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治理_社区建设的新视野.kdh

治理_社区建设的新视野.kdh

治理_社区建设的新视野.kdh
治理_社区建设的新视野.kdh

理论探索

《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7期下半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治理”一词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十分流行,以至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众多国际性机构的领导人和民间志愿组织都竞相引以为自己领域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核心范畴。笔者借本文介绍治理理论的提出过程、概念涵义以及兴起的背景,以对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理论视野。一、治理理论的提出英语中的“治理”①

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一词,原意主要指控制、指导或操纵。长期以来,“治理”一词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务”相关的宪法或法律的执行问题,或指管理利害关系不同的许多特定机构或行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治理”还是一个不常听到的词。80年代末,这一“相对处于休眠状态、使用范围和用途均有限的概念”(鲍勃?杰索普),竟然奇迹般地为许多的个人、机构和组织所“复活”,并且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

1989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概念便被广泛地用

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这种治理理论的研究热潮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一)一些国际性组织纷纷以“治理”为中心议题发表报告。世界银行1992年发表年度报告时,把

“治理与发展”作为其标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布一份名为“促进参与式发展和善治”的项目评估报告;联合国开发署(UNDP)1996年的一份年度报告的题目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管理的发展和治理的分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7年提出一份名为“治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二)以推进治理为目标的国际性组织和刊物相

继问世。1992年,在28位国际知名人士倡导下,联合

国有关机构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并出版了一份名为《全球治理》的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1998年第3期出了一个名为“治理”的专号。(三)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治理”理论进行阐释和开掘。美国学者詹姆斯?N?罗西瑙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在《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一文中,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提出有关“治理”的6种不同用法。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发表的“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的文章中,对目前流行于各国的治理理论中的5种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英国学者

卡洛林?安德鲁和迈克?戈登史密斯发表的“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论文,以及雷纳特?梅因茨发表的“统治失效与治理能力问题”等论文,都从统治、管理的局限性出发,论述了创立治理理念和方法的必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7)

治理:社区建设的新视野

史柏年

[摘

要]文章先简要介绍治理理论提出的历史、治理理论的涵义及主要论点、治理与统治

概念的区别,然后由治理理论推导出社区治理的概念及其涵义,通过对国内社区治理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的转变是社区建设的需要和必然”的结论,从而为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治理

社区治理

社区建设

说明:“治理”(governance)一词,在国内也有学者译作“管治”的。如马彦琳、刘建平在其主编的《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一书中,就使用了“管治”的译法。

[作者简介]:史柏年,男,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4

性。

除了国外学者的众多论述外,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治理理论予以了关注,在此领域最早涉足并享有盛誉的学者是俞可平教授,他所主编的论文集《治理与善治》(2000)、

《全球化:全球治理》(2003)、《增量民主与善治》(2003)等,是目前国内有关治理理论的最全面,且最具权威的论著。

二、治理理论的涵义

(一)关于治理概念的种种定义。由于治理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以至于许多治理理论都宣称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时代,

“治理社会”已经来临。然而,治理的涵义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所有有关治理的理论从来没有、也很难给治理下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确切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术背景出发必然产生有所差异的理解(吴志成,2003)。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奥利弗?E.威廉姆森在《治理机制》一书中,从经济学的意义上阐述了自己关于治理的观点,他认为,

“经济学的首要关怀是手段——

—目标关系中的手段方面,治理也是一项评估各种备择组织模式(手段)的功效的作业,目标是通过治理机制实现良好秩序。因此,治理结构可以被有益地视为制度框架,一次交易或一组相关交易的完整性就是在这个框架中被决定的。”①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在其著作《比较制度分析》中,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交易治理机制的多样性、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他在总结了有关各种交易治理机制的讨论后,得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即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私有产权和合同也不仅仅由正式的法律系统来执行。各种各样的治理机制——

—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它们作为制度安排的复合体都同时发挥作用。”②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则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来界定治理概念。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中,他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瑞士学者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则从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和秩序的角度来阐释治理概念,他在“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一文中指出:治理“这个概念比政府一词含义更广泛。它往往用于有关国际秩序的计划项目,作为有助于和平与发展的规章及惯例等含义的用语。它反映这样一种观念:各国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政府而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其他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这种管理和控制公共事务的机制,在地方、全国和区域的层次上,包括一套复杂的科层结构、具有不同程度等级制的政治权力、企业单位、私人压力集团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各国政府不再垄断指挥和仲裁的政治职能。现在行使这些职能的是多种多样的政府性和非政府性组织、私人企业和社会运动,它们合在一起构成本国的和国际的某种政治、经济和社会调节形式。”③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界定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颇具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所提供的治理定义非常宽泛,把集体和个人行为的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据此,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该委员会列举了许多治理的实例,如:邻居之间设立或维护供水系统的合作;管理废品回收系统的地方委员会;开发城市间运输系统的用户集团;在政府监督下按照自身规律工作的股票交易所;由区域性政府组织、工业集团和居民联合以控制森林采伐等。在世界范围内,一些非政府组织、群众运动、跨国公司和统一的资本市场的种种活动都属于治理的范畴。由此可见,治理意指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灵活地反映着非常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④它有4个规定性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二)关于治理概念的不同用法

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在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后,提出有关治理概念的6种不同用法:

⒈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这是关于“重新界定公共干预的范围和形式,以及利用市场或准市场的方法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张。即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私有化的途径来缩小政府的规模,以最小国家的形式谋

①奥利弗?E威廉姆森:

《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②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③[瑞士]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

“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载俞可平主编:

《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 ̄241页。

④同上,第242页。

求效益的最大化。

⒉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

⒊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是指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的激励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及公共服务中。强调削减官僚机构、通过承包和准市场的运作方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选择。

⒋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鼓励竞争、遵从法治、尊重人权、敢于负责的公共服务体系。

⒌作为社会——

—控制论系统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强调政策结果不再是中央政府行为的产物,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保健机构、自愿部门、私人部门等发生互动关系的产物。

⒍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①

(三)关于治理理论的涵义

基于上述种种治理的定义,不难发现,治理的内涵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吴志成,2003):

⒈在治理的主体上,超越企业治理的局限,也突破一国治理的范围,存在着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私行为体(如个人、组织、公私机构、次国家、国家、超国家,权力机关、非权力机构,社会、市场等)、力量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⒉在治理的基础上,超越国家权力中心论,国家对内已不再享有惟一的、独占性的统治权威,国家仍然发挥主要作用,但必须和其他行为体合作;对外,国家主权或自主性观念也逐渐受到各类超国家体制概念的挑战和削弱。

⒊在治理的方式上,既实行正式的强制管理,又有行为体之间的民主协商谈判妥协;既采取正统的法规制度,有时所有行为体都自愿接受并享有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措施、约束也同样发挥作用。

⒋在治理的目的上,各行为体在互信、互利、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不断的协调谈判,参与合作,求同存异,化解冲突与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在满足各参与行为体利益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②

(四)关于治理理论的主要论点

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在“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一文中,在对目前流行的各种治理概念作了一番梳理后指出,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5种主要的论点。它们分别是:③

⒈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它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⒉治理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这样,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

⒊治理理论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所谓权力依赖,指的是: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赖其他组织;为达到目的,各个组织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公共的目标;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个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

⒋治理之行为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自治的网络。这一网络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中行使着权威,它一方面分担着政府的某些管理责任,另一方面又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进行合作。

⒌治理理论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政府可以动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控制和指引。这些妥善管理国家的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赋予能力;催化反应;授权等。政府在治理中的任务是:构建(解构)与协调;施加影响和规定取向;整合与管理。

三、

“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

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为“统治”的同义词。但在越来越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罗德斯,1992)。

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治理”与“统治”的共同之处。但是,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区别和差异。“治理”

①罗伯特?罗茨:

“新的治理”,载俞可平主编:

《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 ̄96页。

②吴志成:

《治理创新——

—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 ̄18页。

③[英]格里?斯托克:

“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俞可平主编:

《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 ̄47页。

和“统治”的本质区别在于:①

(一)治理与统治的主体不尽相同。统治的权威中心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政府机关但又不限于政府机关。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强调多元性和多样性,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私合办的机构。统治是由政府单独行使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而治理是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②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是不可以没有治理。

(二)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依循自上而下的方向,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行政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谈判协商、对话合作、沟通交流、相互认同和确立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赖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运行的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三)管理的范围不同。政府统治所涉及的范围就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的政府统治如果超越了自己领土范围,而延伸到其他国家,那就是对其他国家主权的侵犯,这是国际法和各国关系准则所不允许的。人类迄今还没有产生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对各国政府和公民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世界政府,因而也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统治。与此不同,治理所涉及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由于治理的权威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的、跨国界的公司、民间组织等,所以,治理的范围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法国学者玛丽?克劳德?斯莫茨阐述国际关系中的治理问题时也

明确表示,治理可能是国际性的,治理问题易于从公共政策移位而进入国际政策领域;在某些方面,实际上存在着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界控制的机制。③比如,在反贫困、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等等领域,通过跨国网络以处理国际性问题的途径正在急剧增加,全球治理作为一种值得追求的美好理想本身就反映了给超出国家独立解决能力范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带来更有秩序和更可靠的解决办法的努力。

(四)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源自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前者以强制为主,在极端情形下,还可能使用暴力手段;后者以自愿为主,靠的是体现着共同目标的主动精神。即使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统治也有可能导致中央集权甚至专制;而治理概念排除任何中央集权组织和控制的思想,主张具有多种组织、多个层次和决策当局的模式。纵然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实施;但治理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同的基础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真正的效用。罗西瑙特别强调治理与政府统治的这一区别,他说:

“更明确地说,治理是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或者至少被它所影响的那些最有权势的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然而,政府的政策即使受到普遍的反对,仍然能够付诸实施。……因此,没有政府的治理是可能的,即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规章机制:尽管它们未被赋予正式的权力,但在其活动领域内也能够有效地发挥功能。”④

四、由治理到社区治理的理论推导

(一)国内有关治理与社区治理的研究概况。如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形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治理”的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并不频繁,在有限的范围和领域,如社会治安、公共交通等方面,

“治理”或“综合治理”是被当作“管理”、

“整治”的同义语来使用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治理”概念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而且在很多场合它是在本来涵义的基础上被使用的。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是俞可平教授,他所编撰的著作如《治理与善治》、

《全球化:全球治理》、

《增量民主与善治》、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等,向国人系统介绍了治理理论及其在世界各国的运用。此外,吴锦良撰

①俞可平:

“全球治理引论”,载俞可平主编:

《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 ̄9页。

吴志成:

《治理创新——

—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 ̄21页。

②[瑞士]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理安:

“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载俞可平主编:

《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③[法]玛丽—克劳德?斯莫茨:

“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载俞可平主编:

《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④詹姆斯?N?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写的《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吴志成撰写的《治理创新——

—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尹维真撰写的《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白钢、赵寿星撰写的《选举与治理》、杨冠琼撰写的《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等著作,都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治理理论及其运用。

