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第七章菲利普斯曲线

一、定义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

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自然失业率

1、概念: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因而又称均衡的失业率。

M。弗里德曼

自然失业率由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他们认为: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因此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都是摩擦

性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出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虽然从暂时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雇主和雇工双方都预测物价水平及其变动率。了解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工资实际数量,但是,又由于货币工资不可能与物价上涨得一样快,雇主会很快感到实际工资的下跌,从而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而雇工则不会马上调整其对价格的预期,以为提高了的货币工资代表较高的实际工资,因此,预期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减少一些失业,于是增加劳动力供给,愿意就业。不过,通货膨胀对失业的这种影响是不会长久的:从长期来看,一旦雇工了解到其货币工资买不到那么多预期的东西即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会减少劳动力供给。要求增加工资,然后才愿意就业。因而,一旦价格预期赶上了通货澎胀,菲利普斯曲线就失灵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持久交替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实现。而自然失业率是不能被通货膨胀所消灭的:因此新古典综合派主张以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的政策是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会奏效的。可见,现代货币主义提出的自然失业率的理论,其落脚点是为了反对除稳定货币供应以外的一切政府干预措施,并以此为核心,阐述与凯恩斯学派不同的政策主张。

2、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所引起的失业,也称工作转换中的失业。

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失业与空位并存。

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充分及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政府的有些政策,如就业保障制度有时会加剧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其显著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

三、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

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四、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

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原始菲利浦斯曲线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

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

11w p u

=+ ()t t z au πμ=+? t π: :

t u 六、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

上面的理论无法解释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们关心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工资本身,雇主也不关心名义工资而关心劳动的真实成本,这使人们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

()e w w u w

λπ=+&

w MP w MP

π=?&& w M w M π=+&&P P ()e MP w u MP

λππ+=+& ()e MP w u MP

πλπ=+?&

七、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如图:

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这时除非临界点也往上提高外,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了。如图:

更进一步的看法(如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如下图:

图中,由于安全临界点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NN,这样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滞涨”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成为垂直线,或变成正相关线,都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1998年至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数据,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发现1998—201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综上,我国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指标并不能组成一条正规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因此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失灵毋庸置疑。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突显出两大难题:通货膨胀和失业。其中通货膨胀问题的逐步解决主要依赖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如通过抛售债券、提高利息率、准备金率等手段减少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降低通货膨胀。而另一难题即失业问题的解决则显得更棘手些,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却又难以摆脱的实际问题。 造成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但也附带高失业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引发失业增加。 2)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岗位减少。 3)人才素质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对就业规模造成一定影响。人才素质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一大表现就是“知识性失业”的出现,也即高学历人才失业现象逐步增加的趋势。 可以说在过去的九年里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制度体系,政府在挖掘潜力促进就业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每年有大量的新生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1菲利普斯曲线 (1)基本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 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A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C点失业率高时(大于5)通货膨胀率就低(小于3),当A点失业率低(小于B、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大于3)。SPC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 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 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

第八章 第六节 双曲线(优秀经典课时作业练习及答案详解)

[课时作业·巩固练习] 实战演练 夯基提能 [A 组 基础保分练] 1.(2020·湖南永州模拟)焦点是(0,±2),且与双曲线x 23-y 23=1有相同的渐近线的双曲线 的方程是( ) A .x 2- y 2 3 =1 B .y 2- x 2 3 =1 C .x 2-y 2=2 D .y 2-x 2=2 解析:由已知,双曲线焦点在y 轴上,且为等轴双曲线,故选D. 答案:D 2.双曲线x 2a 2-y 2 b 2=1的两条渐近线互相垂直,那么它的离心率为( ) A .2 B . 3 C. 2 D.32 解析:由渐近线互相垂直可知????-b a ·b a =-1,即a 2= b 2,即 c 2=2a 2,即c =2a ,所以e = 2. 答案:C 3.已知双曲线 x 2- y 224=1的两个焦点为F 1,F 2,P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若|PF 1|=4 3 |PF 2|,则△F 1PF 2的面积为( ) A .48 B .24 C .12 D .6 解析: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 |PF 1|-|PF 2|=1 3 |PF 2|=2a =2, 解得|PF 2|=6,故|PF 1|=8,又|F 1F 2|=10, 由勾股定理可知三角形PF 1F 2为直角三角形, 因此S △PF 1F 2=1 2|PF 1|·|PF 2|=24. 答案:B 4.(2020·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已知A 是双曲线x 2a 2-y 2 b 2=1(a >0,b >0)的左顶点,F 1,F 2

