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下)

关于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下)

关于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下)
关于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下)

备中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电气、机械等)加装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研制的独立状态检测和微调控制单元作为“云测控子节点”,通过实时通讯网络互联形成“小云控制体系”。这样,既充分发挥开放式、软件化P C 数控系统作为“云控制核心节点”所具备的超强计算能力、通讯能力、扩展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嵌入式系统测控单元作为“云测控子节点”所具备的体积小、专一性强、安装简便等优势,形成具有分布式架构、“云计算”模式的新型整体控制系统。

b.以开放式、软件化结构多通用工业P C 并行处理的P C +I /O 型多轴联动数控系统为 “小云控制核心节点”,可以方便进行各种复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融合算法,并易于运行更复杂的多种补偿综合闭环控制流程。

c.以开放式、软件化结构多通用工业P C 并行处理的P C +I /O 型多轴联动数控系统为 “云控制核心节点”,可以极为方便地采用各种实时通讯总线实现与“云测控子节点”之间的实时同步通讯。

d.不仅对于电控单元,而且对于像床身、传动机械副、甚至底座一类的机械部件安装“云测控子节点”,并合理配以微调驱动单元,实现对电控和关键部分机械单元的主动微调控制,如工作台沿某一轴向运动时自动调整轴向导轨上的

配重位置,避免出现谐振现象,从而提高系统刚性和稳定性;对于非加工接触区域的机械部件由于温度升高而产生热变形的问题,采用风冷方式进行降温,从而避免热变形。

e.以开放式、软件化结构多通用工业PC并行处理的PC+I/O型多轴联动数控系统为 “小云控制核心节点”,以开放式CAD/CAPP/CAM/CNC软硬件集成体系为基础,可以很方便地在加工过程中根据实际状态进行动态调整加工路径和加工参数,从而有效提高加工精度。

f.“小云控制核心节点”与各“云测控子节点”之间是通过实时通讯网络实现互联,而各“云测控子节点”之间也根据其内在有机联系实现合理连接,实现“交互式协作测控”功能,如某轴向电机控制驱动部分和其他轴向电机控制驱动部分之间,以保证各运动轴向之间的正交或其它物理位置相对关系。

“小云数控系统”中各“云测控子节点”主要进行动态、在线检测的信号包括速度、位移、加速度、振动、冲击、温度、电压、电流、力矩、变形、应力等,采用的传感器主要由电、磁、光学、应力应变、流量、压力等组成,可以将补偿信号反馈到“云控制核心节点”形成大闭环补偿

控制,也可以经过交叉耦合控制方式实现各子节点之间的微调驱动控制。

各“云测控子节点”的微调驱动单元主要完成各机械部分的微调驱动(如自动间隙补偿驱动、自动配重调整、温度调整驱动等)、电气元件的运行参数优化、运动轨迹微调优化等功能。

“小云数控系统”的实现,也需要有数控加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基础,因为“云测控子节点”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数控加工设备的组成结构,变整体式为模块式,将传统的机械部件植入了具有电子调节和反馈控制的测控单元,为数控加工设备增加了更多的“活力”,也就会进一步提升数控加工设备的灵活性与加工性能。

“小云数控系统”的关键是以开放式、软件化结构多通用工业PC并行处理的PC+I/O型多轴联动数控系统为核心节点,配合更多嵌入式系统子节点,形成新型的“云计算”和“云控制”结构,加上变被动为主动的将加工设备内部各组成部件配套动态检测和微调单元,彻底改变了传统数控系统的结构。

(未完待续)

(接2013年10-12月刊)5.5 数字化工业时代工作的组织和设计

工业4.0对工作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在分散的高技术经济体中,信息物理系统(CPS)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与社会将面临怎样的责任?工作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面对日益发达的自动化和实时导向性控制系统,我们怎样确保人们的工作是愉快、安全与公平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着是否有可能通过广泛的自动化控制与传感装备制造系统调动已有的创新和生产力储备,确保竞争优势。

