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蚕的生长变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蚕的生长变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蚕的生长变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蚕的生长变化

?最?新?资?料?推?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 课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2周多了,蜕过3 次皮,成了四龄蚕。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书中第24 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

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

??????????????????最?新?资?料?推?荐???????????????称?作?“眠?”?。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人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 次。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人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人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人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人第五龄。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

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 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 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 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由10 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 对尾足,可用来挟持它物,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 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 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因为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所以教科书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比如,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如果它是像蚊子一样的刺吸式口器行不行,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等。最后把观察和讨论记录在教科书第25 页“我们的观察和记录上。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一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 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

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便它在那里结茧。

教科书第26 页左上图所示的是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短缩,发黄而透明。第26 页下左的两幅图,从上到下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在教师用书的参考资料中有详细的介绍),下右的两幅图分别是纸做的格子房和草扎支架的示范。

如何观察记录呢?第26 页最下面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在课后观察时填写的记录表,对观察记录的内容作了提示。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有:吐丝前的蚕,吐丝后的蚕、蚕怎样吐丝、其他发现。

(四)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的教学在蚕孵出2 周后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一,这时的蚕食量逐渐增大,长得也很快,身体的变化较大,体色也逐渐变淡;二,它已经从那个黑黑的蚁蚕变成又白又壮的四龄蚕了,学生们可交流的话题较多;三,对蚕2 周时间的观察记录进行小结,为继续观察好蚕的生长做准备。

2

??????????????????最?新?资?料?推?荐???????????????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蚕盒及桑叶一起带来。如果学生蚕的数量不够,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要保证每个组都有几条蚕供学生观察。

1. 交流蚕的新变化。

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把带来的蚕先放在一边,以免影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交流的内容有蚕的身体变化,如体长、颜色、重量等,另外还有吃食、粪便、活动等情况。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交流的重点。

由于蚕一次蜕皮的时间较长,学生们观察起来有困难,对蚕蜕皮过程的描述,可以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利用影像资料向学生们再现蚕蜕皮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告诉学生: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另外教师还要强调,蚕每蜕一次皮,其生长就进人一个新的龄期。

2. 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比如:量量蚕的身体长度或称称重量,数数身体有多少环节,多少对足,多少只眼睛等。对蚕行为的观察,重点观察吃食和爬行行为。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玻璃片或透明塑料片,让学生把蚕放在上面,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上面观察,还能从下面清楚地观察到蚕足的形态和爬行的特点。蚕足的功能较多,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同部位的足其功能是否相同。胸部的三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四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一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昆虫的嘴叫做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不同的类型。蚕的口器是咀嚼式,非常适于咀嚼桑叶。

关于蚕的呼吸器官一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可告诉学生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有研究者做过实验,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人水中,身体留在外面,蚕不会死。相反,如果把蚕的身体放人水中,头部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这样做比较残忍,不提倡学生去做。

3.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教师补充。教师可出示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介绍蚕下一阶段会怎样,重点指出蚕会吐丝结茧,并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什么时候结茧呢?这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除了教师介绍,更需要学生们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一般情况下,蚕蜕皮四次后进人五龄蚕,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蚕就不再吃桑叶,身体也发黄发亮了,自己悄悄地爬到盒子的角落寻找吐丝的地方。要告诉学生,为了方便蚕结茧,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做圆筒或格子房,也可以为蚕用小棍搭架子。教师可出示事先

做好的小架子、圆筒或格子房,还可以演示一下怎么做。提醒学生一旦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蚕,就可以把

3

?最?新?资?料?推?

?它?放?到?格?子房或架子上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杜浔中心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班级:三年班 执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1个班,有10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

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完整版

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蚕宝宝的生长过程1:蚕宝宝在没从壳里出来前,壳是黑色的,等天气转暖和了,蚕宝宝便从壳里敷出来。2:等小蚕宝宝咬破壳从里面出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上面一张照片看看,会发现刚才那的黑色的蚕壳已经是白色的了。 3、采了桑树上最好、最嫩的桑叶,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刚刚出生的蚕宝宝,放在了刚

刚采回来的桑叶上,黑黑小小的!一片叶子够很多个蚕宝宝吃的。 4、这是出生了一周多的蚕宝宝,它们在吃桑叶的时候已经能听到“沙沙”的声音了,吃桑叶的速度也很快了,蚕宝宝要一天到晚的吃,不管白天和黑夜,每天要吃四、五顿。 5、第一次脱皮后的蚕宝宝。 ?

