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鲁迅的自省精神

论鲁迅的自省精神

论鲁迅的自省精神
论鲁迅的自省精神

收稿日期:2002-12-03

作者简介:班 澜(1946-),男,河北省丰润县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语文教学部,教授。

2003年11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v,2003第35卷 第6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 a Un i versity(Humani ties and Social S ciences)

Vol.35 No.6

论鲁迅的自省精神

班 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语文教学部,广东广州512000)

摘 要: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

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者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时下的学者只强调鲁迅的 中间物 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 承受者 思想更为重要。

关键词:鲁迅;自省精神;颠覆;批判精神

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3)06-0026-08

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反映,要求对现象的超越性,其认知要穿过具体的物质外壳,指向生存本质。鲁迅面对社会的人,总是企图进入对有着幽冥世界的个体人的把握,并从中提炼了 国民精神 痼疾的共相,而实现典型论者的典型化呈现。鲁迅在谈到他笔下的小说人物时,曾说: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 拼凑 、 合成 之法,常常会把讲写作学的人引向机械论的误区,实际上创作中任何外在的材料,必须经过创作主体的生命浸化,并激活主体的生存体验,方可能进入

艺术创造。这是创作主体的自省过程,鲁迅面对

社会人生的自省,有三点应引起我们注意。一是鲁迅一直推崇自我扩张的 绝对之主我 的个性精神,以为 非无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 。这或者是尼采说的 强力意志 ,或是胡风说的 主观战斗精神 。这一点正是鲁迅直面人生,撕破一切假面,使社会的一切黑暗,人性的一切丑恶,都无所遁其形。二是鲁迅正视自我,真诚地解剖自我的精神,如他自己说: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坟#写在?坟%后面?)三是鲁迅执著于现实人生,有极强的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也即拥抱人生的精神。他曾写道: 魂灵被风沙打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缥缈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

#

26#

声,白云郁然而起&&。这自然使人神往的罢,然而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野草#一觉?)这三者体现的心的暴动力,乃是打通 物 我, 人 我之间的坚壁,实现主客交融,瓦解创生的情境,进而产生艺术形象创造的推动力,或者说是一种艺术的自省力。

鲁迅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是独立特行的救世精神的承当者的孤寂。他要肩起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光明的世界,把黑暗留给自己,因此他说: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而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野草#影的告别?)这是佛的境界,佛救赎有罪的世界的承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是对世人博大的爱心,现在却有人说他怀疑人,恨人,只会骂人,甚至污他卑怯。这种情景其实他早已尝味,并写在了对耶稣受难的抒写中:

丁丁地响,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

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丁丁地响,

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地透到心髓中,

然而他们自己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诅咒的人们

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野草#复仇其二?)出于大爱的憎恶,被遮蔽的世人不可认知。他是暴君的死敌,也是良民的死敌。他自知身长上充满 毒气与 鬼气,他想逃离,却又被救赎的大义牵羁,无法逃离。而且生存现实中的灵与肉,与他承当的大义,总是矛盾而冲突着;他信守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两种思想,也是矛盾而冲突着,他要将冲突贯彻到底,便有种种悖谬缠绕着他。他反封建文化,主张不读中国书,却不能不接受母亲的 礼物???朱氏夫人;他主张一夫一妻的文明,却不能不接受许广平的爱情;他重视对大家庭的责任和与周作人的手足之情,却不能不兄弟反目,形同陌路;他很重朋友间情谊,却不能不与林语堂等一批老友成为论敌乃至分道扬镳,他希望青年会胜过老年,热情呵护扶植,却不能不接受他们转向倒戈的现实;他的批判精神使他走向左翼阵线,却不能不接受被当作 封建余孽来围攻的战斗洗礼;他相信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中国的希望,却不能不疾视 坐特等车,吃特等饭的左翼 也容易变成右翼;他救赎世人,大慈大悲,却不能不在临终前对怨敌一个都不宽恕&&因此,他不仅孤独寂寞,而且在内心波动着一个深刻的中国知识分子全部的危机和复杂性。

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这是一种自省,这是一种诗性思维,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 回过头来思,他说: 回忆,众缪斯之母,回过头来思必须思的东西,这是诗的根和源。这就是为什么诗是各时代流回源头之水,是作为回过头来思的去思;是回忆。的确,只要我们坚持,逻辑使我们洞悉被思的东西,我们就绝不能够思到以回过头来思,以回忆为基础的诗所达到的程度。[1](23)不能忘怀的寂寞就是鲁迅回忆之思的材料,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他的灵魂,除了文学便无从表达。我思故我在,鲁迅的思乃自省的思,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野草#墓碣文?)鲁迅的自省,绝不似儒家 吾日三省吾身的谦卑雅驯,他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如他自己说: 我时时觉得自己很渺小;但看他们的著作,竟没有一个如我,敢自说是戴着假面和承认(党同伐异)的,他们说到底总必以(公平)和(中立)自居。因此,我又觉得我或者并不渺小。现在拼命要蔑视我和骂倒我的人们的眼前,终于黑的恶鬼似的站着(鲁迅)两个字,恐怕就为此。(!两地书#九三?)由此可见,鲁迅的自省,又是他向旧世界搏战的武器。他的自省具有明显的癫狂性,犹如 疯癫得以观察自己,但却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它在他人身上表现为一种无根据的要求,换言之表现为一种荒谬。但是,在这种谴责他人的观察中,疯人确认了自己的正确性和自己谵妄的正当性。[2](244)鲁迅的自省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实现,而疯癫使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开始出现。艺术与疯癫共同诞生和变成现实的时刻,也就是世界开始发现自己受到那个艺术作品的指责,并对那个作品的性质负有责任的时候。[2](244)

鲁迅这种疯癫的自省精神渊源有自,他最契近尼采张扬的 酒神精神,即对旧秩序彻底破坏,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认为: 到目前为止,谎言是被称为真理的。对一切重新估价:那就是我对于人类最高的自我肯定活动的公式。[3](107)他否定基督教,因为伪善的教义已使人类成了半人、劣

#

27

#

人、畸形人。他称道 酒神精神,因为狄俄尼索斯(酒神)对痛苦,罪恶以及人生一切可疑而陌生的东西充分加以肯定。这在传统眼光来看,无疑是残忍的。在尼采眼里,所谓 良心就是 残忍本能,当残忍本能不能向外发泄时,便回过来对自己发泄,便是疯癫的自省的心理根源。在20世纪的艺术中,现代绘画大师戈雅、凡#高、毕加索,甚至鲁迅所喜爱的蒙克,无不鲜明地呈现着疯癫自省的色彩,且是他们风格的重要标志。文学领域的陀思妥也夫斯基、果戈理、安特莱夫等,也都以对人性恶的深刻挖掘而具疯癫自省特点,从而被鲁迅喜爱。在非礼勿视,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鲁迅所喜爱的 排除生死,旁若无人,布衣麻鞋,径行独往的魏晋名士,乃至蔑视礼教、直指人心的李贽、张岱,也无不有些疯癫自省精神的。他们在无声的中国,无疑是呐喊者,直剖己心,直指己恶,残忍之声,正人君子闻必色变心悸。鲁迅的心自然是与他们相通的。

