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综述

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继去年创纪录之后又刷新纪录,达到16.4℃,较常年偏高1.5℃,是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值,其中冬、春季气温异常偏高。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69%,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较严重洪涝。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尤其是12月偏少显著。

2007年江苏省气象灾害较多,影响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气象灾害死亡130人,其中雷电和大雾死亡人数为近几年之最。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雷电、大雾、寒潮、台风、冰雹、龙卷、干旱、飑线、大风等。

今年对农业、旅游、林业等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海盐、渔业等行业气候年景较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

一、气温

1、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

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2007年1月~2007年12月)15.1(赣榆)~18.1(苏州)℃(见图1),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9(泗洪)~2.2(靖江、南通、昆山、苏州)℃(见图2)。南京年平均气温17.4℃,比常年偏高1.9℃,为1951年来最高值。

2007年全省平均气温16.4℃,比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异常度值为1.95,属显著偏高年份。其中淮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5.6℃、江淮之间年平均气温16.3℃、苏南地区年平均气温17.5℃,均为1951年来最高值。

图1 江苏省2007年1~12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2 江苏省2007年1~12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2、冬季、春季气温异常偏高,为1951年来同期最高值

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3.1(丰县)~7.1(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3(如皋、宜兴)~2.6(靖江)℃,全省冬季平均气温5.2℃,比常年偏高2.2℃,为1951年来同期最高值。

南京平均气温为5.8℃,较常年偏高2.1℃,与2001年并列为1905年来同期最高值。

冬季各站极端最低气温为-7.7(如皋,2007.2.2)~-2.2(南通,2006.12.18)℃,部分站点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值,南京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5.6℃,出现在2006年12月29日。

春季(3~5月)全省春季各站平均气温14.6(射阳、大丰)~17.6(高淳)℃,较常年同期偏高1.7~2.9℃。全省春季平均气温为16.0℃,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南京春季平均气温17.4℃,偏高2.6℃,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夏季(6~8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25.2(赣榆)~28.4(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丰县、徐州、新沂、泗洪偏低0.1~0.3℃外,其它地区偏高0.1(沭阳)~1.9℃(苏州)。全省夏季平均气温为26.6℃,较常年偏高0.7℃。

南京夏季平均气温27.7℃,较常年偏高1.1℃。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15.7(新沂)~19.3(苏州)℃,除泗洪偏低0.1℃,其它站点较常年同期偏高0.1(宜兴)~1.7(南通、昆山)℃,空间为明显的南高北低分布。全省秋季平均气温

为17.3℃,较常年偏高0.9℃。

南京秋季平均气温17.9℃,较常年偏高1.1℃。

2007年12月 12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3.7℃(丰县)~8.4℃(苏州),均较常年同期偏高1.4℃(泗洪、东台、如皋、宜兴)~2.5℃(昆山)。全省平均气温为6.0℃,较常年偏高2.0℃,异常度值为1.2,属偏高范围。月极端最低气温-6.0℃,31日出现在泗洪。

南京市12月平均气温6.7℃,比常年同期偏高2.0℃。

二、降水

1、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

2007年全省各站全年降水量为779.2(丰县)~1527.5(睢宁)毫米(见图3),较常年同期相比,除江淮南部和苏南部分站点偏少0.1~2.0成,其它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多0.1~7.2成,其中睢宁偏多最多(见图4)。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其中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较严重洪涝。全省降水量1108.2毫米,较常年偏多1.1成。

南京2007年年降水量为1074.6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值。

图3 江苏省2007年1~12月降水量(毫米)分布图

图4 江苏省2007年1~1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2、各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冬季 (2006年12月~2007年2月) 全省冬季各站降水量51.7(东台)~159.9(高淳)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及苏南个别地区偏多0.1~6.3成,其它地区偏少0.1~4.8成。全省平均降水量85.4毫米,较常年偏少1.1成。

南京冬季降水72.3毫米,偏少3.3成。

春季(3~5月)全省各站降水量88.8(徐州)~312(东山)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个别站点较常年略偏多外,其它大部分站点较常年偏少0.1~5.0成,全省春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成。

南京春季降水178.6毫米,偏少3.1成。

夏季(6~8月)全省各站降水量分别为248.7(苏州)~1061.6(睢宁)毫米,较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南通及泰州部分地区偏少1.6(南通)~4.8(苏州)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多0.5(射阳)~7.0(洪泽)成,睢宁偏多1倍,为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

南京夏季降水量为60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降水量为48(沛县)~353.7(宜兴)毫米,淮北西北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4~6.7成,江淮南部和苏南北部地区降水偏少0.5~2成,其它地区较常年偏多0.1~5.9成。

南京秋季降水量为194.7毫米,较常年同期略偏高。

2007年12月全省各站12月降水量为11.9(丰县)~68.3(宜兴)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丰县持平外,淮北和江淮北部的东部地区偏多1.0~1.6倍,其它地区偏多1.2~8.6成。

南京12月降水量为42.3毫米,较常年偏多7.4成。

三、日照

1、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

2007年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1548.7(盱眙)~2276.8(赣榆)小时,除东山、宜兴、常州等站点较常年偏多0.2~0.8成外,其它大部分台站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0.1~2.5成。

南京2007年日照时数为1679.0小时,较常年偏少1.5成。

图5 江苏省2007年1~12月日照时数(小时)分布图

图6 江苏省2007年1~12月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2、夏季、秋季及12月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较为明显

冬季 (2006年12月~2007年2月) 全省冬季日照时数328(高淳)~524(兴化)小时,较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地区及江淮、苏南西部地区偏少0.1~1.8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多0.1~1.6成。

南京冬季日照时数为336.9小时,偏少1.6成。

春季(3~5月)春季日照时数507(南京)~705(连云港)小时,较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地区及江淮之间局部地区较常年略偏少外,其它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多0.2~2.7成。