对于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而言,更可喜的现象是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已经注意把治理理论的研究与中国社区建设的实际进行结合,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俞可平主编的《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林尚立主编的《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王邦佐等主编的《居委会与社区治理——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等,都是探索取得的成果。

此外,青岛行政学院成立专门课题组,从2002年底开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及实现途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于2002年底成立“社区治理课题组”,课题组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物业纠纷、财产权利度、基层组织、中外社区治理比较等。中山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地方治理”命名的研究所,专门致力于城乡社区治理、地方政府与公共治理改革、国际学术前沿的地方治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二)社区治理的涵义。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上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

与过去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对城乡基层社会的统治或管理不同,社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它是一个由在社区范围内的不同的公私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公私机构、权力机关、非权力机构,社会、市场等),依据正式的强制性的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上述有关社区治理的界定,说明社区治理概念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⒈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突破了过去那种“政府独大、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一种由多元化、多样性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在各类行为主体中,权力机关的行为仍然是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和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因素。在社区范围内,通过政府机关与非政府机关、公共机关与私人机关、个人与组织之间建立起的协商与合作机制,共同来决定和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使得城乡基层社会有可能真正朝着自治的方向发展。

⒉社区治理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培育,其中包括社区组织体系的发育完善、社区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和能力的增长、社区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规则的形成、社区中不同行为主体交往互动方式和机制的磨合等。

⒊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等等。要做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善治,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智力资源、政策资源等。

⒋社区治理作为区别于政府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另类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权力运行的方向并不总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它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不是通过发号施令、制定和执行政策来达到管理的目标,而是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和权威,主要不是来自于法律赋权,而是依靠人们内心的接纳和认同。所以,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应该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

五、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

“社会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于1901年在《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的。罗斯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如何在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之间取得平衡,以前这种平衡由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所组成的人性中的“自然秩序”来维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都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破坏了这种“自然秩序”,所以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罗斯提出的“社会控制”概念影响很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中国社会历来强调运用社会力量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遵从社会规范,以维持正常社会秩序。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眼界开阔了,城乡间人员流动的限制也打破了,统一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也被多元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代替,似乎一切都在变化中。在此情况下,

“社会控制”的理念和机制作用,是政府最感兴趣的。反映在城乡基层管理体制的建构方面,政府一向把它视为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许多关系基层事务方面的机构设置、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也都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但是近年来,中国城乡基层社会出现了一个由社会控制向社区治理转变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

(一)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及其特征。一个社会的管理体制,包括城乡社会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内,与其相应的经济体制紧密联系。从宏观上看,中国传统的经济体制是由构成管理体制的政府决策、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综合选择的(尹维真,2003)。由于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现实所形成的赶超先进国家的压力,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误解,中国在工业化初期,选择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就形成了相应的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林毅夫,1994)。此种经济体制必然导致与之相适应或者说支撑其运转的社会管理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的各种组织都被纳入计划经济的体系中,身份制、单位制与行政制一起构成了传统的城市管理的基础,也成为传统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部分。此后,通过社区单位化与单位社区化的双向运作,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日益牢固。所谓社区单位化,是指在国家行政力量的导控下,以现有的单位组织为基础,将散落在城市社区中的非单位成员组合到单位管理体系中;而单位社区化实际上是指就业场所与生活场所重合及单位功能复合性发展。两者的意图都在于强化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中的控制与依附关系,以及将行政化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形式,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街居体系中行政力量的地位和作用。①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体制是一种在城市街区范围内以单位制度为主体、以街——

—居制度为辅助,以社会控制为目标,以管理的单向性、行政导向为主要特征,以管理范围和内容的全能性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②

(二)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治、社会体制变革导致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使得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③

⒈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单位组织作为传统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组织,承担了大量行政性、社会性职能。市场经济改革,特别是企业改制,要求企业将大量行政性、社会性职能回归政府和社会。同时,市场竞争意味着失业和下岗现象的不可避免性。此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少企业单位组织面临改制、破产等现实,其负担的行政性、社会性职能失去了执行的主体。这些外溢的社会职能都需要社会(社区)来承接。

⒉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计划经济年代的城市人口构成中,单位人员占据主要部分,一般单位外的居民人数较少且居于城市边缘地位。改革开放后城市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形成大量脱离于单位之外的人群;单位成员在持续的改革中不断从单位中分离出来;人口老龄化形成大量的离退休人群;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村进城的外来民工构成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群在持续的社会互动和关系构建中形成新的社会空间,超出了原有城市社会管理体系的框架。

⒊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传统的社会体制框架下,政府通过单位组织父爱般的照顾,几乎满足了其成员全方位的生活需求,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公共卫生、治安保障等,生活在其中的单位成员无须应对那些社区性的公共问题;单位组织提供了十分稳定的人际关系网和组织化的互助途径,个人无须再去寻找此外的支持网络。随着单位制的削弱和解体,以及住房货币化、福利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居民的日常生活面临许多社区性的公共利益问题和矛盾,居民需要在单位体制外寻找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途径,需要建构聚合利益与表达意愿的新的渠道,需要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⒋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数量、规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得城市管理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

—街道办事处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是继续走机构膨胀的老路,还是启动基层社会的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功能,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的新体制,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再通过机构膨胀、人员增加、功能叠加的途径来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管理,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适时进行机构精简、职能转换,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是最理性和理想的选择。

(三)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在全球性治理大潮的影响下,在国内社会变迁的推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出现了由社会控制向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这些迹象表现在:

⒈社区服务活动大力开展。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1987年,民政部相继在武汉、大连等城市召开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明确社区服务的内容和任务。之后,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社区

①尹维真:

《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②同上,第31页。

③同上,第38 ̄40页。

①于燕燕:“2000年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报告”,载时正新:《社会福利黄皮书: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页。

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服务蓬勃兴起,很快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建立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1万个,社区服务中心12674个,便民利民网点45.2万个。①

⒉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自此拉开了中国城市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历史序幕。截止到1999年,全国社区服务志愿者已经达到550万人,青年志愿者达到1200万人,加之其他地区和领域的志愿者,中国志愿者总数最少在2000万人左右。②

⒊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1989年12月26日,第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法》再一次明确: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并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经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办法。《组织法》自1990年1月1日起实施,各地又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居民委员会选举的相关实施办法。1998年,中国城市社区的直接选举从青岛市开始,其后在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广西自治区进行试点取得许多经验,2002年城市社区直接选举在全国推开,中国城市社区的自治有了组织制度上的基础和保障。

⒋自治型社区的建设进入摸索阶段。1999年起,沈阳市沈河区、武汉市江汉区等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先后进行了建立自治型新型社区的探索。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重新划分和定位社区的范围和功能;构建由社区权力机构、社区执行机构、社区议事机构等组成的社区组织体系;明确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行政上下级关系;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工作行为下移,深入社区履行自身职责;强化社区依法自治功能,社区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行政摊派工作等。

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1996年起,上海、石家庄等城市相继提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城市管理的重心逐级下放,使基层社区获得更大的自治空间。作为国家级社区建设实验区,石家庄提出的目标是:到2005年,逐步完成城市基层管理由行政化管理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区成员自治管理体制转变,完成由行政型社区向多元参与型社区,由封闭型社区向开放型社区,由松散型社区向规范型社区转换。

以上种种有关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实践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还不能由此断言说目前中国城市基

层已经形成了治理的格局,但迹象表明,各种实践的目

标指向都是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活力的、和谐平安的社区生活环境。如果我们深刻领会和掌握了治理理论的涵义、内容及精神实质,必定会使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得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参

献]

[1]马彦琳,刘建平主编.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4.

[2][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

[4]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时正新.社会福利黄皮书: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Governance:CommunityConstructive

NewFieldofVision

SHIBo-nian

(Chinayouthcollegeforpoliticalsciences,Beijing100087)Abstract:Thearticlebrieflyintroducethehistoryofgovernancetheorytoraise,themeaningofitandthedifferenceofmainargument,theconceptofgovernanceanddominion.thenwithgovernancetheorydeducingcommunitygovernance,throughcardingthereleventstudyresultofinteriercommunitygovernanceandsummarizingthepracticeexperience,thearticleconcludethatit'snecessityandneedforthecommunityconstructiontochangefromsocialcontrollingtocommunitygovernance,soitcansupplynewtheorysightforustorealizetheaimthatconstructharmonysocialismsociety,strengthensocietyconstructionandperfectsocietymanagementsystemswhichwerepresentedduringtheEleventhFive-yearPlan.Key

words:governance;community

governance;community

construction

10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我区是泰州市的中心城区,主城区面积31.69平方公里,32.8万人,下辖6个街道,5个乡镇,76个社区居委会。几年来,城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 段的探索与实践,由单一的救助服务逐步发展为面向全 社会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服务与各项社区建设事业。区社区服务中心正式于上月26日落成开张,六个街道也设有社区服务中心,74个社区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区、 街道、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局按照区委、 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切实做好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社区的稳定,为全区经济、 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逐步健全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有力的组织保证。 区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有关部门、驻区 单位等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组织、管理社区建设,同时负责抓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区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局局长任办公室 主任,牵头组织、协调、考核、督查全区社区建设、思 想政治工作等。各街道、居委会也相应建立了社区建设

领导小组,都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各街道社区围绕“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一支模范 作用较好的党员队伍和居干队伍,有一个健全的思想政 治工作网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的目标,出 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社区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运行机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不断拓展社区建设活动内容,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 社区千家万户。 一是面向社区“孤、老、病、残”群体的助弱服务。全 区各街道居委会共有特殊服务设施102处,主要开设老 年人收寄养、医疗康复、保健、文体娱乐、休闲以及残 疾人活动站、残疾儿童寄托所等服务。同时,我们立足 海陵实际,以“星光计划”为契机,新建、改建了一批 老年服务设施项目,目前,我区已建好或正建的“星光 计划”项目27家,这些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多样性地满足社区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面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社区建设的落 脚点和归宿点是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现 全区共有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259个,共设有老年 活动室68个,文明市民学校26所,图书阅览室59个,青少年和文化活动室55个,警务室74个,宣传栏、公示栏142个,全民健身点30个。区、街、居以社区服务中

社区平安建设方案教学内容

社区平安建设方案

平安建设方案 为加强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辖区居民安居乐业,根据辖区社会治安工作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创建平安社区建设活动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在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指导下,依靠和发动社区各部门、广大居民群众,强化基础工作,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带动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夯实社区安全稳定的工作基础。 二、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使辖区治安组织得到健全,治安防范力量得到有效整合,治安防范措施得到落实,治安防范得到提高,最大努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三、创建平安社区建设的标准: (一)平安社区的治保、民调、帮教等组织健全并运转有效,社区居民对社区防范关注及参与程度高,社区安全防范的重大事项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机制进行解决。

