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程

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程

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程
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程

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程;掌握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掌握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宪章;理解城市规划的涵义;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1学时)

了解城市规划法制建设概况;理解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掌握城市规划法规的主要内容.

4.城市建设发展的条件分析(6学时)

掌握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诸条件因素及其机理;掌握分析方法.

5.城市性质与规模(6学时)

理解城市性质地位与作用;掌握城市性质的概念;掌握确定城市性质的基本方法.掌握城市规模的涵义;理解城市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城人口规模的计算方法;了解我国城市规模的发展方针,政策.

6.城市用地(4学时)

掌握城市用地的分类;掌握城市用地各相关指标;掌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理解城市用地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7.城市用地组成及其规划(12学时)

了解城市用地的组成内容;掌握各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用地布置形式;掌握各用地规划的相关技术指标及要求.

8.城市总体布局(3学时)

理解城市总体布局的涵义;掌握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本内容与操作程序;掌握城市总体布局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9.城市郊区规划(1学时)

了解城市郊区规划的基本任务;掌握城市郊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与规划要求.

10.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学时)

了解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11.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成果(1学时)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查研究方法;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编制内容;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及大纲的主要内容.

12.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及讨论(2学时)

13. 学生实地参观,形成综合报告(4学时)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实地参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逐步完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平时50%及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城市总体规划》宋家泰等编著商务印书馆

《城市规划》杂志,《城市规划汇刊》杂志,《国外城市规划》杂志等

撰写人: 审核人:杨晓平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N02B

学分数:3 总学时:68 学时分配:讲课34,上机34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人文地理学》

二,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概念,类型和任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和方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了解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内容与方法,掌握土地利用分区概念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了解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最新研究动态.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时)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对象与内容,了解我国土地利用问题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教学方式:讲授)

2,土地规划理论基础(2学时)

了解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利用的方法论.(教学方式:讲授)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学时)

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与内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和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学时)

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意义与方法,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教学方式:讲授,实例分析)

5,土地利用预测(6学时)

了解土地利用概念,方法和内容,掌握农业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6,土地利用结构(2学时)

掌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供选方案原则和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7,土地利用分区(2学时)

掌握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和依据,土地利用分区方法,了解土地利用分区论述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讲授)

8,居民点用规划(2学时)

了解居民点布局原则,体系类型和形式,掌握居民点用地面积选择与占地面积概算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9,交通用地规划(4学时)

了解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与公路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10,水利工程用地规划(2学时)

了解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布局与用地面积概算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6学时)

了解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12,规划方案评价和成果资料的编制(2学时)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与成果资料编制方法.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参与镇(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

3,逐步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到电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按平时成绩和期未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未考试占50%平时成绩按出勤率,态度,熟练程度,上机的成绩而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中国大地出版社;主要参考书: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

严金明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土地利用规划》何芳百家出版社

七,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上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

课程编号:113N02B

课程总学时:68

上机学时数:34

课程总学分:3

上机学分:1

上机项目数:8

一,上机操作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上机操作是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上机操作的主要目的在于:

1.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的基本方法.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图编制.

3. 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图编制.

二,上机操作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上机类型

主要内容

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能力标准

学时分配

1

土地利用详查图阅读

单项训练

认识土地利用详查图有关要素的表示方法

熟悉土地利用详查图例

2

2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1)

单项训练

熟悉MAPGIS绘制土地利用图的有关命令

掌握MAPGIS绘制土地利用图的有关命令

8

3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2)

单项训练

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类表示方法

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内容

2

4

土地需求预测方法

单项训练

预测区域土地需求

掌握土地需求的基本方法

6

5

土地利用分区

单项训练

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掌握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方法

2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

综合训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内容及表示方法

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基本方法

2

7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图编制(1)

综合训练

居民点整理规划图编制

掌握居民点整理规划要素布局方法

6

8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图编制(2)

综合训练

耕地整理规划图编制

掌握耕地整理规划要素布局方法

6

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实验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自编讲义

参考书:《土地规划学》王万茂中国大地出版社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

考核方式:按平时上机操作的出勤率,态度,熟练程度,操作规范,结果是否达到要求而定.其中,出勤率占10%,态度占10%,熟练程度占20%,操作规范占30%,结果是否达到要求占30%.

