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微生物学第09章 球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09章 球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09章  球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09章  球菌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第一篇医学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高级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高级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级医学微生物学(Advanced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简介 高级医学微生物学(Advanced 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阐述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中有关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大量新进展资料,包括细菌耐药性,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失调,医院感染,细菌生物膜,细菌L型,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疫苗,性传播病原微生物,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等,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密切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启发研究思路。 教学大纲 一、开课单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二、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三、总学时数:20 学时,理论授课 4 学时,辅导16 学时 四、教学方式:配合多媒体讲授概述,其余内容辅导、讨论学习 五、考试方式:开卷100% 六、教材和/或主要参考书目:(包括主编、书名、出版社和出版年代) 参考文献: 1.龙北国 江丽芳主编 高级医学微生物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贾文祥主编 医学微生物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闻玉梅主编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4.严杰 钱利生 余传霖主编 临床医学分子细菌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Kathleen Park Talaro. 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5th edition, 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版) 2005 6.徐建国主编,分子医学细菌学,第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七、教学目的和要求: 旨在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启发研究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有些题目和内容可根据当年的热门话题由教师指定或自选。 八、教学主要内容:(章、节)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细菌毒素 第3章 细菌耐药性 第4章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失调,医院感染, 第5章细菌生物膜,细菌L型, 第6章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 第7章微生物疫苗, 第8章性传播病原微生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 第9章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等, 第10章幽门螺杆菌

【免费下载】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 一、选择题(60分) 10、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 A 内毒素 B 抗毒素 C 抗生素 D 维生素 11、欲杀灭芽胞,需选择( ) A 煮沸法 B 流通蒸汽灭菌法 C 巴氏消毒法 D 高压蒸气灭菌法 12、不能与红汞同时使用的是( ) A 漂白粉 B 70%乙醇 C 新洁尔灭(苯扎溴铵) D 碘液13、关于乙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浓度在70%-75%时,消毒效果好 B 经常用于皮肤消毒 C 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定期调整浓度 D 用于粘膜及创伤的消毒14、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 ) A 转导 B 转化 C 接合 D 溶原性转换15、关于正常菌群错误叙述的是 ( ) A 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间应维持动态平衡 B —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C 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厌氧菌 D 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16、医院内感染不包括 ( ) A 术后感染 B 输血后肝炎 C 住院期间发生的骨折 D 陪护人员感染17、目前已知的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 霍乱弧菌肠毒素 B 破伤风痉挛毒素 C 葡萄球菌肠毒素 D 肉毒毒素 18、不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破伤风梭菌 C 肉毒梭菌 D 产气荚膜梭菌 19、关于抗感染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 ) A 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 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 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D 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20、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 ) A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 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应先严格消毒 C 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 D 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21、能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是 ( ) A 卡介苗 B 破伤风抗毒素 C 丙种球蛋白 D 抗病毒血清、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 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心得,从《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对《环境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具体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教改中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渗透,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监测方面已凸显出它的巨大作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微生物知识的人才,不仅熟知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染物的原理,而且能够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与时俱进地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就对环境微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单一化,多采用笔试,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每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1]。 1.突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与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增加“医院环境”内容,以适合医学院校内环境类专业学生使用。医院环境问题是非医学院校的环境专业的弱项,医学院校办环境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医学特色,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解决医院环境问题,使医学和环境科学很好地交叉;同时,可以增加学校新专业特色和增加学生就业渠道。《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治理”、“耐药性菌株”等相关主题。编写相关的讲义,内容增加:①医院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②抗辐射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③细菌耐药性对医院废水的生物治理的影响;④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联系,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繁殖过程时,除了讲解教材中所列举的大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第04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伤寒杆菌说法错误的是 A、有O、H、Vi抗原 B、有鞭毛 C、可用免疫血清鉴定菌型 D、不是胞内寄生菌 2、不以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痢疾杆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链球菌 3、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M 蛋白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4、HAV 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 B、母婴垂直 C、共用注射器 D、粪-口 5、HIV攻击的细胞是: A、B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T细胞 D、红细胞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霍乱弧菌 A、有周鞭毛,运动活泼 B、耐碱 C、是厌氧菌 D、有H抗原 E、革兰阴性菌 2、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 A、炭疽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肉毒杆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鼠伤寒沙门菌 3、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酸染色,呈红色 B、菌落表面粗糙呈花菜状 C、专性需氧,生长缓慢 D、耐煮沸, 100 ℃ 15min 才死亡 E、耐酸碱,在 6%H2S04 或 4%NaOH 中可存活 30min 4、对乙型肝炎的正确叙述是: A、HBV 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B、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 C、人受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D、转为慢性及反复迁延的多见 E、有些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5、下列方法中,能灭活 HBV 的是:ab.cdefgh均不对 A、70%乙醇浸泡,30 B、6Omin C、煮沸 100 ℃,30min D、高压蒸汽 121 ℃,2Omin E、0.5%过氧乙酸浸泡,30 F、60min G、5%次氯酸钠,60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讲解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章医学微生物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与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一、微生物的种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在农业方面,可以用微生物制造菌肥、植物生长激素等、杀死害虫。 2.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应用于食品、皮革、纺织、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日趋广泛。 3.在医药工业方面,有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可选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ATP等药物。 4.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作用更显辉煌。 三、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

