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剂学(1)》重难点分析(3)

《药剂学(1)》重难点分析(3)

《药剂学(1)》重难点分析(3)
《药剂学(1)》重难点分析(3)

《药剂学(1)》重难点分析(3)

处方分析

1、分析下列处方,并简述制备工艺。

氧氟沙星滴眼剂

氧氟沙星为主药,氯化钠为等渗调解剂,羟苯乙酯为防腐剂,醋酸和氢氧化钠为pH调节剂,注射用水为溶媒.

制法:取氧氟沙星,加注射用水约200ml,滴加醋酸使恰好溶解。另取羟苯乙酯,用适量热注射用水溶解,加入氯化钠使溶解。将上述两溶液混合,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过滤,加注射用水至1000ml,灌装,100℃流通蒸汽灭菌30分钟,即得。

2.分析下列处方,并简述制备工艺与注意事项。

胃蛋白酶合剂

胃蛋白酶为主药,单糖浆为矫味剂、助悬剂,稀盐酸用于调节pH值约为2以保持胃蛋白酶的活力,橙皮酊为矫味剂,5%尼泊金乙酯醇液为防腐剂,蒸馏水为溶媒。

制法:将稀盐酸、单糖浆加入约800ml蒸馏水中,搅匀,再将胃蛋白酶均匀撤布于液面上,使其自然膨胀,溶解。将橙皮酊缓缓加入溶液中.另取约100ml蒸馏水溶解尼泊金乙酯醇液,将其缓缓加入上述溶解液中,再加入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注意事项

胃蛋白酶分子量为35500,其分解蛋白活力最大的pH范围是1.5—2.5,所以应采用稀盐酸调节本品pH约为2。

配制时应分撒于上述液面上,不应激烈搅动,以防止粘结成团,且激烈搅拌会降低酶活性。

本制剂不宜过滤,因胃蛋白酶等电点为2.75—3.00。在上述溶液中胃蛋白酶带正电荷,而用于过滤的滤纸、棉花等带负电荷,这样会因荷电相反而产生吸附胃蛋白酶的作用,对此可先用盐酸润湿滤纸与滤器以中和其表面电荷,消除吸附现象。

配制时应同时注意水的温度.高于室温胃蛋白酶易失活。

本品不宜与胰酶、氧化钠、碘、鞣酸、浓乙醇、碱以及重金属配伍,以防止降低其活性.

3.分析下列处方,并简述制备工艺与注意事项

1:1000硫酸阿托品散

硫酸阿托品为主药,胭脂红为着色剂,乳糖为稀释剂

制备:先研磨乳糖使乳钵内壁饱和后倾出,将硫酸阿托品和胭脂红乳糖置于乳钵中研磨均匀,再按等量递加法逐渐加入所需要的乳糖,充分研匀,待全部色泽均匀即得。

注意事项:主药硫酸阿托品与稀释剂乳糖的比例相差千倍,为使其棍合均匀一定要采用等量递加法,同时注意着色剂所指示的混合均匀程度。

4、分析下列处方,并简述制备工艺与注意事项。

10%葡萄糖输液

处方分析;葡萄糖为主药,盐酸用于调节pH,注射用水为溶媒。

制备:将注射用水煮沸,加入处方量的注射用葡萄糖,配成50%一60%的浓溶液;加入1%盐酸适量,并加入占浓溶液o.1%(g/ml)的针用活性炭,混合均匀;煮沸约15分钟,趁热过滤;滤液中加入注射用水至全量,并进行含量和pH值测定,合格后滤过至澄清,灌装、封口、115℃热压灭菌30分钟,即得。

注意事项:第一、为使葡萄糖注射液的澄明度合格,一般采用浓配法制备;另外,还要加热煮沸(可使糊精水解,蛋白质疑聚)、加入适量的盐酸(中和胶体杂质颗粒的表面电荷利于被活性炭吸附除去)并用膜滤器反复精滤。第二、为避免葡萄糖注射液颜色变黄和pH值下降,要严格控制灭菌条件并将酸度调节在较稳定的范围内(pH值3.8—4.0)。

5、分析下列处方,并简述制备工艺。

炉甘石搽剂

处方分析:炉甘石、氧化锌为主药,用于治疗湿疹,晒斑和急性皮炎。液化酚为消毒防腐剂,甘油为保湿剂。芝麻抽为油相,氢氧化钙为水相。同时芝麻油中油酸甘油酯及游离脂肪酸同氢氧化钙作用,生成油酸钙皂作乳化剂。

