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溶液形成练习题

溶液形成练习题

溶液形成练习题
溶液形成练习题

溶液形成练习题

班级姓名

基础训练

1、辨析

①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吗?(反例:)②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反例:)③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是一种吗?(反例:)④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反例:)

⑤只有水能做溶剂吗?(反例)

2、食盐水中加入少量KMnO4晶体,溶质是______ __,溶剂是________.

3、有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是b g/cm3,则下部的密度是()

A.大于b g/cm3 B.等于b g/cm3

C.小于b g/cm3 D.无法判断

4、下列各组物质混合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碘和酒精B.味精和水C.食盐和植物油D.水和酒精

5、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6、请用化学式表示下列五种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并再举一个实例。

7

是()

A.食盐B.金浩茶油C.棒棒糖(棒棒除外) D.酱油

8、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纯净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八宝粥B.高锰酸钾C.氯化钠D.氯化亚铁

9、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有()

A、盐水

B、邵阳大曲

C、新鲜牛奶

D、雪碧饮料

10、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是气体的是( )

A.碘酒B.盐酸

C.石灰水D.生理盐水

1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A.空气、石油、冰水

B.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

C.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

12、下列物质溶解于适量水中时,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13、汽油去污与洗洁精去污的原理是一样的吗?分别说明。

能力提高

14、学习完溶液的有关知识后,某某姚同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空气、合金是溶液吗?我说:自己根据溶液的概念判断!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15、下列反应完毕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B.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碳酸钠与适量的盐酸反应

16、做完硫在氧气中燃烧试验后,集气瓶底部溶液的溶质为:()

A.硫

B.二氧化硫

C.硫酸

D.亚硫酸

17、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氧化钙固体

18、某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完成之后,发现试管中大理石已经完全消失,于是将剩余溶液偷偷倒到自己矿泉水瓶带出实验室(不可效仿!),分析后认为,剩余溶液中溶质一定有(填化学式,下同),可能有。

19、小牛在家做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右图所示的现象。请用原子分子的有关知识观点解释:

⑴糖为何溶解。

⑵糖溶解后,液面为何低于水平线?

20

⑴A试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这是利用

了植物油与、之间的性质。

⑵B试管中铁条的部分锈蚀的最严重,

原因是。

A B C

春九年级化学下册-9-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基础达标】 1.(2012·无锡中考)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蔗糖 B.氯化钠 C.面粉 D.高锰酸钾 2.在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化学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便于观察现象 B.溶液间的反应不需加热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D.溶液中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反应速率快 3.关于溶液有如下说法: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④溶质一定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11·烟台中考改编)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去蔬菜上的泥土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用稀盐酸除水垢 5.(2012·黄石中考)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碘易溶于水 B.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C.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可形成乳浊液 D.乙醇能与水互溶 6.(2011·邵阳中考)小琪同学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 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 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7.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溶液 溶 质 溶 剂 溶液溶质溶剂 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碘酒 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8.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4N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_____________而增强。 【知能提升】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B.固体物质的水溶液下层比上层密度大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静置后有沉淀析出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2.(2011·江西中考改编)小茜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装置(如 图),其气密性良好,在A中加入下面的固体和液体后,不会使B 中尖嘴导管口有“喷泉”产生的是( ) A.氯化钠和水 B.氢氧化钠和水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镁条和稀盐酸 3.铁和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只有硫酸亚铁 B.只有铁 C.只有硫酸铁 D.有硫酸亚铁和硫酸 4.(2012·苏州中考)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是( ) A.氯化钠溶液 B.氯化钠晶体 C.蔗糖 D.铜 5.学完有关溶液的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 (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2)除(1)中的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_________条件有关; 小松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2)中假设时,在选择了溶质和溶剂种类的前提下,你认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_。 (3)一天,小松不小心将碘酒洒到了衣服上,他立即用水和洗洁精清洗衣服,但 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斑点,于是他查阅了相关资料,整理出了下表:

化学实验思考题

一....干燥操作及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 1..什么是恒定干燥条件?本实验装置中采用了哪些措施来保持干燥过程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 答:指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流速及与物料的接触方式,都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均保持恒定。实验是以大量的空气和少量的湿物料接触,测定湿物料在干燥过程中水分和其他参数的变化。 2.控制恒速干燥阶段速率的因素是什么?控制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的因素又是什么? 答: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的大小取决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汽化速率,亦取决定于物料外部的干燥条件,所以恒定干燥阶段又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降速阶段的干燥速率取决于物料本身结构、形状和尺寸,而与干燥介质的状态参数关系不大,故降速阶段又称物料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3.空气和水蒸气混合系统,为什么认为湿球温度tw与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ts 相等? 答:湿球温度是由湿球温度计置于湿空气中测得的温度,实质上是湿空气与湿纱布中水之间传质和传热达到稳定时,湿纱布中水的温度。在绝热条件下,当空气绝热增湿达到饱和时,湿空气的温度不再变化,与循环水温度相等,该温度即为湿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所以湿球温度等于绝热饱和温度。 4.为什么要先启动风机,再启动加热器?实验过程中干、湿球温度计是否变化?为什么?如何判断实验已经结束? 答:让加热器通过风冷慢慢加热,避免损坏加热器,反之如果先启动加热器,通过风机的吹风会出现急冷,高温极冷,损坏加热器。理论上干、湿球温度是不变的,但实验过程中干球温度不变,但湿球温度缓慢上升,估计是因为干燥的速率不断降低,使得气体湿度降低,从而温度变化。湿毛毡恒重时,即为实验结束。 5. 若加大热空气流量,干燥速率曲线有何变化?恒速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又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若加大热空气流量,干燥曲线的起始点将上升,下降幅度变大,并且到达临界点的时间缩短,临界湿含量降低。这是因为风速增加后,加快啦热空气的排湿能力 二...流体流动阻力实验 1. 实验中为什么有的地方用U型压差计?有的地方用倒U型压差计?分别写出计算压强差的公式? 答:用U型压差计使得压强的大小更直观明显(因为如果一边有压强,两边的高度差很大),用倒U的是密度比压差计中的液体密度大,P=ρgh(液体) P=F/S (所有适用) 2.压差计的测压导管的粗细,长短对流量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有影响。跟据公式 hf=Wf/g=λlu平方/2d也就是范宁公式,是沿程损失的计算公式。因此,根据公式,测压孔的长度,还有直径,都是影响测压的因素。再根据伯努利方程 测压孔的位置,大小都会对实验有影响。 3.U形压差计的平衡旋塞和排气旋塞起什么作用?怎样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会冲走水银?如何防止? 答:平衡旋塞的作用:在排气时打开,平衡压差计两臂压力,防止水银冲走,测量时关闭,使两侧量臂不再连通。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课题1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棕黄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③溶液不一定都是液体的,如生铁可以看成是C,Si,S,P等分散到铁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洁净的空气可以看成是气态溶液。 3.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液、气)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见水、酒精、汽油) 4.量的关系: (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5.溶液的名称: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6.溶质溶剂的确定: (1)固、气溶于液体,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如NaCl溶液、汽水) (2)液与液混合,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 (3)如果有水无论水多或少,都习惯把水看成是溶剂(如质量分数为98%H2SO4溶液) (4)不说明溶剂一般指水 二、乳浊液 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1)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理是什么? 答: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2)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答:汽油可以溶解油污,从而使油污与衣物分离。 三、悬浊液 1.概念: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质溶解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CaO) (2)溶质溶解时,既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如NaC) (3)溶质溶解时,吸收的热量—温度降低(如NH4NO3)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溶液得形成 【教材分析】 教材所编位置与作用: 溶液就是九年级第九单元所学习得内容,在继空气等得又一类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对溶液已经有一些了解。教材最后两个单元得学习中又将大量涉及到溶液与溶液中得有关反应。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得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得形成,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就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得均一体系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得概念,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得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得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得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得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探究实验得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总结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现象与生活; 2、通过科学得实验探究方法掌握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得问题 2、通过实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习化学得乐趣与体验科学探究得过程;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宗旨。 【教学重点】 溶液得形成,溶质与溶剂得判断,溶解时得吸热放热,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溶质与溶剂得判断,对溶液形成得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就是关于溶液得一些初步知识,在前面得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已接触到溶液,本课就是将学生对溶液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