南京春季日照时数为507小时,与常年持平。

夏季(6~8月)夏季日照时数各站分别为344(盱眙)~616(东山)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东山略偏多外,其它站点偏少0.2~4.1成。南京夏季日照时数为451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2.4成。

南京夏季日照时数为451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2.4成。

秋季(9~11月)秋季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350(高淳)~557(赣榆)小时,除镇江、靖江、常州等站较常年略偏多外,其他各站偏少0.1~3.2成。

南京秋季日照时数为449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近1成。

2007年12月全省12月日照时数为49(南京)~149(连云港)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我省西部局部地区偏少4.2~6.7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少1~4成。

南京12月日照仅49小时,为1961年来最少值。

第二章重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一.全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为 1951年来最暖的一年

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6.4℃(其中南京17.4℃),比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也是自1994年来连续第14年高于历史平均值。

1951-2007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趋势图

二.雷击事件渐多,死亡人数为十年之最

2007年全省共发生雷击伤亡事件53起,死亡54人,比2006年多11人,是近十年来我省因雷击死亡人数最多、雷击事件发生最频繁的一年。其中,8月10日中午约11时,徐州铜山县因雷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17人受伤。

三.夏季暴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2007年我省夏季暴雨频次多、强度大、范围广,造成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今年夏季共出现203个暴雨站日,为1961年来第五多值。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出现在7月7日至9日南京地区,7日14时-8日14时24小时累计降水量南京市区为203.2毫米,江宁区为299.2毫米,造成严重的城市积水。

2007年7月8日南京市河海大学门口 2007年7月8日上午南京市新街口

四.梅雨期偏长,降水量偏多

2007年我省梅雨期为6月19日~7月24日共36天,较常年明显偏长(常年平均为23~24天),梅雨期内降水量为128.6毫米(苏州)~711.4毫米(盱眙),全省平均梅雨量为415.3毫米,较常年偏多9.1成(常年平均梅雨量为217.3毫米)。今年梅雨特征表现为:(1)出梅迟,梅期长;(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淮北、江淮之间西北部地区及苏南西部局部地区特多,全省梅雨期内降水量为1954年来第三多值;(3)降水强度大,暴雨频繁;(4)梅雨期内灾害多,灾情重。

五.强对流天气多,过程影响大

全年共发生16次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死亡25人,失踪3人,受伤193人。其中7

月3日17时前后出现在高邮的强对流天气,有四个乡镇遭受龙卷风袭击,共造成400多户1200多间房屋倒塌,7人死亡,19人重伤。

2007年7月3日高邮龙卷风

六.浓雾频发,交通成患

2007年我省影响较大的大雾日有20天,影响程度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因大雾造成交通事故死亡34人,为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比2006年多10人。

2007年12月15日常州大雾 2007年12月20日南京大雾

七.春季苏南地区高温少雨,太湖蓝藻提前暴发

2007年卫星监测太湖蓝藻水华第一次出现时间和大面积暴发时间比历史上最早记录(2006年)分别提前39天和22天,主要与春季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少有关。今年春季我省太湖地区平均气温为16.8℃,较常年偏高2.2℃,平均降水量为254毫米,较常年偏少1.3成。由于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导致太湖蓝藻提前大规模暴发。

八.台风来袭,损失较重

2007年共有4个台风影响我省。其中13号超强台风“韦帕”和 16号台风“罗莎”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韦帕”自南向北穿越江苏,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损失。

九.江淮气旋大风降温,我省沿海影响严重

2007年3月3~6日,我省受一次江淮气旋入海加强的天气系统影响,气温明显下降,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幅度达7.7-13.0(海门)℃,陆上风力6-7级阵风8级,江苏沿海海面出现大风8~9级,阵风10级,最大风速27.0m/s(连云港车牛岛4日22时),此次过程造成我省沿海有数百条渔船遇险,数千渔民滞留海上。

十.夏季苏南地区高温明显

2007年我省夏季苏南地区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大部分地区在15天以上(南京16天),最多的32天出

现在吴江。7月24日出梅以后,由南向北出现全省性持续高温天气,苏南部分地区出现了9~10天的连续高温日数。

第三章气候影响评价

一、气候与农业

2007年江苏省冬小麦和油菜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利大于弊,属于丰产气候年型,水稻和棉花全生育期总的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平产气候年景。

1、气候与小麦

2007年江苏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 2007年江苏省冬小麦生育期间,≥0℃积温全省在2065~2839℃,常年偏多92~404℃。降水量淮北地区230~344毫米,淮河以南地区348~576毫米,大多与常年偏少1~2成。全省日照时数为1007~1558小时,淮北地区比常年偏少1~2成,淮河以南地区与常年持平。整个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条件匹配较好,属于丰产气候年型。据省统计局农调队预计,今年冬小麦单产与去年持平,播种面积比去年增5.2%,则总产比去年增6.0%。

全生育期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越冬期,气温总体偏高,大部分地区小麦越冬不明显,冬长冬发,群体茎蘖数较足。返青拔节期,虽然气温变幅大,但对冬小麦的生长基本无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小麦生育进程普遍比常年提前10~15天,3月上旬全省大部分地区小麦进入拔节期;二是小麦总茎蘖数足,但淮北地区小麦总茎蘖数明显偏多;开花~灌浆期,光温充足,降水少,光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十分有利于全省小麦籽粒充实,且小麦赤霉病发生轻;收获期多晴少雨,小麦收晒顺利。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秋播期间,全省降水明显少于常年,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加之淮河以南地区水稻腾茬迟,干旱影响秋播进度;冬前生长期间,持续阴雨,淮河以南地区湿渍害重,抑制了小麦的生长,淮河以南地区部分晚播麦甚至出现烂种现象;冬前生长期气温异常偏高,苏北部分适播、早播、墒情较好的麦田旺长现象明显;返青拔节期的3月4~7日出现寒潮降温过程,江淮地区小麦冻害较重,淮北次之,苏南地区相对较轻。

