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一、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体现在丁玲的作品中,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那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阖下,就长声叹息起来,不过也许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像她父亲一样的狂放的笑和怎样去扇动那美丽的眼”(1)。这样,活脱脱一个美女就站在你面前,而且眨着美丽的双眼。《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虽没有对莎菲外貌的描写,但是我们从苇弟、凌吉士及周围的人对莎菲的态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女,性情乖张而又让人怜爱。《阿毛姑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请阿毛作模特给他们画,每月给五十几块钱,这足以证明阿毛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妇,但肯定具有较好的面容和身段。真是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心灵美。在丁玲小说中,除了闭花羞月之貌的美妙女子外,还有心灵圣洁的女性。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利用做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虽被日寇侮辱与损害,但仍敢于寻求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敢于去寻找在一般人眼中已永远失去的幸福。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抗战的胜利,她献出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贞洁,她的心灵是高尚的、纯洁的,作者为这女子取名为贞贞,不就是在赞同吗?贞贞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心灵永远是美好的圣洁的,作者对她充满了赞赏和惊叹。

人性美。从古至今,凡是符合道德规范的都是美的,是大家赞扬的。丁玲笔下的女性也不乏

具有人性之美的女性。《梦珂》中是这样描写梦珂之母的:“......但这姑娘却因了在母家养成的贤淑性格和一种自视非常高贵的心理,所以从未为了他的挥霍,他的游荡,以及他后来的萎靡而又易怒的神经质的脾气发生过龃龉......”(2)只廖寥数笔,就把一个让人非常怜爱的标准的旧式贤淑女子刻画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她的贤惠她的高贵她的忍耐,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在不顺心的环境下,仍能低眉顺眼,相安无事。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古典美女形象。又如《杜晚香》中的杜晚香小时候受到后母的厉声呵斥,甚至是耳光拳头,她都默默承受,并“享受着劳动的兴趣”(3)。后来遵从后母嫁人作了媳妇,再到参加共产党,飞向北大荒,参加建设,最后成为排头兵,符合当时人民的心愿。虽然全文不着一字写她的外貌,我们仍然觉得她很美,是那个时代妇女的楷模。

总之,丁玲笔下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但是各有各的特点,绝不雷同,个性鲜明。

二、傲气的背面是女性对时代的叛逆

读了丁玲的小说,其女性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她们骨子里有股潜在的傲气,其核心是不甘沉沦,对旧时代、旧制度的叛逆。这股傲气和叛逆精神在作品中俯拾即得。如《梦珂》中的主人公梦珂开始便露出一股傲气,她看不起那个矮胖胖的“红鼻子先生”,从第八教室把那个受辱的模特儿挟着挤出了人丛,因为她看不惯这里的众多同学,所以她十分厌恶学校的生活,最后离开了学校,到了姑母家里,不得不与表哥及周围的人相处,并且假装快乐。她不愿意过表哥表嫂他们的生活,卓然超群,最终又离开,成了电影明星林琅。她虽然没有找到更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又明显表露出不同常人的叛逆性,这不能不说是梦珂的傲气在起作用。

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呢?苇弟十分爱她,但她却看不起苇弟,认为苇弟不了解她,并且百般捉弄他。对于她深爱的凌吉士,她又看不起他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卑劣的灵魂,最后痛苦地离开了他。苇弟、凌吉士应该是当时比较典型的人物,而莎菲或多或少多有点看不起,这恰恰证明莎菲有股“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傲气。再如《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姑娘出嫁后,虽然没有出格的言辞,但是后来她从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小二,对于小二与婆婆的打骂,她“快乐的承受着”,厌倦了一般人的生活。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对于村人的不理解、讽刺、挖苦,不是针锋相对地去反抗,而是以一种卓然的傲气不予理睬。

三、悲剧正是女性命运的深刻体现

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红尘中悲剧的源泉。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多是美的,把美的女性的挣扎与毁灭赤裸裸地展示给人们,她们越是美丽,越让人们感到悲哀。丁玲笔下的美的女性,其命运多是悲的。如梦珂生活的时代,女性意识