制法:取炉甘石、氧化锌研细混合后加入芝麻油并混匀,徐徐加入新鲜配制的氢氧化钙溶液(其中含有甘油与液化酚)至全量,乳化完全即得。

6、分析下列处方,并简述制备工艺。

炉甘石洗剂

处方分析:炉甘石为主药,氧化锌为主药,甘抽为保湿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悬剂,蒸馏水为溶媒。

制备工艺: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0.15g,加20rnl蒸馏水,加热溶解而成胶浆。称取已过10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研钵中,研磨均匀,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研成糊状,再加甘油研匀,最后加水至足量,研磨均匀即得。

(完整版)负数教材分析即重难点突破法

《负数》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本次修订的例1情境更加丰富,增加了学生理解正负数意义的机会;删除了实验教材例4的教学,不再使用“数轴”这一名词。即删除了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改编了实验教材的例3教学侧重点,将“教学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负数,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等”改编为“不出现数轴概念,教学如何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表示距离和相反方向的数量”,从内容安排上,更加强调结合具体的量认识正负数的现实含义。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温度中的负数 教材通过每天都接触的气温引入负数,呈现了我国北部、中部、南部六个著名城市在某一天的气温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城市

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你能发现什么”,激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不同地区城市的天气情况。北京、哈尔滨地处我国北方地区,冰雪覆盖大地,寒冷至极;而海南海口地处我国南部地区,树木生长郁郁葱葱,温高热不可待,相对而言,地处我国中、东部的上海、武汉、长沙,则温度适宜,不“冷”不“热”。这种强烈的不同的身体感受,自然引发学生对温度零上、零下初步表述。接下来随着对小精灵提出的“0℃表示什么意思”的讨论,明确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进而理解“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初步感知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引出负号“-”与正号“+”,并能正确表达具体的零上温度(如零上3摄氏度用+3℃表示,)与零下温度(如零下3摄氏度用-3℃表示)。紧接着教材组织讨论“-3℃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在明确+3℃表示零上3摄氏度,-3℃表示零下3摄氏度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最后,教材安排练习:“根据上图中的信息填写下表,并说一说各数表示的意思。”进一步帮助学生能正确用正负数表示温度,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的温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收支中的负数 教材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细,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入和支出,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

西方音乐史重难点优选稿

西方音乐史重难点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151:Bellini Norma-Casta Diva(歌剧《诺尔玛》“圣洁女神”)我们常为莫扎特、舒伯特的英年早逝而深感遗憾,其实,贝利尼的过早离世,同样也是世界音乐史,尤其是歌剧艺术发展进程中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万幸的是,他在生前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旷世杰作,那就是写于1831年的《诺尔玛)}《诺尔玛》是一部英雄的歌剧,被称作以表现女主角为主的歌剧,女主人公诺尔玛的抒情咏叹调《圣洁女神》被作者描述得完美而动人,在整部歌剧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它的音乐语言曲线优美,气息宽广。""(Casta Diva)、"爱情回来"(Ah! Bello a me ritorna)则是诺尔玛在全剧中最好的一个唱段,也是意大利上最有名的一曲。其曲调优美,是典型的贝里尼式样的旋律,绵延不断,由较小的音域开始,随感情的变化渐渐上升,在迎来一个小高潮后回复平缓。152:Verdi:Nabucco-Overture(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序曲)这部歌剧改编自圣经故事和一幕话剧。纳布科即巴比伦国王,是一个残暴的侵略者,率领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并驱赶了那里的犹太人。剧本热情歌颂了这些犹太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怀恋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打动了威尔第,使他联想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想到家乡的父老兄弟还在奥地利侵略者的铁蹄下挣扎。他把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和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全部倾注到这部歌剧的音乐中。整部歌剧音乐情绪激昂,热情有力,旋律明朗,气势雄伟,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分析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 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出现,也可能在综合题中以填空形式出现。一般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进行考查,重在结合生活中的实践,如热水器的安装、楼高与楼距问题等。从考核内容上看,涉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难度偏大,是拉开不同档次考生的关键所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问题一直是较难的考点。 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 重难点突破1、地方时与区时 1、辨析: (1)地方时和区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越15°,相差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同一个时区内,即使经度不同,但区时还是相同的。 (2)时间的“早”“晚”:地理上的地方时的“早”与“晚”的判别标准是:先到为“早”,后到为“晚”。东边比西边早且东时区比西时区早;今天比昨天早;同一天内,时间越大越早。 (3)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的地方时: 北京(116°E)所在的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所在的地方时。 我国跨越5个时区,为了方便,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不管我国某个城市的地方时是多少,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2、区时、时区计算的方法 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 °, 若余数<7.5°, 则整数为时区序数; 余数>7.5°, 则整数+1 为时区序数 方法2:求两地时区差。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方法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用“东加西减”:即所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加法(西边用减法)。加减相差的时差。 如,北京时间是20:00,求纽约的时间: 例题1:(2008年重庆卷)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A.11日16:00 B.12日8:00 C.12日16:00 D.13日8:00

