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论著·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1],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鄄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鄄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朱惠萍李常红张燕辉冯浩于逢春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血管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6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86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30例),均行颈动脉CDU、TCD及头颈联合CTA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结果CTA显示157例(72.7%)298条脑血管异常;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V1段(21.5%)和V4段(17.4%)狭窄最为多见,狭窄程度以重度(47.0%)为主;脑梗死组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0.2%,高于TIA组的67.7%,脑梗死组血管重度狭窄的比例亦高于TIA组(47.4% vs.25.4%),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61.1%)颈动脉CDU异常;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7.4%,高于TIA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8例(68.5%)TCD检查异常;脑梗死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TIA组明显减少(19.8%vs.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V1段和V4段;颈动脉CDU、TCD和CTA联合应用可为PCI的血管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angiosteno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Zhu Huiping,Li Changhong,Zhang Yanhui,Feng Hao,Yu Fengchun.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Haidian Hospital,Beijing

10008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Yu Fengchun,Email:yufcku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8926270.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transcranial Doppler(TCD)and CT angiography(CTA)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Methods A total of216patients with PCI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farction group(n=86)and the TIA group(n=130).CDU and TCD was detected and con鄄firmed by CT angiography(CTA).The location,nature and extent of the vascular lesions were analyzed.Results CTA showed that totally157patients suffered from298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The vascular stenosis incidence was72.7%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The ma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lesions were located at the first segment (V1)(21.5%)and intracranial segment of VA(V4)(17.4%).The stenosis degree was severe(61.7%)in the vascular lesions. The incidence of vascular lesions was80.2%in the infarction group.I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IA group(67.7%).The incidence of severe vascular stenosis was47.4%in the infarction group.I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IA group(25.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bnormalities of carotid arteries were detected by CDU in132cases (61.1%).The incidence of vulnerable plague was67.4%in the infarction group.I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IA group (54.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0.05).Abnormalities of arteries were detected by TCD in148cases (68.5%).The incidenc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the infarction group was19.8%,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IA group(27.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main locations of vascular lesions in PCI patients are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V1)and intracranial VA(V4).Ultrasonography,TCD and CTA are useful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tiological factors of PCI.

【Key words】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Transcranial Doppler CT angiography(CTA)

作者单位:100080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

区)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于逢春,Email:yufcku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8926270.html,

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对PCI血管评估的诊断价值,分析其血管病变的特点,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患者216例,男138例,女78例;年龄41~79岁,平均(60.8±10.7)岁;病程1~14d。诊断均符合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排除未能做CTA检查者以及心源性栓塞的心脏病患者。根据头颅MRI检查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TIA组,其中脑梗死组86例,TIA组1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方法

1.颈动脉CDU: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频谱、血管壁状况,测量血管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血管有无狭窄和斑块形成,计算狭窄程度。

2.TCD:应用深圳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EMS-9A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锁骨下动和椎动脉颅外段、双侧滑车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3.CTA:应用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从主动脉弓上缘至颅顶,顺血流方向扫描;应用图像后期处理工作站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出具报告。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掊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CT血管成像检查

CTA显示,216例PCI患者中157例(72.7%)有脑血管病变,共298条。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颈动脉系统(76.8%vs.23.1%);以椎动脉V1段(21.5%)和V4段(17.4%)狭窄最为多见;血管狭窄程度以重度(47.0%)为主。脑梗死组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0.2%(69/86),高于TIA组的67.7%(8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管重度狭窄的比例(47.4%,41/86)亦高于TIA组(25.4%,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16例PCI患者132例颈动脉CDU检测异常,阳性率为61.1%,共检测到颈部血管各类性质斑块及狭窄的血管238条。狭窄的血管管腔多呈现易损斑块的特征,表现为溃疡样、虫蚀样等改变。斑块及狭窄病变多位于椎动脉开口处、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及分叉处。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检出率(67.4%,64/95)高于TIA组(54.5%,78/143),