(二)建立健全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安置帮教、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有记录,有台帐,建立社区治安状况告知制度,定期向居民公示社区治安情况,强化居民治安防范意识。 (三)有义务巡逻队,社区志愿者巡逻队和党员义务巡逻队。治安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社区民警在社区治安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指导义务联防队,监察员,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达90%以上。 (四)社区公共部位照明设施齐全、环境卫生整洁,坚决抵治治安混乱,保持社区治安稳定,生活环境良好。 (五)防止减少社区的入室盗窃,非常信息要畅通,紧急情况立即报公安派出所和其他有部门。消防工作计划,有记录,每月有计划、有总结,做到防患于未然。 (六)对辖区帮教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帮教"人员的衔接和监控工作,达到管理信息化目标。 (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工作与创建无毒社区,青少年文明社区、科普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文

智慧社区建设方案

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方案建议书 2013年5月 一、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凸现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等社会问题,2009年党、国家将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并列成为三项政府重点工作,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旨在通过社会管理创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近年来,街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街道在事务基层管理与为民服务方面地作用,面传统百姓服务手段匮乏、政府信息收集存在盲区、国际化与现代化建设缺乏有利信息化手段支撑的问题,街道积极开展研究“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智慧社区”“课题,拟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工作模式的探索,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结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共享、规范作业、条块结合、扁平高效的“街道基层管理服务数字平台“。 二、项目需求 街道、社区是居民生活的聚居区,是城市居民赖依存在生活圈,居民对于街道、社区具有与生俱来信赖感。但随着社会发展,扁平化、集中化成为全球的一个趋势,街道、社区与居民之间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社区不再仅仅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空间,更多的逐步演化成 为一个居民服务的信息综合体,并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 资源的整合 全面整合和打通的各类办事渠道,使得办事、沟通更加顺畅,实现“一站式”服务和“平台式”服务。 ? 精确的服务 针对社区不同人群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服务(如老人、残障人士等),能够精确的发现需求,准确的定位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 ? 互动的交流 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圈子,利用新的通信手段和组织手段建立民声收集、反馈桥梁,将社区的居民与社区联系起来,使他们沟通交流更加紧密,真正让社区的每个人成为一员,融入社区大环境中,实现社区的自组织和自我约束和管理。 ? 全面的保障 打破部门壁垒与条块分割现状,规范行政行为,畅通群众诉求渠 道,通过健全基层党建群团一体化、落实排查登记、民生医疗保健、 平安创建职责,保障社区内居民的各种必要需求,包括安全需求、政治需求等。 图平台构建理念 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政府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投放基层社区,夯实基层为民服务组织、壮大基层服务力量、强化基层服务工作规范、实践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将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是成为街道智慧社区即基层管理服务数字平台建设的出发点。 三、项目目标 通过街道基层管理服务数字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街道工作中的党建群团、民生服务、社区医疗、计生监管进行发现、立案、派遣、办结、考核的工作流程规划,实现信息采集、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反馈5类信息化功能,达到街道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在团队管理力、服务响应力、多元服务力三个能力上全面提升,即: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夯实社会基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广泛征求居民对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意见,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做好社区工作。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运转协调高效、保障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治安良好稳定、小区

环境清洁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和谐社区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组织要求,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坚强、密切联系群众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于奉献、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熟悉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有效工作机制,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整合社区资源推进民主自治 社区民主要紧紧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行;居民自治要紧紧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进行。 4、理顺社区关系。社区党组织要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责。要明确一个核心,理顺三个关系。即:明确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事协商制度,坚持对社区中重大问题,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决定。 (三)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智慧社区实施方案

智慧社区实施方案 智慧社区就是连接互联网,把社区的与互联网服务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管理。下面是由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 有所帮助! 智慧社区实施方案(一) 为积极稳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以“惠民、兴业、善政”为目标,以“互联网+”为创新引擎,以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为重点,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到20XX年,全市初步建成以一套系统(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两个支撑平台(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三项服务体系(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相互促进融合,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管理和服务体系,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妥善解决”。在政府引导

下,引进社会力量和资本,建立智能化社会服务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全市社区的智慧化。 (二)工作原则。 1.统一规划、多级负责。市级负责顶层设计,并承担全市基础性项目;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负责本地区和本领域的应用推广 2.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广泛调研论证,合理设计,科学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最大限度整合各部门、各层级的社区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实现各类服务信息共享和有效对接。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出发,确定最符合社区实际和特点的建设模式,并科学有序推进。 5.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扩大社会合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6.务实创新、安全可控。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树立“互联网+”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基础。随着##开发的纵深推进,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社区正在成为开发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居民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的城市社区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通过今后三到五年的努力再新建一批城市社区,使我区城市社区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社区共建氛围更加浓厚,居民参与率、满意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把我区社区全面建成符合##实际、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 二、明确社区建设主要任务 1.党建引领,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制定落实《社区组织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努力提升社区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按照“双管双争、两地报到、双岗服务”的要求,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领取“微心愿”、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区党员和在职

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行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积极探索辖区内单位、共建单位等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共建新途径,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实质作用,加强商圈、楼宇党建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区业主委员会中逐步建立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 2.居民自治,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办法,全面推行换届直接选举;优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结构,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代表等组成,共同研究决定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创新居民自治制度,推行“开放空间”的社区议事模式,实行专职社工“网格管理、包幢联户”的工作方式,每位社工必须联系300户左右居民,确保联系不漏户、服务无盲区;探索建立“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商机制,对社区发展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重大工作部署在社区的落实,应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的积极性,通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协商、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服务创新,努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平台网络,全面建立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对居民办理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生、暂住人口登记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公开集中办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扶持发展市场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切实帮助居民解