认识溶液形成得过程,理解溶液得概念。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本课主要得指导思想就是将探究得全过程贯穿于实验得始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得结合起来,即完成了知识点教学,又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科学得探究能力。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得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与阅读教材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得自学能力。在生活中得溶液得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得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认识到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溶液得世界中。 【教学环节】

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1、蒸馏有何应用?恒沸混合物能否用蒸馏法分离? 2、在蒸馏装置中,把温度计水银球插至液面上或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在蒸馏头侧管下限的水平线以上或以下,是否正确?为什么? 3、蒸馏前加入沸石有何作用?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能否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能否继续使用? 1、答:蒸馏过程主要应用如下: (1)分离沸点有显著区别(相差30℃以上)的液体混合物。 (2)常量法测定沸点及判断液体的纯度。 (3)除去液体中所夹杂的不挥发性的物质。 (4)回收溶剂或因浓缩溶液的需要而蒸出部分的溶剂。 恒沸混合物不能用蒸馏法分离。 2、答:都不正确。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应与蒸馏头侧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证在蒸馏时水银球完全被蒸气所包围,处于气液共存状态,才能准确测得沸点。 3、答:蒸馏前加入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决不能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因为这样往往会引起剧烈的暴沸泛液,也容易发生着火等事故。应该待液体冷却至其沸点以下,再加入沸石为妥。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因排出部分气体,冷却后孔隙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失效,不能继续使用,应加入新的沸石。 1、测定熔点时,若遇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 (1)熔点管壁太厚。

(2)熔点管不洁净。 (3)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4)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5)加热太快。 2、为什么要求熔点的数据要有两个以上的重复?要达到此要求,操作上须注意些什么? 3、两个样品,分别测定它们的熔点和将它们按任何比例混合后测定的熔点都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 1、答:结果分别如下: (1)熔点管壁太厚,将导致所测熔点偏高。 (2)熔点管不洁净,将导致所测熔点偏低,熔程变宽。 (3)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将导致所测熔点偏低,熔程变宽。 (4)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将导致所测熔点偏高,熔程变宽。 (5)加热太快,将导致熔点偏高。 2、答:为了减少误差。要达到此要求,不可将已测样品冷却固化后再作第二次测定。每次应更换新的样品管,重新测定。 3、答:这说明两个样品是同一化合物。 1、重结晶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各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完整版)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练习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密度、颜色、浓度完全一样。②稳定性的混合物,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且溶液时透明的。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f、均一、稳定、透明的未必是溶液,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g、溶液不一定就是液体。 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2、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这样理解,比如:糖溶于水得到糖水溶液。其中,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之间存在空隙)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去油污,酒精能溶解碘。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当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参与,无

物理化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 2、 升高 3、 =,=,= 5、=,=,=,> 12、降低 13、 0 0 0 0 < > 0 0 0 > > > < <或≈ < < > <或≈ > >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不违反,该过程体系本身的压力、体积发生了变化。 2、不对,只有在孤立或绝热条件下熵增加原理才成立。 3、不对,? = ?T Q S R δ,理想气体等温膨胀时有0ln 1 2>== ?V V nR T Q S R 。 6、系统若发生了绝热不可逆过程,是否可以设计一个绝热可逆过程来计算它的熵变? 答:不可。 7、不一样。绝热可逆才等熵。 10、 与0的关系 U ? H ? S ? F ? G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第三章 化学势与平衡 2、对 3、错,溶剂遵从拉乌尔定律,溶质遵从亨利定律。 4、> 5、错。沸点升高要求非挥发性溶质,凝固点降低要求该过程溶质不析出。 6、错。食盐在水中解离后使溶质的浓度发生改变。 15、C 第四章 化学动力学 1、(1)错、(2)错、(3)错、(4)对、(5)错、(6)错、(9)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对 (10)错 3、一级:1:2; 二级1:3。 4、如果想获得更多的产物B ,应该升温。

