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标题:浅谈中国东盟自贸区条件下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1.标题:浅谈中国东盟自贸区条件下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1.标题:浅谈中国东盟自贸区条件下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1.标题:浅谈中国东盟自贸区条件下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1.标题:浅谈中国东盟自贸区条件下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作者:钟凤艳

时间:2010-10-9 0:00:00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9期

正文:

摘要: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和我国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给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提出了广西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平台及机制促进广西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和我国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为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广西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平台,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和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采取有效对策措施,促进广西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 发挥区位优势和历史性机遇,促进广西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1.1 区位优势突出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会地带,是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大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等省区市,面积26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亿多,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产资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广西既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又是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份;既有适应亚热带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既有方便的水、陆、空交通,又有联接世界各地的通讯网络;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全国重要侨乡;既有发展迅猛的高科技,又有廉价的劳动力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成为全国惟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对于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广西与越南等国家相邻,利于贸易往来,给广西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1.2 区域合作机遇难得,充分利用区位优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广西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出海大道得以充分利用,为广西开展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产业和贸易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和机制保障。参与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将会大大促进广西的开放发展,突出广西是中国进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是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和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物流中心。利

于把广西构筑成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其成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发展贸易科技合作的通道和前沿。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顺应了泛北部湾地区区域整合发展的需要,提升了广西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立足于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将成为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广西中小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如越南、印尼的煤炭资源,印尼的锡、铝、矾土、镍、铜和金银等矿产资源,建设中国一东盟的煤炭、能源和矿产的物流中心,北部湾矿产品交易中心等,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拓宽发展视野和发展空间。如2009年2月27日中国-东盟矿产资源网与北部湾矿产品交易中心签定战略合作关系,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矿产品交易平台。

通过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促进广西中小企业的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外销,如服装、烟花爆竹、芒竹藤草编织品、建筑材料等产品的出口。在2009年10月20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有二百华商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签11个合作项目,投资额达24.89亿元人民币。

1.3 自由贸易区的规则用活,规范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中小企业在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中,要充分掌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则,并搞好可行性研究,选好投资合作伙伴,也可以找有代表性的商会推荐。还要入乡随俗,可以选择当地的人才配合一道进行市场的开发、经营。过去往往有些中国企业简单的拿着中国市场开发的套路在这些国家用,或者不相信这些国家的人才,自己搞开发,结果走了弯路。今后我们可以学习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做法,充分利用在当地的人才一道进行市场开发、经营管理,以更有效地开发这块市场。

2 做好内外资招商引资工作,投资拉动广西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2.1 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第一,大力营造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对涉及外来投资的立项审批、规划选址、征地拆迁、施工建设等各个环节,均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一站式”服务。第二,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精心开展信用创建活动,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塑造信用政府的良好形象,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全力打造信用广西。同时,努力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搞好服务,以赢得外商的充分肯定。第三,大力营造优质超值的服务环境,努力做到

“四通”,该办的事迅速畅通,某些环节出梗阻的立即疏通,需要上级解决的积极沟通,有利于发展的主动变通。

2.2 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双边投资合作自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五届博览会,每届博览会都举办20多场双边投资促进推介会,东盟10国都在博览会上推介本国的投资项目和园区。2007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项目30963项,合同外资金额1037亿美元,实际投入465.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总额为39.5亿美元,与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57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8.3亿美元。截至2008年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去年东盟国家在华投资居前五位的国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对华投资额分别为44.35亿美元、2.47亿美元、1.67亿美元、1.29亿美元、1.27亿美元。这极大有利于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

2.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回头率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历史文化、投资环境、优惠政策、资源特色、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外来投资企业的典型经验,努力提高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

2.4 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中国境外工业园打造中国境外工业园,在危机下让中小企业走出去。如在2008年10月25日结束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由中国两家大企业打造的2个境外工业园区——天津泰达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和广西农垦印尼沃诺吉利经贸合作区,在中国国内制造业遭遇困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借助大企业打造的境外工业园区走出去,成为中国中小企业探索国际化战略的一种新模式。长期以来,实力弱小、不熟悉国外投资环境是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单打独斗,到国外投资常常会面临巨大风险,而如果由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的大企业开路,通过他们建设的境外工业园区投资海外,就能避免这个问题。这种适合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新模式也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推动广西中小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3.1 注重平台效应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创造的巨大服务需求,涉及金融、保险、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和行业,这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前,广西正在发挥处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缘优势,致力于建设发达的现代交通,加快建设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实施更加充分的开放合作,特别是同东盟地区的合作,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2008年初中国政府已经批准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等。广西还在积极推进中

越跨境合作区、凭祥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等项目,不仅可吸收境内外对大工业的投资,还可接纳大批中小企业进入。通过积极吸引东盟来桂投资,可形成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经贸往来。另外,充分发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作用,引导与外省中小企业产品互补,扩大广西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合作平台和机制,以人民币作为跨国贸易结算试点为契机,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3.2 发挥资源上的优势广西地处亚热带,农林、矿产、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其中矿产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都相当丰富。虽然大型企业在这些方面占有优势,但不是说中小企业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由于资源的分散及地理特征的因素决定了大型企业不可能包揽所有资源,其中也就存在着大量的机会等待中小企业去挖掘。这突出表现在大量中小旅游企业的繁荣发展。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矿产资源、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中后期,身处东南交汇处的广西的“资源库”将为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后盾。

3.3 利用好劳动力资源广西拥有丰富而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到2007年底,广西总人口4889万,劳动力资源3486万,占总人口的71.3%,从业人员2469万,劳动力利用率为76%,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泛珠三角九省中,广西的工资水平排在了第6位。有了这些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将有利于广西中小企业更好地吸引区外投资、接受东部的产业移植,也为广西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养料。

参考文献:

[1]蒋升涌主编.《广西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容静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广西利用外资的思考》[D].南宁:广西大学.2005.

[3]周敏.《把握机遇加快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7第11期).

[4]张蕴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与挑战》[J].(亚太经济)2003年第3期.

[5]广西经济新闻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9028720.html,.

