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钱钟书 翻译 例句

钱钟书 翻译 例句

钱钟书 翻译 例句
钱钟书 翻译 例句

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余

人,征引包括数种语言的著作1780多种。很多引用的外文是钱钟书先生凭他超人的记忆默写出的。由此可见他英文造诣之深。

1950年,中央有关领导几次邀他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经过慎重考虑,他方应允。并非钱先生高傲,而实在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具有风险性的工作啊。这是关系到把毛泽东思想公诸于全世界的大事,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差。接受这一任务后,钱先生为此付出大量心血。他负责英文翻译、审稿、定稿工作,极端认真,一丝不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枝节问题。那时候他家住北京西郊中关村,而工作地点在东城区,每天要坐车走很远的路。令人欣慰的是,以他的学问和能力,“毛选”四卷英译本,不仅达到了“信、达、雅”,更达到了“化境”的翻译标准(“化境”一语由钱钟书在其《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

当时翻译《毛选》时,金岳霖碰到一句成语:“吃一堑,长一智。”不知如何翻译是好,只好问钱钟书,不料钱钟书脱口而出答道: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形音义三美俱备,令人叫绝,金岳霖自愧不如,大家无不佩服。

还有一句成语:“三个牛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钱钟书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于是传诵一时,外研社1997年版《汉英词典》中该成语从钱译。钱钟书无可争议地登上了中国译坛的顶峰。

《毛选》中的“化悲痛为力量”,钱钟书译作Turn grief into strength,也是传神之笔。钱钟书还指出《毛选》原稿说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腹中有误(见毛著《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应为铁扇公主,从而纠正了《毛选》正文的一个差错。

钱钟书先生对翻译工作非常认真,也很下功夫,他特别瞧不上那些混饭吃的翻译家。在其《林纾的翻译》一文中,钱钟书先生关于那些差劲的翻译有这么一段精妙绝伦的嘲讽:“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诱导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歌德就有过这种看法;他很不礼貌地比翻译家为下流的职业媒人——中国旧名“牵马”,因为他们把原作半露半遮,使读者心仰神驰,想象它不知多少美丽。要证实那个想象,要揭去那层遮遮掩掩的面纱,以求看个饱、看个着实,就得设法去读原作。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自负好手的译者恰恰产生了失手自杀的译本,他满以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须去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十七世纪法国的德·马罗勒神父就是一个经典的例证。他所译古罗马诗人《马夏尔的讽刺小诗集》(Epigrams of Martial)被时人称为《讽刺马夏尔的小诗集》(Epigrams against Martial)”。

钱钟书曾发感慨道:“从事文字工作,最容易的是编写大部头书,洋洋洒洒,易掺水分;其次是论文,自应要有新观点、新材料,但若有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尽可按下不表;再其次是注释,字字句句都得追究,万一遇到拦路虎,还可以不注或径作“不详”、“待考”,一般也是容许的;最难的是翻译,就连一个字都逃不过去了。”这番很能体现钱氏幽默的议论,恐怕有他参加《毛选》英译的甘苦体会在内。

由于《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在当时具有保密性质,鲜为人知,而钱钟书先生又从未张扬,很少有人知道“毛选”四卷英译本中饱含着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数年来的心血与汗水。

1960年,钱钟书又参加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定稿工作。这个定稿小组的组长是袁水拍,组员有乔冠华、钱钟书、叶君健。袁水拍是文艺界领导、诗人,叶君健用英文写过长篇小说《山村》,皆一时俊才。而钱先生则脚踏中西文化,集学者、作家、诗人、语言大师于一身,其作用自然是举足轻重。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1966年开始后“文革”中停止。直到1974年秋天,他们又开始工作,完成审定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工作。毛泽东的诗词气势磅礴、比附曲折、寓意闳远,英译时很有难度,如《七律·到韶山》“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中的“黑手”,究竟是地主之手,镇压农民运动,还是农奴之手,夺取地主武装,据说英译组也有争论。他们还把有些疑难问题直接向毛泽东请示,但不知何故,毛泽东一直没批复说明。