2、气候与油菜

2007年江苏省油菜整个生育阶段气象条件:2007年全省油菜全生育期≥0℃积温2830~3286℃,比常年偏多309~449℃;总雨量240~540毫米,比常年偏少1~3成;日照时数1083~1624小时,与常年持平。整个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条件匹配接近去年,据统计局农调队的初步估计,油菜单产属于丰产年景,但面积比去年减17%,总产则比去年减15%。

全生育期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冬前气温偏高,土壤墒情较好,部分适播早栽油菜生长较快,弥补了前期因旱生长的不足。越冬期间气温偏高,油菜越冬不明显,安全越冬,有利迟播弱小苗转化升级。返青抽薹期,气温虽然变化大,但对油菜的生长基本无影响,具体表现:油菜总体上是冬发冬壮,3月上旬普遍进入抽薹期,生育进程比上年提前10左右;油菜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开花期温度总体偏高,光照充足,降水偏少,油菜菌核病发生轻。角果成熟期多晴少雨,光温充沛,土壤墒情较适宜,光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十分有利于全省油菜籽粒充实;收获期多晴少雨,油菜收晒顺利。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秋播期间,全省降水明显少于常年,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加之淮河以南地区水稻腾茬迟,影响油菜播栽进度;冬前生长期间,持续阴雨,淮河以南地区部分油菜田湿渍害重;返

青抽薹期,3月4~7日出现寒潮降温过程,对我省正处于抽薹的油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冻害,全省提前抽薹开花的50万亩油菜田冻害较重,出现主茎裂秆、花粉败育等现象。

3、气候与水稻

2007年江苏省水稻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 2007年江苏省水稻全生育期总的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平产气候年景。自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温高光足,水稻播种顺利,苗期长势较好;6月中下旬至7

月下旬中期全省部分地区多暴雨、大暴雨造成雨涝,雨涝造成部分直播稻、机插秧等秧龄较小的水稻受灾相对较重,群体茎蘖数少,搁田质量低;梅雨期长、雨涝灾害致使“两迁”害虫大量迁入我省,害虫迁入早,峰期长、迁入量显著高于大发生的前几年;8月份农业气象条件适宜,水稻生育进程、群体结构与质量总体较好;9月中旬、10月上旬受13号台风、16号台风外围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及暴雨天气,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水稻倒伏;9月下旬、10月中下旬多晴好天气,日夜温差大,水稻灌浆结实较好,收晒、归仓顺利。据省有关部门预计,2007年我省水稻种植面积为2246千公顷(3369万亩),比去年(2234千公顷)增加约0.5%;2007年水稻单产7905千克/公顷(527千克/亩),比去年减1.5%左右;水稻总产为1775万吨,比去年约减1.0%。

整个生育期间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播种期间的气象条件基本有利,水稻出苗整齐;苗期生长期间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匹配正常,水稻生长发育较好,旱育秧成苗快,少雨的天气对中后期控水较为有利,秧苗素质较好。移栽时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水稻栽插顺利。出梅后高温晴热天气,光温充足,农田排水降渍顺利,有效地降低了土壤湿度,有助于苗情转化;孕穗至抽穗期淮河以南地区温高光足,水稻生育进程、群体结构与质量总体较好。灌浆前期、后期多晴好天气,日夜温差大,利于水稻籽粒充实;收获期天气晴好,水稻收晒、归仓顺利。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移栽时淮北及宁镇扬丘陵部分地区水稻因旱等雨移栽,移栽期拉长,水稻生育进程不一,长势不平衡。分蘖~拔节期,全省正值梅雨期间,部分地区多暴雨、大暴雨造成雨涝,对水稻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部分直播稻、机插秧等秧龄较小的水稻受灾相对较重,局部稻田受淹严重导致绝收;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受阻,分蘖增长,群体茎蘖数少,搁田质量低,苗体弱、茎秆充实度不高;梅期长、雨涝灾害致使“两迁”害虫大量迁入我省,迁入早,峰期长、迁入虫量显著高于大发生的前几年。灌浆中期遭遇13号台风和16号台风外围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及暴雨天气,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沿江苏南部分地区直播稻发生倒伏,影响了水稻籽粒的灌浆充实。

4、气候与棉花

2007年江苏省棉花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2007年棉花整个生育期间,主要受到梅雨期间强降水、暴雨影响,棉花主产区出现内涝以及13号台风和16号台风外围影响,致使棉花倒伏、脱铃,其它时段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匹配较好,利于棉花生长,属于平产气候年景。根据省有关部门预计,2007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为335千公顷(502万亩),比去年减少约5.6%;棉花单产 1050千克/公顷(70千克/亩),比去年减2.8%;总产35万吨,比去年约减7.9%。

整个生育期间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播种期间气温回升快,光照条件好,降水正常,适宜播种,出苗集中、整齐。移栽期天气好、墒情足、气温高,移栽顺利,大田棉苗生长较好。进入蕾期,梅雨初期淮北及沿淮地区的雨水,彻底解除了该地的旱情。出梅后天气转好,有利于排除内涝,农田排水降渍较快,受

淹后棉花恢复生长较好。开花至裂铃期间淮河以南地区多晴少雨、光照充足的天气条件对棉花生长非常有利,棉花的生长发育正常,光合产物累积多,对棉花前期生长的不足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利于秋桃的形成。吐絮前期、后期及收获期全省温高光足,有利于棉花的纤维素成熟与伸长、裂铃、吐絮、采拾和晾晒。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蕾期中后期~花铃前期,由于今年我省梅雨期长,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其中淮北、江淮之间西北部地区及苏南西部局部地区特多,棉花主产区均出现内涝,肥水流失严重,部分棉田受淹没顶,受灾棉田叶片变黄,蕾铃脱落严重,伏桃产量明显受到影响,部分受灾严重棉田出现死苗,少数地区要改种。开花至裂铃期间淮北地区阴雨寡照较多,徐州部分低洼田块有涝渍现象,对棉花开花、结铃有所影响。吐絮中期受2个台风暴雨影响,棉花上部小铃脱落较重,部分棉花严重倒伏,烂铃增加,铃重降低。

