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设计和反思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设计和反思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设计和反思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设计和反思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设计和反思

现行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中均安排了内容相似的“空气”课题,本课时内容就选自“空气”的第一部分——“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学生“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因此在进行“空气”的教学时,将第一部分“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提取出来,单独设计成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中,通过展示高科技的电子测氧仪,引入“如何利用简便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分析拉瓦锡实验的装置和操作,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搞清“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的基本原理;针对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学习重点放在探讨实验原理、演练实验操作、改进实验装置等方面。

在探究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课题选择、揭示研究方法、支持交流评判、指导归纳总结等;注重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理性质疑,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手脑并用,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重视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论探讨、比较分析、讨论推断等方式,促进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2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已有教学经历,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道“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的原理;能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并记住空气的组成;能在教师指导下,提出课本实验装置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逐步形成严谨求实、团结协作、不断创新、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

3 教学过程

本课题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以下8个环节。

3.1 创设情境,引入探究课题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准确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于是科学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了“便携式电子测氧仪”(适时投影图片或视

测定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

新世纪教育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56116.html,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天目初中测定氧气体积比实验练习 班级 姓名 一知识点: 1测定原理: 偏小的原因: 对反应物选择的要求: 二练习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 .二氧化碳 B .氮气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某 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请你帮助 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① ; ② . 3.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用红磷做“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若红 磷的量不足,所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设计了如下 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l :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 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 根镁条。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 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1/5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 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1)步骤2的目的是 。 (2)在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 (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3)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请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5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 .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 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6“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甲生设计了如图1如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 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 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 (2)、乙生也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 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 中应加入 溶液。并反应后滴入,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 (3)、若空气中氮气也能和红磷反应,能否用该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丙生想利用氧气和某种金属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他选择利用下列仪器、 药品:①带瓶塞的l000ml 烧瓶②电子天平(称量精度为0.01克)③酒精灯④某种金属粉末。 他的实验步骤如下:准确称量某种金属粉末的质量(足量),将其放入烧瓶,塞紧瓶塞,放 置一段时间后,倒出烧瓶中粉末,并称其质量。写出丙生的实验思路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一轮复习空气、氧气复习教案

年九年级 级 课空气、氧气题 学科 主备人 化学制定日 期 执教人 课型 使用 时间 复习课 知识与技能 目标 教 学过程与方法目目标 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理解空气、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空气、氧气的化学性质 1.通过对这几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灵活将其性质运用到中考 的综合题中 2.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清基本实验题的探究方法。 1.让学生学会复习化学物质的基本方法 2.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养成自我分析实验的能力 空气、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过程个人修订 一、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一:考点1空气的成分和用途 成分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含量 78% 21% 0.03% 用途 1.制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料 2.常用作_______,用于食品防腐和延 长灯泡寿命 3.液氮作制冷剂,用于超导材料 1.________,如潜水、医疗急救 2.________,如燃烧、炼钢、气焊等 1.是________作用的原料 2.固态CO2(俗称干冰)作制冷剂 3.工业上用于制碱、尿素、汽水等 此部分先 记忆后提 问方式

0.94%1.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稀有2.性质很稳定,常作保护气,如焊接金气体属时用来隔绝空气 3.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 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温馨提示】(1)空气中各成分含量表示的都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2)空气中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 考点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____________、二氧化氮等)和 ________ 污染物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植来源被破坏引起的沙尘等 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防治污染的措施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________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加强大气质量的监测,使用 ____________,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空气 【温馨提示】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PM10,又称飘尘)和臭氧等。 考点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 ________的气体,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__。液态氧是淡蓝色的液体,固态氧是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颜色状态) 红热的木炭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 ①在空气中红热,②在 氧气中_______,③放 出________,④生成使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 此题应讲 解实验中 的注意事 项 ________的气体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硫(____色微弱的________火焰,____________固体)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的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认识碳、铁、蜡烛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

氧气(四瓶)、木条、木炭、细铁丝、蜡烛、细沙、燃烧匙、火柴。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 导入二:氧气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同学们从图片上可以了解到氧气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而我们也知道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那么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推进新课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请学生观察并阅读书上P77页的活动天地,然后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分析]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讲解]要想证明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氧气,就还必须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学生阅读书上P78页的实验步骤,安排学生完成该实验) 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思考: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热,3.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探究汇总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定专题 实验目的: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注意: (1)、红磷足量,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时,打开止水夹; (3)、集气瓶底预留适量的水,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燃烧物质的选择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差分析: (1)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漏气。导致实验结果_____1/5 (2)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充分消耗氧气。导致实验结果_____1/5 (3)未等瓶内的气体冷却就打开夹子。导致实验结果_____1/5 (4)燃烧匙插入太慢,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导致实验结果_____1/5 (5)止水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空气从止水夹逸出。导致实验结果_____1/5

