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基本理论(六)

化学基本理论(六)

化学基本理论(六)
化学基本理论(六)

化学基本理论(六)电解池 2010.11.12

1。下列有关用惰性电极电解AgNO 3溶液一段时间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解过程中阳极质量不断增加 B 。电解过程中溶液的pH 不断升高

C 。此时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Ag 2O 固体可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况

D 。电解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2。如图装置分别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是 (

)

3。某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NaCl 和H 2SO 4,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用石墨做电极电解该混合溶液时,根据电极产物,可明显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阴极自始至终只析出H 2 B 。阳极先析出Cl 2,后析出O 2 C 。电解最后阶段为电解水 D 。溶液pH 不断增大,最后为7 4。如图为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 2溶液并验证其产物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电源a 极为负极

B 。KI —淀粉溶液会变蓝色

C 。若加入适量CuCl 2可使电解后的溶液恢复原状态

D 。电极Ⅰ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 -2e -

===Cu 2+

5。(2010·潍坊模拟)现将氯化铝溶液蒸干灼烧并熔融后用铂电极进行电解,下列有关电极产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阴极产物是氢气

B 。阳极产物是氧气

C 。阴极产物是铝和氧气

D 。阳极产物只有氯气

6。500 mL KNO 3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c(NO 3-)=6 mol/L ,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 L 气体(标准状况),假定电解后溶液体积仍为500 m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混合溶液中c(K +

)为2 mol/L B 。上述电解过程中共转移2 mol 电子 C 。电解得到的Cu 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D 。电解后溶液中c(H +)为2 mol/L 7。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粗镍中含有少量Fe 、Zn 、Cu 、Pt 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

高纯度的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已知:氧化性Fe 2+<Ni 2+<Cu 2+) ( ) A 。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Ni 2++2e -===Ni B 。电解过程中,阳极质量的减少与阴极质量的增加相等 C 。电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只有Fe 2+

和Zn 2+

D 。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只有Cu 和Pt

8。按如图装置实验,若x 轴表示流入阴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y 轴可表示(

)

①c(Ag +) ②c(AgNO 3) ③a 棒的质量 ④b 棒的质量 ⑤溶液的pH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9。如图装置中,a 、b 都是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 极附近溶液呈红色。下列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 ) A 。X 是正极,Y 是负极 B 。X 是负极,Y 是正极 C 。CuSO 4溶液的pH 逐渐减小 D 。NaCl 溶液的pH 逐渐变大

10。(2009·北京高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

B 。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 。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 2+2H 2O +4e -===4OH -

D 。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 -

-2e -

===Cl 2↑ 11。相同材质的铁在图中的四种情况下最不易被腐蚀的是(

)

12。下列举措不能防止或减缓钢铁腐蚀的是 ( )

A 。在钢铁制品表面镀一层金属锌

B 。将钢铁制品放置在潮湿处

C 。在钢铁中加入锰、铬等金属,以改变钢铁结构

D 。将钢铁制品与电源负极相连

13。如图所示,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放入培养皿中,再加入含有适量酚酞和NaCl的琼脂热溶液,冷却后形成琼胶(离子在琼胶内可以移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中铁钉附近呈现红色B。b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

C。a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D。b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

14。有关右图所示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电解NaOH溶液的装置

B。该装置中Pt为正极,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该装置中Fe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2OH-===Fe(OH)2

D。这是一个原电池装置

15。在钢铁腐蚀过程中,下列五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是()

①Fe2+转化为Fe3+②O2被还原③产生H2

④Fe(OH)3失水形成Fe2O3·H2O⑤杂质碳被氧化

A。只有①和②B。只有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16。某课外活动小组,为研究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原理,做了以下实验:将剪下的一块镀锌铁片,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入少量食盐水将其浸湿,再加数滴酚酞试

液,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下列现象不可

能出现的是()

A。B中导气管产生气泡B。B中导气管里形成一段水柱

C。金属片剪口变红D。锌被腐蚀

17。铜板上铁铆钉处的吸氧腐蚀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B。此过程中还涉及到反应:4Fe(OH)2+2H2O+O2===4Fe(OH)3