10、不变 第五章 电化学 2、不一样。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可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稀溶液的电导率,计算摩尔电导率,然后用公式() c m m β-Λ=Λ∞1线性拟合来求。而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只能由离子独立移动定律,通过强电解质的极限摩尔电导率来求。 3、1 203907 .0-??mol m S 5、原电池的正极与阴极相对应,发生还原反应;负极与阳极相对应,发生氧化反应。 7、桥梁公式:恒温恒压下对于可逆电池有zEF G m r -=? 9、设计可逆原电池Pt p Cl a Cl s AgCl s Ag ),(|)(|)(|)(2θ-,测定其电动势,然后利用桥梁公式计算AgCl 的标准摩尔生成热。 11、盐桥:用正负离子迁移数之差很小的电解质制作的用于减小液接电势的装置。可以将电势差消除到几毫伏以下。 12、标准氢电极的实际电极电势并不为零,是为研究方便人为规定为零。 第六章 界面现象 2、表面积增加,考虑到表面功,整个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增大,从而使体系不稳定更易发生反应。 4、接触角:在气、液、固三相接触的交界点A 处,沿气液界面作切线AM ,则AM 与液固界面AN 之间的角称为接触角。完全润湿:0°;润湿:<90°;不润湿:>90°;完全不润湿:180°。 6、(1)向左;(2)向右 7、小变小;大变大。 11、不变。 13、矿物质含量高,矿物质为非表面活性物质。 14、小液滴消失,大液滴变得更大。 17、亲水亲油平衡值。 18、保持土壤水分,锄地破坏毛细管,可防毛细管蒸发。 19、吸附:两相界面层中一种或多种组分的浓度与体相中浓度不同的现象。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比较见P275表6.3.1。 20、朗缪尔但分子层吸附的四个假设是:固体表面均匀、单分子层吸附、被吸附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吸附平衡为动态平衡。 第七章 胶体化学 1、P320表7.1.1。 2、制备溶胶:分散法和凝聚法;纯化溶胶:渗析法和超滤法。 6、丁达尔效应是由光散射现象引起,其强度与入射光波长四次方成反比;因为溶胶的分散相粒子粒径大于真溶液中分散相粒子,由瑞利散射公式可知其散射光强度更大。 7、空气可看作气溶胶,不同天气对应气溶胶分散相粒径不同,晴朗洁净的天空分散相粒径小,阴雨天粒径大,粒径小时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散射光,蓝光散射强天空呈蓝色;阴雨天粒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的_______叫做溶液. 2、2%的碘酒中的溶剂是_______;三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澄清石灰水中,溶质是,溶剂是。 (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3)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中所得的溶液里,溶质是,溶剂是。(4)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里溶质是,溶剂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_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_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5、写出下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碳酸钙酸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 (2)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6、将少量的①粉笔灰、②煤油、③食盐晶体、④硫酸铜晶体、⑤高锰酸钾晶体分别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填编号,下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7、在硫酸铜、硫酸锌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使之充分反应后,铁有剩余,过滤。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所得固体残渣中一定含有。(共2分) 8、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溶剂是 _____________。 9、如右图,能制得溶液的是哪个小实验。_________ 10、给溶液命名时,通常把________的名称放在前,把 ________的名称放在后。如把固体白磷溶于二硫化碳时,所 形成的溶液叫做_______的_______溶液,其中_______是溶 质,________是溶剂。 11、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名称: (1)糖水(2)氯化钠溶液(3)酒精液 (4)碳酸钠溶液(5)碘酒 二、选择题 12、盛夏,在烈日下工作的出汗过多的人所穿的衣服上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白色粉末,其主要成份是: () A 纯碱 B 氯化钠 C 油脂 D 烧碱 1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糖水 C、冰水 D、食盐水 1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溶液15、配制溶液时最常用的溶剂是() A、水 B、汽油 C、酒精 D、花生油 1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溶液,后一种是化合物的是 ( ) A.乙醇、二氧化碳 B.稀硫酸、液氧 C.汽水、干冰 D.冰水混合物、氧化铜 1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化合物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18、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植物油 B. 食盐 C. 白糖 D. 食醋 19、下列混合物这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 A.碘酒中的碘B.食醋中的醋 C.泥水中的泥沙D.生理盐水这的盐 20、溶液可以是五颜六色的,下列溶液为无色的是 A.碘酒B.高锰酸钾溶液C.蔗糖溶液 D.硫酸铜溶液 21、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氯化钠 C.汽油 D.面粉 一、选择题 1、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浓硫酸 B.硝酸铵 C.火碱D.蔗糖 2、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里,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植物油 C.高锰酸钾 D.蔗糖 4、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B.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5、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去除油污的问题.下列去除油污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用食盐水清除灶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清除机器上的油污 C、用洗涤剂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肥皂洗涤衣服上的油污 6、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氧化钙固体 D、硝酸钾晶体 7、各种洗涤剂已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肥皂洗衣 D.用沐浴露洗澡 8、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C.烧碱 D.食盐 9、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 生石灰 B. 烧碱 C. 食盐 D. 硝酸铵 10、下列性质是溶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无色 B. 透明 C. 纯净 D. 均一、稳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 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 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 结论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将理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安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旋转,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但当其中一种 液体是水时,不管水量多与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4、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缩短了 生产周期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 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油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 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与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没珠,洗涤剂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化学思考题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 实验一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1. 称量结果应记录至几位有效数字? 为什么? 答:小数点后4位.因称量误差≦0.1% 2. 称量时,应每次将砝码和物体放在天平盘的中央,为什么? 答:因为是等臂天平. 放在天平盘的中央,才能保证等臂,使称量准确. 3. 本实验中要求称量偏差不大于0.4mg, 为什么? 答:因为称量一次,允许产生±0.2 mg的偏差, 用递减称量法称量一份试样时,需要连续两次称取容器+试样的质量,故允许产生±0.4 mg的偏差 4. 加减法码、圈码和称量物时,为什么必须关闭天平? 答:因为如果不关闭天平会损害玛瑙刀口。 5. 递减称量法称量过程中能否用小勺取样,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用小勺称量,就会有部分样品粘在小勺上,使称量误差变大,影响称量的准确度。 实验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比较 1.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答:因吸量管是用于标准量取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2滴定两份相同的试液时,当第一次实验用去20mL,第二次滴定为什么必须添加标准溶液至零刻度附近,而不可继续使用余下的部分溶液进行滴定? 答:应该添加之滴定管刻度“0.00“附近然后再滴定,这样可以保持几次滴定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会减小读数的误差 实验三 NaOH和HCl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1、用碳酸钠标定盐酸时,为什么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能用酚酞作为指示剂