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P 为双曲线上一点,G 是△PF 1F 2的重心,若存在实数λ使得GA → =λPF 1→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3 B .2 C .4 D .与λ的取值有关 解析:由题意,可知|PG |=2|GO |,GA ∥PF 1,∴2|OA |=|AF 1|,∴2a =c -a ,∴c =3a ,∴e =3. 答案:A 5.(2020·惠州市高三一调)已知双曲线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其中一条渐近线的倾斜角为π 3 ,则双曲线C 的离心率为( ) A .2或 3 B .2或23 3 C.233 D .2 解析:双曲线C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y =b a x ,则有b a =tan π3=3,因为e 2 =c 2a 2=1+b 2 a 2=1 +3=4,所以双曲线C 的离心率为2,故选D. 答案:D 6.已知点F 2为双曲线C :x 2a 2-y 2 b 2=1(a >0,b >0)的右焦点,直线y =kx 交C 于A ,B 两点,若∠AF 2B =2π 3 ,S △AF 2B =23,则C 的虚轴长为________. 解析:设双曲线C 的左焦点为F 1,连接AF 1,BF 1(图略),由对称性可知四边形AF 1BF 2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S △AF 1B =23,∠F 1AF 2=π3.设|AF 1|=r 1,|AF 2|=r 2,则4c 2=r 21+r 22-2r 1r 2cos π3.又|r 1-r 2|=2a ,所以r 1r 2=4b 2.又S △AF 2B =S △AF 1F 2=12r 1r 2sin π 3=23,所以b 2=2, 则该双曲线的虚轴长为2 2. 答案:2 2 7.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与双曲线有共同的焦点F 1,F 2,且|F 1F 2|=213,椭圆的长半轴长与双曲线实半轴长之差为4,离心率之比为3∶7. (1)求椭圆和双曲线的方程; (2)若P 为这两曲线的一个交点,求cos ∠F 1PF 2的值. 解析:(1)由题知c =13,设椭圆方程为x 2a 2+y 2 b 2=1(a >b >0),

9章菲利普斯曲线

第九章 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解释失业的分类、影响,通货膨胀的定义、成因以及效应,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总需求管理的效果。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或者货币价值的持续下降过程。理解通胀可以有以下层次:首先,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价格波动。其次,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少数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三,可以从价格或货币角度观察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是可以度量的。 1%100-基期物价水平 预测期物价水平?=π在中国,用1-CPI =π表示。 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利用AD-AS 图形分析) 1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货太少。政府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大。通常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如图: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垄断以及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叫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图: 3结构型通货膨胀: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生产率差异而

导致的通货膨胀。 4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一国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贬值率加外国通货膨胀率。可以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价定律推导出这一结论。在市场统一、产品同质等假设下,由于有P e P * =,即产品在国内的价格,等于汇率乘以外国价格。那么就有: ' +'='*P e P 假设经济完全开放,一国在2009年货币贬值率为5%,外国通货膨胀率为10%。2009年名义GDP 为40万亿元,可以计算该年的实际GDP 。联系2009-2012中国的通货膨胀事实,说明导致该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三 通货膨胀的效应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1)通货膨胀将会产生通货膨胀税,所以通货膨胀对政府有利,对私人不利。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作者: ————————————————————————————————日期: ?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1997年11月)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是各国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所必须把握的两大重要经济关系,这涉及到菲利普斯曲线问题。本文旨在探讨:(1)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是否存在(对此,我国学术界有人持否定观点)。(2)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形。(3)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及其变形有何重要政策含义。 一、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 为了清晰地阐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形。 (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原载《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1- 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1中虚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定义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

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 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