社区平安建设方案

平安建设方案 为加强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辖区居民安居乐业,根据辖区社会治安工作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创建平安社区建设活动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在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指导下,依靠和发动社区各部门、广大居民群众,强化基础工作,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带动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夯实社区安全稳定的工作基础。 二、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使辖区治安组织得到健全,治安防范力量得到有效整合,治安防范措施得到落实,治安防范得到提高,最大努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三、创建平安社区建设的标准: (一)平安社区的治保、民调、帮教等组织健全并运转有效,社区居民对社区防范关注及参与程度高,社区安全防范的重大事项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机制进行解决。 (二)建立健全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安置帮教、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有记录,有台帐,建立社区治安状况告知制度,定期向居民公示社区治安情况,强化居民治安防范意识。

(三)有义务巡逻队,社区志愿者巡逻队和党员义务巡逻队。治安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社区民警在社区治安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指导义务联防队,监察员,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达90%以上。 (四)社区公共部位照明设施齐全、环境卫生整洁,坚决抵治治安混乱,保持社区治安稳定,生活环境良好。 (五)防止减少社区的入室盗窃,非常信息要畅通,紧急情况立即报公安派出所和其他有部门。消防工作计划,有记录,每月有计划、有总结,做到防患于未然。 (六)对辖区帮教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帮教"人员的衔接和监控工作,达到管理信息化目标。 (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工作与创建无毒社区,青少年文明社区、科普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文化先进社区、文明社区、巾帼英雄示范岗等工作中有机结合,做好各项创建平安社区工作。 (八)预防刑事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预防未成年走向犯罪道路。利用暑假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法律工作者为各种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疏导正确的人生观。反邪教、禁毒警示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达到无邪教活动,无吸毒者滋生,无“三股势力”的渗透破

智能化社区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智能化社区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一、国内智能化社区的发展状况 智能小区在我国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还很不平衡。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各沿海城市、直辖市和各省级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的慢一到二个节拍,有的社区的智能化刚开始不久,有的还处于炒作阶段。总的来说,社区的智能化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开遍在祖国的神州大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3111工程的推进,创建平安城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入,无疑对智能社区的发展起到催化的做用。据相关资料统计,未来5年中国的智能化小区将以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大中城市中的60%住宅要实现智能化。 1、智能化小区产品控制技术之竞争 智能社区在我国虽有10多年的历史,但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整个系统的集成度还不高,还未能向智能大厦那样将所有系統集成IBMS平台上。目前行业内的主要技术和产品缺乏开放性、兼容性、互联性,各自为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前行业内技术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网络派”和“总线派”。网络派主张整个社区以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为平台,实行多网合一。所有的产品都以计算机网络为应用的基础,因此它对智能化社区产品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但它是目前国际技术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的IPv6(10G/S的传输速率)实施为这一派(包括慑力等企业)奠定了基础。 2、安全防范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与发展 安全防范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并广泛的应用于社区建设中。生物识别技术中的指纹门禁已开始在深圳一些高档社区的单元门应用;第三代数字化网络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已更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其中不少网络化建设水平较高的社区也开始应用第三代数字化网络远程视频监控设备。 所谓“智能住宅”(Smart Home),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

社区建设概念

社区建设 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扩大民主,社区自治3资源整合,共驻共建4责权统一,管理有序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概述所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城市社区建设指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扩大民主,社区自治 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资源整合,共驻共建 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依法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培育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宗旨社区建设的宗旨是稳定、服务、发展。即在保持稳定,为职工群众、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促进社区的发展,使社区规模不断扩大,职能更加完善,更加的方便广大的人民群众。 核心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民主自治,以社区居民为依托,让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社区规模,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基本任务(一)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1、完成新型社区的构建。 2、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3、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4、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性组织。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1、规范用人机制。 2、树立先进典型。 3、搞好业务培训。 4、建立社区建设财力投入保障机制。 (三)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深化改革,健全体系,规范管理,拓展服务,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面向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2、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和作业相分离。大力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行业,积极引导医疗、金融、保险、邮政单位和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进社区设点,鼓励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3、广泛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计生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干部职工与志愿者参加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促进社区服务的党员参与率、居民参与率和辖区单位参与率明显提高。 4、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将城区和市区所有社区的电脑配置到位,初步实

(完整word版)智慧社区设计方案

门头沟区“智慧社区”平台 设计方案(讨论稿) ●十六个业务管理模块 将街道社区百余项具体工作综合受理、分类管理、分类统计汇总功能为一体,嵌入辖区实景综合管理平台,真正实现“数字社区”建设,为街道社区工作建立了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重点建设16大业务管理模块:党建管理、统一战线、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政双拥、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医疗卫生、数字城管、志愿帮扶、经济发展、绿色环保等。 ●建设六个社会管理子系统 建立了实有人口管理子系统、层级服务管理子系统、房屋管理子系统、辖区单位分类管理子系统、重点特殊人群管理子系统、层级数据信息分类统计汇总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 ●建设八大民生服务系统 呼叫服务系统。 便民服务网系统。 为老服务──虚拟养老服务系统。 按照网格层级划分,将辖区内能够提供服务的企业、机构和个人组合为服务网点,结合呼叫服务系统以“就近服务”的原则,为老龄人群提供全面的服务,并通过系统跟踪服务全过程,保证服务质量。 短信服务子系统。 无线手持终端入户访查系统。

利用PDA手持无线终端技术,对辖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现信息录入与查询,将信息事件分为矛盾纠纷信访类、城市管理类、应急处置类、公共服务类、其他信息类五大类,实现信息采集、统计、上传功能。 居民事务代办系统。 “信访代理”系统。 办件办理受理子系统。 ●建成了六大服务管理辅助决策子系统 电子监察系统; 自动分析比对研判系统 矛盾纠纷调处预警系统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子系统; 数据全自动分析检索系统; 干部考核评价系统。 一、引言 社区管理的职能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城市街道社区所承担的基层工作多达120余项,而各单项工作之间相互分离,工作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一直以来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社区各种业务尚未整合,存在大面积信息孤岛; ◇缺乏社区全面、准确的基层数据库; ◇不完善的社区数据系统,未能给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有力的管理决策支持;

