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4临检白细胞(DOC)

第3,4临检白细胞(DOC)

第3,4临检白细胞(DOC)
第3,4临检白细胞(DOC)

第3 单元白细胞检

1.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

A 分裂池白细胞

B 成熟池白细胞

C 贮备池自细胞

D 循环池白细胞.

E.边缘池白细胞:

2.通常情况下,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

A 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B.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

C.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

D.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

E.一侧计数室,中间一个大方格

3.关于白细胞计数,错误的是

A.白细胞数>15X109/L时,可增加稀释倍数B.白细胞数<3X109/L时,可增加计数量

C 固有误差与计数细胞数量成正比

D 若出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E.镜下白细胞胞质透亮,胞核深染突出

4 关于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

A.显微镜计数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血细胞分析仪法低

B.血细胞分析仪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C.血细胞分析仪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D 血细胞分析仪法适用手大规模健康人群普查,为常规筛查方法

E 血细胞分析仪法可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5.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有秩序检查的部位。.

A 头部

B 体尾交界处

C 体部

D 尾部 E.边缘部

6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

A 化脓感染 B.门脉性肝硬化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伤寒、副伤寒

E.系统性红斑狼疮

7.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 安静松弛时较低,活动后较高

C 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显著增多

D 妊娠分娩时增加

E.吸烟者高于非吸烟者

8.关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叙述错误的是A.严重组织损伤引起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B 反应性增多的粒细胞以成熟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C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及炎症

D 某些感染如伤寒等中性粒细胞可降低

E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中性粒细胞可降低

9.外周血白细胞胞浆中可以无颗粒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单核细胞

10.关于单核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A.儿童外周血较成人稍多

B 成人单核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8%

C 妊娠期生理性增多与中性粒细胞变化不平行

D 出生后2 周婴儿可成生理性增多

E.疟疾时可见增多

11 可用于监测组织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12.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叙述正确的是A.伊红 B.溴甲酚紫 C.丙酮

D.碳酸钾 E. EDTA

13.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着色剂,叙述正确的是A.乙醇 B 溴甲酚紫 C.丙酮

D 碳酸钾

E 草酸铵

14.关于五种白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正确的是

A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E.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15.激光与细胞化学法血液分析仪中,可用于白细胞化学染色并分类的细胞内酶的种类为

A.碱性磷酸酶 B 酸性磷酸酶

C.非特异性酯酶 D 过氧化物酶

E.磷脂酶

16.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A.0. 01~0. 05 B. 0.5-0.7

C 0.05-0.5 D.0.02~0.04

E.0.2-0.4

17.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中错误的是

A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B.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C 嗜碱性粒细胞0.5%一5%

D 淋巴细胞20%-40%

E.单核细胞2%-3%

18.中性粒细胞减低症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应小于

A.0.5 X 109/L B.1.5 X 109/L

C 2.OX109/L D.2.5 X109/L

E 3.O X109/L

19淋巴细胞减低见于

A.风疹 B 严重化脓性感染

C 组织移植排斥反应

D 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0.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多见于

A. 伤寒感染 B.淋巴细胞白血病

C.寄生虫感染及皮肤病

B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E.长期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1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在65~70分钟内完成

B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最好固定时间

C.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B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观察烧伤患者的预后

E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

22下列现象与白细胞无关的是

A.Dohle小体 B.棒状小体

C.中毒颗粒 B 染色质小体

E.退行性变

23取静脉血20μl加至0.78ml白细胞稀释液内,混匀滴人计数盘,计数五个大方格中白细胞数为625个,则应报告白细胞计数结果为

A. 25 X109/L B. 50 X109/L

C. 75 X109/L D. 100 X109/L

E. 125 X109/L

24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细胞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是

A 1:14

B 1:13 C. 1:12

D 1:11 E. 1:10

25.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除外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 脾切除

C.长期使用氯霉素 D. 放疗患者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6.下列结果不符合典型的严重感染患者的是A.白细胞总数常增加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病变

C.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增多

D.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E.嗜酸性粒细胞常轻度增加,

27.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A.造血物质丰富 B.骨髓造血功能旺盛C.脱氧核糖核酸增多 D 机体抵抗力强