鲁迅的自省,是以具体的思的方式把握生存的当下性,坚持 现在的写作姿态。他的自省植根于生存的体验,承受困扰而凝视灵魂中逼出的恶,借以照出社会的、国民精神的病态。这样的思,用胡风的话说,是把 心与 力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即是以真诚的生命体验与热情把握真实,而后介入分析,在不离开生存感受的过程中逼近真理。这种自省的思想方法,也是自省的结果。鲁迅在日本留学之际,正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思想探求救亡之道的热潮。当时鲁迅的思想无所依傍,他否定了戕害人心的儒家思想,也否定了不撄人心的道家思想,对晚清出现的各种思潮也持怀疑态度(认为多是 假改革公名而阴以遂其私欲者)。在精神上他认同于那些写出: 真的心声的作家,陶潜的 素心、李贽的 童心、章太炎的 自性,裴多菲的 自由,尼采的 意志力都在启示他:将抽象的思想学说还原为具体的生存体验,使 心与 物直接 相会,而增人感。他选择了文学,亦是选择了具体的心悟的思的方式。这种自省的写作,鲁迅并非只停留在对世态人心深刻解剖上,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者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来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有时会进入冥想之境,去玩味人生哲理。故而鲁迅的自省世界乃是由社会人心???生命自我???人生哲理构成的完整系统。

从小说和杂文观之。鲁迅的小说闻名于世,实际只写过30来个短篇,惟一的中篇是!阿Q正传?。近年来尽管受到攻击,谓之数量少且无长篇,但仍无法撼动他现代小说之父的地位,他的发轫之作是作于1912年的文言短篇!怀旧?,这篇作品即已显露出超越凡庸的自省精神。!怀旧?讲述辛亥革命的风声传到江南小镇 芜市,塾师 秃先生视之为造反极端仇视,发誓与之不共戴天;乡绅金耀宗则惶惶不可终日,百计求自保。不久风声即过,一切又复常态。这近乎茶杯中的风波,极生动的揭示了民众对 革命的惶惑心理,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民众的缺点,以及民众对革命的愚昧无知。这无疑是对辛亥革命反思自省的结晶,在其后的!阿Q正传?、!药?、!风波?等篇,有更深入的表现,可见鲁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心。另外,小说的叙述者村塾学童 余,带有鲁迅在 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体验。其不耐听枯燥的讲授,顽童心态活活而出,与后来的散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回忆可以互参,可知旧教育对童心之摧残,鲁迅从自心的体味中识见尤深。这篇小说以心体物,独陈己见的自省特点,虽为发端,已臻鲜明。及至1918年发表的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自省力则如怒涛狂澜,无情涤荡专制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负面。小说中狂人之狂,乃是他觉醒之兆,他看穿了4000年文明的社会是罪恶的社会, 仁义道德其实是吃人的道德,整部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吃人的人不分贵贱,赵贵翁吃人,下层的人也在吃人,他们都吃人而且被吃,狂人自省也在吃人和被吃之列,因此沉痛地劝转吃人的人不再吃人。于是,他被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庸众视为 狂人,他们布置妥帖, 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应该说 狂人对社会历史吃人本质的洞见,正是鲁迅长期对中国文化传统沉思的结晶; 狂人的觉醒,正是鲁迅的彻悟, 狂人被迫害的境况,正是鲁迅作为传统文化批判者处于被围攻的生存情境的摹

# 28 #

写。从中可见鲁迅自省的深刻与彻底的批判精神,当时经常出现在他意识中的问题应该就是: 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意味着对专制的传统文化的怀疑,为自省中的批判之思设定了理路。!狂人日记?可以视作鲁迅经过长期自省之后的喷发,其后的力作!阿Q正传?、!祝福?等,对国民精神病态更深细的抉示,更冷静地刻画,都是在这个取向上的进一步探索。

在!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背景,塑造了乡绅、游民、小知识分子、小官僚、小市民等诸多阶层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当时社会的缩影,但主要着力塑造的则是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个中原由,当是鲁迅对农民和知识分子比较熟悉,从社会改造的动机来看,农业中国社会,农民和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两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鲁迅的自省方式有所不同。他身处知识分子群体,对知识分子较为熟悉,他对自己的深刻解剖,便常常反映在他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上。周作人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文中,就说鲁迅笔下的人物常常有自己的影子,可为佐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亦有两类,一类是孔乙己、陈士成受科举之害的旧知识分子,以及高干亭(!老老夫子?)、四铭(!肥皂?)、方玄卓(!端午节?)、鲁四老爷(!祝福?)等 无行且 无文的所谓新式知识分子,是权力中心的附庸,鲁迅揭示他们灵魂中的卑劣、愚顽,属于国民精神批判的一部分。另一类是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伤逝?)、夏瑜(!药?)N先生(!头发的故事?)等,他们属于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 科学和 民主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对社会前途的关怀,然而他们梦醒之后却无路可走,乃属于中国现代最痛苦的灵魂。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鲁迅本人的影子。如魏连殳,他因为与众不同的个性,被人们视为异类。他内心充满着矛盾,他学的是生物学教书却是历史;主张家庭应该破坏,却定时给祖母寄钱;他对人爱理不理的,却喜欢管别人闲事;他内心痛苦将人看得很坏,却将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但是,当他一无所有了,以前访问他的才子们不再来了;他热爱的孩子也马上变了脸,不再理他;最后连同情他的同志也被敌人诱杀了。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信念,这使他从一个 怪人变成了 恶人,转而向社会、向庸众复仇。后来他当上了杜师长的顾问,恶毒地叫那孩子的祖母 老家伙,让两个孩子装狗叫,磕响头;甚至到死还把冷笑的面孔留给人间。如果与彷徨时期鲁迅的内心矛盾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二者之间似乎同构。可以想见,鲁迅在塑造魏连殳这类知识分子形象时,寄寓了自己生存体验和思想感受,甚至这些人物都经历了由理想到失望、愤激、彷徨、沉沦的历程,性格中都渗透了反权势反庸众的恶魔精神,亦是鲁迅所崇尚的拜伦、尼采的 摩罗精神的表现。他塑造这类知识分子形象,既是对自己同类的审视解剖,也是对自我的自省解剖,主旨乃在挣脱自我困扰,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这其中鲜明的自我沉思、自我选择,不靠山,不靠水的精神个性,乃是鲁迅走上独立坚持的批判之路的思想渊源。

对农民形象鲁迅更着重病态的灵魂的刻画,祥林嫂(!祝福?)、闰土(!故乡?)、九斤老太(!风波?)、爱姑(!离婚?)等善良的农民,在物质和精神双重掠夺压迫下,麻木、愚昧,封闭于精神奴役的境况。鲁迅对他们有深切的同情,希望能为他们找到一条生路,在!故乡?中,他以深情的笔触述说 我与少年闰土的真纯情谊,对照性地刻画了成年闰土麻木、呆板、缄默与隔膜。其中透露出鲁迅致力于打破这种隔膜的沉思,特别是结尾的一段独白: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其中即有鲁迅对一个启蒙的知识分子责任的自省,道出了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希望。在!祝福?中,祥林嫂在除夕的喜庆的爆竹中寂寞地走完了她任人宰割的人生,死前犹怀着战栗之心向 我发出 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地狱的疑问。 我面对祥林嫂悲惨命运,充满恐惧与渴望的灵魂,嗫嚅与惶恐。这固然有深切同情,但其中亦有隐隐的不安,有对自己启蒙的责任的拷问,自省之心跃然纸上。

杂文这种发轫于短论、杂感的新文体,确是鲁迅的创造。他的杂文的内蕴精神,已然超越了对社会客观现象的关怀,凡事皆本于深切生命体验,发于一己之心,理与情融会而回旋于更幽深的境界中。当年日本作家在悼念鲁迅时曾与日本文学家相比,认为: 在我国(日本)这方面,反抗尽于反抗,哀愁尽于哀愁,像这样子是容易的。就以讽刺而论,无论怎样巧妙,还是不免于露骨,而在鲁迅的怒和反抗中老笼罩着茫洋的余情,充满着深远

