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知识梳理】

一、1.1999 10 12 2.死亡率增长 3.缓慢加快快速 4.不平衡缓慢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迅速

二、l.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 低传统型低低 3.现代传统现代现代现代

【思维激活】

l.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欧洲开发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虽然自然增长率低,但每年仍净增较多的人口。而拉丁美洲开发时间晚,l950年人口数仅是欧洲的l/3,虽然保持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但到2000年时总人口仍比欧洲少2亿多人。

2.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开始。

4.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自我测评】

1.A 2.B 3.B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越高,死亡率越低,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反之,越慢,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伴随着我国人口变化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

4.B 5.C 第4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从原始型转为传统型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第5题选项图中的四个国家,按照轮廓特征判断,A为英国,B为日本,C为巴西,D为新西兰。其中巴西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乙国2000年的状况较为接近。

6.A 自左向右人口增长模式依次是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发展中国家属于年轻型,中国属于成年型,发达国家属于老年型。

7.B 8.D 第7题,甲图显示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死亡率升高现象,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所以该国要注意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第8题,从甲图可知.该国从表面上看l995年开始出生率已大幅度下降,死亡率已明显升高,说明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与乙图中④相符合。

9. C 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而导致养老金需求增大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既可延迟社保支付,减轻财政负担,但减少了就业的机会,延迟退休年龄使就业压力增大,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由于人口基数大,还需要计划生育。

10.A 据图少儿人口抚养比贵州>广东>江苏>北京>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上海最大,广东最低,故选择A。

11.解析:(1)在产业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世界人口增长缓慢;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口迅猛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迅速,欧洲、北美洲人口增长趋缓。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在近代明显趋缓,造成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答案:(l)①l 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②1920年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发展中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12.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人口再生产知识的综合题。解题关键是对甲图中四个大洲的判断。A、B两洲l993年人口数量相当,关键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人口增长很快.可以说是成倍增长,而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缓慢,所以A是欧洲,B是非洲,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也很快,所以C是拉丁美渊,D是北美洲。

答案:(1)B E D H A F C G (2)发展中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3)发达社会经济、文化教育 (4)人口增长过快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5)人口老龄化改变生活观念、鼓励人口生育

13.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1)题,l949年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比较快;20世纪70年代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下降。第(2)、(3)题,从资源总量、人口总量及人均资源量等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1)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②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③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3)①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

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梳理】

一、l.人口自然增减人口迁移 2.国际本国 3.(1)①国界一定时间②集团大批发展中发达减少增多③欧亚美迁出迁入迁入迁出(2)①一国一个地区移居②大批迁移组织计划增大流向③稳定西部、东北东部工矿区

二、l.(1)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因素 (2)个人职业2.宗教国家政策 3.时空条件决定性

【思维激活】

l.出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中的国际人口迁移。因为它满足形成人口迁移的三个必备条件:一是跨越了国界;二是长期改变了居住地;三是户籍地发生改变。

2.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和工矿地区。

4.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自我评价】

1.B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可开垦的土地多。

2.A 青壮年中男性劳动力人口迁移多。

3.A 4.A 5.D 6.B 本组题以人口迁移为主题,结合民工潮、西部大开发及修建三峡工程而造成的开发性移民等热点问题设问,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及评价能力。

7.D 8.A 第7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中20%~40%的人口迁移数比重最大,而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为青壮年,多为就业而迁移,故正确选项为D项。第8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多为随乙年龄段的人口,丙、丁两年龄段的人口多随乙年龄段的人口迁移,而甲与丙、甲与丁、乙与丙、乙与丁等虽然皆存在相关性,但不明显。

9.C 10.A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迁入区。西亚因石油丰富,收入高,吸引了大批的外籍工人;湖南是重要的人口迁出省,广东由于经济发展,成为人口迁入省。

11.解析:结合图及历史事实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变化。由图示箭头指向可判断人口迁出区。l5世纪末到l6世纪初,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掀起殖民地开发的热潮,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是主要殖民者,开发的地区主要是美洲、大洋洲等,从16世纪起又出现了血腥的黑人贩运。故此时期移民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的发展、环境等因素使得迁移的形式多样化。

答案:(1)欧非

(2)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3)由旧大陆迁入新大陆;由已开发国家迁入未开发国家

(4)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扩张

(5)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因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达,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中国家人口迁人可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以及学生利用图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从图例表示的箭头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l986年,国家一方面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另外也有东部(加上四川)农村人口自发地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地区;80年代中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人口流动的方向、流量、频率均发生了大的变化,总体上是内地迁往沿海、农村迁往城市,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这一阶段人口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答案:(1)计划经济户籍有计划有组织西部内地西北东北

(2)改革开放流量频率沿海平原城市发达民工潮

(3)四川安徽江西

(4)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天津等(任选2个)

(5)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3.解析:美国东北部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这里也是美国人口和城市、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这里的污染也最严重,环境较差,成为人口的主要迁出区之一。美国老年人口退休后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而美国大量人口向西部、南部迁移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而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答案:(1)东北部五大湖阿巴拉契亚山脉五大湖大西洋

(2)东北部西部、南部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旅游业环境优美,阳光充足

(3)C 非洲中部和西部 B

(4)B、C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知识梳理】

一、l.(1)持续供养 (2)人口数量 2.(1)可预见技术物质生活水平 (2)人口数量 (3)资源科技发展水平

二、l.(1)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最适宜 (2)虚数 (3)人口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 (2)资源 3.(l)发展中国家公平的秩序生活质量 (2)人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思维激活】

l.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调入区的资源紧缺问题,有利于缓解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在保证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扩大了环境人口容量。

2.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进口资源、能源、出口产品,发展科技。

3.不一样。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的具体因素也有差异。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人均消费量小,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并依靠其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因而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消费水平高。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自我测评】

1.B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由题目条件可知.这里的持续供养人口数量为最大量,结合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可确定B项为正确答案。

2.A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由环境承栽力的概念可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3.D本题主要是考查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A选项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而不是科技发展水平。

4.C资源数量越多,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因此,这三个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一定数量的财富可供消费的人口数就越少,因此,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5.A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是人口数量保持多少才最适宜,一般来说,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为7亿人左右。我国目前人口约为13亿,在环境人口容量的范围内,但超过了合理人口容量。因此,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矛盾突出,特别是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

6.B根据时中国地理的理解可知,广东经济发达,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之一;从图中又可以看出,该省的人口承栽水平较低;这说明该省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几个省区中最大的。

7.D 广东的矿产、耕地等资源条件并不丰富,但它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大。

8.B 图中的人口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

的最主要原因。

9.C 本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因为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但该国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资源多,也可大大提高其人口容量。一个地区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

10.A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且两者呈正相关,木桶的桶板越短,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故选A。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由漫画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资源在减少;②人口在增多;③地球上资源和人口矛盾突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含义。

答案:(1)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2)资源 (3)开源节流,改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法。

12.解析:本题利用曲线图考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及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口、资源、污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的变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减少,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人口在一定历史阶段会逐渐增多,但到达一定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也会出现下降并稳定下来;环境污染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的,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科技进步等,环境污染状况将会逐渐改善。

答案:(1)资源人口污染

(2)逐年减少

(3)2050 到达顶峰后将逐渐下降

(4)环境人口容量是有限的,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13.解析:第(1)题,由表2中的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年径流总量除以人口数便可得出相应人均资源量。第(2)题,由材料中提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使现有耕地减少,由此确定影响未来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大限制因素是耕地。该地耕地减少,但人口数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少占耕地,扩大耕地后备资源,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增加粮食单产。第(3)题,根据各资源现有人均资源量及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消费量的比较再结合当地的生态建设对各资源的影响,可推知对未来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是淡水。

答案:(1)0.0013平方千米/人 0.0012平方千米/人 8234立方米/人

(2)耕地①在城市、工交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单元检测(一)

1.A 四个省份中,②省老年人口比重和迁入指数都最大,说明该省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故该省是江苏;④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可能是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经济较落后造成的,确定该省是贵州;辽宁省和湖北省介于二者之间,从而选出正确答案为A项。

2.C 从图中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收入水平越高,医疗保障越好,当然有利于长寿。

3.D 4.B 第3题,—个地区人口增长是由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决定的。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0~14岁青少年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较慢。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人口大量迁入造成的。第4题,题目中所列的四个城市中,深圳是改革开放后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特大城市,属于典型的移民城市,符合题目的人口资料特征。

