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oc】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doc】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doc】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doc】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刘玲

内容提要《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的考史名着.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校勘错讹,考证

史事,为史学研究正本清源;二是诠蒙解滞,指示治学门径,开导后学;三是不囿成见,评论史家,史书得失,分

析史事是非曲直,发前人之覆;四是引古筹今,经世致用.其不足之处是考订存在疏漏,史事存疑较多以及评

论尖刻失当等.

关键词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学术成就局限性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乾嘉学者王鸣盛归乡退

隐后历时二十四年写成的考史扛鼎之作,对后世

史学影响极大.有人称其"为读史者必读之书",

"读史者之津梁"①,"为吾侪绝好的顾问","足

为读史者津寄"⑨,"得王氏之说,每每雾解而冰

释";但也有人指出其不足,以为王氏"生平着

作,考证疏略者往往而有"⑨,其结论"未免武

断"⑨,等等.本文试对《十七史商榷》的史学成就

及其局限作一分析.

学术成就

王鸣盛以"实事求是"为治学原则,对自《史

记》到《新五代史》的历代正史进行了全面考订,

《十七史商榷》"主于校勘本文,补正讹脱,审事迹

之虚实,辨纪传之异同",兼论史家,史书,史事

的是非曲直,与同时期的其他两大考史着作——

《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相比,有其突出特

色,这就是:"钱书考订,鲜及议论;赵主贯串,罕事

引证;兼之者是书."

(一)校勘错讹,考证疑难

《十七史商榷?序》开宗明义地说明书名取义:

"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

刻行世已久,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

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

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名《商榷》也",显然,对

各正史文字错讹,事实乖谬,记载疏漏,文句含糊,

版本真伪的勘订是《十七史商榷》的重点.以卷五

十四为例:全卷共47条,其中校勘14条,考证17 条,"校讹订逸居十之七八".《十七史商榷》校

核涉及书目很多,除对十九正史的史文进行逐条

校勘外,对前四史的注文,即《史记》三家注,《汉

书》颜师古注,《后汉书》章怀太子李贤注以及《三国志》的南朝宋人裴松之注也进行校核,此外,"凡

与相涉之书,如《刊误》,《补遗》,《补汉兵志》之类, 亦兼论其得失".王鸣盛在校勘错讹的过程中,

还特别注重对所考史实的贯通.为方便读史者对

史实系统把握,王鸣盛对记载零散或模糊的史实

进行钩稽贯穿和梳理.以卷九十六《五代土地梁

最小唐最大》条为例,王鸣盛旁征博引,对五代各

朝国土大小的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再如,在卷

四十,卷六十四和卷八十一,八十九中,对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州郡中正,都督刺史和唐代的官阶勋

爵,南衙北司等问题作了详细而透彻的说明,"辨

晰致为分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详细勘订和

系统梳理,"学者每苦正史繁塞难读,或遇典制茫

昧,事迹樗葛,地理职官,眼昧心瞀,试以是编置于

177

江箍笋干2009.6

其旁而参阅之,疏通而证明之,不觉如关开节解,

筋转脉摇",王鸣盛所做这些"去古人之一非,成史

籍之信美"的工作,对后人阅读史书扫除障碍大

有裨益.

(--)诠蒙解滞,开导后学

十九正史中有许许多多令人费解的字,词和

文句,对此的诠解,也是王鸣盛"商榷"的重点之

,此类例子俯拾即是.如卷五十四《苍兕》条对

"苍兕"的解释:"'苍兕',主舟楫也."还有如卷三

十五《自博》条,卷三十七《柴门》条,卷六十三《七官》条,卷六十八《逋峭》条,卷八十二《内样巾子》条,卷九十一《阿跌》条等.除解字释词外,王鸣盛

还阐释一些学术问题和现象.如卷六十七《经,

史,子,集四部》条,对经,史,子,集的由来,演变进

行了阐释说明;卷二十七《师法》条,阐释了"汉人

说经重师法"的现象;卷七十六《尊号谥法庙号陵名》条即是对谥号,庙号以及其中含义的解释.经

王呜盛诠解之后,这些艰涩的字,词,句及问题不

再难懂.

为方便读者,王呜盛在考稽每部史书之前,习

惯先对着作者生平,编纂经过,流传版本,注释等

情况逐一介绍.如《史记》部分就有《史记集解分

八十卷》,《索引正义皆单行》,《子长游踪》,《史记所本》,《史记创立体例》,《十篇有录无书》,《褚先生补史记》,《徐广音义》,《裴注所采》,《索引改补皆非》等条目,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条目对史书的概

况预先有个了解,这是王鸣盛重视目录的具体体

现和运用.为了便于后学检稽,少走弯路和节省

时间,王呜盛在考辨问题时,注意介绍其他相关书目.如卷十三《天文志元注》条有这样的介绍: "《天文志》,师古竞全卷无注,其中讹字及与他书

不同者颇多,宜以《史记》及《吕氏春秋》,《淮南子》,《甘石星经》,诸史《天文志》参订之."此外,王鸣盛对其反复论及但分散在多处的问题加以索

引,如在卷九十五《郭崇韬安重诲皆枢密兼节度》

条论及宰相一职时说:"唐宰相制度已详第七十

四,第七十六,第八十一,第九十二等卷矣",方便

人们贯穿考察.

对治学方法的总结,是王鸣盛为后学诠蒙解

滞的又一体现.《十七史商榷》对如何读书,如何

】78

校书,如何考辨史书记载之真伪等皆有总结,提出

了很多经典律则.如主张史书编纂要以"载事实,

明劝戒"⑩为原则;强调目录学为"学中第一要事"@,"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⑥.总结出

致误类型及原因多达十余种:"积画致误"⑩,"相

涉致误"⑥,"相似致误","音近致误"⑩,"脱简

致误"④,"笔误致误","妄改致误"@,"据误本

致误"④,"传写致误"@等,这些皆是经验之谈,对

启发学者的勘误思路,引导读者发现问题帮助极

大.

(三)评论史家史事,辨其得失曲直

《十七史商榷》虽以考据为主,但其中也不乏

评论内容.议论与考证相穿插,其中既有对历史

人物,历史事件的议论,也有对各史得失,史家素

质的评论,考史与论史相得益彰.