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又形成了许多分支;着重研究微生物学基础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微生物学等。按研究对象分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在应用领域中,分为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等。 第二节微生物学发展史 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醋方法。11世纪时,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 意大利Fracastoro(1483—1553)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数种途径。 奥地利Plenciz(1705—1786)主张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体,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体所引起。 18世纪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地描述了当时鼠疫猖獗流行的可怕凄惨景况,同时也正确地指出了鼠疫的流行环节。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对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不会感染到疾病,表明已有消毒的记载。 大量古书表明,我国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至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国家。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微生物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1676年创制了一架能放大266倍的原始显微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微生物的生理学时期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菌所致,从而推翻了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发酵成醋创用的加温处理法,就是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英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供医疗、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用) 主编:彭效祥 班级: 学号: 姓名: 山东万杰医专微免教研室编制 2007年6月12日

目录 实验项目一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 (3) 实验项目二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4) 实验项目三细菌的分布 (6) 实验项目四细菌的消毒及药敏试验 (7) 实验项目五血型抗原检测 (9) 实验项目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10) 实验项目七细菌凝集反应 (12) 实验项目八琼脂双扩散试验 (13)

实验一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学生能独立用油镜观察细菌标本。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胞等。 二、实验内容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及维护 2、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1、显微镜 2、标本(鞭毛、荚膜、芽胞、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四、实验原理 细菌较小,肉眼不能直接观察,通过显微镜放大1000倍后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步骤 1、显微镜油镜使用由指导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自己操作 2、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个人操作 个人使用油镜观察细菌中的球菌、杆菌、弧菌等形态标本片。 3、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示教 认真观察示教标本——芽孢、荚膜及鞭毛形态。 六、实验报告要求 绘出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及结构图。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2、避免压碎标本片和损坏镜头

八、思考练习 1、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油镜观察细菌 2、绘制出细菌常见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二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涂片的制作。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二、实验内容 1、细菌涂片制作 2、革兰氏染色法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取菌环、玻璃片、生理盐水、酒精灯 2、搪瓷盆、支架、冲洗瓶、染液(结晶紫或龙胆紫、碘液、 95%酒精、稀释复红) 四、实验原理 1、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 含脂类少,乙醇不易透入, 95%乙醇可使细胞壁脱水,细胞间隙缩小,通透性下降,阻碍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渗出;而G-菌的细胞壁结构较疏松, 含脂类量多.易被乙醇溶解, 致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 细胞内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被溶出而脱色. 2、G+菌含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结晶紫牢固结合,使已着色的细菌不易被脱色,G-菌含核糖核酸镁盐少,易被脱色。 3、G+菌等电点(PH2-3)比G-菌等电点(PH4-5)低,在同一PH染色环境中,G+菌比G-菌带的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晶紫)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探讨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16-01-04T10:22:06.5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作者:陈琳权苑 [导读]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655000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当代医学科学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各科、药学等联系十分密切,已经成为医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更好地设计医学微生物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文章将立足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未来发展趋势,对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课程设计 前言 近年来,信息时代背景下,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生对学科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因此,加强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科学调整理论与实验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是医学院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无论是临床专业、还是影像、检验等专业,均需要学习该门课程,但是,每个专业特色及侧重点不同,一概而论的安排课程,势必会影响专业人才发展。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要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课时,例如:针对临床专业来看,作为临床医疗活动的重要主体,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为此,要适当增加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课时,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学以致用目标;而针对小专业而言,在日后工作中,涉及该方面知识较少,可以在课程设计时,适当减少该学科学习,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避免顾此薄比现象的出现[1]。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开展的核心,其选择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本校学生及专业特点,选择知识难度适中、范围合理的教材,并坚持先进性、系统性原则,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病原体流行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如:增加禽流感等内容,始终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研究成果相关内容,另外,受到区域性特点的影响,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时,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例如:云南某院校,结合当地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的病原体,将恙虫病、钩体病及鼠疫等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为培养专业化人才提供极大帮助。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成为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育者要重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立足于专业教学目标,将临床疾病作为主要题材,根据具体内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及情景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将执业医师考点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医学微生物学科学中涉及到的细菌、病毒及真菌等种类多、且体积微小,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如Flash、视频等软件)展示微生物形态,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形态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 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实验,而实验室作为开展实验活动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首先,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并进行适当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确保对实验器材等要素的规范管理;其次,积极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减少由于违规操作对实验器材的影响;最后,充分利用教学改革契机,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力度,如扩充实验室面积、增加仪器设备等,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提供更多支持[2]。 五、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生是教学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根本,二者缺一不可,缺少高素质师资队伍,无法培养出高质量专业人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课程设计发挥积极作用的重中之重。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别,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且能够将其运用于临床教学过程中,聘请资深教学专家作为师资带头人,合理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重点培养年轻教师,为年轻教师提供出国深造和学习的机会,始终保持科研活力,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考核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稳定、快速发展。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适应现代教育趋势等方面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教育者要明确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下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通过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分配、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及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等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为我国医学领域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超群,吴移谋,张艳艳等.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10,18(03):259-261. [2]马伟峰,范宏英,龙北国等.研究性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20(05):12-14.