C。此过程中Cu并不被腐蚀

D。此过程中电子从Fe移向Cu

18。下图各烧杯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

A。⑤②①③④B。④③①②⑤C。⑤④②①③D。③②④①⑤

19。铝和氢氧化钾都是重要的工业产品。请回答:

(1)工业冶炼铝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品氢氧化钾的溶液中含有某些含氧酸根杂质,可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提纯。电解槽内装有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电解槽的阳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通电开始后,阴极附近溶液pH会增大,请简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除去杂质后的氢氧化钾溶液从液体出口________(填写“A”

或“B”)导出。

20。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主要成分是铁屑、碳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用之前,用塑料袋使之与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使用完后,会发现有大量铁锈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敷袋”放出的热量是利用了铁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

(2)碳粉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氯化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如图为相互串联的甲乙两电解池。试回答:

(1)甲池若为用电解原理精炼铜的装置,A是________极,材料是________,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极,材料是________,主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为__________。

(2)乙池中若滴入少量酚酞试液,电解一段时间后Fe极附近呈__________色。

(3)若甲池中阴极增重12.8g,则乙池中阳极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若此时乙池剩余液体为400 mL,则电解后得到碱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pH为_____________。

化学基本理论(六)电解池参考答案

19、答案:(1)2Al 2O 3=====电解

4Al +3O 2↑ (2)2Al +2OH -+2H 2O===2AlO 2-+3H 2↑ (3)①4OH -

-4e -

===2H 2O +O 2↑

②H +放电,促进水的电离,OH -浓度增大,pH 升高 ③B

20、答案:(1)被氧化 (2)碳粉与铁屑、氯化钠溶液构成原电池,碳作正极,加速铁屑的氧化 (3)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电解质溶液 (4)负极:2Fe -4e -

===2Fe 2+ 正极:O 2+2H 2O +4e -===4OH -

21、答案:(1)阴 纯铜 Cu 2++2e -===Cu 阳 粗铜

Cu -2e -

===Cu 2+ CuSO 4(其它合理也可以) (2)红 (3)4.48 L 1.0 mol/L 14

化学基本理论(六)电解池参考答案

19、答案:(1)2Al 2O 3=====电解

4Al +3O 2↑ (2)2Al +2OH -+2H 2O===2AlO 2-+3H 2↑ (3)①4OH -

-4e -

===2H 2O +O 2↑

②H +放电,促进水的电离,OH -浓度增大,pH 升高 ③B

20、答案:(1)被氧化 (2)碳粉与铁屑、氯化钠溶液构成原电池,碳作正极,加速铁屑的氧化 (3)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电解质溶液 (4)负极:2Fe -4e -===2Fe 2+

正极:O 2+2H 2O +4e -===4OH -

21、答案:(1)阴 纯铜 Cu 2++2e -===Cu 阳 粗铜

Cu -2e -===Cu 2+ CuSO 4(其它合理也可以) (2)红 (3)4.48 L 1.0 mol/L 14

化学基本理论(六)电解池参考答案

19、答案:(1)2Al 2O 3=====电解

4Al +3O 2↑ (2)2Al +2OH -+2H 2O===2AlO 2-+3H 2↑ (3)①4OH -

-4e -

===2H 2O +O 2↑

②H +放电,促进水的电离,OH -浓度增大,pH 升高 ③B

20、答案:(1)被氧化 (2)碳粉与铁屑、氯化钠溶液构成原电池,碳作正极,加速铁屑的氧化 (3)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电解质溶液 (4)负极:2Fe -4e -

===2Fe 2+

正极:O 2+2H 2O +4e -===4OH -

21、答案:(1)阴 纯铜 Cu 2++2e -===Cu 阳 粗铜

Cu -2e -

===Cu 2+

CuSO 4(其它合理也可以) (2)红 (3)4.48 L 1.0 mol/L 14

化学基本理论(六)电解池参考答案

19、答案:(1)2Al 2O 3=====电解

4Al +3O 2↑ (2)2Al +2OH -+2H 2O===2AlO 2-+3H 2↑ (3)①4OH -

-4e -

===2H 2O +O 2↑

②H +放电,促进水的电离,OH -浓度增大,pH 升高 ③B

20、答案:(1)被氧化 (2)碳粉与铁屑、氯化钠溶液构成原电池,碳作正极,加速铁屑的氧化 (3)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电解质溶液 (4)负极:2Fe -4e -===2Fe 2+