E.炎症恢复期

28.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如血液稀释20倍,计数 9个大方格数得嗜酸性粒细胞18个,则此标本嗜酸性粒细胞应报告为

A.0.2X109/L B 0.4X109/L C 0.5X109/L D.0.6X109/L E.1.0X109/L

29.下列几种异常白细胞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的是

A Pelger-Hüet 畸形 B. Alder-Reilly 畸形C chedialk-Higashi 畸形

D. May-Hegglin 畸形 E.毒性变化

29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外周血中的细胞是

A.红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

D 组织细胞 E,巨核细胞

30 正常状态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被破坏所在的系统是

A.红细胞系统 B 脾脏 C.肝脏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E.淋巴细胞系统31.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出现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

A.中幼粒细胞 B.晚幼粒细胞

C 早幼粒细胞

D 杆状核粒细胞

E 原粒细胞

32 与白细胞无关的是

A. Auer小体 B.杜勒小体

C.中毒颗粒 D. Howell-Jolly小体

E 空泡

33.正常生理情况下,关于白细胞变化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A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B 安静时高,进食后低

C 剧烈运动、剧痛时降低

D 妊娠期轻度减低

E.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水平相近

34.正常情况下,血涂片经染色后中性粒细胞核象最多见的是

A 杆状核

B 二叶核

C 三叶核

D 四叶核 E.五叶核

35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

A 分裂池 B,成熟池 C 贮存池

D 循环池

E 边缘池

36.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核分叶多的细胞增多说明造血功能衰退

B.五叶核以上粒细胞超过0.03称核右移

C.核左移常为预后不良之兆

D.疾病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E. 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般为1:3

37.机体处于急性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所得白细胞值为

A.成熟池 B.循环池 C边缘池 D.贮存池E.分裂池

38.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总数超过20.O x 109/L时,:一般应分类计数 200个白细胞

B 当血涂片上发现幼稚红细胞时,应列入白细胞分类总数中并报告百分率

C 快速染色法无法确定的细胞,应用瑞-吉染色复查

D 要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移动

E 分类计数白细胞时应选择血片中体尾交界处39.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

A 脾功能亢进

B 尿毒症

C 急性溶血

D 肺吸虫病

E 尿毒症

40.核左移见于

A.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B.恶性贫血

C.急性中毒

D.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

E.炎症恢复期

4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50X Lo9/L,显微镜染色分类中查见每100个白细胞中有20个有核红细胞,通过校正公式计算,白细胞计数应为

A. 1.80Xl09/L

B. 1.35 X l09/L

C. 1.30 X l09/L D. 1.25 Xl09/L

E. 1.20 X l09/L

42.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有关的血液学指标和形态是

A.豪焦小体 B. 裂红细胞 C. 血小板

D. 泪滴形红细胞

E. 卡波环

43.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形态是

A.棒状小体 B. Russell小体

C.Dohle体 D. Mott细胞

E. Chediak-Higashi 畸形44.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的是

A.伤寒 B. 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E.过敏性休克

45.经瑞氏染色后,关于白细胞胞田胞胞质内颗粒描述正确的是

A.中性粒细胞胞质中细小均匀的颗被染成红色B.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内有粗大、均匀的橘红色颗粒

C.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有大小不均蓝蓝黑色颗粒D. 单核细胞胞质内有细小的灰尘样的紫红色颗粒E.小淋巴细胞胞质内有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46.关于血液细胞染色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A.瑞氏染色液固定血细胞时间一般为20min左右B. 瑞氏染色结果偏红,多见于缓冲液的Ph偏碱性C.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着色较好

D. 血涂片染色时,常用的缓冲液pH为:7. 0~7.2

E. pH为6.4的缓冲液可使瑞氏染色结果偏蓝

47.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时所得计数值为何处的白细胞数

A.分裂池 B.成熟池 C.储备池

D.循环池 E.边缘池

48.重度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A.>1% B.>5% C.>10%B D.>15% E.>25% 49退行性核左移可见于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急性失血

