的可行性

1. 国家高度重视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问题;

2. 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对贪污腐败形成一定的监督。

为了监督与制约权力,我们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口号,但是更要加强法治教育,因为三千多年的道德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法治教育能够解决。其次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三权独立和均衡分工,不能顾此失彼,如果一权独大,其他权力只是附属,仍然起不到监督与制约的作用。第三,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关键在于预防,其中最好的预防方法莫过于重刑。重刑的制定不在于惩罚,而在于震慑。最后,我们要广开言路,让老百姓都敢说,言者无罪。作为权力行使者应该广纳善言。立法机关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通过程序来制约权力。权力受到监督与制约,权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一个永不凋零的话题,有些内容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尽量旧瓶装新酒,古埙奏新韵。文中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老师指正!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的法律机制研究

目录

前言 (1)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的现状分析 (2)

(一)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视法律奖惩。 (2)

(二)重自上而下的监督,轻视自下而上的监督 (3)

(三)外部监督如火如荼,内部监督裹足不前 (4)

(四)权力抱团多,权力制约少。 (6)

(五)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效果较弱。 (6)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7)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必要性 (7)

1.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前提。 (7)

2.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7)

3.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8)

4.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 (8)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迫切性 (8)

1. 遏制腐败迫切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8)

2. 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的要求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9)

三、强化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法律机制 (9)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教育 (10)

(二)独立分工与相互制约 (11)

(三)预防为主与重典治腐 (12)

(四)言论自由与信息公开 (15)

四、权力正确行使的可行性 (17)

(一)国家高度重视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问题 (17)

(二)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对贪污腐败形成一定的监督。 (18)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前言

关于权力的界定有许多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字典上对权力的解释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支配权和指挥权”。①权力监督与制约中的权力指的是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它是在特定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拥有的强制力量。②权力能够造福社会和人民,但是也能够趋向腐败。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③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也说,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为了防止权力走向腐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我们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权力才能够依法正确行使。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权力就会违法错误行使,就会产生腐败。监督,就是察看并督促的意思。④制约,就是指限制约束。制约权力相较于监督权力,其作用更强,效果更明显。显而易见,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的关键就在于监督与制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权力基本上不受约束,如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任意践踏人民的利益;如泛滥的黄河,洪水横流,将自己的自由与淫奢建立在群众的血泪和痛苦之上。不受监督与制约的权力必然作恶,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的权力必将为人民群众抛弃在历史的长河里,遗臭万年。权力在行使统治权的时候,被统治者也在寻求能够接受的权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终于,人民选择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行使权力。

20世纪50年代以降,权力监督与制约制度在我国开始重构与建设,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走过一定的弯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权力监督与制约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越来越完善,权力的行使越来越规范。但是,受资本主义腐朽制度的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在权力监督与制约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贪污腐败在我国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控与治理,人

①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10页。

②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③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④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74页。

民的权利有时候会受到公共权力的侵袭与骚扰。所以我们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丝毫不能放松,对权力应该加强戒备,可以让权力带着镣铐跳舞,带着金箍为人民服务,不能让权力展开翅膀自由的飞翔。否则,权力之祸就会肆虐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权力,笼统地讲纵向上包括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横向上可以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目前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从监督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与制约的主体主要有,执政党、纪委、监察机关、立法机关、政协机关、检察院(反贪局)、审计机关和预防腐败机关。外部监督与制约的主体主要有,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国际组织。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的现状分析

(一)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视法律奖惩。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们的权力监督与制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没有上学之前,父母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在中学有思想政治课程,到了大学和研究生,有政治公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孩子、学生的成长十分必要,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过犹不及,过多的说教有时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就像是“我们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或者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的“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学生毕业,到了工作,尤其是权力机关工作,人们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写了无数篇“刻骨铭心”的心得体会。我们学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激励我们前行的模范典型,学习他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观看了一个个前赴后继的贪官污吏的恶迹斑斑,以他们为反面教材,现身说法,在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自私自利主义面前引以为戒、警钟长鸣。但是,今天反复的思想教育并不能保证“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在权力行使者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依法正确行使权力,道路平坦,前途光明,利国利民利家;一条是违法错误行使权力,道路曲折,前途黑暗,于国于家无望。廉洁自爱者和贪污腐败者在分化以前,接受着同样的教育。在家里,没有父母告诉孩子要贪污腐败,都是教育孩子克己奉公。在学校,没有那个老师教育学生徇私舞弊,都是教育学生公正廉洁。

做人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异化?要公正廉明,不要贪赃枉法,这在道德理论上绝对不是一个问题,但在权力的行使实践中,它又绝对的是个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人性在作祟。人是复杂的政治动物,既善又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要做好事时,会是动物中最优秀的,人要做坏事时,会是动物中最卑鄙的。西方谚语中有“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中国古语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①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人性也有精彩的分析,每个人身里都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认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②

人性如此复杂,权力又容易趋向腐败。两相结合,如脱缰之野马、决堤之大河,最易害人害己。权力的无端滥用能够使人在犯罪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几近疯狂。如托尔斯泰所言,“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春天的早晨,也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而赐下的这个世界的美丽,那种使人趋于和平、协调、相爱的美丽;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他们硬想出来借以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③能不能限制人性中的恶,预防权力走向腐败?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办法就是法治。与过量思想道德教育相比则是法律教育的缺失。“法律是显性的道德,道德是隐形的法律”,不可否认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非同一般。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法律都是来源于道德,或者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但是法律与道德又有明显的区别。法律只调整人的外在行为,不调整人的内心世界。而道德对行为和灵魂都加以调整,而道德的缺陷也可能正在于此。道德调整的灵魂世界太神秘、太深奥,也太难调整,难以驾驭。相对而言,法律的调整则比较直观、简单,客观、公平。但是,我们的法律教育工作则比较落后,在一个没有法治基础的国家进行法治建设是多么需要法律教育,可我们法律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是远远不够的。

(二)重自上而下的监督,轻视自下而上的监督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比较管用,但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与制约能力则比较有