病变部位

狭窄程度

合计轻度中度重度

椎基底动脉系统55(18.5)73(24.5)101(33.9)229(76.8)椎动脉V1段15(5.0)21(7.0)28(9.4)64(21.5)椎动脉V4段13(4.4)17(5.7)22(7.4)52(17.4)基底动脉10(3.4)13(4.4)21(7.0)44(14.8)大脑后动脉6(2.0)9(3.0)14(4.7)29(9.7)锁骨下动脉11(3.7)13(4.4)16(5.4)40(13.4)颈内动脉系统13(4.4)17(5.7)39(13.1)69(23.1)颈内动脉颅外段7(2.3)8(2.7)20(6.7)35(11.7)颈内动脉颅内段3(1.0)5(1.7)8(2.7)16(5.4)大脑中动脉2(0.7)3(1.0)9(3.0)14(4.7)大脑前动脉1(0.3)1(0.3)2(0.7)4(1.3)合计68(22.8)90(30.2)140(47.0)298(100)

表1CTA显示血管病变的分布及程度[条(%)]

组别例数轻度中度重度异常正常脑梗死组8611(12.8)17(19.8)41(47.7)★#69(80.2)※17(19.8)TIA组13023(17.0)32(24.6)33(25.4)88(67.7)42(32.3)合计21634(15.7)49(22.7)74(34.3)157(72.7)59(27.3)与轻度比较,掊2=4.959,★P=0.021;与中度比较,掊2=5.075,#P=0.019;与TIA组比较,掊2=4.100,※P=0.03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216例PCI患者148例TCD检测异常,阳性率为68.5%,发现257支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182支,占70.8%(182/257),高于颈动脉系统受累所占比例(29.2%,75/257)。狭窄血管以椎动脉颅内段(24.9%,64/257)、基底动脉(17.9%,46/257)、锁骨下动脉(13.6%,35/257)及颈内动脉起始部(12.8%,33/257)为主。重度狭窄患者TCD可检测到其侧支循环及盗血通路形成;脑梗死组侧支循环开放率(19.8%,17/86)较TIA组(27.7%,36/130)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讨论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主要病理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血管狭窄,且以重度狭窄最为多见[2]。本研究中216例PCI 患者的CTA显示血管异常率达72.7%,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显著高于TIA组,说明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临床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发病原因。

后循环缺血患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类型是椎动脉的异常,病变多发生于V1段和V4段。椎动脉(VA)开口处由于血流方向突然改变产生了流体应切力,造成血管内皮受损,继而脂质沉积,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PCI患者最易在VA起始处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有文献报道了1000例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结果,分析显示VA起始部狭窄的发生率(15.9%)仅次于颈内动脉起始部(25.7%)[3]。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学中心主持进行的PCI登记研究(NEMC-PCR)的407例PCI患者中,最常见的闭塞部位依次为VA颅外段、VA颅内段和基底动脉[4]。说明VA的病变在PCI的病因中占主要位置。本研究中CTA显示的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V1段最多见(64条,21.5%),其次为椎动脉V4段(颅内段,52条,17.4%),基底动脉(44条,14.8%),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也是引起PCI的重要原因之一[5]。当VA发出之前的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逐渐加重,造成狭窄后血管内压力降低,狭窄侧VA血流逆转向锁骨下动脉远端供血,可出现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枕动脉-椎动脉的盗血途径而导致颅内后循环缺血发生。本研究TCD结果提示,18例(8.3%)的患者存在锁骨下动脉盗血。

后循环缺血患者颈内动脉系统也是容易受累的部位。颈动脉系统严重狭窄或闭塞,尤其双侧颈内动脉狭窄,由VA代偿全脑血供,大部分血液通过后交通动脉或其他侧支,如软脑膜侧支和胼胝体背侧动脉等吻合支供应前循环,脑干会显示出“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6],同样可以造成后循环缺血的表现。在本研究中,CTA显示严重前循环血管病变,而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的症状,说明后循环缺血除了由椎-基底动脉的病变所致外,颈内动脉狭窄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本研究中TCD检查亦显示脑梗死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TIA组明显减少。

Anzidei等[7]研究认为CTA是最为准确、敏感、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能够准确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做出诊断。但由于是血管塑性技术,CTA对于分析血流动力学的特征不足,对鉴别重度狭窄与闭塞不利[8]。本研究表明PCI患者应联合应用颈部血管超声、TCD、CTA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血管病变的无创性筛查,同时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提高易损斑块、血管狭窄闭塞的阳性检出率。

参考文献

[1]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

45:786-787.