嘛?为什么? 答: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碳酸钠是碱,甲基橙在碱性条件下是黄色,用盐酸滴定时,溶液逐渐由碱性过度到酸性,颜色由黄色过度到红色,而人眼对红色比敏感,易于观察。 2、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3.1~4.4,在反应突越范围之内。当滴定达终点时,溶液PH为酸性,而酚酞的颜色突变范围为碱性,所以不能用酚酞。 2、作为标定的基准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 1)组成与它的化学式严格相符 2)纯度足够高 3 应该很稳定 4 参加反应时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不发生副反应 5 最好有较大的式量在配制标准溶液时可以称取较多的量以减少称量误差 3、分析化学实验里基准物质碳酸钠若保存不当,吸有少量水分,对标定的盐酸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答:碳酸钠吸水之后,相当于引进杂质,这样的话在标定同等质量的盐酸是就会消耗更多的碳酸钠。所以会使标定结果偏大 实验四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 用HCl滴定混合碱液时,将试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滴定,将会给测定结果带来什么影响?若到达第一化学计算点前,滴定速度过快或摇动不均匀,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吸收CO2,使NaHCO3的含量增加, NaOH或Na2CO3的含量减少. 实验五、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的标定 1 用CaCO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大?为什么?如何控制? 答:用CaCO3为基准物质,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因为钙指示剂与Ca2+在pH=12~13之间能形成酒红色络合物,而自身呈纯蓝色,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纯蓝色,所以用NaOH控制溶液的pH为12~13。 实验六、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1、用碳酸钙作为基准物质标定EDTA浓度,为什么要加入少量镁溶液? 答:加入少量的镁溶液便于滴定终点变色更明锐。当钙离子,镁离子都有时,