开始觉醒,为了维护一个模特的尊严,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这还不是悲剧的高潮。后来被接到姑母家里,过着貌似安逸的生活,但是心理有些许失落,最后变成林琅,成为“空前绝后的初现银幕的女明星”(4),以供男人们“得到名人所以捧的欲望的满足或只想在这种欲望中得到一点浅薄的快感”(5)。一个有正义感,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漂亮女子最后没有了棱角,是被当时的社会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女明星,真是红颜命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是多变而令人迷惑的女人,性情乖张,她面临两种不完满的爱情,苇弟爱着莎菲,但莎菲认为他不理解自己,因而嘲笑他,捉弄他,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但是她爱着的凌吉士却只有漂亮的外表,内心十分卑劣,最终十分艰难地摆脱了凌吉士。她“灵魂的觉醒与醒后的痛苦,战斗的无目标性和目的的不明确感,过去的失落与未来的渺茫”(6),使她迷失在自己心灵的城堡中,渴望着爱,渴求自由,这不是她的过错,但最终却到西山去坐以待毙,以死亡完成这一番人世激情的行走,香消玉殒,让人痛惜。

《阿毛姑娘》悲剧气氛更浓。作品一开始让人预感到阿毛的命运大概不会好,因为本是喜事的阿毛出嫁,却被作者描写的很凄凉,阿毛老爹“笑容里却显露出比平日更凄凉、更黯淡的脸”(7),这为阿毛的悲剧埋下伏笔,中间阿毛挨打,她不知这打是找不到偿还的,她恨不知恨谁。阿毛作为弱者,受到摧残,而且“找不到偿还”,阿毛哭也不哭,“好像很快乐地挨打”(8)。阿毛生病,老爹看望,相别还不到一年,他以为的活泼女儿“已变成他一眼已认识不清的一个无生气的瘦弱女人了”(9),最后阿毛“懒得活,觉得早死了好”(10),寻了短见,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身心遭受巨大的摧残,利用作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这个伟大的女性,为了抗战,献出了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但是,回村后,因为失去贞洁,别人不理解他,看不起她,她没有申辩,没有忏悔,然而心中确有无尽的痛苦,当这痛苦化为一声轻浅的微笑时,我们好像感觉到她的心像熔炉,五脏六腑都被燃烧着,静水下面有激流,在貌似平静的轻浅的微笑后面,隐藏着剧烈的痛苦。

正因为她们一个个都是美的,而命运对于她们都是残酷的,因此,她们的死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

四、在痛苦中高歌奋起

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美的、悲的,但是她们在痛苦中高歌:为了模糊而又确实存在的幸福,不惜遍体鳞伤,甚至死亡。莎菲、阿毛没有向命运低头,以爱的追寻作为她们最明显的抗争手段,在自己幸福的希望破灭时,选择了轻生之路,我们可以说她们是勇敢的,具有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如果她们是比较勇敢的,那么杜晚香、贞贞就应该

是“勇士”了。杜晚香在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叱声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中长大,却像“一枝红杏”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风残雨暴,黄沙遍野,她总是以她的鲜艳,唤醒这荒凉的山沟。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这是个柔弱的勇士,最后飞向北大荒,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排头兵,她是成功的勇士,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善良、勤劳、勇敢。贞贞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虽被日军侮辱与损害,仍敢于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为游击队提供情报。有一次,她身体不好,正赶上一个消息要立刻送回来,就晚上自己摸黑“来回走了三十里,走一步,痛一步,只想坐着不走了”,“可是不行哪,又怕鬼子认出来”,“才又拖着起了身子”(11),寥寥数语,把一个伟大无私,而又勇敢的少女形象勾画出来。为了抗战,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难道这不比男性更加伟大,更加勇敢吗?