2013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课时检测 第八章 第六节 双曲线 理

第八章 第六节 双曲线 一、选择题 1.“ab <0”是“方程ax 2 +by 2 =c 表示双曲线”的 ( ) A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若ax 2 +by 2 =c 表示双曲线,即x 2c a +y 2c b =1表示双曲线,则c 2 ab <0,这就是说“ab <0” 是必要条件,然而若ab <0,c 可以等于0,即“ab <0”不是充分条件. 答案:A 2.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的渐近线方程为y =±3 3 x ,若顶点到渐近线的 距 离 为 1 , 则 双 曲 线 的 方 程 为 ( ) A.x 24-3y 24=1 B.3x 24-y 2 4=1 C.x 24-y 2 4 =1 D.x 24-4y 2 3 =1 解析:不妨设顶点(a,0)到直线3x -3y =0的距离为1,即3a 3+9=1,解得a =2.又b a = 33,所以b =233,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x 2 4-3y 2 4 =1. 答案:A 3. (2011·新课标全国卷)设直线l 过双曲线C 的一个焦点,且与C 的一条对称轴垂直, l 与C 交于A ,B 两点,|AB |为C 的实轴长的2倍,则C 的离心率为 ( ) A. 2 B. 3 C .2 D .3 解析:设双曲线C 的方程为x 2a 2-y 2b 2=1,焦点F (-c,0),将x =-c 代入x 2a 2-y 2 b 2=1可得 y 2 =b 4a 2,所以|AB |=2×b 2a =2×2a .∴b 2=2a 2.c 2=a 2+b 2=3a 2.∴e =c a = 3. 答案:B 4.已知双曲线x 2 -y 2 3 =1的左顶点为A 1,右焦点为F 2,P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1PA · 2PF 的最小值为 ( )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3 陈彦斌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 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 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 alíand G ertler (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本文使用中国数据 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经验研究结果 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 M 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在通胀 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 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 预期 宏观经济 一、引 言 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G ordon(1996)提出的“三角”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G alí和G 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第四种是通胀预期,即经济参与者做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形成通胀预期,从而导致当前价格水平的增加。 然而迄今,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中还没有同时概括通胀的四种基本决定因素的模型,因此建立同时包含影响通胀四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有必要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显著优点之一就在于其采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为传统凯恩斯理论增加了微观基础。本文将在Calv o(1983)、G alí和G ertler(1999)的交错定价模型基础之上,加入成本推动冲击(石油供给冲击),通过厂商的最优化行为导出菲利普斯曲线,并对通货膨胀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赋予微观含义。 3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cyb@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59224.html,。本文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奥尔多中心联合课题阶段性成果和中国人民大学985课题“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讨论班参与人员提出的有益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但文责自负。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文数(人教版A版)练习:第八章 第六节 双曲线 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 A 组 基础对点练 1.已知F 为双曲线C :x 2-my 2=3m (m >0)的一个焦点,则点F 到C 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 A.3 B .3 C.3m D .3m 解析:双曲线方程为x 23m -y 2 3=1,焦点F 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3.选A. 答案:A 2.已知双曲线x 2a 2-y 2 3=1(a >0)的离心率为2,则a =( ) A .2 B.62 C.52 D .1 解析:因为双曲线的方程为x 2a 2-y 23=1,所以e 2=1+3 a 2=4,因此a 2=1,a =1.选D. 答案:D 3.(2018·邢台摸底)双曲线x 2-4y 2=-1的渐近线方程为( ) A .x ±2y =0 B .y ±2x =0 C .x ±4y =0 D .y ±4x =0 解析:依题意,题中的双曲线即y 214-x 2=1,因此其渐近线方程是y 214-x 2 =0,即x ±2y =0,选 A. 答案:A 4.设F 1,F 2是双曲线x 2 -y 224=1的两个焦点,P 是双曲线上的一点,且|PF 1|=4 3 |PF 2|,则△ PF 1F 2的面积等于( ) A .42 B .8 3 C .24 D .48 解析:由双曲线定义||PF 1|-|PF 2||=2, 又|PF 1|=4 3|PF 2|, ∴|PF 1|=8,|PF 2|=6, 又|F 1F 2|=2c =10, ∴|PF 1|2+|PF 2|2=|F 1F 2|2, △PF 1F 2为直角三角形. △PF 1F 2的面积S =1 2 ×6×8=24.

