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内营养病人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肠内营养病人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肠内营养病人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肠内营养病人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

最佳证据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 证据级别依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2014版),对证据级别评定。 评估 1.推荐每天评估患者的肠内营养的喂养耐受性,评估内容包括体格检查、排气和大便通畅情况、放射学评估、和患者主诉的症状(如疼痛或腹胀等)、血糖控制状况及镇静水平,避免不适当的停止肠内营养。若GRV>500ml时,应重新评估。(A级推荐) 2.建议采用《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性评估量表》对危重症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喂养不耐受性评估。(B级推荐) 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 3.高水平的胃残余量(GRV监测值超过前2h喂养量的50%)和高水平的腹内压(1API>20mmHg)均是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原因。(A级推荐)

4.喂养不耐受与营养制剂污染、药物一营养相互作用、鼻胃管下移、高渗药物经鼻十二指肠管输注有关。(A级推荐) 营养制剂配方选择与添加 5.肠内营养制剂中含有中链脂肪乳、肉毒碱和谷氨酰胺氨基酸可提高危重患者的喂养耐受性。(B级推荐) 6.在肠内营养输注前1h内,建议给予半固态剂(甲氧基果胶或水溶性膳食纤维),可提高喂养耐受性。(B级推荐) 7.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胃肠道功能状况及营养需求,选择适合患者的营养制剂。若全胃肠道功能良好的患者,推荐选择整蛋白营养制剂;若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或胃肠道功能耐受性不佳者(存在肠梗阻风险、肠道缺血或严重肠蠕动障碍者,持续性腹泻不能耐受其他肠内营养制剂者,吸收不良及对膳食纤维反应较差者,重症胰腺炎或短肠综合征等重症患者),推荐使用预消化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若胃肠道功能完全丧失或大型手术的重症患者,可考虑肠外/静脉营养支持。(A级推荐)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探讨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探讨 发表时间:2016-04-13T13:47:35.4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作者:彭蓉 [导读]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6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6例肠内营养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总结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方法。结论: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护理干预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喂养管来给予人体需要营养物质,维持新陈代谢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大部分的危重症患者都是通过给予肠内营养来供给人体所需营养,肠内营养是目前支撑患者营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便捷性等优势。但是在临床上,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一般表现为腹胀、腹泻、呕吐、便秘、胃排空延迟、肠运动功能下降等临床症状,如果在进行营养液输注时,所选择的方式不恰当,会引发耐受性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6肠内营养危重患者喂养不耐期间,实施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6例肠内营养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30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52.81±8.72)岁,所有患者都是到我院救治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同时都实施管饲肠内营养,均伴有喂养指征:APACH E评分>12分。所有患者都已经排除存在禁忌证、服用口服剂、有胃动力不足疾病史患者。 1.2方法 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根据其肠鸣音的情况来制定给予喂养的时间。所有患者使用鼻胃管,开始速度控制在 20-50 ml/ h,同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速度至 80-100ml/ h。确定全量时,结合患者体重、实际情况计算。 2.护理干预 要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结合临床实践不断的完善肠内营养实施流程,强化护士的肠内营养安全培训,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期间不耐受的发生比例。危重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体位护理工作,对于没有禁忌要求的患者,要将其头部抬高,以免反流。在肠内营养期间,给予患者鼻饲药物时,护理人员一定要详细了解药物的剂型、理化性质,具有特殊性的口服药物要区分给药,要尽量避免药物及营养液一起喂养,在给予鼻饲药物后一定要冲洗管道,避免鼻饲管堵塞和细菌滋生。在临床上,肠内营养实施的重要指标是进行胃残留量监测与指导,普遍采用抽取胃残留进行检测。患者的胃残余量多,很容易引发呕吐、返流等症状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有呕吐、误吸等风险患者,定时抽吸一次胃残余量,结合胃残余量并根据相关的操作规范调整输注速度。紧密观察患者,采取抬高床头、适时吸痰、遵医嘱使用促胃动力药等措施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能正确识别有液体限制的患者,详细了解其营养制剂的具体配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营养液相互反应。使用肠内营养专用管道要24小时进行更换。对于特殊患者要给予特殊护理,特别是老年患者,要选择比较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平衡患者的饮食,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少量脂肪,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剂。在进行肠内营养的过程中,要优先采用连续喂养滴注,调节营养液输注的速度,提高患者对营养素吸收的能力,减少胃肠不良反应发生。针对吸收能力较弱的老年患者,应给予胃肠道 4-6小时的休息时间。 3.讨论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和患者自身的疾病因素及护理因素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26肠内营养危重患者喂养不耐期间,ICU 患者肠内营养期间护理干预对耐受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护理人员可通过给药护理、体位护理、胃内残留抽吸护理及特殊护理等多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四英.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 [2]蒋洋洋.肠内营养病人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46-49. [3]蒋洋洋,许勤,宋燕波.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的实施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25:3-5. [4]俞新芬.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 [5]陈秋君.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46-2447.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草案)详细注释版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草案)详细注释版 本公众号已成功申请评论功能和原创保护功能,再次推送本喂养流程草案希望能征求到更多同道的意见。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帮助我们完善本流程! 营养治疗已经成为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重症营养理论和实践有较大差距。 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以及规范医护人员的喂养流程是当前重症营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外多项研究显示可执行的喂养流程将改变临床实践,显著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并改善病人预后。 因此,出台一个适用于国内重症患者的有中国特色的肠内营养喂养流程显得尤为重要。本喂养流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部分专家结合国际国内实践,由李维勤教授牵头的工作组初步制定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初稿。 经过六轮讨论和八个省市专家的意见征集,目前形成初步方案如下,并准备了详细注释。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草案)营养治疗的适应人群高营养风险:参考2016 ASPEN指南,我们将高营养风险的定义根据NRS评分表/NUTRIC评分:NRS 2002评分≥5分或者NUTRIC(不纳入IL-6)评分

