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征文1500字10篇WORD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征文1500字10篇WORD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征文1500字10

篇一

至今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者以一幅历史画卷的形式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令世人叹为观止;同样,改革开放四十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这代亲身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来说,就像是一幅恢弘而壮丽的画卷,令人荡气回肠。

我六十年代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一个普通农村。改革开放前,我们村像全国各地农村一样是大集体,社员们每天要听队长敲钟上工,由记工员每天记工分,年底凭工分分红。麦秋时节,分东西时有时候也按人头。那时候给庄稼上肥料主要是土杂肥,当时只有生产队上有为数不多的牛、马和驴等牲畜,社员家里一般一年只养一头猪,积攒的肥料按多少计为工分。当时化肥、柴油是配给制,每年上级分发些氨水,所以每村都建有大小不一的氨水池。由于缺肥少水,粮食的产量不高,尤其是离村较远的田地更是如此。而且那时候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虚报浮夸现象严重,比如尽管社员们劳动的地方有时候就在家门口,但也让送饭到地头;上级要求深挖地,就让社员们把田地深翻一米多,把生土翻上来种庄稼效果更差;各村大队书记在上级领导面前都吹嘘自己村打的粮食多,结果上缴的公粮当然就多,自己村的老百姓却因此经常糠菜半年粮。社员们当时自己开点路边荒地、养点家禽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当时情景的

最好写照。

记得当年村里有个小伙子因为偷了队里的地排车车角而被批斗,到了三十多岁才找了个改嫁的媳妇。地主、富农家庭子女在村里长期受歧视,上学、参军、找对象都受严重影响。由于经济条件普遍差,农村青年订婚一般女方要求的彩礼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结婚时接亲的一般就用自行车。当时学习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提倡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往往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实际是想穿新的也不具备条件。文化生活也单调匮乏,很长时间才能看上革命影片和样板戏,有时候还可以听听走村串户“说书”的,偶尔能看到连环画就不错了。广大农村没有电,晚上写作业也只有点煤油灯。“文革”结束时,村里家家户户才安装了有线广播,因此当时广播里整天喊的打倒“四人帮”的口号声至今余音绕梁。当时,由于物资供应紧缺,又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因此家家户户买布用布票,买粮要用粮票,当然都是限量供应的。那时候,打铁的、锔锅的、流动货郎还是常见的,现在当然是难觅踪影了,这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以阶级斗争为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路线以及高度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穷则思变,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社员在包干到户的字据上按下了18个红手印,这张“生死契约”就是改变8亿农民命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揭开了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改

革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开放当然是试点性质地开放沿海十四个口岸,建立经济特区。当时印象中,我们村的父老乡亲像过年一样高兴,重新丈量土地,包田到户,人们侍弄土地比侍候孩子还用心,当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几年功夫广大农民手里有了余粮,尤其是棉花丰收让人们手里有了大把的钞票,盖瓦房、买摩托、娶媳妇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的变化更是今非昔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打工,“农民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挣到了钱,也学到了管理和技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免除了曾经视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免除了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还实行粮补,实施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政策,使农民的生活日益向小康迈进。

四十年来,农村巨变只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由此带动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文化诸领域的改革,都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正是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制度,才使像我一样的莘莘学子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正是改革开放,有了更多的机遇,才使各类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是改革开放,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以及姓资姓社的不休争论中到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排斥恐惧到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社会总是在开放与保守、进步与落后的斗争和激烈的碰撞中向前迈进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使我们国家、我们的社会跨入一个新阶段。这些年,我们共同经历过98年抗洪、08年抗震的壮举;见证过非典、禽流感的肆虐;感受过亚洲金融风暴、台海危机的威协;当然我们更见证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海关系的柳暗花明和风起云涌;感受过奥运会的激情和神州系列飞船、航母带来的骄傲;体验到“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的便捷。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国家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长,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共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分别到建党和建国“两个一百周年”的时候要达到的宏伟目标。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会更加稳健,我们一定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描绘得更加美好。

篇二

作为出生于80年代中期的农村孩子,前段时间读了两篇有关老黄牛的文章,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与回忆。牛曾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动力,由牛而起,我忆起了自己所经历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从我的经历和体会看,农业机械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时期,约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初期。

这个时候一切都是慢节奏的,正是田园诗人眼中的老人、黄牛、田野的美好时光。但作为经历这个时代的当事人却是繁重的、干不完的体力活儿。记得奶奶带着我第一次割小麦时,新奇的我拿着镰刀弯腰刚割了两下,鲜血便顺着食指汩汩地向外流,奶奶急急地放下镰刀,陪我去包扎伤口。至今食指上的伤疤赫然在目,碰到阴天下雨的天气还隐隐作痒痛状。自那年之后,拖拉机割麦完全代替了人力,我就再也没有割过小麦了。

这个时期记忆尤深的另一件事情是每到秋种时候需要犁地、耙地。我家地少,活总是干完的早些,于是勤劳的爷爷开始了牵着牛、带着我,推着自行车拉着牛套,去帮助姑姑、姑奶奶、姨奶奶干活的时光。现在每当见了姨奶奶,她总是问起我记不记得当时和爷爷牵着牛去她家帮忙干活的事,姨爷爷也总是和我强调他特别敬重爷爷,所以也一直尽心尽力地帮助父辈和我们孙辈的事情。