二、气候与海盐生产

2007年3月1日至2007年10月30日,主要盐区降水量为935.2毫米,较历史同期多14%,比去年同期多42.6毫米,雨日75天,较常年同期持平,比去年同期多17天;日照1451小时,较历史同期少11.5%,比去年同期多4小时。2007年海盐产量为88万吨,由于今年海盐生产期内降水多,雨日多,日照少,造成我省海盐产量锐减。

经计算,2007年盐业气候单产若以好(概率10%)、较好(概率20%)、一般(概率40%)、较差(概率20%)、差(概率10%)等五种气候年景来划分,对海盐产量来说2007年属于较差的气候年景。

三、气候与交通

2007年主要是暴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给我省带来了影响。

今年汛期暴雨频繁,其中2007年7月7日至9日,南京地区出现强降水过程,江苏省气象台连续发布橙色和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江宁、南京和江浦,不少市民在上下班途中受阻。

近两年浓雾发生频率越来越多,市民对2006年12月26-29日的雾还记忆犹新,2007年又接连出现了多次类似的大雾天气,对公路、航运、航空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飞机起降受阻,高速公路关闭,轮渡停航。

四、气候与生活

2007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其中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夏季和秋季气温较常年略偏高,总的来说,人体感觉较舒适。而6~9月我省先后经过梅雨期和高温酷暑的夏季,此时闷热、酷暑天气多,人体常感不适。

2007年6~9月我省高温酷暑天气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较2006年而言不舒适日数有所减少,舒适度为零级的天气淮北地区与常年持平,其他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少。

五、气候与林业

2007年的气候对森林防火未造成影响,对于造林方面属较有利的气候年景。

气候条件对造林的影响主要为3~4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我省今年3-4月降水与常年持平,气温较常年偏高,今年整体造林面积较往年为最大的一年,林木成活率也较高。

火灾的高发期主要在1-4月,2007年森林火警火灾共发生48起,为近十年来火灾发生次数最少的一年,由于防范措施及时有效,均未造成危害。

六、气候与渔业

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2007年对江苏渔业影响最大的为3-4月的风暴潮和入梅以后的淮河洪水。

受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影响,我省从2007年3月3日夜里开始出现阵雨或雷雨,其中淮北地区大雨局部暴雨,其它地区中雨局部大雨,全省出现明显降温,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幅度达7.7~13.0℃,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出现寒潮,紫菜生产、贝类养殖和海洋捕捞等沿海渔业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000万元。其中紫菜养殖经济损失较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700万元左右,贝类养殖经济损失近1700万元,海洋捕捞经济损失200万元。高涂蓄水养殖损失140万元,其他方面经济损失在400万元左右。

今年入梅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连降大到暴雨,淮河流域发生了1991年以来的特大洪水,里下河、洪泽湖周边地区和沿江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各地采取多方面措施,但由于降雨量集中,上游客水来势猛,水位上涨快,外洪内涝,渔业受灾损失极其惨重。本次受灾涉及7个市、34个县(市、区)、20余万渔户。

七、气候与水资源

水资源丰枯与降水量多少密不可分,气温的高低势必影响蒸腾的多少,所以我们用指标k来评价水资源的丰枯状况。

经计算,淮北地区k值为1.37,属于异常丰水年,江淮之间地区k值为1.22,属丰水年,苏南地区k值为

1.1,属于正常年。

八、气候与旅游

影响旅游底气象条件主要有气温、降水、风速等。“五一”期间,多晴好天气,气温适宜,为市民出行提供了良好地天气条件。金秋十月,尤其是“十一”黄金周期间,除10月7日有降水外,其它时段均为晴好天气,为市民旅游探亲提供了绝佳的天气条件。

九、气候与植被

2007年1~3月全省气温明显偏高,虽然寒潮及降温过程时有发生,对在田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但冻后气温回升快,麦油恢复生长均未受到不利的影响,冬发加春发,小麦群体茎蘖数较足,油菜苗情亦明显好于去年。对比2007年1月8日、2月10日、3月29日的江苏省植被指数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图,可以发现3月29日的NDVI植被指数比1、2月份的植被指数明显提高。

十、气候与水体

2007年1~3月全省降水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各地未出现干旱和雨涝,水体面积正常,根据EOS/MODIS 卫星遥感对我省主要湖泊的水体面积跟踪监测分析发现,2月份各主要湖泊的水体面积比1月份有所减少,而3月份的比1、2月份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冬季气温偏高,2007年立春后气温回升快,且2月份降水偏少,光照充足,温度异常偏高,因而2月份全省各主要湖泊水域面积均有所下降;而3月份降水较多,所以主要湖泊水域面积又有增加。

中考地理总复习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课时一天气、气温与降水(1)

中考地理总复习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课时一天气、气温与降水(1) 1.(20__湘西)下面几句话,描述天气的是( A ) A. 今天晴转多云 B. 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 C. 撒哈拉沙漠终年少雨 D. 英国冬温夏暖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其突出特点是多变,故A项描述的是天气;选项B、C、D描述的是某地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气候. 2. (20__日照)天气与其引发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A )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符号的含义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图中的天气符号显示A是台风,容易产生洪涝灾害;B表示霜冻,带来冻害;C表示小雪,一般不会产生灾害;D表示多云,不会带来气象灾害. 3. (20__咸阳模拟)20__年1月15日,气象台预报__市白天到夜里有中雪,西北风3~4级,能正确表示此天气预报内容的是( B ) 4. (20__临沂模拟)空气质量指数是衡量区域空气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下列行为不利于空气质量提高的是( D ) A. 普及城市公共自行车 B. 禁止焚烧田地作物秸秆 C. 对建筑工地洒水降尘 D. 鼓励购买使用私家车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污染的防治.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大气中污染物颗粒的含量.私家车增加,燃油消耗增加,排放尾气增多,不利于提高空气质量. (20__厦门模拟)读漫画,完成5~6题. 5. 该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D ) A. 水土流失 B. 城市热岛效应 C. 土地荒演化 D. 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读懂漫画含义是解题的关键,这些动物谈论的话题是气候变暖给它们带来的威胁. 6. 解决该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 A.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B. 增加制冷设备使用 C. 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D. 增加化石燃料使用