#

29

#

无尽的味的地方却多着呢。[4](293)用鲁迅的学生张定璜的眼光来看: 他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情奔放,乃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发出来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5](212)这恰恰否定了鲁迅的反对者常常以他的杂文 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锋芒直指现实而缺乏生命力的断言。事实也是,鲁迅逝世几十年之后,虽世事沧桑,人们仍然喜爱他的杂文。根源就在于他杂文所具有的超越性,而这超越性又是来自他的自省精神。

鲁迅早期杂文即已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省精神。从1918年到192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和那些前驱者有共同的立场,主要着力于冲击传统,打破偶像,反动迷信,鼓吹民主,解放个性,崇尚科学,弘扬社会进步理想。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他不为乐观所遮蔽,也不被狂热所鼓蛊,而以冷静的体察,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隐忧。如当时其他的启蒙者认为启蒙会为启蒙对象带来精神的快乐,鲁迅却看到了觉醒后的痛苦,认为做梦的人是幸福的,最可怕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娜拉走后怎样?)如他看到许多人反对贪暴、强权与专制,却又向卑怯、软弱的国民认同,便无情的揭示: 现在常常有人骂议员,谈他们收贿,无特操,趋炎附势,自私自利,但大多数的国民,岂非正是如此吗?这类的议员,其实正是国民的代表。(!华盖集#通讯?)如人们总认为忠厚是美德,鲁迅却认为 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当一些新知识阶级鼓吹 费厄泼赖之际,他即加以痛斥,指出 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沉痛教训,主张应痛打落水狗。(!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还发现 群体的自大 常常掩盖着个体的卑怯;发现旧的会附在新的身上,新知识分子与旧道德卫士一拍即合;发现 天才常常不是被棒杀而是被 捧杀&&深切的洞察,见微而知著,他的自省力使当时的同路人难以比肩。那些绅士且不免会成为鲁迅批评的对象。不仅如此,鲁迅深刻的自省,还表现在杂文中自我的投入。表面看,他的杂文冷静的近于残酷,因为他总是无情地触着人世间深隐的丑恶与痛苦。惟有如此,他审视这世界的心灵便不能不疾愤,不能不痛苦,不能不有改造的焦虑,发而为文,便沉潜着大悲愤的激情与劝转世人的心情,从而才会有 深远无尽的味。如对现实政治的批评: 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奴隶;革命以后,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来过。(!坟#忽然想到?)如他向旧世界宣战式的自白:爱惜自己的身体 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坟#题论?); 我是怎么一个褊狭的人呵,这时我想:倘笑我是一个歌人,我怕要藏了我的竖琴,沉默了我的歌声罢。倘不然,我就要唱我的反抗之歌。(!为 俄国演剧团 ?)如对世人的劝转与呼唤: 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切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睁了眼看?) 世上如果还有真想活下去的人们,就应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忽然想到#之五?)&&无论取何角度,俱以身在其中的自省话语出之,披肝沥胆,无遮无掩,乃真正写出自己血和肉的文字。鲁迅这个阶段的杂文,即以鲜明的自省风格,铸造了杂文的文体特征。及至1925?1927年他面对五四新知识分子的分化与转向,陷入彷徨的时期,这一阶段他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自我的审视,对前一时期自己战绩的重新估计,在自省中变得更真率。他如此描述自己的情态: 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怒则大骂。(!华盖集#题记?)他想更彻底地暴露自我;更执著在抨击几个对手,非为私怨,乃为揭出他们的 官魂、 学魂,逼他们和自己一道, 赤条条地站出来说几句真话(!华盖集续编#不是信?)。他独立的思,身在其中的思,体现更为充分,使他的杂文走向了成熟,其中自我个性的充分张扬,使他的杂文更具诗性品质,从而超越了新闻性的短论、杂感这类文体。鲁迅后期杂文,即1927年以后,政治上对国民政府彻底绝望,宣称 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二心集#序言?),在反 围剿的氛围中所写的带政论色彩的短评,因为个人深沉思维被情感观念所压抑,更多体现为反主流权力话语的代言人角色,自我面目淡薄了,就失去了杂文的诗性,或弱化了诗性,现在有学者对此倾向持批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由此可以反观,自省精神对鲁迅的杂文何其重要。

# 30 #

由于鲁迅的深刻自省总是内向地指向自我,他的作品就常常在沉思社会人生的同时,也在书写生命体验,思考生命价值。有学者指出: 鲁迅精神的出发点,是他的生命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核心点,是要保存、发展人的生命。[6](147)这话说得很到位。在鲁迅前期的作品(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中,笼罩着一层悲苦的色彩,其情绪颇有存在主义哲学视生命本质为 烦的味道,时时可感受到他承受困扰的痛苦心理搏动。鲁迅对生命痛苦的思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他自身生命遭逢困厄的感受与记忆,如父亲的病与死对他死亡意识的唤出;少小离家求学的漂泊中,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别诸弟三首?)对他游子意识和家园意识的强化;与朱安的婚姻悲剧则是他从压制中审视 爱与 欲的人本意义。二是生命与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痛苦,如小说!伤逝?、!祝福?对子君和祥林嫂被社会戕害的悲剧,燃烧着他对残害生命的社会现实的愤火;!故乡?中一个活泼的生命被扭曲激发了他的拯救意识;!铸剑?的黑衣人面对暴君高唱快意的复仇之歌乃是他 雪耻精神的回响;!肥皂?对四铭 性幻觉的讽刺,无情地鞭挞着伪道学家们生命的虚伪和龌龊,而且有实践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索无意识心理的意味。三是从上述两层面进一步以自省方式对生命及生存本质的追问,建构了感悟形态的哲学系统。这主要表现在1924-1926年间创作的散文诗!野草?中,!野草?是鲁迅最具现代风格的文本,充满生命的冲突与张力,深刻而蕴藉,乃是鲁迅以自省方式实现的艺术的高标。

鲁迅自己说过, 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7](805)。还对人说: !过客?一篇,在他脑筋中酝酿了将近十年。[8](805)很多学者也认为!过客?最能表现鲁迅哲学,并已经从中引申出了 中间物思想,很可帮助我们理解鲁迅哲学的内涵。但是,我以为!过客?意义不止于此,他内涵着鲁迅所自省的人生哲学的总纲,即由柏格森提出,后被现代绘画大师高更用作画题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鲁迅对这一命题极可能有所了解,因为高更与蒙克一样有象征主义色彩,且对鲁迅关心的木刻有创造性表现。这可留待以后去考查。我们从!过客?的文本即可清晰地看到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与鲁迅给予的感性回答。