中西方音乐史重点

1 :我国的第一部音乐史著作是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 2::我国古代律调中存在着两类调名体系,分别为“为调”和“之调”。3:世界上第一位发明十二平均律的是朱载堉 4:十八律是有蔡元定发明的 5:德国的第一个音乐学院是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创建的莱比锡音乐学院 6:西方的复调音乐最早的形式为奥尔加农 7: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为春柳社 8:我国最早到琵琶曲为元代的《海青拿天鹅》 9: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是《神奇秘谱》 10: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上海贫儿院弦乐队,其创办者是李叔同 11:古希腊音阶的基本元素是下行四音列 12:古希腊的乐谱是字母谱 13: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主插体 14:我国的说唱曲种可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 15:汉族的说唱音乐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6:我国第一个音乐社团是音乐讲才会,是由沈心工发起组织的。17:古希腊弦乐器的代表是里尔,管乐器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18: 1836年,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在彼得堡上演,标志着

俄罗斯民族歌剧的诞生。 19:我国最早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是江文也20:“八音”分别为金,石,丝,竹,土,革,木,匏。 21:西方音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从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开始的。22: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复调音乐。 23: 16世纪意大利最主要的世俗声乐音乐体裁是牧歌。 24:赵元任被萧友梅誉为“中国的舒伯特”。 25: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26: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用板和眼来标记强拍和弱拍。 27:学堂乐歌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28:第一部真正意义的音乐会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29:我国最早用比较音乐学原理来阐述中国古代乐制的著作是由王光祺《东西乐制之研究》。 30: 14~15世纪,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开创了文艺复兴音乐的新风格。 31: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作品为《费德里奥》。 32:德彪西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作品为《佩里亚斯与梅利桑德》。33:“第二维也纳乐派”包括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威伯恩。34:目前我国公认最早的钢琴曲是《和平进行曲》。 35: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 36:亨德尔最重要的创作领域为正歌剧和清唱剧。 37:无词歌由门德尔松创立。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突破建议: 1.挖掘情境内涵,理解“选择校服”的本质。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交流。在交流中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是针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确定校服的。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校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使学生明确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使学生明白,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引发下个研讨内容。 2.抓住问题冲突,引出收集信息的方法。 本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调查法是学生首次运用,学生没有这部分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从而制定好调查计划。