典型题目汇总: 1、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 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其着火点是40℃),并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装置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注: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用力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⑤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b, 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c。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空气在哪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空气在哪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空气在哪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空气在哪里》原文小猴子要和空气玩儿捉迷藏的游戏。 空气嘻嘻一笑,说:“我可是个‘隐身人’,随便藏到什么地方,恐怕你都很难找到。”说完,一眨眼,真的不见了。 小猴子找哇找,找不到,急得大声喊:“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我在你的肺里!”空气回答道。 小猴子一张开嘴,空气就跑了。 小猴子赶紧追。他一边追,一边喊:“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我在你玩儿的小皮球里,让皮球跳得老高老高。” 小猴子拿起小皮球,左瞧瞧,右看看,皮球上面没有“门儿”,这可怎么办呢?他一拍脑门儿,计上心来,找来一把锥子,在皮球上刺了个小洞往里瞧。哎呀,糟糕!皮球瘪了,空气又跑了。 小猴子不灰心,又去找空气。他找哇找,大声喊道:“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我在汽车的轮胎里。有了我,汽车就能装得多,跑得快。” 小猴子一眼看见轮胎上有气门儿,忙用手打开。他想,这下准能把

空气抓到。不料只听见哧(chī)的一声,轮胎瘪了,空气又跑了。 小猴子爬起来,继续找空气。他一边找,一边喊:“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我在你写字用的钢笔里。” 小猴子忙把笔打开。为了不让空气跑掉,他把笔尖放进墨水瓶里,以为这回准能把空气捉到。没想到,小猴子一捏钢笔的皮管儿,只听见咕嘟一声响,墨水冒了几个泡,空气从皮管里跑掉了,墨水钻进了皮管儿里。 小猴子又去找空气,大声喊道:“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我在火炉里,忙着帮助火燃得更旺。” 小猴子眨了眨眼,看着熊熊燃烧的火苗,着急地喊道:“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突然,从四面八方响起了空气的回答: “小猴子,你瞧,我在空中一跑就成了风。” 小猴子仰望天空,一阵微风拂面,怪痒痒的。 “小猴子,我在这里。要是没有我,庄稼啦,树木啦,就不能生长。” 小猴子跑到田地边,大树旁,多神奇呀!禾苗茁壮,树木挺拔。 “小猴子,快来呀!你看,水里有了我,鱼儿才能生活。” 小猴子跑到小河边,低头一望,小鱼儿游得多快活! “小猴子,我在这里!” “小猴子,我在这里!”

空气与氧气教案

第三单元第1节空气与氧气 谢塘镇中学黎松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探究汇总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被压入水的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A--集气瓶 B--导管 C--燃烧匙 D--止水夹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倒吸如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1/5 化学反应方程式:4P+5O2==2P2O5 现象解释: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要求:红磷足量(充分消耗瓶内氧气);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底预留适量的水,吸收热量,溶解五氧化二磷;燃烧物质的选择--消耗氧气,同时不能产生新的气体(不可以用硫和木炭代替) 特别注意: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温下二氧化碳仅微溶于水,且溶解速度比较慢,因此一般不用蜡烛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但若能吸收二氧化碳,此法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而且蜡烛易燃烧,取材方便。 误差分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分析原因: 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漏气。 ②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充分消耗氧气。 ③没有将点燃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 ④未等瓶内的气体冷却就打开夹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分析原因:。 ①燃烧匙插入太慢,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②止水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空气从止水夹逸出 典型题目汇总: 1.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A、B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点燃

答案: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燃烧匙伸入底部,能使氧气消耗更充分,测定更准确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还有如下方法: 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下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 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 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具有 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 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一种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右图 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一项优点是: (4)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以上实验,发现水几乎没有进入集气瓶。 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 溶液来吸收气体, 实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答案:(1)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 (3)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溢出,实验结果准确 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 (4)氢氧化钠或澄清的石灰水 3.某同学利用右上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 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A .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B .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 .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 .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答案:A 水 ·······阳光 红磷

