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复习题(带答案四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复习题(带答案四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复习题(带答案四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复习题(带答案四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

1、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部分。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勤于探究。

4、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 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

6、地理学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地域性。

7、七、八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8、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学习,要求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9、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0、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11、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地理。

12、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13、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标准 "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14、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15、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

二、选择题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

指(B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5、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7、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8、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9、新课标提倡把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D )

A地球与地图B世界地理C中国地理D乡土地理

10、七、八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A )

A区域地理B世界地理C中国地理D自然地理

11、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学习顺序( B )

A作了严格的规定B不作规定 C 没有任何说明D专家指导下开展课程。

12、"乡土"范围指一级行政区 ( C )A省B市 C 县D乡或镇

13、地理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学习。应做到课文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有机统 ( B )

A多媒体系统B图像系统C音频系统D综合系统

14、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 A )

A.学生发展为本B.科学与人文交融C.回归生活世界D.民主化

15、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B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1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17、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C )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18、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19、“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

2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21、“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的发展观。( A )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2、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C )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B )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2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A )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2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D )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含A、B、C、

三、简答:

1、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课课程开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2、新课标对地理课程编排和授课顺序有有何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

3、如何理解乡土地理开展必要?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4、以实例说明怎样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5.什么是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6.什么是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举例说明,地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答: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

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五、案例分析题: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展示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课堂教学?

展示世界地图和日本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一张纸上。阅读有关日本的工农业生产、贸易、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等资料,整理出若干条要点,记录在另一张纸上。根据上述资料,想一想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日本的居民生活,日本为什么是资源小国、经济大国。将当地能买到或能看到的日本商品列个清单,再与日本主要进出口商品进行比较,说说日本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种联系和影响。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复习题(二)

一、选择题(32分)

1.课程目标是分(b)个层次陈述的:

A. 2 B 3 C 4

2.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a

A 采用结果性目标和采用体验性目标 B. 采用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4 个

A . 1 B. 2 C. 3 D. 4

4. 拓展教材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以“a ”的态度对待教材。

A . 加法 B. 减法 C. 乘法

5科学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目标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获得(b )

A 很短时间B较长时间 C 长时间

6、领悟(内化)水平的行为动词哪项是正确的:( d )

A、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等。

B、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C、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D、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等。

7、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b )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多元智能理论;

8.提问的技巧有( c )

A. 迁移, 转移, 追问, 等待

B. 迁移,等待,询问,启发

C.转移,启发,追问,等待

9. 学生喜欢老师这样教学:

A.让学生自己学习, 自由自主B. 老师教学, 固定模式C.选学功课( A)

10.教学评价是指: ( B)

A. 评价学生和老师教学的情况

B. 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C. 对教学全面的衡量

11、下列不属于地理学科特点的是( C )

A地域性B综合性C关联性

1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除了“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此外还有( A )A乡土地理B环境地理C旅游地理

13、中学地理新课程“三维”课程目标的主成部分是(A)

①知识与技能②探究与合作③审美情趣与科学态度④过程与方法⑤观测与调查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①④⑥ B①②③ C①③④

14、地理课程资源包括( B )

①学校地理课程资源②社会地理课程资源③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15、下列表述属于中学地理新课程“三维”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述的是( C )A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B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C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16、学校的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 A )

①地球仪②青少年活动中心③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④幻灯机⑤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⑥气象台⑦景观图

A①③④⑦B②⑤⑥⑦C①②④⑥

二、判断题(28分)

1、新课程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的课程目标。(对)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构建的三个侧面(对)

3对于具体的教学,具体的教学学习内容,我们不可能同时,花同样的气力落实课程目标中的几个个方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对)

4,多维目标落实时可能是共时的. 错

5.“动态生成”是新深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对)

6. “行为目标”具有可操怍性与明确性,他完全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错

7. 行为主体必须是老师,而不是学生错

8.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对)

9. 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把握之上(对)

10.三维目标均围绕学生的发展与素质的生成而展开,服务于和服从于人的全面、充分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对)

11、新知识观认为地理知识仅仅指具体的事实性知识。(错)

12、“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原则性建议,教学过程中不可擅自更改。(错)

13、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熟记地理知识,不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错)

14、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

三、简答题(40分)

1、怎眼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9分)

(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三)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2、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时应了解学生什么?(12分)

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时,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能否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

3、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9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4、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学中,若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如下课标要求,除了命题考试,还有哪些其他评价方式?请您写出。(10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复习题(三)

一、名词解释(10分)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二、填空(10分)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

2、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三、选择题(20分)

1.课程目标是分( B )个层次陈述的:

A. 2 B 3 C 4

2.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A )

A 采用结果性目标和采用体验性目标 B. 采用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 D )个

A . 1 B. 2 C. 3 D. 4

4. 拓展教材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以“( A ) ”的态度对待教材。

A . 加法 B. 减法 C. 乘法

5科学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目标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获得(B )