这三个问题所以成为20世纪哲学的主题,与人学兴起相关,它所追问的三个方面乃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内容。 我是谁?是追问人是什么。人,不只是社会的人,阶级的人,还是面对自然的人,面对同类的人,还是有着深冥世界的个体的人。!过客?中老翁问过客 你是怎么称呼的,就寓着 我是谁的问题。回答为 我不知道,因为我只是一个人,而对人的解释却 各式各样,这意味着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存在主义所说的 人的自我选择的逻辑起点,否定的回答即寓有肯定的选择。过客的选择是承受生存。我 行故我在,对人的这种理解,我们从!秋夜?、!复仇?、!复仇?(其二)可以得到进一步诠释。!秋夜?中由 夜的天空, 冷眼的星, 繁霜一组意象构成生命的对立物,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自然社会背景, 枣树、 花草、 恶鸟、 小青虫和 我一组意象是生存者的象征,在随时对生命构成威压的生存情境中,一切生命都以活泼的生命力承受着困扰,其中包括被冻得惨然却 瑟缩地做梦的小粉红花,也包括 恶鸟,都是生命本色的承担者。我以为不应该对这些意象做社会学诠解,例如把枣树解为战士、反抗者,甚或坐实为二周,把小粉红花解为小资产阶级。因为这种解释会把深层的哲学意味遮蔽掉。关于这一点可从!野草?中!希望?一篇得到印证。在!希望?中,鲁迅写道: 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缥缈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这组意象几乎与!秋夜?同构,对生命力(青春)的肯定是极明确的。青春固在,生命自在。生存者占有其生存,我即是生存者,生存困扰的承受者,!秋夜?如此回答了人的本质问题。在!复仇?中,鲁迅从生命的自然本能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人应该能爱能憎,是 生命飞扬极致的强者,而对 干枯到失去生趣的末人则给予蔑视。这里有尼采的影响。尼采曾疾呼 倾听健康肉体的声音,他认为健康肉体的声音是更真实更纯洁的声音,只有生命返回它的本真状态才有生命的真正意义出现。同时也有精神分

#

31

#

析学的影响,鲁迅把人的本能强力张扬出来,亦是在探寻承受生存困扰的深在的生命活力。在!复仇?(其二)中,鲁迅对人的本质作了宗教色彩的理想化的刻画, 神之子要被庸众 钉十字架,但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了。中国历来对人的本质有 性善与 性恶两说,在这里人性的大善与大恶相逢了,启蒙者以自身的牺牲和承受痛苦启示庸众的觉醒,可谓大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并没有囿于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是还原为人的生存本质,便有 强者与 弱者, 超人与 庸众的不同本质。此外,!求乞者?、!颓败线的颤动?亦可作是解。

我从哪里来这?这一问题是对人的精神的抑或生命的本源的追问。在!圣经?的解释中,人本有乐园,但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便失去家园,成为精神的流浪者。中国人说 我本洁来还洁去,西方人说 汝来自泥土归于泥土,似乎都算是一种回答。但还都没有失去的家园???那似乎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方。因此,过客回答这一问题,也只好是 不知道,因为他一直在流浪,在 这么走。鲁迅却曾梦到过!好的故事?,朦胧中看见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但毕竟被残酷的大石掷下,皱蹙,凌乱,只留几点碎影。你或许会说这是鲁迅的理想追求,要知道,人的追寻是必然指向失去的家园的。这意味着 我从哪里来,与 我们要到哪里去,实际是互相缠绕着的, 本原的确证与 价值的实现,有着同一性。!过客?所着意表现的正是 从哪里来又 到哪里去的人生终极意义或价值的思索。为表现这一主题,!过客?象征性地设置了三个人物:老翁近于死亡的表征,女孩近于出生的青春的表征,故而他们对 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的问题,回答是不同的,老翁看到的是死亡,答 前面,是坟;女孩看到的爱情、青春活力,回答是 野百合、野蔷薇。过客却是 中间物,他经历了 野百合、野蔷薇,正在走向 坟。这三个角色合起来,即是人生的生命过程,体现着生命由生到死的必然法则。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仅是过客,还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者。因此,过客要执著地问前面是什么, 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得到的回答是 不知道,因为谁也没有从彼岸返回过。死亡,无疑宣示着人生的虚无,把人的终极价值视为 中间物,不免对鲁迅的哲学观做出虚无的结论。鲁迅的精神中有着与 虚无对抗的 健康的生命力,他的强韧的意志力使他成为有勇气承受人生困扰的强者。因此,我以为时下的学者只强调鲁迅的 中间物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 承受者思想更为重要,这是支撑着鲁迅的彻底批判精神、启蒙意识的重要的哲学思想。在!过客?中,过客明知前行的虚无,但他不愿回到 没一处没名目,没一处没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框外的眼泪的来路,甚至不愿接受 布施,哪怕是 心底的眼泪,他怕失去向前走的勇气。因此,过客要听着 前面声音的呼唤, 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作为生存困扰的承受者,生存的终极价值或者正在以其承受,使人更成为人,而以启蒙与牺牲,确证其价值。在!野草?中,表现鲁迅人生终极价值追寻的作品较多。一类是有较强的形上意味的,如!影的告别?即直面死亡的虚无,确认生存价值不在 天堂、 地狱,也不在 将来的黄金世界而在于 独自远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 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如!死火?,是一篇梦幻般奇异的诗篇, 冰谷中的 死火,凝固、永恒、冰冷,他要将死火点燃,但点燃后就将烧完,是冰火,还是烧完, 死火选择 不如烧完,于是我以 辗死在车轮底下的牺牲,救出了死火,欣喜于以后在遇不到 死火。一类是在深层的自省对人生终极价值有所确认之后,便把目光投向对现实人生的哲思,或揭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如!狗的驳诘?;或揭示专制制度造成思想的荒谬,如!玄论?;或揭示假借革命、革新之名行残害人性之实的大伪,如!失掉的好地狱?;或赞美反抗社会黑暗的青年的粗暴的灵魂,如!一觉?;或张扬走进 无物之阵,始终举着投枪的战斗者,如!这样的战士?。

总观!野草?,有鲜明的20世纪文学的自省精神和生存哲学色彩,譬之为中国的!城堡?、!等待哥多?,亦有相似处。城堡永远不可进入,哥多不知为谁也永远不会来,与过客永在前行而不知前面是什么,似乎有思想的一致性。但是。鲁迅对人生的承受困扰的价值是肯定的,是充满悲剧意味的,是积极救赎的,与!城堡?、!等待哥多?的人生价值的否定而充满荒谬感、虚无感,却是泾渭分

# 32 #

明的。一部!野草?正是鲁迅自省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 2000.

[2]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0.

[3]尼采.瞧!这个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4]小田岳夫.悼鲁迅[A]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定璜.鲁迅先生[A]李何林.鲁迅论[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6]孙郁.鲁迅与周作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7]章衣萍.古庙杂谈[M].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8]荆有麟.鲁迅回忆片段[A]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9]苏雪林.鲁迅传论[M].台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彩娜+

On Lu Hsun,s Spirit of Self-Examination

BAN Lan

(T he Par ty,s College of Guangdong p rov ince,guangz hou510812,China)

Abstract:T o Lu Xun,it is the inner loneliness that made him have free t hinking.T o him,free thinking is r ather the life ex perience and memory facing life and univ erse than theoretical system.Lux un)s self-examination topples all the aut horit ies and images,tears all the pretension to face up to life himself,ex posing his own ug liness.Opposing continuously the ugly society and the ignorance of people,he v iew s his ow n wounds and pains to seek after the existence and meanings of life.It is not com plete that some scholars nowadys only emphasize Luxun)s middle thinking.In his self-ex amination of man)s life value,the t hinking of bearer is more important.