①赵永红著:《对权力监督的理论思考》,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2月第一期。

②托尔斯泰著:《复活》,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页。

③托尔斯泰著:《复活》,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限。首先下级机关在接受上级机关的考评时,如临大敌,如履薄冰。上级到下级机关在实践中一般说是指导工作,但是下级机关到上级机关一般说是学习。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领导和指导关系,但是这种单向的监督与制约存在很大问题,因为上级机关的指导也难免万无一失,如果有问题的指导,下级机关也得惟命是从,那么这肯定不是上级机关的真意。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离人民群众越近,接触到的真实情况越多,但是实践中,各种标准都是上级机关制定的,对于下级机关的建议和意见,要么就没让提,要么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其次对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更是隔靴挠痒,无关紧要。权力自人民出,人民对于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天经地义。但是人民群众如何对权力行使进行监督?有两种人对这个问题上心,一种人是受害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救济,就会举报。到法院,得不到救济,受害人就会把法官一块举报。到政府上访,他可能将他上访过的没有给他解决问题的政府都一块举报。这是一种个案上的监督。还有一种人是关心社会和国家问题的爱国志士,他们是从整体上监督权力的行使,然后提出改良的建议和意见。

然而,对于这两部门社会监督力量,我们有些人对此有不正确的认识,前者有些人说是“刁民”,后者则经常因言获罪。殊不知,正是这些可爱的人监督着权力的正常运行,推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持续发展。

(三)外部监督如火如荼,内部监督裹足不前

外部监督的积极性比较大,如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在监督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监督上已述及,下面主要来看看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就是人民认为政府的行为违法,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990年实施《行政诉讼法》以来,我国民告官的胜诉率是30%,高于国外20%的胜诉率。①我国的民告官制度是对中国历史传统的突破,在中国古代,只有官管民,不可能有人民对政府的监督。而《行政诉讼法》不仅肯定了

①何增科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权力监督的重要变化和进展》,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权,而且规定了民告官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在实践中对于纠正违法行政行为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但是这种美好的制度还有些许的瑕疵。例如,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受到诸多的限制。哪些法院受理,哪些不受理?法律规定本来都有限,到司法实践中,受制于地方政府和上级压力,又有许多应该受理的案件被排除在外,以致于受案范围过于狭窄,影响行政诉讼分发展。还有胜诉率不高,虽有30%,高于国外,但是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人们只有在权利受到较为严重的侵犯时,才会选择去告行政机关。因为古训说,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所以我们国家行政诉讼老百姓的胜诉率在理论上应该逐渐提高,而不是降低。否则,人们会觉得官官相护,慢慢的大家都不去告状了。还有,30%的老百姓打赢了官司,但是他们还得担心打击报复,有领导对受害人放话“你叫我疼一阵,我让你痛一辈”。“千里大堤,溃于蚁穴”,这些小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会有倒退的危险。

媒体监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力量。媒体可以简单分为传统的媒体和网络,前者如报刊、电视等,后者如网站、论坛、微博等。比较而言,网络的监督更有力,作用更明显。有好多贪污腐败、公款私用等问题都是先在网上被曝光,然后纪委监察机关介入调查。传统的媒体则是比较落后,它们多是在司法机关调查之时或之后,才开始报导。新闻媒体的灵魂和保护制度在于言论自由,如果言论自由这一宪法权利被褫夺,那么新闻媒体的监督就如同行尸走肉,有名无实了。但是媒体监督也有一些地方值得人们思考。比如实名制的问题,实行实名制的目的是什么,是方便对发帖者打击报复,还是保护受害人?还有在新闻中对于公共人物的监督不需要太多的证据来证明。“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又有谁能说清。特别是对权力的行使者进行监督时,合理的怀疑就可以进行报导,记者和举报人不可能像警察那样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行动,第一,他们没有权力,在和贪污腐败作斗争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第二,新闻在于及时,等调查清楚,新闻已经成昨日黄花了。还有就是媒体监督不能善始善终,贪污腐败东窗事发时,新闻报导铺天盖地,但是热情持续不了几天,甚至一天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口口声声说我们将后续报导,但是就是不见后续报导。这样的新闻监督不过是图一时之乐,而效果不佳。

内部监督的效力和作用最大,积极性则比较小。所有的监督与制约,归根结

底,都必须由纪委和相关的国家机关出面,即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才能实行。否则监督就是一句空话,或者是纸上的权利。所以唯有内部的监督才是实实在在的监督,才能将贪污腐败者拿下,绳之以法。纪委、检察院的监督有主动进行的,但是多是被动的,在接到受害人上访、举报之后才开始行动。还有一部分是人民群众举报了之后,就像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如果监督机关对监督没有积极性,而法律又不能保证积极性,则监督机构则将形同虚设,枉拿皇粮。

(四)权力抱团多,权力制约少。

各个政府机关团结友爱,中央的文件和规章上令下行,下级机关如实地将基层情况汇报给上级,各级机关众志成城,共同对敌。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泱泱大国的金瓯无缺就能够早日实现。但是如果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机关如一串铁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上的政府机关在地方首长的领导下如铁板一块,不同机关之间大家都互有所求,彼此互相照顾,心照不宣。比如去农村抓犯罪嫌疑人时,由政府牵头、主要由公检法机关组成联合执法队,这就团结的不是地方。执法合法,人民群众拍手欢迎,一旦出现问题,老百姓都会把责任归咎到政府头上。甚至有些地方或者有些机关的部分领导制定腐败的攻守同盟,团结起来共同搜刮民脂民膏。权力虽有分工,但是凝聚力、向心力仍然非常之大。要在铁板一块的权利网络上撕开一个口子,实非易事。

比起权力的纠结来,权力的制约则如小巫见大巫。被绳之以法的腐败分子贪污的都不是小数目,被打掉的黑恶势力团伙都不是一天形成的,将自己老婆孩子钱转移的国外的裸官不是刚刚发生的。如果我们的权力监督机关能够及时的主动的积极地去查腐败,让腐败分子无地可钻,无处可逃,真正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么腐败只会减少,不会增多。我们是把老虎养大了去打,还是当老虎小的时候去打,我们当然会选择后者。当然,不让有小老虎更好。所以国家成立预防腐败机关就非常及时,机关是成立了,关键还要看能不能预防腐败。