第二个阶段半畜力半机械的时期,约在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期。

这时候农用三轮车、拖拉机逐渐普及,麦收、秋种实现了半机械化,极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记得好像是1996年我家新盖了房子,虽然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极为窘迫,但是父亲还是开回家一辆崭新的农用三轮车,从此它成为父亲干农活时的左膀右臂。而老黄牛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不断弱化,用处仅限于夏季玉米苗的耕耘除草、施肥等不方便使用机械化的环节。放暑假时候正是玉米苗迅速生长的时

期,也是田间草疯长的季节,于是每当放暑假时候,爷爷便拖着我开始了耘地生活,我在前牵着牛,爷爷在后架着耘锄。爷爷总是干到中午一点钟还不回家,暑热的天我看着四周空无一人的田野着急地催着他回家吃饭,他却总是告诉我“中午天热温度高,草容易死”。气急败坏的时候我就故意让牛踩死几株玉米苗,爷爷由于心疼玉米苗,便会立马回家。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至现在,基本实现机械化时期。

这个时期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的收割,使得麦收、秋收缩短至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即可完成。老黄牛彻底失去了在农业中的作用。这时我开始离家在外求学,回家次数越来越少了,不知何时家里的老黄牛也被卖掉了,连着存放牛草的房子也被拆掉了。村中喂养老黄牛的农户也渐渐没有了,现在进村能听一声“哞”俨然成为了一件稀罕事。

篇三

不必说村外水泥路的整洁,不必说百姓大舞台的宽阔,不必说村中央街道两旁海棠花的粉白,也不必说村里池塘睡莲的鲜艳,单说鲁西南乡村的新画卷。

鲁西南的乡村,地处暖温带,冬日没有寒带的严寒,夏日没有热带的炎热。冬日里,蓝煤来了,村民心里热乎的成分升值了。我也好像看到,往日浓浓的黑色烟柱消失在乡村的上空,袅袅的炊烟从每家每户的烟囱里飘出,像一朵朵白云,在空中游荡,游荡在树木和白云之间,显得那么悠闲,显得那么轻盈,显得那么柔和。晶莹的蓝煤,

像一块又一块鹅卵石,在每一睡袋里睡觉,每一块都有一个不同的蓝色梦,都想成为蓝色的火苗,在每一个炉膛里闪烁出耀眼的光彩。

在冬日清晨,霜花贴在枯草叶上,像固体水晶。太阳冉冉升起时,温度就越来越高,霜花终于又摇身一变发生物理变化,又开始闪闪发光,太阳微笑地看着寸高的麦苗。

晨练的村民,在这景色中,从一条道路穿行到另外一条道路。河岸边流淌的溪流,让他们振奋,让他们激动不已。

太阳的光线,驱散着冬日薄雾,此时,乡村的面貌,变得更加明朗,更加清晰,更加爽朗。

村头的石桥,也逐渐呈现出石桥的轮廓,两旁的石栏杆,虽说不是那么有光泽,但粗糙,也有粗糙的韵味。或许,雅有雅的意境,俗有俗的格调。

街道两旁洁白的围墙,伴随着古色古香的淡红色的瓦,我们仿佛又回到某一个文化氛围更浓郁的时代。

阳光普照的冬日,四位耄耋老人围坐在一起打纸牌,一只黄褐色的猫,蹲坐在他们的跟前,好似在看出其中的奥秘,一点也没有烦躁的表情。

不远处,几位年轻妇女带着孩子们,正在村大院的广场上玩耍,各色各样的健身器材一字排开,双杠、单杠、攀登架等器材,高高低低,样式多样。多年前,这里曾是村民的垃圾场,许许多多的生活垃圾堆积得很高,像一个巨大的垃圾肥料山头。就在这几年光景,这里发生巨大变化,建起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健身器材场地、篮球场、

足球场……村民有了娱乐的场所。

这里是最佳居住之地,这里有最理想的居住环境。

秋日,八月,我到沟壑边采摘枸杞,满载而归。色泽鲜艳,美味无比。在那里,一个又一个小辣椒似的,倒挂在枝条上像红色的宝石,光莹而艳红。这时,我眼前立刻呈现出丰硕的秋天模样。

晚秋的时节更是美好。夜雨过后,昏朦的夜色慢慢地稀淡了,太阳懒洋洋地升起,树上处处滴着水珠,仿佛每棵树都在洗脸。

沉重秋天的水珠,从高高的树木上滴落到小树上,从小树上滴落到灌木上,从灌木上滴落到草上,又从草上滴落到地上,树林里一片欢快的滴落声,只有大地是寂静的。

乡村,在树林的掩映下,高高的平房和低矮的瓦房,相互搭配,相互映衬。一种高贵之美,一种雅俗之美。两者同时出现,倒也相应成趣。

单说某一个景点,也有一番别致的韵味。

状元楼,一个乡村的象征,耸立在街道的显眼地段,斑驳的方砖向我们讲述着辉煌的历史。干枯的野草,或许就是从辉煌的历史书页里走向墙壁的每一个缝隙。

村中的水塘,曾经是一个臭水坑,夏天,雨水充足时,水面上漂浮着各色各样的垃圾袋,看上去,给人一种恶心的感觉。现如今,模样巨变。水塘之上建有八角亭,水塘里,白色、红色、粉色的睡莲,次第绽放,卧在碧波之上好似美丽的凌波仙子,她们在吹着横笛,歌声很婉转,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爱,饱含着周围花草的蜜汁,饱含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