C.伤寒 D.急性溶血 E.急性中毒

50.在炎症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可提示

A.类白血病反应

B.机体反应性高

C.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D.预后不良

E.骨髓加速向细胞释放

51.下列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形态特点,错误的是

A.大小不均 B.中毒颗粒

C. 空泡变性

D.Dohle小体

E. 巨多分叶核

52.中性粒细胞发生空泡变性的原因是

A.细胞质脂肪变性 B. 染色条件不良

C. 细胞的退行性改变

D. 内质网与核糖体融合E.DNA合成物质不足

53.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盛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

A. 大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

C. 幼稚单核细胞 D.异形淋巴细胞

E.幼稚粒细胞

54.在手工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血液稀释比例为20倍,计数四周四个大方格内的自细胞数为112个,

则自细胞的浓度为

A. 22.44XIO9/L B. 11.2X 109/L

C. 5.6X109/L

D. 4.8XlO9/L

E. 2.8XlO9/L

55.白细胞中发现Auer小体可排除下列疾病中的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向血病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D.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E.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瘸

第4 单元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1.血液分析仪叙述正确的是

A.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多采用流式技术

B.仪器法对白细胞的分类不能替代显微镜分类

C.采用电阻抗法的仪器可进行白细胞五分类检测

D.小孔管是仪器主要的染色部位

E. 测量脉冲的大小无法测出细胞体积大小

2.在电阻抗法中,与脉冲大小呈正相关的是

A.细胞数量 B.细胞内颗粒数量

C.细胞染色质密度

D.细胞体积

E.细胞核形态

3.目前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不包括的方法是

A.电阻抗法

B.荧光透射比色法

C.阻抗与射频技术法

D.光散射与细胞技术法

E.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法

4.当红细胞直方图曲线显示主峰左移,峰底增宽,常反映

A.缺铁性贫血 B.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5.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中间细胞主要包括

A.大淋巴细胞 B.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 杆状核细胞

E.小淋巴细胞

6.引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假性异常的因素有A.纤维蛋白原 B.非晶形物质聚集

C.白细胞直径增大 D.中性粒细胞峰右移

E.红细胞主峰左移

7.血细胞分析仪用多角度偏振光散射《MAPSS》法测定细胞核分叶情况,采用的散射光角度为羿

A. 0。前角光散射

B. 10。狭角光散射

C.30。狭角光散射 D. 90。垂直光散射

E. 90。消偏振光散射

8.血液分析仪幼稚细胞检测通道使用的试剂中加入了

A.新亚甲蓝 B. 硫化氨基酸

C.碱性槐黄 D.伊红E.亚甲蓝

9.使用激光与细胞化学法进白细胞分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0.血细胞分析仪法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对网织红细胞进行分型,当患者发生溶血性贫血时正确的变化是

A. Ret增多,LFR增多,HFR增多

B. Ret减低,LFR增多,HFR增多

C.Ret增多,LFR减低,HFR 增多

D. Ret增多,LFR增多,HFR减低

E. Ret增多,LFR减低,HFR减低

11.导致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计数假性降低的原因为

A.室温放置过久

B.出现巨大血小板

C.红细胞内疟原虫寄生

D.红细胞存在包涵体

E.小板聚集

12.血细胞分析仪光散射法鉴别红细胞与大血小板的原理为

A. 血小板与红细胞大小不同

B.试剂破坏红细胞,只留下血小板进伊计数

C.血小板与红细胞表面抗原不同

D.血小板与红细胞折射指数不同

E.血小板与红细胞对光亮度吸收率不同

13.血细胞分析仪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 MAPSS)原理中使用90度消偏振光散射

法可区分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4.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网织红细胞,引起假性升高的原因为

A.血小板聚集

B.异形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D.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

E.小红细胞增多

15.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中,电脉冲信号大小与血细胞的哪一种特征相关

A.细胞体积大小 B细胞是否有核

C细胞核分叶多少 D.细胞内颗粒多少

E.细胞的成熟程度

16.配制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时,起到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的物质为