(五)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效果较弱。

权力的滥用滋生腐败。腐败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腐败往集体腐败发展。腐败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从千万往亿上迈进。腐败的性质越来越复杂,从权钱

交易向权钱势交易发展。腐败的主体越来越大,从自己单个腐败向带着全家都腐败蔓延。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必要性

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政治权力的扩张性、自利性和腐蚀性等特征使得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必要。①权力缺乏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监督,就会导致滥用,就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将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阻碍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1.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前提。

权力能够正确行使,也可能错误行使;它能行善,也能作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故……法律是排除了激情的理性,因而它比个人更可取。”为了防止权力异化,我们必须限制权力,对权力进行监督。

2.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权力行使得当能够产生秩序,违法行使能够破坏秩序。权力的消极作用和人们欲望的无限扩张极易喜欢好大喜功,喜欢推倒重来,这样势必会对秩序造成致命的伤害。为了防止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对社会造成震荡,我们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①董云虎著:《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载《人权》,2006年第6期。

3.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但是我们发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贪污腐败也在发展,环境破坏日益扩大,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为此,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须以人为本,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所以有些地方,有些行业没有科学发展,其中权力腐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不管是经济建设,还是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权力的积极推动作用。如果能够监督和制约权力,使权力不能够任意胡作非为,那么科学发展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四大文明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依法行政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政治文明建设的其他内容莫不有权力的行使有关,如果权力不加以监督与制约,决策的时候专断,不民主,不深入基层,不调查民意;执行的时候,只求结果,不问过程,没有任何的公开和说明;对于自己制定出来的法律,只要求人民群众遵守,而权力行使者却“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知法犯法。如此这般,都不是政治文明,而是倒退到政治的蛮荒时代。唯有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才会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华丽乐章。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迫切性

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我们的力度还不够,现在有些问题的滋生、发展不容我们忽视。

1. 遏制腐败迫切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为了与腐败做斗争,我们可谓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反腐败的规章制度接二连三的出台,发现的贪污腐败分子一如既往的严惩不贷,反腐败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这仍不足以对贪污腐败现象形成有效的制止,违法乱纪的害群之马还

时有发生,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仍有被破坏的痕迹。对于腐败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估计不会有太多的人赞同。权力行使者都一致认为腐败不道德,违法。但是在欲望、金钱、美色等诸多诱惑之前,有一小撮公务人员不能保持淡定,走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腐败分子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既然腐败这么不得人心,害人害己,应该遭到国家和人民的唾弃。但是腐败却禁不能止,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却愈演愈烈,不断的上演权力最后疯狂的恶剧。该对腐败分子说不了,是时候珍爱权力,远离腐败了。

2. 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的要求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来自于人民的授予,被授予出去的权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宪法的灵魂。

但是,在实践中,贪官污吏不为人民服务,没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而是为自己服务,在肮脏的五脏六腑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欲壑难填。权力一旦被授予出去,权力行使者可能会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他很快会意识到权力的“好处”和“价值”,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给自己带来享受和满足。任何权力都是有限度的,或受制于法律,或受制于上级机关。权力行使者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欲求,就会在法律的限度内不断的上蹿下跳,试图突破法律的约束。

这时“虎兕出于柙”,为祸尤烈,殊不知“苛政猛于虎”,权力就会有意无意的侵犯权利,或具体或抽象。哪里有权力的滥用,那里就有反抗。权力的违法行使势必会引起人民对国家和政府的误解,导致积怨愈来愈深,矛盾越积越大。

老百姓告的是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那么这个公职人员应该停职,接受调查,至少也应该回避,他不能既当被告,又当法官。

三、强化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法律机制

强化的目的,或终极价值就是彻底解决权力滥用、权力腐败问题,追求极少腐败,或极轻微的腐败。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要彻底的打到腐败,但是要彻底的消灭腐败,受生活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所限,现在还没有信心。要制止权力走向腐

败,我们得拿出坚定的决心、毫不动摇的毅力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方能取胜。下面就强化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法律机制建设谈谈我们的浅陋之间,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教育

权力来源于人民,是授权的本质;权力也来自法律的授予,是授权的形式。权力自法律除,所以权力是最应该遵守法律的。执法犯法,罪加一等,应该成为法律的一个原则。如何能够解决权力腐败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法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称,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这是一种由天才们设计,并可由蠢才们运作的体系。”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笼统地看出法治的力量。

对于法治,亚里士多德有过经典的解释,“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必须被遵守,而人们遵守的法律又必须是良法”。法治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法律之治;第二,良法之治。孟子也说,“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须执行,否则就不是法律。西法东渐的冰人,清末的沈家本告诉我们,“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也未见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的。”

法律被制定出来,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有的国家的法律犹如一件合身的、经常被穿着的衣服。有的国家的法律就决不是真正的服装,而只是一种化妆罢了。如果法律不能被司法机关适用,那么它就丧失了其成其为法律的天性。

法律除了必须执行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被人们信仰。美国的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也警告我们,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死亡。

法治既然是监督与限制权力的最好办法,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法治?关键就要靠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制社会的需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

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学校开设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二)独立分工与相互制约

我们不需要照搬西方的理论,但我们需要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如果说我们看得远,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中国近代的落后绝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制度的落后。所以我们更应该参考西方先进的制度。而最先进的制度是法治,刚才我们已经谈过,第二先进的制度是三权分立制度。有人说,如果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进化的规律,那么孟德斯鸠则发现了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由此可见,三权分立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制度构建的重大意义,它也是监督与制约权力的上好方法。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在近代被洛克重述后,被人们再度重视,后由孟德斯鸠最终完成。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这种先进的理论最早被美国人运用在政治实践中,并进一步完善,就是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麦迪逊认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人的利益必然是与当地的法定权利相联系。用这种种方法来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对人性的一种耻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①

实践证明,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理论在监督与制约权力方面发挥了成功的作

①(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4页。

用。结果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实行权力独立分工与相互制约制度。

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将权力进行分工,中央的权力归中央,地方的权力归地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独立分工,但是我们的独立分工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我们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独立分工。虽然我国宪法设计也是三权独立分工,但是权力的实践运行与制度设计却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在实践中,三种权力不独立分工,它们重合作,不重分工。行政权力一权独大,立法、司法权在狭小的空间艰难生存。在这种形式下,容易产生不受监督的专断权力,容易侵犯人民群众的利益,容易失信于民。所以我们要纠正这种局面,落实人民代表的权力,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力,真正做到在党的领导下三权独立与相互制约。三权独立与相互制约的关键在于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执政党对于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机关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