溶液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含答案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2(SO 4)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或改变温度 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改变温 度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1)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均一的混合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系统且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知识点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课后练习及解析 1.(2013bull;莱芜中考)下列物质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碳酸钙 B.植物油 C.面粉 D.蔗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溶液的概念;(2)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蔗糖能溶于水,加入适量的水可形成溶液,而碳酸钙、植物油和面粉都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最新有机化学实验部分思考题答案

部分思考题答案: 1、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实验该如何操作才能减少产物的损失? 索氏提取器萃取充分;升华时水分除干净;样品变茶砂;升华装置不漏气;严格控制升华温度。 2、乙酸正丁酯制备实验有哪些方式可提高乙酸正丁酯的收率?对乙酸正丁酯的粗产品进行水洗和碱洗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最后蒸馏后收集得到的乙酸正丁酯混浊是何原因? 增加某一种反应物浓度,减少(某一种)生成物浓度(去除反应中形成的水,使用分水器)等方式。 (1)水洗目的是除去水溶性杂质,如未反应的醇,过量碱及副产物少量的醛等。 (2)碱洗目的是除去酸性杂质,如未反应的醋酸,硫酸,亚硫酸甚至副产物丁酸。蒸馏时仪器没有完全干燥,产物中含有水分,造成乙酸正丁酯混浊。 3、为什么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D/S为宜? 在整个蒸馏过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让水银球上液滴和蒸气温度达到平衡。所以要控制加热温度,调节蒸馏速度,通常以1-2D/S 为宜,否则气液达不到平衡。蒸馏时加热的火焰不能太大,否则会在蒸馏瓶的颈部造成过热现象,使一部分液体的蒸气直接受到火焰的热量,这样由温度计读数会偏高;另一方面,蒸馏也不能进行的太慢,否则由于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为馏出液蒸气充分、浸润而使温度计上读数偏低或不规则。 4、重结晶时理想溶剂应具备哪些条件? (1)溶剂不与被提纯物发生化学反应;(2) 被提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随温度变化,即高温时溶解度大,而低温时溶解度小;(3)杂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或者很小;(4) 被提纯物在溶剂中能形成很好的结晶,并且容易分离;(5)溶剂应无毒,沸点较低,操作安全,价格合适并有利于回收利用。 5、重结晶的主要操作过程及各步骤的目的 (1)热饱和溶液的制备。溶剂充分分散产物和杂质,以利于分离提纯。 (2)脱色。吸附色素和树脂状杂质。 (3)热过滤。除去不溶物质。 (4)冷却结晶。进一步与可溶性杂质分离。 (5)过滤。晶体从留在母液中的杂质彻底分离。

49溶液的形成(提高) 巩固练习 (2)

溶液的形成(提高)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一、溶液 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

色的吗?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