(完整版)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2.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暖、湿且短; 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3.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4.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说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能够正确判断某一地点是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2、能够正确说出我国季风气候的三种类型,并能根据图表正确分析出我国季风气候和干旱气候的特点 3、能够从两面举例说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说出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教学难点】 我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图片——一组新疆和浙江的风景图 师:我国西北内陆与东南沿海地区在自然景观上有什么差别? 生:干燥,湿润 师: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季风 2、冬、夏季风形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季风的相关知识,季风是什么啊? 生:季风是在大范围内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师:我们将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称为季风气候。我国是一个深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国家,尤其是我们浙江沿海一带,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杭州这边夏天和冬天分别是刮什么方向的风?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看下夏、冬季风的形成过程,看看究竟夏季和冬季是刮什么方向的风?播放视频——冬、夏季风的形成过程 师:大家看到冬季是刮什么方向的风啊? 生:东北风和西北风 阐述:没错。冬季时,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太平洋、印度洋气温较高,气压降低。风从西北内陆吹来,盛行的是偏北风。由于在冬季从内陆吹来的,因此寒冷而干燥。 师:那夏季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啊? 生:东南风和西南风 师:夏季时,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较凉爽,气压较高,大陆地区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的是偏南风,温暖而湿润。我们来看下冬、夏季风的差异。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由于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将我国的区域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们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叫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区域叫非季风区。那大家知道我国哪些地方属于季风区,哪些地方属于非季风区吗? 生:西藏、新疆不属于,浙江、上海属于 师: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呢,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呢? 师:看图,夏季风从海洋吹过来,遇到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季风过不去了,所以这组山脉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以西以北地区是非季风气候区。 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又是如何的呢? 生:季风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非季风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师:浙江、新疆、哈尔滨分别属于什么气候区? 生 4、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 (1)读哈尔滨、上海、广州三地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师:我国季风气候具有哪些特点? 师:冬天温度怎么样?降水量怎么样?夏天温度怎么样?降水量怎么样?夏天气温最高使,温度也最高,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2)季风气候对工农业生产及动物行为的影响

中国防雾霾pm2.5口罩行业竞争格局与风险分析

中国防雾霾pm2.5口罩行业品牌竞争格局与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口罩产业品牌数量较多,具有影响力的口罩品牌企业很少。行业企业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前三企业品牌占有率不到20%。国内主要企业和品牌:九头鹰、3M、上海美科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宜舒,吉可,港凯)东莞市容鑫防静电技术有限公司(容鑫)等。 中国口罩产业品牌竞争格局 2015年我国pm2.5口罩品牌排行榜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口罩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口罩相关概述、中国口罩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口罩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口罩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口罩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口罩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口罩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口罩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口罩行业成了多数商家眼中的“肥肉”。各行业的资本纷纷涌入该行业,特别是口罩行业暂无行业标准约束使其行业门槛降低。从资本雄厚的上市公司到漏洞重重的小作坊纷纷加入致使整个市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已经日趋明显。 最近,记者通过查询电商大数据淘宝指数发现,“雾霾”这个关键词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 98.1%;“口罩”关键词关注热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50.9%;“防雾霾口罩”则下降了约39.6%。从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来看,总体销量明显下降。除了个别几个知名品牌销售还不错以外,小卖家以及新上市的店铺销量不尽人意,销量一般从几十到几百个。同时价格也相差甚远,与去年同期相比,可更换滤芯的棉布口罩降价幅度是最大的,去年平均价格在29元左右,今年有的降到了15元左右;更有部分商家不计成本疯狂甩货,9.9元包邮,甚至还有5.9元包邮的。多项数据结果显示,口罩行业产品市场饱和度日趋明显,而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部分企业亏损在所难免。 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2014年中国气候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14年,我国降水(平均降水量636毫米)接近常年(630毫米),气温偏高0.5℃,是最暖的年份之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2013年少,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轻,气候属于正常年景。 《公报》指出,2014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总体较差。冬半年(1月~3月,10月~12月)我国中东部平均风速为1.9米/秒,较常年偏小5%,大气环境容量下降。京津冀地区与近10年同期相比,大气环境低容量日数(56天)偏多6%。10月,华北地区有效降水日数偏少50%,强通风日数偏少40%,大气环境容量比常年同期偏低10%。由于大气环境容量持续偏低,致使大气污染物不断聚集,造成霾天气多发。 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飞机、轮船排放的废气,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很大。烟尘、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能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发炎、疼痛;这些有害物质还能刺激人的气管、肺,使人咳嗽、气喘。空气污染对农作物、树木的危害也很大。例如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能使农作物、树的叶子变黄、枯萎、脱落,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浙教版-科学-八上-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 教案