[6]广西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9028720.html,).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9028720.html,

2.标题: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作者:钟凤艳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

时间:2010-4-16 0:00:00

来源:《现在物业》2009年第12期中旬刊

正文:

摘要:中国的宏观环境和区域合作的发展给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同时把握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江三角经济圈的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为了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实现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本文提出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和存在问题

1、发展机遇。中国的宏观环境和区域合作的发展给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目前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江三角经济圈,给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

广西中小企业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及社会歧视、立法不健全、政策不平等、融资渠道不畅通、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其在正常的发展道路上屡遭阻碍,再加上自身先天的不足,在向纵深发展中已表现出明显的问题。因此,积极研究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促进方略,探讨政府如何转变职能、制定对策、改进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的问题,将对全面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存在问题。近年来,虽然广西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从业人数、上缴税利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由于政府采取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优化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欠佳,同时企业自身存在规模小,

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人才短缺、内部组织机构不强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广西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非公企业行业准入问题。尤其是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通信、广电、邮政、电力、金融等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进入限制过多.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亟待细化落实。三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政策还存在着歧视现象,没有做到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四是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过重。五是中小企业本身技术落后,发展质量不高以及产业结构层次低。六是企业组织内部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七是融资渠道少,资金得不到保障。

二、促进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体系。要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首先要有正确的工作思路。在外部环境的改善上,政府是促进中小企业建设最有效的外力。《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广西颁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是利用法律的手段,努力建立一个更有保障的空间。根据外省强化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通过整合广西社会中介来为中小企业搭建政策、融资、培训、创业辅导、信息、信用、技术创新、咨询诊断、交流合作等九个服务平台,以“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为中小企业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健全中小企业的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铺设道路。

1、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政务环境。

(1)强化政策环境。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经过一系列调研论证,2007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07]17号),提出要从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拓宽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领导和工作推动等五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2)强化政务环境。广西各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认真改善机关工作作风,确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观念,认真履行职责,促进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创新工作机制,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和对外办事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统一受理部门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大大方便了企业办事。

(3)充分利用政策平台。广西各地市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抓紧出台实施办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建设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中国中小企业广西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9028720.html,)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备已于2007年11月20日投入试运行,2008年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行。此外,南宁市、柳州市的中小企业网站也在进一步完善,有望成为第一批

加盟链接中国中小企业广西信息网的成员。今后将继续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中国中小企业广西信息网,通过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动态、市场需求、技术项目、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

2、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06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广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桂政办发[2006]61号),为加快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截止2007年上半年,广西担保公司已有80家。自治区经委、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共同组织召开了“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座谈会”,会议对广西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具体可分为:

(1)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原则。二是通过组织召开中小工业企业项目推介会、银企合作发展研讨会、加强与各金融部门、担保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为缓解中小工业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搭建银企合作发展平台;三是实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辅导计划,积极与券商机构联系为有条件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上市的咨询服务,融资、投资服务等。

(2)应对经济危机,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面对2009年复杂多变的形势,广西各金融机构将全面落实国务院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条和三十条意见,采取六项措施大力支持广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其中与中小企业有关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以改进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大户的金融服务为重点;二是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快于各项贷款增长;三是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就业的力度,支持城乡居民合理扩大消费;四是增加房地产业信贷投放,继续促进信贷结构、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等措施,对中小企业发展极为有利。

出台的《关于采取十项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要求金融机构拿出30个亿助中小企业融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率从每年1.92%下调至每年1%。

3、提升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引导中小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与投入的主体。鼓励重点中小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享受国家和省级有关优惠待遇,积极支持它们申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其次,制定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相关政策。管好用好国家和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三项经费,加强对创业初期和创新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尽快设立政府“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计划”,包括直接财政支持,以及间接支持手段,如提供税收优惠、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发改委、

科技厅和财政厅重点抓好重点培育的中小企业及其重点技术建设项目的选拔、跟踪和扶植。针对我国有大量技术成果闲置在政府机构中,可借鉴美国实行向中小企业无偿、低价转让技术的科技政策经验将某些政府机构的技术以适当方式转让给中小企业。

第三,加快推进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鼓励和组织各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服务。积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改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吸引和引导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社会风险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加强高新科技园区和技术市场的建设。

第四,搭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以广西建材创新服务平台、广西汽车及配件创新服务平台、南宁食品创新服务平台、柳州汽车配件创新服务平台为试点,建立全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4个自治区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要求各市根据当地的情况建立行业创新服务平台,自治区经委根据实际情况对条件成熟的创新服务平台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以帮助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4、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1)资金援助及信用支持。

第一,采取政府直接拨款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扶持基金,可直接贷款给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政策且产品市场广阔的中小企业。

第二,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市场前景看好,具有财源价值的生产和建设项目给予贴息。

第三,向极具潜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建立吸引社会风险投资资金向这些企业流动的外部机制;政府组织中小企业建立会员制基金,在中小企业内部实现资金的合理流动,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第四,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担保公司,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做出承诺,保证责任并推荐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办理具体的担保手续,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第五,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如各级政府应拿出专项资金,建立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基金,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贴息,对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处在幼稚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贷款贴息。对中小企业出口实行政策性保险或商业性保险贴息。

(2)运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利用财政补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可以划拨专用款项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建企业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并鼓励其加大再投资力度,着力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产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的熟练技术人才,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而且大量下岗工人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岗培训。

(3)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推动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利用出口退税、西部外贸发展促进资金等财税政策鼓励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4)采取税收倾斜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实行国民待遇的税收政策。重新评估各个税种,取消或规范政府收费,把能够合一税费统一起来,纳入预算管理,实行透明规范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采取倾斜的所得税收政策。针对个体、私营中小企业现状(除外资企业以外),采取灵活的所得税收政策。颁布《中小企业所得税法》等法规采取倾斜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等民营企业发展,也可采取相应所得税法规政策进行支持。

第三,切实落实各项税收政策。要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执行。

(5)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从根本上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问题。

(二)、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技术开发和转让以及财务管理等。加强企业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外在竞争力,对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有利无害。

2、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保障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使其养老、医疗等保险尽快与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免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及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中小企业工作,鼓励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有识之士、有用人才自主创业,允许人才合理流动。通过人才的引进和更新,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增强企业市场预测、经营决策和管理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免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加快养老、医疗等保险与现行的社会保障

制度接轨。只有通过人才的引进和更新,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才能增强企业市场预测、经营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减小风险带来损失。

(三)、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平台。

1、突出区位优越性。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会地带,是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既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又是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份;既有适应亚热带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既有方便的水、陆、空交通,又有联接世界各地的通讯网络;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全国重要侨乡;既有发展迅猛的高科技,又有廉价的劳动力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成为全国惟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对于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给广西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2、把握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广西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出海大道得以充分利用,为广西开展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产业和贸易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和机制保障,大大加强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提升了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广西的对外开发,为广西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使其获得大量的投资项目,丰富的贸易信息,有利于提高其产品在海外的知名度。

参与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将会大大促进广西的开放发展,突出广西是中国进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是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和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物流中心。利于把广西构筑成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其成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发展贸易科技合作的通道和前沿。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立足于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将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3、积极吸引东盟各国来桂投资。自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五届博览会,每届博览会都举办20多场双边投资促进推介会,东盟10国都在博览会上推介本国的投资项目和园区。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博览会将在促进双方的投资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博览会更好地体现各方利益,让更多的企业通过博览会分享中国与东盟快速增长的市场商机;提高经贸成效,进一步增强博览会展示商品和合作项目的针对性,邀请数量更多、针对性更强的采购商到会,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