王鸣盛评论史事,历史人物,一个突出之处在

于他从不囿于成见和流俗之见,而是在对历史背景和史实分析后自主得出结论.卫青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战功赫赫,历来对其褒扬有加,但王

呜盛认为其"用兵制胜皆竭民力以成功"④,不值

得大书特书.对被称作"江左夷吾"的王导,王鸣

盛认为其难副盛名:"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乃

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④对王

叔文的评价更显王鸣盛的卓识独见.对王叔文在唐顺宗时期领导的"永贞革新",历代学者一直指

责不断,新旧《唐书》皆视王叔文为"小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又加上"奸诈","朋党专恣","弄权纳贿","欲夺兵权以自固"等恶名,王呜盛在透视

这段历史后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指出:"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

扈之强藩"⑨.清史家李慈铭称"此论千古巨眼"④.对陈寿所着《三国志》后人褒贬各异,有人批评陈寿帝魏不帝蜀,时有曲笔回护,评论人物有挟私泄愤之嫌等,唐代史家刘知残也批评陈寿"借米而方传",是"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④.王

鸣盛认为这些评论有失公允,专设《陈寿史皆实录》条,以1200字的篇幅,为陈寿力辩.魏收所着《魏书》,一直被视为"秽史",王鸣盛则不以为然, 他认为魏收"手笔虽不高,亦未见必出诸史之下,

而被谤独甚,乃其后改修者甚多,而总不能废收之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书,千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特存,则又不可解"④.关于司马迁的学术倾向,自班彪,班固父

子提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非难以后,

很多人都因循此说,以为司马迁的思想宗旨是崇

道而抑儒,王鸣盛第一个明确提出"司马氏父子异尚"的论点,以为《论六家要指》论述"孔不如老",

只代表司马谈的学术思想,"而迁意则尊儒,父子

异尚,犹刘向好《谷梁》,而子歆明《左氏》也",并举出司马迁称引董仲舒之言"隐隐以己上承孔子,其

意可见"@作为证明,很能说明问题.王鸣盛的这

卓识,不仅对于评价《史记》这部不朽名着和研

究两汉思想史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后人拓展

研究司马迁的思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引古筹今,经世致用

在《十七史商榷》中,王鸣盛虽以考史为重点,

但并未放弃史学的基本功用,书中对舆地沿革,历

代典制,赋税,吏治等有关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视,

折射出王氏"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王鸣盛考证"最详于舆地,职官,典章,制度"@,自言:"予撰

《十七史商榷》百卷,一切典故无所不考,而其所尽心者,地理也."@"建置沿革,事之大者""不可无考".@原因是:"地理既明,千古形势情事皆如目

睹,然后国运之强弱,政治之得失,民生之利害,人

才贤否,皆可口讲指画,不出户庭而知四海九州之远,立乎今Ft而知数千百年之久,皆在是矣."@

对事关民生问题,也考论极详.如卷十二《常

平仓》,《敛散即常平》等条,王鸣盛从汉代常平仓人手一直考察到唐宋社仓,分析了这一制度的兴

废利弊,指出常平仓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

由于"猾吏贪胥上下其手",弊端丛生,转而成为与

民争利的工具.王鸣盛还对耿寿昌提出的"常平

法"与桑弘羊"均输法"做比较,得出常平之法旨在

利民,而均输之法,"尽笼天下货物,贵卖贱买,则

直与民争利矣"的结论.而且,王鸣盛还注意把历

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联系,考察各自的利弊得失.

如把历代常平义仓之法与清代的义仓相比较@,

综合考察历代钱币得失,得出今盛于昔的结论: "五铢之制,唐,宋以下盖悉用之矣.东吴顾氏云:

'五铢钱十枚,当今之一两弱.'窃谓今以十钱为一

两,如顾氏说,则今钱即五铢钱也,即有不同,大约

轻重不甚相远.但彼一面文,一面漫;今则两面有

字,式既周正,文又明晰.自三代,秦,汉以下钱

制,莫善于此!"④

显然,王鸣盛希望从前人成败中汲取经验教

训,为现实社会服务,引古筹今,经世致用的意味

非常明显.

局限

台湾学者李宗侗在比较清代三大考史着作时

指出:"王氏学问不如钱,故其考证稍欠精密;而其

综合能力不如赵,故对一代特征常不能详列并举."@其他学者在评价《十七史商榷》时也时有微词,诸如:王氏"生平着作,考证疏略者往往而有"④,结论"未免武断"④,等等.平心而论,这些

评论并非空穴来风,《十七史商榷》在其取得成就的同时,确实存在若干不足.尤其在以下几个方

面更显突出:

(一)考证疏漏

《十七史商榷》有些条目存在差池.仅第一

条,陈垣就指出错误四处,即把《汉书?艺文志》, 《太史公》百十篇误为"汉志《史记》百三十篇",把

裴驷《史记?集解》乃合百三十篇为八十卷误为"裴胭集解则分八十卷",把李'7开公误为"李沂公",把

桐孙误为"桐丝".诸如此类的错误在《十七史商

榷》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旧唐书?地理志》:"雅

州荣经,县界有邛徕山,九析,故铜山也."《十七史

商榷》校:"案,也当作地."⑥今案《通典》卷一七六载:"百丈,有邛来山,本名邛旅,邛水所出,又有九

析坂,汉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而回."王氏在

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只据文句逻辑及"也"与"地"二字形近而迳改,失之草率.再如卷九十《尊

韩非宋祁笔》条,王鸣盛断言:"韩子在唐虽名高,

及唐末已少问津者,直至欧阳公方表章推重.宋

祁手笔与欧公迥不同,《李蔚传》末论赞痛辟佛教,

此欧阳公笔也",李慈铭指出"此等未免武断".

其实很多失误不是因王鸣盛武断,而是因资

料不全,限制了结论.有例可证:卷一《史记所本

条》,王鸣盛据《汉书?司马迁传赞》,指出《史记》的资料来源,并对《楚汉春秋》进行考证,但就该条目

所列题目而言,有点文不对题,因为《史记》所反映179

江箍笋干2009.6

的许多材料王鸣盛并未提到,如司马迁根据《秦

纪》和六国史书,汉朝政府档案,实地访问等获取

的资料,这些体现在《秦本纪》,《六国世家》,《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曹丞相世家》等篇中,并未被王氏所采录.