正极:O 2+2H 2O +4e -===4OH -

21、答案:(1)阴 纯铜 Cu 2++2e -===Cu 阳 粗铜

Cu -2e -===Cu 2+ CuSO 4(其它合理也可以) (2)红 (3)4.48 L 1.0 mol/L 14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化学类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制定的。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总学时数以2800学时左右(不含军训、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宜,化学类专业课为1400~170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不少于520学时,选修课约300学时。 制定本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是: (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定阶段,其前有中学教育为基础,其后又有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再学习。尽管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普遍实施,但多数本科毕业生仍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本科教育必然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但是,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的专家。本科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强调的是本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 (2)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科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担任本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从事研究的素质。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对已经陈旧的基础知识应该更新。 (4)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力手段,应予以充分重视。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5)所列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它不与课程设置挂钩,不与学时分配挂钩,其顺序也不是教学顺序。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给各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留有充分余地。各院校应以“基本内容”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6)除了课堂讲授外,可辅以多种形式落实基本内容的教学。 (一) I 1. 气体 (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 气体分子运动论

第28题 化学基本理论综合题

第28题化学基本理论综合题 题组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平衡的综合 [解题指导] 解答化学基本理论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步骤1:浏览全题,明确题已知和所求,挖掘解题切入点。 步骤2:(1)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理解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 (2)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分析数据→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3)对于利用盖斯定律写热化学方程式或求ΔH类试题要做到:①明确待求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处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和焓变;③叠加处理热化学方程式确定答案。 (4)对于电化学类试题: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分析电极类别,书写电极反应式→按电极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5)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其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然后进行解答。 步骤3:针对题目中所设计的问题,联系相关理论逐个进行作答。 [挑战满分](限时30分钟) 1.研究和深度开发CO、CO2的应用对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CO可用于炼铁,已知:Fe2O3(s)+3C(s)===2Fe(s)+3CO(g)ΔH1=+489.0 kJ·mol-1,C(s)+CO2(g)===2CO(g)ΔH2=+172.5 kJ·mol-1 则CO还原Fe2O3(s)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高炉煤气得到的CO与空气可设计成燃料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液)。写出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2和H2充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两种温度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测得CH3OH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 ①曲线Ⅰ、Ⅱ对应的平衡常数大小关系为KⅠ________(填“>”、“=”或“<”)KⅡ。 ②一定温度下,在容积相同且固定的两个密闭容器中,按如下方式加入反应物,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化学(心得)之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化学论文之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可分人微观结构和宏观规律两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理论并能加以应用,在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基本理论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依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1、通过实验,运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成理论认识。例如,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教材多先用Na2S2o3和H2SO4的反应演示。该实验有以下特点:现象鲜明,易于观察;易于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易于控制反应物浓度。但是,Na2S2o3学生没有接触过,与H2SO4的反应也不了解,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认识反应的过程和现象,才可通过其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不同反应,认识温度、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以实物、模型、图像、投影、计算机模拟等诱发学生联想,理解理论内涵,掌握规律方法。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类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