4、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创造的巨大服务需求,涉及金融、保险、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和行业,这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广西中小企业的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外销,如服装、烟花爆竹、芒竹藤草编织品、建筑材料等产品的出口。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9028720.html,

3.标题:从“浙江模式”看民营企业发展趋势(上)

作者:null auth

时间:2005-4-27 0:00:00

来源:价值中国金融&投资博客网

正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市场化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自我演进的模式代表了一种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思路,也就是政府引导、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中国当前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拓展性,对于浙江周边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研究“浙江模式”的基础上,回顾了浙江模式的形成过程,综述了浙江模式形成的各种原因,并进一步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现状,论证了民营企业在家族制管理、信用建设、融资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缺陷与不足,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和未来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指出民营企业作为一个不断壮大的群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必须处理好家族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集权与委托代理关系,信用缺失与信用重构,单一融资与多元融资、制度劣势与制度重建、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只有发展中规范,才能求得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先机;只有在规范中发展,才能求得企业发展的持续平衡。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上民营企业必须在进一步的规范中求得“二次发展”。

在现有的市场背景和国际、国内的竞争格局下,民营企业固守原有格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民营企业新的发展必须具备新的思路,推进自身的家族化改革,走出家族化,这是民营企业自身改革的趋势;推进自身产业整合,实施产业链条化;推进多元化经营,打造规模优势,构建集团化;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自身发展的国际化,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创新趋势,民营企业必须在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中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浙江模式经济发展民营企业

一、理论综述

模式二字是对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概括和总结。最早使用“模式”这个词语的是费孝通先生。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一提法,之后众多学者和专家纷纷效仿这一提法对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的经济发展进行概括。

“浙江模式”是对90年代以来浙江省特别是浙南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温州模式”的一种扩展。在“浙江模式”本质及其成因问题的研究上,国内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赵伟教授把作为“浙江模式”缩影的“温州模式”与发端于英格兰西北部兰开郡的欧洲古典工业化做了一些比较,认为“温州模式”属于一种区域工业化范式,并把“温州模式”称为“中国式新古典区域工业化范式”。他还认为,“温州模式”目前的发展具有欧洲古典市场经济工业化早期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创业资本或原始资本的获得。赵伟教授把温州资本的积累与珠江三角洲、苏南地区做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是,温州资本的积累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末私营企业的积累。他认为其过程虽不可与欧洲早期相提并论,但原始积累的微观主体及其艰难性却与欧洲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初期相似。

(2)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赵伟教授认为,“温州模式”遵循了欧洲古典工业化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过程,即家庭工业——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厂制度。有一点不同的是,由家庭工业制度到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在欧洲经历了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技术变革,耗时百年到数百年不等;但在温州,由于家庭工业一开始就使用机器生产,因此技术呈跳跃式变革,由家庭工业制到工厂制度乃至新近的现代股份公司制的演进,经历了不到20年时间。

(3)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环境。十五大之前,私营经济作为体制外经济,一直受到体制内的国有、集体乃至三资企业的压制。而在欧洲前近代,许多特权企业利用它们与官方的密切关系,获得许多行业的经营特许,其经营环境优于小规模的私人企业。在十五大之前存在的这种体制差异类似于欧洲前近代两种企业间的差异,其中“国有”和“三资”企业大体上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特许企业。

(4)促成工业化快速起步的原因。欧洲古典工业化的开端主要与两个因素密不可分:一个是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突然形成;另一个是庞大的遍布海内外的营销网络。而温州乡村工业的最初发端也与两个彼此关联的因素密不可分:一个是区域要素秉赋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劳动与耕地供给之相对丰裕程度;另一个是,作

为区域人文环境的有机构成,温州民间一直潜伏着强烈的商业冲动。正是这两个因素所具有能量的同时释放,促成了温州家庭工业的大发展:农村的剩余大量劳动力迫使人们寻找农业之外的生计;民间的商业冲动迅速促成了一个销售大军的兴起,而不断壮大的销售大军将温州的乡村工业与各地的商品市场联系在了一起。另外,赵伟教授还认为“温州模式”将有两个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由二产化向三产化的过渡,二是由贸易区际化向国际化的拓展。随着这两种趋势的加强,“温州模式”的欧洲古典工业化特征也将得到加强。

浙江大学的陈建军博士并不认同赵伟等学者提出来的“中国的新古典工业化范式”这一见解。陈建军博士认为“温州模式”实质是转型模式,离标准意义上的新古典模式有一段距离。他认为,如果仅仅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作为“浙江模式”的特点或强项是不全面的。“浙江模式”如果成立,其本质的东西是因为这种可以称之为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适应了浙江的资源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首先,浙江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其次是丰盈的企业家资源。薄弱的工业发展基础、中小企业的王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剩余劳动力、农民企业家这些原本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弱项,然而通过巧妙而近乎完美地结合而形成一个体系后,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的配合下,变成了浙江的优势;而丰盈的企业家资源与浙江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发展状况、劳动力供给要素和资本供给要素状况相吻合,生成了一大批中小型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对于浙江的经济发展,浙江大学的金祥荣教授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金祥荣教授认为,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制度变迁,基本建立起了以非国有、非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排他性、产权明晰的微观制度基础,并推动了以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和分工制度的创新,这是浙江省20多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效率来源和创新动力,也就是说,制度变迁和其推动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对于浙江经济的制度变迁,金祥荣教授提出了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假说,他把制度变迁划分为供给主导型、准需求诱致型和需求诱致型三种方式,并主张就全国来说,应走供给主导型、准需求诱致型和需求诱致型等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在标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的解放思想的摩擦成本等于零,而解放思想的摩擦成本大于零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即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他还认为,《宪法修正案》(1999年)的通过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同时,随着体制外增量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增大,民间原有的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有的公有化偏好也相应有了改变。非国有、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比国有企业成本低、质量好,已经成了人们较为普通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一种价值判断和观念。在这种新的制度环境下,对于浙江经济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的思想约束基本解除,这方面的摩擦成本几乎降到零。因此,原来浙江的摩擦成本大于零的准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开始向思想解放的摩擦成本为零状态下的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冯兴元博士认为,“浙江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解决模式、自发自生发展模式和自组织模式,在其中,政府的作用虽然重要,但主要是起着促进性的、辅助性的、倡导性、主持性的作用,而不是经济管理作用。冯兴元博士对于金祥荣的观点——即把“浙江模式”概括为“农村工业化专业市场”并不赞同。冯兴元博士认为,金祥荣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他认为农村工业化和专业市场都是一些表面现象,“浙江模式”的核心应该是自发性和内生性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自组织特征,其动力来源于民间力量和浙江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在浙江,市场力量起着自组织的作用,政府起着促进性和辅助性的作用。并且冯兴元博士进一步提出,“浙江模式”的发展道路似乎是重拾上个世纪30年代被掐断的社会和文化线索,是晚清文化的重续,其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建立起市民社会。由此,冯兴元认为,“浙江模式”是可扩展的,可以扩展到苏南,也可以扩展到中国的其他地区,它很可能是“哈耶克扩展秩序模式”或“哈耶克自发秩序模式”。