[2]张利丽,张丽,陈天风,等.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375-377.

[3]史怀璋,李慎茂.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

表2脑梗死组和TIA组CTA血管异常程度情况的比较[例(%)]

者的病因特点[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437-440.

[4]Caplan LR,Wityk RJ,Glass TA,et al.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Ann Neural,2004,56: 389-398.

[5]何国厚,张晓东,罗国君,等.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

中的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304-305.

[6]王德清,戚纪胜,吉训明,等.伴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

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166-168.[7]Anzidei M,Napoli A,Zaccagna F,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lou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T angiography and

blood-pool-enhanced MR angiography in assessing carotid steno鄄

si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DSA in170patients[J].Radiol

Med,2012,117:54-71.

[8]范晓东.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应用CTA、TCD与DSA的临床价

值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74-75,78.

(收稿:2014-01-16)

·临床经验交流·

West综合征也称婴儿痉挛征(infantile spasm, IS),是儿童期一种典型的灾难性癫痫综合征。典型特点是点头抱团样痉挛发作,脑电图显示为高度节律失调样脑波,患儿常伴精神、运动及发育落后,该病几乎只见于婴儿期,男孩较女孩常见,通常于4~7个月起病,此时患儿可以发育正常或已经发育落后,按其病因分为征状性和隐源性。隐源性相对少见,占15%~40%,多为病因相对不明或因体内缺少某种元素,或为癫痫易感体质,如有热性惊厥史者[1]。维生素B6缺乏征是癫痫性痉挛的罕见病因,可能与隐源性West综合征有一定关系[2]。我们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维生素B6单药治疗初诊的隐源性West综合征6例患儿,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10个月,平均(7.1±

2.8)个月。病程2周~3个月。患儿表现为癫痫样痉挛,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突发、短暂、双侧对称的强直性收缩,成簇出现,持续时间较肌阵挛慢,但较强直发作快。脑电图均示高度节律失调,有异常巨大、节律不整和不同步的慢波、尖波、多灶性棘波和多棘波。隐源性West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年龄≤1岁;②符合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与癫痫综合征分类中West综合征的定义;③排除良性婴儿早期非癫痫性肌阵挛、良性新生儿睡眠肌阵挛、Sandifer综合征伴胃食管反流首次确诊未经治疗的婴儿,身体、发育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④脑CT及MRI未能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畸形或其他病变;⑤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如血、尿、粪、肝、肾功、有机酸、乳酸、丙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本组所有患儿均符合上述标准,病因均不明,痉挛发作均为双侧对称性,屈肌和伸肌同时受累者4例,仅累及屈肌者2例。

2.治疗方法:诊断明确后当天在EEG监护下,给患儿静脉缓慢注射100mg/d维生素B6,第2天120mg/d,后每3~5d依据临床反应及患儿体重逐渐调整剂量,增加10mg/d,直到癫痫发作停止,最大剂量为180mg/d,若3周后症状未能控制,改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症状控制者维持最大剂量1周,后渐减药量,5~7d减量5~10mg/d,最后维持量为40~80mg/d口服。定期复查脑电图、肌电图和肝肾功能。

结果

自治疗开始随访观察6个月,维生素B6维持剂

维生素B6单药治疗初诊的隐源性West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郭舒雯王合作方晓红韩建峰

作者单位:712000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郭舒雯、王合

作),儿科(方晓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韩

建峰)