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利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我国气候的类型; 2.利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我国不同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特点; 3.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动物行为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及家乡的特产。 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以学生讨论为主,讨论生疑、教师解疑、学会通过把已学知识延伸、联系、归纳总结,从而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形成并提高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七节,本节是在分析了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对气候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我国气候的一般特点。中国幅员辽阔,纬度有高有低,距海有近有远,加上地形高低错落,山脉重叠阻挡,使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和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两大基本特征。我国季风气候类型多、分布广、特征典型、季节性强,干旱地区广,因此本节提出了怎样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的问题。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初步建立正确的科学大气环境观和气候资源观,树立因地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 重点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及各种气候的特点,难点是季风区划分的依据及气候特点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利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我国气候的类型; 2.利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我国不同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特点; 3.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动物行为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及家乡的特产。 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以学生讨论为主,讨论生疑、教师解疑、学会通过把已学知识延伸、联系、归纳总结,从而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学习目标:1.记住主要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重难点) 一、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我国的干旱灾害 (1)特点: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2)时空分布 ①空间:四个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②时间: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明显。 二、台风 1.概念:指在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危害 3.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三、洪涝灾害 1.概念 (1)洪灾:指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2)涝灾: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2.形成因素:大雨、融雪、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 3.特点:危害范围广、损失重。 4.分布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发生在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3)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4)寒潮多发生于冬季。() (5)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侵袭的季节是() A.春季B.夏秋季 C.冬季D.全年 [提示](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会加剧洪涝灾害。 (2)×旱灾是危害我国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3)×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到易形成春旱;长江流域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4)×寒潮高峰期在春季和秋季。 (5)B[夏秋季节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季节。] 2018年台风灾害损失偏重,中国气象局总结了2018年台风的三个特点,特点一: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多,2018年西太平洋生成29个台风,其中有11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惊人;第二个特点是登陆位置偏北:2018年夏季,台风安比、云雀和温比亚3个台风在一个月内相继登陆上海,非常少风;第三个特点是灾情比较重。 问题1(综合思维)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强风可以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暴雨可以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海洋中遍布着极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将海洋表面“染”成了绿色,它们既能够吸收也可以释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对地球的碳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在关于全球变暖将给海洋微生物带来何种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科学家试图回答的一个大问题是:微生物吸收到海洋中的碳量会因海洋升温出现怎样的变化?而在预测未来的气候时,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被纳入考量。 从一些观测点的记录可以窥见事态如何发展,同时,新技术使科学家们得以研究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本身。俄勒冈州立大学微生物学教授斯蒂芬●乔凡诺尼(Stephen Giovannoni)认为,目前面临的挑战在于要将所有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日前《科学》杂志就此问题发表了由乔凡诺尼联合署名的评论文章。 海洋中的一些微生物,比如在春天繁盛的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转变成有机物。而另外一些生活在深海中的微生物则以浮游植物为食将二氧化碳回收,其结果是二氧化碳又被释放出来。但有些碳永远不会被回收,而是随着浮游植物和其他表面的浮游生物下沉而被留存在海洋深处。这个所谓的“泵”导致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比返还的还多,从而可能抵消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 “我们真的需要知道海洋中的情况,因为它们能够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真正具有巨大缓冲作用的因素之一。”乔凡诺尼说。 浮游植物和充当二氧化碳“回收站”的微生物决定了有多少碳被海洋吸收、又有多少碳返回到了大气中。比如,较重的硅藻下沉速度更快,带进海洋中的碳也就更多。“这是我们不了解的部分,也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它很复杂。”乔凡诺尼表示。 海洋的季节性波动会对何处的何种微生物有影响(毫无疑问,越远离赤道波动越显著),这样的数据很难被获取。 百慕大附近一个观测点的长期数据显示,春天繁殖现象明显,而这些浮游植物主要在冬季和春季兴盛,夏季和初秋则是蓝细菌(又称蓝绿藻)的天下。而在夏威夷的一个观测点发现,季节变化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均不太明显,一年四季都由较为稳定的微生物群落占主导地位。 乔凡诺尼表示,两个站点之间的差异是由两地白天的长短和天气造成的。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百慕大的位置更北,这意味着冬季其水温更低,进而促使冷暖水流融合交换,将营养物质带到了海洋表面供浮游植物食用。而温暖的海水更稳定,更不容易混合,这便阻止了营养成分被拉升到海表,因此也能抑制藻类大量繁殖。 气候变化预计将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升高,但目前还不清楚这对微生物和它们吸收或回收的碳意味着什么。乔凡诺尼说,目前就某种情况而言,科学家们还不太了解这些回收二氧化

2012中国气象公报_下

2011/2012年冬季北半球积雪日数及距平分布(图34)显示,欧亚大陆中高纬大部地区和北美洲中北部积雪日数达75天以上。与常年同期相比,欧洲东南部、黑海和里海附近地区、中亚大部、北美洲中部局地及中国新疆西南部、青海南部和东部、西藏北部部分地区、甘肃南部等地积雪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30天,中亚部分地区偏多40天以上;北美洲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及中国东北中部积雪日数偏少10~40天,局地偏少50天以上。 图33 2012年逐月区域积雪面积指数(单位:百万平方公里) (柱状图为逐月积雪面积,实线为积雪面积常年值)

图34 2011/2012年冬季北半球积雪日数(左)及其距平(右)分布(单位:天)2. 冬季,新疆西部、青藏高原南部和华北中部局部积雪偏深 (a)(b)

图36 2012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比例(单位: 洪涝灾害偏轻 年,我国未出现流域性严重暴雨洪涝灾害,但暴雨天气过程多 害严重。春季,南方部分地区发生暴雨洪涝;7月中下旬,长江中上游发生暴雨洪涝灾害; 下旬,特大暴雨袭击京津冀,海河发生局部洪涝;汛期,西部及华北局部地区山洪地质灾害严重。全国因暴雨洪涝受灾面积773万公顷,死亡或失踪人数1073人,直接经济损失 年平均值相比,受灾面积、死亡或失踪人数均明显偏少,经济损失略偏重。总体来

2. 7月中下旬,长江中上游发生暴雨洪涝灾害 月中旬,长江中上游强降水过程增多,12-14日,江汉、江淮南部、江南北部以及贵州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降水量普遍有50~250毫米,局部降水超过300毫米;15-19日,江南及重图37 4月5日-5月15日浙闽赣湘桂粤6省(区)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单位:毫米) 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6章 第1节气象灾害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1.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类型及特点。(重点)2.掌握洪灾、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机制及防御措施。(重难点) 一、洪涝灾害 1.形成 2.分布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 1.形成