张仁寿教授是最早关注到人文精神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单纯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它不仅由经济因素决定,也受文化因素制约。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仁寿教授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的研究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张仁寿教授之后,众多的学者包括朱康对、马津龙等从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对浙江区域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产生了众多成果。

“浙江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解决模式、自发自生发展模式和自组织模式(冯兴元,2000),政府的作用虽则重要,但起着促进性的、辅助性的、倡导性、主持性的作用,而不是经济管理作用。政府的经济促进作用不同于经济管理作用,政府的经济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要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可采取与市场一致的过程政策,通过最低限度地介入,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度模仿和创新发挥熊彼特意义上的“公共企业家精神”(伯思斯,2000),辅助、促进、倡导或者主持一些经济活动,正如在市场竞争当中,私人企业家也可以弘扬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不断地模仿和创新,实现“创造性的破坏”,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公共企业家”的活动有其限度,那就是它们必须遵循与市场一致的原则。

正是在这种政府的有限促进下,浙江的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展现了巨大的活力。据统计,2001年,浙江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388亿元;利润685亿元、税金381亿元;农村转移劳动力的41%为中小企业所吸纳,农民纯收入的50%、全省财政收入的60%、农民非农收入的75%均来自中小企业,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8%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九五”期间,浙江的非公有制产值甚至占据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0%.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拉动了整个浙江经济大腾飞。浙江经济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创造了奇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24亿元,2001则达到了6700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3.2%,2001年人均GDP达14550元,高出全国平均数近一倍。

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浙江模式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道路。本文试图在“浙江模式”研究背景下来考察民营经济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路及其趋势。以下本文将从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以及民营企业发展的趋势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

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一方面规模较小,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比较容易按照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另一方面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不存在国有企业所固有的预算软约束。这些为民营企业后天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比较优势,并成就了民营企业成为活跃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在缺点和不足,这些缺点和不足甚至左右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家族制度明显,缺乏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

家族制度是一种以家族为纽带所建立起来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东亚的转轨经济背景下较为流行。在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这种制度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典型。这主要是由于家族制度具备了民营企业生存初期的制度背景。由于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大部分是以“夫妻店”、手工作坊的家庭工业经营方式存在,而且由于规模小、融资难,民营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和融资成本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家族制度恰好能够提供这一需求。其一,单层次的治理结构保证企业经营者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保证企业的稳定能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灵活决策;其二,能发挥家庭伦理的功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家庭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了家庭利益,自觉服从企业主的管理权威,相互依赖,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其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于家族手中,家庭成员之间信任感强,可以减少群体成员间讨价和信息搜寻成本,从而大大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家族制度在民营企业中具有较大的普遍性。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的2004年抽样调查表明,私营企业家族化管理相当普遍: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在所有管理人员中,26.7%由投资者担任,16.8%由企业主或投资者的亲属担任,5%是他的邻居或同乡。如果包括诸如同学、朋友、战友等其他关系成员,所占的比重还要大。

家族制由于适应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对于决策效率、内部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力量。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家族制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制度障碍。这主要是由于家族制度本身并不能适应企业日益壮大的需要。企业的不断成长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和管理链条的长度提出了挑战,简单的直线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较低的知识水平和文化、

管理素质也对规模上民营企业的发展构成了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改革管理模式,重构委托代理关系,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相对混乱的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理顺,也才能够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发展。否则,民营企业很难逾越家族制度这个自身发展的坎,实现自身的新的飞跃。

2、信用建设缺失,缺乏持续经营的信用基石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一块基石。实际上它是维系市场主体平等交易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社会,“无信不立”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与市场相配套的法制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这给市场化初期的民营企业提供很多以丧失信用为代价的套利空间。从短期来看,这种套利空间的存在成就了部分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套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整体形象。比较典型的是80年代末期的温州鞋业和柳市的低压电器,竟成为冒牌、假货的代名词。甚至一度在杭州的小武林广场上演了焚烧温州皮鞋的群众行为和类似国办[1990]29号乐清打假治劣专项整治活动。正如亚当。斯密在著名的《道德情操论》中所说的: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了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和情操的堕落,结果便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必然大大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质量,经济发展成果可能毁于一旦。市场化转型初期的不规范以及伴随着利润追求动机的假冒伪劣,使得民营企业逐步陷入了信用的贫困,甚至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出现倒退。因此,如果说早期的不规范和不讲信用换得的是原始积累的完成,那么完成原始积累之后的民营企业必须通过信用建设,重塑市场形象,否则民营企业很难摆脱信用缺失的困境。

3、融资难,缺乏进一步成长壮大的资本源泉

融资难,资本短缺几乎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民营企业,这个绝大部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群体,当然,也毫不例外。对于中国来说,资本短缺是包括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在内的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由于制度背景的存在,这种要素的分配在国内更是较为稀缺。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金融体系主要服从和服务于国有经济,国有银行主要将客户锁定在国有企业。而缺乏制度支持的民营企业又由于自身的规模和还款能力有限,因此,就更难获得国有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82.4%来源于自有资金或者是自我积累,商业银行融资仅占6.7%,其他占10.9%.(朱正伟,2003)。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需求饥渴背景下,诱致而生的地下钱庄和高利贷,成为游历于国有金融之外的民营企业的资金补给链条,而这种补给链条的不规范和高成本又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桎梏。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突破融资瓶颈,寻找相对广阔的融资渠道。

4、制度劣势,缺乏充分的制度支持

与传统要素相比,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变得的越来越为重要。而制度在中国的转轨经济中一直是被视为重要元素参与分配。民营本来就是相对于国有而

言,在一个国有经济主导的国度里,民营经济的制度劣势相对也较为明显,资本配给的短缺,行业领域进入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开放一直是针对国外,实际上国内的开放,或者是主要是对于民营企业的开放却一直未能突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正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倡导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制度劣势不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关键的是停留在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上。所谓“国有即国家,民营即私有”的思想观念可能是民营企业制度劣势在人文思想层面的一个集中反映。因此,民营企业制度层面的缺失,将是一个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一个长期存在大问题。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存在诸多的缺点与不足,但是作为民营经济成功试验地的浙江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就是因为这种政府引导下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障碍和困境。以下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进一步论述:

1、政府对于家族制企业的引导

家族企业是浙江民企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政府强化了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的工作力度。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得企业逐步理顺的历史沿革、管理秩序以及澄清了历史问题,打破“一言堂”的管理模式,将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导入企业内部管理;同时进一步鼓励资产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好的规模上企业到国内外的资本市场上上市融资,通过引入外部资金和上市IPO来理顺企业的内部机制,通过引进合格的境内外投资,作为战略投资伙伴,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启动企业的二次创业。据统计,浙江绍兴杨汛桥一个镇就有6家上市公司,这在国内目前资本市场利用率下,应该说是相当高的。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企业上市发展的鼓励与引导。