创新的努力不能仅集中在克服技术困难上,由于员工创新在执行与吸收技术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创新的范围需要扩展到包括工作的智能组织和员工技能方面。随着开放虚拟工作平台与人机交互系统的广泛使用,员工的角色会发生很大变化。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会发生改变,同时导致工作时间、医疗保健、人口学和人们业余生活的变化。因此,为了获得未来技术

的成功集成,上述因素需要巧妙地嵌入到创新的社会组织中。挑战

在工业4.0时代,工作的性质很可能将在管理复杂、抽象工作与解决问题方面对所有的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员工需要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极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自身工作的能力,简单说,就是对员工的个人能力和潜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在丰富的工作内容、更有趣的工作环境、更大的自主性和个人发展方面提供更多机会。

然而,对新虚拟工作场所的要求也对人才资本的维持和保护构成了威胁。随着技术集成的不断深入,员工需要更具灵活性和处理更多要求苛刻的任务,同时,虚拟世界与员工实际工作经历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这会导致员工体验失控以及与工作产生疏离感,这正是逐渐形成的无形虚拟的商业与工作过程所导致。也有可能是新旧矛盾结合导致大量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丧失和员工工作量增加的倾向。

最后,需要考虑的重要一点是,制造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对招聘员工数量的影响。简单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将会不断下降,这会对一部分员工特别是半技术工人的就业问题构成威胁。这种情况对于员工本身以及从社会融合这一社会广泛的公众观点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也会严重阻碍工业4.0的成功实现。技术与工作组织协调一致

智能工厂提供一个创建新的工作文化环境的机会来满足劳动者的利益。然而,这种可能性并不是简单的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采用合适的工作组织和设计模型将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组织模型可以将高度的个人责任感和自主权与分散的领导和管理方法相结合,让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来做出决定,更多的参与和调节他们自己的工作量,同时也支持灵活的工作安排。

技术可能用于非常不同的工作,系统可以对一个人工作的微小细节设置实施严格的控制,或

者他们可以配置为一个开放的信

工业4.0工作组 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

德国工业4.0

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下)

EXPERT OPINION

专家视点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RENDS

息来源,员工利用其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决定。换句话说,人们的工作质量并不是由技术或任何技术约束而决定,而是由模拟和执行智能工厂的科学家和管理人员决定。

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社会技术方法”进行工作组织,将持续的职业发展措施和技术软件架构进行紧密配合,来提供一个单一的、连贯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专注于在贯穿整条价值链的员工和(或)技术操作系统之间提供智能、合作和自我组织的相互作用。

“更好,而不是更便宜”作为工业化变革的机会和基准

这个社会技术方法认为,采用一种更极端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工作组织,是由于频繁重复的高度标准化和单调的工作不是实现工业4.0最有希望的方式,而主动与员工合作的方式可以实现新的效率收益。事实上,智能工厂将被配置为高度复杂的、动态的和灵活的系统意味着它们需要被授权的员工充当决策者和控制者。比如,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工作需要基础深厚的培训、促进学习的工作组织模式、培养自主工作的全面持续职业发展,可以设计成一个有效的工具来促进系统的员工发展和职业提升。在工业4.0框架下,技术发展目标和工作组织模式应该根据具体的经济和社会情况一起建立和配置。建立灵活的制造业组织模式是必要的,可以在员工的工作和业余生活间建立清晰的边界,使他们达

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在这种背景下,创新战略在

工会组织“更好,而不是更便

宜”的口号下得到发扬光大,可

以为创建良好而公平的就业,以

及制造业场所及其工作人员的安

全未来的标准和途径指明方向。

这一战略包含一个拥有参与权

利、共同决议和培训机会的以员

工为本的组织设计。尽管如此,

它仍能满足全球竞争力的要求和

更大灵活性的需要。“更好,而

不是更便宜”的战略目标是确保

德国工业成为未来的技术领导

者。因此,好的工作、技术创新

和职工共同决策在工业4.0背景下

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

为寻找从社会角度讲可持续的技

术高效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前瞻

性的方法。

建议采取的行动

1.工业4.0平台应该通过跨学

科专家工作组继续研究“工业4.0

时代的人与工作”这个课题,主

要有以下三个主要目标:

(1)结合需要实现以员工为

本的劳动和培训政策的行为,确

认和展示对工作和就业(机会和

风险)的影响。

(2)会同有关参考项目,提

供指导方针和实际开发实施社会

技术的方法。

(3)推进参与工作组织和使

得所有劳动员工(不论年龄、性

别或资格)可以终身学习的创新

方法。

2.该平台应该建立定期的社

会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机制,使

与工业4.0有关系的主要进展、存

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能够得

到公开透明的确定和讨论。

3.该平台应该在公司内部和

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内和国

际层面)之间安排有效的知识转

让。除了创新知识管理,还需要

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

5.6 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

如上所述,工业4.0将导致以

劳动员工为本的社会技术工厂和劳

动力体系,继而对职业及学术培训

和持续的职业发展(CPD)带来新

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扩大到制造

工程组件开发者及其使用者。

工业4.0将很可能显著地把工

作和技术向两个趋势转变。第

一,以明确分工为特征的传统制

造工艺现在将被嵌入一个新的组

织和运营结构,配之以决策、协

调、控制和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功

能。第二,组织和协调虚拟的与

真实的机器之间,以及设备控制

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之间的交互

作用变得非常必要。

实际上,这意味着信息通信

技术融合、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融

合以及软件将导致很多任务现在会

作为一个范围更广的技术、组织和

社会背景的一部分来执行。

工业4.0还要求IT专家培养方

式的根本改变。对不同行业应用

程序需求的识别能力以及从世界

各地招募开发伙伴的能力的重要

性将逐渐超过纯粹的技术专长。

极其广泛的潜在应用程序意味着

通过标准化的培训方案可取得的

成效有限。参加与制造业的对话

以确保数字经济的要求被体现在

培训供给上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培训伙

伴关系在未来将比现在更加重

要。短期基础培训项目将需要由

工作实习和进修课程跟进。开展

理工科学习并更强调可转化技

能,如工商或项目管理,将是重

要的。这是企业及其客户需要推

动的对IT专家学术培养的改变。

按照这些支持工业4.0的原

则,这也将包括IT及生产工程培

训间的紧密融合。需要确定与工

业4.0相关的学习内容,开发适当

的教学和方法论。有可能尤其是

在一些极富创造性的商业领域,

比如跨学科产品和过程开发会需

要全新的任职资格。这将构成双

重策略的一部分,使得企业能够

应对萎缩的劳动力市场及高市场

波动的挑战。

因此,这将是开发职业成人

教育规定(教学方法,职业规

划)的关键。

技能评估应被用来提高职业

教育与学术教育间的可动性,以

及不同的培训与可持续职业发展

项目和系统之间的可动性,此

外,也用来提高对技能的认可,

尽管那不再与一名员工的专业领

域相联系但在工作场所仍然是相

关的。人们越来越需要整体把握

并了解生产过程中有关各方之间

的相互作用。因此,除了对元认

知能力的需求增加,由于原划分

部门和学科进一步整合带来的现

实生活与计算机相互作用的日益

增长的重要性,社交能力也变得

越来越重要。在技术方面,更多

的重点将放在跨学科技能,在这

方面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

为了确保个人的培训潜力可

以被认可并清楚描述,开发非正规

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认可标准是非

常必要的。目标是教授人们新的整

体组织模型的原则,并确保这些体

系得以被清楚描述,以便员工对他

们正在做的事充满信心。

学院立方体

学院立方体是由德国和国际

工业企业与公共机构联合推出的

一项倡议,目的是应对由工业4.0

产生的新的培训形式和内容需

求。目前的规定明确地把来自欧

洲南部的技术工人作为目标,那

里的失业率很高。学院立方体给

有关各方提供在线信息,告诉他

们在本国和国外如何使用他们的

技能和知识。

学院立方体给无业的信息通

讯技术和工程学毕业生提供获得

有针对性的任职资格,帮他们与

工业企业直接联系。这是通过一

个基于云的平台实现的,企业和

单位在上面提供在线学习课程和

发布具体职位空缺。平台帮助求

职者获得他们申请特定职位所需