通信作者:郭舒雯,Email:yipeng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8926270.html,(下转第361页)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新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2014最新综述 在英国,平均每年有150,000个人患缺血性卒中,其中大约有20—25%(具体范围为17—40%)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即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的脑组织,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可以预防残疾和挽救生命,但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对较难诊断,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措施没能及时实施,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或严重残疾。 据可靠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后循环脑梗塞的发病率为18/100000人/年(95%置信区间为10/100000—26/100000)。患者有后循环TIA发作史或其他短暂的脑干缺血症状,尤其反复发生,提示即将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应尽快寻求合理治疗。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寻求新的急性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是当前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综述旨在揭示正确诊断并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包括鉴别后循环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要点: 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2、后循环TIA常表现为短暂或轻微的脑干缺血症状,较前循环缺血难诊断。 3、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难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对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 4、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其复发率增加三倍。 5、伴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尽快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6、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常伴较高的死亡率或严重致残率,当血供不能恢复时尤甚;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瞳孔和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卒中专家寻求治疗。 一、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因椎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闭塞后引起后循环动脉局部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后循环动脉系统包括颈部椎动脉,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与急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 3.学习使心脏负荷过度的方法以及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观察急性右心衰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方法: 分别通过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刺激方法观察家兔在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静脉注射石蜡建立急性右心衰模型,并注射山良菪碱进行抢救,对比心衰前后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大,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完成心力衰竭模型的构建,山良菪碱抢救有一定效果。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符合其理论的作用机制。 @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急性心力衰竭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对于心血管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对于机体正常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极其重要。血管主要受交感神经的支配,而心脏受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β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以及血压升高,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受体有α及β两个类型,作用基本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同;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急性心力衰竭是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石蜡造成肺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从而构建急性心衰模型,运用M胆碱受体阻滞剂山良菪碱可进行救治。 1材料与方法 | 材料 实验动物:家兔 手术器械和仪器:家兔手术台,恒温水浴锅,注射器(1ml、2ml、5ml、10ml),动脉夹,止血钳,组织剪,粗剪,眼科镊,手术线,固定绳,纱布,动静脉插管,三通管,压力换能器,PcLab数据采集系统。 — 药品和试剂:20%乌拉坦,37℃生理盐水,%肝素,蒸馏水,液体石蜡,1:10000去甲肾上腺素,5:10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 1%呋噻米,山莨菪碱。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神经内科王菲 ?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 纲 要 ?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后循环的解剖 ?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 (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 (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 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栓塞:是PCI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 ?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建议收藏)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神经内科王菲 ?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文档交流 纲 要 ?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后循环的解剖 ?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

间脑、脑干及小脑。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文档交流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 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文档交流 ?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文档交流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 栓塞:是PCI 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文档交流 ? ?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得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一: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定义与意义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就是常见得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得20%、 1:对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ischemic at 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得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就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 VBI)得概念。可见,经典得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就是指后循环得TIA,病因上就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得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得基础与临床认识得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与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得认识,如将头晕/眩晕与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得重要原因,更有将VBI得概念泛化,认为它就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得“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与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提高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得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得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 EMC-PCP)与研究技术得发展,对PCI得临床与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 I得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就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就是极罕见得情况。(2)后循环缺血得最主要机制就是栓塞。(3)无论就是临床表现或现有得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4)虽然头晕与眩晕就是PCI得常见症状,但头晕与眩晕得常见病因却并不就是PCI。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3:后循环缺血得定义与意义 PCI就就是指后循环得TIA与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得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现约半数得后循环TIA患者有明确得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得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得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2020)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建议收藏)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 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P)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症状