2、政府对重塑市场信用的努力

民企信用的缺失和经济行为的失范往往存在“地方保护”的背影。而当这些存在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时候,政府对于市场失灵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以温州的“质量立市,品牌兴市”为代表的政府引导行为和对于假冒伪劣的围剿,使得浙江部分信用缺失的重灾区很快得到恢复,如温州、乐清以及永康等地。政府通过对于不守信用企业的严肃处理和对资信良好企业,特别是重质量,守信用企业的奖励,起到了良好的市场导向作用。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重塑了浙江民企的整体信用形象。典型的是2002年,温州市皮鞋生产厂家出于维护温州皮鞋的市场形象的目的,联合在杭州小武林广场对冒牌的温州皮鞋进行焚烧,极大提高了温州鞋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而在15年前,温州皮鞋还是被焚烧的对象。

3、“浙江模式”资本结构的内源性

浙江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资本,主要是从区内、国内获得的,而区内、国内资本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私营企业的跨区域商业活动而非通过银行、资本市场等正式金融渠道,因为正式金融渠道对于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来说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据估计,“九五”期间浙江民间资本投资约为4100亿元,占非国有投资的70%.浙江民营金融业的比重明显地超过其他地区,1998年时城市信用社等民营金融机构已占据了浙江全省1/4的存贷款份额,分别为25.2%和24.1%.如果算上无法统计的民间私人借贷资本,民间的投融资对浙江私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支持作用要远远大于上述数字所显示的程度。这种内源化的融资模式和相对完善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推动了民营经济在浙江的发展。

4、政府对私营经济的制度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了多方位的支持。到2001年,浙江省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在全国排在第一位。浙江地方政府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最初阶段给予了“默许性”支持,其对私营经济发展的保护随处可见,如正式的减免税和非正式的减免税(包括对“偷漏税”的默许),甚至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当然,出于维护地方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浙江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特点,对处于自发性萌芽状态的私营经济采取了因势利导的低姿态保护性策略,正是这种保护性策略使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私营经济能够先于其他地区一步得以成长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的转变,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而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将会加大社会交易成本,阻碍市场化进程。在这一点上,浙江地方政府显然做得比较好,不再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转向了对经济宏观环境的营造,使得浙江的经济基础、所有制结构等有了根本性变化。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自身存在家族制管理、信用缺失、融资难以及制度劣势等缺陷与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浙江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很好化解了这些问题,并有效地形成一种自发的体系,促成了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浙江模式具有较大程度的可扩展性。(未完待续)作者:朱正伟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9028720.html, 4.标题: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对策

作者:林兆木常修泽

时间:2002-1-10 0:00:00

来源:本篇文章由中宏数据库整理提供

正文:

中国99%以上的中小企业是非国有制企业,它们的迅速发展成为改革以来中国调整所有制结构的主要力量。同时,中国对国有企业采取的“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使中小企业改革可能成为最容易突破的领域。中小企业在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中国中小企业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中的问题;二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制度的改革问题。

1、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困难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二是外部环境。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身障碍看,主要的局限性包括技术装备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筹集资金困难,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率比较低。在遇到经济不景气或经济危机时,破产倒闭现象突出。1997年,中国468506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平均每个小型企业资本金不到24万元,约为中型企业的1/10,为大型企业的1/74;平均每个小型企业的年产值708万元,为中型企业的1/8,为大型企业的1/53。中小企业的“规模”限制,使它们在产业分工中一般处于底层,从事附加值比较低的生产经营活动。好多个体户只是把

自己的经营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已。

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很差。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没有制定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小企业的管理分属于政府不同的产业主管部门,直到1998年才在国家经贸委内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机构棗中小企业司,目前分散管理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产业结构、财务状况等都缺乏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数据。同时,中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小。比如,作为中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40%-50%,但对其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个体、私营企业更难于得到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从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的可能性极小。这就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困难。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财政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比较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中介服务机构少,另一方面费用又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不起。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帮助与支持。

中小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使它极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时,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经济紧缩时,银根抽紧,压缩需求,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嫁困难,中小企业常常成为关停并转的对象,受到的打击最大。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中国相当多的产品处于短缺状态,中小企业的低素质与经济波动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影响不是很大。目前中国普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市场竞争成为品牌竞争与质量竞争,低素质的中小企业在经济波动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破产倒闭增多,对经济增长与解决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国有中小企业体制改革成效不显著

中小企业改革是中国企业改革的一部分。中共十四大(1992年)以前,中小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与大中型企业差不多,主要采取放权让利、承包与租赁等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在确定商品原产地符合东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泛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的基础上,适用以下规则: 规则1:定义 对于此附件: (a)“缔约方”意为协议的各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文莱、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b)“原料”应包括配料部分、部件、组件,和/或那些可经过物理合成另一商品,或那些从属于另一商品生产过程的商品。 (c)“原产品”是指符合原产地规则2中规定的产品。 (d)“制造”意为获得商品的方法,其中包括种植,开采, 收获,饲养,繁殖,榨取,采集,收集,捕捉,捕捞,诱捕,狩猎,制造,生产,加工或装配。 (e)特定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是指原材料的税目号发生了改变或产品经过了特殊的生产加工过程或满足增值标准或同时满足上述任意几种标准的规则。 规则2:原产地标准 1、鉴于此协议,进口到缔约方的产品,如能满足以下列出的任一原产地要求,就能享受优惠待遇: (a)在规则3中所陈述和定义的完全获得或生产的产品;或 (b)非完全生产或获得的产品,特指符合规则4,规则5或规则6的产品。 规则3:完全获得产品 按规则2(a)的意义,下述产品应被认为是完全生产或获得于缔约方的产品: (a)植物和收获、采摘或采集的植物产品; (b)生长和饲养的活动物; (c)获取于上述b项所指活动物的动物产品; (d)通过狩猎,诱捕,捕捞,采集或捕捉所得的产品; (e)从土地、水域、海床或海床底土获取的矿物及其他自然产生物质,但a项至d项所列不包括在内; (f)缔约方从其领海外的水域、海床或海床底土获取的产品;只要根据相关国际法该成员国有权开发这些水域、海床或海床底土; (g)由在缔约方注册或有资格悬挂该方旗帜的船只自公海捕捞的海产品和其他水产品; (h)于已在缔约方注册或有资格悬挂缔约方旗帜的捕捞船上加工并/或制作的产品,上述(g)项所涉及的产品除外; (i)所采集的物品既不能再发挥其原有作用也不能被储存或修理,只能供回收原料用或用于循环再生目的,和 (j)在缔约方境域内获得或生产的货物只限于上述项目(a)至(i)所涉及的产品。 规则4:非完全获得产品 (a)鉴于规则2(b),如果符合下述要求,产品可被认为是原产: (i)产品源自任何缔约方的成份应不少于40%;或 (ii)如果源自非缔约方的原材料、零件或产品的总价值不超过该产品离岸价的60%,且该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在缔约方境域内完成。 (b)鉴于该附件,规则4(a)(ii)中所列出的原产地标准可以参考“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分”。40%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分计算公式如下:

东盟经济开发区规划图,中国东盟自贸

东盟经济开发区规划图,中国东盟自贸区 东盟经济开发区规划图,中国东盟自贸区 更新:2018-10-28 03:39:56 东盟经济开发区规划图 广西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消息,近日,由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编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已正式获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根据该总体规划,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为92平方公里,规划至2030年,总人口规模为47万人。总规明确了开发区的定位为南宁市北郊以工业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卫星新城。规划将开发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综合产业区、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结合开发区空间结构拓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划,以一体化建设区空间结构为基础,在开发区综合产业片区内形成两轴两心两廊的总体空间结构。 新版总规在继承并发扬原来概念规划先进理念与布局框架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产业提升、功能完善、空间格局、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将能更科学有效地指导新形势下开发区的城市建设。

中国东盟自贸区 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王亚君提交提案,建议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产品竞争力。 提案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1月1日建成以来,双边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当前,我国与东盟十国已签署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相关协议,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正在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然而,自贸区内物流发展层次不一、物流观念差异大、物流标准不统一,加之越老柬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王亚君建议,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建立强有力的对话协调机制,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标准、信息平台等的协调统一,打造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另外,考虑到福建作为自贸试验区、对台交流合作和金融改革的先行区,基础设施完善,港口、侨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制造业发达,可在福建建立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市场贸易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

最新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学习资料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是由十一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1991年中国与东盟创建对话同伴关系,此后双方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逐渐地变得更加紧密,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中国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29届东盟部长会议。1997年,中国对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盟各个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携手度过了金融危机阶段。因为双方在政治关系上比较良好,于是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上面的合作。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是1999年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并且慢慢地回升,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更是在2001年11月加入WTO后,经济情况更为可观。双方都意识到建立自贸区的必要,以此来加快经济发展。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同年成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7日,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正式签约了两年十八个合作项目。 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的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2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采取大幅度降低关税的措施,直到它减小到最小值为止。自2002年11月到2010年1月1日为止,中国对东盟各个国家大约93%的产品贸易关税都减小至零了。第二个阶段,2011年到2015年,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化,双方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投资市场以及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第三个阶段,2016年之后,必须要巩固自贸区从而完善它。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世界经济发挥更加重要与独特的作用,那时候我们都将离不开它的存在。 “蝴蝶效应”——环境对人影响重大 “蝴蝶效应”想必你有所耳闻甚至有一定的了解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窦一鸣 11331049)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广西在东盟自贸区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自由贸易区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主要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而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前头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广西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双方广泛参与的合作中,广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了广西发展的热门议题。 关键词:挑战、机遇、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其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 国于1961 年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 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20 世纪80 年代后,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5 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 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人口约5.3亿。 2002年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一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开始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成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区位优势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洋又有陆地相接的省区,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基础设施,相对于多数东盟国家都具有相对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前头堡,是中国通往东盟以及东盟进入中国必经的国际通道和枢纽,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天然港湾众多,良好的港口条件。广西海岸线曲折,天然港湾众多,具有良好的港口城市。目前已建成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港口,在广西与东盟的贸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地理优越的北部湾,也是中国大西南和大陆南端的最佳出海处。这些都构成了广西的港口优势。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广西正不断在公路、铁路、港口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以沿海建成了钦州、北海、防城港等港口,陆路以南昆铁路和湘桂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桂南、南梧高速公路等,再加上“黄金水道”西江,广西建成了陆路、水运、航空和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区域物流通道,广西通往西南的交通线也已经基本定型,这大大密切了广西内部与东盟的贸易往来。 国家对广西的大力政策扶持。随着我国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国家逐渐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而广西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广西目前同时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等多重发展机遇,相对于国内许多省份和东盟国家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 拥有国内、国际广阔市场。广西产品除了区内自销外,还销往国内的其他省区。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广西产品除了拥有国内市场外,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在原先双边的边境贸易的基础上,广西的产品远销至整个东盟十国。由于整个自贸区的人口达到了18亿多,广西拥有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内容摘要: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稳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随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和2010年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展望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之后,双方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于2004年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在自贸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服务贸易稳步开放 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宣布相互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于2007年7月1日生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向东盟国家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东盟各国也做出了开放承诺。近年来,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3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7.7%。其中,中国对东盟服务贸易出口104亿美元,增长31.5%,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1%。中国自东盟服务贸易进口129.6亿美元,增长29.6%,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2%。中国对东盟逆差25.6亿美元。目前,东盟是中国服务贸易五大贸易伙伴之一,是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东盟在海运、航运、金融服务、建筑工程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对华合作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业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东盟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三)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海外重

几个自贸区的发展

几个自贸区的发展 (1)情景描述 经济学教授在“自贸区投资合作与创新发展论坛”上选择性地比较了几个自贸区的情况,并针对各自贸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词汇与表达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三边贸易trilateral trade 受益者beneficiary 中国-东盟自贸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双边贸易额bilateral trade volume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激发经济活力jumpstart the economy; unleash the economic vitality 制度红利dividends from institutional reforms (3)篇章文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谈谈我对于世界上几大自贸区发展的看法,一些想法还不太成熟,欢迎大家在会后与我联系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成立于1994年1月1日。经过10年的发展,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三边贸易额翻了一番,从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10亿美元。//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北美自贸协定促进了墨西哥的出口,提高了工人工资,吸引了更多外资。2001年,墨西哥对北美自贸区出口1430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232%,出口增速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两倍。加上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墨西哥。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外商直接投资为914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8.4%。//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离我们家门口最近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这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区内人口高达19亿,GDP之和接近6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2012年,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总额达到4千亿美元,年均增长22%。预期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将猛增至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预期可达1500亿美元。// 最后,我想提的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旨在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正式挂牌。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在我看来,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必将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产生重要的意义。//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知识讲解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 历程