答案:C 5.双曲线x 2a 2-y 2 b 2=1的两条渐近线互相垂直,那么它的离心率为( ) A .2 B. 3 C. 2 D.32 解析:由渐近线互相垂直可知????-b a ·b a =-1, 即a 2= b 2,即 c 2=2a 2,即c =2a , 所以e = 2. 答案:C 6.下列双曲线中,焦点在y 轴上且渐近线方程为y =±2x 的是( ) A .x 2 -y 2 4 =1 B.x 24-y 2 =1 C.y 24 -x 2 =1 D .y 2 -x 2 4 =1 解析:A 、B 选项中双曲线的焦点在x 轴上,C 、D 选项中双曲线的焦点在y 轴上,又令y 2 4- x 2 =0,得y =±2x ,令y 2 -x 24=0,得y =±1 2 x ,故选C. 答案:C 7.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 2=1的离心率e =5 4,且其右焦点为F 2(5,0),则双曲线C 的方程为( ) A.x 24-y 2 3=1 B.x 29-y 2 16=1 C.x 216-y 2 9 =1 D.x 23-y 2 4 =1 解析:由题意得e = 1+b 2a 2=5 4 ,又右焦点为F 2(5,0),a 2+b 2=c 2,所以a 2=16,b 2=9,故双曲线C 的方程为x 216-y 2 9=1. 答案:C 8.已知双曲线x 2a 2-y 2 b 2=1(a >0,b >0)的焦距为25,且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与直线2x +y =0 垂直,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 A.x 24-y 2 =1 B .x 2 -y 2 4 =1 C.3x 220-3y 2 5 =1 D.3x 25-3y 2 20 =1 解析:由题意得c =5,b a =12,则a =2,b =1,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x 24-y 2 =1. 答案:A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如图1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

菲利普斯曲线(长短期及政策含义)

精品文档 1请论述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以及其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的形状不同,对应的政策含义也不相同。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现在研究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意指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即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 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01-1趣的菲耻普甘曲袋 图1-1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n,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 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 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 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1-2色谢和长期韮制普斯担歩 图1-2中,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 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 (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

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三)菲利普斯曲线新形式 1、“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美国经济学家奥肯(1962)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条曲线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 2、货币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1968)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他认为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 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卢卡斯(1972)发表了《预期及货币中性》他指出公众采取的预期方式是理性预期而不再是适应性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长

9章菲利普斯曲线

9章菲利普斯曲线

第九章 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解释失业的分类、影响,通货膨胀的定义、成因以及效应,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总需求管理的效果。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或者货币价值的持续下降过程。理解通胀可以有以下层次:首先,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价格波动。其次,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少数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三,可以从价格或货币角度观察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是可以度量的。1%100-基期物价水平 预测期物价水平?=π在中国,用1-CPI =π表示。 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利用AD-AS 图形分析) 1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货太少。政府扩张性

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大。通常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如图: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垄断以及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叫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图: 3结构型通货膨胀: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生产率差异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4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一国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贬值率加外国通货膨胀率。可以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价定律推导出这一结论。在市场统 一、产品同质等假设下,由于有P e P * =,即产品在国内的价格,等于汇率乘以外国价格。那么就有: '+'='*P e P 假设经济完全开放,一国在2009年货币贬值率为5%,外国通货膨胀率为10%。2009年名义GDP 为40万亿元,可以计算该年的实际GDP 。联系2009-2012中国的通货膨胀事实,说明导致该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第七章菲利普斯曲线 一、定义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

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新课标)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精讲课件:第八章解析几何第六节双曲线

第六节双曲线 这样自检要比死记更有效基础盘查一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一)循纲忆知 1.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 2. 了解双曲线的实际背景及双曲线的简单应用.

(二)小题査验 1.判断正误 (1)平面内到点鬥(0,4), F2(0, 一4)距离之差等于6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2)平面内到点Fi(0,4), F2(0, 一4)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8的点的轨迹 是双曲线

2-(人敘A版敎材例题改褊)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分别为风(一5,0), F2(5,0).双曲线上一点P到F I, 卩2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6,则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设Fi ,形是双曲线x 2-^=l 的两个焦点显是双曲线上的一点, 且 3IPF!l=4IPF 2l,则△PTS?的面积等于 解析:双曲线的实轴长为2,焦距为IF/』=2X5=10. 2=IPFj I 一 1略1=|lPF 2l-IP^2l=|lPF 2l, A \PF 2\=69 IPFil=8. AIPFil 2+lPF2l 2 = IFiF 2l 2^ ???Mi 丄“2, ?°? S^PF \F2=flPF ]卜 LPF2I=f X 6 X 8=24. ,

(二)小题查验 1.判断正误 2 2 ⑴方程打一占=1(如>0)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X ) 2 2 2 (2)双曲线方程和一讣=沏>0, n>0, 2H0)的渐近线方程是和一 必=0,即兰±》=0 n m n (3)等轴双曲线的渐近线互相垂直,离心率等于边(V ) 2 2 2 2 (4)若双曲线器一器=1@>0,〃>0)与話—缶=1(°>0, 〃>0)的离心 率分别是习,%,则需+寿=K此结论中两条双曲线为共轨双曲线)