钱钟书的博大精深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曾参与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工作的赵朴初后来回忆说:“钱钟书的渊博学识真是了得,我是专攻佛学的,我读过的佛学经典,他不仅几乎都读了,而且很有见解。”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8:1101〕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钱钟书在《论不隔》中指出:“在翻译学里,…不隔?的正面就是…达?。”“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读原文;好的文艺作品,按照…不隔?说,我们读着须像我们身经目击着一样。” 〔1:113〕“雅”并不是润饰美化。被钱钟书称道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8:1262〕的《摩诃钵罗密经钞序》,提出

了影响深远的“五失本”、“三不易”:人们不通异域之言而需要译者传达,翻译面临时代差异、古俗适应今时等困难,但不能为迁就或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完全抛弃原文的语言习惯,对译文进行文饰、删削。笼统地说“文胜质”或“质胜文”都是欠妥切的,因为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特征。

尽管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8:1263〕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钱钟书凭借惊人的语言才华,将看似不可能直译的地方创造出汉语中相等的表现来:

钱钟书坚持席勒提倡的“内容尽化为形式”〔8:1312〕。既注重诗的语言形式的具体性,认为语言皆有声有义,同时也承认诗的思想感情方面存在言外之意,并将二者纳入一个对立统一体。如他将“One white-empurpled shower of mingled blossoms”译作“紫雨缤纷落白花”〔11:41〕,格律谐协,意境优美,处理精当。他还将17世纪诗人亨利·沃恩(Henry Vaughan)的一句诗“Then peep for babies, a new Puppet play,/ And riddle what their prattling Eyes would say.”译作:“诸女郎美目呢喃,作谜语待人猜度”,并称许这两句诗堪与洪亮吉“与我周旋,莫斗眉梢眼角禅”相媲美〔8:1222〕。

钱钟书所译《名利场》结尾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形式与神韵:

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 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 George, 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 dead, 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 heart.

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祁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8:69〕。

这种分镜头手法在影视作品中习见不鲜,通常称作“蒙太奇”技巧,据说是受中国六书中的“会意”启发而发明的〔12:24〕,但中国传统话本、小说中一般不会把这样两个场景捉置一处,通常的做法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而述之,表达与理解起来清则清矣,却达不到两幅图景对比冲突的效果,钱钟书的翻译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钱钟书多次以自己擅长的比喻来说明翻译过程中求“尽信”的困难和不足取。因为“在腊丁文里,比喻唤作translatio,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翻译,更明白地流露出被比较的两桩事物的对抗。超越对称的比喻以达到兼容的化合,当然是文艺创造最妙的境界,诗人心理方面天然的辩证法(dialectic)。” 〔13:125〕比如:

A pin has a head, but no hair; / A clock has a face, but no mouth there; / Needles have eyes, but they cannot see.

针有头而无发,钟有面而无口,引线有眼儿不能视〔8:41〕。

A watch has hands, but no thumb or finger;/A saw has teeth, but it does not eat.

表有手而无指,锯有齿不能吃〔8:155〕。

将翻译与比喻捉置并处,是大智慧的表现。因为“比喻包含相反相成

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这与翻译的处境何其相似!“凡喻必以非类”,以言翻译,完全的“信”是不可能达到的。解决的途径是超越比喻,把它仅仅看作一种手段,辩证地对待各种方法、手段的使用。“以彼喻此,二者部…分?相似,非全体浑同。”〔8:41〕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

《管锥编》中有一段翻译,以极简省的语言说明一位盲人与一位腿脚不利落的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8:549〕。译文形式整齐,格律铿锵,琅琅上口,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基本没有增减,与读原文获得的感受没有什么差异,可谓翻译得非常巧妙。在另一场合,钱钟书又提及蹩、盲二人的两句经典对白,十分富有机趣。两人都对自己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而对话暗藏机锋:“盲问蹩:…您行吗??蹩答盲:…您瞧呢!?”相信许多人读后会心一笑,称道盲、蹩二人的机敏,同时更折服于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殊不知,这是钱钟书译自

18世纪德国文家的谑语。该译例是钱钟书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翻译“化境”的一个具体体现。

按照钱钟书的“化境”说,理想的翻译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第二,易于理解,其实质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力,确保译文自然、易懂;第三,形式恰当,既要紧密依托原文,又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规范,避免生搬硬造。简单地说,即要求忠实地传达信息,完整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读者反应类似。