(三)预防为主与重典治腐

权力必须进行监督与制约,其中从监督发生的时间看,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防腐败于未然,事中监督是禁腐败于发生,事后监督是止腐败于已然。但是完全将三者割裂开来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许多制度设计的作用贯穿于整个的监督过程。例如我们上面讨论过的法治和权力分工制度,它们的监督及制约作用与权力的行使如影随形,时刻不离左右。当然前提是法治和权力分工制度能够落实到实践,否则,人大于法,言出法随,则预防的功能非但不会发生,权力腐败的现象甚至有可能出现扩大,蔓延的恶果。

最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就是事前监督,是预防,如果我们预防得当,没有权力主体腐败,或者腐败的程度非常轻微,可以忽略不计,那肯定是我们最希望追求的结果。我们不能等权力主体腐败了,很严重,不惩治,对人民无法交代;惩治,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我们不能仅重视事后惩治腐败,这是因为“倘若依然存在腐败动机,那么一批害群之马被惩处之后,紧接着又会有一帮新的腐败官僚和行贿者粉墨登场”。①

预防为主的反腐理念已经应运而生,正视腐败,主动向腐败出击,改变了过

①陈绍杰著:《建立实施我国预防腐败预警机制的探讨》,载《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4月第2期。

去把精力放在事后惩罚、挽回损失方面的被动局面。“标本兼治,预防为主”成为反腐问题的共识。①进入21世纪,党中央审时度势,确定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②国家已经意识到预防腐败的重要性,为此在2007年9月13日单独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该局的成立可以协调相关部,齐心协力共同预防腐败;可以扩大工作局面,形成全社会预防腐败的良好环境;可以致力于腐败问题的研究,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可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在美国总统位置上的小布什于2002年从政治家的角度特别强调:“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就是在笼子里为大家演讲。”

专门的机构是成立了,关键就要看它预防腐败的能力有多大?若果我们成立一个机关,而这个预防腐败的机关也出现腐败问题,那么我们宁愿不成立这个机关了。另外,预防腐败局的地位和职责有限,在实践中能否很好的发挥预防腐败的功能值得关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③希望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这个铁面无私的机关,在它的监督之下,执掌大权者闻者足戒,不再生贪腐之心,贪污腐败者绳之以法,不再生枉法之事。

如果我们用心良苦的制度之网没能拦住彻底变质的贪腐之徒,如果我们固若长城的法律之堤没能挡住前腐后继的贪腐之水,如果我们绿意盎然的防腐之林没能截住飞沙走石的贪腐之风,那么我们就必须祭出我们的防腐利器——法律的惩罚。

治贪腐必用重典。“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正也”。权力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由谁来行使权力?必须是守法之人、有德之人。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遵守正义的时代。如果把权力交给监狱

①康贵民著:《外国是如何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载《环球视野》,2008年第6期。

②马馼著:《加强预防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5月。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里的犯人,估计大家都不同意。如果把权力交给监狱外的人,从而导致行使权力的人关进了监狱,也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立法者是制定法律的人,行政机关是执行法律的人,司法者是裁断法律的人,是正义和天平的代言人,是社会公正和秩序的最后一道保障,这三类人,也包括所有公共权力的行使者都应该在遵守法律和人格品德上面垂先示范、为人楷模,如果权力的行使者带头违法,如果人民的公仆贪污腐败侵犯了人民的权益

惩恶就是扬善。对犯罪的放纵必然会导致道德体系的崩溃。有人说我们处于“后彭宇时代”,看到有老人摔倒不去搀扶是正常的,而彭宇去把老人扶起来是不正常的,说明就是彭宇撞倒了。这种逻辑推理可能许多人接受不了,对法院和法官大加鞭挞。从另一个方面看,不正反映出当下道德状况令人堪忧。现实可能是就是这样,只不过法院不能在判决书书表述而已。当你说大家都好的时候,不会犯错,当你指出大家缺点,尤其痛处的时候,大家就会责怪医生。为什么美好的道德规范大家不遵守?是因为法律不能惩恶扬善。在所有的“恶”之中,唯权力之恶危害最甚。所以我们我加大对腐败的惩罚力度,让没有腐败者不敢腐败,刚刚腐败者“急流勇退”,陷入腐败者身陷囹圄。如果我们不对腐败分子出手,任由他们侵害人们的权利,那么必然会造成人民对权力的敌视。新西兰的杰里米·波普认为,“建立一个国民廉政体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得腐败成为一件‘高风险’、‘低收益’的事情。这样,它就能防止腐败在其源头的发生,而不是坐等事情发生后去惩戒它。”“腐败行为只有当它进入风险很大、利益都很小的境地,它才会被遏制。非正式规则既行不通,也不能使大众相信。”①

近30年来,我们国家已经认识治理腐败仅凭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武力。在惩治腐败的司法实践中,“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始终将查处腐败案件、特别是腐败大案要案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始终保持惩处腐败的强劲势头”②。但是我们的惩治力度还有待加大,对腐败分子要主动出击,让腐败者无处可藏、无处可逃,唯有此,权力才能造福人民群众和社稷国家。

①(新西兰)杰里米波普著:《反腐败策略——来自透明国际的报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②郭学德著:《惩治和预防腐败于体制、机制、制度创新》,载《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

(四)言论自由与信息公开

在中国古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当时统治者对言论自由的压制,自然,黎民百姓很难对权力进行监督。到后来,人们只能“道路以目”,这是对言论自由剥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民群众“敢怒而不敢言,此所以秦亡矣。”当然这只是秦亡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其他封建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历代王朝统治者都禁锢言论,“焚书坑儒”,大兴“文字狱”但都没有挽救王朝的命运,而是加速了亡朝的步伐。可见,言论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言论不自由。自汉以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当然,这种文化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一种愚民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治下,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成了“牧羊人”所“牧”的“牛羊”。不仅如此,人们的说话还经常受到政治权力的纠缠。老百姓都知道,说话一不小心,是要杀头的;文官的“死谏”,后来不是有很多人都“谏死”了吗?正应了“武死战,文死谏”这句古谚。当然,上面这些话,都不算是言论自由的“言论”。有时,政治开明的帝王也实行一些“宽民政策”,其中有一条目叫“广开言路”。这也不是言论自由,充其量是黄帝高兴时的一种赏赐,是维持统治的一种方略。这离“触犯皇威”之间究竟有多远,恐怕只有皇帝一人知道!