丁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美、傲、悲、勇”的鲜明特征,构成了丁玲女性小说的独特视角。文学即人学。我认为,丁玲文学表现特点的形成,究其原因,与她的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刚刚四岁就死了父亲,从7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四处流浪。幸亏丁玲有个刚毅的母亲,她的刚毅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女儿最大的熏陶。在丁玲的生命中,影响最大的是伟大的母亲,其性格的刚毅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后来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身上。丁玲在1942年写成的那篇著名散文《“三八”节有感》中,概括她对自身作为女人的命运:“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丁玲自身的遭遇和她小说中的人物有些相似,丁玲一生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一个综合写照。丁玲本身是女性味十足的女人,经过四次婚恋,她有过在生活中的苦闷与彷徨,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

在丁玲身上,也存在着一股傲气。《丁玲谈早年生活二三事》是丁玲的录音整理记录,其中谈到1923-1924年间在上海大学时的一些情况,有一段时间“同学有戴望舒、施蛰存、孔另境、王秋心、王环心等,这些同学对我们很好,我们则有些傲气。”这寥寥三句话,真实记录了丁玲在上海大学时的姿态。这种女大学生的傲气,我们可以在梦珂、莎菲身上找到。另外,丁玲还有意识形态上的傲气。丁玲自负是一个彻底解放的女青年,这一点可以从施蛰存的《丁玲的“傲气”》中看出,当时施蛰存“因鼓动…非孝?而暴得大名,来当了上海大学的…教授?”,所以丁玲“常常去他那里玩”。丁玲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傲气,我们可以从阿毛、贞贞身上找到。

我始终觉得,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写莎菲的心理,写的就是她自己的心理,甚至是

写的她认为的所有的“女性十足的女人的心理。”莎菲与苇弟、凌吉士的关系与经历象极了作者与胡也频、冯雪峰三人的关系与经历。丁玲曾在信中这样写过她与冯雪峰的感情:“我和他(胡也频)相爱得太容易,太自然了,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然而,对于你真真追求,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你不难想象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我就要放在你的掌握中,我的接吻......”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高兴使我胆大了,我狠狠地望了他几次......我把他什么细小处都审视透了,我觉得都有我嘴唇放上去的需要。”这两段文字多么相象。因此,莎菲的心理与丁玲的心理有某些相似之处。丁玲在《梦珂》中写梦珂与其表哥的感情经历,则是作者与其舅舅家的表哥关系的想象,有一定的影射成份。我们所以在梦珂和莎菲身上找到不成熟的作者少女时的形象,而在贞贞身上则看到了作者作为成熟女人的激情美。她在数十年的时代风浪中所经历的浮沉与漂泊,并不亚于《我在霞村的时候》里肉体上遭受了日本兵蹂躏折磨的贞贞,而其精神灵魂上的坚强不屈,对生命的渴求和向往,也是并无二致地契合。在那漫长的遭受非人待遇的时光,她何尝不像贞贞一样“不要任何人对她的可怜,也不可怜任何人”,她“像一个被困的野兽,她像一个复仇的女神”(12)。在《杜晚香》中的主人公杜晚香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大公无私,用作家自己的话讲,“作家要经常勉励自己去掉私字”。女作家丁玲对革命火一样的热情,也在杜晚香身上体现出来。

因此,丁玲笔下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有时真实反映了当时丁玲的某些情况。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包括她自己笔下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也许正因为丁玲“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所以她才能写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女性作品来。她以前的女作家,无论是冰心,还是冯沅君,笔下的爱往往还只是有“情”而无“欲”。无“欲”的男女之情是不纯粹的爱,有了情与欲的爱或许才是完整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胆、率直地写出女性深层心理的作家,也是女性对男权的“反抗者”。在二三十年代之交,在当时的“历史风云”的笼罩下,存在着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即使是在那些“革命加恋爱”的小说中,也透者男性的性别优越感,女性放置于边缘、陪衬的地位。丁玲是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

总而言之,丁玲以其独到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触,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最深的层次里深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着女性的前途,探

索着女性的出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07016.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8-20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文/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导读]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

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

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意识重新觉悟的曲折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这样关心妇女的命运,这样强调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样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的关键;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像她那样,为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妇女的彻底解放手那么多的磨难。

丁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中文摘要】丁玲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引起世人的注意。她心理和思想上的成长轨迹,更揭露出在封建意识笼罩下女性解放的艰难。丁玲的创作早期是她女性意识表达得最为强烈和自由的时期。丁玲把几千年来沉积于女性心中对男人的仰视变为俯视的心态历程,做了深层次的透视,从而树起了女性主义的旗帜。写了女性就是在她崇拜的男人面前,她们也会冲出爱的迷雾,以女性要自强的思想走自立之路。丁玲以女性的主体意识来写她笔下的女性常常闪耀出女性主义的火花的美。