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1、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病人在休息或较轻的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到的呼吸异常。循环系统疾病引起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病因是左心功能不全,也可见于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包压塞等。(1)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也是病情较轻的一种。其特点是在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后缓解或消失。引起呼吸困难的体力活动如快步行走、上楼、一般速度步行、穿衣、洗漱等。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于睡眠中突然憋醒,并被迫坐起或下床,开窗通风后症状才逐渐缓解。 (3)端坐呼吸:常为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之一,病人平卧时有呼吸困难,常被迫采取坐位。 2、胸痛: 许多循环系统疾病可产生胸痛,常见的有各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A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典型心绞痛位于胸骨左,呈阵发性压榨样痛,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后可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多是持续性剧痛,呈濒死感,伴心律、血压改变; 急性主A夹层动脉瘤病人可出现胸骨右或心前区撕裂样剧痛或烧灼痛.急性心包炎引起的疼痛可因呼吸或咳嗽而加剧; 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可出现心尖部针刺样疼痛,但与劳累、休息无关,且活动后减轻,常伴有神经衰弱症状。 3、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感。 最常见的病因为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 也可因心脏搏动增强,如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心功能代偿期及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贫血、发热、低血糖反应等,以及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 此外,生理性因素如健康人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过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 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类、阿托品、氨茶碱等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而致心悸。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神经内科王菲 ?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 纲 要 ?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后循环的解剖 ?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 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栓塞:是PCI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 ?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 目的通过不同年龄分层和性别分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心脏检查、颅内外血管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病因学检查。并排除其它方面病理因素的干扰。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病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从而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结论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标签: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病因 脑血管病的特点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在所有致死性因素中,脑卒中致死率是最高的。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内的远东地区,以及非洲[1]是全球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两个地区。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和影响[2-3]。尽早发现青年人卒中相关的病因苗头,给予青年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教育,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45岁;纳入标准:发病至就诊的时间≤14天;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排除标准:(1)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的患者;(2)肺、肾、肝脏衰竭患者。 1.2 TOAST病因分型方法 1.2.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指颈部大动脉或颅底较大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主干)粥样硬化病变,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动脉-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1.2.2 心源性栓塞型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制定了后循环缺血共识,主要介绍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等。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摘要:方便患者及时了解疾病的知识,协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 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 20%。常见PCI 类型:TIA、小脑梗死、延 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硬死、腔隙性梗死等。临床表现: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 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到发作、偏盲、声嘶,Horner 综合症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 环缺血的特征表现[1]。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中医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 情志护理、辩证施膳、用药护理、耳穴埋豆辅助治疗、功能锻炼指导、预防措施 指导。 1. 情志护理 中医有“怒伤肝、悲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七情所伤之说。临床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沟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心理感受,以优质护理服 务和护理技术或者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重视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症状,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诱因、发病特点,告知疾病通过积极地临床治疗是可以康复的,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辩证施膳 患者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以低盐低脂及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清淡戒食辛 辣油腻。戒烟,戒酒,多食蔬菜新鲜水果,多饮水,少食多餐。不可过饱,细嚼 慢咽。肝阳上亢者宜多食山楂、紫菜、香菇、海蜇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痰浊内阻者宜食祛痰熄风之品,如薏苡仁、萝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 热利湿之物,禁忌甜腻、生冷、油腻饮食,尤其忌食公鸡肉等助痰生风的食物; 气血亏虚者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鼓励患者食用粗粮、蜂蜜、山楂、香蕉、西瓜等,忌食羊肉、辛辣之物;肾精不足者宜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胡桃肉、大枣、山药、甲鱼、羊肝、猪肾等血肉 有情之品。 3. 用药护理 肝阳上亢者服药时尤其告知患者注意中药汤剂要稍凉服用以利药效,另外避 免因温度过高加重患者烦躁的情绪。痰浊中阻者中药汤剂易温服,呕吐较重时暂 停服药,待呕吐减轻后或将汤药浓缩后可分少量多次服用,服药后用姜片擦舌。 瘀血内阻者中药汤剂易稍热服用,以达到行血通络的作用。肾精不足者服用填精 补肾的中药汤剂易空腹温服。气血亏虚者中药汤剂中人参另煎兑入,易温服,或 用米汤送服。 4. 耳穴埋豆辅助治疗 治疗本病常取耳穴有内耳、神门及交感等,肝阳上亢者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者加肾、脾、胃;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阻者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内阻者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另外合并失眠 者加神经衰弱点、失眠穴、皮质下等;耳鸣者压内耳、三焦等;恶心或呕吐者加胃、膈等。一般每次压籽3~5个穴位,每日按压3~5次,每次1~2mi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有哪些.doc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特别仔细地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和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可能的血管性危险因素;神经系统检查时,要特别重视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失调的检查。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时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 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均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各种检查各有特点,不同检查间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国内广泛使用,可发现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近段的狭窄或闭塞,但不能成为PCI的诊断依据。 心电图、心动超声和心律检测是发现心脏或主动脉栓塞来源的重要检查,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非高血压性PCI者重要。颈椎的有关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PCI的首选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后循环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PCI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CI 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有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PCI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偏头痛、动脉瘤、锁骨下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静脉性硬化、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2、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PCI的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主要是不可调节的因素和可调节的因素。不可调节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等、可调节的因素有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等。 3、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以往认为转头/颈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是典型的以假设或经验代替证据的传统医学的模式,也是导致当前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 (1)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2)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3)在203例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中,仅2例有因骨赘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