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体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出发点的思路。 理论教学要切忌只停留在形象手段上,否则会出现难以想到的错误。在教学中曾运用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了解电子在氢原子核外出现的几率从而认识电子云的涵义。当问到“从氢原子电子云图上看,其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有的学生竟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电子。很明显,这是对电子云图只停留在直观感觉上而没有进行正确的抽象思维加工的结果。 3、联系实际,运用比喻,突破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澉内蓄水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钱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ד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河南宏力学校张朝利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灵活迁移。 3.面向现实:概念、理论试题的依附渊源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引导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现实问题。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各类化学问题,重视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概念、理论试题更有这方面的优势。“NMR(核磁共振)”、“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月 球He”“新元素Ds”等等,有的试题虽然起点较高,但考查的落点依然是化学概念、理论的基本知识,有的试题强调课本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4.再现探究:理论试题的发展创新 高考概念、理论试题在强调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还尝试对学生拓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的考查,强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要求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更优的实验方案。试题不具难度但有深度,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中学新课程改革。 5.体现区分:概念、理论试题的选拔功能 虽然高考试题难度下降,但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的适当的难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这种区分和选拔功能的试题大多为基本概念、理论试题。概念、理论试题在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中低于整卷难度系数的无论从题量还是从分数权重大多为理论试题,有个别试题甚至成为全卷的难题。 6.热点重复:概念、理论试题的不简单连续 据统计,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每年各理论板块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值的试题,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简单的连续和重复,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

专题2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基本理论专题质量检测 (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解析:本题考查与STSE相关的化学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N2不属于温室气体,A项错误;清洁能源使用中不会产生SO2、NO x等气体,B项正确;可燃冰是一种能源,D项正确。 答案:A 2.已知反应: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CH3COCH3,分别在0 ℃和20 ℃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代表0 ℃下CH3COCH3的Y-t曲线 B.反应进行到20 min末,CH3COCH3的v(0 ℃) v(20 ℃)>1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从Y=0到Y=0.113,CH3COCH2COH(CH3)2的Δn(0 ℃) Δn(20 ℃)=1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意在考查考生对平衡移动的理解和对图像的识别能力。温度升高,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缩短,因此b曲线对应的温度为20℃,A选项错误;温度升高,速率加快,B选项速率之比应小于1;由图像可知,达到平衡时b曲线丙酮的转化率较低,C选项错误;在两曲线交点处,两种温度下转化的丙酮量相等,D选项正确。 答案:D

3.[双选题]图中a、b、c、d、e、f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短周期元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 c d e f A.a、b、c的简单离子中,b的离子半径最大 B.c、d、f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均可发生反应 C.e的氢化物比f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高 D.a、e可形成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温结构陶瓷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a为N,b为O,c为Na,d为Al,e为Si,f为Cl。选项A,N3-的半径最大。选项B,NaOH、Al(OH)3、HClO4两两之间均可反应。选项C,SiH4的稳定性小于HCl。选项D,Si3N4是一种高温结构陶瓷。 答案:AC 4.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Ag+Cl--e-===AgCl B.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转移2 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 D.AgCl是还原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意在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转移情况和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情况。电池的正极得电子,A项错误;阳离子向正极移动,C项错误;Ag化合价升高形成AgCl,AgCl是氧化产物,D项错误。 答案:B 5.室温下,将1.000 mol·L-1盐酸滴入20.00 mL 1.000 mol·L-1氨水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化学基本理论(二轮复习集体备课资料)

化学基本理论专题复习 专题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2008年考试大纲 6.物质结构 (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 (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要点、考点归纳与例析 1、构成原子或离子微粒之间的关系 (1)对于一个原子(中性) ①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电性关系:核电荷数(Z)=质子数(Z)=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对于阳离子A n Z X+: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3)对于阴离子A n Z X-: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4)质量数近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例1:(07北京理综)6.对相同状况下的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B.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 C.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分析]本题的考查是从同位素形成不同的分子12C18O和14N2着手考查粒子之间的关系,同时涉及气体定律等相关知识。 A、根据质量数近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12C18O和14N2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30和28, 质子数均为14,故A错; B、若原子数相等,则分子数相等,12C18O为16个中子,而14N2为14中子,二者不等, 故B错; C、分子数相等,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其体积也相等,C正确; D、体积相等 m n M V V ρ==,因M不等,所以ρ不等。 2、简单微粒的结构特点(1)离子的电子层排布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点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点 一 1、掌握一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五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 六方程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的正确书写。 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①CH:C2H2和C6H6②CH2:烯烃和环烷烃③CH2O:甲醛、 乙酸、甲酸甲酯④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 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3、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4、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种类最多。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 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7.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因为N2形成叁键。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如NaCl。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 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16、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 氧化物。 17、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如SiO2。