Key words:L ux un;self-examination;topple;critical spirit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一书出版

我校林干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近日由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厦门鹭江出版社!名师讲义?丛书第一批10种之一。

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族兴衰、政治演变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其中,重点叙述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中的匈奴、突厥、东胡三大系统的各族,同时也涉及了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肃慎系统和活动在西边的西域各族。可以说该书集中了林先生先前撰著的!匈奴通史?、!突厥史?、!东胡史?三大著作内容的精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该书以附录形式全面介绍了20世纪及其以前数百年间国外对匈奴、突厥、蒙古三大民族的研究状况,且广泛涉及欧洲、美国、日本、蒙古及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术界的研究情况。这些在国内还是首次被介绍,对国内学人了解国外有关研究成果,拓宽学术视野,极有意义。

该书与林先生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可以说是姊妹篇。!通论?运用的是 史论体裁,而此书则是用 叙事体裁,一 横一 纵,对北方民族历史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描绘。

全书叙述全面,通俗易懂,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很好的入门读本。

(晓 喻)

#

33

#

浅谈鲁迅的批判性

浅谈鲁迅的批判性 (2007-01-20 22:20:27) 转载▼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这是我们对鲁迅最直接也最基本的认识.许多年来,人们不停的去认识鲁迅,也在研究鲁迅. 历史上的鲁迅是一个客观存在,他的历史原貌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弘扬鲁迅的精神,第一个即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中国改革需要这种精神,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另外还有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要承认中国现在落后,那就要学习。有一种“拿来主义”的气魄,只要是有用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不是说一接触外来的事物就抖成一团,非常害怕。现在我们要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就是要学习。再有文化的民族性,不能把这个和科学混为一谈,这也是鲁迅的精神。弘扬鲁迅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然而,随着人们对鲁迅研究的深入,瓶颈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当人们找不到角度去再深入的去 研究鲁迅时,一些人开始否定鲁迅,包括对鲁迅的颠覆,对鲁迅的解构,都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某些人想要从政治上、思想上、作品上、人格上全面粉碎关于鲁迅的神话。

让“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同辉

让“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同辉 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的同时,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这发人深省。 高海建书记在《家和万事兴》一文中指出,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企业成员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信念和行为。 企业成员应该有什么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呢?在我们高举创新的大旗的时候,是不是同样也不能忘了培育“工匠精神”才是我们不可忽缺的必练内功。 工匠精神是什么?通俗的百度百科词条这样解释: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可见工匠精神已经超越繁复的产品和服务标准,成为一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成为工匠职业自豪感的支撑与源泉,同时也成为产品可信可靠的终极保障。 不可否认,“工匠”的作用和价值,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轻视,认为“工匠”从事的是简单与重复的劳作,是低价值的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搞装修的泥水匠,有人忙不过来,有人街边等活。区别是是否用心在做,用心的因可信可靠不容易被替代,因为其背后的“工匠精神”无可替代。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专著《匠人》里指出: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

无独有偶,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在引言中也明确指出:工匠精神永远是一股强大力量。书中预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工匠精神经历了衰微,但必将荣耀回归。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依靠的正是这些富有工匠精神的各式各样的“工匠”。 不要以为“工匠精神”是仅仅对简单重复劳动的人员的精神启发,更对所有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启发,包括人们眼中高高在上的管理人员、科学家、文艺创作者、软件开发者等等等等,因为智慧越高的地方问题越多,越需要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谁知道阿尔法狗唯一落败的一场围棋赛,不是因为一个暗藏的Bug。 工匠精神的踏实和创新精神的飞扬,是不是有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观察鸟的起飞,就会发现,鸟需要一根坚实的树枝完成起飞的发力。踏实与飞扬也是这个关系,因为没有工匠精神的踏实,就没有创新精神的飞扬。因为灵感更会光顾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只有孜孜不倦探索的人,才会比别人更早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突破难题的钥匙。依靠空想的所谓创新,往往就是实质上的避实就虚,经不起硬碰硬的考验。我们崇尚的科学精神,本质也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试验、总结、验证、归纳,直至发现事物的规律。 《工匠精神》作者认为:“百年来,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 百年老字号,我们依然津津乐道时时缅怀,说到底,让我们感动的是工匠们厚道实在的付出,对素不相识者的负责精神,我们缅怀的

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专题党课稿(最新分享)

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专题党课稿 (最新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按照***关于上党课的指示要求,今天我以《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为大家上一堂党课,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在当前大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之际,那么我们就要紧扣“工匠精神”,需要真正认识和充分了解以下问题: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三个词,十二个字,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简而言之,以上就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千锤百炼铸就企业根基,精雕细琢传承工匠精神。“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施展一身本领,不为名禄为传承。”每一位职工都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工匠勤劳、敬业、稳重、干练、执着,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劳动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匠精神”是我们任何时候都或缺的精神品质,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二、“工匠精神”的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国曾是世界上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可以不谦虚地讲,中国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辉煌史。今天的中国,不仅仅能在高尖端科技

实现,不少手机产业、高铁产业、互联网产业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体现。时下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都再说德国、日本。这正如两千多年前,世界痴迷于追逐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人们对于匠品价值的认可从未改变。德国、日本的制造都经历过学习他国技术、仿造假冒、不断升级、直到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 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就是近一百年多年的事儿。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制造还处在假货和仿冒横行时代。当时英国人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务必标注“德国制造”,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知耻而后勇,德国从此开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百年时间,德国人持续不断地在各个行业,坚持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最后使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日本的工业制造是从学习欧美国家的技术、仿造开始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还只能生产廉价而简单的商品。此后的二十多年,将传统的工匠精神传承于规模化制造,极大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质。1955年设立“人间国宝”制度,用以保护匠人和小型企业,并在全社会持续倡导工匠精神。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工匠精神传承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工匠精神没有在近代全面的传承。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商业伦理问题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缺少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还时有发生。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是匠人。在岗位上坚守本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一)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一) 内容提要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特别是老庄、《周易》、佛学(禅宗)思想的关系最为紧密。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在“道”和“虚”这两个方面,庄学是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基石。《周易》经传“生生之德”的义蕴和“无往不复”的理论是宗白华建构生命本体美学的又一形而上资源。同时,宗白华美学还吸纳了禅学的妙悟的体验方式和禅境理论。建筑在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艺术思想基石之上的宗白华美学,是以“生命”为美学本体,以“妙悟”为审美体验方式,以“艺境”为审美价值追求的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简言之就是“生命——艺境美学”。 关键词道禅宗周易妙悟艺境生命境界中国哲学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有自,就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关系而言,它主要与老庄、《周易》、佛学(禅宗、华严宗)的思想最为密切。①本文侧重在探讨宗白华如何接受中国哲学精神与艺术思想之影响,建构起“生命—艺境美学”的理论体系。 一、“道”与宗白华艺术美学 青年时期的宗白华偏爱中西哲学,他曾说:“庄子、康德……相继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人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1](151)尤其老庄思想对宗白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先秦诸子“不可能不谈到美的问题,也不可能不发表对于艺术的

见解。尤其是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2](449),宗白华将庄学看作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渊源所在,庄学成为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美学特质的一块理论基石。总的来看,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道”、“虚”这两个方面。 1、道与“空白”的阐释 宗白华认为庄子是极具艺术天才的哲学家,他“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在他是 ‘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1](367)在老庄思想中,“道”的本质就是“无”,是虚空。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的理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诗词、书画、音乐、园林等,都重视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古代艺术家常以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画境、乐境里有空间感,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庄子的以艺见道、道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美学精神的走向,故此,宗白华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1](370)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与“道”相联系,确是宗白华的创见。在宗白华的艺术美学理论中,作为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的老庄的“道”,既是中国美学的文化背景,也是他建构美学本体的一个主要源泉。 宗白华认为,老庄哲学对画境的渗透,使得中国画在最高的审美境界