A.甘油 B. 乙醇 C.伊红

D. 草酸铵

E. EDTA

17.使用白细胞稀释液进行白细胞计数时,不被稀释液破坏的红细胞是

A.有核红细胞 B. 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大红细胞

E.小红细胞

18.现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是

A.血细胞计数板法

B. 单通道电阻抗计数法

C. 免疫流式细胞术 D.手工血涂片镜检法

E.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19.血细膨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原因主要有

A. 可能存在原始细胞 B.可能存在有核红细胞C.可能锌在中性粒细胞增多

D.可能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E.可能有异形淋巴细胞

20.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中性粒细胞峰右移、抬高、增宽的原因

A.可能存在血小板聚集现象

B.可能有有核红细胞

C. 可能存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D.可能有巨大血小板增多现象

E.可能有异形淋巴细胞

21.下列属于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参数的是

A. MPV B.MCV C. MCH

D. MCHC E.Hct

22.血小板直方图峰左移,MPV偏小,提示

A.存在小红细胞

B.存在红细胞碎片

C.存在血小板聚集 D. 存在小血小板

E.存在血小板卫星现象

23.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导致计数结果偏低的因素为

A.小红细胞 B. 标本有微凝集

C. 微生物

D. 高脂血症

E.有核红细胞

24.电阻抗原理的血液分析仪采用浮动界标技术可提高下述哪项指标计数的准确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网织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

25.血细胞分析仪的电阻抗法检测原理的发明者是

A.库尔特

B.居里

C.牛顿

D.阿基米德

E.克拉珀龙

26关于血液分析仪血红蛋白测定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溶血剂中常含氰化钾

B.氰化钾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C血红蛋白衍生物在530~550nm下比色

D.吸光度变化与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

E.仅器可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27.关于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脉冲信号的数量与细胞数量成反比

B.脉冲信号的数量不能提示细胞的数量

C.脉冲越多说明细胞体积越大

D.脉冲振幅与细胞核成正比

E.脉冲振幅与细胞体积成正比

28.血细胞分析仪法中的光散射原理中,正确的是

A.激光源的多色光扫描

B.激光源的杂光扫描

C.激光源计数50%的细胞

D.散色光的角度为0。~90。

E.激光源的单色光直接扫描进入计数敏感区的每一个细胞

29.三分群血液分析仪是指

A.将血细胞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B.将白细胞分为小细胞、中间细胞、大细胞C.将血细胞分为成熟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D.将血小板分为正常、大血小板、小血小板E.分为血细胞、血浆及其他

30.血小板直方图的范围在

A.2-30fl

B.8-38fl

C.18-48fl

D.30-64f

E.30-64fl

3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脉冲大小取决于

A.细胞形态

B.细胞厚薄

C.细胞体积

D.细胞均一性

E.细胞核的形态

32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将中性粒细胞定为大细胞群是因为

A.细胞体积大

B.脱水后细胞体积较大

C.颗粒多

D.细胞核的大小

E.细胞胞质较多

33表示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的指标是

A.RDW

B.MCV

C. MCHC

D. MCH

E. HCT

34.不会影响血细胞直方图变化的因素为

A.血细胞体积大小

B.稀释液

C.溶血剂

D.操作人员的技能因素

E.标本测定次数

35.在红细胞直方图主峰右侧的细胞为

A.体积较大红细胞

B.体积较小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巨大血小板

E.淋巴细胞

36.有关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白血病缓解时,MPV减低

B.骨髓功能恢复,MPV上升

C.败血症时,MPV减低

D.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不受抑制,MPV 正常E.骨髓造血衰竭,持续减低

37.关于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红细胞,正确的是

A.计数红细胞时,连同白细胞一起计数

B.血细胞分析仪都是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计数

C.MCV,MCH,.MCHC可由仪器直接测出

D.RDW是仪器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后计算得出

E.白细胞与血小板不干扰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 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 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抗癫痫类药物、某些抗生素、麻醉药、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白细胞增多。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物等,会使白细胞降低。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 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单核细胞3%~8%,(0.12~0.70)×109/L 2.2 临床意义 2.2.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变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单纯的白细胞总数检测意义不大,其数量变化必须参考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概要】三类五种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白细胞计数 【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原理】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 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0.38ml稀释液+20μl血→混匀(棕褐色)→充池→静置2~3min→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计算 【质量控制】 1.经验控制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1)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1。 (2)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 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 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若白细胞数太低(<3×109/L),可增加计数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 (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检测原理】 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 (1)细胞分布不均: 体尾交界最佳, “城垛”式移动。 【质量控制】主要因素 (2)形态识别差异 ①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差异;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有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幅度很大,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餐后较高,一日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某些抗生素(antibiotic)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理因素或药物所致.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看你存在那些因素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接触放射线:如接触X线、钴60、磷32等。 (5)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特别是伴有脾肿大者。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