从研讨到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在顺应学生思维的前提下,顺思导学,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调查法。 比如:当学生知道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很多,预设到的答案可能是: (1)在学门口挨个询问?对此学生会反驳太麻烦了,全校人数太多,一天也问不完。 (2)打电话询问。 (3)听老师的。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把多种方法都呈现给孩子,让他们针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指出不足及修改的方案。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有用信息进行引导,全校人数太多不好操作,我们可以划分成班级来统计,然后根据众多班级同学的想法来确定校服颜色。这样抽样调查的名词学生不会说出,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即先调查人数少的同学的意见,在慢慢到人数多同学的意见,从而把这种方法具体的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3.优化调查方式,便于统计。 在学生懂得调查本班同学的意见后,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种颜色的人数呢?一般的方法举手、起立、投票等。让学生充分地想、说。可以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在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突破 在高考数学复习的第二、三轮中要逐个突破:选择填空题、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导数、解析几何、数列等七种重要的题型;归纳整理出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与转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来提高解题能力,力争数学高分。下面我们主要以“就题型论思想”的方式来重点研究如何突破高考数学中的一些重点和疑难点问题。 一、克服圆锥曲线小题 例题1:[2011年赣州市第一次摸底考试]已知点(,4)P m 是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上的一点,12,F 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若12PF F ?的内切圆的半径为32 ,则此椭圆的离心率为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椭圆的定义、离心率和内切圆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易错原因:不能准确地找出基本元,,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 重难点突破:内切圆半径有什么用呢?检索和内切圆相关联的知识:面积。 技巧与方法:从两个角度刻画12PF F ?的面积从而得出基本元,,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 题型链接:[赣州市第一次摸底考试]椭圆22 194 x y +=,M ,N 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动点,P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PM ,PN 的斜率为12,k k ,则12||||k k +的最小值为( ) A 、23 B 、32 C 、43 D 、49 [点评]本题属于偏难题,区分度很好,方法多样、灵巧。 1、常规解法,主要考查知识:通法点差法,主要考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如何想到点差法; 2、解选择题方法:特殊值法、极端法和函数思想,即把M ,N 特殊为左右顶点,根据椭圆的对称性只要考虑点P 在第一象限变化即可,极端化,当P 为上顶点时124||||3k k +=, 当P 为右顶点时12||||k k +→+∞,当P 从上顶点向右顶点运动时时12||||k k +的值是增大的,所以选C 。 二、拿稳三角函数 例题2:[2011年赣州市第一次摸底考试]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且22()(2a b c bc --= (1)若2sin sin cos 2 C A B =,求角A 和角B 的大小; (2)求sin sin B C 的最大值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余弦定理、倍角公式的变形及辅助角公式等三角函数的核心知识,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选择、填空、判断) 1、(德)贝多芬 九首交响曲——《第三、五(命运)、九(合唱)交响曲》英雄性、戏剧 性。《第一、四、八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第七交响曲》群众 性、舞蹈性。《第二交响曲》综合性。《第六交响曲》(田园)自然与哲理 相结合。 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在形式上有所开拓,标题音乐。 32首钢琴套曲,《月光》、《悲怆》、《热情》、《暴风雨》。 歌剧《费德里奥》——拯救歌剧。 2、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①(德)韦伯——《魔弹射手》——使用“主导动机”。 ②(奥地利)舒伯特——歌曲之王。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自由音乐家”。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自传式作品)——失意、哀伤。 艺术歌曲《野玫瑰》、《魔王》、《鳟鱼》等。《圣母颂》源自瓦尔克《湖上 夫人》中的《艾伦之歌》。 器乐作品《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总的交响曲有9部。 3、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①(德)门德尔松 48首“无词歌”——单乐章的钢琴小品,专为钢琴而创作。 音乐会序曲、标题性序曲(单乐章、带有标题的管弦乐序曲)有7首作品,代表的是《仲夏夜之梦》,其中有《婚礼进行曲》为其配乐。带有描绘性 标题的作品是《春之歌》、《猎歌》等。 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主奏乐器在第三小节就奏出了乐器。 1843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1847年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 受难曲》是史上第二次。 ②(德)舒曼——1840年-1841年是他主要创作时期——艺术歌曲之年。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意》。 钢琴套曲——有描绘性、篇幅小。《狂欢节》、《童年情景》(每个乐章都是独立的,尤其是第七首《梦幻曲》著名)。他还倡导“大卫同盟”理念。 ③(波兰)肖邦音乐创作特征: 主要创作的是钢琴独奏曲,以单乐章为主,而且古朴而忧伤,寂静而神秘。 在音乐中运用弹性节奏。使用波兰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素材,旋律宽广。 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甚至将其运用到史诗性作品中。曲式结构大多不复杂,采用三部曲式。音乐中的装饰音和多连音、双音具有肖邦的个人风格。和声富于色彩性和浪漫色彩。 4、法国大歌剧:

《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 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目的,掌握了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例2同样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突出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 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例2从做游戏分组的问题“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么分组呢”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组(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分类的含义、学会了分类的方法,例2只提示了两个分类的标准,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简单的统计表,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同时使学生看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这里的“统计表”是非常简单的,非正规的,它是在例1中所呈现的第三种方法的基础上画上线以后得出来的,表头并不完整。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度”。 “做一做”是让学生自选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类),

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进一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教学难点是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重难点突破 1.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 突破建议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充分的“分”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不应将数据直接提供给学生。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思想。在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注意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在分类过程中,标准可有多个,具体选择哪个标准,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还可以多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分类活动,如立体、平面图形等,让学生体会分类的作用。