6、蚕宝宝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小小的,只能看清一张大嘴,其它部分就堆在了一起,分不清什么是什么。有三对足,尖尖的和后面腹部的足不一样,蚕的腹足上有一个个的小钩子,你把蚕拿在手里的时候,它的腹足就会牢牢的钩在你手上,像是一个小吸盘,很难拿下来,对了它的尾巴上还有一对尾足呢。在腹部的前几节身体上每边都有一个黑色的“圆片”,这就是它的鼻子——气孔,它们都靠这些小孔呼吸呢,而且在呼吸的时候,它们的背上有一条会时粗时细的线,是“背脉管”,这就是蚕宝宝“输送血液”的地方。这个背脉管是蚕越大看的越清楚,四龄蚕这才能看见,要是二、三龄的就看不清楚了。

7、蚕宝宝慢慢的大起来了,看上去胖胖的。看图中这条蚕正在蜕皮,已经有一半的皮蜕去了。蚕宝宝拼命的吃着桑叶,而且也越来越胖,可有时候它们会突然不动了,别吓的以为它们要死了哦,那是蚕宝宝正在眠,这时不要去碰它们,一、二天以后它们就会蜕皮了。 8、蚕宝宝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蛾四个阶段,刚出壳的蚕叫一龄蚕,因为它又黑又小,所以又叫蚁蚕,在幼虫时期会蜕四次皮,在这一段时间内,蚕宝宝每蜕一次皮就长一龄,身体就会长大一点,而且是越长越大,越长越粗,越长越白。等蜕了四次皮,就成了五龄蚕了,那时蚕宝宝吃了几天桑叶后就会吐丝结茧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蚕的生长变化》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蚕的生长变化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 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学生分析】 学生手里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孩子们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数得清了,蚕粪便越来越有形状了,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了),还发现了小蚕有睡眠、蜕皮现象,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教师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鼓励孩子深入细致观察,坚持记录,鼓励孩子思考探究小蚕的生活习性,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让孩子对幼蚕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和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完美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三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蚕的生长变化_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蚕的生长变化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这个过程就蜕皮。 答案:长出新皮|换下旧皮 解析:解答:蚕蜕皮指的是蚕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的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蚕蜕皮的概念。 2、蚕宝不吃不动且头太高高的时候,叫做。 答案:眠 解析:解答:蚕宝宝蜕皮前的准备是食欲减少,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部昂起,静止不动,好像睡着一样,我们称做眠。 分析:本题考查蚕眠的概念。 3、蚕的、、、排便、活动情况直接反映了蚕的生长变化。 答案:体长颜色|食量 解析:解答:我们能够通过观察直接得到的信息就是蚕的体长、颜色、食量、排便、活动情况这些都是在反映蚕的生长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什么能直接放映蚕生长的变化。 4、蚕的外形是形,身体分为、、三部分。 答案:圆筒状|头|胸|腹 解析:解答:蚕的外形是白色,呈圆筒状的,身体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分析:本题考查蚕的结构特征 二、选择题。 5、通过观察你发现了蚕蜕了几次皮?()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答案:C 解析:解答:蚕的一生蜕四次皮,蜕一次皮长一个龄,当它长到五个龄的时候就会结成茧,所以前面刚好蜕四次皮。 分析:本题考查蚕的一生蜕皮的次数。 6、蚕蜕一次皮一般需要用多长时间?() A、1-2天 B、3-4天 C、5-6天

答案:A 解析:解答:蚕幼虫从孵化到吐丝中间要经历4次蜕皮。平均4-6天蜕皮一次,每次蜕皮从入眠到起眠时间一般在1-2天左右。 分析:本题考查蚕蜕皮一次所需时间。 7、蚕的身上有多少对足?() A、6对 B、8对 C、10对 答案:B 解析:解答:蚕身上有8对足:分别是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 分析:本题考查蚕身上有多少足。 8、蚕是以桑叶为食物的,那么蚕的口器是什么样的?() A、咀嚼式口器 B、刺吸式口器 C、虹吸式口器 D、嚼吸式口器 答案:A 解析:解答: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而蚕的食物是桑叶,属于固体,所以它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 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口器。 9、蚕的呼吸器官在哪里?() A、在胸足 B、在身体两侧两侧的小黑点 C、在头部 答案:B 解析:解答:蚕的呼吸器官是身体两侧的小黑点,也叫气门,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呼吸器官。 10、蚕什么时候就要吐丝了?() A、蚕的身体白白胖胖的 B、蚕的身体发黄发亮 C、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 答案:B 解析:解答:当蚕开始不怎么吃叶子了,身体发黄发亮了,就说明蚕准备要吐丝了,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们叫做眠。 分析:本题考查蚕吐丝前的外表。 三、判断题。 11、蚕在吐丝前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答案:错误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河北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 2. 锯条颤抖 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 (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