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市委张书记到项里街道果园社区调研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张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真正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生活方便、舒适的居民家园”的具体要求。街道就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街道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街道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比其它3个街道总面积还要多),辖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97个居民小组(片),14401户,65454人,社会人口近10万人,是一个集老城区和郊区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 2、社区“两房”情况。街道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平均每个社区活动用房只有120平米,其中项里、南关和果园社区有自己活动用房,其余社区均是租或者借用的活动用房。 3、社区经济情况。居委会无经济增长点,无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无收入,而社会事业支出却很大,一些居委会连工资发不出,影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辖区内项里、南关两个居委会实际情况为例:项里社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3万人,三个居民小组,十

二个片,辖区单位41个,规模小区3个,宿迁学院、人民医院、真如禅寺等单位均坐落在此。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8人,每年用于现有工作人员及内退内养人员工资支出60余万元,保险28万余元,围绕市、区、街道重点工作如招商引资、环境卫生、绿地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支出50余万元,合计全年支出在150万元左右。居级财源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房的收入,每年约40万元。居委会现有财产:楚街门面房一套500平方米,新南菜市门面房五间,投资宿迁学院社会办学150余万元,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借款200万元,合计650万元,居委会面临中心城市不断建设,原赖以生存的门面房越来越少,居级收支矛盾不断突出。 南关社区收入情况:集体收入约50万元,1、房租收入:08年之前每年的房租收入不足10万元,后先后在宿中东门和卫生路北侧建了40余间临时简易门面房,使房租收入达到近30万元;2、黄河滩建材厂租金收入每年1.5万元,08年8月签订已收了3年;3、借款利息收入,居委会借给开发区(南区)现金尚有123万没有偿还,每年结息在11万余元,今年尚未结算;4、其它收入: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及卫生费收入等10万左右;5、另幸福家园物业公司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每年约收入22万元,但居委会分流了8名居组人员(居在职工作人员),减轻了居级负担。支出情况:每年共75万元,工资30万元、保险20万元、奖金、福利10万元、公用支出5万元、建设支出5万元、其它支出5万元。居级财产情况:1、黄河滩建材厂尚有10余亩土地(已被征用、钱已付),场区内还有房屋100余平方米,现对外出租;2、附小北侧尚有6间门面房(系永久性建筑),每年均有固定收入;3、其它均为临时性建筑,包括现有的临时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社区平安建设工作方案

锦绣天地社区 平安建设工作方案 为加强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辖区居民安居乐业,根据辖区社会治安工作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创建平安社区建设活动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在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依靠和发动社区各部门、广大居民群众,强化基础工作,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带动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夯实社区安全稳定的工作基础。 二、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使辖区治安组织得到健全,治安防范力量得到有效整合,治安防范措施得到落实,治安防范得到提高,最大努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三、创建平安社区建设的标准: (一)平安社区的治保、民调、帮教等组织健全并运转有效,社区居民对社区防范关注及参与程度高,社区安全防范的重大事项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机制进行解决。

(二)建立健全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安置帮教、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有记录,有台帐,建立社区治安状况告知制度,定期向居民公示社区治安情况,强化居民治安防范意识。 (三)有义务巡逻队,社区各楼有楼栋长,社区低保巡逻队和党员义务巡逻队。治安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社区民警在社区治安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指导义务联防队,监察员,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达90%以上。 (四)社区公共部位照明设施齐全、环境卫生整洁,坚决抵治治安混乱,保持社区治安稳定,生活环境良好。 (五)防止减少社区的入室盗窃,非常信息要畅通,紧急情况立即报公安派出所和其他有部门。消防工作计划,有记录,每月有计划、有总结,做到防患于未然。计生工作配合综治工作,流动人口目标管理,防止违反计生政策现象。 (六)对辖区帮教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帮教"人员的衔接和监控工作,达到管理信息化目标。 (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工作与创建无毒社区,青少年文明社区、科普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文化先进社区、文明社区、巾帼英雄示范岗等工作中有机结合,做好各项创建平安社区工作。

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方案建议书

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方案建议书

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方案建议书 2013年5月

一、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凸现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等社会问题,2009年党、国家将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并列成为三项政府重点工作,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旨在通过社会管理创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近年来,街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街道在事务基层管理与为民服务方面地作用,面传统百姓服务手段匮乏、政府信息收集存在盲区、国际化与现代化建设缺乏有利信息化手段支撑的问题,街道积极开展研究“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智慧社区”“课题,拟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工作模式的探索,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结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共享、规范作业、条块结合、扁平高效的“街道基层管理服务数字平台“。 二、项目需求 街道、社区是居民生活的聚居区,是城市居民赖依存在生活圈,居民对于街道、社区具有与生俱来信赖感。但随着社会发展,扁平化、集中化成为全球的一个趋势,街道、社区与居民之间关系也发生着微

妙的变化,社区不再仅仅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空间,更多的逐步演化成为一个居民服务的信息综合体,并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资源的整合 全面整合和打通的各类办事渠道,使得办事、沟通更加顺畅,实现“一站式”服务和“平台式”服务。 ?精确的服务 针对社区不同人群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服务(如老人、残障人士等),能够精确的发现需求,准确的定位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 ?互动的交流 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圈子,利用新的通信手段和组织手段建立民声收集、反馈桥梁,将社区的居民与社区联系起来,使他们沟通交流更加紧密,真正让社区的每个人成为一员,融入社区大环境中,实现社区的自组织和自我约束和管理。 ?全面的保障 打破部门壁垒与条块分割现状,规范行政行为,畅通群众诉求渠