论中国环形的菲利普斯曲线_陈乐一

论中国环形的菲利普斯曲线 陈乐一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导 长沙 410079) 摘要:菲利普斯曲线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这几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通过一种环形曲线图来加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不规则但相当明显的两个环形曲线,并且呈现顺时针方向运动,这两个环形曲线的出现年份分别是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从这个环形曲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虽然多次发生变形,但总体说来其变动轨迹还是大体表现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环形曲线 中图分类号:F 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6)03-0006-06 一、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进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型最早是由新西兰籍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于1958年提出。经过研究,当时还是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的菲利普斯发现在1861-1913年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工资膨胀率则越低。也就是说,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取舍关系,两者可以用负相关关系函数进行解释。此后,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1960年,萨缪尔森(P. A.Samuelson)和索罗(R.M.Solow)在ARE 发表5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6的文章112,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重要发展。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萨缪尔森和索罗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也就是将菲利普斯提出的/失业-工资0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失业-物价0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后来这条曲线广泛流传,声名大噪,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 菲利普斯曲线经过萨缪尔森和索洛的修正后,迅速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trade-off),政策制定者就可以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discretion),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以费尔普斯(Ed -mund Phelps)、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相继于1967、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批评122,批评意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菲利普斯曲线是否是一条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稳定交替关系的曲线;第二,在长期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货币主义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过引入预期因素,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只存在暂时的替换,不存在长期的替换关系,由此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6 二o o 六年第三期 南京社会科学

2020版《微点教程》高考人教A版文科数学一轮复习文档:第八章+第六节 双 曲 线+Word版含答案

第六节双曲线 2019考纲考题考情 1.双曲线的概念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大于零且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焦距。 集合P={M|||MF1|-|MF2||=2a,|F1F2|=2c,其中a、c为常数且a>0,c>0}。 (1)当a<c时,M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2)当a=c时,M点的轨迹是两条射线。 (3)当a>c时,M点不存在。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1.双曲线定义的四点辨析 (1)当0<2a <|F 1F 2|时,动点的轨迹才是双曲线。 (2)当2a =0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 1F 2的中垂线。 (3)当2a =|F 1F 2|时,动点的轨迹是以F 1,F 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 (4)当2a >|F 1F 2|时,动点的轨迹不存在。 2.方程x 2m -y 2n =1(mn >0)表示的曲线 (1)当m >0,n >0时,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 (2)当m <0,n <0时,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 3.方程的常见设法 (1)与双曲线x 2a 2-y 2b 2=1共渐近线的方程可设为x 2a 2-y 2 b 2=λ(λ≠0)。 (2)若渐近线的方程为y =±b a x ,则可设双曲线方程为x 2a 2-y 2 b 2=λ(λ≠0)。 一、走进教材 1.(选修1-1P 54A 组T 1改编)已知双曲线x 2-y 216=1上一点 P 到它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

等于________。 解析设双曲线的焦点为F1,F2,|PF1|=4,则||PF1|-|PF2||=2,故|PF2|=6或2,又双曲线上的点到它的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c-a=17-1>2,故|PF2|=6。 答案6 2.(选修1-1P53练习T3改编)以椭圆x2 4+ y2 3=1的焦点为顶 点,顶点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为____________。 解析设要求的双曲线方程为x2 a2- y2 b2=1(a>0,b>0),由椭圆 x2 4+y2 3=1,得焦点为(±1,0),顶点为(±2,0)。所以双曲线的顶点为 (±1,0),焦点为(±2,0)。所以a=1,c=2,所以b2=c2-a2=3, 所以双曲线标准方程为x2-y2 3=1。 答案x2-y2 3=1 二、走近高考 3.(2018·浙江高考)双曲线x2 3-y2=1的焦点坐标是() A.(-2,0),(2,0) B.(-2,0),(2,0) C.(0,-2),(0,2) D.(0,-2),(0,2) 解析由题可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因为c2=a2+b2=3+1=4,所以c=2,故焦点坐标为(-2,0),(2,0)。故选B。 答案B 4.(2018·江苏高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双曲线x2 a2- y2 b2=1(a>0,b>0)的右焦点F(c,0)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3 2c,则 其离心率的值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