精品文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是由十一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1991年中国与东盟创建对话同伴关系,此后双方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逐渐地变得更加紧密,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中国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29届东盟部长会议。1997年,中国对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盟各个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携手度过了金融危机阶段。因为双方在政治关系上比较良好,于是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上面的合作。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是1999年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并且慢慢地回升,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更是在2001年11月加入WTO后,经济情况更为可观。双方都意识到建立自贸区的必要,以此来加快经济发展。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同年成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7日,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正式签约了两年十八个合作项目。 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的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2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采取大幅度降低关税的措施,直到它减小到最小值为止。自2002年11月到2010年1月1日为止,中国对东盟各个国家大约93%的产品贸易关税都减小至零了。第二个阶段,2011年到2015年,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化,双方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投资市场以及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第三个阶段,2016年之后,必须要巩固自贸区从而完善它。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世界经济发挥更加重要与独特的作用,那时候我们都将离不开它的存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部分敏感产品入免税清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14日,在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办的东盟年度形势分析座谈会上,中国商务部国际司官员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将在自由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 中国与东盟于去年决定就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展开谈判,目前中方已向东盟方提交了升级版倡议草案。升级版自贸区内容将体现为进一步开放三大市场,即货物、服务和投资市场。上述商务部官员透露,在货物贸易方面,目前中国和东盟正在对可以开放的新产品进行梳理,一些敏感产品可能列入免关税清单。 中方酝酿第三次服务贸易出价 根据中国与东盟此前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双方的降税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其中正常产品占全部产品的绝大多数,最终将实现零关税。敏感产品则是各方出于国内产业发展考虑,需要进行保护的产品,这些产品需要较长的期限进行降税。 中国和6个东盟老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可保留不超过400个六位税目、进口金额不超过2001年进口总额10%的敏感产品,其中一般敏感产品应在2012年将关税削减至20%以下,在2018年进一步削减至5%以下,高度敏感产品在2015年将关税削减至50%以下。 对4个东盟新成员(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则允许其保留不超过500个六位税目的敏感产品,同时对老挝、柬埔寨、缅甸不再设定进口比例限制。新成员一般敏感产品在2015年将关税削减至20%,2020年进一步降至5%以下,高度敏感产品2018年降至50%以下。 中国提出的敏感产品清单适用于东盟十国,主要包括大米、天然橡胶、棕榈油、部分化工品、数字电视、板材和纸制品等;东盟十国则分别针对中国提出各自的敏感产品清单,涉及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部分纺织品和服装、钢材、部分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产品。 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和东盟都给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在WTO的基础上增加了部门开放的更多内容。中国与东盟此前已经提出两份服务贸易承诺,目前中方准备向东盟方提出第三次出价。投资方面,中方也将加大开放力度,给予东盟更多优惠待遇。 “东盟方感兴趣的内容,我们都愿意在升级版谈判中考虑。”上述商务部官员称。 在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看来,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时,要将产业合作作为重点工作务实推动,双方产业合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将有助于实现更大的开放市场。 东盟共同体建设关键一年 在中国-东盟升级版自贸区之外,目前东盟还与中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进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 今年1月20日至25日,RCEP第三轮谈判将在马来西亚举行。上述商务部官员表示,由于谈判涉及16个国家,各国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要顾及各方关注,难度很大。目前各方尚未就协议结构达成最后结论,但已经同意建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以及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等工作小组。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影响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9028720.html,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影响研究 作者:王海楠 来源:《财讯》2017年第06期 为了应对当今越来越高标准的各类贸易协定,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本文着眼于中国-东盟升级版的由来、发展和优缺点,研究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CAFTA 贸易协定对策 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始于2002年,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近十年来,双方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并相互实施全面降税,使中国与东盟度过了经贸关系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720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中国连续成为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双方累计相互投资已超过1500亿美元。 在充满挑战的国际经贸形势下,2013年9月3日,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开启双边合作的“钻石十年”。因此,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CAFTA升级版”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始于2002年,2010年一月一日建成。近十年来,双方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并相互实施全面降税,使中国与东盟度过了经贸关系发展的“黄金十年”。期间,双方政治互信提升,经济合作全面增强,文化交流深入,互联互通逐步推进,为中国—东盟“钻石十年”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近年来中国—东盟的地缘矛盾冲突不断,亚太地区经贸格局十分复杂。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存在着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便利化水平还比较低、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操作力度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合作的难度。这些影响因素不利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持续开展,因此,打造 CAFTA升级版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此,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9月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了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升级版”的主要内容是:更新和扩充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内容和范围,在已有自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开展新一轮服务贸易承诺谈判,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并开展包括建立亚洲互联互通融资平台,积极推

中国东盟自贸区

09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卢伟0940302254 中国—东盟自贸区 东盟是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0个东南亚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而现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加上中国组成10+1,自贸区覆盖人口近19亿,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为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九分之一;贸易总量为4.5万亿美元,是仅次于欧洲经济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现状 1、0关税: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为零。 2、10年: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 3、11月:200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方就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进行了多轮磋商。双方定于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中国- 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4、17亿:建成后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以 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量计算,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5、90倍: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8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90倍。 6、1000亿:在2004年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在2005年使双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贸协定框架下大幅降低和取消关税为促进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7月,《协议》开始实施,中国按照规定削减了3408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进口关税由9.9%降至8.1%。2007年1月,中国进行第二次降税,降低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关税进一步下降为5.8%。2009年1月1日,中国进行第三次降税,降税后实施协定税率的税目数约为6750个,平均关税降至2.4%,当年中国关税总水平仍为9.8%。与此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自贸区实施降税后,双方企业减少了关税支出、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自东盟进口受惠货物61亿美元,为企业优惠税款32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企业申领了18.4万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向东盟出口价值51亿美元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一、摘要 2002年11月4日,中国政府与东盟10个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本人计划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其竞争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及贸易形势,而且有利于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时更有针对性。 自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本身是世界第一的农业大国,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为传统的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东盟各国也有自己的农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使得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阻碍。而在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在扩大双方贸易和合作规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双方的经济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冲击。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增大,因而有必要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作较为详细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这对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都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由贸易理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萌芽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创。他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强调,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以及对中国(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 以及对中国(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东盟自贸区现状与前景 我国与东盟各国间的交往由来已久,且地缘相邻,文化相近,经济上共同发展,政治上相互尊重,具备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交流频繁,关系密切,投资和贸易总量快速增长,技术合作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在各领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共同的政治愿望下,中国和东盟不断密切相互间的经济、文化等多边合作,这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开放合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衰退,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同时贸易保护势力还在不断抬头。 从地区环境来看,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自由贸易区成为各国现在的选择。冲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情况来看,东盟正稳步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未来双方还会将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 东盟自贸区,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自己的自由贸易区。而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指东南亚国家联盟自己的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扩大,超越了地域限制,变成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中国是是个人口大国,拥有着极大的市场。东盟自贸区与中国加强联系,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能够使东南亚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各方面交往得到更多便利,冲破了局限仅有的区域交流。 三、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之处 (一)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得以发展,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广西经济发展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三大最基 本的要素来看。首先,南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宁市是中国—东 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 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会 点的核心,是多区域合作地缘经济的中心,是中国—东盟“一轴两翼” 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中“南宁一新加坡”一轴的起点。随着中国一东盟 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及泛北部湾经济 合作的加快推进,南宁市已成为多机遇重叠、多区域合作的交会点,区 位优势越来越突出。 (二)从经济实力上看,广西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为建设 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近年来,经济一直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 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从金融业发展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在金融基础设施、交易规模、 金融主体种类和金融人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广西个 城市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较为齐全,区一级的银行分支 机构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均落户南宁,其金融机构数量在全区名列第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劣势