【关键词】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主体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主体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丁玲是一个把自我意识张扬到了极致的人,她自身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的一个综合写照,她有过她们在生活涡流里的苦闷与迷茫、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以及自我与坚强。

一女性的觉醒与矛盾

丁玲以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中国女性在封建男权文化压迫下的全部痛苦记忆和解放希冀。丁玲把几千年来沉积于女性心中对男人的仰视变为俯视的心态历程,做了深层次的透视,渴望把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能转到女性世界中来,树起

女性主义的旗帜,在强烈的个性意识、女性意识烛照下。对男权中心文化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彰显出超越同时代许多作家的抒写力度与深度。

承接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潮的余绪,丁玲初登文坛便以其特有的惊世骇俗的思想,孤独而倔强的反抗姿态震惊于世。她从女性视角切入现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男性与女性、女性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文化冲突中,表达女性个体生命与精神世界的痛苦、压抑与挣扎,探究女性解放的精神出路。

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包括她自己笔下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也许正因为丁玲“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所以她才能写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女性作品来。她以前的女作家,无论是冰心,还是冯沅君,笔下的爱往往还只是有“情”而无“欲”。无“欲”的男女之情是不纯粹的爱,有了情与欲的爱或许才是完整的。

丁玲这种对女性的独特感情,促使她对女性的命运特别关注。于是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女性,不论是多愁善感的莎菲,还是沉入苦海的贞贞,或是在暴风中仍寻求甜美爱的黑妮,以及在风风雨雨中生活过来的丁玲自己,她们都是渴望自己能在得到社会与人的理解中,来寻求女性的生命真谛。正由于这样,茅盾称莎菲不仅是那个“时代苦闷的创伤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而且还是“旧礼教的叛逆者”,“是‘五四’以后解放青年女子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二女性主义爱情理想的陨落

丁玲以女性的主体意识来写她笔下的女性常常闪耀出女性主义的火花的美,其原因用丁玲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并指出女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丁玲这种对女性的独特感情,促使她对女性的命运特别关注。于是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女性,不论是多愁善感的莎菲,还是沉入苦海的贞贞,或是在暴风中仍寻求甜美爱的黑妮,以及在风风雨雨中生活过来的丁玲自己,她们都是渴望自己能在得到社会与人的理解中,来寻求女性的生命真谛。

丁玲的女性小说大多采用内聚焦叙述,通过日记体、书信体对确定聚焦对象进行集中描写,直率、大胆地袒露女性自我深刻而细腻的生命体验和人格独立的渴求,这使她的小说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色彩和自叙传特点。《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女性对人生的追求与精神上的苦闷徬徨。通篇采用莎菲的心灵独白,没有任何掩饰,在赤裸炽热的情感宣泄中,莎菲的疯狂、孤傲、不柔顺、不通情理,对爱的炽热追求与渴望,以及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性苦闷全部得到艺术化表达,是真正的女性自我言说。

我始终觉得,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曰记》她认为的所有的“女性十足的女人的心理。”莎菲与苇弟、凌吉士的关系与经历象极了作者与胡也频、冯雪峰三人的关系与经历。丁玲曾在信中这样写过她与冯雪峰的感情:“我和他(胡也频)

相爱得太容易,太自然了,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然而,对于你真真追求,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你不难想象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我就要放在你的掌握中,我的接吻......”在《莎菲女士的曰记》中有这么一段“高兴使我胆大了,我狠狠地望了他几次......

我把他什么细小处都审视透了,我觉得都有我嘴唇放上去的需要。”即使是在

两性关系上,她们也彻底摆脱了传统女性对男性的精神依附,不再甘于成为男性的附庸或者男性欲望的工具,而是站在与男性平等,甚至更高的精神层面,大胆地打量、坚决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性爱对象,追求一种灵肉相谐的爱情理想。

三文字背后的思索

从自觉的女性意识出发,她始终或隐或显地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对女性主体进行深层观照,在女性与外部世界多重复杂关系的独特发现与描写中,刻划了一批执着大胆、崇尚自由的个性解放女性形象,表达其对女性解放与社会革命的深层思考,赋予文本强烈的探索性和先锋性特征。