撰写人:李伟芳

审核人:杨晓平2004年10月

地籍管理(Cadastre Management)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N03A

学分数: 2.5 总学时:51 学时分配:讲课34,上机17

适用专业: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土地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测量学》,《地图学》,《遥感概论》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的概念,性质及任务,掌握土地登记,地籍

调查,地籍测量的内容,方法及各项工作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地籍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2学时)

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地籍管理的任务,地籍管理的内容体系.(教

学方式:讲授)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8学时)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概念,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成果整理和检

查验收基本过程(教学方式:讲授,实验)

3,城镇地籍调查(5学时)

掌握地籍调查有关概念,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城镇地籍调查,农

村地籍调查的一般过程(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实验)

4,土地登记(5学时)

掌握土地登记基本概念,初始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的基本过程(教学方

式:讲授,实验)

5,地籍控制测量(5学时)

理解地籍控制测量有关概念,掌握地籍控制测量的一般,了解地籍控制测量基本过程(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实验)

6,地籍细部测量(5学时)

理解地籍细部测量有关概念,掌握地籍细部测量的方法,基本过程(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实验)

7,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编制(3学时)

理解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编制有关概念,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编制基本过程(教学方式:讲授,实验)

8,土地变更测量(1学时)

理解土地变更测量,日常地籍有关概念,了解土地变更测量过程(教学方式:讲授,实验)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逐步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到电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采用不同考核方式,进行分阶段成绩评定.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的难易程度确定一定成绩比重.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地籍测量学》,詹长根,武汉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地籍管理》,林增杰等,人民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地籍管理(Cadastre Management)上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籍管理

课程编号:113N03A

课程总学时:51

上机学时数:17

课程总学分:2.5

上机学分:0.5

上机项目数:9

上机操作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和验证《地籍测量与管理》理论知识,进一步认识地籍测量与管理有关基本步骤,掌握有关内外业实施的方法,操作步骤和检验校正方法.同时通过亲手操作与观测成果的记录,计算及数据处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大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上机操作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上机类型

主要内容

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能力标准

学时分配

1

地籍图GIS&CAD方法

单项训练

复习熟悉GIS&CAD机助制图的有关命令

基本掌握GIS&CAD机助制图的有关命令

1

2

地籍测量方法

单项训练

复习熟悉地籍测量方法以及有关仪器操作步骤

基本掌握地籍测量方法,仪器操作

2

3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1)

综合训练

地图分幅,图号,数学基础.

基本掌握土地图编制数学基础

2

4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2)

综合训练

地图符号,土地利用分类及GIS&CAD方法.

基本掌握土地利用分类及GIS&CAD方法

2

5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3)

综合训练

土地利用分类及GIS&CAD图层.

基本掌握土地制图及GIS&CAD方法

2

6

地籍图编制(1)

综合训练

图斑,块,填充GIS&CAD方法

基本掌握土地制图GIS&CAD方法

2

7

地籍图编制(2)

综合训练

分幅,接边的GIS&CAD方法

基本掌握地籍图编制GIS&CAD方法

2

8

地籍图编制(3)

综合训练

面积量算的GIS&CAD方法

基本掌握面积量算的GIS&CAD方法

2

9

地图机助作业

综合训练

面积量算,平差GIS&CAD方法

基本掌握量算平差的GIS&CAD方法

2

注:1,上机类型:单项训练,综合训练

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1,实验教材:《地籍测量学》,詹长根,武汉大学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Supermap 用户手册》,《MapGIS 用户手册》

考核方式与标准

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实验课程学习任务的情况(实验态度,实验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编写等),进行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

本大纲主撰写人:叶明

审核人: 杨晓平2004 年10 月

城市详细规划(Detailed Urban Planning)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N04Y

学分数: 2 总学时:51 学时分配:讲课17,实训34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专业.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制图》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模块课.旨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能力,掌握规划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关于规划体系(1学时)

2.居住区及其规划概述(2学时)

3.居住区的规模,类型和规划结构(2学时)