《分类与整理(例1)》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分类与整理(例1)》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一、教材分析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分类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分类”放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 例1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在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又使学生完整地体验到了统计的全过程。 例1的情境和小精灵的话揭示了分类的含义,同时给出了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分类的目的─—计数,从而体现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例1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一是先分类再计数;二是边分边数同时画象形统计图;三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类似于统计表)。虽然这里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但计数的结果是相同的,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体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教材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分”的问题,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时起到了“做一做”的巩固作用。 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收集到的数据),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了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教学难点是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二、重难点突破 1.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突破建议 (1)为学生的探究留出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对气球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

西方音乐史重难点总结笔记

西方音乐的脉络: 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四世纪)——中世纪音乐(公元五世纪-公元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公元十五世纪-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十七-十八世纪中叶)——古典主义时期(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初)——20世纪音乐(整个二十世纪) 西方音乐的晨光 从历史资料了解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 形式出现。在古希腊时期中认为,音乐的发明者与实践者是神与半神。例如:缪斯女神、阿 波罗等。(神话记载:缪斯女神是宙斯掌握艺术的九个女儿,每个人分别掌管音乐、史诗、 历史、抒情诗、悲剧等) 在古代,音乐被赋予了神的力量,认为能医治疾病,净化身体与心灵,在旧约中记载: 大卫弹竖琴医治扫罗的疾病。 古希腊的音乐不仅能从神话中找到,还从考古中发现:古希腊音乐活动主要存在于祭祀、 诗歌与悲剧中,且出现了最早的乐器和乐谱。 第一,在神的祭祀中总能看到音乐的存在。如:在古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人们为了表达 对居住在奥林匹克山上的天神宙斯的崇敬,便会举行祭祀仪式,并伴随载歌载舞的庆典仪式。还有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人们为了祭奠雅典娜女神而经常举行歌舞活动。其次,与与音 乐有着密切联系的题材—诗歌,当时的人以抒情诗表达对现实矛盾的情感。在抒情诗中有一 种题材叫琴歌,它是伴随音乐的歌曲类诗体,代表诗人有:萨福,一共创造了九卷诗集,并 创建了音乐学校,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个缪斯”。 第二,在悲剧的表达过程中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悲剧以诗、乐、舞三位一体 的形式构成,是古希腊戏剧的重要题材。它的产生与祭祀祈福有关,后来才演变成戏剧表演 的形式,多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与史诗,往往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惨遭遇里表达命运的冲突。(悲剧通常包括开场白、进场、戏剧场面、退场四个部分,其中音乐包括合唱、独唱,并由 阿夫洛斯管和基萨拉琴伴奏。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德斯)第三,在考古中发现西方最早的乐器:里拉——通常用在阿波罗神的祭祀仪式中。即我 们现在所说的乐徽。 阿夫洛斯管——在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的仪式中常用, 音乐狂放而粗犷,是我们现在双簧管的前身。 第四,在考古中,我们在一块墓碑上发现古希腊音乐的乐谱刻有古希腊文字,内容是反 映对去世的人的眷恋 古希腊哲学家的音乐思想对音乐功能的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这一点在我国儒家思想也有类似的阐述。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体现了我国古代对礼乐的重视,也说明了音乐在 当时的社会功能。

3《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设计25

《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 教学重点: 1、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3、课文分析: (1)作者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首先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答: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其组成因素没有质的变化,但经过一定的付出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说明学习能够产生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然后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绳)符合一定的规格(中规),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轮),采取相应的措施(輮),达到“槁暴”亦“不复挺者”的结果。然后由木及金,由金及人,逐层深入地完成阐述过程。

(2)荀子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学习很重要”的见解,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答:作者运用人们常见的事情作了形象的分析,具体地指出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能够弥补人的先天不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然“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却能产生“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关键在于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高处”和“顺风”。而学习是发现外景有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的重要手段。 (3)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答: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教学难点: 本文是如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答: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但设喻的方式却多种多样: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西方音乐史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最适合考研