5.D 6.C 第5题,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人口也主要分布于欧洲。第6题,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较低,居民的自然死亡导致人口减少。

7.B 8.C 第7题,由“PPE怪圈”因果关系图可知,产生怪圈的根源是人口增长。在a、b、c、d四种人口增长状况中,易看出b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第8题,作为地广人稀、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的加拿大来说,基本不存在“PPE怪圈”,而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人口增长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PPE怪圈”。

9.D 题干中给出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人口状况、材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注意“以

上材料表明”。

10.B 从图中可以看出。沪、苏、津、粤老年人口比例都超过7%。

11.C 12.B 图示显示a图老年人口较多,劳动力不足,往往迁入人口较多,b图20岁左右青年人口、d图30—50岁中年男性人口的构成比重明显增加,应是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b图20岁左右的青年人口比重突然较高,且男女比例大体一样,应该是该年龄段的大学生到该市求学而致。

13.B 伴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一些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也伴随着进行,俄罗斯向其东部西伯利亚迁移,德国人口向南部新工业区慕尼黑等地区迁移。美国人口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迁移,日本由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老工业区向国土的南北两端迁移。

14.A l5.D l6.D l7.B 由题干提供的数据和图中信息可以推出,我辈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30%,祖辈比重占l0%以上。故我辈出生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结合我国人口发展过程,可知祖辈出生时,出生率高,但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加上战争,人口增长缓慢;父辈出生时人口出生率高,由于民族工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Ⅰ时期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Ⅲ时期为“高低高”的传统型;IV处于传统型与现代型的过渡阶段;Ⅱ为“三低”的现代型,并且进入了零增长阶段。所以我辈出生时的人口增长模式最接近Ⅳ时期。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0时,人口规模达到最大值,此后人口总量减少。

18.A 19.A 20.B 第18题,由图示可知①净迁入人口3000人,②净迁出人口400人,③净迁入人口2400人,④净迁出人口5000人,所以由移民迁入引起人口变动最大的是①。第19题,①净迁入人口最多,说明吸引力,即拉力最强。第20题,若①、②、③、④为四个国家,他们之间的人口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1.解析:本题以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关系,考查我国存在的人地矛盾及解决措施。由题目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中国人口众多;②中国耕地总量多,人均少;③将来人口增多,而耕地人均数和总量减少。解题的突破口在于读图分析与知识点进行整合。第(1)题,从图丙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得出;第(2)题,根据人口多带来的压力大展开思考;第(3)题,回答我国的人口政策与土地政策。

【答案】(1)不断增长不断减少 (2)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受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例如,水土流失和荒漠严重。 (3)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节约用地,少占用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2.解析:(1)1958年~l961年是我国人口唯一的负增长时期,结合历史知识回答。l950年是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低,l984年是计划生育的结果。(2)材料二说明新增人口过多,将消耗大量的新增财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当然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有关。(3)人口问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分析;成就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两方面分析。(4)人口多是关键,造成人均拥有资源少,环境压力大。

答案:(1)政策失误和三年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人口减少 1950年底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而1984年则是计划生育的结果 (2)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3)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虽降低,但每年净增仍达l 000多万,劳动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人口正接近老龄化。养老负担将加重。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城市化速度快。(4)①人口多,资源有限,造成人均占有量低,环境压力大。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科技投入;改善资源、能源和经济的现状。

23.解析:本题考查了当前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为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口问题。从表格资料中所提供的数据可知,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太大(12%),少年儿童比重太小(21%)。这样会导致人口增长缓慢、严重老龄化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太大(39%),老年人口比重太小(4.0%),导致人口年龄构成轻、人口增长快等问题。针对出现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应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计划生育。

答案:(1)人口增长慢、严重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2)人口增长快、年龄构成轻计划生育

24.解析:第(1)题,从左图中的数字即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从整体上看,西部、中部人口向东部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造成东部大量人口流入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造成的。第(3)题,关于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根据右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分析“相互”影响。对于“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要结合图中信息和上面的分析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生产、工业发展、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答案:(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流人区(东部地区) 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

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知识梳理】

一、l.空间轮廓形状 2.(1)规整集中 (2)破碎分散 3.团块条带

二、l.商业政府机关农业2.(1)集中功能区 (2)无明确某种土地利用方式①最为广泛中高级低级②市中心街角路口条状中心商务区③工业区专业化协作性河流铁路公路交通比较便捷

三、l.分布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同心圆扇形多核心3.(1)①交通便捷程度市中心②商业区工业区 (2)收入的不同知名度4.(1)自然团聚 (2)第三产业市中心商业

【思维激活】

l.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很多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形态,这与该地的地理环境有关。但是它们的形态并非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时期内,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位置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地域也相应扩展,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化过程。2.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科技、文化、旅游业的影响,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地域沿高速公路,向环境优美的方向不断扩张,因此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上海外滩是上海市主要的商业区,这类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条状分布。

4.在欧美许多地区都有种族聚居区,“唐人街”就是一种,这反映了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住在同一个少数民族区内的居民,文化背景相同,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居住在一起,可以减少感情上的隔膜,获得社会安全感,“唐人街”也是这样形成的。

【自我测评】

1.A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城市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地形、地貌、河流等条件对城市形态影响很大。另外,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也对城市形态有影响。

2.B 3.A 4.A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模式及特点。第3题,由图示可知不同功能区沿某一方向由中心向外发展,并且占据一定的面积,应为扇形模式。第4题,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相同功能的活动在空间上集聚的过程,而功能区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线或仅具有一种功能,像文化区并非所有规模的城市都具备。第5题,由题意可知该办公楼的职能为商业性质,以零售、娱乐、餐饮为主,需要大量的消费人口,在区位上要求建在城市中心区,即位于a位置。

5.B 6.A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特点和城市功能区布局原则。第5题,结合西欧盛行西南风,所以工业区应布局在下风向上,且与住宅区之间要设置防护带。第6题,由高楼林立,经济活动最繁忙,判断该功能区应为商业区,地租水平较高。

7.C影响城市地价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度,图中可以看出距市中心相等的地方地价明显不同,那么应该是交通通达度影响地价。

8.C从风向图可以看出该城市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西南风,布局钢铁工业应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冬夏盛行风垂直的郊外;且③地靠近铁矿地,所以布局在③处较合理。

9.C 10.B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内容。第9题,由图例可知该区为中心商务区,它具有建筑物高大稠密、昼夜人数变化大、经济活动繁忙、内部分区明显等特点。第10题,在②处为防护带,在防护带内滞留了大量的工业废弃气体和有毒物质,不能在其中设置人员长时间停留其中的功能设施。

11.解析:不同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城市的土地,但是活动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同。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付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在距市中心最近处,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因为这样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距市中心最远处,因不是住宅、商业的最佳区位,它们付出的地租很低,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所以该处就成为工业区。本题考查了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之一。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各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付租能力选择自己的区位。同时也考

查了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与技巧。该图包含的信息量很丰富,是对地租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答案:(1)填图略(最陡的直线为商业,最缓的直线为工业,居中的为住宅)。

(2)填图略(从商业和住宅两线的交点引垂线到横坐标,以此作半径画出扇形,其范围即为商业区。从住宅和工业两线的交点引垂线到横坐标.以此作半径分别画出住宅区和工业区)。

(3)商业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12.解析:根据城市三大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的布置特点以及城市绿地的作用,结合图示条件,很容易将连线完成。水厂应布置在河流最上游,污水处理厂应布置在河流下游,重型机械厂与城区特别是与居住区之间应隔以必要的城市绿地,印刷厂可布置在城区的近郊。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或交通便利区,而商业区的地租支付能力相对最高。

答案:(1)商业区——D 工业区——A 居住区——C 绿地——B

(2)水厂——④污水处理厂——①重型机械厂——②印刷厂——③

(3)D

13.答案:(1)中心商业区空间分布特点:多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主要职能:是城市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展销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等。

(2)较为合理大部分住宅区位于市区的东西两侧,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垂直方向上(避开了两类季风的下风向)。(亦可答:有不合理之处。部分住宅区处在西北季风的下风向。)

(3)绿化区地理意义: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吸附噪声;防灾减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知识梳理】