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社会和人民对权力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就没有生命力,就容易滋生腐败,腐败生锈的权力必然为人民所抛弃,不能避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当家作主,宪法赋予了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人民也不甘于沉默,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导下,千百万中国人民非常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祖国贡献全部力量。作家、学者、艺术家也不例外,他们有着像艾青一样的爱国热心:“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他们歌唱新中国,积极参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但在风雨飘摇的十年浩劫中,就是这些爱国心的言论表达,却被认为是反党反革命言论。终于在人间再次上演了“飞蛾投火”的悲剧,①正像飞蛾一样明

①通说认为,飞蛾投火比喻自取灭亡。但巴金先生在《飞蛾颂》中认为,飞蛾投火是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而献身,也是先生自身的一种暗喻。

知是火还要献身,许多人因为言论不“革命”而惹祸上身,但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言论,因为那是一种对祖国深沉的爱,是一种对真理不懈的追求。有时候言论自由还真像“是一本很悲伤的书,结局是如此之凄美”。但我们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的,不是吗?

既然我们不能禁锢思想,也不能禁锢言论,而且,也因为“禁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在漫长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在“文化革命”中表现的尤其沉重。那么,与其束缚言论,不如给它带上翅膀,让它飞翔。像霍尔姆斯所说的:“让思想能力本身在自由竞争中为人们所承认,这是真理的最佳试金石。”①给它自由,让它在言论的市场上像商品一样竞争,“适者生存”。“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但是金子总是会闪光的,这就是真理的言论。

束缚言论,对于权力腐败者的违纪行为,或噤若寒蝉,或视而不见,权力腐败者之只能上演最后的疯狂,禁止言论自由就是权力的掘墓人。贯彻落实言论自由制度,能够监督权力,权力的常青树才能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

如果只有言论自由,没有信息公开,也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大家所讨论的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话题。为了制止谣言,我们必须告诉大家真相,真相是辟谣的法宝。

没有任何事情比政府的秘密行为更能侵犯公民的自由。《公开条例》的制定反映了国内各种力量要求和谐,反对暴力犯罪的心声。国内和谐中最关键者是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而其他内部之和谐也有赖于此。若政府能够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至少不受政府本身的侵犯,若公民的信息诉求能够满足,不再生活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那么我们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越来越近了。而条例的制定,正表明了政府保护公民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它的制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后先而生、相伴而行。

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形容《条例》颁布的意义,一点也不为过。不是说,不制定《公开条例》,我国的政府信息就不公布了。而是说,在《公开条例》出台之后,我国政府信息公布规范化、程序化、可诉化了。

由此及彼,法院、检察院的司法信息也更应当公开。“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不仅仅指得是政府,对司法机关则更有约束力。实践

①龚祥瑞著《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一、权力制约理论的历史演变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原则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社会成员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居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为了培养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保留“自律”的空间,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恣意。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满足和实现自我利益,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并在这种过程中监督、制约、评判政府和公共权力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因为参与能力和参与环境的局限,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二元对立,为了保证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握,防止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必然要寻求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机制。 分权理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一切政权组织有三要素——议事职能、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其后经古罗马思想家波利比阿继承发展。近代分权学为洛克所倡导,孟德斯鸠加以发展完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洛克认为以上的三种权力不能集中到一个人和一个团体手中。否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为个人或团体谋取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主张司法独立。他强调,由于任何政府都有腐化的趋势和扩张权力的自发倾向,为了防止专制,应当实行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权力结构。孟德斯鸠提出并奠定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基础,其实质是反对和防止国王的专制统治,以保障谋求发展的新兴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由,协调整合统治力量的方法和手段。到18世纪,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人一方面将“分权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国家机构的创建和宪法的制定实践中,从而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变成现实。同时他们又发展了“分权理论”,将联邦与各州纵向分权与制衡纳入分权体系。恩格斯从人民主权理论出发,并且为了矫正资本主义国家因实行“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给理性评说。在那些确确实实实现了各种权力分立国家中,司法权与行政权是完全独立的。马克思在1831年对黑森宪法的赞扬也证明了他对权力的制约的重视。他说:“没有哪一部宪法对执行机关的权限作如此严格的限制,在更大程度上使政府从属于立法机关,并给司法机关以广泛的监督权。……高等法院有权对有关任免制度的一切问题作最后的决定,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并且把违反宪法的官员送交法院审判,

浅谈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浅谈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坚决地惩治腐败,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必须使权力在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下运行,才能确保权力在运行的规范性、公正性、和实效性上体现党的先进性,才能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确保政府机构依法行政,从根本上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也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而依法治国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权力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支配性、稀缺性来看,权力最容易成为脱缰野马,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借助权力的力量而把自我凌驾于权力的作用范围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表现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当掌权者为了私人利益而操纵权力,这种权力又受不到有效规范和限制时,掌权者就会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去侵害人民的权利。人类文明的历史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就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

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权力的运行从决策、执行到检验全方位进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监督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方便有效而又能得到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现有机制的现状,该继承的继承,该废除的废除,该完善的完善,该创新的创新。 一、完善对权力运行启动的监督机制 在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权力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权力具有一种国家或群体权力的代表性,该权力只有相对的使用权和履行权,而无处置权和占有权,一旦失去了岗位,将会自动地失去;另一方面,权力的最终载体是人,因具体的职责而产生的权力,带有个人色彩,由于监控不力,往往会产生借国家的力量给个人谋收益的现象。权力主体是腐败行为的主导因素,必须将公共权力主体的产生和更替纳入法制化、公开化、程序化的轨道,这是我们遏制腐败的“第一道屏障”。 (一)逐步完善公众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机制。 逐步扩大领导干部公众选举产生的范围是一种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总是强调决策民主,忽视选举民主,使宪法赋予人民的选举权打了折扣。因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任用领导干部问题

