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小升初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阅读例文(精华版)

【小学语文】小升初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阅读例文(精华版)

【小学语文】小升初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阅读例文(精华版)
【小学语文】小升初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阅读例文(精华版)

【小学语文】小升初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阅读例文(精华版)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落篇章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B、点明文章中心;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给我一个承诺》

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②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汽车驾驶员被困在郊外;他的汽车坏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有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这位男子用马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的时候;这位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③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没有忘记告诉被帮助的人同样的一句话。

④四年后;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⑤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条金线。用爱心把它们串起来;这就是一条最最珍贵的无价的项链。

1、写出课外积累的三个有关天气的成语。(3分)

风雪交加()()()

2、“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是什么?(2分)

——————————————————————————

3、文章结尾写道:“用爱心把它们串起来”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2分)

——————————————————————————

4、按要求把短文分成两部分 (2分)

文章的( - )段说故事; 文章( )段发表议论。

5、四年后;克雷斯从一个少年口中也听到了那句话;这说明了什么?(2分)

——————————————————————————

6、看了这篇文章;说说你怎样理解“承诺”一词?(2分)

——————————————————————————

7、读完这个故事;谈谈你的感受。(2)

——————————————————————————

参考答案:

1、春暖花开、白雪皑皑、数九寒天等

2、我不要求别人的回报;但我要求你给我一个承诺······

3、每一件善事

4、 1-4 、 5

5、爱心得到了传递。

6、答应别人的就一定要这样去做。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在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她名为山庄;规模是很宏大的;那随着山势fàn wéi()起伏的宫墙里有着564万平方米的湖光山色。

当你走进山庄的丽正门;从玲珑精巧的宫殿区开始;而后是峰峦叠翠的山区;景色名丽的湖区。漫游山庄诸胜时;你就会亲身领略到;那以山林野趣为特色的塞外风光;远比(挂、贴)在墙上的名画更有生命力;更富牵襟(jīn)扯裾(jū)的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庄里每一颗明珠;无不使人观之辄(zhé)喜;每一处胜景;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但是;奇妙得很;不知为什么;我在这山庄纵览诸胜时; 有那么一瞬间;要把视线投向那比碧波粼粼的塞湖。我不能不看她;她有着一种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我。在我看来;她是绿中之绿;胜中之胜;她是xiānɡ qiàn()在这翡翠画屏上的鲜美晶莹的碧玉。

塞湖是山庄上、下湖、澄湖、银湖、镜湖、如意湖六湖的总称。那喷珠吐玉的热河泉;就活跃在澄湖的东北隅。湖上的早晨是迷人的;也许是有了热河泉的缘故了吧;轻纱lǒnɡ zhào()的湖水显得那样温柔、清澈;像多情少女的眼睛。

朝霞仿佛格外垂青这湖上的晨光;它似乎等不及水面上轻柔的白纱散尽;就把自己的全部艳丽倾注进湖中了。这时;是湖上最绚丽多彩的时节。

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yān)脂(zhī)。碧玉般的绿;胭脂般的红;这自然界中最鲜明、最美妙的色彩交融在一起了:绿水温情地拥抱着红霞;胭脂尽情地在碧玉上流泛。

当人们为这湖上的奇观深深(吸引陶醉);一时竟闹不清究竟是湖水飞上了霞中;还是红霞落进了塞湖的时候;朝日又把万道金光射向湖面了。这时湖上微风乍(zhà)起;细浪跳跃;直似搅起满湖碎金。当嘻戏的细浪潜到湖底憩(qì)息的时候;湖水又恢复了(安静平静寂静)。那乱真的倒影;把山庄的胜景都提取进了湖中;于是;塞湖上出现了奇妙的“水中天”。

1、把文中括号里不适合的词用“/”划去;在文中拼音后面的括号里填上词语。

2、给文中画横线的地方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3、解释词语中带点的字的意思:

纵览诸胜(纵——诸——)

4、文章以为线索;先从入手;概括地勾勒出山庄全貌的美丽动人;接着描写 ;绘出湖的壮观图景。

5、文章多处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使内容具体、丰富;又形象、生动;举出动态和静态描写的例子各一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本文通过对避暑山庄湖光山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7、知识积累:写出表示“看”的词单字(如:览)和双字(如:眺望)各四个。