(二)存疑过多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存疑待考,反映了史家

谨慎的态度,但存疑过多也会造成读者的不便,况

且很多时候王呜盛已作了多方论证,离做出结论

只差一步,但王呜盛却停止进一步的深究,而以

"存疑"处置,未免让人遗憾.傅增湘对此有所表达:"于疑误夺失之处,或取证本书,或旁稽他籍,

咸能推断以识其乖违,终难奋笔以显为刊正,则以

未获多见旧本,无所取证也."在《十七史商榷》

中,只考证不刊正的条目确实不少,现略举几例:

王鸣盛在考《晋书》时发现东晋王,谢两家人取名

时的不同,"或四人同名,或三人同名,或二人同

名,共五十四人,俱王氏.其谢氏同名者惟二人

耳,此二事俟再考".卷五十四《营阳王》条发现

《南史》有"废少帝为营阳王"的记载,考之《通鉴》与之相同,而《宋书》作"荥阳",王呜盛说:"未知孰是."王鸣盛在对《宋书?州郡志》所载"广州刺史,

领郡十七"考辨后言道:"而今数之实十八,多一

郡.又凡各州所领之郡皆书某太守,不言郡,独此

州之末书乐昌郡,不言太守,皆未详."④《晋书?桓

彝传》中有"彝寻出石确"句,王呜盛对后人认为"确"为"头"或"跪"的说法持反对意见:"愚谓此必

宣城郡地,作'石头'者谬,作'跪'亦不类.'确'字

《说文》卷九下《石部》无",但王鸣盛最后也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诸如"未知孰是"④,"未详","存

疑备考"⑩的字样在《十七史商榷》中不胜枚举.

尽管王鸣盛主张"有疑则阙"是正确的,但以考证

为主的书中存在大量没有考辨结果的条目,的确

容易被人质疑.对《十七史商榷》存在的问题,当

时人钱大昕也曾委婉地建议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闻已刊成,或有讹字,且未便刷印,乞得样本寄下."@钱大昕以让王鸣盛再看看《十七史商榷》是

否还有错讹为名,希望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在刊行前再加以完善,可是王鸣盛对钱大昕未加理会, 他说:"其不及尽改者,总入《蛾术编》可也."@这180

种看似不精益求精的做法,可能与王鸣盛对"精" 与"博"的态度有关,在他看来,"精"固然重要,但

最重要的还是要"博".王鸣盛曾论:"博亦大难

事,特不可与兰艾同收,玉石混采者道耳."@又言:"李琰之尝论崔光博而不精,刘芳精而不博,学之欲兼精博也难哉!要以钞缉荟萃,备下学之考稽,博为首重矣."@这正与吴派惠栋所持观点一致,他们认为:"注史与修史异,注古史与注近史又异.何者?史例贵严,史注宜博.注近史者群书

大备,注古史者遗籍罕存,苟非博采兼收,何以离

同合异哉!"

吴派学者往往好古而博涉,又由于目录,版

本,校注,辑佚,辨伪诸学,愈往前古,所得愈真,非

泛览博涉不足以治其学,非纵观历代不能够定其是非;又吴派学者多兼治史,治史不同治经,非参

稽大量史料难以断其是非,剔其讹误.所以,可能

因王呜盛追求治学的博广,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十七史商榷》的精审.

(三)评论苛刻

现代史学家陈垣指出:"王西庄好骂人,昔贤

每遭其轻薄,如谓刘向为西汉俗儒;谓李延寿学识浅陋,才短位卑;谓杜元凯剽窃;蔡九峰妄谬;又谓

陈振孙为宋南渡后微末小儒;王应麟茫无定见."④王鸣盛在评论古人时,经常用词刻薄,一些治学严谨,成绩卓然的学者也遭王鸣盛的奚落.

如评论陆德明,张守节是"无知之辈",陈振孙是

"小儒",郑樵是"妄人"等.尤其对颜师古,李延

寿,吴慎,欧阳修等人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嫌"

之太过.王鸣盛认为《(新唐书)纠谬》"掎摭烦碎, 吹毛求疵",还直言吴慎是"我所嫌者".因不认同

颜师古所注《汉书》,竞评论颜师古"学识本不甚高,又已老悖,故舛谬颇多,此注以左氏为司马迁,

竟如不辨菽麦者"@.对李延寿,王鸣盛更是屡讥其"庸且妄也","真无耻"@.鸣盛在讥讽别

人时,往往随心所欲,诸如"捧腹绝倒","喷饭满桌"等词汇充斥于《十七史商榷》的字里行间,让人反感;即使对王鸣盛一直称颂有加的李慈铭也曾

愤然道:"先生持议颇有过苛者,如痛诋张守节,李

延寿等为妄诞,又言宋人若王应麟等,皆无学识, 欧,宋《新唐书》亦力斥其猖狂,虽所举皆当其失, 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而言辞太激,多过其分,殊无儒者气象,此不能为

先生讳者."@又言:"王氏此等语最可厌,盖王氏

本生寒家,又早岁归田,故尚不脱大气,如此等皆

所谓自累其书也."

王鸣盛学问早成,为人自负,率直,坦荡,敢于

发前人未发之议论,值得称道,但对前人任情褒

贬,批评过于苛刻则显过分,是其不足.

(四)观点偏颇

王鸣盛喜欢评论,好下断语,受时代和认识上

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得出一些偏颇之论.如卷六

十四《外国传叙佛教》条,王鸣盛写到:"(沈)约之

叙述佛教於《外国传》中,亦差可,若魏收作《释老志》,则可笑.《南史》以僧宝志人《隐逸》,《旧唐

书》以一行人《艺术》,则尤欠妥,此辈纪表志传中

实无可位置",这段话明显存在问题:王鸣盛反对

佛道,说明他生活态度积极,不迷信,但他却不分

青红皂白地指责沈约,魏收等人作《外国传》和《释老志》,指责《旧唐书》不当以一行人《艺术传》⑩, 则有悖史书记实原则.佛道的流行乃是客观现

实,历史既要反映社会现实,就不能没有对佛道的

记载,魏收作《释老志》正是他对史学的一大贡献, 至于各代名僧,自然都应写入史传,这样正反映特

定时代的精神和社会风气,王鸣盛的指责是没有

道理的.作为封建史家,治经治史必然会采取封

建道统立场,所以,《十七史商榷》中,有些论点不

仅陈腐,保守,甚至反动.王鸣盛仇视农民起义,

认为黄巢之罪,"寸磔不足以蔽其辜"⑩;视女子为

祸根,认为干宝《晋纪总论》"以妇女淫妒为风俗所由坏,实能深探祸本"@.这些反映出王鸣盛的主

观偏见.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提出了很多书法义

例和观点,但其中有前后抵触,自我矛盾的现象.