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在人体的正常粪便中偶尔能见到少许白细胞,所以粪便检查中白细胞的多少可以作为肠道是否有炎症的一种依据,无颗粒白细胞无细胞质颗粒,但有圆形细胞核,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4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细胞类型大小(μm)外形细胞核细胞质功能核形染色质着色颗粒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0~15 圆形弯曲呈腊肠样,两端钝圆深紫红色粗糙淡橘红色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浅紫红

白细胞系统检验.

白细胞系统检验 血液循环中5种白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 淋巴细胞:T (1)急性感染或炎症,常见于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2)广泛组织损伤(10.0-30.0)×109/L (3)急性溶血或失血 (4)急性中毒 (5)恶性肿瘤 2)异常增生性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C的白血病 <白C生成↑,幼稚白C多> 3、减少:病毒感染,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感染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全骨髓造血功能↓ 脾功能亢进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理化损伤 单核-M 系统功能亢进 (二)淋巴C:L cell↑,也常伴有白C↑ 1、增多:病毒性感染,某些细菌感染

源发于Lcell恶性肿瘤,ex: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H或烷化剂或APG治疗,杀伤Lcell 往往是绝对值的减低。 放射线的损伤。 (三)单核C,单核C↑,不会有白C↑ 增高有一定意义,单核C白血病,L瘤,何杰金氏病(H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MDS) 慢性粒C白血病:中性,嗜酸,嗜碱粒C均增多 急性感染恢复期 某些原虫、寄生虫感染,ex:疟疾,黑热病 (四)嗜酸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尤其是寄生在血液中的寄生虫。ex:血吸虫肺吸虫 皮肤病 某些血液病,嗜酸粒C的白血病 淋巴瘤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高嗜酸性粒C增多综合证 (五)嗜碱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嗜碱性粒C的白血病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 肺结核 骨髓细胞学检查 适应症:主要用于诊断各种造血系统疾病 各种贫血 各种白血病 各种紫癜,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 淋巴瘤 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出现。 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 禁忌症:甲型血友病 一、细胞发育的阶段性: 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 2、粒C 原始、幼稚(早、中、晚),成熟(杆状、分叶核) 红C 幼稚(早、中、晚) 3、有时,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一般以发育快的时期为标准,(多数以核为主) eg :粒C 核早幼浆中幼所以粒C处于中幼粒 二、细胞发育的简单规律: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发表时间:2011-04-20T16:11:53.0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李月英隋夙彤 [导读]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李月英隋夙彤(黑龙江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150010)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87-02 【摘要】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关键词】白细胞免疫检测 一白细胞检验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二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 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 of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6hle 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 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 三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后、脾脏切除后。 2.减少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刺激等;破坏增加见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消耗过多见于DIC。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参考值】 9.4~12.5fl 【临床意义】 MPV需与PLT变化结合分析才有临床价值。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 MPV正常。 2.MPV增大是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一个较早期指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减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白细胞