一、l.(1)人口规模 (2)城市特大城市 2.(1)区域的中心服务 (2)①城市本身小城镇②界线 (3)高小小3.(1)地理位置 (2)资源交通

二、l.空间组合 2.(1)相互距离越少越远(2)层层嵌套

【思维激活】

l.城市等级是由城市人口规模决定的,若北京和香港等级相同,它们的服务范围并不一定相同。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了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

2.①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②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大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3.依据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过程可知,在一定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其中任何一城市的发展规划应符合其等级水平,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因而在一定区域内大城市数目不能无限增多。

4.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城市作为区域的生产中心只是一般情况,因为城市里最集中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地区,区域的生产活动比较分散,城市不是区域的生产中心,可能更多地担负着商品流通的职能。即便如此,城市仍然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因为城市具备资金、技术、信息、交通等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自我测评】

1.D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服务职能的关系,县城等级比集镇高,因而服务范围广,职能多,职能较高,但是也具有低等级集镇的功能。

2.B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的关系。一般而言,城市级别越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就越大。在以上四城市中,等级最高的是上海,因而它的服务范围最大。

3.C 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乡村,一般均有多种服务职能,各种职能的服务范围叠加即为该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中心地常位于其服务范围内交通区位最优的地方。

4.A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5.D 在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最终形态为正六边形,因为圆形不具备良好的弥合性。

6.D 这里提到的城市等级主要是指城市的大小等级,依据城市人口规模而定。

7.C 8.D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密度和商业活动的关系。第7题,人口密度大,商业服务范围即使很小,但服务人口大于门槛人口,仍可赢利。第8题,人口密度大,每个商业服务范围较小,使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增多。

9.D 10.D 该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应用中心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店属于比书亭高级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大于书亭,应当分布于交通便捷、书亭的中间位置,且较近位置不能有书店。

11.解析:这是一幅长江三角洲的部分城市分布图,根据图中各城市图例符号的不同确定其等级和数量,从而推出城市等级与数量、距离的关系。

答案:(1)上海杭州 (2)1 3 B城市级别高,数目少;城市级别低,数目多 (3)城市级别高,彼此距离远;城市级别低,彼此距离近

12.解析:根据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城市等级的高低。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相距远,数目少;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相距近,数目多。

答案:(1)1 16 城镇级别越高,数目越少;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2)级别越高,彼此间距离就越大;级别越低,彼此间距离就越小城镇级别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大,彼此间的平均距离相对要大;城镇级别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小,彼此间的平均距离越小

13.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级别与其服务范围和职能的关系。读图分析可知,A市服务范围大,B市服务范围小,由此推断A 市级别高,为地级市,B为县级市。并且B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在A市的服务范围内,A、B两市服务范围存在嵌套的关系。正确判读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1)A 服务范围大,级别高 B 服务范围小,级别低 (2)B A 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3)少多

第三节城市化

【知识梳理】

一、l.(1)城镇扩大城镇 (2)①城镇②乡改镇 (3)总人口社会经济发展 2.(1)①城市②福利保障交通便捷

(2)①乡村②人口增长社会服务短缺(3)生产力发展

二、l.“S” 2.(1)后期成熟比较高趋缓逆城市化 (2)中期加速较低很快郊区城市化

三、1.环境 2.环境污染 3.(1)节能建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良性循环

【思维激活】

1.

2.正确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时,城市经济发达,此时城乡差别近于消失,而且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趋向一致。

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两个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生产力发展水平高

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4.“城市病”是指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形象说法,也称为城市化问题,这些“城市病”的产生是由不合理的城市化造成的,其根源在于城市化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造成城市畸形发展。

【自我测评】

1.C 本题主要考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即为②。发达国家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即为③。

2.C 由图示可知人口从中心城区和郊区迁向乡村或小城镇,是逆城市化现象。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3.B 4.C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及柱状图的判读能力,城市人口数一总人口一乡村人口。l950年乡村人口为l000万,总人口1500万;l980年,乡村人口2000万,总人口3000万,由此可知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乡村人口增长了l000万。30年间城市人口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3.3%左右,没有变化。

5.D 人口由1991年的64.8万猛增到l998年的ll4.7万;增长速度很快,且该市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兴城市,应该是机械增长,即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

6.A 城市人口猛增,使城市劳动力增多,促进经济发展,并不是使经济发展滞缓。

7.A 8.C 在Ⅱ阶段,城市中心趋于衰落,人口外迁,人口密度减小,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则形成一个人口密集区。Ⅱ阶段工业布局分散,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9.B ①图中地价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随着城市规模变大而交通的通达度提高,②图反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水平处于

加速阶段,所以代表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10.C ②图反映了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速度在加快,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11.解析: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1)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①起步晚,发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较低;③城市化过程不合理。

答案:(1)发达发展中 (2)较高趋缓甚至停滞 (3)明显加快(或已超过发达国家)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化的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农业提供不出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的主要措施。材料l反映了墨西哥城由于人口过多,工业活动集中,汽车排放的废气过多,使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材料2反映了上海在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措施及这些措施对城市的影响。

答案:(1)A、B

(2)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噪声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

(3)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绿化环境.扩大园林绿地、公共绿地的面积

(4)A、B

13.解析:第(1)题,先读图,l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共10亿左右,2000年增长到45亿左右,因而总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l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为2亿左右,而2000年增长到20亿左右,因而城市人口增长快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第(2)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从图中表现在速度、水平两个方面。第(3)题,新的技术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第(4)题,由于人口的增长,给城市生态环境、交通、住房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答案:(1)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已趋缓、甚至停滞,有的还出现城市中心区的人¨向乡村移动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单元检测(二)

1.B 2.D 从图中大、中、小城市的数量对比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大、中、小城市数量都有较大的增加,故均发展较快;这种变化是在自然条件没有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地区原有

的第一产业不断地向第二、三产业升级调整,促使城市快速发展。

3.D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规划工业区地形平坦,且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有防护带与居住区隔开,对居住区污染小,故选项D 正确。居住区临近铁路,噪声污染较大。居住区住于丘陵地区,建筑工程量较大。第4题,防护带适合布局停车场、日用品仓库、消防车库等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

5.B 6.A 丰台区内等价线最为密集.单位距离内变化大;北京市房价由西城区、东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等中心城区向四周递减;北嘉苑房价高于6 000元/平方米.而南丽城房价低于4 000元/平方米。

7.A 8.A 9.C 据图分析,左图表示的是逆城市化现象,只有在发达国家出现,右图表示的是城市化现象。左图中由于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工业部门拥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使高、中收入者外迁。右图中农民由农业地区迁往城市的混合区。低收入者由城市中的贫民窟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高、中收入者由中心商业区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

10.D ll.D l2.A l3.B 第10题,“环境友好型”城市,即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所以要加大绿化用地,而绿化用地多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第ll题,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浦东开发区采用了开敞式一多核心模式,这不是为了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再者国际化大都市不是靠用地规模来衡量的。第l2题,一次性用品会造成资源浪费;别墅占地较大,对人多地少的上海来说不适用;“花园式工厂”虽然有环保的功能,但因大量占用土地,不符合我国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已叫停。第l3题,世界博览会活动属于商业性质的活动,需要吸引尽可能多的参观者,所以应建于城市的中心商务区,而外滩是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14.C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1990年之间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和夜间人口变化越来越大,即人们白天到中心商务区工作,夜间休息到住宅区,体现中心商务区和住宅区的分离。

15.B 中心商务区白天和夜晚人口密度变化反映出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的分离,其分离的必备条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16.B l7.D l8.D 工业区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则布局才是合理的,根据指向标及住宅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关系,只有当地盛行偏北风时此布局才是合理的。新建的居住地也应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的未利用地;P 地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山区附近和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不适合布局污染大气和水源的工业。