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附件: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 )(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贺湘善等. 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 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 )(必修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

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可分人微观结构和宏观规律两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理论并能加以应用,在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基本理论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依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1、通过实验,运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成理论认识。例如,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教材多先用Na2S2o3和H2SO4的反应演示。该实验有以下特点:现象鲜明,易于观察;易于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易于控制反应物浓度。但是,Na2S2o3学生没有接触过,与H2SO4的反应也不了解,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认识反应的过程和现象,才可通过其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不同反应,认识温度、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以实物、模型、图像、投影、计算机模拟等诱发学生联想,理解理论内涵,掌握规律方法。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类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

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体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出发点的思路。 理论教学要切忌只停留在形象手段上,否则会出现难以想到的错误。在教学中曾运用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了解电子在氢原子核外出现的几率从而认识电子云的涵义。当问到“从氢原子电子云图上看,其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有的学生竟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电子。很明显,这是对电子云图只停留在直观感觉上而没有进行正确的抽象思维加工的结果。 3、联系实际,运用比喻,突破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澉内蓄水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钱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ד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

基础化学四大主要理论

基础化学四大主要理论 一.化学反应理论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与类型 2)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 3)盖斯定律 2.化学反应速率 1)有效碰撞理论 2)平均反应速率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化学平衡理论 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平衡移动原理 3)平衡常数 4)反应自发性判断 二.电解质溶液理论 1.电解质及其电离 1)电离 2)电解质的强弱及电离方程式 3)电离平衡 2.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由来 2)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与类型 4)离子反应的特点与应用 3.水溶液的酸碱性 1)酸碱的本质及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 2)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溶液的pH 3)酸碱中和滴定 4.盐类的水解 1)概念与实质,水解方程式 2)影响因素与规律 3)水解应用 5.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溶解度与饱和溶液 2)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及其平衡表达式 3)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4)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 三.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理论 1.氧化还原反应 1)识别与实质 2)氧化剂与还原剂等几组对立统一的概念 3)电子转移的表示及方程式配平

4)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及其强弱比较 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 1)原电池的本质及其形成条件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电池形成) 3)常用的化学电源 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3.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 2)电解池的构成 3)电解工作原理(电极反应,放电顺序) 4)电解在电镀和物质制备等方面的应用 四.物质结构理论 1.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周期律 1)原子基本结构 2)核外电子运动特点及排布规律 3)周期表的结构与编排规律 4)周期律的内涵与实质 2.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1)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 2)共价键的键参数 3)配位键理论 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5)杂化轨道理论 6)等电子体原理 7)分子间作用力 8)分子的极性与溶解性 3.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1)晶体与非晶体 2)晶胞及其特点 3)晶体分类与比较(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混晶,准晶) 4.核心思想观念:组成结构决定性能. 附:用几个典型的化工生产实例整合中学化学核心知识(塑造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 1.工业合成氨; 该话题可牵涉到氧化还原,速率与化学平衡,氮及其化合物,氨水中的离子平衡及铵盐水解,氨的结构等。 2.工业制硝酸; 3.硫酸工业; 4.氯碱工业; 5.海水提取镁,溴等; 6.炼铁工业; 7.由黄铜矿(二硫化亚铁铜)制精铜; 8.粗盐提纯; 9.石油化工。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免费版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 1/V 2 =n 1 /n 2 同温同压下,M 1 /M 2 =ρ 1 /ρ 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 迷惑考生,如H 2O、SO 3 、已烷、辛烷、CHCl 3 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 组成和胶体粒子,Cl 2、N 2 、O 2 、H 2 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 4 、金刚石、 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 32-、SO 3 2-、S2-、HCO 3 -、HSO 3 -、HS-等易挥发的弱酸 的酸根及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 2+、Ca 2+、Mg 2+、Ag +等不能及SO 42-、CO 32- 等大量共存;Mg 2+ 、Fe 2+ 、Ag + 、Al 3+ 、Zn 2+ 、Cu 2+ 、Fe 3+ 等不能及OH -大量共存;Fe 2+ 及S 2- 、Ca 2+ 及PO 43-、Ag + 及I -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 -、CH 3COO -、PO 43-、HPO 42-、H 2PO 4-、F -、ClO -、AlO 2-、SiO 32-、CN -、C 17H 35COO -、 等及H +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 式弱酸根如HCO 3-、HPO 42-、HS -、H 2PO 4-、HSO 3-不能及OH -大量共存;NH 4+及OH -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 2-、S 2-、CO 32-、C 6H 5O -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 3+、Al 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 2-+Al 3++6H 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及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 2-、HS -、SO 32-、I -和Fe 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 4-、Cr 2O 7-、NO 3-、ClO -及S 2-、HS -、SO 32-、HSO 3-、I -、Fe 2+等不能大量共存;SO 32-和S 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 2-+SO 32-+6H +=3S ↓+3H 2O 反应不能共在。H +及S 2O 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 3+和HCO 3-、CO 32-、HS -、S 2-、AlO 2-、ClO -等;Fe 3+及CO 32-、HCO 3-、AlO 2-、ClO -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化学教学论》学习指南