《莎菲女士的曰记》中莎菲是一个背负着时代苦闷与心灵创伤的的叛逆女性,他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幻想着热烈而刺激的生活,但她又患病又贫穷,生活得灰暗惨淡。

但是她们在痛苦中高歌:为了模糊而又确实存在的幸福,不惜遍体鳞伤,甚至死亡。阿毛没有向命运低头,以爱的追寻作为她们最明显的抗争手段,在自己幸福的希望破灭时,选择了轻生之路,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些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杜晚香在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叱声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中长大,却像“一枝红杏”。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在与生存环境的抗争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斗志。她们独立、自我、倔强、执着,不受环境左右,勇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女性自我和自我精神上都达到超出于“五四”新女性的现代精神高度。阿毛不满于现实中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以及无爱的婚姻,向往现代文明的新生活,几度挣扎与幻灭后,以毁灭自己来表达内心的不屈服。贞贞不幸遭受非人的凌辱后没有痛不欲生,而是顽强地抗争,以坚韧的意志力面对周围的不理解和流言蜚语,甚至拒绝了带有施舍意味的婚姻。

丁玲的女性小说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力。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不懈探求女性的复杂心理世界与精神走向,对女性的存在进行了文学乃至哲学的反思,体现出一种对男权中心文化与传统女性形象史无前例的解构与颠覆,将女性写作最终从男性话语中独立出来。其超前、现代的女性意识和文化品格对同时代和后世的女性文学创作,无疑都产生了深远的思想或艺术影响。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 老师 论文 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 题目来源及意义 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领 域 状 况 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 她创作的变化。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 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 容 提 要 或 实 施 方 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 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 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些女性 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 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 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一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1))。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 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_上_

收稿日期:2010-02-26 作者简介:张玉秀(1961-),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 2010年第1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No .1 总第38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 o &T 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 .38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上) 张玉秀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海南海口570105) 摘 要:丁玲,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漫长的文学道路上,创作出了许多人物:农民、革命者、知识分子、士兵等等,都曾走入她的笔端,这些人物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最为成功的还是一系列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的塑造。丁玲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敏锐视角,深入到女性形象的内心世界,以这些女性在现代社会的沉沦、挣扎、痛苦、不幸,以及她们对生、对爱、对美的追求、困惑,对死的叩问为艺术视界,向我们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的命运,展现了她们对自由、解放的不息的追求、奋斗足迹。 关键词:丁玲;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 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0)01-0007-06 丁玲,我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小说见长的优秀女作家之一,从1927年处女作《梦珂》问世,到1979年《杜晚香》的发表,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漫长的文学道路上,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农民、革命者、知识分子、士兵等等,都曾走入她的笔端,这些人物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最为成功的还是一系列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的塑造。丁玲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敏锐视角,深入到女性形象的内心世界,以这些女性在现代社会的沉沦、挣扎、痛苦、不幸,以及她们对生、对爱、对美的追求、困惑,对死的叩问为艺术视界,向我们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的命运,展现了她们对自由、解放的不息的追求、奋斗足迹。 一 “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后的 早期知识女性形象 丁玲开始小说创作的时候,恰逢中国新文学历史发展中第一个十年终结、第二个十年即左翼文学十年开始萌芽的转折时期,曲折多难的社会生活、人生经历强烈地影响到她的创作,改变着她的创作风格,使她的创作与她的生活道路、与社会的动荡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五四”时期高举的“个性解放”的旗帜开始向革命时期的“阶级解放”的标语过渡。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及大革命在国民党右翼背叛之下失败后的触目的流血、暴力,使一大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生了转变。他们意识到当年“五四”时期追求的“个性解放”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是空幻无力的,它只能给人水中花的虚幻场景,他们 ? 7?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二○一三年五月六日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引言 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她的一生可谓历经风霜,看过世间百态,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也多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主线,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和对理想化生活的渴望。 1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Vol.30 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关键词:小资产阶级女性;个性解放;悲剧;性爱 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09)052009220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和丁玲都是擅长塑造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的能手,尤其在他们的前期作品中。前者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出色地刻画了章静、孙舞阳、章秋柳等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系列;后者则通过日记体形式,成功地刻画了以莎菲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群。这两组女性形象多年来分别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人察觉出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们作为群体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造成两者同质与异质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以及女性解放所应走的道路。 一 茅盾和丁玲都经历了“五四”运动到大革命低潮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的奋斗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故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11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茅盾作品中的时代女性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都作了彻底的否定。她们宣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1]。在她们眼里,一个平庸停滞的社会,能使自己愉快的是刺激。“刺激对于我们是神圣的、合理的”,“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现在有路,现在就走”[1]。这些观念对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旧秩序和压迫妇女的道德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更鲜明地表现在她们的两性关系中。这些新女性首先打破了几千年来的男子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中觉得性的享乐也是女子的权力,她们既无传统女性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更没有被男人遗弃后痛不欲生的哀怨,而是至少用平等乃至居高临下的态度挑剔异性,借此保持现代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慧女士(《幻灭》)在纯洁的初恋受到创伤以后,甚至把性作为向男性报复的一种手段;孙舞阳(《动摇》)、章秋柳(《追求》)在两性关系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她们彻底颠倒了过去以男性为主的秩序,对传统的婚姻制度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受指挥的倔强的男人,要行使夫权拘束我的男人,还是没有的好”[1]!在她们看来,作为新女性,应有绝对的性自主意识,应高扬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风貌。 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从小就离家出走,去寻找个人的独立和幸福。在她面前,一切封建旧礼教都失去了作用,她以强烈的自主意识支撑着自我的独立人格,不再做男人的 收稿日期:2009205208 作者简介:徐小凤(1972—),湖南耒阳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9