初中化学_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初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措施。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3、通过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科学实验过程,初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分析现象归纳结论,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等。 4、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②空气的组成。 难点:①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三、教学设计思路 引入课题→探究设计 1:证明空气的存在→ 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设计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药品选择及装置)→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及反思总结。 四、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了解空气发展史,初步了解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和定量研究法②怎样使水槽中的水进入空 的矿泉水瓶,瓶口竖直朝下水 能进去吗?瓶子倾斜水能进 去吗?同时瓶口会有什么现 象?这些现象告诉了我们什 么道理? 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初步 探究空气的组成。 【板书】课题1 空气 1.[展示]空气发现史 2.[展示]拉瓦锡的实验,教师 点拨拉瓦锡的实验过程和发生 的化学反 应。 [设疑]①为什么钟罩内的汞面 上升1/5体积之后就不再上升 了? ②实验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怎 样的性质? 3.[展示]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 气由氧气和氮气(化学符号为N2) 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剩下的气体都是氮气(拉丁文 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拉瓦锡 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 不能支持燃烧。 后来人们陆续发现稀有气体,才 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还有 其他成分。 4.[设疑]①拉瓦锡测定氧气 含量的原理是什么?②实验所 选药品需要满足什么条件?③ 实验装置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回答问题:不能;能;瓶口 有气泡。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瓶子 里面充满空气时,水是进不 去的;只有瓶子倾斜把空气 排出来谁才能进去。 体验排水集气的原理 初步了解空气不是单一的而 是组成比较复杂的物质。 思考、分析、讨论 回答:①汞反应消耗了氧气, 压强减小,而且氧气占空气 体积的1/5; ②剩余气体不与汞反应,也 不溶于水(汞) 阅读、思考 思考、讨论 回答:①消耗氧气使瓶内压 强减小②能与空气中的氧气 且只与氧气反应,且不能生 成其他气体③密闭装置 氛围 培养独 立思考 能力、分 析能力、 交流展 示能力。 培养阅 读能力 培养学 生发散 思维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反应原理 2、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3、掌握分解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4、学习反应原理决定试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在学习课题2氧气的性质时,用到了几瓶氧气,那么实验室中的氧气是如何制的呢?本节课,来学习氧气的制法。 二、揭示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本节学习目标 三、自学交流 学生预习课本解决以下问题: 1、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制氧气。 2、以上三种物质制氧气的原理是什么?分别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氧气,但速度____________,常常需要加入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给试管中的少量的二氧化锰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现象为:_______,结论:二氧化锰中虽然含有氧,但加热时_________放出氧气。 4、什么叫催化剂、催化作用? 5、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作为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分解反应,其特征是什么? 四、释疑训练 教师演示:课本P37〔试验2-5〕提问: 1、在过氧化氢溶液中不加二氧化锰时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而加入二氧化锰时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2、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不变,如何验证? 3、分解反应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之处? 4、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什么?气体的收集方法有什么确定? 五、归纳总结 1、记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文字表达、符号表达式 2、能熟练判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理解催化剂概念中的要点 4、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什么?气体的收集方法有什么确定? 5、氧气的两种收集方法 六、拓展延伸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 第1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错问题整理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易错题 1、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 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 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C.p=0.79p 0,p′=p 是因为红磷比木炭的着火点低 D.由图3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 1 .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 为V 2 。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 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 3 .在点燃红 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 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所经历的时间。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空气》含反思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空气》含反思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空气》含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

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 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15

课题八下3.1 空气和氧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初中八年级下的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习较复杂的科学实验设计与操作。训练观察思考能力。体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总体设计】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贯彻“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学过程】 一.问题法引入: (一个常识问题)溺水、意外停止呼吸,通常的急救方法是什么?(人工呼吸和心脏起搏),医院里有氧气急救,那么人工呼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也空气可以? 指导学生阅读人们对空气的认识历史。指导学生阅读氧气的发现过程。了解拉瓦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从中体会气体热胀冷缩及气压变化的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含有十分重要的氧气。 过渡:那么,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到底是多少呢? 二.实验探究: (一)分析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活动(如图),