《化学教学论》课程学习指南 《化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高师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时务必高度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该课程的学习。 1.认识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意义。化学教学论在未来化学教师职业生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意义,才能真正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首先,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和学习模式具有一些社会科学学科的特点,而化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由自然科学进而关注并思考学科教学论;其次,化学教育研究中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发展非常迅速,新课程研究日益活跃,许多新观点、新成果不断涌现和更新。因此,在学习化学教学论的同时,要主动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有关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络信息,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视野。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化学教学论既研究化学教学原理,又研究化学教学实践。原理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是教学上灵活创新和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的依据。所以在学习上要加以重视,充分掌握。但原理必须通过运用才能深刻理解,只凭阅读教材和倾听教师讲授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在学习时务必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教学理论和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听课、备课、模拟课堂教学等来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教学基本技能,同时,课程中所介绍的基本理论也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个案分析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比如,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很容易,但经过备课试教却发现哪怕是只讲清一个概念都不是简单的事,因此,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必然途径。 3.学会分析化学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而理解案例背后的理论知识,进而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融合在实际案例中,学生即便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问题也不会感到理论太空洞,毫无用处。对于从来没有做过教师的学生,纯粹的教学理论很难引起认知的共鸣,而案例的使用一方面能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学习情境,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它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在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呢?我们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好概念教学的三个环节。 1.概念的形成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物质和现象开始的,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抓住本质属性。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特征整体上处于过渡时期,缺乏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在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对感性直观材料较多的依赖性。因此,在学生学习概念时,要引导他们重视实验。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概念的明确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还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概念明确。内涵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对于对象反映了些什么?一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外延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总和。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有多大?例如: 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明确概念内涵行之有效的方法:⑴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⑵把握概念中的量词、副词等的含义。例如,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二字,单质的概念要抓住“同种元素”、“纯净物”等关键词。 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概念的内涵指导着概念的外延的确定。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例如,“同一类原子”(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是元素概念的本质内涵。核电荷数为1的一类原子是氢元素,核电荷数为2的一类原子是氦元素…所以氢、氦等目前已发现的113种元素都是元素概念的外延。 3.概念的深化 基本概念具有覆盖面广、相互联系密切、高度抽象概括等特征,在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采用纵向联成网络、横向辩别比较等方法,使概念得到广泛的运用。

化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和特点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内容: (1)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指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反映物质的存在、制法、保存、用途、检验和反应等多方面的知识; (2)理论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是指与化学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 (3)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指与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过程相关的各种方法知识,即学会如何学好化学的知识; (4)技能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是指运用习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化学计算技能和化学表达技能; (5)情意类内容:情意类内容是指对学生情感、意志、品格和行为规范产生影响的一类教学内容。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 (1)抽象性:化学学科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其借助于化学现象认识物质性质、化学原理或理论,以及由已知理论认识物质性质或推测未知理论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推理、逻辑判断和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尽管目前化学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一些直观的方法或教具,但也只是通过这些典型的直观形象,经过分析、概括、比较、分类和具体化等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原子结构、电子云模型、