翻译有一定的限度,即所谓“可译性限度”。翻译过程中译者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形式结构障碍(formal-structural obstruction)、惯用法障碍(usage obstruction)、表达法障碍(presentation obstruction)和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ruction)。正是可译性限度和翻译实施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各种障碍给译者留出了更大的发挥、创造的余地。

形式结构障碍是翻译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问题。任何一个译者将西方语言译成汉语时,都会遇到许多基于语言习惯差异而出现的难题。比如在将欧洲语言的主从结构译成中文的并列结构时,如何处理由关系代词引导的从属句,就是一个典型困扰。钱钟书在处理这类句式时,大多将它们转换成汉语中习见的两个分句,或并列、或因果、或条件,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或复合句,关系代词往往没有形式上的体现,却丝毫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如:

A friend in power is a friend lost.

朋友得势位,则吾失朋友〔8:986〕。

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

己不能,方教人〔8:1109〕。

It?s a wise child that knows its own father.

儿必奇慧,方知父谁〔8:551〕。

惯用法障碍突出体现在格言、谚语与成语等惯用语的翻译方面。格言、谚语和成语都是语言历时形成的产物,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才流传、确定下来。它们以简洁易记的形式揭示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反映出的不仅有独特的品质,而且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同时它们又言简意丰,是语言惯例规范体现得最充分的例证,背后往往有一个故事表明其来龙去脉,并与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联,最能代表一种语言的风格和意蕴。

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点,翻译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的“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妙;有时甚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准确传神: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either.

脚踏两只船。

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

苦尽甘来。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中译英“三个牛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钱钟书译成:Three cobbler swith their wits combined,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形音义三美俱备)

表达法障碍有多种表现。钱钟书归纳了如下几种说法:

Hymn before Sunrise.

For ever shattered and the same for ever.

The stationary blasts of waterfalls.

Ode to Liberty.

Immovabley unquiet.

将它们提炼成“唯变斯定(by changing it rests)”〔8:7-9〕,应该说不同语言中形式各异的格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当。

表达法障碍还表现在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缺乏对应词。钱钟书有时将一些西方习见的表达法换成中国耳熟能详的说法,效果不言而喻。如:

He〔Zeus〕is humbling the proud and exalting the humble. 神功天运乃抑高明使之卑,举卑下使之高〔8:53〕。

将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万神之王宙斯译成“神功天运”,跨越了习惯表达的障碍。另一场合,钱钟书将哈姆雷特责备未婚妻的话译作“女子化妆打扮,是爱面子而不要脸(God has given thou one face, but you make yourself another)”〔14:41〕,此处避免提及God,于整句意思并没有丝毫减损,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如在读者眼前,翻译自然起到

与阅读原文同样的功效。

文化障碍指的是“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气力加以解释”〔15:34〕。因此,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不但要掌握语言,而且要熟悉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造成翻译当中最大的困难。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涉及生活习俗、政治历史、思维方式等许多内容,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化信息载体的语言又把这些内容表达在文本中,因而对译者的困扰也较多。

钱钟书翻译讲义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江苏人 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 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大学就读,曾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化境”作何理解?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 《管锥编》中有一段翻译,以极简省的语言说明一位盲人与一位腿脚不利落的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8:549〕。 译文形式整齐,格律铿锵,琅琅上口,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基本没有增减,与读原文获得的感受没有什么差异,可谓翻译得非常巧妙。在另一场合,钱钟书又提及蹩、盲二人的两句经典对白,十分富有机趣。两人都对自己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而对话暗藏机锋:“盲问蹩:‘您行吗?’蹩答盲:‘您瞧呢!’”相信许多人读后会心一笑,称道盲、蹩二人的机敏,同时更折服于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殊不知,这是钱钟书译自18世纪德国文家的谑语。该译例是钱钟书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翻译“化境”的一个具体体现。 Fie wr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 / 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 To make itself, in thee, fair and admired!