社区服务的内容包括哪些

1、社区服务的内容包括哪些 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面向”,即: (1)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妇女、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 (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4)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2、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向谁负责? 答: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日常事务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一是在城区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社区成员进行自治管理,做好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各项工作。二是组织社区成员进行便民利民服务;开展以劳动就业为重点的社会事务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面向社区特殊群体,提供社区特殊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发展中介组织,办好“三产”,壮大社区经济;管好社区服务站,为社区成员提供优质服务。三是经常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教育、科普、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和组织社区成员共建文明社区;组织评选文明小区、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等。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日常事务机构,主要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全体成员的监督。 3、社区有哪些类型? 答:社区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1)按主要功能分,有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2)按规模大小分,有巨型社区、大型社区、中型社区、小型社区、微型社区;(3)按形成方式分,有自然性社区、法定性社区;(4)按结构完整程度分,有整体性社区、局部性社区;(5)按综合标准分,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等等。 4、社区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的?

答:社区由(1)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2)—定的地域;(3)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4)一定的管理机构;(5)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6)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等要素构成。 5、什么是社区建设? 答: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6、社区建设有什么特点? 答:我国的社区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即社区建设是整个社区的全方位建设。二是社会性,即社区建设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三是地域性,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实体,社区建设就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四是计划性,一般地说,要系统的开展社区建设工作,需要从本社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7、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社区建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们对其基本原则的概括也不尽一致。但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应至少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8、社区建设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有: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康复等。 9、社区“一站四室”:社区服务站、办公室、活动室、警卫室、医疗室. 10、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任务 1.切实完善居民自治,推进基层社会民主

智慧社区建设方案

智慧社区建设方案2017年9月21日

目录 1. 智慧小区建设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智慧小区建设整体架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门户平台主要功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4. 门户平台系统软硬件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门户平台系统软硬件配置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门户平台系统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智慧社区门户管理平台及主要智能业务功能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慧社区门户管理平台主要功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智能业务功能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路灯.............................................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井盖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垃圾箱监测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区内停车运营.......................................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楼宇节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配电箱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消防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社区门禁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社区安防视频监控等等.................................错误!未定义书签。

平安小区建设方案

丽城春天“平安小区”创建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平安泗洪”创建工作,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治安资源,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的良好局面,提高我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少、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经区综治办研究,并报区综治委领导同意,决定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聘请有正规物业管理公司的住宅小区中组织开展“平安小 区”创建活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服务住宅小区居民为宗旨,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核心,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强化住宅小区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确保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和谐、稳定、文明、安全的人居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丽城春天“平安小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桥南派出所副所长赵其刚为组长。工程几名董事长杨柏、裴昌军为成员。 三、平安小区标准 1、治安保卫力量落实。小区建立了保卫机构,设立了值勤室,

配备了专门的治安保卫人员。 2、治安保卫制度健全。制订了门卫值班制度、情报信息上报制度、治安巡逻、巡查制度、防火制度、房屋出租登记制度,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并公布上墙,便于小区居民加强监督。 3、治安防控体系完备。有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小区治安防控体系,小区各类安全基础设施完备。凡新开发的小区,均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可视或可听门禁系统,小区周边安装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在人防方面,小区出入口设立门岗,设立了流动巡逻岗和中心值班岗,门卫登记齐全。 4、社区稳定,居民安全感增强。物业管理认真履责,小区居民基本满意。在维护治安稳定方面,做到无杀人、抢劫、强奸、纵火、爆炸和系列入室盗窃等重大、特大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重大火灾、不稳定因素和民转刑案件。 5、社区文化健康、向上。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小区”宣传教育活动。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宣传栏或板报,积极组织开展和谐家庭、和谐邻里评选活动,形成和谐、互助的居住环境。 四、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 总的奋斗目标是:通过“平安小区”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创建“平安小区”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小区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小区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

智慧社区建设总结

智慧社区建设总结 篇一: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作者:朱慧马德峰 摘要:本文回顾20XX年以来有关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论文、专著,从核心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运行模式、建设中要素重要性以及研究者发现的不足等角度进行梳理,加以综述。 关键词:智慧社区、研究现状、运行模式、综述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正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最终成长为一个创新、高效、安全、和谐的城市系统。社区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单位,城市居民必要的生活空间,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更是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自20XX年以来,部分学者把研究方向投向智慧社区,本文针对这些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为今后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基本概况 自20XX年以来,有学者陆续开始研究智慧社区,搜索知网发现,绝大部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都出现在20XX年以后。智慧社区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情况基本是20XX——20XX年,学

者主要研究智慧社区的概念,明确核心概念;20XX年则主要研究各个部门或是组成要素在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到了20XX年,学者开始研究进一步深入社区家庭的问题。 三、研究主要内容 (一)核心概念的涵义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的社区形态。由于未给出明确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大致如下: 国际上,美国杂志insight将其定义为:“智慧社区”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项重要领域进行改革。在国内,张澎认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 管理形态社区。可以归纳:从管理角度切入,智慧社区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管理形态的社区;从技术角度切入,智慧社区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的社区;从最终目标切入,智慧社区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便人们生活为目的的社区。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的研究,国外的成熟的智慧社区的基本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主管,企业、非盈利部门级居民参与政府出台建设指南,社区指定建设纲领与建设方案,即社区的规划通常有州政府或省政府规划,社区细化实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