如先指出《志》中所载户口人数统计时间应遵循"志宜据最后为定"@的义例,"志例应载极后(一

朝代),非极盛"@,但后又认为《汉书》关于户口数

之以极盛时数计合乎"史法":"凡史家志地理者例

有户口数,《汉书》言元始,是据一朝中极盛之数言之,此史法也"@,前后矛盾.再如,王鸣盛常言读

书之难,评论者应有容人之非的雅量:历史典章故事"无时不改,是以书之史籍,纷若乱丝,使人眩目"⑩,"予乃慨然叹读书是天下第一难事,且莫讲

到考核,只此一引述间,展转迷惑至是,若必求备,

则千古几无一读书人.君子不以己之所能者病

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又说"大凡人学问

精实者必谦退,虚伪者必骄矜.生古人后,但当为

古人考误订疑,若凿空翻案,动思掩盖古人以自为功,其情最可恶"@;但他自己又不能容人之非,经

常发出苛刻的评语.他曾表明"予所着述,不特注

所出,并凿指第几卷某篇某条,且必目睹原书"④;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全书这样做的地方并不多见.

余论

王鸣盛这位乾嘉时期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勤奋向学,手不释卷,着述颇多.早年王鸣盛

就以《尚书后案》名噪一时,奠定了在经学领域中的地位,然其对于后世影响最大,最为人们称道的

还是《十七史商榷》.在清乾嘉三大考史名着中, 《十七史商榷》所居位置突出:《廿二史考异》精于考证,多了一份乾嘉时代特色,而史论稍显不足;

《廿二史札记》长于钩稽史事,多了一份史论元素, 而又少了一份乾嘉考据特色;《十七史商榷》则兼有史考,史论之长,既有浓郁的考据色彩,又不乏

对史学理论的构建;既反映了清代考据的学术氛

围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也体现出历史学研究本身

发展的要求,所以,作为乾嘉这一特定时期的史学

着作,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更具代表性.台湾

史家杜维运曾言:"乾嘉时代学人之治史,王氏最

足为典型人物."④梁启超也说:"清代一般史学家

思想及其用力所在,王西庄之《十七史商榷?序》是足以代之0"④

《十七史商榷》成就突出,最突出点还是它对

"致用"的追求,这种致用既表现在"标举以诒后人"@的学术"致用"上,也反映在"引古筹今"对现

实社会的经世"致用"上.

关于学术"致用",王鸣盛在解释"商榷"含义

时即有明确表达:"商度虽仅粗略,而初学观之,不

啻涉水之得渡矣",希望通过自己学术成果——《十七史商榷》这一"划桨"为后学"史海"泛舟提供帮助.也就是说,通过学术的实用性来加强学术

上的"致用"效力,这种"致用"的目的体现就是:校181

江癌肇干2009.6

勘文字错讹,考证疑难,为后人读史,治史提供方便;"考""论"兼备,大量史法,史事评论,给史学研

究带来了多方启迪;诠蒙解滞,总结如何读书,如

何校书,如何考辨史书记载之真伪的方法,以及关

于史书体例,叙史的简繁和史书的撰写方法,足为

读史者之津寄.《十七史商榷》实际具有工具书和学史指导用书的功效,后学据此参照读史,可以"雾解而冰释".

《十七史商榷》虽然也是以"考史"为主务,但

王鸣盛却把考据这样一项机械性的工作赋予了思想性,无论是从考证内容还是从对史实的"议论", "褒贬"中都折射出强烈的"经世"意识.王鸣盛反

对无意义考释,他说:"三刘氏作《刊误》,而昆山吴仁杰斗南又作《刊误补遗》,是当为《刊刊误》矣. 今予于吴氏再为饶舌,则又当为《刊误补补遗》矣. 展转驳难,纸墨益多,岂不无谓而可笑!人生世

上,何苦吃饱闲饭,作闲磕牙!"④他的校勘,不是

全面校,而是发现问题的重点校.身处文化高压和

埋首故纸堆中的王鸣盛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学

者那样沉醉于繁琐考证,而是发扬了前代史家把治

史与关心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的传统,以"考","论"

兼备的别样治史方式,发抒着"经世","致用"的治

史理想,努力地尽一位史家的担当,也因此成就了

《十七史商榷》的卓然品质,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①③④李慈铭,王利器辑:《越缦堂凑书简端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0页.

②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第318,297页.

③⑩张元济:《校史随笔》,傅增湘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④⑥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86, 279页.

⑤④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着?王西庄窥园图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4O页.

⑥⑩《十七史商榷》卷九o"尊韩非宋祁笔"之黄曙辉校读记,上海书店2005年版.

⑦⑦钱大昕着,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卷四八《西浊先生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39,636页.

⑧⑨李慈铭着,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18页.

⑩⑩胡玉缙:《许顾经籍题跋》,转引自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l82

榷》《附录二评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⑩⑩⑩⑩⑥⑩⑩④⑨③④④④④⑤①①④④④⑤◎④④⑥④

⑩⑦⑦⑦⑦⑨◎⑦@⑦⑦◎@⑩①⑦⑩⑦王鸣盛着,黄曙辉

点校:《十七史商榷》,卷五一《奸臣叛臣逆臣》,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卷七《汉书叙例》,卷四《灭楚名为楚郡》,卷五

四《绥舆里》,卷二五《终阳》,卷九六《职方与马令合与戚光异》,卷六八《万俟普》等,卷八七《琮有八子》,卷九七《三节》, 卷九一《李德裕贬死年月》,卷一《史记所本》,卷六《卫将军骠骑》,卷五o《王导传多溢美》,卷七四《顺宗纪所书善政》,卷

六五《魏收魏书》,卷六《司马氏父子异尚》,卷九四《唐有四都》,卷四二《三国疆域》,卷一二《常平仓》,卷一二《钱制》,卷八o《新旧地理杂校误》,卷五七《广州刺史多一郡》,卷五

o《石确》,卷四六《迁陵君》,卷三七《大彤》,卷三四《官奉》, 卷九八《十国春秋》,卷一三《五行志所引》,卷六二《陆澄议置经学》,卷六八《后妃传论》,卷六四《外国传叙佛教》,卷六四《黄巢伏诛》,卷四四《晋纪总论》,卷三二《志据永和》,卷三三《总论刘注抵牾》,卷七二《新旧书户口数》,卷三七《台阁》,卷五一《三江扬都》,卷一oo《通鉴与十七史不可偏废》,卷九

八《十国春秋》,《序》,《序》,卷七《刊误补遗》,上海书店出版社20o5年版.