钱钟书 经典美文翻译详解

钱钟书经典美文翻译详解(2008-04-25 10:45:09) 标签:钱钟书名篇翻译译注名师教育分类:园丁四季之歌 出场人物:申雨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一逐句分析: 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题目中的这个窗字,包含的意思较为丰富,使人有多种联想,因此译成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又是春天 It is spring again 中文是无主句,英文没有这样的句子结构,因此用It is...句型。原文里“又”用在句首,但是英文如果也把again放在句首,这个词就太突出,分量太重了。所以again一词在译文中放在句末和原文“又”放在句首分量相当。

窗子可以常开了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用定冠词the 加单数名词window来代表所有的窗子。英语里表示“全部”可以有几种方法:1)复数名词,2)不定冠词a/an+名词,3)定冠词+名词。这里就是用的第三种,更侧重其一致性。“常开”不能译成can open often或can be opened often。因为原文是从人的角度说的,人们什么时候想开窗都行,所以用了one would like这样的说法。 春天从窗外进来 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这句把春天拟人化了,英文也用同样的结构就行。窗外:out of the window。但是,如果把“从窗外进来”理解成一个过程,用through表示就比较好。 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 破折号之间的形容词短语说明人们在屋里坐不住的原因。bear:忍受,后面既可跟-ing动词,也可跟不定式动词。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这里的“贱”,是说春天多阳光,以多为贱,中外同理,用cheap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处是阳光 for the sun shines on everything 这里和上一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用了连接词for来说明原因。最好不要译成the sunshine is everywhere。因为阳光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说照耀在所有的一切上面,因此说shines。 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 and so does not seem as bright as that which shoots into the darkness of the house 用seem是指屋里屋外阳光是一样的,只是环境的反差使阳光显得不同罢了。as...as是表示屋里屋外阳光的比较。that指the sun。

钱钟书翻译实践论

聂友军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3期 钱钟书翻译实践论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translation as an art)[1:111]两个术语;《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钟书对翻译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热门问题,从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的性质、方法、规则到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功用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本文拟对钱钟书翻译实践的不同层面进行梳理,以期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思路。 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2:410]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书名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赏识,誉之为“雅切”[3:1]。钱钟书在书评中将《中国评论周报》的一个栏目“Intimate Portraits”译作“亲切写真”,把温源宁描写吴宓的一句话“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译作:“入得《无双谱》的;见过一次,永远忘不了”[4],真乃神来之笔。 选用雅言还是俗语、文言抑或白话,除了学科、文体的客观要求外,还取决于作者的偏好,然而“至精之艺,至高之美,不论文体之雅俗,非好学深思者,勿克心领神会”[5:107]。正是基于这一公允的认识,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许多人对钱钟书《管锥编》的写作与翻译使用文言不明就里,甚至口出怨言。钱钟书在1934年就曾指出:“一切学问都需要语言文字传达,而语言文字往往不能传达得适如其量;因此,不同的学科对于语言文字定下不同的条件,作不同的要求。”[6:331]本文认为:从目的看,学术著述既不同于普及读物,与小说等文学创作也大相径庭;从对象看,“作者选择了什么读者,什么层次的读者,他的语言便随之而变化。”[7:239]从内容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典籍,用文言行文,直接深入到古人的语言天地里去,省却古汉语今译的麻烦,况且许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钟书翻译经典翻译.pdf

1.If all the sky were parchment and all the sea were ink 按“青天做纸张”之语,西方各国诗人皆有之,常以“碧海化墨水”为对。P.19 2.New forms are simply canonization of inferior genres. 百凡新体,只是向来卑不足道之体忽然列品入流。P.35 3.behind its attributes 须在未具性德以前,推其本质。P.37 4.“Not of the letter, but of the spirit; for the letter killeth, but the spirit giveth life.”  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不以词害意。P.43 5.To hold, as’t 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 持镜照自然。P.60 6.selective imitation 取舍之工。P.60 7.This is an art / Which does mend nature, change it rather, but/ That art itself is Nature (The Winter’s Tale, IV, iv. Polixenes) 莎士比亚尝曰:“人艺足补天工,然而人艺即天工也。”p.61 8.In shape the perfection of the berry, in light the radiance of the dewdrop. (Lord Tennyson; A Memoir, by his son, Vol. I, P.211) 体完如樱桃,光灿若露珠。P.114 (Alexander Smith: A Life Drama)9.“A poem round and perfect as a star. ” “诗好比星圆。”P.114 10.“It used to be said of a famous cricketeer that he bowled or batted with his head. ”(S. Alexander: Beauty and Other Forms of Value, p.25) 画以心而不以手。P.211 11.A direct sensuous apprehension of thought. 能以官感领会义理。P.232 12.Be thou thine own home, and in thy selfe dwell;/Inn any where, continuance maketh hell./ And seeing the snaile, which every where doth rome, /Carrying his owne house still, still is at home.(Complete Poetry and Selected Prose, ed. J. Hayward, pp.153-4) 万物皆备于身,方之蜗牛戴壳,随遇自足,著处为家。——约翰唐(John Donne)名篇: (To Sir Henry Wotton)P.232