≥5分。 营养支持时机:血流动力学标准血流动力学稳定:参考2016 ASPEN指南以及SEPSIS 3.0对血流动力学稳定及休克的 定义,我们将血流动力学稳定定义为:血压企稳 MAP>65mmHg,且血管活性药物在减量或撤除过程中。营养支持时机:胃肠功能评估胃肠功能评估:重症患者大多会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的损伤,但是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分级标准,2012 年出台的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标准是国内外首个重症 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标准。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将流程中患者的胃肠功能分为三组:胃肠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胃肠功能中度损害;胃肠功能重度损害。这三组的区分主要依据医生的临床判断和AGI分级:AGI I级:有明确病因并出现部分胃肠功能丧失,表现为短 暂的、自限的胃肠道症状。AGI II级: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部分丧失,无法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和水的需求,需要人工干预。AGI III级:即使人工干预胃肠功能也无法恢复,表现为持续的肠内喂养不耐受。AGI IV级:胃肠功能丧失,并导致远隔器官损伤,并危及生命。 AGI I级的患者属于胃肠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AGI II-III级 的患者属于胃肠功能中度损害,AGI IV级的患者属于胃肠功能重度损害。

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

3.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内营养配制流程

4.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 【要求】 牢固美观舒适清洁通畅 【固定方法】 1.分叉交织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7cm×3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至4cm处,修边角至美观。鼻胃(肠)管留置成功后,擦净鼻部分泌物,用未剪开的3cm(此长度可根据患者鼻的情况而定)的胶布纵向固定于整个鼻部,剪开的一条沿胃管在鼻孔处顺时针螺旋形缠绕数圈,将导管稍向鼻内插入0.5cm,目的使得导管和鼻子之间插入些胶布,减少导管对鼻子的刺激,再将另一条逆时针螺旋形缠绕。 2.碟翼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宽胶布贴于病人的脸颊上。 。 3. 吊线法 选择10×1.5cm的宽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1长约10cm的装订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注意勿过紧过松,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4宽胶布固定。(图5)4. 固定带法 用专用固定带或自制固定带将鼻胃管粘贴于固定带上,再将固定带固定于脑后。 (如图6、7所示) 5. 挂耳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线绳挂于病人的耳朵上。(见图8、9) 空肠造口管的固定 螺旋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14cm×5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三条至7cm处,中间一条宽1cm,边上两条分别为宽2cm,修边至美观(见图10)。空肠造口管首先用缝线固定于周围皮肤,在造口管处覆盖2cm×2cm开口无菌纱布,消毒并擦净周围皮肤,用未剪开的7cm端胶布粘贴于导管上方皮肤,将剪开的正中一条1cm宽胶布缠绕于造口管上数周至牢固,胶布末端内折稍许,两边的两条并排贴于导管下方的皮肤上(如图11所示)。隔日消毒导管口并更换胶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