探究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关系

探究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关系 090702113唐书婷 摘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简要介绍舆论监督的概念,引出与之相对应的舆论引导,举例说明舆论监督的揭露、督促、反映公众意愿的作用、影响力,及形成监督氛围的必要。舆论引导,尤其是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必要性及其影响。说明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衡,媒介则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准确地制衡点,维持社会舆论的平衡。 关键词: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媒体,公众,政府 舆论监督是这几年比较热的一个词语,而所谓舆论监督,广义上来说是指公民享有的对社会公共权力、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众在获知真相的前提下,通过正当的渠道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以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对公共行为进行监督。而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娱乐监督。公民依法享有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吁、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社会事务以及公众人物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1另一方面,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政府舆论引导了。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2而在这样的传播之中,政府、媒体、公众,媒体则成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也成为了一种沟通的媒介。毫无疑问,新闻传媒在进行舆论引导与实施舆论监督时,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舆论监督的内容,以社会生活中的负面题材居多。负面题材较多地包含了现实生活中丑恶、阴暗的因素,这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而舆论引导的材中更多地包含了积极的、激励人们向上和向善的因素,对此加以报道,就更能产生使人见贤思齐、奋发进取的作用3在中国建国之初,便规定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而政府行使权力也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然而,如果是没有监督的权力则必定会走上腐败的道路,这是政治学上的一般规律。在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的纪律监督等众多监督习题中,新闻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展江、白贵主编《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M】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3页 2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8711452.html,/view/18367.htm 3丁柏铨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关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考察》【J】2007年第3期

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党的十七大指出: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在加快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对权力进行规范、约束,建立健康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逐步铲除权力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 根据省监察厅调研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浅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对监督的认识比较淡薄。 片面认为监督有院娩损于领导威信和单位盈形苫象,是找岔子,捅训漏子诺,对己对人都不勇利。 一袁些人对监督顾架虑重重,杏下级对上级英的监督,怕鸡穿小鞋,击不敢监督;同倘级之间渴的监督,怕伤和奶气,麓不想监督;上级对擂下菩级的监督,怕丢选票绿慨,不愿监督二是对氟殷权力的科学配置还不蜗够谱科学。 主要表现在郧: 权赵力过分集中,没仕有相互炎制衡;权责不倦能统一,语行使权力无岸所顾忌;自斟由裁量权嚣过大,为权力永腐败提猿供可乘之机等。 寅权力乒配置的不科学容易味导旺致权力失控,行为失 1 / 9

艳乞范。 三是对权力的轧筋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孝。 嗣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献缺陷邻,缺乏一整套行钥之有效妙的监督制度和烛措施。 例乌如,监督行枕为特别对满一把手萍的监督不到位瓶,留有津大量的监督真蝴空龙,使权力运行过程酝不丑能受到有效的监督;淆嘿现有的一些准则、规定抛蟹、制度在数量上不算少畴赃,但对权力腐败的约漓束月力很有限,远未达啃到法胞律纪律上应达到评的强制眠性程度,造成舒制约权力狞的机制较耍软、较信虚,致那使一部分掌握蔬实权的调权力机关和权力缴行使曝者,没有得到真正障有役效的监督,有的甚至枝淮处于失监的状态。 秩兢四是行政行为还罗不揣够规范。 行政审批灵事项淫仍然过多,程序孙过繁,傣权力行使透明齿度低,为受一些权力部严门和人员滥衅用职权、研以权谋私创造恿了条件芝。 从目前看,掌井管人签、财、物和证照发侦放橇、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惭像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 皱俱五是责任追究的产力愚度、广度还需进一胜步加锚强。 存在滥权违猎纪者不秧一定被查处,少该处分不砧一定被处分彦,该移交不逛一定被移醋交,该判刑不寻一定被龋

权利受到制约和和监督

权利受到制约和和监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明确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明确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2、能力: ○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归纳监督政府权力的若干途径,分析政府依法行政和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分析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的内涵等。 ○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和权力监督体系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 ○学会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 ○认识人民监督政府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培养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和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

○明确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作用,相信我们的政府是法治政府。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明确政府接受监督的重大意义。(重点) 2.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具体要求。(重点、难点)教法 讨论法,讲述法,比较法。 学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及学具准备 课件,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依法行政,但是滥用权力时有发生,怎样确保权力依法行使呢?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板书: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课堂探究活动一: 教师提问:1、同学们,大家讨厌贪官吗?为什么? 2、你心目中的好官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学教材46页第一段和47页最后一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及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监督的

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摘要】近年来,关于构建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过程中,会受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本文从对公共权力概念的分析入手,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权力;制约;监督;综述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60-01 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共利益,根据公众意志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支配力量,其行使主体是执政党、政府以及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其运行的实质是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实现公共利益。思想家孟德斯鸠则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列宁也曾明确指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无节制的堕落。在我国,尽管公共权力的基本属性已获得根本改造,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人的自私性以及封建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公权私用、滥用和腐败等权力异化现象的出现。因而,加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十分必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历来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进入到21世纪后,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公共权力的概念 关于公共权力的概念,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说。一个比较常见的观点是: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迫使他人放弃自己的意志而实现某一目的的能力。公共权力也可以理解为公权利,是为管理公共事务而设定的。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需要组织起来适应自然环境,因而需要处理许多公共事务,也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个体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使命是维护和促进私权。但公共权力自产生起,就与私权利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尽管对抗的范围、方式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对抗性是天然的,不可化解的。试图以公共权力基本目的公共性来否认或者掩盖其与私权利的对抗性是徒劳的。因为公共权力本源自私权利,是私权利的让渡;同时公共权力行使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对私权利的限制。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受种种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产生腐败,寻租等行为,对私权利构成侵犯,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二、公共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理论上的系统化始于孟德斯鸠,实际应用始于美国建国宪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使其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制约。 在这一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科学配置权力,并使不同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杨长青认为,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要适度分解权力.构建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具体而言,他认为可以通过“分解‘一把手’过分集中的权力”、“限制领导干部兼职”、“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地方党委和人大的关系”、“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来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同时他认为还应“建立垂直的监督领导体制”、“理顺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关系”来“要强化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以权力制约权力。“只有从权力内部对权力进行分解,并在此建立一个稳定的、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以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制约权力”才能有效地控制权力。“强化权力制约的关键是实现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完善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需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构设置和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各级权力机关相互间的制约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制约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司法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吴振钧提