A 很短时间B较长时间 C 长时间

6、领悟(内化)水平的行为动词哪项是正确的:( D )

A、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等。

B、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C、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D、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等。

7、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B )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多元智能理论;

8.提问的技巧有( C )

A. 迁移, 转移, 追问, 等待

B. 迁移,等待,询问,启发

C.转移,启发,追问,等待

9. 学生喜欢老师这样教学: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二章基本地理知识——总论部分 第一节地球与地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无庸悔言的。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 (一)地球和地球仪 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因此,选取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后面的地理学习所必须的,既没有必要系统,也没有必要深入。 综合来看,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 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论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7~9年级的地理学习,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地球的运动包括围绕地轴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学习目标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也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突出了“人地关系”。 3.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全貌,于是,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地球仪,人们可以较为方便地认识和研究地球。因此,对于地球仪的学习应本着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使今后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中

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颇有感悟。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体会。 地理新《课标》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像旧的地理《课标》一样,注重老师知识的讲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因此, 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例及课后反思,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创设感性导入情景 新课标提出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感性现实材料以提问方式导入,如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例如: 在讲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时首先用多幅图片展示不同地方 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植被景观)差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世界不同地 方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相?由此引入新课,为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多样化做铺垫。 这样的景观图片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现实感,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气候类 型这样比较陌生而抽象的知识时无源可寻。 进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时可先播放一幅“苦难的地球 母亲”动画图片,动画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个怀孕的母亲并牵着很多孩子哭泣的 场景,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在用数据告诉学生人口数量以及后面归纳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A.位置 B.经济 C.地形 D.人口 5.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6.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A.66.5°N B.60°N C.53°N D.40°N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10~11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必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一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4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初中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 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 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甘肃省合水县西华池初中杨巧艳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摘自《地理教育国际宪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的改革越来越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地理新课程虽然已经成为一个老话题,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任然是一个新课题。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从“教学生学地理”的理念出发,必须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理解学生;必须精通专业知识系统,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必须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心理需要,思维特点,了解认知原理及教学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必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与教育学方面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实质;必须有常识丰富、通达世事人情的特点和“甘为人梯”的师德修养。这样才会以学生的“学”为切入点,主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经验,个性及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求得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并培养其知之而好之,好之而乐之,乐之而实践,以取得使学生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理想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与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个性差异,因而会出现一些不同情绪不足为怪。面对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情绪动向和情感需要,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以赢得他们的信赖,进而用简洁、生动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明白学习与工作、工作与生存、生存与现实理想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做人,健康成长。丰富的知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鼓励学生以稳定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对待地理课程,从而开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动力。

地理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1 江山国际学校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两分共10分)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和()两部分组成。 2、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和(),结合()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课程目标是分( )个层次陈述的: A. 2 B 3 C 4 2.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 ) A 采用结果性目标和采用体验性目标 B. 采用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 )个 A . 1 B. 2 C. 3 D. 4 4. 拓展教材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以“( ) ”的态度对待教材。 A . 加法 B. 减法 C. 乘法 5科学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目标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获得() A 很短时间 B较长时间 C 长时间 6、领悟(内化)水平的行为动词哪项是正确的:() A、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等。 B、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C、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D、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等。 7、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多元智能理论; 8.提问的技巧有 ( ) A. 迁移, 转移, 追问, 等待 B. 迁移,等待,询问,启发 C.转移,启发,追问 ,等待 9. 学生喜欢老师这样教学:() A.让学生自己学习, 自由自主 B. 老师教学, 固定模式 C.选学功课 10.教学评价是指: ( ) A. 评价学生和老师教学的情况 B. 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C. 对教学全面的衡量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课程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的课程目标。()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构建的三个侧面。 () 3对于具体的教学,具体的教学学习内容,我们不可能同时,花同样的气力落实课程目标中的几个个方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4,多维目标落实时可能是共时的. ( ) 5.“动态生成”是新深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6. “行为目标”具有可操怍性与明确性,他完全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 7. 行为主体必须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8.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 9. 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把握之上。() 10.三维目标均围绕学生的发展与素质的生成而展开,服务于和服从于人的全面、充分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11、新知识观认为地理知识仅仅指具体的事实性知识。() 12、评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评价面向的少数精英, 而不是学生大众。() 13、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科学教育。() 14、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是学校师生智慧的结果,只限于本校师生使用,禁 止外流。() 15、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 强地理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简答题(30分) 1、怎样对地理学科进行教学?(任意两条共8分) 2、面对学生你应该怎样进行科学的评价?(任意两条10分) 3、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任意三条共12分) 姓名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020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2020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10分) 地理课程 二、填空(10分)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和()两部分组成。 2、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和(),结合()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三、选择题(20分) 1.课程目标是分( )个层次陈述的: A. 2 B 3 C 4 2.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 ) A 采用结果性目标和采用体验性目标 B. 采用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 )个 A . 1 B. 2 C. 3 D. 4 4. 拓展教材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以“( ) ”的态度对待教材。 A . 加法 B. 减法 C. 乘法 5科学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目标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获得()