④刘知畿:《史通笺注》,《内篇?曲笔第二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49页.

⑦陈鸿森:《王鸣盛西庄遗文辑存》,《大陆杂志》卷九九(6);《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⑦李宗侗:《中国史学史》,台湾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

第165~166页.

①陈垣:《书(十七史商榷)第一条后》,《大公报》(文史版)1946

年lO月16日.

⑨王鸣盛:《西庄致竹汀书》,吴式芬:《昭代名人尺牍》,转引自

来新夏《王鸣盛》,陈清泉等编《中国史学家评传》(中),中州

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77页.

⑦王呜盛:《西庄始存稿》卷二四《五礼通考?序》,"续修四库全

书"本,第14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⑦侯康:《后汉书补注?序》.

⑦黄曙辉:《十七史商榷?整理弁言》,上海书店2005年版,第7 页.

⑦⑦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注引李慈铭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①杜维运:《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5页.

作者简介:刘玲,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徐

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潘清)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简要概括,侧重体现成果、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申请人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研究。曾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申请。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博士后资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一流化学和材料类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99次。 其中,以仿生方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方解石单晶的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上作为“非常重要(VIP)” 文章和插图封面刊出。该成果在国际引起高度关注,陆续被Science、Chem. Rev.等权威学术杂志多次引用;国际著名专家在Angew. Chem. Int. Ed.以Highlight给予本工作专题评述,称该研究是生物矿化机理在材料合成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实现“自下而上”的多孔有序单晶的构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申请人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构筑新型图案化纳米结构的材料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半导体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阵列、半导体硫化物、贵金属和碳酸钙的有序大孔薄膜等。发展了一种气液界面胶体晶体模板制备大面积半导体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请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一项。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 (请注明本人在项目中的角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胶体晶体模板的新型纳米结构的溶液相合成”(20873002)(参与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形貌与构造可控的无机微纳结构的低温溶液合成”(20673007)(参与人员)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组装”(2007CB936201)(参与人员) 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 (请注明影响因子) 1. C. Li and L. Qi. Colloidal crystal-assisted patterning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2010, 22, 1494-1497. (Frontispiece, IF=10.86) 2. C. Li and L. Qi. Bioinspired fabrication of 3D ordered macroporous single crystals of calcite from a transient amorphous phas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08, 47, 2388-2394. (IF=10.879,VIP paper, frontispiece, highlighted in Angew. Chem. Int. Ed.) 3. C. Li, G. Hong and L. Qi. Nanosphere lithography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a general approach towards free-standing high-quality nanonet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0, 22, 476-481. (IF=6.397) 4. C. Li, G. Hong, H. Yu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honeycomb-patterned thin films of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and mosaic calcit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0, 22, 3206-3211. (IF=6.397) 5. C. Li, G. Hong, P. Wang, D. Yu and L. Qi. Wet chemical approaches to patterned arrays of well-aligned ZnO nanopillars assisted by monolayer colloidal cryst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9, 21, 891-897. (IF=5.368) 6.G. Hong, C. Li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silver thin fil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sens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0, 20, 3774-3783. (IF=8.49) 7. C. Li, G. Hong, J. Cai and L. Qi. Ordered semiconductor nanoarrays: from self-arrangement to patterned evolution. Chapter in Encyclopedia of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个人事迹 施焕中,男,1964年出生。1982年中专毕业参加工作,1986年大学二年级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现任广西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呼研所)所长。施焕中通 过10余年的努力,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2004年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2004年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广西是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直到今天,施焕中及 其同事的研究论文中的观测指标都属于一般综合医院临床检验科所能提供的常规检测项目。施焕中 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准确选择切入角度,并在一般的科研条件下从事高质量的 科学研究。 施焕中首次证实白介素-5可直接趋化嗜酸粒细胞浸润到哮喘患者的呼吸道,并进一步将其激活

释放毒性蛋白,促使气道反应性增高从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相关的研究成果 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分别发表在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和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发表。截止2006年6月初,这两篇论文分别SCI杂志引用42次和80次。施焕中首次观察到嗜酸粒细胞能够从支气管腔内返回到粘膜组织,移行到局部引流淋巴结并定位于的T细胞区,将经过处理的抗原信息呈递给CD4 + T细胞,从而促使后者出现显著的增殖反应,最终激发Th2反应。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 Clin Invest等多种医学杂志上。相关文章至今被SCI杂志引用超过100次。 由于在嗜酸粒细胞呈递抗原的研究工作中有良好的学术积累,美国J Leukoc Biol邀请施焕中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撰写一篇综述。题为Eosinophils function a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的综述已经于2004年在该刊发表。近年来,施焕中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所发表的成果被SCI杂志引用320余次。 1 广西一名公务员因公干出差到美国洛杉矶,于2005年10月16日不幸突发脑出血,病情十分危急,经当地医生进行救治后仍未脱离危险。家属要求将患者运回国内继续治疗,医院将这一跨国 接运危重患者的任务交给施焕中。 在航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相当棘手:首先、患者自主呼吸必须全程使用人工呼吸机。呼吸机必 须额外使用氧气源,后者是飞行危险品。其次,本次使用的的民航飞机,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救治条 件。运送患者的生命固然重要,但其他数百名乘客的生命同样重要,绝对不能因为运送一名重病患