我十年前考研时用的复习题,亲自整理的,要点突出,简洁易记。这几个概念不清楚,西音史就白学了。曾经推荐给好几个我的学生,反应很不错,用了都说好,贴上来,愿给考研的学子一点帮助,高级业余音乐爱好者也可以了解一下,进入更高层次,呵呵。 Gregory chant (Plainsong)(著名的“哥里高利圣咏”)——Chant指礼拜活动中唱颂经文。Gregory chant以著名教皇Gregory Ⅰ(590—604在位)命名,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作Plainsong,在西方音乐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西方教会音乐的历史几乎是围绕Gregory chant建立、修饰、扩展而展开的。Gregory chant形成约8、9世纪,以罗马教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圣咏(Gallican)的因素,逐渐影响了西欧其它地区,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它的形成不完全是Gregory Ⅰ的贡献,它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的结果,是政教联姻在音乐中的产物。 功能:服从宗教礼仪,排除世俗欲念。 特征:1、无伴奏的纯人声的单声部,2、拉丁文歌词(圣经与诗篇),3、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4、自然音阶,5、音调平缓,级进为主,音域狭窄。 演唱形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风格:音节式(Syllabic style)一音对一音节;纽姆式(Neumatic style)二、五或更多音对一音节;花唱式(Melismatic style)花唱片段对一音节。 音乐形式: 诗篇歌曲(Psalm tone)最古老,固定的歌唱程式——短小旋律引入,主体在一个静止的吟颂音上(Reciting tone),过渡后接Antiphon。 交替圣歌(Antiphon)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交替歌唱。后独立,用于弥撒、日课。 应答圣歌(Responsory)独唱,唱诗班重复。用于精细修饰的升阶经、哈里路亚。 赞美诗(Hymn)从拜占庭引进,音节式格律诗体歌词。只用于日课。 Daily offices日课——是修道院规定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内容为祈祷、颂经、唱赞美诗。6世纪本笃(Benedictus,480-543)创立修道院,设立严格的日课制度。罗马天主教严格的日课有8次:晨祈(matins)2-3点;早祈(lauds)拂晓;早课(prime)6点;第三课(terce)9点;第六课(sext)中午;第九课(none)15点;晚课(vespers)日落时;晚祷(compline)就寝前。音乐主要有Psalm tone 、Antiphon、Hymn。 Sequence(继叙咏)——用于Mass礼拜中,紧接在Alleluia之后,开始是在Alleluia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形式。从手法上可被认为是Trope(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叫“Alleluia Trope”。 它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僧侣诺特克(Notker Balbulus,约840——912)受法国僧侣启发为帮助记忆花唱旋律而填上散文歌词, Sequence由此产生。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 一、教材分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例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口诀求商的起始课,例题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教材安排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观图,体现出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也为进一步学习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教材上方呈现了猴妈妈给小猴分桃子的情境,意在把除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生动的活动情境中。情境图下面通过文字呈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所列的除法算式,明确了探讨的任务—求商。 教学时,用课件动态呈现情境图,并给学生描述一个美丽的故事,把学生引入分桃情境中的同时,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以兴奋的心情投入学习。然后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12÷3=”,从而引出求商的问题。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列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得数,如果这样,建议教师板演出来,然后,让其他学生再算一算这个得数对不对(如:这个得数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如何得知结果的)这样导入求商的环节。 教材中间呈现了两个小学生交流算法的情景,提示让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通过孩子的对话,给出了两个思路,它们都建立在平均分的操作的基础上。一种是用不断连减的方法找到商,这是最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并以对照排列的方式,逐一记录了分桃过程中逐次减3的过程。另一种是通过不断连加的方式去思考。这里没有给出思考的全过程,只是点明思路,为学生的思考留有空间。接着教材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展现出来,并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小精灵的话给出提示——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并通过“想”的方式,呈现了想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同时,渗透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并获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借助教材提供的“脚手架”,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二、重难点突破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探索求商的方法。 突破建议