()()()()()()()()

【参考答案】

1、贴吸引平静范围、镶嵌、笼罩

2、虽然总有

3、纵:放任;不约束诸:许多

4、湖光山色的美整体部分(塞湖)

5、动态:“这时湖上微风乍起;细浪跳跃;直似搅起满湖碎金。”静态:“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脂。”

6、热爱大自然

7、瞧、望、盯、瞪、视、窥、瞅、瞥、瞟、觅……;端详、观察、观看、观赏、观望、打量、张望、扫视、环视、仰望、俯视、窥视、浏览、侦察、瞻仰、潦望、怒视、巡视、检查、视察、察看、查看、看望、探望、鸟瞰、窥视、注视、寻觅、寻找……

?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c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 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国学知识】最新小学语文国学文学常识试题含答案 (3)

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项拓展练习 国学文学常识试题 一二三总分 一、国学选择 1.《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指出要解决教师的时间问题,最主要的是要看() A.工作时间能否减少 B.工作效率能否提高 C.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 2.“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这是小说《西游记》中一个章回的题目,这个章回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A.唐三藏B.玉皇大帝C.孙悟空D.猪八戒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B.《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局部入手的梗概,另一部分是从整体情节入手的精彩片段。 C.《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文章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点明父亲遇害的时间,更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 D.“鲁提辖”“刘姥姥”“星期五”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人物。 4.《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蜀中大将是() A.张飞B.关羽C.赵云D.黄忠 精品 原创

5.下列哪个人物不是杨红樱笔下的人物?() A.张达B.贾梅C.马小跳 D.路曼曼 6.“别时容易见时难“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 A.李煜、柳永B.柳永、李清照C.李煜、李商隐 7.读诗《静夜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B.《静夜思》描写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色。 8.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 A.《示儿》中“乃翁”的意思是“你们的父亲”。 B.《已亥杂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C.《题临安邸》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升。 D.“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的意思是“沉默”。 9.下列诗句( )不是陆游的。 A.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0.“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哪部经书已经失传() A、诗经 B、书经 C、易经 D、乐经 11.曹操曾称赞他手下一员大将为“吾之樊哙”,他所称赞大将是谁?()A.典韦B.夏侯淳C.许诸D.李典 12.下面诗句所写何人?请选一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A.刘备 B.关羽 C.曹操 D.诸葛亮 13.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通报消息 B.娱乐健身 14.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 A.静脉 B.动脉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

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小升初语文必背文学常识汇总

1.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2.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4.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作者是许慎,这是第一部按部首归类的字典,这种归类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5.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 多种重要着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6.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7.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11.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对志向的不懈追求。 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6.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17.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第一部分基本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快速浏览全文,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不管生词难句.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浏览题目,然后带着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总顺序(包括总分.分总).参观或游览顺序.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类别顺序. 2.表达方法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小学一般只出现前三种)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一般只会考“倒叙”) 4.描写有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5.人物描写有五种: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6.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引资料.下定义……) 7.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反复……) 8.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

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 9.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见义勇为…… 第三部分基本方法 一.概括全文内容 1.本文写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找出每大段的段意串起来. 二.概括中心思想 1.本文表现了谁的怎样的精神. 2.本文表达了谁对谁(什么)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某句话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1.中心句,突出中心(或点明中心)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总起句: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4.其他作用:和开头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 四.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的好处:内容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的好处:语气亲切自然.(代表性的文章是《再见了亲人》的1.2.3段,《山中访友》的3.5自然段)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一)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一) 第一部分 中国文学简介(线索)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 二、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 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三、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歌)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 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 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 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 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D、先秦诗歌 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 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 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 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四、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A.两汉散文

小学语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方法大总结

小学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如何读懂文章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即读完文章后,(1)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四年级

小学语文三、四年级阅读答题技巧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4.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5.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6.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7.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8.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9.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小学语文答题的小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升初语文常考文学常识汇总