19.C 中圈比内圈增长人口比例大、人口密度小,说明人口增长多,但占据土地面积大。

20.A 水泥厂有大气污染,且位于城市冬季风的上风向。

21.解析:北京和南京都是古都,又分别是全国和江苏省的行政中心。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由于上海城市区位条件优越,百余年就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市的城市问题有道路狭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用地紧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地紧张和交通拥挤。北京用水紧张,冬季利用人造雪运营的滑雪场严重浪费了水资源,但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1)B A (2)长期作为行政中心(或政治因素) 交通位置优越(或水陆交通便利) (3)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交通线,新建其他交通方式(地铁、磁悬浮列车,高架公路),以桥梁隧道等多种越江交通工程把黄浦江东西两岸联系起来;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用地紧张状况。 (4)利:北京冬季气温低,建滑雪场可以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弊:北京冬季缺水严重,人工造雪既浪费了水资源,又浪费了能源,应予以限制。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进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第(1)题,分析A、B、C、D四图,1970年时城市人1:7比重最高的是B图,为70%左右,说明其城市化水平最高,应为发达国家,故确定是北美洲;A图197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仅20%多,城市人口比重最低,且其后城市人口上升很快,说明其城市化速度很快,但直到2000年其城市人口比重也仅在40%左右,城市化水平仍最低,故可确定是非洲;在1970年时C图城市人口比重约占58%,乡村人口比重约占42%,而D地区在197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0%左右,乡村人口比重为70%左右,故可确定C为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D为西亚地区。第(2)题,北美洲城市化进程变缓的原因是该地区已经高度城市化,非洲城市化进程特别快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第(3)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第(4)题,发达国家城市中心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及大量人口向郊区迁移。

答案:(1)D A B C

(2)该地区已经高度城市化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

(3)失业人口增多,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剧

(4)住宅工业

23.解析:由图可知,③处交通通达度最好,地租应最高。②处交通条件好,同时地租较低,能满足大型仓储式超市对大面积廉价土地的要求。

答案:(1)③交通通达度最好

(2)应建于②处;②处交通条件好,同时地租较低。

2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理解。涉及知识要点有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等级体系等。

(1)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地带。图示A的交通通达度明显高于B,从位置看,A位于市中心附近。故A 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大,涵盖了等级低的B。

(2)城市低级住宅一般分布在内城区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根据图示,C区附近为老式公寓楼,处商业区附近,紧邻轻工业区,应该为低级住宅区。D附近分布花园式小区公寓楼,因为中高档住宅。E为别墅,高级住宅。

(3)汽车销售店要求交通便利,而且店面往往占地较多,适宜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外缘。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的主导区位是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人才、技术保障;同时,高新科技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w.w.w.k.s.5.u.c.o.m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地租高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收入的不同也会导致住宅区分化,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文化、种族宗教等都会影响、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答案:(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知识梳理】

一、l.地理位置地理环境 2.合理利用 3.(1)稳定地形水源(2)较快市场交通运输

二、l.(1)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科技自然条件 (2)结构发展方向 (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社会经济

【思维激活】

l.环地中海地区,通过兴修水利、涸沼开垦等措施,使之有利于农业生产。这说明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该观点是错误的。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决定性因素。

3.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生产,属于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一种高度机械化的商品农业,我国混合农业在这些方面与之差异最大。

4.不是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不上规模,因而我国农耕区的家禽、家畜饲养不能算作混合农业,而属于谷物家畜农业。

【自我测评】

1.B 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发育了酸性较强的红壤,而茶树是一种喜酸性土壤的经济作物。

2.B 新疆所处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源,故水源是该区绿洲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A 4.A 5.B 自然条件的评价要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条件的各方面综合分析评价并确定主导因素;与世界花卉生产国相比,人文因素的评价也应当运用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评价。云南花卉市场的扩大有赖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6.B 首先,根据经纬网和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为:甲:荷兰,乙:肯尼亚。继而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判别。

7.A 地处热带地区的肯尼亚发展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光、热角度分析(高原地形、草原气候不能成为对比后的优势)。

8.D A选项“价格较低”值得商榷(至少存在一个劳动力成本问题),B、C选项皆有明显描述性错误:“土地丰富”、“劳

动力成本低”。

9.B本题主要考查农作物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由图示可知,①是热量因素为主导;②是光热因素为主导;③是城市发展为主导;④为耐盐碱作物。A项、D项中④冬小麦不耐盐碱应排除;同理棉花也不耐盐碱,因而正确选项为B 项。

10.D 从图中可看出:①主要受制于水源,②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③主要受制于地形条件,④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分析可知应选D。

11.解析: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图中既显示土地类型利用多样,种植作物有小麦、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又显示出收入构成的多样性。花卉业生产的特点:一是面向城市市场,由于城市人口多,生活质量高,对花卉的需求量大;二是需要交通便利,因为花卉存放时间短,需要及时送达客户;三是对自然条件和管理技术要求高。所以,种植花卉需要有便利的交通、优越的自然条件等,而P地恰好符合上述要求。

答案:(1)混合农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例 (2)邻近公路,便于运输;有河流穿过,满足用水需求。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科内综合能力。澳大利亚自然带、降水量线等均呈半环状分布,东南沿海由于开发历史悠久、气候适宜等原因是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其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墨累—达令盆地。

答案:(1)降水量由北、东、南沿海向内陆减少,呈半环状分布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中美地峡东侧、巴西高原东南部等 (3)东南沿海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是殖民者最早登陆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

(4)分布于国土的西南、东南部①气候温暖湿润;②土壤肥沃;③地形平坦;④距海洋较近,交通便利;⑤机械化水平高;

⑥科技先进,实现良性循环;⑦商品率高

13.答案:(1)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地势两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 (2)A—B降水量增加,8—C降水量减少。(或先增加后减少) 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A位于(武夷山)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3)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地缘优势;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似;为许多台商的祖籍地。 (4)①课题名称应包含“某地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及研究方法即可。土地利用构成的变化:耕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

②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森林的破坏,有利于水土保持;减轻水旱灾害的威胁。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梳理】

一、l.亚洲季风 2.水稻 3.(1)小农经营 (2)高商品率(3)科技水平

二、l.市场机械化 2.玉米3.加拿大澳大利亚西北4.(1)平坦开阔温和 (2)便利市场地广人稀先进【思维激活】

l.结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所有这些特点均与这里人口众多密切相关。因而,人多地少是形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根本原因。

2.该观点是错误的。亚洲水稻种植业是集约农业,大量的劳动力在田地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量高。但由于主要水稻种植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因而稻谷主要用作口粮及饲料用粮,故商品率不高。

3.从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来看,美洲、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地广人稀,而亚洲和欧洲大多数地区却是地狭人稠,这就限制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4.美国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具有发展谷物种植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自我测评】

1.D 季风水田区由于人多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因此属于小农经营。

2.C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水稻的分布地区。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虽然水热条件十分丰富,但这里是大面积的热带原始森林,有水稻的分布但面积不大;西欧和南欧地区的水热条件下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美国的水稻主要是旱稻;世界的水稻绝大多数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3.B 我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多为国有大农场,以国营为主;在其他国家则以家庭经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密集农业,是商品化农业。

4.A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目前,许多国家为了提高谷物商品率和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小麦和玉米的农场经营规模,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5.C 6.A 7.B 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在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的地区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和对粮食的需求。“杂交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非常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之路。传统稻米产区现代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这是农业生产改进的关键所在。世界上有大多数的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袁隆平先生及其助手研究开发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人口的粮食危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8.B 美国与欧洲均为经济发达地区,都具备A、C、D 选项中的特点。欧洲与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欧洲的土地开发比美国早、人口比美国稠密。

9.B 10.C 11.A 第9题,可根据经纬度做出准确推断。第10题,在1998年,由于城市规模小,周围进行水稻种植业生产,其属小农经营,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但由于气候及水稻自身原因,单位面积产量高。第11题,随着城市的扩大,人们需要大量蔬菜、水果、花卉,因而城郊农民开始转变农业结构,发展城郊农业,主要是由于市场的影响。 12.解析:第(1)题,结合A、B、C的图示位置可知,A为商品谷物农业区、B为季风水田农业区,C为混合农业区。第(2)题,B为季风水田农业区,这里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区位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人们喜食大米等方面。第(3)题,由于A处为商品谷物农业,所以该种农业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第(4)题,由图示可知A为美国的中部大平原,这里的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生产的特点,属于投入很多的密集农业。第(5)题,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表现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雨热同期等。第(6)题,美国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先进的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答案:(1)②③① (2)地势平坦;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雨热同期,种植历史悠久。 (3)西北东北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 (4)美国中部平原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密集 (5)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温和、降水较多,雨热同期 (6)②、④

13.解析: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两地的自然条件类似,农业生产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由于两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故农业生产也有较大的差别。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比较两地的异同及其成因。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东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中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工业发达,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5)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中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中国东北地区;美国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中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中国。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梳理】