实验器材:水槽、砂纸。 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 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 (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蚕的生长变化

?最?新?资?料?推?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 课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2周多了,蜕过3 次皮,成了四龄蚕。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书中第24 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 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 ??????????????????最?新?资?料?推?荐???????????????称?作?“眠?”?。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人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 次。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人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人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人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人第五龄。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蚕的生长变化》(5)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2周多了,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书中第24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2015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 学 实 验 报 告 单 班级 三 实验名称 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器材: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 叶的小植物。 班级 三(1) 实验名称 观察植物的种子 实验者 实验器材 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 大镜。 实验目的 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 实验原理 不同植物的种子特点不同 实验过程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实验现象 或 实验结果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外形、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时间)

我的猜测:根有许多作用 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根吸收水分 实验结果: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里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透明塑料片;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我的猜测:蚕的外形很奇特

实验步骤: 1、外形:头,胸,腹,足,两侧的小黑点, 2、如何吃食. 3、如何爬行。 4、蚕靠腹部气孔呼吸 观察到的现象: 蚕有八对足 实验结果:蚕胸部三对足帮助吃食,腹部4对足使身体前进,最后一对尾足帮助移动身体,还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蛾、放大镜 我的猜测:蚕蛹的外形和蚕蛾差不多 实验步骤: 1、蚕蛾的行为,蚕蛾在干什么,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 2、蚕蛾的形态特征,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蚕的生长过程

蚕的生长过程 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蚕蛾科。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我们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即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 五岁幼虫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做茧的丝竟然可以抽到长达1.5公里长耶!并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形态与生长特点 下面介绍一下蚕卵、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蚕卵: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蚁蚕: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象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蚕的眠性:蚕宝宝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 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熟蚕: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双桥中心小学 杨常 2015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

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班级人数63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实验落实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的生长变化教案 教科版

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体长(毫米)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 教学后记:

(完整版)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的特性。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 实验器材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蚕的生长变化 教案

蚕的生长变化教案 一、教材简析: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 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二、教学背景: 当蚕孵出2周多,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之后,可以开展此课教学了。此时的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这几周的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三、教学设计:

2 蚕的生长变化教案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2.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3.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标本,蚕体图示,放大镜,直尺等。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一、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火柴、烧杯、玻璃棒、放大镜、抹布。土块自备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土块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 3、在等待的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再摊开纸巾,观察上面留下什么。 4、观察静置后的水杯种的情况。 5、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面放上蒸发皿,调节酒精灯与蒸发皿的高度,使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蒸发皿。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土壤,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 1、在水中放入放入土块后会冒出气泡。 2、用纸巾包住土壤用力握后,纸巾变得潮湿。 3、搅拌静止后大颗粒首先沉降下来,再接着是细细的颗粒。 4、土壤的颜色变浅了,土壤变硬了,还闻到特别的气味实验名称 实验结论: 1、土壤中含有空气。 1、土壤中含有水分。 2、土壤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岩石颗粒。 3、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二、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种类 实验器材:教师课前按比例配好三类土壤的标准土样,放大镜,水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三种土壤。 2、用手指捻一捻。 精品文档

实验现象: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 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沙粒含量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多的是黏土,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三、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器材:漏斗(75mm)、量筒(100毫升)、水,三种不同种类的土壤。 实验步骤 1、在盛有土壤的漏斗中缓慢倒入80毫升水。 2、观察漏斗下面量筒中经过土壤滤出的水量是多少。 实验现象:沙土里的水渗到量筒里的多,粘土里的水渗下来的少。 实验结论 沙土的渗水性能好,保水性差;黏土的渗水性差,保水性好。 四、实验名称: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实验器材 放大镜、带盖的玻璃瓶、水,沙土和黏土样本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区别。 2、将每种土壤放在瓶子里摇一摇,听听声音的区别。 3、用手指捻一捻每种土壤,感觉有什么区别。 4、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5、闻一闻,每种土壤闻上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 沙土土壤颗粒大,黏土颗粒小;沙土颜色浅,黏土颜色较深;摇晃沙土发出的声音大;和水后黏土能握成团,沙土不能;黏土有股难闻的气味,沙土基本没有什么气味。 实验结论 沙土土壤颗粒大,黏土颗粒小;沙土颜色浅,黏土颜色较深;摇晃沙土发出的声音大;和水后黏土能握成团,沙土不能;黏土有股难闻的气味,沙土基本没有什么气味。 精品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双桥中心小学 杨常

2015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班级人数63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蚕的生长变化

2、蚕的生长变化〖总第9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老师评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