钱钟书 翻译 例句

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余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 ”,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余人,征引包括数种语言的著作1780多种。很多引用的外文是钱钟书先生凭他超人的记忆默写出的。由此可见他英文造诣之深。 1950年,中央有关领导几次邀他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

钱钟书经典美文《窗》翻译详解

钱钟书经典美文《窗》翻译详解 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以《窗》这篇散文的前两段为例,来谈谈汉译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汉译英翻译: 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It is spring again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 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for the sun shines on everything, and so does not seem as bright as that which shoots into the darkness of the house. Outside the sun-slothed breeze blows everywhere, but it is not so lively as that which stirs the gloominess inside the house. Even the chirping of the birds sounds so thin and broken that the quietness of the house is needed

钱钟书经典美文翻译详解:窗

钱钟书经典美文翻译详解:窗 出场人物:申雨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一逐句分析: 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题目中的这个窗字,包含的意思较为丰富,使人有多种联想,因此译成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又是春天It is spring again 中文是无主句,英文没有这样的句子结构,因此用It is...句型。原文里“又”用在句首,但是英文如果也把again放在句首,这个词就太突出,分量太重了。所以again一词在译文中放在句末和原文“又”放在句首分量相当。 窗子可以常开了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用定冠词the 加单数名词window来代表所有的窗子。英语里表示“全部”可以有几种方法:1)复数名词,2)不定冠词a/an+名词,3)定冠词+名词。这里就是用的第三种,更侧重其一致性。“常开”不能译成can open often或can be opened often。因为原文是从人的角度说的,人们什么时候想开窗都行,所以用了one would like这样的说法。 春天从窗外进来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这句把春天拟人化了,英文也用同样的结构就行。窗外:out of the window。但是,如果把“从窗外进来”理解成一个过程,用through表示就比较好。 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 破折号之间的形容词短语说明人们在屋里坐不住的原因。bear:忍受,后面既可跟-ing 动词,也可跟不定式动词。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4317487.html,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 作者:董梓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9期 摘要: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国学大师对东西方古典文化和主流学术思想都有这深刻的见解。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诱讹化 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 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 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 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 1、“化境” “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翻译技巧和经验第39期钱钟书经典美文《窗》翻译详解

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这样的特点对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以《窗》这篇散文的前两段为例,来谈谈汉译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汉译英翻译: 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It is spring again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 uld like. As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longer——go outdoors. 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for the sunshines on everything, and so does not seem as bright as that which shoots into thedarkness of the house. Outside the sun-slothed breeze blows everywhere, but it is not so lively as that which stirs the gloominess inside the house. Even the chirping of thebirds sounds so thin and broken that the quietness of t he house is needed to set it off.It seems that spring was always mean t to be put behind a windowpane for show, justlike a picture in a fram e.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ecomes clear that the door has a different si gnificance fromthe window. Of course, doors were made for people to pass through; but a windowcan also sometimes serve as an entrance or as an exit, and is used as such by thievesand by lovers in novels. I n fact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a door and awindow has n othing to do with them being either entrances or exits. When it comes tothe admiration of spring, it could be put this way: a door makes it p ossible for one togo out, whereas a window makes it possible for one not to have to. A window helps topull down the partition between ma n and nature. It leads breezes and sunlight in, andkeeps part of the s pring in the house. It allows one to sit and enjoy the spring inpeace, a nd makes it unnecessary to go looking for it outside.