工匠精神 主题班会

“工匠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课题:我与工匠精神 班级: 时间: 地点: 主持人: 班主任: 参与者: 二、活动背景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工匠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那么,工匠精神本身具备怎样的意蕴,才能流行起来?它之于中职校学生有怎样的特殊意义?中职生怎样广泛激发或者深度培育这样一种精神? 三、活动目标 1.掌握工匠精神内涵。 2.在活动中感悟工匠精神的魅力。 3.明晰工匠精神对于职校学生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即职校学生为什么需要“工 匠精神”。 四、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 查阅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图片、故事、影片资源等;准备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竞赛题目。 2.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工匠精神”的故事、人物代表等文字、图片或影像资源;尝试进行有关“工匠精神”的短剧表演与诗歌朗诵。 五、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教师主导) 1. 为什么说起钟表,大家就会想到瑞士各品牌钟表? 2. 为什么国人要出国门掏钱“扫货”,甚至去到日本买“马桶盖”? 3. 当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他们拥有且传承工匠精神 (二)主持人引言,宣布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主持人A:说起“工匠精神”,我们熟悉又陌生。熟悉工匠是什么,陌生精神会什么? 主持人B:是呢!不过请家稍安勿躁,或许听完下面的诗朗诵,各位对“什么是工匠精神”会有所领悟呢!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同学为 我们带来诗朗诵《读·工匠精神》。 (三)诗朗诵:《读·工匠精神》(两位同学)

工匠精神演讲稿三分钟

工匠精神演讲稿三分钟 下面是分享的工匠精神演讲稿三分钟,一起来看看吧。 工匠精神演讲稿三分钟篇一工匠精神应成青年气质“工匠精神能在社会层面激起如此大的反响,不足为奇。 一言以蔽之,躁动的心需要沉潜。 风来了,猪都能上天,但要长久飞天,还得能御风而行,而这御风的本事,就得靠“工匠精神了。 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放眼当下,真正创造时代传奇的企业家,身上也都有鲜明的“工匠精神烙印。 日本以精细化工业闻名于世,追踪溯源,正是他们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互联网时代,注重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合度仍是企业的核心工作,要让用户以拥有自己的产品为傲,靠的正是与众不同的那点沉潜功夫,或者说,“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道理也便明了了。 比如,同样从事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得心应手,风生水起?所不同的,也许就是对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

显然,对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说,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自有诗和远方。 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为了寻求与最高的“道相亲,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 同样,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就会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不经意间便可能累计出极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如果说“互联网+提醒我们“梦想还是要有的,那么“工匠精神就算是一种温和的劝勉,让我们在高喊“躁起来的时代“想静静,“静静是谁?“静静就是那个敢于为了梦想而努力沉潜的你自己。 时代对工匠精神回馈什么“工匠精神背后是精致的产品、匠人平和的心境以及追求极致的时代气质。 但不能盲目乐观,要看到这种转身是艰难的、需要时间的。 无论我们用何种气势磅礴的语气坐而论道,都不会让社会一夜之间凭空出现许多“大国工匠。 一项针对1794名15至36岁年轻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5%的受访青年表示钦佩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人。 但佩服归佩服,行动起来就难多了。 因此,尽管“工匠精神理应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气质的重要元素,但绝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内在追求。 不激活年轻人追求极致的内心,“工匠精神将可能只是浪漫的传说。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鲁迅散文中的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鲁迅散文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摘要:鲁迅的散文中记录了他的儿时的一些记忆,借以来怀念童年、同情弱者,或者批判军阀手下的文人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无常》。也有怀念朋友,学生,老师的文章,如《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阿金》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仅仅是描写了幼时的记忆,也不仅仅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这些散文里,有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有对回忆的反思,也有对国家的呐喊。而除了这些,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把反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是文学革命的主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篇文章探讨的便是在鲁迅的散文中,在刻画了当时的时代特性的同时,是如何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的。 关键词:鲁迅,散文,时代色彩,儒家思想、批判。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外部有肆意猖獗的列强,而内部,则是统治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在清政府的灭亡和民国的建立以及延续的这个过程中,虽然,统治了中国漫长岁月的帝制消失了,但是,那些扎根在民众心里的传统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在这个时候,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浪潮迸发了,这一场运动正如数千年前儒家思想崛起的那一次运动一般,只是儒家思想已经从当初的取代者,成为了如今的被取代者。但是,在儒家思想漫长的发展中,想要被完全取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她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那个时代。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的主将之一,从揭露封建吃人思想的《狂人日记》到批判腐朽儒生的《孔乙己》、《白光》。这些文章对时代的呐喊,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除却这些小说,鲁迅先生的另一部分重要的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等等,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色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发人深省。 这些文章,与鲁迅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鲁迅,出生于1881年八月初三。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

工匠精神的演讲稿【精选】

工匠精神的演讲稿 4篇 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现如今,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写起演讲稿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工匠精神的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湖北交投鄂西北公司第二党支部石花管理所收费二班的收费班长王浩然。想必大家都知道,在若干年前的美国,曾经有一位伟大的黑人演说家,他曾向世人讲述了他的梦想I have a dream。然而此时此刻的今天,站在演讲台上的我,也有属于我的梦想、属于我自己的一颗鄂西北工匠心。我有一颗工匠心,希望我能弘扬工匠精神,争做岗位能手,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集体的气质:耐心、专注、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一系列优异的品质,这是一种行业气质:坚定、脚踏实地。 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交通家庭,怀揣着对高速事业的热爱,某年有幸加入了湖北交投鄂西北公司,在新员工培训实习过程中,我很自豪自己成为鄂西北公司第一批高速人,同样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重大,所以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水平,不断充实自己来面对今后工作岗位的挑战,对于新开通站所的前期筹备,无论条件多么艰辛,我一直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最应有的贡献,工作这几年,我一直坚信: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坎坷,可是自己不能被困难和挫折打倒,一步一个脚印、我没有放弃,迎难而上、向着心中的那份梦想前进高歌。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我担任收费班长这一岗位时,衷心的感谢自己的坚持奋斗,感谢身边领导的认可、同事们的鼓励,使我充分认识到小班组有了凝聚力,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所以我努力学习构建和谐班组,使得我们班组相比其它班组更加团结、更加有活力,在快乐和谐中工作,工作才能得到更高的认可;业务技能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争做岗位能手,在现实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拥有工匠精神般的踏实,不忘初心,追寻我心中的梦想、永不放弃我的坚持。 我有一颗工匠心,希望我可以永远的自信阳光、积极向上,带给周围身边的人以热情快乐和满满的.正能量。上班这么些日子多多少少有过自己工作上的错误和所受司乘人员的委屈,希望自己不断进步提高、坚持用温暖打开司乘人员的理解和配合,我总认为每个人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快乐的能力,要学会包容,没什么大不了、能包容别人的不好也能包容自己的失败包容生活的挫折和苦涩总结吸取教训和不足,不断学习拍拍裤脚的灰尘,咱们继续加油奔跑。 我有一颗工匠心,希望鄂西北团结互助一家亲,牢牢的拧成一股绳,在工作中快乐在快乐中生活,吸收榜样的力量,让我们不断茁壮成长,如同雨后彩虹,各自散发着闪亮的光芒,在一起拼凑出最美丽的辉煌! 加入交投鄂西北这个大家庭,虽有苦有累可是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斗志昂扬,真正的感触到交投鄂西北大家庭的魅力,为自己的进步和努力而感到快乐与自豪,生活十分充实有意义,