1.介绍实验器材、设计原理、预计的现象,说明的问题。 2.讨论连接装配次序。 3.提出疑问:燃着的红磷入瓶过程中,瓶内的空气受热胀出、氧气一部分消耗,这是个严重影响实验测定结果的变数,还有导管里的水。如何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减少影响呢? 4.这个广口瓶上面的空间形态也不是规则圆柱状,做到“等分”不容易。 (二)讨论引导: 其实,只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总有解决的办法。首先来看对变量“导管内的水”的控制,它是影响结果偏差(不是误差)的因素之一,只要选取较大的反应容器,选择较细的导管,它的影响就会减小;另外,也可以改变方法,用量筒来取代烧杯,最后想办法将水人为的加满集气瓶,读取2或3个数据,这样可以准确测得吸入的水量以及反应容器中原来留有的空气(不是氧气)总量。 再来看“伸入快慢”的控制,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较大的。要控制它也比较困难。一是需反复试验,直到有效;二是改变方法。方法虽难找,但不是没有。因为已经发现了问题的症结:红磷是以“燃烧着”的姿态进入的,如果能在连接好的密闭容器里被点燃呢?本着这个思路,很快发现红磷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不行,决定使用白磷。但如何“隔空”引燃白磷呢?(经无数参考、借鉴、推想、试验,终于成功的确立了一种普通实验室条件下能够出色完成实验活动任务的方案,在此提供给大家分享、交流, 以期有更好的改进。) 实验装置如图(二)。 (优点显而易见,取材和成本、结构和制 作,都很简便,还可选择不同形状的反应容器, 如果接近直型的,那么既可粗略测量,也可精 准测量。由于控制了导致实验结果不确定的干 扰因素,成功率很高,与“将燃着红磷的燃烧 匙迅速伸入” 的操作相比,更有安全感,老师 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慢条斯理的进行。另外,它的设计原理 和操作的逻辑性,更具有广泛的教学意义,可根据具体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控制难度和深度。) 图(二)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氧气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课程内容切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为“认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两部分,其中“认识氧气的性质”又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说出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②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策略 1、教师要收集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收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2、学习氧气性质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说出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3、学习过程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发挥它的重大作用,本课时中氧气的用途是很好的载体。 四、教学过程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 专题训练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 专题训练 一、基础知识 1、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右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 2,生成固态的P 2O 5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 .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 2、CO 2和稀有气体 2、右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 .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 .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 .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4、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 .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5、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 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 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 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③④ 6、如图,钟罩内的红磷燃烧停止直至完全冷却后,钟罩内的水面上升约占钟罩内 空气体积的 ,这个实验说明了 。 在此实验中,如果把燃烧的红磷放入钟罩里时,发现有少量气体从钟罩底部冒 出,则测定的结果会 (填偏大或偏小),如果像皮塞漏气,会造成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7、某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你填写有关空格,并与同学交流。 ⑴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该物质燃烧反应的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为什么要“待 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⑶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l/5,这可能是由哪几种 原因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若⑶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l/5,这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由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⑹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 (填能或否)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精心整理 空气占据空间吗? 蔡杏杏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 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空气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教具准备: 1、教具:一次性塑料杯、粉笔盒、粉笔、广口塑料瓶、2.5L塑料瓶、水槽、水、纸巾、小球、带 2

1.空间 2. 3. 节,增 ,解;二是因为“喷泉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实验较为困难,所以我将试验换成了“吹瓶中气球”,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便于理解。第二个实验选取了课本上的纸不湿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简单通过课堂上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不用提前讲解实验要点,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让他们经历失败。通过这两个实验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在失败和成功的现象中都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然后利用“听话的小球”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并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难题。最后将“空气占据空间”拓展到生活当中,联系实际。 在本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实验以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通过试教发现了 一些问题,所以在实验前对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做了提示。但是在拓展试验“听话的小球”中,还

氧气教学设计

胜利中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之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氧气 教学目标:1:了解0 2 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2: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水平,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2:S、P、Al与0 2 反应的现象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概念。 课前准备:氧气3瓶,铁丝、木炭、硫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个人研修 一 情景导入 讲述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氧气的用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和研究氧气 二自主学习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能够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三教师导学2: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提问】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点燃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演示】硫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硫在

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 【讲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不同的原因以及二氧化硫的气味。 实验现象:①硫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 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板书】 硫+氧气二氧化硫S + O2点燃SO2(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 【演示】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做本实验时,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水.(防止灼裂瓶底) 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现象: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四合作探究与氧气反应的 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表达式 实验2--2 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点燃CO2实验2--3硫磺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 焰,有刺激性气味.。硫+氧气二氧化硫S + O2 点燃SO2实验2-1 红磷 发出明亮的黄色火 焰(在空气中发出微弱 的黄色火焰)有大量白 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2--4 铝箔 剧烈燃烧,,放出大 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粉末。 铝+氧气三氧化二铝2Al+3O2点燃 Al2O3 五交流反馈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 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 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 味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