精心整理 小升初语文常考文学常识汇总: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着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 2 3 4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着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 9 10、11世纪 11 《国 《战国策》,沿用至今。 1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3、《邹忌讽齐五纳谏》先自《战国策》,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 14、《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对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版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版(不限 于小学) 2013-05-06 00:00 音字词 【词义】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的心情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句子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物)……)(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动。)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物……的特点)(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的特点)(……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了语言的气势。)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的主旨”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也更强烈。)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7、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8、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 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模版】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节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引导语:小学语文阅读解题技巧,由应届毕业生培训网整理而成,谢谢您的阅读。 一、了解文章大意 可从两方面着手。 1.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们可以把审题与读课文结 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文先读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命题的,由人想到事,围绕事情提出问题 (2)以事命题的,抓课题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 (3)以物命题的,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 (4)以地名命题的,由题目想到景物,围绕景物特点提出问题 读文时,又要反过来看看文章内容是怎样紧扣题目,展开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文章所写内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体现,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组织材料的: (1)纵向思路 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如:《做风车的故事》,我们就可按上述提示,边读边摘要点:喜欢做手工→做风车→赞扬→嘲笑→难受→ 发愤学习,我们用恰当的词语把上述要点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2)横向思路 如按事情的特点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注意有没有思路。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开 头先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分别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个方面描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最后 总结西沙群岛的富饶,我们抓住了开头这一句话,全文脉络就清楚了。

二、读懂每一句话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章的各个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文章有几层意思,最后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整体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文章应该读懂每一句话。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和比较难懂的句子,更要认真思考。 1.抓关键词语。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只有一两个或几个,这就是一句话的关键词语,我们能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中有关的词句或段落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阅读文章要联系文章写作时代背景,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4.用缩句法读懂长句。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较长可以用缩句的方法,先抓“主干”,剔去“枝干”,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四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断提出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读懂每一段话 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要准确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话的意思,必须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1.抓中心词。一段话总是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就像一句话中有关键词语一样,有的段落它有一.两句表明主要意思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容易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2.理清层次。有些自然段没有中心句,必须通过逐句分析,理清一段话层次,先弄清每层意思,再归纳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意思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因此,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划分。 五.最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答题的小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1.岁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3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36.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38.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 巧与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一)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三、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

2019年实验小学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实验小升初试卷 语文试卷答案与分析 、读拼音、写汉字。(8分) zhi:( )手可热( )嫩()留鳞次()比 qi ^n: )疚天()镶() ()绳 z 炙稚滞栉 歉堑嵌纤 【考核知识点】同音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同音字的知识点。学生平时记忆词语的时候要多尖注字体的正确书写。同时,在识记课本中字词之余,也应多积累一些课外的字词。 二、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B、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这家酒店环境优美,管理严格,服务人员热情周到,对顾客相敬如?宾?…。 【参考答案】B 【考核知识点】成语的运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的知识点。学生识记成语时,除了其字型外,还要掌握成语的意思和使用范围。做此类题型时,可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褒贬义等方面进行判断,A选项和C选项都是贬义词,与题意不符;D选项指的是夫妻之间互相尊敬,使用对象是夫妻。因此,答案选B。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 B、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 C、漫步花丛,我闻到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D、从化荔枝远近驰名,是岭南佳果之一。 【参考答案】D 【考核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修改病句的知识点。学生只要掌握病句的病因,并且掌握一些常考题型,就很容易得出答案。在此题中,A选项“浑身遍体鳞伤”是重复啰嗦;B选项“通过……使……”是去“使”原则;C选项“闻到鸟语花香”搭配不当。因此,答案选D。 四、将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顺序填入句中括号里。(4分) 汉字是()、()、()、()文字。 A、科学而又实用的 B 、凝聚了咼度智慧的 C、我们祖先创造的 D 、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 【参考答案】DBAC 【考核知识点】句子的逻辑尖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的逻辑矢系的知识点。该题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顺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o 五、判断下列内容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括号里打甘、。(6分) 1、“乏”字用部首检字法,应查“之”部,共4画,读音为“ f家,“浑身乏力”的“乏”是 “疲倦”的意思。() 【参考答案】() 【考核知识点】查字典&字词理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查字典和字词理解知识点。该题中“乏”字的部首应为“丿”,因此该题错误。 2?“蜂拥而来” “鱼贯而入” “视死如归” “趋之若鸳”四个成语都含比喻手法。() 【参考合案】V 【考核知识点】成语的综合运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综合运用的知识点。学生识记成语的同时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蜂拥而至”指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 “鱼贯而入”指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