4.住宅建筑与组团规划(14学时)

5.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学时)

6.居住区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4学时)

7.居住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4学时)

8.居住区环境小品的规划布置(1学时)

9.居住区规划结构分析(1学时)

10.居住小区规划设计(20学时)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辅之以居住小区实地参观,见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规划技能.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及课程设计成果50%;闭卷考试5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

《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七,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城市详细规划(Detailed Urban Planning)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详细规划》

课程编号:113N04Y

课程总学时:51

实训(实操)学时数:34

课程总学分:2

实训学分:1

实训(实操)项目数:3

一,实训(实操)目的与基本要求

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老师对学生方案和草图的辅导及互动交流,训练和培养学生调查分析,设计处理,图文表达等综合能力.

二,实训(实操)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

项目名称

实训类型

主要内容

应达到的能力标准

学时分配

1

实地参观,见习

综合训练

住区内各项用地及设施规划布置方式

现状图及文字分析

4

2

住宅组团规划设计

综合训练

总体方案设计

总体规划图合理,清晰

12

3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综合训练

总体方案规划设计

总体规划图合理,清晰;技术经济指标合理

18

注:1,实训类型:单项训练,综合训练

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

《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

考核方式:课程设计

标准:实训项目1——10%;实训项目2——40%;实训项目3——50%

本大纲主要撰写人:胡杏云审核人(系主任或主管院领导): 杨晓平

2004年10月

城市交通运输规划(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7C14A

学分数:2 总学时:34 学时分配:讲课34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交通与运输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交通规划的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绪论

1.绪论(2学时)

掌握交通运输的有关概念;了解道路交通的形成发展概况.

(教学方式:讲授)

第二部分对外交通系统规划与布局

2.铁路运输系统规划(4学时)

掌握铁路运输的相关技术指标;掌握铁路各站场规划布局要点;了解铁路网的发展和布局状况.(教学方式:讲授)

3.港口和水路运输系统规划(4学时)

掌握水路运输的技术经济指标;掌握港口规划布局要点;了解港口的分类及其它相关问题.(教学方式:讲授)

4.公路运输规划(4学时)

掌握公路分布的一般技术经济依据;掌握公路规划布局要点;了解公路发展与分类;理解公路布局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了解当前公路,高速公路的发展概况.(教学方式:讲授)

5.航空运输规划(2学时)

了解航空交通发展概括;掌握航空港规划要点.(教学方式:讲授)

6.管道运输规划(2学时)

了解管道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道运输系统布局要点.(教学方式:讲授)

第三部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7.城市道路交通概述(2学时)

了解城市道路交通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城市道路的性质,特点与分类;了解国内外交通发展动向.(教学方式:讲授)

8.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4学时)

了解城市道路有关概念及其组成要素;掌握机动车道及其组成宽度的确定;掌握非机动车道规划设计;掌握人行道设计要点;掌握道路绿化与分隔带设计要点.(教学方式:讲授)

9.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布置(2学时)

了解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及其交通分析;掌握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要点.(教学方式:讲授)

10.城市道路交通服务设施(4学时)

了解城市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的内容;掌握各服务设施的布局要点.(教学方式:讲授)

11.城市道路客货运交通规划(2学时)

理解城市规划与城市客货运的关系;了解客货运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客货运规划要点.(教学方式:讲授)

12.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2学时)

了解城市街道上的交通组织管理;了解城市街道上的交通信号设置概况.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例讲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逐步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到电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平时30%及期末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任福田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城市道路与交通》同济大学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交通运输地理学》杨吾扬等著商务印书馆

《城市道路交通》郑祖武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

撰写人:刘艳丽审核人:杨晓平

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N08Y

学分数:3 总学时: 51 学时分配:讲课34,自主学习17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经济管理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

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基本掌握区域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城市规划管理的一般流程,能够担任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管理工作.