微粒间作用力,晶体结构等内容,均是无法直接观察,而只能依靠宏观性质,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抽象思维过程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规律,从而指导宏观性质的判断。 (2)概括性:化学理论性知识在于对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规律性的一个概括,目的是用少量精炼的文字完成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认识。如元素周期律,就是对元素在结构、单质性质及化合物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的一个概括,甚至对将来元素的发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3)严密的逻辑性: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一个严谨的基本范畴,化学理论性知识又是其主干,因而它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化学平衡理论部分,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析和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支,提升到量化水平,使它的严密的逻辑性又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学习的层次性: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低一级理论性知识是高一级理论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假定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化学原理的学习,教师在进行任务分析时必须鉴别构成该原理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就是原理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由基本概念构成的化学原理。

高考化学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第四部分 专题02 化学基本理论

化学理论网络图解 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平衡理论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理论 中学化学基础理论包括: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电化学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三大理论是重点,结构理论是化学理论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它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结构理论知识点多。重要的内容: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化学键理论、元素周期律理论等。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要求理解并熟记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等。在体现基础知识再现的同时, 侧重于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题中主要以元素推断题出现,旨在考查考生 的分析推理能力,往往从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立意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热点。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对特殊平衡移动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如: 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⑴在温度、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加入某种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移动问题 解题关键:对于:aA(g(g)+cC(g)或bB(g)+cC(g(g),当T、V不变时,加入A气体,平衡移动的结果由压强决定。相当于增大压强。而加入B或C,则 平衡的移动由浓度决定。因此,在此条件下加入A气体,对于:aA(g(g)+cC(g),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最终结果与气态物质的系数有关,若a>b+c,则A的转化率增大,若a

化学原理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专题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7小题,1~5题每题2分,6~17题每题3分,共46分) 1.铅蓄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其电极材料是Pb和PbO2,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现用铅蓄电池电解饱和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假设电解时温度不变且用惰性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蓄电池放电时,每消耗0.1 mol Pb,共生成0.1 mol PbSO4 B.电解硫酸钠溶液时的阳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 C.电解后,硫酸钠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但c(Na2SO4)会变小 D.蓄电池放电一段时间后其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密度都变小 2.某学生欲完成反应2HCl+2Ag===2AgCl↓+H2↑而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是() 3.已知25℃、101 kPa时,乙烯和乙炔(C2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2H4(g)+3O2(g)===2CO2(g)+2H2O(l)ΔH=-1 411 kJ·mol-12C2H2(g)+5O2(g)===4CO2(g)+2H2O(l);ΔH=-2 600 kJ·mol-1 又知燃烧时火焰的温度乙炔高于乙烯。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燃烧热越大,火焰温度越高 B.相同条件下等体积乙烯和乙炔完全燃烧时,乙炔放热较少 C.25℃、101 kPa时,1 mol乙烯完全燃烧生成气态产物时,放出的热量小于1 411 kJ D.乙炔的燃烧热为1 300 kJ·mol-1 4.常温下在20 mL 0.1 mol/L Na2CO3溶液中逐渐滴加入0.1 mol/L HCl溶液40 mL,溶液的pH 逐渐降低,此时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百分含量(纵轴)也发生变化(CO2因逸出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c(HCO-3)+c(OH-) A.0.1 mol/L Na2CO3溶液中c(Na+)+c(H+)=2c(CO2- 3)>c(HCO-3)>c(OH-)>c(H+) B.在A点c(Na+)>c(CO2- C.常温下CO2饱和溶液的pH约为5.6 D.0.05 mol/L NaHCO3溶液的pH=8 5.已知4 g石墨完全转化成金刚石时需要吸收E kJ的能量。则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C(石墨,s)===C(金刚石,s);ΔH=-3E kJ/mol C.金刚石常温下可转化为石墨 D.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的能量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