20170302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试卷答案100分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试卷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100.0 分! 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 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现程度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程度,以及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实现程度是一致的。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权力具有代表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功能。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最好保护。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党内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制度层面的重要原因。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健全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标准之一。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对权力的监督就是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1. “一把手”违纪违法犯罪最容易产生一种催化和连锁反应,甚至会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正确√ A. 正确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教案(2课时)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7.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 ②进一步了解“一站式”政务服务。 2.能力目标 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明白行政办事流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认识,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1)课件出示:图中的工作人员分别是哪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2)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行政机关有哪些?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第一课时。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了解我国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②进一步了解“一站式”政务服务。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我国各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如何行使权力? 2.生活中去行政办事大厅办事的经历。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一、学习“权力行使有边界” 1.阅读第62页的活动园。 交流:从图上你能看出哪些问题? 2.课件出示,继续了解行政机关的组成及履职情况,以及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机关部门设置情况。 过渡:行政机关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也就是说,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没有授予的权力,行政机关就不能行使。(课件出示活动园和相关链接。)总结: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二、学习“一站式行政服务” 1.课件出示了解“一站式”行政服务的定义,了解其性质。 2.和同学找一找本县的“行政服务中心”。 3.课件出示,了解“12345公共服务系统”。 总结:“一站式”服务,就像一个“政务超市”,不同区域代表不同的行政机关,承担着办理不同业务的职能。人们到这里办理业务时到相应的区域就可以。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生活中我们与国家机关相互联系的具体事例。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7.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二课时

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

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 唐光怀 摘 要: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体,其权利义务的划分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成败。知情权、采访权、报道权和人格权是其主要权利。保守国家秘密、尊重司法独立,尊重公民、法人人格权、维护社会和谐是其主要义务。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知情权;采访权;国家秘密;司法独立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7)6-123-03 作 者: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任何一位公民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即使完全正确也只是个别人的意见,是不能称为舆论的;只有经过传播,取得众多人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众多人的共识(社会集合意识),才能形成舆论,产生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其权利义务的划分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成败。 一、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的权利 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开展的舆论监督,担负着守望环境、制约权力、保护民主的历史重任。因此,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享有与其职责相称的神圣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知情权 知情权一词作为特指一种权利主张的法学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编辑肯特!库泊在1945年首次提出的。1984年?世界人权宣言#确定其为基本人权之一。所谓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包括对国家事务、社会信息和其他事务的了解。它包括知政权、社会信息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法人信息知情权与法定知情权等内容。 一个民主国家应当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公民有权知道他们应当知道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在现代社会则通常是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传播。 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者和体现者,公众的知情权主要通过媒体而得到体现。但是,记者知道,是为了让公众知道,所以记者有权知道的,也就是公众应当知道的,公众不应当知道的,记者也无权知道,记者不应有比公众更多的特权。 值得注意的是,知情权对于所有媒体和所有记者都是平等的,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本地媒体与外地媒体,党报党刊党台与一般的报刊电视台、电台,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都同等地享有知情权。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厚此薄彼。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是公民行使选举权、监督权和表达自由权等其他民主权利的手段性权利。公民没有充分的知情权,其他民主权利都将因缺少必要的基础和前提而落空。 给予政治权利而不赋予对政治情况的知悉权,无疑又等于收回了政治权。就像说那个孤岛是你的,但又不许你乘任何交通工具登上它一样。因此,在现代社会,对新闻记者知情权的保障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列宁曾讲过: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且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在发展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而受众对知情权的享受,可以比较有效地发现这些问题并提供纠错、纠偏的积极建议和对策,防止出现更大的失误。受众要享受知情权,首先应保证新闻记者享受知情权,在资讯时代,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逻辑。所以,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应努力维护新闻记者的知情权,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2 采访权 采访,就是采集(信息)和访问。采集信息包括观察、聆听、体验、记录、查阅、写生以及使用一定工具的如摄影、录音、录像等手段。访问就是同他人交谈、询问。按人们普遍认知、接受的语义,采访是新闻记者采集、访查新闻事实的活动。因此,采访权是新闻记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进行自主调查,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权利。采访权来源于言论自由,是知情权的具体化。 在资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受众要享受好公众知情权,就必须确保新闻采访权,因为新闻采访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了公众知情权得以享受的前提,一旦新闻采访权受到限制,公众知情权也就很难得到保障。采访是一切新闻活动的基础,采访自由是新闻工作者实现全部新闻自由的基本条件。国家应当保障新闻工作者接近新闻信息源,向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访问调查和收集有关材料的自由权利,应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和国内外新近发生变动的各种事件和现象,以便迅速向公众作准确、充分的报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法律以外的权力妨碍、限制和干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访活动。 作为一种政治权利,采访权不是一般的私权利,不是个人的权利,而是一种社会的权利,因而是公权利,是政治权利性质的权利。记者的采访权是一般公民实现宪法保护的公民言论自由 123 综 合/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教学课题: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并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能力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社会,滥用权 力可能滋生腐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 教学重点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那么怎样才能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有效 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1.为什么《焦点访谈》备受关注? 2.在我们国家,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3.说明民主监督对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 提示:1.《焦点访谈》专门报道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百姓鸣冤叫屈,替百姓 呐喊,代表了群众的呼声,保障了群众的利益,是群众的喉舌。这是公民行使监督权 的一一种方式。2、3等到最后归纳。 二、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原因 课堂设问:为什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提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权力运用得好,就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因此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 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引导学生举正反两个方面 例子进行对比,作出归纳。 提示:正面例子如焦裕禄、任长霞、牛玉儒等,反面例子如成克杰、胡长清、李真、 文强、陈良宇、王怀忠等)

2.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课堂设问: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看书P47~48) 提示:(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2)政府只有接 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4)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3.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课堂设问: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具体说来,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 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加 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课堂设问:“巨额粮款化为水”通过《焦点访谈》曝光,这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那 还有哪些其他的监督形式呢? 提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 的监督,社会与公众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 探究:①尝试着将大家提出的这些监督方式按照以下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纳 ②请你列举实例,就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说明,并与同学交流。 三、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 1.“阳光工程”的含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问答题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问答题集 1.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范围有哪些? 答: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 2.谈谈你对“12345”公共服务系统的了解。 答:为了更好地便民利民,许多地方政府建立了“12345”公共服务系统,设置“12345”政府网站等。以热线电话为例,它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为目标,以“12345”作为统一对外号码,整合各部门非紧急报警类服务热线,形成一号牵头、多线联动、24 小时受理、“一站式”公共热线服务体系。 3、为什么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答:因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人民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才能保证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 4.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有哪些种类?