白细胞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白细胞 英文名称: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leucocyte 定义1: 淋巴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总称。 所属学科: 免疫学(一级学科) ;免疫系统(二级学科) ;免疫细胞(三级学科) 定义2: 血液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外的各种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 ;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目录[隐藏] 医学术语 白细胞的观察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数量的提高 医学术语 白细胞的观察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数量的提高 [编辑本段] 医学术语 【白细胞】 leucocyte 简称WBC(white blood cell) 补充介绍:(本资料为非专业资料,适合非专业人员阅读) 1单位:个/升(个/L) 2正常值范围:(单位为*10^9个/L) (1)成人为4.0到10.0 (2)新生儿为15到20 (3)6个月到2岁为11到12 (4)4到14岁为8 3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镇痛药、磺胺类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衰弱;放化疗的影响。[编辑本段] 白细胞的观察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 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个/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个/mm3。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白细胞观察实验:慢慢移动血片,观察各种白细胞,白细胞数目虽然少,寻找较困难,但胞体大、细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 白细胞描述:数目少,胞体大,细胞核明显凸起。[1] [编辑本段]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一、名词解释 1、篮细胞:也称涂抹细胞,多因推片时人为造成,有时是细胞衰老退化所致,如核溶解、核固缩等,涂抹细胞大小不一,通常只有一个核而无胞质,胞核肿胀,结构模糊不清,染成均匀淡紫红色,有的可见核仁,有时呈扫帚状,型如竹篮,故又称篮细胞。 2、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 3、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疾患,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4、柴捆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30%一90%(NEC),原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增加。早幼粒细胞特点为细胞大小不一,胞核常不规则,染色质粗细不等,核仁常被嗜天青颗粒所覆盖而不清。胞质量丰富,含有大量密集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并可见蓝色无颗粒之外浆呈伪足状突出。Auer小体易见,有时可呈"柴捆状"称为"柴捆细胞" 5、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因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6、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7、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 二、选择题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C )。 A.M1 B.M2 C.M3 D.M4 E.M5 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E )。 A.M1 B.M2 C.M3 D.M4 E.M0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C A.M1 B.M2 C.M3 D.M4 E.M5 4.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2(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5.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4(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6.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6(E)。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骨髓中幼红细胞≥50%,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30%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1%(0~1)×109/L 淋巴细胞20%~40%(0.8~4)×109/L 单核细胞3%~8%(0.12~0.8)×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清晨为高。 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和剧痛都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增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于分娩后2~5天恢复至孕前水平。 病理性增多见于: 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此外,某些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病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真菌和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等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多在36h小时内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③急性溶血:以血管内溶血更明显,溶血后12~36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④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后1~2h,白细胞总数迅速增多,可达(10~20)×109/L,内出血较外出血显着,主要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血小板也有所增高,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实用标准文案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原理一) ( 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显微镜计数法)方法 (二 参考值(三) 白细胞计数 109/L ×成人 4~10 109/L ×新生儿 15~20 白细胞分类 1%~5%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50%~7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5% 嗜酸性粒细胞 0%~1% 嗜碱性粒细胞 20%~40% 淋巴细胞 3%~8% 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四) ,因此它的数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 (50%~70%)1.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 109/L1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 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2症于产后周左右恢复正常;10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 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②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A.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中度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并出现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109感染时白细胞多>l0×109个/L明显的核象左移。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左移。 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机械性损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见白细胞增高,并可借此来区别心梗与心绞痛。 ,×109/L)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时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大量血细胞破坏内脏(如肝、脾且可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 尿毒症等也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中毒见于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增多。(中性粒细胞)常见白细胞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 一、墨汁吞噬试验 【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 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 (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 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 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 吞噬指数= 【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参考范围】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 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内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它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正常5000—10000/mm3。 一、种类及特点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时各种白细胞数目保持一定比例,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数目如下: 疾病状况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都可发生改变。 二、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 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溶酶体丰富,并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在组织液内游走(趋化性)。如果白细胞的的溶酶体释放的酶量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细菌,本身也将致死,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细菌分解物一起成为浓液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 三、白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临床常见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生理性:如饭后和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后等、妇女经期及妊娠等。 病理性: (1)急性感染:某些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毒)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3)组织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 (4)急性失血及贫血 (5)急性中毒:如化学毒物及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6)粒细胞异常增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7)其他:如脾脏切除后。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白血病 是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临床表 现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表现。 ⑴病因: 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已肯定是由人T细胞病毒-Ⅰ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其致白血病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与照射剂量的大 小和部位有关 化学因素:(如烷化剂、细胞毒药物)及化学毒物(苯)可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7%。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等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⑵分类: 按病程缓急及白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约半年以内。骨髓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 胞增生为主,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疾病。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继发感染发热及白血病细胞侵润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概要】三类五种 1粒釣胞、「中性粒细胞何V:囂g) * I?性粒细胞⑹力協?唔碱性较细胞 -单核细胞(M ) -淋巴细胞(L) 白细胞计数 【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原理】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 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0.38ml稀释液+ 20 M血T混匀(棕褐色充池T静置2?3min宀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T计算