如何突破一节课的重难点心得

如何突破一节课的重难点心得 我在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完全,于是教师在上课时可谓面面俱到。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尤其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最后教学质量还是上不去。症结何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没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我们都知道,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被突破。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能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 一、依据教材定重点 教材的编排大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深,从中引出新知识。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中心,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要认真分析教材。 1.在一节课中,如果新旧知识都有,那么新知识是这节课的重点。 2.在一节课中如果全都是新知识,则应按其地位分出主次,确定重中之重。 3.在一节课中如果全是旧知识,那么这些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就是这节课的重点。 二、根据学生定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因此,教学难点应该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难点的确定既要分析教材,又要分析学生,所以难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知识超出了学生已有知识的范围。 2.新知识与学生固有的定向思维不一致。 3.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有很大的距离。 三、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的方法 1.明确重点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2.讲解重点问题,要做好充分准备。 3.巩固重点问题,做必要的练习。 4.处理好重点问题和非重点问题的关系。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所教的内容,有难有易,如果教师不把难点加以解决,不但影响当前学生的学习,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教材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8-9页例1-2。 例1教材分析: 例1:认识“平均分”。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其实“除”就是“分”,“分”的方法有很多种,“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分糖果情境。 教材创设了分糖果情境,在教学时,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本课的教材资源,尽可能多地贴近本班或其他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2.分糖果结果呈现。 教材用上图将分糖果的3种结果直观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更清楚地认识平均分的含义。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得到课本中展示的三种分糖果的结果,杜绝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直接分成同样多的三份。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比一比哪组分糖果的方法多。也可以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先复习6的组成,再动手分一分。 3.平均分概念。 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描述的教学方法,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描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教材的良好习惯。 4.练习做一做。 教材“做一做”第一题,呈现了四种分糖果的结果,第一种把9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3块,每份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第二种分成4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2块和1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第三种分成3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和3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第四种平均分成2份,每份4块,每份分得一样多,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一、教材分析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教材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除法。 例5的编排层次与例4基本相同,可以分四个部分。首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示“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引导学生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头脑中的相应表象,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活动,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做一做”第2题“分一分,填一填”,通过让学生用圈一

圈的方式,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结果,同时为后面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方便。第2题让学生说出每个算页1 第 式的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这两道题用于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使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并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 二、重难点突破 1.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解除法的含义 突破建议: 出示小精灵的提示后,可让学生思考分法,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再进行平均分活动,在分的过程中要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重点说清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多少。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头脑中的相应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以语言表述为基础,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突破建议: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文艺复兴前的音乐 15世纪以前的欧洲音乐称为(古代音乐) 西方音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1、古希腊:下行四音列 乐器:里拉琴-基萨拉琴,阿夫洛斯管-潘管。 三大悲剧:《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利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记谱法:字母谱(声乐和器乐记谱法) 2、古罗马 乐器:水压管风琴、大型吉萨拉琴、大号。 3、中世纪6世纪 (1)格利高里圣咏用于日课和弥撒 特征:无伴奏、纯男声、单声部、用拉丁文演唱,节奏自由。 (2)记谱法:纽姆谱;11世纪圭多四线谱;18世纪五线谱 (3)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13世纪(4)世俗音乐:法国游吟诗人和德国恋诗歌手 (5)乐器:管风琴、琉特琴、竖笛、维埃尔提琴类乐器。 (6)新艺术时期:马肖法国;兰迪尼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1330-1500/公元年1430前后-公元1600年前后 1、复调音乐的发展 第一阶段:勃艮第乐派,杜费、班舒瓦 第二阶段:佛兰德乐派,奥克冈(《感谢上主》)、若斯坎、拉索 第三阶段:罗马乐派,帕勒斯特里那 (“教会音乐的救星”,三声部以上的复调作品)第四阶段: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2、马丁路德-宗教音乐改革,《上帝是我坚固的堡垒》 3、弦乐器:琉特琴、维奥尔家族乐器;管乐器:竖笛

4、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发达的声乐体裁是(歌谣曲)。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baroque”(畸形的珍珠) 1500-1750/公元16世纪末-公元18世纪中叶 1、巴赫:[德国“复调大师”“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旧约+新约)《勃兰登堡协奏曲》 三个时期:(1)魏玛时期-管风琴-《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2)克腾时期-器乐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3)莱比锡时期-宗教音乐《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弥撒曲》 2、亨德尔:[德国“清唱剧大师”“英国民族音乐家”] 出生在德国,长期定居在英国, [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犹太马克白》《弥赛亚-哈利路亚》[管乐组曲]:《水上音乐》《焰火》 [歌剧]:《阿尔米拉》 3、维瓦尔弟:小提琴家,[大协奏曲]:《四季》《和谐的灵感》 4、歌剧/16世纪末/意大利弗洛伦萨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歌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 5、意大利歌剧 (1)佛罗伦萨歌剧 1)1597年-利努契尼、佩里-《达芙尼》 2)1600年-利努契尼、佩里、卡契尼-《犹丽狄茜》 (2)罗马歌剧:卡瓦莱里《灵与肉的体现》 (3)威尼斯歌剧:1607年-蒙特威尔第-《奥菲欧》 (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4)那不勒斯歌剧:A.斯卡拉蒂(那不勒斯乐派创始人) 《泰奥多拉》返始咏叹调;歌剧序曲快慢快;阉人歌手 6、法国歌剧 (1)第一部歌剧-R.康贝尔-《波莫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