丁玲女性意识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学生康慧慧 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 年级12级专接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8月

目录 题目 (1) 摘要 (2) 正文 (3) 一 (4) 二 (5) 三 (6)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康慧慧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丁玲日益受到进步革命人士和先进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1]丁玲在 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

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由于两 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 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 得心应手。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她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对于女性角色她认为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她曾用尖刻的话语说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只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达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奶当众喂了一千年的奶。”[4]这表明了张爱玲推翻了传统女性神话。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神化”只是男人们征服女性的手段。男人们对“神化”女性的赞颂实质是在向女性实施男性标准的“妇德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

读《丁玲作品》有感

读《丁玲作品集》有感 好早时,在书市上买了一本《丁玲作品集》,但一直未顾上看,这几天无事,抽空看完了。集中选有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以及《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母亲》《阿毛姑娘》等十七部长、中、短篇。通过此次阅读,再加上以前读过的《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从夜晚到天亮》等小说,基本上丁玲的主要作品我都读过了。说实在的,丁玲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不要说80、90后们,就是对于我,也都不太具有吸引力了(这也是为什么书买来却长久未读的原因),但它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 丁玲可以说是一生坎坷。早年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出手就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幽禁三年。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丁玲在当时也算世界知名作家,那时陕北的文化人还很少。丁玲到陕北,受到欢迎。连伟大领袖都曾写诗赞曰:“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但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因杂文《三

八节有感》遭批,还是伟大领袖说了一句:“丁玲同王实味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才得以过关(王后被冤杀)。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曾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好景不长,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晚年的丁玲被骂成“左”,丁玲晚年曾说道:“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 我个人认为,丁玲的遭遇还是文人相轻的结果,卖力、起劲批丁玲的许多是文人。文人相轻既不稀奇也不可怕,但一和政治、权力结合就变味了,能量也就更大了。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作有《丁玲文集》五卷。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摘要:述了丁玲在上世纪20、30、40这三个不同年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梦珂、莎菲、丽嘉到贞贞、陆萍等女性形象的塑造为代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丁玲这三个时期的作品。但综观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不止文中所述诸方面,而所论述之各方面,也仅供以后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丁玲;三个时期;三种女性 一、苦闷叛逆的20年代 1927年丁玲初登文坛。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创作相继陷入沉寂,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如晴天霹雳,给文坛带来了不小的惊异和兴奋。 1928年冬天,丁玲发表了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女士是具有较高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在这部小说中,丁玲生动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的心理,这是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的女性形象,一个在革命低潮时失落在个人追求里,对生活感到悲观,甚至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作家。莎菲孤高自傲、愤世嫉俗。她摆脱了封建束缚,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美好生活,她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