一、l.市场生产规模专业化 2.美国新西兰南非 3.干旱、半干旱 4.温暖地广人稀海港 (2)划区轮牧打机井良种牛牛群病害

二、l.城市 2.城市市场集约 3.奶牛牛奶 4.北美洲五大湖西欧澳大利亚

【思维激活】

1.该古诗所描述的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景观。它与大牧场放牧业虽都属于畜牧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气候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牧场放牧业属于投入较多,产品出口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内蒙古的畜牧业多属于投入较少,产品自给的粗放型自给农业。

2.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气候温和多雨,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种植。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由于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集,所以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而且西欧人有饮用牛奶的习惯。

3.乳畜业与普通意义上的畜牧业有很大差异,它的分布、形成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其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和饲料,一般不分布在草原上,分布区往往人口稠密。

4.(1)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畜牧业的产业转化。 (2)减少载畜量,改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发挥地区优势,落实“半农半牧”政策。 (4)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种用地。 (5)配合“三北防护林”建设,大力营造防护林网,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自我测评】

1.B本题通过考查大牧场放牧业的知识,培养学生比较、综合能力。第一,大牧场放牧业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美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其中美国、阿根廷是牧牛业。第二、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之一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植被稀少,不宜进行种植业.只适合于放牧业。第三、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杰出代表。第四,欧洲人到来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过着粗放型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欧洲人到来之后,潘帕斯草原逐渐被大型牧场所分割,成为密集型商品经营的牧业区。

2.B 商品谷物农业要求气候温和,降水丰富;而大牧场放牧业对降水条件要求不高,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3.C 乳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二是饲料。北京、上海周围发展乳畜业主要是因为接近市场,可就近向城市提供新鲜牛奶。

4.B 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

5.C 6.A 7.C 8.D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能力。第5题,①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比较典型,以牧羊为主;②为新西兰,乳畜业发达,以养羊为主;③为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发达,以牧牛为主;④为南非,以养羊为主。第6题,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贯穿东西的铁路为改善牛内外运作用最大。第7题,图示四国中,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具有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有利条件。第8题,阿根廷没有典型的混合农业区。

9.B 10.C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可知,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发展乳畜业,不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④地l月份气温在5℃左右,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不可能复种指数最高。①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有明显春旱现象;③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欧洲无该气候分布。

11.解析:从图中看出,A阶段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耕地休耕一次,以保持土壤的肥力。B阶段为混合农业。C阶段为乳畜业,饲养奶牛,以专业方式生产牛奶、黄油及奶酪,种植作物只用作饲料。从A阶段变化到C阶段,是因为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答案:(1)种植乳畜 (2)奶牛市场饲料供应 (3)温带海洋性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温带大陆性高山经济发达,城市众多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关知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牧牛业,且为世界上主要牛肉出口国,其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气候、交通、土地等方面分析,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相比,降水较多,气候温和,交通更方便,由于对本国交通及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得其影响显著。

答案:(1)大牧场放牧业 (2)气候温和,降水较多靠近海港,交通便利 (3)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运输便利 (4)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

②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5)海上冷冻船交通运输条件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

13.解析:根据国家轮廓图可判断两个国家分别是阿根廷和南非,都是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以牧牛为主,美国也以牧牛为主,而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则以养羊为主。

答案:见下表:

单元检测(三)

1.C 2.B 由经纬度可以推出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从城市郊区农业安排来看,乳牛业不应布局在市区,应位于郊区且交通方便的地方,如④地;①处可发展果树种植,但华北地区不适合柑橘等亚热带水果的生长;③地地势平坦,面积大。平原适合冬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生长。

3.D 4.C 先由四地经纬度进行定位,然后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分析各自的主要优势农产品。①地为印度尼西亚。②地为我国东南沿海,③地为美国,④地为我国东北地区。③、④均为商品谷物农业类型。故机械化水平高。

5.C 6.D 第5题,印度、埃及、我国南疆地区都是棉花的重要产区,三地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第

6题,三个国家都是世界文明古国;都有河流流经,夏季河流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印度的石油并不丰富,埃及全国人口平均密度较小。

7.C 8.C 亚洲水稻种植业劳动力投人大,科技水平低,生产资料投入不大。美国水稻种植业主要采取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

9. B 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关键抓住沿0°经线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是以热量为分异基础的。

10 C.首先,明确甲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以及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主要由于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如中亚地区的河谷平原,美国西南部地区各州,埃及的尼罗河谷地等;最后,棉花产区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都有光照充足,关键是否能形成棉花产区主要考虑灌溉水源有保证的区域,则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11.B l2.C l3.C 第11题,通过阅读各点的经度和纬度,知道各点所在的大致位置。同时要知道该地区的主要农产品是①水稻,②玉米,③小麦,④黄麻。山东省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第12题,山东省位于华北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春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第l3题,②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③地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北部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两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都很高。

14.A l5.B l6.D 第14题,从表中信息可以推断出。甲地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经济作物是甜菜,甜菜适合在中温带生长,故排除B、C项;乙地主要粮食作物是稻谷,经济作物是甘蔗,甘蔗是热带经济作物,再一次排除上海市。所以选A 项。第15题,由上题判断结果,甲为内蒙古,乙为海南省,可以进一步推出:内蒙古发展农业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水资源不足。第16题,海南省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纬度低,热量充足。

17.A l8.D 第l7题,农作物从种植、出芽、分枝、开花、灌浆,一直到收割,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这一特点主要是受气候和农作物本身生长周期性的影响,故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C是错误的;据图分析可知,一个生产周期最多不超过7个月,故选项D是错误的。第l8题,从图中看出,该作物开花期为2月,而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是在春分日、秋分日,选项A错误;地中海沿岸为冬季,温和多雨,选项B错误;中国东北平原为冬季,昼短夜长,选项C错误;潘帕斯草原为夏季,草木茂盛,选项D正确。

19. D 20. A 据材料可确定A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C地区位于江南丘陵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地形条件,第19题选D。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以红壤为主,从保护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江南丘陵地区可改良红壤,提高土壤肥力;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展综合利用。当地为亚热带气候不能种植天然橡胶、荔枝等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基塘农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一般在城郊地区。第20题选A。21.解析:本题立意新,有一定的创造性,将各种农作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度有机结合起来,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读图,并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即可。

答案:(1)日照随高度的增加高而增加,原因足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透明度高、阴雨天少;海拔越高、大气越薄、大气削弱作用越小。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的热量来自地面,海拔越高;获得地面热量越少。积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原因是随高度增高气温越低,积温就越低。(2)47°N 51°N 双季稻双季稻需生长在气温高、积温多、生长季节长的低纬地区。 (3)随纬度的增大,农作物生长的上限在下降。 (4)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高度。气温、积温、水热状况不同,每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所以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分布上限和分布地域。

22.解析:对比两图会发现,中国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分布在南方,而到了2000~2003年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从两图中还能看出具体的空间变化,总体看,北方商品粮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并出现了新的商品粮基地,而南方原有的商品粮基地范围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东北的粮食运往广州,既可走铁路也可先走铁路后走海路。

答案:(1)南方北方东北商品粮生产地区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华北、西北部分地区成为我国新增商品粮生产地区(或答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地区、河西走廊部分地区新增为商品粮产地;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新增为商品粮产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中的商品粮产地基本消失。(任意指出两个地区即可)河南、安徽、长江中游商品粮生产地区范围缩小。(任意指出1个地区即可)(2)铁路联运:京哈—京广;铁路—海运联运:哈大线、转海运—大连港—广州黄埔港。

23.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l975年该区域基本都种植水稻,所以l975年该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而2003年,该地种植水稻面积少于l/4,蔬菜、饲料作物、花卉、鱼塘都有较大的面积,而这些农作物都是典型的市场型农业。这种改变利于农业结构优化,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2)花卉和蔬菜都是以市场为导向

的农产品,要求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充足的市场需求;该地处在珠三角地区,大中城市集中,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图中显示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是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南方水热等自然条件也很有优势。(3)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产业结构、生产手段、经营方式、产品目标市场等。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较高,经营方式上注重规模化、产业化、专门化,故应向此方向发展。该农场有接近国际市场的区位条件,故应充分利用这个条件,使产品的市场扩展到国际,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答案:(1)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2)临近公路,便于运输;有河流流过,水源充足;位于东南沿海,临近广州、深圳、香港,市场需求量大;光热条件充足,降水丰富有利于花卉和蔬菜的种植。 (3)产业结构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向机械化、科学化方向转变;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移等。