2.危害 ??? 农作物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主要分布 (1)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 东部季风区??? 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 三、台风灾害 1.台风 ???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 2.灾害危害 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 1.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3.危害:??? 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4.对我国影响: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第二课时 名师指点 核心提示 1.我国气候除青藏高原地区以外,以A大兴安岭—B阴山—C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2.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东部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南部有小部分的热带季风气候。 4.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差异大的原因: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 易混辨析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东部三种季风气候不同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沿海季风气候与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同,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影响因素是地形(或地势的高低) 学法指导 中国季风气候类型区分:夏季多雨型的看1月气温,大于15℃的是热带季风气候;位于0℃—15℃之间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小于0℃的是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的且降水小于400毫米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知识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是指() A.冬季风B.夏季风C.偏北风D.偏东风 2.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 ) A.国土广大 B.平原面积辽阔 C.地形复杂多样 D.气候复杂多样 3.下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是()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4、安徽淮河以南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5.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复杂多样与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与灾害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与干旱性显著 6、我国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在时间上配合特点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少雨 C.冬季温和多雨D.雨热同期 7、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国家,原因是() A、气候复杂多样 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我国的气候特征

我国的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气候。夏季一般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大陆气流的影响,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干冷,夏季湿热。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七种气候类型: (1)赤道季风气候。位于北纬1O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气温变化很小,四季雨量分配较均匀。 (2)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干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3)幅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候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候,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4)温带季风气候。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候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5)寒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28℃,冬季严寒程度比温带更甚,寒冷期比温带更长。 (6)高原气候。我国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候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7)小气候(microclimate)在局部地区因下垫面影响而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又称近地层气候。这种小气候特点的表现即为小气候现象,而研究小气候现象的学科即为小气候孝。措施的小气候效应等方面做过较多的工作。 我国气候条件的优势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基因的宝库。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经济。我国南北气候温差大,东西南北跨度大的地理条件,是一个巨大的气候经济

NCEP CFSv2对中国2015年夏季月尺度降水和环流预报分析

第36卷第4期2016年12月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Vol.36 No.4 Dec.2016 文章编号:1674 -2184(2016)04 -0048 -11 NCEP CFSv2对中国2015年夏季月尺度降水和环流预报分析 黄小梅\蒋兴文\肖丁木2 (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 2.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摘要: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NCEP CFSv2)提供的1982 ~2010年历史回报资料和2015年6 ~8月预报产品、NCEP CFS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地面观测降水资料,评估了 NCEP CFSv2对2015年(厄尔尼诺发展年)中国夏季月 降水和环流形势的预报能力,并分析了影响模式预报技巧高低的可能因子。结果表明:1)模式对降水的预报技巧较低且表 现出明显的月变化(7月最高,8月次之,6月最低),但总体水平都不高。预报技巧明显依赖于提前时间的长短。2) CFSv2对 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500hPa关键区环流异常空间模态表现出较高的预报技巧。对全东亚区域,模式基本都可提前5 ~9天(7月9天,6月6天,8月5天)较为准确的预报出未来一个月高度异常空间模态。3)通过对比分析发现,CFSv2环流预报中 选取12个集合成员(滑动3天)可以得到较稳定的预报结果。4)在2015年夏季月尺度环流异常模态预报中,东亚全区的环 流预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高纬地区的预报。CFSv2对中高纬环流月预报技巧(6 ~ 8月都能从提前4天开始就基本稳 定维持在较高水平)比热带地区更高更稳定。 关键词:CFSv2;月降水;环流异常;预报技巧 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issn.1674 -2184 ? 2016. 04. 008 引言 早期短期气候预测主要采用统计和气候方法,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数值模式进行短期气候预 测已成为主要手段。月尺度气候预测是短期气候预测业 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上月气候预测尝试始于20世纪 80年代[1]。从Myakoda等&3]的一系列月平均环流场 异常预测成功后,长期数值预报得到迅速发展。例如欧 洲中期数值模式预报中心(ECMWF)开发的月尺度气候 预测系统T159I40(该系统于2004年发展为集合51个成 员的海气稱合月尺度集合预测系统[4])、美国环境预报 中心的海气耦合模式CFSvl和CFSv2、日本气象厅(JMA)的集合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5]、亚洲太平洋经济 合作组织气候中心(APCC)集合多个国家的15个模式,提供的全球和东亚地区未来3个月的逐月气候预测产 品[6]。以上这些国外模式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短期气候预 测之中,已成为了目前月尺度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 虽然长期以来月尺度预报一直是气象学术界关注 的重点,但是由于该时间尺度的预报受到逐日大气可预报上限(约2 ~ 3周)的制约,当前数值模式的热带外大气环流预报技巧总体偏低,始终无法产生有效的业务预报能力[7_9]。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9_11]及业 务预报经验可知,目前在月尺度上,影响模式预报技巧 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预报提前时间长 短;2)所选取的集合成员数量;3)模式对中高纬和热带 地区预报技巧的差异。因此,为了减小数值模式的预报误差,则需要从这三方面人手,搞清楚数值预报各要 素的可用时效,找出模式能提供稳定预报结果的合理集合成员个数,并分析模式在中高纬和热带地区预报技巧的差异,为改进数值预报产品的月尺度预报能力做必要的准备。 依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2015年)》[12]数据显示:2015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 海温异常偏暖,厄尔尼诺事件继续发展。截至12月,此 次厄尔尼诺事件累计海温指数已达23. 0°C,是一次超强 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已超过1982/1983年,成为历史上第 二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该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升 高,引起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等,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6-9-23 资助项目:中国气象局预报预测核心业务发展专项(CMAHX20160504);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BROP2015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37107) 作者简介:黄小梅,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诊断分析和预测研究。E-mail:hxmWel y@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242722.html,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独具特征: ①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 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明显,冬夏风向改变明显) ②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气候强,温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我国纵跨纬度近50°,接着温度的不同,从北到南,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等6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区。接着水分条件(干湿状况)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湿润、亚湿润、亚干旱和干旱四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相互交织。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如距海远近、地形高低、山脉屏障及走向等,又可分为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我国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分异,更增加了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④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1)季风特征 ①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