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管理与行政法规基本知识(4)

行政管理学相关知识

行政法学相关知识

管理学说

第二部分:区域管理学的基础(8)

区域与管理

区域管理的理论基础

区域行政问题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8)

宏观经济管理

经济增长管理

空间经济管理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部分:区域人口发展管理(8)

人口生物学特征的管理

人口经济学特征的管理

人口的社会学特征管理

劳动政策与行政

第五部分:环境管理与PRED(6)

环境规划

可持续发展经济

第六部分: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4)

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2.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3."一书两证"

4.城市规划管理决策

5.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

6.城市规划管理控制

第七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管理(6) 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管理

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

城市规划的调整程序

城镇规划的审核内容

城市规划审核依据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

第八部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7)

1.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2.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

5.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与自主学习

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作业等平时成绩占50%

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指南,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铮,区域管理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目:

任志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2000年9月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指南,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撰写人:叶明审核人:杨晓平

土地资源学(Land Resource)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7C01A

学分:2 总学时:34 学时分配:讲课34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城市规划专业

先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模块课.当今世界上面临的几大问题——人口,资源,粮食和环境等都与土地资源有关,因此该课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培养珍惜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了解土地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初步掌握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土地资源学是土地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边缘科学.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城市科学,旅游科学等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科学,通过揭示土地质量,限制性,适宜性及生产潜力等,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改造土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及协调人,地,环境和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8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土地评估的概念与分类(4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土地质量评价(4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一般目的土地质量评价(8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土地经济评价(4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土地适宜性评价(6学时)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作业,课堂讨论,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根据平时20%期末80%综合评定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土地资源学》苏壁耀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综合自然地理》陈传康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李旭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D.登特 A.杨著倪绍祥译农业出版社1988

《土地资源研究文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委会科学出版社1990

撰写人:黄天元审核人:杨晓平

土地经济学(Land Economic)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P04Y

学分数:3 总学时:51 学时分配:讲课34,自主学习17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土地资源学》,《经济地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能从土地供求规律,分区利用,集约利用,规模利用与计划利用等方面阐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我国土地利用实践;了解土地制度的基本理论;能初步研究土地权属转移及土地收益分配等重要的土地经济理论问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时)

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了解土地经济学产生与发展.(教学方式:讲授)

2,土地利用经济原理(4学时)

了解土地利用的含义及目标,掌握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了解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3,土地分区利用(8学时)

了解土地区位利用原理,掌握农业,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方法和途径.(教学方式:讲授)

4,土地集约利用(6学时)

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掌握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有何区别和联系,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我国土地利用指导意义.(教学方式:讲授)

5,土地规模利用(6学时)

理解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了解影响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因素,掌握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6,土地制度(8学时)

掌握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体制,了解港台地区和国外现行土地制度.(教学方式:讲授)

7,土地价格(6学时)

了解土地价格形成理论,掌握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土地价格的变动趋势及规律性,了解土地价格评估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8,土地市场(6学时)

了解土地市场内涵与特点,掌握土地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了解土地市场管理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9,土地金融(2学时)

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金融制度,中国土地金融业的发展.(教学方式:讲授)

10,土地税收(3学时)

掌握土地税收的依据与功能,土地税收特点,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收 .(教学方式:讲授)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自主学习与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逐步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到电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3,根据实际情况,到土地管理部门实习参观.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平时50%及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土地经济学》周诚主编农业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原理》刘书楷等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撰写人:任丽燕审核人:杨晓平

村镇规划( Planning of Villages and Town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P09A

学分数:3 总学时: 68 学时分配:讲课34,上机34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专业

先修课程:CAD,城市规划原理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村镇规划"为一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村镇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掌握村镇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一般技术要求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加以应用;熟悉村镇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的基本程序,掌握村镇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一书两证"的审查重点与报批程序."村镇规划"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上除了一般理论方法传授外,对村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村镇基础设施规划,村镇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结合实例进行介绍,突出案例的普适性与参照性;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管理以具体表格的填写为基础,强化实际操作.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村镇规划管理概述( 2 学时)

掌握村镇规划的概念及体系构成;理解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关系;了解村镇规划的历史发展阶段.

2.村镇规划的基本理论( 2学时)

掌握村镇规划基础资料调查的内容与方法;理解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差异;了解村镇规划的相关分析方法.