医学专科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

医学专科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2、补体 3、败血症 4、菌群失调 5、内基小体 6、内毒素 7、交叉感染 8、灭菌 9、肥达试验 10 、孢子 11、免役应答 12、BCG 13、外斐反应 14、原体 15、顿挫感染 16、干扰素 17、垂直传播 18、菌毛 19、佐剂 20、毒力 二、简答题 1、述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2、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3、试比较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的异同。 4、简述免役应答的基本过程。 5、述I型超敏反应的原理。 6、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7、简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和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8、感染的类型有哪些其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9、试述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检测意义。 10、简述实验室如何鉴别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11、述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12、怎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3、简述真菌性疾病的几种形式。 14、试述狂犬病的防治原则。 15、简述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16、人被HIV感染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17、对一例可疑菌痢病人如何进行实验室诊断 18、简述肺炎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9、简述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0、病毒的表面结构有哪些有何功能

三、选择题: 1. 免疫的正常功能不包括 B A.免疫防御 B.免疫损伤 C.免疫自稳 D.免疫监视 2. 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C A.自身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异嗜性抗原 D. 异种抗原 3. Ig的抗原结合部位在 C A. CH2区 B. CH1区 C. V区 D. CH3区 4.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B A. IgA B. IgG C. IgM D. IgE 5. 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不包括 A A. C1 B. C3 C. C5 D. D因子 6.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是 A A.C5a B.C1 C.C2 D.C3 7.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B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8. 免疫系统包括 D A. 免疫器官 B. 免疫细胞 C. 免疫分子 D.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9. 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 D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10. 直接生成抗体的细胞是 B 细胞 B. 作用于靶细胞具MHC限制性 C. 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细胞产生 D. 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11. 人或动物体内代表个体特异性的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 D A.组织相容性抗原 B.移植抗原 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2. 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 C A. 异种抗原 B. 改变的自身抗原 C. 同种异型抗原 D. 隐蔽抗原 13. 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CD分子是 C A.CD2 B.CD3 C.CD4 D.CD8 14.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产生是 D A. CD8与MHC-Ⅰ类分子作用 B. CD4与MHC-Ⅱ类分子作用 C. CD40与CD40L之间作用 D. CD28与B7分子作用 15. 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正确的是 D A. 初次应答潜伏期短 B. 初次应答抗体效价高 C. 初次应答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D. 再次应答抗体类型以IgG为主 16. 直接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C A. T细胞 B. B细胞 C. 浆细胞 D. NK细胞 17.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Ig主要是 C A. IgG B. IgA C. IgE D. IgD 18. 初次注入大量抗毒素的马血清所引起血清病的发病机理属于 C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19. 无需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包括 D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 Ⅲ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80040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3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教材: 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 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1.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 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2.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 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 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三、IMViC试验 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 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 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 简答题 1.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本过程: ①识别活化阶段: ⅰA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 ⅱ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②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Ab和效应T细胞与Ag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Ag。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发生于全身。 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Ig 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它们可在不结合抗原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原的致敏状态。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通过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落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3.细菌致病因素。

4.区别内、外毒素的主要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荚膜: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②鞭毛:细菌运动器官;某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有抗原怕,称H 抗原,可以鉴定细菌。 ③菌毛:具有抗原性,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易感细胞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④芽胞:具有保护和稳定蛋白质生命物质作用;有助于鉴别细菌;医学消毒、灭菌的重要指标。 6.细菌、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细菌: 隐性感染:机体损伤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如结核、白喉、伤寒等疾病常有隐性感染。 ⑴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或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化脓性脑膜炎等。 慢性感染:病程缓慢进行,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麻风等。 ⑵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如临床上常见的痈、伤口化脓等。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如白喉、伤寒等传染病,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由于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感染称为重金属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毒力弱或机体免疫力强,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组织细胞损伤轻微;也可能是病毒最终未到达靶器官,帮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类院校为临床医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所开设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及病毒学三个分支学科。其内容涉及细菌、真菌及病毒三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四个方面。医学微生物学虽然不是临床课程,但其所讲授的内容主体是目前许多重大传染病或新发、再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与临床关系密切,有助于学生后临床医学等课程的学习。 考评方式: 闭卷,百分制 使用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凡、徐志凯主编,2014年

绪论 【考试要点】 1.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考试要点】 1.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2)肽聚糖的结构 (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3.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2)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考试要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2)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 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不同的细菌具备的酶不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其 代谢产物的差异,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借以鉴别和鉴定细菌的种类。 (2)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致热源(pyrogen)毒素(toxin)色素(pigment) 抗生素(antibiotic)细菌素(bacteriocin)维生素(vitamin) 3.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的概念:指由人工方法配置的,将细菌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合理地配置成细菌生长繁殖的基质。 (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在液体:均匀浑浊生长;沉淀生长;形成菌膜。 (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 4. 消毒与灭菌 (1)基本概念 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