中国旱涝气候公报

中国旱涝气候公报 2005年第10期(总第139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2005年6月1日●内蒙古中部干旱缓解;雷州半岛和海南大部干旱缓和;云 南大部干旱持续或发展 ●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局地暴雨成灾 ●预估未来一周,江南、华南仍将有大雨、暴雨,局部可能 发生洪涝;云南大部降雨不多,干旱将持续

一、内蒙古中部干旱缓解;雷州半岛和海南大部干旱缓和;云南大部干旱持续或发展 5月下旬以来,云南南部和东部、雷州半岛、海南大部以及内蒙古中部等地出现较明显的降雨过程,总降雨量一般有10~50毫米,部分地区达50~100毫米。这次降雨使内蒙古中部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雷州半岛和海南大部的旱情也得到不同程度缓和。云南自4月以来降水持续偏少, 4~5月全省区域平均降雨量仅有96.0毫米,是1988年以来同期降雨量最少的年份。上周(5月25~31日),该省除南部和东部地区降了中到大雨,旱情有所缓和外,大部分地区干旱仍在持续或发展。 二、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局地暴雨成灾 5月下旬以来,江南和华南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其中广西都安(145.2毫米)、防城(101.2),福建明溪(133.3)、屏南(103.0),广东高要(125.1),江西广昌(116.6),湖南沅陵(104.5)等地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由于降雨强度大,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局部地区发生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三、预估未来一周,江南、华南仍将有大雨、暴雨,局部可能发生洪涝;云南大部降雨不多,干旱将持续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江南和华南部分地区仍会出现大雨、暴雨天气,局部可能发生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灾害,要注意做好防汛减灾工作。云南南部和东部地区未来一周还将有25~100毫米的降雨,旱情会进一步缓解,而全省大部地区降雨不多,干旱仍将持续,要继续做好抗旱工作。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

中国环境现状及对策

浅谈对目前环境问题的认识 从世界角度来说,全球气候变暖,是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和人类生存最为紧迫也最为严重的威胁因素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声明说,全世界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最快纪录,从安第斯山脉到北极,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将直接导致南北极以及其它冰川融化,同时一些雪山也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而消失。而融化后的冰川,以及海水在温度升高后的膨胀,将使海平面快速上升,世界很多美丽的城市终将被海水所淹没。 纵观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工业、农业等高效快速地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人口基数庞大,尽管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每年总人口仍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目前经济总量上升到全世界第6位,而且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对环境的应力不断加大。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破坏严重。中国未来的人口达到零增长还需30~40年,经济高速增长据预测在未来的10~20年还将持续;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需要较长的时期,这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大的改观。上述因素的作用使得中国未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从总体上还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要延续,而且遏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这些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能力在不断下降,同时也昭示了中国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的迫切性。 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面对我国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1、国土资源安全问题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平均每年以9.4%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7年创造了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中国速度。2007年GDP总量达到了24.66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四。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达到2456美元,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1(印刷稿)

2011年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CHINA CLIMATE CHANGE BULLETIN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C ontents目 录 序 (1) 摘要 (2) 一、大气 (4) (一)全球与亚洲 (4) 1.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4) 2.亚洲地表平均气温 (5) (二)中国 (5) 1.气温 (5) 2.降水 (9) 3.相对湿度 (12) 4.云量 (12) 5.风速 (12) 6.雾霾 (13) 7.日照时数 (14) 8.积温 (14) 9.极端气候事件 (15) 10. 季风环流 (19) 二、 海洋 (21) (一)海表温度 (21) (二)海平面 (22) 三、 冰冻圈 (23) (一) 积雪 (23) (二) 海冰 (25) 1.北极海冰 (25) 2.中国海域海冰 (25) 四、陆面 (27) (一)地温 (27) (二)植被 (28) (三)湖泊面积 (30) (四)地表水资源 (32) 五、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35) (一)大气成分 (35) 1.温室气体 (35) 2.臭氧总量 (37) (二)太阳活动 (37) (三)太阳辐射 (38) (四)火山活动 (40) 附录 (41)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1 序 为满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服务需求,揭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提供中国和全球气候状态的最新监测信息,现 予公布2011年《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中国气象局局长 二〇一二年二月

2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摘 要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011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14.0℃)高0.40℃,是1880年以来的第11最暖年。2011年亚洲地表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49℃,为1910年以来的第12高值年。 1901-201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伴随明显的年代际波动;1961-201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9℃。201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为9.3℃,比常年偏高0.5℃,为1997年以来连续第15个偏高年份。 近百年中国平均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11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556.8毫米,比常年偏少62.7毫米,为1961年以来的最低值。 1961年以来中国区域性高温事件、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和区域性强降水事件频次趋多,区域性低温事件频次显著减少。1951-2011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个数呈减少趋势,但登陆中国的比例趋于增高;2011年台风生成个数为21,低于常年值。 1961-2011年,中国平均≥10℃的年活动积温和霾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中国平均总云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均呈减弱趋势。 1951-2011年,全球海洋温度增温显著。2011年,赤道太平洋经历了前期拉尼娜事件衰减并结束,并于9月重新进入拉尼娜状态的过程。 1979-2011年,北极海冰范围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2011年,北极海冰的最大范围远低于正常水平,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次低值。1997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和内蒙古以及新疆地区的积雪覆盖度均呈增多趋势,尤以东北和内蒙古更为显著。 1961-2011年,中国十大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除西北内陆河、东南诸河和西南诸河表现为增加趋势外,其余七大流域均表现出减少趋势。2011年,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创下1961年以来最小值。1989-2011年,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水体面积明显减小。中国植被总体上与近5年平均状况相当,内蒙古东北部局部以及新疆天山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略偏好;四川盆地西部、云南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西北部、江苏中部局部植被覆盖略偏差。 1990-2010年,中国瓦里关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10年,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浓度均达到有直接观测以来的最高值。2011年平均太阳黑子相对数为55.7,较2010年有明显增加。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摘 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