3.村镇基本建设的程序与投资分析( 2学时)

掌握村镇基本建设程序;理解村镇规划与村镇建设过程协调的特点;了解村镇规划设计的阶段分工与设计深度.

4.村镇规划的技术手段( 2学时)

掌握利用CAD技术和PHOTOSHOP软件绘制规划图的技术方法;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村镇规划与管理的相互关系;了解村镇规划管理与GIS的具体应用过程.

5.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4学时)

掌握村镇总体规划的内容与图件要求;理解村镇规划编制的矛盾焦点;了解村镇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与适建性综合评价.

6.村镇基础设施规划( 3学时)

掌握村镇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图件要求;理解村镇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了解竖向规划与管线综合规划的编制要求与技术处理方法.

7.村镇环境保护规划( 2学时)

掌握村镇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的原则;理解村镇环境保护的规划措施;了解村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分区指标与综合控制方法.

8.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5学时)

掌握村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图件深度要求;理解村镇建设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分析方法;了解村镇居民点的历史环境变迁规律.

9.村镇旧区改造与新区开发( 2学时)

掌握村镇居民点整合的主要方法;理解旧区改造与新区开发的相互关系;了解旧区改造过程中土地整理,社区整合与特色保留的有关理论方法.

10.村镇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概述( 2学时)

掌握村镇规划实施的主要步骤;理解公众参与规划与村镇规划顺利实施的关系;了解村镇规划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11.村镇建设选址意见书管理( 2学时)

掌握选址意见书审查的主要内容;理解选址意见书与村镇规划实施的关系;了解选址意见书中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12.村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管理( 2学时)

掌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查的内容;理解建筑工程,交通工程与管线工程中村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管理的异同;了解建设用地许可证管理与土地使用许可证管理的协调.

13.村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管理( 2学时)

掌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查的内容;理解建筑工程,交通工程与管线工程中村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管理的异同;了解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管理与施工许可证管理的协调.

14.村镇规划与土地管理相关知识( 2学时)

掌握村镇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协调方法与过程控制;理解村镇规划与区域防洪规划的关系;了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过程协调.

四,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以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授为主,结合实例讲解,增强教学效果.

2,实践环节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考核20%,上机实习30%,期末考试5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村镇规划,金兆森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丛书,东南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村镇规划(Planning of Villages and Towns)上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村镇规划

课程编号:113P09A

课程总学时:68

上机学时数:34

课程总学分:3

上机学分:1

上机项目数:6

一,上机操作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村镇规划"为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专业课,上机操作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村镇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一般技术要求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加以应用;熟悉村镇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的基本程序,掌握村镇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一书两证"的审查重点与报批程序.

要求学生掌握村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村镇基础设施规划,村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查重点和填写内容.二,上机操作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上机类型

实验内容简介

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能力标准

学时分配

1

村镇总体规划编制

综合训练

1.村镇体系布局要求分析

2.村镇规划总图布置

掌握

12

2

村镇建设规划编制

综合训练

1.村镇建设规划用地分析

2.村镇建设规划总平面布局与竖向设计

掌握

10

3

村镇生态规划编制

综合训练

1.村镇生态环境要求分析

2.村镇生态功能区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事项

掌握

6

4

建设项目审请书

单项训练

1.建设项目审请书的主要内容

2.建设项目审请书的填写重点

掌握

2

5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单项训练

1.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查重点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填写示例

掌握

2

6

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

单项训练

1.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审查重点

2.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填写示例

掌握

2

注:上机类型:单项训练,综合训练

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村镇规划,金兆森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丛书,东南大学出版社

四,考试方式与标准

上机提交作业.