24.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德干高原,乙地位于我国的江南丘陵,两地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主要从气温和降水量方面分析。(2)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析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措施主要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答案:(1)见下表: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3)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必修水利,防灾减灾。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知识梳理】

一、1.劳动力动力机械设备原材料产品(1)动力原料 (2)工业产品废渣 2.(1)水源 (2)运输政策 3.(1)原料产地制糖水产品加工业 (2)市场家具制造 (3)火电厂或水电站电解铝 (4)廉价劳动力电子装配 (5)科学技术发达精密仪表

二、l.(1)市场需求科学技术 (2)区位选择 (3)科学技术原料、动力(4)①近煤近铁近沿海消费市场②消费市场市场燃料原料 2.(1)下风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居民区和农田 (2)大型工业沿海

【思维激活】

l.山西电力资源丰富,适宜发展耗能高的有色金属冶炼(如电解铝工业)等动力导向型的工业。

2.原料导向型

3.80年代以前出于三线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内地建设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其劳动力大多为男性,为了平衡人口性别比例,同时也在其附近非纺织原料产区建设了一批纺织工业中心,属于政策因素的影响。

4.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当初设立主要从国防安全考虑,由于深居山区,利于隐蔽,其设置具有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布局的不合理性日渐突出,但由于搬迁费用太高,而一旦搬迁,对当地劳动力安置、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等不利因素影响,使得工厂直到几年前才搬迁至武汉。

【自我测评】

1.A 2.C 呼和浩特邻近畜牧业基地,附近有丰富优质的乳品原料;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3. B影响电子装配工业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

4.D 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原料和燃料对该企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影响该企业类型的主要区位因素为燃料和原料。 5.A 用排除法。啤酒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电器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

6.C 煤矸石和煤渣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业的原料。

7.D 炼铝、炼铜工业需耗费大量电能;制糖工业对原料需求量大,不适宜远距离运输;服装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奶制品生产同样宜接近原料产地;制鞋业需要劳动力较多。

8.A 皮革厂污染水源宜建在河流下游:有色金属冶炼厂宜建在城区外部和河流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纸浆厂宜建在河流下游;而电镀厂建在河流下游,可减少对城区水源污染,是合理的。

9.C 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气温高于N地,M地位于四川盆地,N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M地一月气温高。

10.D 图示工业部门的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由台湾转移到上海,2004年又由上海转移到武汉,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有可能是服装、纺织产业。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布局原则,认真读图理解图示含义,结合各企业的特点,选址要求,对号入座。从图示信息来看,A区位于河流下游,适宜设置污水处理厂;E处位于河流上游宜设置自来水厂,以保证水源水质;D处邻近高等院校宜设置对技术要求高的科技园区;B区位于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宜设置印染厂;生态公园对环境有改善作用,宜建在污染工业与城区交界处的C处。

答案: (1)B 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和盛行风风向的下风向

(2)E 在流经城区河流的上游

(3)A 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

(4)D 靠近高等院校

(5)C 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地之间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的选择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了解:①食盐化工厂对环境的影响;②题干中说明是英国某镇,要明确当地自然条件特别是风向,以便于合理选择化工厂区位;③工厂建设选择的两个地点环境状况对化工厂建设带来的影响;④充分考虑图中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来综合评价所选地点及带来的好处,从图中可知常年盛行风为西南风,本城镇失业人口多达l 000人,并且没有钱再修铁路,距汽车道也比较远。食盐化工厂属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需要有便利的运输条件,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工厂的建成可解决部分失业者的工作,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答案:(1)公司提出的地点(“●”处)合理。因为它位于该镇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及河流下游,不会给居住区的大气和水带来污染,并且距铁路近,运输方便,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议会提出的地点(“”处)却正好相反,还需填平沼泽(湿地),不仅费时、费工、费钱,还会破坏环境。(2)可解决部分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有助于社会稳定:可取得经济效益.筹集资金修筑铁路和公路,从而进一步促进该镇的经济发展。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及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解题关键是认真读图。电子工业布局要考虑科技水平和优美的环境;饮料厂要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上游,同时要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厂要接近原料和能源基地,同时也要考虑风向、水源和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化工厂既污染水体,又污染空气,所以应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的远郊区,同时也要考虑盛行风向、水流和运输等条件。工矿企业和汽车排放的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有色金属冶炼时会有硫氧化物产生,可用来制造硫酸。火电厂有煤渣产生,应建以煤灰为原科的建材厂,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答案:(1)⑤接近科技文化区,且环境洁净④ 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且接近消费市场② 靠近铁矿产地和火电厂,靠近河流用水方便,靠近铁路线运输方便,且位于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可减少对市区的污染⑥ 位于河流下游且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可减少对城区的污染 (2)硫氧碳氢氮氧 (3)硫酸建筑材料厂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l.(1)原料 (2)基础设施劳动力 2.(1)近距离集聚 (2)信息交流运输成本规模基础 (3)铁路枢纽火电站3.(1)集聚(2)①生产工序上基础设施空间信息②发育程度高工业联系工业城市发育程度低潜力

二、l.(1)区位(2)①电子组装②繁多③跨国①地域联系2.(1)人员信息(2)通信技术

【思维激活】

1.服装厂、制鞋厂、食品加工厂之间虽然没有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但布局在同一条路上,可以共同利用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2.这些工厂大多是由于共用基础设施而联系在一起,故它们之间多为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3.“硅谷”是美国电子工业集聚区,到东南亚设厂,这是工业分散现象,近几年“硅谷”土地被占用殆尽,而东南亚具有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硅谷”的电子企业向东南亚分散。 4.这是工业分散现象,主要因为零部件运输量小,可以空运,分散到世界各地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接近市场,接近原料地,利用廉价劳动力,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

【自我测评】

1.D 本题考查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的关系。A、B、C都不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D项中钢铁厂的固体废弃物可以作为水泥厂的原料,集聚在一起可降低运费,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A (1)现代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工业企业间存在看广泛的联系,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形成包括两种情况,有些存在生产联系的工厂往往自发集聚,另外一些是规划建设形成的。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中,有的也是将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布置在一起,有些是仅有地理空间上的联系。(3)工业地城从性质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育程度较高的,如钢铁、石化、机械制造工业,其生产过程复杂、设备大、管线长、潜力大,常常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另一类是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资金、技术缺乏,依赖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初步加工工业,这类工业地域面积小、潜力小。

3.A 本题考查工业集聚的意义。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C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共用基础设施,降低建厂者的投入成本。

5.B

6.D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及产业转移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图12反映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涉及天津、成都、沈阳、廊坊等地,是美国企业将生产的部分转移到中国的产业转移(典型的工业分散)现象。这样的产业转移,对于我国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我国飞机生产技术革新的作用,而对于能源消费及政策的影响较小。

7.A 8.C 第7题,从图中可以读出①类型产业原料所占比例最高,为原料导向型;②类型产业技术所占比例最高,为技术导向型;③类型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最高,为劳动力导向型;④类型产业市场所占比例最高,为市场导向型;⑤类型产业动力所占比例最高,为动力导向型。而食品工业为市场导向型,软件产业为技术导向型,服装加工业为劳动力导向型,即④②③,故A项正确。第8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企业产品价格贵、重量轻、体积小,适合空运,可以比较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另一类是劳动力导向型的企业,由于世界各国劳动力的价格差异较大,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差甚远。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该类企业不断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9.C 10.D 第9题,从图中来看,在阶段I,跨国公司主要在发达国家投资建厂,然后把产品销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发展中国家就是产品的销售市场。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丰富而廉价,但没有建在发展中国家,则肯定建厂的主导因素不是劳动力;而原材料分布一般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关系不大,综上所述则主要影响因素是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高。第10题,跨国公司投资地域的变化,说明了劳动力丰富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区位优势,也说明了在不同时期影响同一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会发生变化的;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使发展中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1.解析:(1)根据图上信息可以看出,在第Ⅱ阶段,美国本国电子产品的生产量已大大超过消费量,而此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市场空间大。(2)电子工业的布局首先要考虑知识和技术因素,其次要考虑交通条件、环境质量、气候等因素。(3)能吸引电子工业到我国建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我国在劳动力和地价等方面有优势。

答案:(1)第Ⅱ阶段美国生产大于消费,寻求市场;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大于生产,市场需求量大 (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有航空港和高速公路网),环境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3)市场、劳动力、土地