答: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依法运行。 5.公民可采取哪些方式参与监督? 答: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如①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②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6.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形式和种类有哪些? 答:形式:行政机关可以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等合法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 种类:①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②需要公民广泛知道和参与的信息,③各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信息。 7、公民怎样依法行使监督权?(教材69 页活动园,说一说你的看法答案相同)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

强化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霍市编办强化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建设 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立,按照《霍林郭勒市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分解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转变,强化依法行政,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为着力点,以公开行政权力运行为手段,以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的职能部门,不断增强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公信力、操作力和执行力,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依法规范行政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本部门行政权力运行。 2、方便高效原则。行政权力行使必须有序运行,为群众、企业、基层办事提供方便,提高依法行政效率。 3、公开透明原则。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等依法受到保护的以外,每项行政权力的行使都要实行全程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监督问责原则。对权力的行使实施动态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到位。 三、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完善的监控制度体系为支撑、以廉政风险点排查分析为基础、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实时监控为核心、以制度执行问责为手段的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拒腐防变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制度漏洞,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发生。 1、做到政务工作公开透明。要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要如实公开。 2、做到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社会公示或者听证。要建立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办法,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奖惩、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以下简称“三重一大”)事项,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3、做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许可项目和非

关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的若干思考 引言 关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政治建设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命题更把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突现出来。因为按照一般的现代政治发展规律来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内容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支柱和基石。 历史上人们对于权力的结构怎么样才是合理?如何设置权力才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曾经作过长期的探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人们发现没有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政治制度难以成为民主政治,同样没有制约和监督内涵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这样的国家也难以成为法制国家,所以我们探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和建设政治文明有直接内在联系。 本课题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概述 二、关于权力制约监督的理论 三、进一步健全权力制约监督制度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概述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 政治权力的核心词就是权力,权力一般是指特定的社会主体对一定的客体的支配力量和制约能力。从互动的角度看,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领域里的权力现象通常称为政治权力,是在政治活动中政治主体对特定客体形成的支配力量和制约能力,表现为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的主要特点: 1、政治权力主体方面有它特定的范围,主要是政治组织(政府、政党、政治社团等 等)。领袖个人也是政治权力的主体,但是在现代,领袖决不仅仅是个人现象,它 同样是一个组织现象。 2、表现形式方面,从外观来看权力通常是一方对他方的优势和制约的一种关系,体 现了权力主体的优势地位以及它本身具有对他人的制约能力。 3、从权力的关系能够得以形成实现的途径方面,形成的途径有多种手段和措施。比 如强制性的手段、功利性的手段、感召性、理念性的手段,多种多样,不尽相同。 4、在政治权力的目的方面,我们知道在政治生活中,所有的政治动因,都不是无源 之水。在它的活动背后都有它的经济的、利益的动因。所以,不论是什么政治权 力关系,它都追求特定的利益目标; 5、主客体关系方面,政治权力的主客体二者之间具有相对性。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二

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doc

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权力问题是党执政的核心问题,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本质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公有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运行失控、失衡而被滥用所致。 因此,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本文试从这方面作些思考和探讨。 一、权力缺乏监督的主要表现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实践中,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权与职责不明确、不对等。 现实中,许多人“官念”越来越浓,总认为当官相对其他职业风险小、回报大,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尊严。 权力与责任不明确,给一些玩弄权术者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力大于责任,导致监督无法适从。 2、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威相脱节。 由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合理的配置,导致权力运行监督的软肋。 一直以来,我们部分党政机关,特别是执法部门机关都设有纪检监察机构,担负着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重任,从监督者的知情能力

来看这种设置是合理的。 然而这些纪检监察机构从属于本部门、本单位,人权、财权均掌握在部门领导手中。 试想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还能做到强有力吗?在多数情况下,单位部门领导出于自身的职责和政绩考虑,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出现的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地“内部处理”。 这在一些条管单位中显得尤为突出。 3、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遭遇难题,缺乏权威性。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由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人大监督等所构成的监督体系。 从理论上来看这一体系是完备的。 但在现行监督体制和机制下,这些形式的监督,其作用的发挥往往是非常有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政监督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 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 不仅是纪检监察实行双重领导,而且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在实际监督过程中也同样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掣肘,而舆论监督更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 4、维护党内制度的严肃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程序制约和保障。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除了()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选择一项: A. 暴力说 B. 神权说 C. 智慧说 D. 契约论 正确答案是:神权说 2.在()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选择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传统社会 3.()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选择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现代社会 4.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紧密相连的。 选择一项: A. 人性 B. 社会发展阶段 C. 阶级 D. 经济 正确答案是:社会发展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领导权力的主体 B. 领导权力的客体 C. 领导权力的目标 D.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E. 领导权力的性质 正确答案是:领导权力的主体, 领导权力的客体, 领导权力的目标,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社会关系 B. 人际关系 C. 阶级关系 D. 利益关系 E. 服从关系 正确答案是:社会关系, 阶级关系, 利益关系 3.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正式授权 B. 口头授权 C. 非正式授权 D. 书面授权 E. 弹性授权 正确答案是:口头授权, 书面授权 4.下列属于权力载体的承担者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政党 B. 知识 C. 血缘 D. 年龄 E. 地位 正确答案是:政党, 知识, 血缘, 年龄, 地位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32分) 1.领导权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