钱钟书经典美文翻译详解

出场人物:申雨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一逐句分析: 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题目中的这个窗字,包含的意思较为丰富,使人有多种联想,因此译成Random Thoughts o n the Window。) 又是春天It is spring again 中文是无主句,英文没有这样的句子结构,因此用It is...句型。原文里“又”用在句首,但是英文如果也把again放在句首,这个词就太突出,分量太重了。所以again一词在译文中放在句末和原文“又”放在句首分量相当。 窗子可以常开了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用定冠词the 加单数名词window来代表所有的窗子。英语里表示“全部”可以有几种方法:1)复数名词,2)不定冠词a/an+名词,3)定冠词+名词。这里就是用的第三种,更侧重其一致性。“常开”不能译成can open often或can be opened often。因为原文是从人的角度说的,人们什么时候想开窗都行,所以用了one would like这样的说法。 春天从窗外进来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这句把春天拟人化了,英文也用同样的结构就行。窗外:out of the window。但是,如果把“从窗外进来”理解成一个过程,用through表示就比较好。 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 r--go outdoors 破折号之间的形容词短语说明人们在屋里坐不住的原因。bear:忍受,后面既可跟-ing动词,也可跟不定式动词。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这里的“贱”,是说春天多阳光,以多为贱,中外同理,用cheap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处是阳光for the sun shines on everything 这里和上一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用了连接词for来说明原因。最好不要译成the sunshine is everywhere。因为阳光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说照耀在所有的一切上面,因此说shines。

钱钟书经典美文翻译

Business Sees Profits in Education: Challenging Public Schools By Irving H.Buchen 由于私人企业的介入,美国的教育正在经历一系列快速、惊人的变化。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4317487.html,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undergoing a rapid and dramatic series of changes caused by private enterprise moving into the field. 教育吸引私人企业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财务上的回报。估计教育是个有6000亿美元的市场,超出国防部的预算。从幼儿园至12年级是最大的单个市场,1998年的价值达到了3100百亿美元。除此之外,人们对学习的毕生追求,企业与机构进行的培训项目是不断增长的领域。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4317487.html,cation attracts the private sector for three reasons. First, it can be financially rewarding. Education is estimated to be a $600 billion market, more than the budget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biggest single market is 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 (K-12), valued at $310 billion in 1998. Additionally, lifelong learning and training programs for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are growing areas. 第二,教育受到严重的压力,虽然内部尽全力进行改革,但人们对这个既有的体制信心不足。针对公共教育的种种败笔,居家自学者和公办民管学校有了增加,他们都是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的对象。居家自学者的家长们定期参加承办者们推荐其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的地区会议。 3.Second, education has received such a bad press that confidence in the established system is low in spite of all the internal efforts at reform. In response to public education's many failures, home schoolers and charter schools have increased, and both are customers for educat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Home-schooling parents regularly attend regional conferences at which exhibitors offer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第三,教育就在人们身边,伸手可及。人们普遍认为专业的公共教育家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彻底改变这一体制。私人企业即便是以营利为动力介入来纠正这种体制,只能怪教育家们自己,尤其是因为这类介入许诺会产生效果。 4.Third, education is there for the taking. The general attitude is that professional, public educators have had sufficient time to turn the system around. They have no one but themselves to blame for corrective intervention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even if that intervention is financially motivated, and especially since these actions promise to achieve results. 目前几乎所有在营销的新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都带有技术的特征。这种技术能替代全部教师或减少教师的数量,从而解决一些传统教育中的致命弱点。譬如,替代教师只是降低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教学过程导致的昂贵费用,而学生数量并没有减少。这样就取消了教师终身职位制,而终身制恰恰使那些既没有受过培训又没有水平,不适应变化及新方法的教员始终留在岗位上。这一技术最终犹如最好的教师,永远耐心温和。它适合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速度和知识水平,永不疲倦。 5.Almost all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now being marketed bear the stamp of technology. Such technology replaces teachers altogether or reduces their number, thus solving several critical weaknesse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For instance, replacing teachers reduces the high cost of an excessively labor-intensive instructional process while still serving the same number of students. Then, too, it eliminates tenure, which unfortunately locks in instructors who do not have the training or knowledge to keep up with changing fields and new approaches. Finally, technology, like the best of teachers, is infinitely patient and reassuring. It accommodat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