本大纲主撰写人:张美亮

审核人:杨晓平2004年10月

土地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Land Management)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P08Y

学分数:2 总学时:34 学时分配:讲课17,自主学习17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城市规划专业

先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模块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地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了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土地问题,明确土地管理的必要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掌握土地,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方式:讲授)

2.土地管理原理(8学时)

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解各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式:讲授)

3.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4学时)

了解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理解土地管理体制;掌握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和原则;掌握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掌握土地管理的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4.地籍管理(4学时)

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的基本内容;了解地籍档案管理.(方式:讲授)

5.土地权属管理(6学时)

掌握土地制度与相关管理法规;了解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掌握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了解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教学方式:讲授)

6.土地利用管理(6学时)

掌握土地管理的理论依据;掌握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的利用管理;理解土地用途管制;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解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

7.城市土地市场管理(2学时)

掌握城市土地市场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了解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意义和内容.(教学方式:讲授)

8.国外土地管理简介(2学时)

了解国外土地管理概况;掌握各国土地管理的主要经验.(教学方式:讲授)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例讲解,课堂讨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逐步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到电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3. 加强实践环节,校内论文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平时50%及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土地管理》陆红生,王秀兰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土地管理学》陆红生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考期刊:《中国土地科学》

撰写人:李伟芳审核人:杨晓平

房地产估价(Real Estate Assessment)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3P07Y

学分数:3 总学时:51 学时分配:讲课34,自主学习17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旨在让学生对房地产有基本的认识,能运用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剩余法及路线价估价法等几种常用估价方法进行房地产评估,掌握一种实用的技能,为将来承担房地产估价业务,服务社会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概论篇

1,房地产及房地产业(2学时)

掌握房地产和房地产业的概念,理解房地产和房地产业的作用,了解房地产的价格特征.(教学方式:讲授)

2,房地产商品及房地产市场(2学时)

理解房地产商品的物质特性,经济特性和组织特性,了解房地产的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了解房地产市场的类型和特点,市场功能和运作.(教学方式:讲授)

3,房地产估价(2学时)

掌握房地产估价的概念,了解房地产估价的作用,理解房地产价格的类型,掌握房地产估价的原则和程序.(教学方式:讲授)

4,估价的数学基础(3学时)

掌握与估价有关的金融复利与贴现的六种基本形式的含义和计算.(教学方式:讲授)

估价方法篇

5,收益法(6学时)

掌握收益法的含义,基本原理,理解期望收益,还原利率的确定,掌握收益法估价实例的计算.(教学方式:讲授,练习)

6,市场法(6学时)

掌握市场法的含义,基本原理,理解市场法的估价步骤,应用特点,理解比较对象确定的要求及

对各类因素的调整,掌握估价实例的运算.(教学方式:讲授,练习)

7,成本法(6学时)

掌握成本法的含义,了解其基本原理,理解土地开发成本的内容,理解重置成本,更新成本的含义,重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形损耗,功能性损耗,经济性损耗的含义及计算,房产折旧的计算,了解成本法的应用特点.(教学方式:讲授,练习)

8,剩余法(6学时)

掌握剩余法的含义和基本原理,理解其估价步骤和应用特点,掌握估价实例的计算.(教学方式:讲授,练习)

9,估价方法的综合运用(6学时)

掌握以上四种估价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方式:讲授,练习)

10,路线价估价法(6学时)

掌握路线价估价法的含义,基本原理,理解路线价,标准地块,深度系数,临街线,里地线的含义,理解路线价区段的划分依据,深度系数的确定方法及其他因素的修正,了解路线价估价法的应用特点.(教学方式:讲授,练习)

11,土地估价(3学时)

理解基准地价评估的程序与方法.(教学方式:讲授)

应用分析篇

12,估价与税,估价与风险(3学时)

了解估价中税收的计算,税收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了解房地产估价中的风险,了解房地产估价的风险分析及房地产投资风险对策.(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安排自主学习,结合实例讲解和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1:1计算总成绩.

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房地产估价》,葛震明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参考书目:

《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编,地质出版社出版

撰写人:叶明审核人:杨晓平

3,专业选修课程

环境地质学(Environmental Geology)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7C50A

学分数:2 总学时:34 学时分配:讲授34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着重介绍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理论,以及国内外在该邻域中的研究现状."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和认识自然或人为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培养其对改造,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思维能力与防灾意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言(讲授,2学时)

了解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学科的基本体系.

2.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地质环境(讲授,10学时)

⑴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地质环境

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地质环境,理解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掌握地下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⑵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地质环境

了解矿产生成的地质环境,理解矿产开采利用时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矿产地质环境的治理.