花在恋爱上,把恋爱视为生活中的唯一的“大业”。她疯狂 的恋上凌吉士,但又逐渐发现凌吉士的卑劣的灵魂,他倾慕他的丰仪,接受他的“爱”的表示,而后又鄙视自己。就这样,在灵与肉、爱与恶纠葛厮杀中,她却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梦想的破灭,使莎菲由追求爱情转为怀疑爱情。更而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直至最后发出痛的绝叫:“悄 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 莎菲甚至可以说带有丁玲自我表达的愿望及动因,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大革命前后城市小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客观反映,而且也是丁玲本人自我的表现。她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理想天地中,在个人情感的天地里挣扎,固守自我一己的体验,在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往往有叛逆的行为,她们不仅承受着来自经济、思想、情感各个方面的折磨,而且承受着来自男性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但她们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当冷酷的现实粉碎了她们的理想和追求时,她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思索,由思索感伤苦闷,由感伤苦闷虚无。这也可以说是她自己的内心独白。 二、挣扎独立的30年代 左联成立,丁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有《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二)》、《母亲》等。

论丁玲笔下沙菲女士的形象

论丁玲笔下莎菲女士的形象 摘要:《沙菲女士的日记》主要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以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刻画了自己疯狂迷恋虚有外表而没有实质内涵的绅士的心理活动,以及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任何事。本文主要通过展示蔑视世俗而又害怕舆论,温和善良而又娇纵任性,追求理想而又茫然迷失,内心苦闷而不被人理解的莎菲的形象,来塑造“五四”退潮后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形象。 关键词:《沙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 丁玲(1940-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人。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事业。其文学创作也从最初的单纯书写个人苦闷逐步转向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沙菲女士的日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郁达夫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赶上小说的总结和结束。莎菲的形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一、蔑视世俗而又害怕舆论 不可置否,莎菲是一个矛盾着的人,她的矛盾表现在她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上,在很多时候,她是尖锐的,她是爱憎分明的,她是敢于向世俗挑战的,如:在她生病没人给她来信安慰她的时候,这是曾经追求过她的一个安徽的粗壮男人给她寄来了一封信,她却看都没看完就撕掉了,就因为“我真肉订那满纸的‘爱呀爱的’!我怨恨我不喜欢的人们的荩献……”她并不会像别人一样,表面一套心里一套,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敢于说更敢于用行动表现她的不屑和憎恶。但当她向毓方吐露自己的心声而不被理解而伤心时,“想那些才女们,因为得了一点点很不受用,便能‘我是多愁善感啊’,‘悲哀呀我的心’,做出许多新旧的诗,我呢,没出息,白白被这些诗境困着,连想以哭来代替的诗句来表现一下我的情感的搏斗都不能。”可以说她是看不起那些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泛滥的所谓的才女的,甚至都有点看不起她们,同情她们……当他知道云霖和毓方因为怕生小孩便不敢住在一起时,又“忍不住嘲笑他们了。这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压住这爱的表现?”这是他对封建礼教强烈部门的职责与斥问。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莎菲是彻底的世俗的反抗者,在有的时候,她在蔑视世俗的时候却又害怕舆论。当她发现自己深深的思念着凌吉士并想去找他时,她软弱世俗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她犹豫,她煎熬:“难道我去找他吗?一个女人这样放肆,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何况还要别人来尊敬我呢!”当他白天主动接近凌吉士后,晚上却又立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了:“我决定了。我懊悔了,我懊悔我白天所做的不是,是一个正经女人所做不出来的。”可怜的莎菲,你为何会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此的在意别人无所谓的看法而让自己整日的煎熬? 二、温和善良而又娇纵任性 但凡每一个深入人心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必然是性格之中包含了我们所期盼和所欣赏的人性之美。我们的莎菲也是如此温和善良而让你不知不觉爱上的一个人。她甚至“又是为一朵被风吹散了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的,不可捉摸的难过。”这是怎样一个善良心地好的人!一朵被风吹散的白云都能触动她难过的神经,怎能让我们不喜爱她?当她把苇弟捉弄哭后,“是又不会惭愧起来,于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