中国近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科学技术创新要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一,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大力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着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向合理、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第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在治沙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成效显着;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范本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范本 范本一 利用同步辐射能谱研究凝聚态物理,特别是在探索***的机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的直接证据,理清它与***的关系,解决了一个该领域的主要问题;发现了***及其作为超导序参量的重要性;指出***作用不可忽略;发展光电子能谱和软x射线散射新技术,建成国内首个***仪。在“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杂志发表论文25篇,被引940多次。 范本二 在***任职期间,主持神经系统网络形成和应用实验室,首次提出***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和***的新药。近五年共发表11篇期刊论文,多数刊登在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国际一流期刊。曾在数十种主要国际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发言。 范本三 开展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研究,降低控制器设计的保守性和脆弱性,解决非线性时滞系统递推控制器设计的***难题。提出基于参数辨识的***和***反馈控制器设计原理,克服辨识过程中对状态微分信号的依赖,揭示系统***时滞、***时滞和增益的解析关系。提出自适应时变参数设计方法,突破了***控制算法在高动态流量下的性能瓶颈问题。SCI收录50篇,他人引用145次,

EI收录71篇,专著1部。 范本四 在复杂制造系统的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的独创性研究。在模糊PID控制研究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多个复杂制造过程和系统;首次将***引入电子封装过程,在***创建了全球首个面向电子封装的***研究实验室,并已开发出***系统;在香港主持了17项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内4项科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现任***副主编。 范本五 在我国开辟了***动力学和***动力学两个研究方向,首创国际领先水平的非对称***技术,首次提出***方面3个理论关系式和***安全评判准则,创建了吸能***设计和***安全评估方法。以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进步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项,EI、SCI收录12篇。带领学术团队自主研建国际领先的***试验系统,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负责“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Ⅱ) 建设。 范本六 首次通过量子化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了有***的氧化化学动力学参数,发现了***氧化的新的反应通道,提出了迄今最全面的含***复杂系统反应模型;合作开发了电站锅炉“***”,据

数学家秦元勋的传奇人生和主要学术成就(作者:张锁春)

数学家秦元勋的传奇人生和主要学术成就 张锁春 摘要数学家,教授。专长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善长科学与工程的计算,酷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3年2月13日生于贵州贵阳。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1943)、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46)、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47)、玛丽埃塔学院荣誉科学博士(1988)。曾出任过中国核工业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河大学首任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前两任理事长等职。研究领域涉及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近似解析解理论和人工智能;计算物理、计算数学和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应用数学、经济模型和相对论;以及科学普及等方面。先后出版过《几何学通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讲义》、《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计算物理学》、《常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面》、《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等著作20部。发表过学术研究论文:中文52篇和英文31篇。1987年因夫人突然逝世后去美国讲学,旅居美国,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至今。 秦元勋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其父秦学仁是从事小本经营的工商业者。他自幼天资聪明过人、加上刻苦勤奋,在当地冠有“神童”之美名。高中只读一年半,16岁就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1939至1943年大学期间,接受严格的科班训练。其优异的成绩得到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高度的赏识和评价。竺校长的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1)1943年7月2日记:“阅本届毕业生共311人,…,其中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有…数学系秦元勋87.2,贵阳人,…共七人而巳。”(2)7月11日记:“…秦为贵阳人,本届毕业生中平均成绩最高之一。其人体格亦佳,而性温厚,洵难得之人材了,…。”当时就享有“难得之人材”这样高的评价。 1943年秦元勋在浙大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经过“自费”留学考试,名列榜首。经竺校长的推荐,1945年进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他仅用五个学期就取得文学硕士(1946)和哲学博士(1947)学位。其速度实在惊人,在哈佛建校史上也是创纪录的。24岁就拿到哈佛博士学位,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之一,被人称“娃娃博士”。 1947年获哈佛的博士学位后,婉拒恩师留美工作的机会,于1948年踏上回归祖国的征途。回到贵阳后,于同年7月7日与冯敏女士结婚,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宿愿。婚后,夫妻俩就相依为命去香港参加革命工作,投入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他与曹日昌同志一道筹建香港九龙科学工作者协会,任港九科协业务部副部长(部长是曾昭伦)。1949年香港新华社邀请秦元勋作为港九的三名代表之一,去解放区参加筹备全国第一届科协大会的工作。于同年7月乘海船进入东北解放区再到达北平,除参加筹备和出席大会外,还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副教授,讲授数学。期间出版《几何学通论》[1]一书,作为对新中国建立的献礼。 1949年10月1日,秦元勋夫妇亲自参加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南边马路的第一排观礼。随后,跟随楚图南所率的二野部队开进刚解放的大西南的重庆,过着供给制生活。到了重庆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调研室主任、科学普及处处长、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等职,并当选为全国科普协会的常务委员(1950-1958)。1953年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处长。1954-1959年,因国家发展新学科的需要,应华罗庚所长之邀,耒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方程室副主任(主任是吴新谋),常微分方程组组长。同时兼任北京市数学会主席(1955-1964)、全国青委常委(1956-1979)。 1954年1月起,秦元勋在数学所担负起在我国开辟和发展常微分方程的任务。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培干形式,在全国迅速建立起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运动稳定性理论的一支队伍。1960年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开发了“实定性理论”和“运动稳定性理论”两个分支。代表著作有《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上、下册)(1959)[3],华罗庚称他是“中国

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一览表

附件: 首届“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一览表 一、自然入选成果 序号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种类及级别负责人 1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 入增长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温涛 2 教育学部走向优质均衡的职业教 育统筹发展研究——基 于京津沪渝均衡测度的 调研分析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朱德全 3 教育学部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转 变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靳玉乐 4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 献的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宋乃庆 5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 理与新品种选育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加纳 6 柑桔研究所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 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常勇 7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蚕学与系统生物研究所 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夏庆友 8 生技技术中心高产优质转基因棉花取 得重大突破 中国高等学校 十大科技进展 裴炎