⑶土地资源生成和利用的地质环境

了解土地资源生成的地质环境,理解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掌握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

3.海岸地质环境(讲授,2学时)

了解海岸侵蚀作用,海平面变化,海啸,风暴潮等产生的原因及其灾害防治.

4.城市地质环境(讲授,6学时)

了解城市地质环境系统,城市选址与地质环境,理解城市规划与地质环境,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掌握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

5.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讲授,2学时)

了解城市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6.自然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讲授,2学时)

了解地震,火山,膨胀土,雪崩等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7.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讲授,10学时)

理解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灾害的成因与分布特点以及防治对策,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生成环境.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期末考试70%与平时成绩30%相结合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环境地质学》闵茂中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灾害地理学》延军平陕西师大出版社

《灾害地质学》潘懋,李铁锋北京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学》杨达源测绘出版社

自然资源概论(Introduction to Natural Resource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2C33A

学分数:2 总学时:34 学时分配:讲课34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科学教育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高等数学等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能适应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为环境及城乡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认识自然资源特点,开发原理,资源管理基本方法及各种自然资源评价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讲授:6学时)

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问题和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程与趋势.

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规律性;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和层次 (1)市域 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5810平方公里。 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3)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基地,提升现代服务业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兰州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形成八大主导产业。 (2)空间拓展战略: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 为了保障兰州城市安全和提高节能环保的标准,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重化工业)跳出现有城区,在兰州新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中心城区通过西固重化工业置换、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获得发展空间,实现区域中心职能的有序聚集。在市域形成双城格局,在兰白经济区形成"一主两副五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主:兰州市区(远景包括榆中盆地),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两副: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含刘川工业园)。兰州新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兰州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区;白银市区(含刘川工业园)是区域性传统产业服务中心,能源和有色冶金产业基地。五带:是兰白战略核心区向外辐射的主要轴带,引导产业和人口轴向聚集、形成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是实现兰白地区"中心带动"战略的主要空间载体。即兰州-西宁西向城镇发展带、兰州-定西东向城镇发展带、临夏-兰州-白银黄河城镇发展带、兰州-武威西北向城镇发展带、兰州-甘南南向城镇发展带。) (3)城市安全战略: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着力推进节能环保 完善应急和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避免重大危险源对城市发展构成威胁,积极推进西固重化工的搬迁;构建区域生态结构,保护生态安全;集约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4)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实施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形成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保障基本居住条件,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扩大政策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安排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用地。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一)城市性质 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职能 (1)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和内联外引的综合性交通与通信枢纽; (2)国家重要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和转运枢纽; (3)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有色冶金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天技术等研发生产基地; (5)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6)甘肃省经济、行政、文化与科教中心。 四、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1平方米。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全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同样也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上的城市的发展中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尝试着各种城市规划,更新着各种城市规划理论,力求找到能完善解决城市规划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谈起,阐述了城市规划中的各种理论,希望能从历史中的各种城市规划中得到解决当前城市规划中的良方,能促进当今城市规划健康发展。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从自然中走出,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渐走向了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了农业文明,再发展到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的信息文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的程度已经走到了顶峰,但同时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全球环境、资源、人口等一系列问题,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喧闹拥挤的街道渐渐侵占了原本宁静优美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膨胀的钢筋水泥吞噬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沥青水泥路面覆盖了泥土、水沟和池塘。灰色取代了绿色,成为城市令人压抑的基调。城市规划一路走来,也在不断城市规划实践中,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加快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实践。 人类对城市的规划的历史,东方的可以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规划主要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而西方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书中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 近代产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城市中的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寻求近代城市规划合理规划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西方城市规划师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推动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百年而经典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空想社会主义

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 年-1972 年)