3 min 1. 经验控制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1) 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 : 1。 (2) 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 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 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 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若白细胞数太低(v 3 X109/L),可增加计数

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 X109/L ),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 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 =校正前白细胞数X ;TJU (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 成人:(4 ?10 )X109/L。 新生儿: (15 ?20 )X10 9/L。 6个月 -2 岁:(11 ?12 )X109/L ? 儿童:(5 ?12 )X109/L 【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检测原理】 血滴制成徐片u>染邑讷谊分型 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X白细胞分类计数% )。 【质量控制】 1. 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

浅析白细胞医学检验

浅析白细胞医学检验 【摘要】目的;白细胞的医学检验一般通过尿液进行检验,而尿液白细胞医学检验则分为三种,分别是显微镜镜检,尿液分析仪和尿沉渣仪检测白细胞。对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白细胞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对医院的1000例病人进行尿液分析仪及尿沉渣仪的分别检测,同时,用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结果发现,尿沉渣仪检测白细胞数量跟显微镜镜检符合率为百分之九十五,尿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数量跟显微镜镜检符合率为百分之八十七。比单独的检验准确率提高了不止一半。结论: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医院应该大力发展这种方法,从而让白细胞的医学检验的准确率得到提高,以便后续治疗。 【关键词】白细胞;医学检验;联合 由于尿液标本容易采集,所以尿液检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疾病进展监测,治疗效果或并发症的监测。以及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随着尿液分析仪及尿沉渣仪的发明使用,使尿液检测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可标准化,改变了传统单一显微镜镜检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通过对1000例尿液样本的白细胞分析发现,三种检测方法应联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了2015年五月份的共1000分份病人的尿液,都是取的晨尿,每份30mL,并将每份尿液做好标记。男性样本有385例,女性样本有615例。年龄介于8岁到85岁之间。标本来源满足来自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有较高的随机性与借鉴性。。 1.2.仪器与试剂 桂林优利特200B尿液分析仪,UF-500全自动尿沉渣仪及配套试剂和质控物,奥林巴斯双目显微镜及玻片,烧杯,量筒等。 1.3.方法 用一次性尿杯收集上述住院病人留取的晨尿30ML,避免污染,混匀后分别取10ML分为三管。第一管尿液标本由尿液分析仪检测,把试纸条浸入尿液中2-3秒后取出,浸入滤纸吸收多余的尿液,然后放入优利特200B尿液分析仪自动检测[1]。第二管尿液标本放入UF-500全自动尿沉渣仪试管架中,全自动检测尿沉渣。第三管的尿液标本,放入离心机经1500r\min 离心沉淀5min后弃去上清液,把剩余的200ul混匀后取其中20ul涂片显微镜镜检,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的白细胞数,统计平均每个高倍视野值。以上方法都是在相同条件下!并在仪器运转正常,质量控制结果在控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由熟练的检验人员进行联合检测。方法都进行都是根据医学类检验规则制定的流程严格进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结果可信度较高[2]。仪器的校准也是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校准,仪器失误率经过检测不影响实验结果[3]。 2.结果 尿液分析仪,尿沉渣仪,显微镜人工镜检测阴性率分别为78.5%,74.5%,76.8%,尿液分析仪阴性率最高,尿沉渣仪阴性率最低。尿液分析仪假阳性率为4.4%,假阴性率为8.6%,与镜检符合率为87%,尿沉渣仪假阳性率为3.2%,假阴性率为1.7%,与镜检符合率为95%。白细胞检测尿沉渣仪各种指标都优于尿液分析仪。这就是说白细胞检测尿沉渣仪对于白细胞有更加准确的检测率。能够正确的检测出白细胞是否阴性或者是否为假阳性及假阴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