二、评审入选成果 序号单位成果名称负责人 1 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研究 黄蓉生 2 心理学部《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uzhi》(英文版)《学 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中文版) 张大均 3 心理学部探究人格奥秘、探究心理时间黄希庭 4 文学院民族国家文学研究李永东 5 文学院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研究系列成果何宗美 6 新闻传媒学院中国电影“观念-美学”研究论文系列虞吉 7 美术学院《而立之年》彭伟 8 历史文化学院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蓝勇 9 历史文化学院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潘洵 10 数学与统计学院Hamilton系统与椭圆方程的可解性研究唐春雷 11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慧自适应传动的科学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薛荣生 12 化学化工学院重要肿瘤标志物蛋白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研究袁若 13 材料学部高功率密度细菌生物燃料电池基础理论发展与应 用 李长明 14 资源环境学院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研究谢德体 15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国际标准IEC/TR 62795 FDT/DTM和EDDL设备集成 技术互操作规范 刘枫 16 生物技术学院超高产人工三倍体嘉陵20号选育推广余茂德 17 生物技术学院西南地区高抗氟性家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朱勇 18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何光华 19 动物科技学院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张家骅

胡适一生获得几个博士学位

胡适一生获得几个博士学位 胡适,字适之。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诗人,那么胡适一生获得几个博士学位?下面是为你搜集胡适一生获得几个博士学位,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博士学位一共有36个,胡适可谓是一个考试高手,就凭拥有36个学位这一点,他足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考霸”。胡适做了很多的学问,他的学术建树主要从文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入手。 说起胡适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可以说是先上车,后补票的。1927年,胡适从英国赶赴美国,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他的毕业论文,完成了他的哲学博士学位的手续,得到了第一顶博士帽。其实这个论文早在他留学时就已经完成了,但那时正碰巧收到陈独秀来信,说蔡元培校长已经聘请他为北大的教授,希望他快速去任职。于是胡适就没有进行博士论文的答辩,回国接受任教,结束了他7年的美国留学生涯。 其实胡适的论文《先秦名学史》开始时并没有通过答辩,这也难怪,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外国人了。但是胡适非常懂得变通,他暂时放弃了他的学位,回到北大教书,在中国的,名气越来越大,胡适顶着美国博士的头衔在中国一举成名。外国教授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中国那么有名,自然而然的胡适就顺利的拿到了他的博士学位,也取得了他的第一顶博士帽。

之后在1935年,胡适在香港大学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二顶博士帽,香港大学授予胡适法学名誉的博士学位。之后胡适先后拿了36个博士学位。 胡适的简介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家、哲学家、诗人、学者。他是安徽绩溪人,原名叫做嗣穈,字希疆,后来改名胡适,字适之。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自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他是我国文学成就的代表人,代表作品有《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等,在1939年胡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是一个对于文学者的肯定。后来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是台东直隶州知州,崇尚文学,著有《台湾纪事两种》,胡适有现在的成就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胡适跟随父亲从小学习。所以在胡适5岁时便在安徽绩溪的私塾上学,后在其他学堂求学。在胡适接受早期的西方教育时,就有了很大的兴趣,后来又受到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1915年,胡适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且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这是杜威的哲学。回国后,先后任职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兼校长,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胡适是白话文和文学改良的倡导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的一生功成名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爱戴。胡适逝世后,他的墓志铭由著名学者毛子水提笔,金石家王壮也为胡适书写。2010年,我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抵达台湾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胡适的故居参观,还去胡适墓园哀悼和前去观看胡适铜像。从这些可以看出胡适在

胡适有何学术贡献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学贯中西,擅于借鉴西方的新理论、新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问,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办过多种杂志,对中国社会、政治、时局发表意见。由于他在知识界的领袖地位,他的言论往往产生重要影响。他参与多次重大学术思想与文化论争,以其理性澄清人们思想上的许多困惑。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思想的合理性愈来愈为更多人所理解。 在文学方面,除了提倡并实现了白话文学代替古文文学这一最大贡献之外,胡适还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是他通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论短篇小说》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是他率先做白话诗的创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开闢了新途径。第三是他用严格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文学史,他几篇著名古典小说的考证文章,被认为是无人可及的典范之作。他的《白话文学史》,则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用新观念、新方法写出的最平民化的新文学史。 胡适一生于学问上用力最多的,是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方面。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人们往往批评胡适未能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著作,这诚然有些遗憾。但除了他生前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及死后出版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之外,他还有多篇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论文,以及《戴东原的哲学》这样一本专著。可以说,胡适关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大部分已通过这些论文和专题著作表达出来了。 胡适自称有“历史癖”和“考据癖”,历史学实在是他学问的本行。哲学史与思想史是他最感兴趣、也是成绩最显著的领域,但除此之外,胡适确实还有历史学其他方面的建树。他在大学教书时期,不但讲授过中国和外国的哲学史、思想史,也曾讲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但没有留下相应的著作。就其用力之多、用心之专而言,传记与学术史是最应受到注意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前者,他一生提倡传记文学,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观念和方法,并作出了范例。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政治 主词条: 元祐更化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 司马光立姿石刻像[3] 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

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4] 文化 学术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5]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 司马光彩像 ,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学术视点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29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张亚楠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二、翻译选材 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胡适提倡多译小说、戏剧和散文,他认为,“最近世界文学的趋势,都是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写情短诗’‘独幕剧’‘短篇小说’三项,代表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 另外,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胡适认为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赞同多翻译健全的,鼓舞人生向上的文学作品,并且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指出奥斯卡·王尔德的The Ideal Husband虽好,但《青年杂志》所载译文“似非吾国今日士夫所能领会也”。 可见,胡适在翻译选材上非常注重原著的质量和权威性,主张翻译作品的主题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体裁要紧跟世界文学的趋势。同时也可以看出,以启蒙为己任的胡适,在翻译选材观上表现出来的功利性和紧迫性。 三、直接翻译和转译 关于直接翻译和转译的问题,胡适认为“不应该多费精力去做‘转译’的事业”。梁实秋在1928年《翻译》一文中也提到:“据胡适之先生说,法文、俄文作品译成中文的大半是自英文转译的;懂英文的人所以不直接译英文名著而要转译法俄文作品者,是因为英文名著的文字难,成语典故、俗话等等,都是我们一般略识ABC者所难得懂的,而法俄作品译成英文的率皆浅显易明”。 1933年胡适在其《短篇小说第二集》的译者自序里又说:“我深感近年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多是间接从译本里重译,很少是直接翻译原文的。所以我前几年在上海寄居的时候,曾发愿直接翻译英国和美国的短篇小说”。 赵文静在《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一书的第五章第一节谈到转译的时候认为:“对转译的批评本质上基于一种忠实于原文的思维。历史上不忠实的翻译作品似乎对目标文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更加重大的影响,如中国近代的林纾和美国的庞德。”鲁迅先生也曾经撰文指出,如果不通过转译,我们将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缘。值得玩味的是,胡适翻译的短篇小说大多是由英文本转译的。 四、翻译的语言形式 胡适提倡使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他说:“用古文译书,必失原文的好处。”胡适肯定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还说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但因为他们用古文译书,结果“终归于失败”;并以鲁迅兄弟的翻译作品为例,说“他们的古文工夫既是很高的,又都能直接了解西文,故他们译的《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是高的多……这种文字,以译书 044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 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 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