《鲁迅批判》的独特性

摘要:李长之的《鲁迅批判》(1936年)是中国鲁迅学术研究史上第一部由个人写成的鲁迅研究专著,其批评的角度和方法极富特色,展现了李长之早期的批评思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运用整体审视的批评方法;着重分析文本语言的艺术性;进行感情的批评。 关键词:李长之;《鲁迅批判》;独特性 李长之(1910-1978)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他一生著作甚丰,26岁就完成了《鲁迅批判》。这本不足八万字的小册子,作为中国鲁迅学术研究史上第一部由个人写成的鲁迅研究专著,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和思想,在浩如烟海的论文著述中有其独立的价值意义。 作为早期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李长之第一次全面地搜集了鲁迅的小说、杂感文、翻译作品、书信、编辑文章等等,在整体把握鲁迅的方方面面之后,再重点从艺术的角度来集中评价鲁迅的创作。可以说,《鲁迅批判》是第一部系统完整的鲁迅创作论。李长之还运用整体审视的批评方法,把鲁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和精神进展的过程、所创作的具体文本糅合在一起来分析,得出了不少新见解。当然,李长之并不是凭空想出这种批评方法的,他曾说:“自从读了宏保耳特的《论席勒及其精神进展之过程》,提醒我对一个作家当抓住他的本质,并且需看出他的进展过程来。于是写过一篇《茅盾创作之进展的考察及其批评》,……现在批评鲁迅,当然仍是承了批评茅盾的方法,注意本质和进展……”可以说,《鲁迅批判》就是移植了宏保耳特批评席勒的方法,把鲁迅的生平概括为“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划分并不像一般的社会历史批评那样,以某些社会历史事件为标志,作家的活动经历只是作为陪衬,相反,每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是作为背景意义而存在。同时,他创造性地把鲁迅精神进展的六个阶段与其杂文创作六个风格各异的时期进行了比照分析。如1881年鲁迅出生到1917年,李长之视之为鲁迅精神进展的第一阶段,“这是鲁迅精神的成长和准备期”,“他的启蒙思想还没有形成”,与此相当的是,此时他还没有什么新的白话文字。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不少随感录,这标志了鲁迅正式开始他的新文学生涯。李长之则把1918年到1924年划为第二阶段,是鲁迅“实践了作‘精神界战士’,开始向封建文化攻击”的时期,“由于思想空洞些,所以《热风》的文字也单纯”。到第三个阶段(1925-1926.8),由于女师大的杨荫榆校长事件,使鲁迅确定了以“人情世故”为斗争的目标,这时的杂文创作如《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就有针对性地攻击到古文明国的人情世故了,显得曲折、细微。到第四阶段(1926.9-1927.9)鲁迅离开北京到达厦门,后来又到了广州,“生活上感受到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而至“沉默”的时期,此时创作有《而已集》《三闲集》,李长之评论道:“事情是琐小,而有种待人揭发的意味,所以文字也便出之以尖酸。”第五个阶段(1927.9-1931),是鲁迅精神进展上达到顶点的一个时期。1930年他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这是“表现他最健康,最富有生气的时代”,表现在创作上是《二心集》的写作与出版,“健康,深厚,而有活力,是那一期文字和思想的共同点”。1931年后为第六个阶段,鲁迅更深刻攻击国民性,并开始明显抗争帝国主义,因为这时有九一八事件和一二八事件,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在思想上是由理论而入了应用的时期了,文字就含蓄,而凝整,此时他的精神生活似乎停滞在某一个地点了,故有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中所偶尔流露的困乏。这一大段比照分析体现了李长之整体审视时代环境、作家、作品之间复杂关系的批评方法,具有独创性。 “文艺的特质,在整体审视鲁迅作品的基础上,李长之着重分析文本语言的艺术性。他说, 应该向语言里去寻。”并且强调要对批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如老吏断狱,铁面无私。”在写作《鲁迅批判》时,他较少探讨鲁迅作品在政治或思想层面的价值,而把重心放在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性上。他详细地逐篇考察鲁迅的文学创作,认为《孔乙己》、《故乡》、《阿q正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亦即探求艺术的美,是在中外艺术及中国艺术不同种类的比较中发现并关注书法的。也就是说,宗白华的书法研究,一开始就把书法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门类,从美学角度高屋建瓴予以审视。既将其置于整体的美学观照之下,又是其全面美学研究的一部分。或许是由于这种原因,宗白华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并不多。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收集宗白华美学论文较全的《艺境》一书,只有《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及《论〈兰亭序〉的两封信》是专论书法的。其余大量论述则散见于其他有关论文中,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等。宗白华不论专论,还是散论,大都深刻而精警,能够洞察书法艺术的底里。每次发表,都会在书坛引起反响。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宗白华从美学视角高度评价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从个人因素说,是他学贯中西的艺术及美学修养使然。他少时跟柳诒徵学过书法,后来还受过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点拨。1920年赴德留学,深入研习了西方的哲学、美学,因而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把握书法。从时代因素来说,当时受“五四”影响,为书法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气象。除宗白华外,还有如邓以蛰、林语堂等一些大家也对中国书法作有精辟论述。邓以蛰是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嫡传后裔,在美学界与宗白华有“南宗北邓”之声誉。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直称“书法是纯美术”,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艺术。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从世界大文化圈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这些论述,也把书法艺术推崇到了极致,在当时书坛产生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30年代以后,在半个世纪的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坚持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定位,多层面深入探讨和揭示了书法的内涵,也有力支持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 宗白华最推崇的是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说:“他的两句话指示了我理解中国先民艺术的道路。”并因张璪画论名《绘境》而将自己艺论集取名《艺境》。张璪的两句话就是从人和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和统一上来谈论艺术的。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宗白华在第一篇书法专论《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开篇便引用西晋大书法家钟繇的话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又引用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话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指出“这是说书法用笔通于画意”,“书法取象于天地的文章,人心的情况”。在其1962年发表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的文章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书法的“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其核心主张即是艺术及书法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精神。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心得体会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学习心得体会今年来,按照《●●●市烟草专卖局关于开展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和开展廉政文化的活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若干准则》等。通过这次学习本人感触很深,充分认识到,开展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专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促进从业人员廉洁从业有重要意义,觉得作为一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时常反思自己,经常用规范和标准检查对照自己,要带头倡导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业。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作为企业领导人员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模范遵守国家和企业有关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作为一个领导人员,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放弃政治理论的学习,而是更要挤出时间自觉参加政治学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时刻提高警惕性,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筑好防腐第一道防线。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从而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二、要端正职业道德思想,增强道德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去干好本职工作,心思也不

会放在企业发展上,一定要端正好从业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领导向下对得起员工,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干好本职工作。严于律己是人身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每个员工应该自觉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道德自律要求来约束自己。 三、要知足常乐,保持平衡心态。作为企业的一名领导人员,个人的收入在企业中属于中上以上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为乐,不要一味去攀比虚荣、奢华,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要老把报酬看得很重。人活着不能一直欲望金钱、一味追求虚荣和奢华,这样会为了一时贪欲而断送前程。要知足常乐,俗话说:为人不贪一身轻松。 四、要管住小节,守好自己的情操和品质。如果平时在小事小节上放松了自我约束,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从很多反腐教育反面教育片和教材来看,许多领导人员走上犯罪道路,正是从“小恩小惠”、小节开始,慢慢放松警惕,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从这些人的身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教材跟吸取教训,并以此为戒,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时刻牢记慎独慎微的箴言,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业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