中国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劣势: 1、关税降低冲击国内产业,扩大中东贸易逆差 2003年10月1日中国与泰国果蔬关税降至0 中泰水果蔬菜中国、泰国2004年1月1日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农产品中国与东盟10国 2005年1月对所有成员开始削减关税全部中国与东盟10国 2006年农产品关税降至0 农产品中国与东盟10国 2010年关税降至0 全部产品(部分敏感产品除外) 中国与原东盟6国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93%货物实行0关税政策平均关税降到0.1%以下而对其它国家的平均关税为9.8% 首先,中国与东盟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贸区启动后关税的降低,不仅会加剧中国与东盟同类产业与商品的竞争,还将导致东盟具有优势的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冲击中国国内缺乏竞争力的产业。这就给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了冲击,尤其是对南方水果蔬菜的冲击更大,如中泰关于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的零关税贸易,就使中国南方的水果种植户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已连续11年维持贸易逆差,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对双边的贸易平衡及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自贸区启动后关税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的降低,会导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的增加,从而逆差进一步扩大,给中国带来较大的压力。 2、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 由于我国在金融、通讯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而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就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和东盟启动自贸区后,对这些行业将会放开,东盟将会进入中国同国内相关行业产生竞争,从而对国内服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3、投资替代作用可能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竞争力加剧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难以在东盟投资

打造中国_东盟自贸区_升级版_问题与方向_魏民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问题与方向* □魏民 [提要]考虑到10年前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不适应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升级版”有利于提升中国—东盟的双边经济与政治关系,并为RCEP谈判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升级版”谈判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东盟全身心建设东盟共同体影响对“升级版”的投入;个别东盟国家担心进一步开放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地区形势不确定性增强;来自中国的谈判难度在增大。在中国与东盟经济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升级版”建设要以投资来驱动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破在基础设施、跨国金融和海洋合作等方面的升级瓶颈,共同打造好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旗舰”工程。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区域经济一体化 [作者简介]魏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8832(2015)2期0127-14 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始于2002年,2010年1月1日建成。近十年来,双方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并相互实施全面降税,使中国与东盟度过了经贸关系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436亿美元,增 *本研究得到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专项研究经费资助,特此致谢。 · · 721

《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长了8倍,中国连续5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将推动双边合作创造更加辉煌的“钻石十年”。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提出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简称“升级版”)是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9月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的。“升级版”的主要内容是:更新和扩充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内容和范围,在已有自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开展新一轮服务贸易承诺谈判,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并开展包括建立亚洲互联互通融资平台,积极推动金融、环保和海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力争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 在2013年10月9日举行的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各方凝聚两点政治共识和推进七个领域合作的“2+7”合作框架。其中七个合作领域之一就是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进程,这是继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后,中国再次提出“升级版”。 2014年8月26-27日,东亚经贸部长系列会议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此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通过了升级谈判要素文件,并正式宣布启动升级谈判。同年9月23-24日,中国—东盟自贸区联委会第六次会议暨中国—东盟自贸区首轮升级谈判在越南河内举行,双方重点讨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的工作安排,并召开了投资、经济合作、原产地规则和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四个工作组会议,就升级谈判工作计划达成共识,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2月3-6日,中国—东盟自贸区联委会第七次会议暨中国—东盟自贸区第二轮升级谈判在中国举行,谈 · 821 ·

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立于1967年8月。创始国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1984年1月文莱成为成员国,此6国称为“东盟老成员国”。越南在1995年、老挝和缅甸在1997年、柬埔寨在1999年先后加入东盟,此四国称为“东盟新成员国”。以上10国并称为东盟10国。东盟成立之初主要是基于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后来逐渐转向经济合作。1992年1月,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新加坡宣言》、《东盟加强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CEPT)三个主要文件,标志着东盟自由贸易区(EFTA)的正式成立。当时定的目标是:从1993年1月1日起,在15年之内即2008年之前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最终降至0~5%.由于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和自身条件的逐步成熟,东盟首脑会议先是将建立AFTA的时间提前到2003年1月1日,最后又提前到2002年1月1日,同时规定新、马、泰、印尼、菲和文莱6个东盟老成员国要在2002年前把关税降到0~5%;老挝和缅甸在2005年、越南在2006年完成降低关税的目标;柬埔寨于2007年达到这一要求。 (二)发展现状 从1993年AFTA进程正式启动,到2002年6个东盟老成员国初步实现区内贸易自由化,AFTA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到2003年,东盟10国实施的CEPT减税清单中99.6%的产品关税已降至0~5%,平均关税税率降至2.39%;4个新成员国CEPT减税清单中60.44%的产品关税已降至0~5%,平均关税税率降至6.22%。1993~2001年,东盟区内贸易额从824.44亿美元增至3475.04亿美元,增长84.5%;区外贸易额从3475.04亿美元增至5356.4亿美元,增长54.1%;总贸易额从4299.48亿美元增至6877.74亿美元,约增长60%. AFTA还在促进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提升区内外直接投资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加深区内经济合作的同时,积极地向外扩大自贸区的范围。 (三)未来趋势——通过东盟共同体和三个”10+1“扩展到”10+3“即东亚自由贸易区 东盟经济共同体: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9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正式提出了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的构想。他指出,AEC的建立将使东盟成为一个拥有亿多人口的单一市场,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恰当时机,到那时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已经得到全面落实。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9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了第二个《东盟国家协调一致宣言》,各国同意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加速推进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2004年11月在老挝万象举行的地10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了《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等四个文件,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两方面推进东盟一体化进程。 1.三个“10+1”。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加强,双边贸易额以年均15%的速度持续增长,在2002年达到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双方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有很大的互补需求和合作潜力。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的相继出台,给中国和东盟提出了行的挑战,加强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双方共建自由贸易区计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中国与东盟(“10+1”)首脑会议上,双方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将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Area,AAFTA)。2002年11月4日,在金边举行的第6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贸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将首先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个东盟老成员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越南、老挝、缅甸以及柬埔寨4个东盟新成员国道2015年实现零关税。2003年10月第7次首脑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CAFTA的顺利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11月在老挝万象举行了第8次首脑会议,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把“框架”推向世纪操作,对于2010年建成CAFTA具有开创性作用。 1.东亚合作的前景。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国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相对于欧洲、美洲的贸易自由化进程逊色不少。CAFTA的成功构建无疑是近年来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最大亮点和突破口。它不但起到了打破僵局的作用,还直接促进了日本、韩国同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2003年,日本与东盟达成协定——2010年前建成自由哦贸易区。2005年,韩国将与东盟开始关于自贸区的正式谈判;根据计划,谈判于2007年完成,2009年启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