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 (1)儒学成就: 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3)古典文学成就: 胡适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三侠五义》《老残游记》等小说研究均有卓越成就。胡适是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胡适对《水经注》也有过很深的研究。 三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当胡适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面对着孕育和萌动着的文学革

胡适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胡适: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疲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 有什么好方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 保持这种热心,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 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的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 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

2018年江苏特聘教授候选人主要学术成就一览表参考格式

2018年江苏特聘教授候选人主要学术成就一览表(参考格式)

此外,(1)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还要列出“分区”情况,格式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__篇,被SCI收录__篇(其中一区__篇,二区__篇,三区__篇,IF分别为__、__、__。总的IF>__)、EI期刊收录__篇,主编出版教材和专著__部。非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出版教材和专著情况: (2)如有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获奖,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入选人才工程项目,请分别单列一段表述。 承担项目表述格式:第一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__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__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__项,####项目____项。具体清单如下:1.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经费、项目时间; 获奖表述格式格式:序号,时间,获奖名称,授奖单位,排名。如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排名4/10;201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排名3/10;2013年获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林学会、排名2/10;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励情况:2015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排名2/9;2016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人造板工艺学”,教育部,排名4/10。 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表述格式: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____项(分别排名1/7、1/7、1/7、2/9、3/9) 入选人才工程项目表述格式:2013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2015年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本人);2012年获得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优秀科技专家。

胡适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 ——谈新文学运动前后胡适文学思想发生发展 【内容摘要】在中国的新文学发生过程里,胡适的作用毋庸置疑,他高举白话文学的大旗,他所提倡的文学八事,都可以看做他的自由主义主张在文学领域里的体现。实际上胡适在诸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见解,所以考察他的文学主张也就不能仅仅就文学谈文学,本篇就是基于此种见解,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上观察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时期内真实的思想状况和他的文学主张的内在思想基础,从给新文化运动的解读提供一个更为坚实广阔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自由主义白话文新诗革命价值重估 “近来所关心之问题,如下所列: (一)泰西之考据学, (二)致用哲学, (三)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皆得其皮毛而止,真可谓肤浅矣。”①曹伯言223 这是胡适在他1913年1月25日的日记里所记他关心的问题,颇似提纲,总的说来,这是他在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初学农后又转入文科后不久对于自己将来学习方向的一个大致的思考:从泰西考据学中,他似乎看到了他一直倾心的雄踞有清一代学术主导地位的训诂考证之学在现代西方文明环境下生存下去的有力理由。而所谓致用的哲学反映于他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就是他对于白话文的大力提倡与普及,反映在文体革新上,则是他对于新诗的衷爱,而他对于赋人权学说的关注,直接引发主导他一生的自由主义思想。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

的观点著述其思想基质都是自由主义的主张。因此,从一个不仅限于文学的视角再来审视胡适学术历程就十分的必要了。 一.胡适的学术背景 人们对于新文学运动中胡适角色的认识,似乎是把他定位在一个离经叛道者的位置,好像他就是致力于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普及,而对于传统文学甚而传统文化好像他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实际上,胡适自身的学术背景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与传统彻底断裂而彻底西化。只要知道他幼年时代所阅读的书目便可略知一二:《学为人诗》、《原学》(系他父亲胡传自己所编)、《律诗六抄》、《孝敬》、《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由朱熹编注)②,此外还包括他人注释的《书经》、《礼记》等,皆不出儒家十三经的范围。这不仅限于胡适,整个那个时代的学人的国学根底都非常深厚,因为他们不得不从传统中走来,他们今后无论浸染怎样的西学知识,也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治学的基础总是脱不去国学的底色,胡适如此,王国维如此,陈寅恪如此,钱穆如此,闻一多朱自清亦如此。当然,后来胡适经过在上海梅溪、澄衷、中国公学等处接受了七年不中不西的新学堂教育,然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又受到了西方现代学术的训练。其中在美的七年留学生涯,又为他学业成长的关键阶段。正是在这七年,胡适不仅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学术训练,亲身接触了、体验了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传统而且自觉地深入专研本国的传统典籍,思考中国文化革新的路径,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而奠定了其一生志业坚实的基础。后来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拿欧洲文艺复兴来做比附,实际上他实实在在的认为现代是接续上宋代民间文学的白话文传统的时候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经济及其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学术潮流艰难继承、转向、发展、融合并最终独立构建自身体系的过程在知识分子学术研究历程上的清晰反映。从他童年以及幼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来看,胡适既不能彻底同传统文化决裂而一味提倡西方文化,也不会泥古不化而不知革新,他所要做的与其说是“文学革命”,到不如说是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接续,这种接续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儒家本位的经典阐释,而是要寻找清中叶以降大行其道的乾嘉考据学派朴学的严谨细密的考证功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证据、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 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 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从50年代起,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 判胡适的运动,以至于胡适在80、90年轻一代的心智成长中好像变得不像前 几代那么重要了,相当多的青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胡适,更不用说直接读胡适 的作品了。然而胡适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通过后人对其研究和阐 述而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他是二十世纪影响 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去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从《胡适文集》里选择性的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及思想意识的 作品进行研读。包括《我的信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存》、《逼上梁山》、《人权论集》等。以下是我读了这些作品后的一些感想,希望 能和喜欢胡适、关注胡适的同志之人共同分享探讨。 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重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 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 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 二的人物。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刊登了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 刍议》,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胡适首次提出使用白话文,并约定了今后做文 章所需遵循的八件事:“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语俗字。”按胡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 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 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既白话文),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其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