精选最新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的重要性,是我最近才真正感受到的。之前学到的,很多都是零零散散的知识,最近才发现,所有的知识技能的背后,都是意识在最终起着作用。 很明显一点是我学钢琴的感受。过去弹琴,总觉得钢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庞然大物,很容易纠结于某个音符,某一行,现在具有足够的自信,将钢琴当成一件可以轻松控制的玩具,便开始以旋律为单位,以乐章为单位,去感受钢琴的声音,去感受音乐的走向,能够明显感觉到弹琴变得轻松多了。 更多的事情也是同理,过去觉得写论文是天大的难事,总是一点一点凑,而现在感觉心中拥有一片树林,能够任意采摘,于是写文章的思路也更为整体统一。 做人更是如此,寻找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并非易事,必须坚信自己具有足够的把控力,可以自己去创造,自己去构建,才能够真正产生对自己为人处事具有指导意义的世界观。 欣赏更多的风景,感受更广袤的世界,最终的作用一定是意识层面的:自信心、认知力、理解力、思维敏锐度,等等等等。提高意识,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意识到意识的重要性,心情豁然开朗。是为记。 意识的重要性 什么叫意识?两个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视野性,知识性的属于广义,心理性的,身体性,个人经验性质的属于狭义,这个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它又分为点和面,点狭窄,面宽广,不管什么样的意识,感觉到了,觉察到了,威胁的存在,危险的存在,事物发展严重性质的存在,不管属于广义还是狭义,我们的心灵和大脑,它发出警报,我们就应该高度集中注意力,加以检查,如果有问题,就应及时打上补丁,堵住缺口和源头,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安全就有了保证。 这个意识的出现了,通畅有三个概念,清晰意识,模糊意识,朦胧意识,这个意识不经意,就过去了,我们没有把这个精力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点上或者面上,因此,这个意识的产生,出现的漏洞,我们没有高度重视,而被忽略,没有及时打上补丁,最后导致事物发展的严重性,出现危机,或者整体的崩溃,如果是战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或者全军覆灭,如果疾病,可能造成,死亡或者不可医治,如果生产运行,可能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可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或者设备人身安全事故和死亡的发生,由此可见,这个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感觉到意识的存在,意识到问题的出现,不管朦胧还是清晰,还是模糊,哪怕闪现一个念头,一个瞬间,我们就应该高度注意,加以反思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打上补丁,把这个意识状态下的警报,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就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获得安全的有力的保证。

论鲁迅的批判性思维_初二作文

论鲁迅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深知鲁迅是个民族伟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风尚败坏,人心惶惶,生灵涂炭……有很多“正人君子”虐待百姓。国家正在走向灭亡。迫使鲁迅成为一个批判家,揭发社会的黑暗,那么为何鲁迅对那些人,那些事那么仇恨?这种仇恨又带给他了什么?使他改变的转折点又有哪些? 要完整的透析鲁迅的批判思维就要明白这两点。 一、鲁迅批判性思维的成因 我们都已经读过《朝花夕拾》了。通过对这本书的浏览,我们能够理清鲁迅的成长经历为:7岁启蒙,12岁进入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随后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琐记》;然后去日本留学——《藤野先生》;最后回国,开始揭发社会的黑暗。——《范爱农》。 鲁迅在与阿长交往的过程中,在百草园或在三味书屋中都没有受到过外界污物的影响,从《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童年是高兴的。但在鲁迅13岁时,鲁迅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对此鲁迅自述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其实不很愁生计。但

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这段文字看起来简略。事实上,正是这段生活成就了后来的鲁迅——他性格中的冷峻与多疑,他对世道人心的洞透与深刻,都与这段生活脱不了的管系! 在鲁迅文中这么写道:“好。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说明鲁迅在困境中离开故土。之后便一直流离在外,我从各个文章统计过,大概鲁迅回家的次数在6次以下,说明了鲁迅对家乡莫名的反感. 结合资料,鲁迅到日本留学的经过是这样的: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 在《自习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工匠精神”高考作文素材整理

“工匠精神”话题作文素材 一、释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站,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站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站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甜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複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粕淇的技艺为传统纶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 社会进入示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LI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二、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o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站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1]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2]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冃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甜。 三、现实意义——“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站的胡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粘: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 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八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屮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而上來,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楮神。中国的产胡质量不如FI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冇工匠精神。 企业不能盲目学习和引进日木式管理。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这种梢神就是工匠梢神。所谓工匠楮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粕益求粕,梢雕细琢。粹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o 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 农业生产:工匠粹神是工业经济吋代的一种产物,它是一种粕致化牛产的要求,它对农业生产同样适用。从农业生产来讲,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从种植开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证安全,还有就是它的品质和质罐,这里也需要工匠精神。[6] 工匠精神企业发展:工匠梢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甜,粋益求粘:, 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工匠粕神落在企业家层而,可以认为是企业家梢神。具体而言,表现在儿个方而:第一,创新

工匠精神的演讲稿|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 那大国工匠都是什么样的工人?他们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演讲学习的?下面是分享的工匠精神演讲稿,希望你喜欢! 工匠精神演讲稿 亲爱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这里做大国工匠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传工匠精神,做鲁泰工匠。 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的宣传片以及公司车间的大力宣传和弘扬,使我们了解了大国工匠的故事,并深深的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大国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与他们的差距,不禁梦想向他们靠拢。 每次当我看完大国工匠的宣传片后,我就一次次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工人,才是大国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吗?一定是独一无二吗?一定是奢华卓越吗?都不是! 那大国工匠都是什么样的工人?他们都是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钳工,有捞纸工,有研磨工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们不是

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忙,我们会累,我们会烦,我们会厌倦,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大国工匠们他们难道不累吗?难道不厌倦吗?胡双钱守着台虎钳就 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周东红守着又冷又潮湿的捞纸池就是十几年,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研究新工艺的时候,失败一次又一次,他们并不是不累,并不是不厌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当他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成就感和荣誉感袭来,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鲁泰工匠!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 工匠精神演讲稿

严以律己心得体会:严于律己守住本色

严以律己心得体会:严于律己守住本色 严以律己心得体会:严于律己守住本色严于律己,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 常怀律己之心,既是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也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领导干部地位特殊,岗位重要,面对的考验十分复杂,受到的诱惑多种多样。 领导干部倘若自律意识不强,意志不坚定,存在私心杂念,就很可能坠入违法乱纪的深渊,给个人家庭和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也会使党员干部队伍形象受损。 因此,严于律己守住本色,应当成为每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而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菜市场”。 唐朝张固《幽闲鼓吹》里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说是藩镇李师古想把宰相杜黄裳拉下水,准备了一份重礼,派人一连数天在他家门

前观察守候,等待机会。 可他们看到的是,宰相夫人出门,从婢二人皆青衣褴褛,只好取消了送礼的打算。 这个故事说明,领导干部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有效地防止自各方面的进攻。 “木自腐而后虫生”,分析那些滑入歧途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从放松自我要求,放纵个人欲望开始的。 如果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求严格,一身正气,不法分子又怎么能奈何得了呢?那么,如何做到严于律己呢?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头脑。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增强抵御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增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把职位当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平台,而不能作为牟取私利的工具,防止私欲滋生蔓延。 要真正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在权力金钱和名利面

前不丧志不失节不折腰。 二要端正自我的德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以都是我们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作为领导干部更应严格遵守,在工作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德,时刻强化自己的品德修养,固守精神家园,保持灵魂的高尚和纯洁。 三要用好手中权力。 领导干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极易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和关的目标。 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守为官之德。 在政治纪律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内各项规制度,自觉运用好手中权力,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的义务,而没有谋私利的权力。 要牢牢记住,“手莫伸,手伸必被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