12.解析:普通家具生产技术要求不高,但家具生产后运往市场时,运费较高、损耗较大,故一般接近市场布局。而高档家具,生产一般需要较大的投资,生产组装式家具,运输较方便,但也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大量劳动力,同时由于规模大而地租支出也是必须考虑的方面。A位于台湾,工人工资水平和地租都较高,而广东的B地则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地租也较低,比较来看,B地比A地有一定的优势。C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丰富,同时该区经济水平较高,则消费市场较大;该地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能为高档家具生产提供较好的协作条件。

答案:(1)市场 (2)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便宜 (3)C地所在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可为家具生产求得比较有利的社会协作条件;有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档家具的市场潜力较大,而且其(腹地)联系的范围较广

13.解析:第(1)题,由上图可以看到一整车厂在大不列颠岛的东南部,说明在英国;有一整车厂在德国,距法国较近;还有一整车厂在法国西南邻国,在地中海沿岸,应是在西班牙。香水瓶生产中心在法国。第(2)题,工业出现分散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产品价值昂贵,运费所占比重小,这样的工业往往出现分散,如电子元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厂家,相隔距离远,出现分散现象。另一类是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种类很多,可能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零部件工厂,分布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飞机也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的,其零部件生产工厂也分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分散现象。第(3)题,香水瓶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瓷花瓶相似,因此A项答案正确。第(4)题,跨国公司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分布,是为了寻找最优区位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第(5)题,工业集聚的意义: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也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答案:(1)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 (2)B (3)A (4)降低扩大 (5)创新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知识梳理】

一、l.鲁尔工业区东北部工业区 2.煤、铁 3.煤炭机械纺织 4.大型 5.消耗污染 6.(1)中西部 (2)矿产 (3)重工业区传统(4)②煤炭③钢铁 (5)结构第三产业

二、2.乡村 3.中小型企业 4.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硅谷 5.(1)①中小轻同类专业化②原料信贷开放政府用地用水劳动力③工业小区 (2)高技术①科学家速度快周期短较高市场②环境气候便捷人才市场③微电子发祥地最大

【思维激活】

l.鲁尔工业区的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生产单位钢铁所需煤炭量下降,铁矿量所占比例较高,为降低产品成本,节约铁矿运费,移煤就铁,将炼钢高炉建在荷兰沿海。

2.主要因为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技术落后、企业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等原因造成的。

3.稳定的军事订货。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订货额曾占“硅谷”总产值的40%,成为“硅谷”最大、最稳定的客户,有力地刺激了“硅谷”电子工业的发展。

4.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布局在人才力量雄厚、知识密集、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方,另外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自我测评】

1.B 此题考查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及形成。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工业区都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的传统工业区分布在沿海地区,所需煤、铁矿都是从外地运来的。

2.B 本题主要考查对工业区域的比较分析能力。鲁尔工业区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基础上形成的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区内城市密集、科技发达。沪宁杭工业区凭借便利的交通,特别是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工业区和最大的城市群,它们之间共同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捷和科技发达。

3.D 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形成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新工业区,但新工业区并不都属于高技术产业区。

4.C 5.A 从图中可知剑桥科学园位于伦敦的东北,伦敦位于英国的东南,由此可知剑桥科学园位于英国的东南、伦敦的东北。剑桥科学因属于高科技工业,其工业布局应为临空型工业布局。

6.D 辽中南属重工业区,和世界其他重工业区一样都曾经衰落,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借鉴鲁尔工业区治理的措施,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工业,治理环境污染,拓展交通网,发展科技,辽中南工业基地不能把轻纺工业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不利于辽中南重工业区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发挥本区的经济技术优势。

7.D 8.A 随着我国与相关国家贸易的良性发展,国际市场对服装纺织类产品需求的增加等外部条件的改善使我国纺织、服装业得到大力发展。而纺织、服装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占有高档产品市场,今后应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占领高档市场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9.A 鲁尔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

10.B 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部门,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局面。

11.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三大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及传统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第(1)题,甲、乙、丙分别为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这里海陆交通便利,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农业发达,国家率先给予优惠的政策,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文化发达,技术水平高。第(2)题,甲区地处渤海沿岸,海盐、矿产资源丰富,乙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答案:(1)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12.解析:本题考查环渤海地区传统工业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及环境保护知识。第(1)题,天津作为我国综合性的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高校较多,科技教育发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交通方面有优良的港口与海外联系,有便利的陆上铁路、公路与华北连为一体。第(2)题,曹妃甸附近有开滦等煤矿资源,海上石油丰富,迁安铁矿资源以及中国最大的长芦盐场,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产协作上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水陆交通便利。第(3)题,实行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1)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捷的交通。 (2)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矿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依靠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有较强的海、陆运输能力。(3)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或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13.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可以从东北为钢铁基地原料丰富,煤炭丰富,能源充足;东北为重工业基地,市场广阔;东北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条件好,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认真阅读表中各类产业的变动前后比例值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能为机械工业提供原料的一定是钢铁工业,能够生产木材的工业一定是森林工业。第(4)题,开发工业旅游关键是要看开发的旅游项目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游览价值。第(5)题.由于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产业会有资源枯竭问题,同时,还有环境污染问题。而非煤产业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工业旅游)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保护和改善老工业基地的环境。

答案:(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2)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钢铁森林 (4)A (5)避免了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单元检测(四)

1.B 2.D 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式一是技术导向型工业,模式二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模式三是市场导向型工业,模式四是原料导向型工业,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注重发展的工业部门应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模式三是市场导向型工业,“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是因为东南亚地区土地便宜,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上海的纺织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北京首钢在河北迁安建炼铁厂都是为

了接近原料产地;世界上一些汽车生产集团在中国建汽车生产基地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3.C 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化工厂属于污染大气的企业,应避开上述两个方向,同时,化工厂污染水源,应设置在城区河流的下游。

4.B 5.D 6.D 第4题,在工业部门产品成本比例示意图中,甲产品的科技投入占相当大的比例。该部门应该在我国科技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第5题,乙产品的原料运输成本较高,所以是一种本地没有原料的工业类型。广州附近不产棉花、上海没有铁矿石和煤炭、南京本地没有油田,其原料都经很远的距离运输而来,所以其生产的产品的成本中,运费的比例较高。舟山本地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场,水产品加工厂的原料就近可以得到供应,原料运输成本低。第6题,丙类工业产品的成本中,劳动力工资支付的比例大,应该趋向于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故选择①②说法的组合。

7.B ①位于城区,宜设置污染小、方便工人上下班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如服装厂;印染厂污染水源应设置在河流下游②处,③处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应设置自来水厂;④处靠近铁路,交通运输方便,且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应设置火力发电厂。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自主学习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类型: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二.师生互学 活动1. (1)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环境要素分类、生产类型分类、地理空间分类等。 (2)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供给能力,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使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出现环境问题。 (3)略。 活动2.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过大,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画图略。 活动3. (1)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

新教材 【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哲学家荀况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他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了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发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议论。他认为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掌握规律,“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恶》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荀况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向自然控制人类命运这一陈旧观念提出抗争的学者。《荀子·王制篇》提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 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 《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思考: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 答案:点拨: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到“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和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 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 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 ①初期: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含义: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1《人口的自然增长》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_______有关。(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编制人:梁宏程爽廖海钦审核人:梁宏 【课程标准】 1.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 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一、知识清单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2、人口迁移概念:一_________ 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____________ 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_____________ )的迁移活动;国 内人口迁移是指在 ________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P8填表) 、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和图填表) 6、人口迁移的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认为,人 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因素的综合反映。 2.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 等式最主要的, _____________ 有事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3.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_____ 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其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 等式主要因素。都是为了寻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更好的 ______________ ,改 善 ________________ 。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2导学案汇总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1课时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编写人:徐进峰赵承生审核人:董园园宋艳敏完成水平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辨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2.比较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习过程】 〖预习探究〗:参考课本58页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那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讨论探究〗:参考课本58页,讨论五类工业企业的布局: 制糖厂、啤酒厂、铝厂、普通服装厂、飞机制造厂 问题:(1)这类工业应该布局在材料二图中何处?(标在图上) (2)影响这类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有那些?主导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附:参考材料: 材料一: 1.制糖厂:原料为糖料作物(甘蔗或甜菜)。产品为白、红砂糖或粗糖。生产1吨糖 需要10吨甘蔗。甘蔗的糖分随生长期而逐渐提高,成熟时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因此,甘蔗不能储存,因尽快送糖厂加工,收获后不超过两天即加工为宜。 2.啤酒厂:产品主要为玻璃瓶装啤酒。玻璃是易碎品,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成本非常 高。为了保持啤酒质量,减少紫外线的影响,一般用棕色或深绿色的玻璃瓶做容器。 3.铝厂:铝的电解炼制是一项耗费能量很大的工业。生产1吨铝耗用电能19000度。 因为水电廉价,无污染,所以炼铝工业多用水电作为能源(或动力)。 4.普通服装厂:原料为布(纺织业的产品),这类工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很大,对 技术的要求不高。 5.飞机制造厂:对技术和环境的要求很高。 材料二:

工业类型 主导 因素 主要部门 区位选择原则 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 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 加工业 应接近 产地 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 成本较高 市场导向型 家具制造业、 厂 应接近 不便于长途运 输或运输 成本 较高 动力导向型 工业 应接近 或 需要消耗大量 劳动力导向型 服装工业、 工业 应接近具有大 量 的地方 需要投入大量 技术导向型 飞机、 、 等 工业 应接近 地区 要求高 〖反馈练习〗:下面4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度表示影响程度大小, A :西安市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及许多科研院所。 B :河南为农业和人口大省,郑州市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京广、陇海铁路交汇于此,107、310国道从此穿过、新郑国际机场离此距离较近) C :贵阳能源资源充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0.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87.3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大型的有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水电站等。 D :广西甘蔗总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已成为全国甘蔗种植中心。从1992年至今,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2)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以某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功能分区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主要模式,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4.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①用地、②用地、政府机关用地、③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④用地、农业用地。 2.功能分区 (1)形成:同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空间上的⑤。 (2)特点:无明确⑥,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住宅区 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⑦。 分化:⑧住宅区;⑨住宅区。 (4)商业区 位置:市中心、⑩、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条状。 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服务中心。 (5)工业区 工业活动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 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模式。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由高到低):商业、住宅、工业。 (2)收入的不同(社会地位)导致住宅区分化。 (3)。

(4)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5)历史。 1.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工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农业用地 D.商业用地 2.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住宅区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读长江沿岸某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地租金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丙、乙、丁、甲 B.甲、乙、丙、丁 C.乙、甲、丙、丁 D.丁、乙、甲、丙 4.在P地保留公共绿地,其目的主要是( )。 A.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B.储存高档住宅用地 C.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D.预留社区广场用地 探究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互动探究] 读我国某城市新城区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2-2 城市化)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2-2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后,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 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 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5~6题。 5.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6.四地中最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 确的是()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 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 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 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8.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地理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课标要求】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明确生产力发展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2、学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计算某一国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学习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一、人口自然增长 1、人口增长速度快慢与有关。 2、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的制约,也受到从到 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和的变化。 【问题探究】 1、读下图讨论分析:

⑴讨论分析时应注意图中的哪些可读的信息? ⑵这幅“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反映了人口增长的哪些特点? ⑶你认为影响这些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哪个? 2、读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的人口统计资料,先计算填空,然后讨论分析有关问题: 想一想:按经济发展水平,埃及与日本属于同一类国家吗? 表格中的信息在人口增长方面还能说明什么? 3、阅读教材活动材料(P3面),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交流: ①想一想,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你认为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基础训练】 1、世界人口达到60亿的时间是 A、1987年 B、1999年 C、2000年 D、2002年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 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3、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数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1世纪以前人口增长速度都较慢 B、21世纪以前人口增长速度都较快

(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4.2《工业地域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十多年前,十堰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荒凉小镇。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集团)在此 设立,十堰获得飞速发展。今天的十堰,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型汽配企业,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东风公司十堰基地现有各类专业厂28家,固定资产300多亿元,职工8万多人。全市与东风公司配套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200多家,汽车工业存量资产千亿、产能70万辆。 思考:为什么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十堰集聚? 答案:点拨: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十堰集聚,靠近整车生产厂,可以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______与______的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________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共同利用当地____________ 2.工业集聚 (1)形成:具有______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2)作用: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________,提高生产______和______,取得______效益;还可以共同利用________,节约________投资。 3.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2)分类: ①按形成 ?????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上的工业 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共用 和信息 ②按性质?????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内部工业联系比较 ,工业地域面积 ,协作企业多, 生产规模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 , 规模 ,工厂少 在大连高新区广贤路北首集中分布着大连国安消防机电有限公司、大连水产药业有限公司、大连正大 仪表公司、非得生物公司等企业,它们为什么会发生集聚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附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附3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重点) 2.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3.结合中心地理论理解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分类: 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 文化与旅游家庭健康与养老法律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特点:复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3)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a .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 b .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c .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d .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e .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空间布局 (1)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 (2)生产性服务业: ①特点: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 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 高素质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 3.案例:探究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产品直接出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使用或销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a.地形: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商业网点规模大。 b.气候: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自主诊断] (1)金融、信息等产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可布局在高等院校附近。() (3)现代物流产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 (4)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提示:(1)×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3)×现代物流业涉及交通、装缷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以及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等诸多部门。 (4)√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规模大、等级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word同步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word 同步学案

一、都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都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1.三大功能区的形成 2.三大功能区的形状、特点及位置 功能区形状特点区位选择及缘故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 状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 人口数量变化大,建 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缘故:①人口稠密、市场宽敞;②交通便利、便 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动,并趋向于沿要紧 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缘故:①减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运 输成本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 工业化后显 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 级住宅区分化;位置 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 背向进展 高级住 宅区 都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缘故: ①环境优良;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养 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邻近,与低地、工业区相 联系 缘故: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 文化教育程度低 [迁移应用] 1.读下面甲城地理位置(左图)和都市用地结构图(右图),回答(1)、(2)题。

(1)在甲城的都市用地结构图中,①是( ) A.商业用地B.公园绿地 C.居住用地D.行政用地 (2)甲城的工业用地(图中②)要紧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其要紧缘故是 ( ) A.远离河流以防止水污染 B.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减轻大气污染 C.远离居住区以减弱嗓声污染 D.远离农田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1)C (2)B 【解析】本题考查都市功能分区的区位选择及缘故。第(1)题,都市的住宅区,是都市居民休养生息的场所,是都市最差不多的一项功能,因此都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而住宅区多临近都市的中心地带——商务区的周围。据图示,图中①的占地比例也是最大的,故①为住宅用地。第(2)题,工厂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产出废气、废水和废渣,这些废弃物进入环境,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躯体健康。据图示,该地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多吹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因此有严峻大气污染的水泥厂、酿造厂、火电厂和钢铁厂等应该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二、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阻碍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专门多,自工业化以来,经济因素对其阻碍显著 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阻碍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要紧因素。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要紧取决于各种活动情愿付出租金的高低。阻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交通便利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1)交通便利程度 交通便利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都市内不同区位的土地交通便利程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土地租金不同,存在的经济活动也各不相同,都市内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及付租能力随距离(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递减规律及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图解如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②____________)各因素的③____________。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④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⑤________、⑥________、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政策。 (3)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⑨____________比较稳定,⑩________________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__________、社会、?______ 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探究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 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 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 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 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达标训练1. B 2. B 3. B 4. C 5. B 6. C 7. C 8. D 9. A 10.B 11.(1)发达发展中(2)现代型过渡型(3)大小(4) 都不好A类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资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失业人口太多等 (5)适当鼓励人口增长,适当移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提升:1.B2.A3.C4.B5. B 6.A 7. B 8.变慢,90亿9。弱, 15亿, 零10。图丁,老龄化 11.非非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过度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2.欧欧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等 1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 14.欧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五、达标训练 1.D 2。 D 3。。 B 4,A 5。 C 6。 C 7。 B 8。A 9。C10。D 11.(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矿产资源丰富;(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六、能力提升1.B 2。D 3。 A 4。A 5。A 6。 D 7。 B 8.(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 (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追求 (3)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 (4)③④ 9.(1)略(2)流动人口大量增加(3)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 (4)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根本原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五、达标训练1.AD 2.BC 3.AD 4.AD 5. C 6. D 7. D 8. C 9. C 10. A 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3)环境承载力受到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 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六、能力提升 1、A 2、A 3、C 4、B 5、C 6、D 7.(1)C D B (2)不断提高地域(3)1998 2050(4)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解决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担老人的赡养,加重国家,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 8.(1)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4)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