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年-1972年) (一)现况简述:分别简要介绍兰州市沿革、市区土地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水质、山洪等自然条件;又简述兰州市资源、特产等状况;最后简述兰州市交通、工商业、文教、卫生设施、名胜古迹等社会经济状况。 (二)规划说明: 1、规划原则 (1)概貌:兰州市有八个区,地形狭长,东西长、南北窄,南有皋兰山、北有白塔山,黄河纵贯全市,两侧岗岳连绵、沟渠相间,形成河谷盆地,两岸平川有五块,并有台地。天兰、兰新铁路顺皋兰山麓穿过全市。 (2)城市规划须遵守的原则: ①根据国家工业建设计划,中央已将兰州列为国家城市建设重点之一。我们要把兰州市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并以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工业构成城市的骨路。社会主义工业和其他社会主义经济是我们建设城市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②兰州是甘肃省级领导机关所在地,是全省政治中心,又是和即将是天兰、兰新、兰包、兰青四条铁路与西兰、兰新、兰银(银川|)、兰夏(夏河)、兰宁〈西宁〉、甘川等公路的连接点或终点,是甘、青、新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之地,城市规划必须照顾这一特点。 ③必须充分利用旧城市,使其在建设中起应有的作用。同时必须有计划逐步的改造旧城市。 ④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主义标准,正确的、合理的、本经济用地的原则布置工厂、住宅、交通道路、公共建筑,使之相互配合,并能有满足城市人民(首先是工人)生活需要及文化需要的足够设备(如自来水、下水道、商店、学校、医院、疗养院、影院、剧院、幼儿园、托儿所等),创造劳动人民正常和健全的生活条件。 ⑤保持盛产瓜果的特点,必须划一定数量的川地、滩地、台地,作为蔬菜和瓜果种植面积。保留与培植安宁区的桃林、果园,并使之成为新鲜空气贮藏所和森林公园。 ⑥规划中的各项布置和建筑,必须具有整体性和艺术性,创造美观、实用的干线广场和建筑群,以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的气魄。 (3)建设实施的原则、步骤: ①根据工业建设计划和国家投资能力,有重点的进行建设。第一期先建设西固城、七里河两个工业区和大洪沟以西、旧城以东的地区,并逐渐将黄河以南三块平地建设起来。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3) 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 (5) 第三节城市规模 (6)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 第一节区域协调 (7) 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10) 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4) 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 (16) 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19) 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20) 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23) 第八节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24) 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27) 第十节兰州新区发展指引 (27)

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32) 第一节空间布局 (32) 第二节居住用地 (34) 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5) 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39) 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40) 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44) 第七节城市交通 (47)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 (50) 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 (54) 第十节环境保护 (60) 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63) 第十二节旧城更新 (66) 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68) 第五章规划实施 (70) 第六章附则 (73) 附表2-1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表 (74) 附表3-1 市域空间管制要素表 (76) 附表3-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77)

附表3-3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77) 附表3-4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78) 附表3-5 建制镇(乡)、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78) 附表3-6 市域公路客货运枢纽一览表 (80) 附表3-7 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览表 (81) 附表3-8 市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1) 附表4-1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3) 附表4-2 中心城区居住分区表 (85) 附表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一览表 (85) 附表4-4 中心城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5) 附表4-5 中心城区快速路一览表 (86) 附表4-6 中心城区骨架性主干路一览表 (87) 附表4-7 中心城区西柳沟—东岗跨黄河桥梁一览表 (88)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2010年11月27日

目录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 2田园城市 (1) 3工业城市 (1) 4带形城市 (1)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 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 5 、未来主义城市 (1)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 9、卫星城理论 (1) 10、雷德伯恩体系 (1) 11、邻里单位 (1) 12、划区 (1) 13、雅典宪章 (1) 14、广亩城市 (1)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 三、战后40年代 (1) 1、大伦敦规划 (1) 2、哈罗新城 (1)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 四、20世纪50年代 (1)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 2、英国第二代新城 (1) 3、新建大城市 (1)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 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 1、大城市连绵区 (1) 2、反磁力吸引体系 (1) 3、英国第三代新城 (1) 4、马丘比丘宪章 (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 早期:托马斯. 摩尔(Thomas Moore) 的乌托邦(Utopia) (及乌有之乡、理想 之国)安德雷亚的基 督教之城,康博内拉 的太阳之城。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0.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答案:C 考P4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0.下列不属于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的是()。 A.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B.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C.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D.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要,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答案:D 考P48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36.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 A.现场踏勘或观察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