A 很短时间 B较长时间 C 长时间 6、领悟(内化)水平的行为动词哪项是正确的:() A、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等。 B、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C、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D、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等。 7、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多元智能理论; 8.提问的技巧有 ( ) A. 迁移, 转移, 追问, 等待 B. 迁移,等待,询问,启发 C.转移,启发,追问 ,等待 9. 学生喜欢老师这样教学: A.让学生自己学习, 自由自主 B. 老师教学, 固定模式 C.选学功课( A) 10.教学评价是指: ( ) A. 评价学生和老师教学的情况 B. 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C. 对教学全面的衡量 四、判断题(30分) 1、新课程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的课程目标。()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展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和课堂结构,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一、构建开放式课堂结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课《工业与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家乡(乡、镇或县)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并且研究讨论所调查到的工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状况之间的关系,形成一致意见,以备上课使用。在课堂上,先由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然后自由发言。结果每个组的代表都有不少话说,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个人发言的时候,全班同学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题2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一、选择题(32 分) 1?课程目标是分(b)个层次陈述的: A. 2B3C4 2.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a A 采用结果性目标和采用体验性目标 B. 采用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4 个 A . 1 B. 2 C. 3 D. 4 4?拓展教材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以“ 0”态度对待教材。 A . 加法 B.减法 C乘法 5科学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目标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获得(b)A 很短时间B 较长时间C 长时间

6、领悟(内化)水平的行为动词哪项是正确的:(d) A、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等。 B、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C、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D、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等。 7、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b)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多元智能理论; 8.提问的技巧有(c ) A. 迁移,转移,追问,等待 B. 迁移,等待,询问,启发 C转移,启发,追问,等待 9.学生喜欢老师这样教学: A. 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由自主 B. 老师教学,固定模式 C. 选学功课(A) 1 0."教学评价是指:

(B) A.评价学生和老师教学的情况 B. 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C. 对教学全面的衡量 11、"下列不属于地理学科特点的是() A 地域性 B 综合性 C 关联性 1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除了“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此外还有()A乡土地理B环境地理C旅游地理 13、"中学地理新课程“三维”课程目标的主成部分是 ① 知识与技能② 探究与合作③ 审美情趣与科学态度④ 过程与方法⑤ 观测与调查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①④⑥B①②③C①③④ 14、"地理课程资源包括() ①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② 社会地理课程资源③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A①②B①③C②③ 15、"下列表述属于中学地理新课程“三维”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述的是()A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B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C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1 6、"学校的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

(完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河南省初中人教版地理学科教材跟进培训会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杨惠茹 一: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着: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 《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1)

. . 地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和性质的基础课程。 2、教学过程是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三点: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 4、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评价手段,实现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6、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7、地理教材包括地理图册等。 8、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创新特色体现出五个“新”:。 9、“”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0、课程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 11、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12、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目标和目标两类。 13、地理科学是研究以及人类活动与相互关系的科学。 14、地理课程的特征有 15、区域地理通常从区域地理总论和区域分区地理两个方面学习。区域地理总论又分为、和两大部分。 16、地理位置一般分为位置和位置。 17、纸笔测验可分为课堂测试、测试、测试、测试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功能属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功能的是()。 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启发功能 D、激励功能 2、()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 A、资料 B、教师教学用书 C、教科书 D、地图 3、下列不属于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的是()。 A、学生表现法 B、纸笔测验法 C、档案袋法 D、观察法等。 4、在课程总目标和三项分目标中对知识方面须达到的目标可分为知道、()、掌握等层次。A、了解B、理解C、灵活运用D、巩固 5、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之点是()。 A、求同 B、求异 C、创新 D、创造 6、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 A、教学 B、教法 C、观念 D、态度 7、地图一直被看做是地理学习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第三语言 D、第四语言 8、下面不是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的是()。 A、实践性 B、开放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9、对于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众传媒 B、青少年活动场所 C、学校周围的社区机构 D、学校附近的各种环境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是()。 A、题库类 B、课件类 C、自制学具类 D、资料类 三、简答题(19分) 1、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分) 2、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4分) 3、命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注意哪几点?(3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1)。据此完成1~3题。 图1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图2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4~6题。 图2 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

①并列排布②横向错列排布③自由排布④纵向错列排布 A.①B.②C.③D.④ 5.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小③以高层建筑为主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A.春季盛行风B.夏季盛行风C.秋季盛行风D.冬季盛行风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图3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7~8题。 图3 7.参照图3,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③人工岛足够长④人工岛足够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A.取水难度大B.开采周期长C.水质较差D.储量较少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