的培训,同时也给他们颁发相应

的证书。这些证书建立在标准课程

的基础上,可确保潜在的雇主对培

训的标准有信心,并就其内容提供

透明度。最好的候选人会自动推送

参与企业的最高职位空缺。

学院立方体的概念是由德国

联邦教育研究部和思爱普公司主

持的关于数字社会教育研究的工

作6组在国家IT峰会中产生,并在

2013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

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 2013)上

正式推出。自2013年3月起,该项

目已提供了工业4.0领域的6个完

整课程及12个专项课程。学习内

容包括自动化、大数据分析、制

造和物流过程以及安全和数据保

护等领域。更多信息可登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396760.html,

当培训体系的不同层面都受

到影响的时候,特别优先权应该

属于持续的职业发展的扩展。尤

其是,在工作场所持续性职业发

展应考虑健康、身体活动和生活

方式的重要性以保证长期的工作

生涯。

通过以一种促进学习和实施

适当培训策略的方式组织工作,

应该可以在制造业实现一种以人

为本的方法,考虑员工的教育、

经验和技能集合差异,从而增强

个人和企业二者的创新能力。以

促进学习的方式组织工作也是终

来源:学院立方体2013

图12 学院立方体网络体系中的不同参与者

身学习的关键要求。鉴于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体系的引入预期将导致快速的技术变化,因此它也应该是智能工厂目标之一。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以及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对效力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此外,工业4.0框架下,工作将被设计用于使用诸如信息物理系统的技术以加强员工和整体工作支持之间的沟通,在工作场所的学习任务和体能训练以适当的间隔放进标准工作日中。这就要求对员工的工作量进行持续监测。

工作设计还应考虑员工扮演的不同角色(从非熟练和熟练工人或具有高级职业技术资格的员工到具有如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有学历的管理人员或有资格的工程师)和他们的情况差异,如年龄、教育、经验或文化背景。

建议采取的行动

在工业4.0背景下,关于任职资格、培训与持续的职业发展,平台工作组推荐以下几种措施。

1.推广模式方案

方案应包含可以用来发展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策略的行动。这些不但能识别员工拥有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外的额外技能,还应该包括促进职业和学术训练之间和不同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课程系统之间互动的策略。

2.建立和推广“最佳实践网络”

为了保证知识转让和可持续性,应该建立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最佳实践网络”竞争性投

标。这些网络将负责开发和记录

案例研究、网络各种参与者和支

持知识转让。

3.调查在工作场所获取知识

和技能、发展数字化学习技术的

新方法

数字媒体和创新学习技术

(在线学习)将在知识转让和技

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鉴于技术

和人口变化与不同学习者有不同

要求的情况,发展新的教学方法

和学习辅助系统很有必要。

4.推广工作组织的跨领域方法

所有工业4.0时代的任职资

格、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措施

需要采取合作研究执行形式的综

合研究。调查工作组织、流程设

计、管理和合作,以及它们对工

业4.0时代工作和培训进展的影响

是重要的。还应该包括的问题是

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员工

如何能保持自己的就业能力。为

了在工作中促进学习,开发相应

的培训策略、分析方法和管理模

式将是必要的。总的来说,这将

会存在许多重大挑战,包括需要

全面持续的职业发展条款和至少

部分培训系统的改进。

5.推广工业4.0特有的学习内

容与跨领域合作

促进所有学科的跨学科合作

(例如制造工程、自动化工程和

IT)来完成系统工程方法是很有

必要的。这需要不同的学科之间

相互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方法,在

战略、业务流程和系统上采用的

综合观点。跨学科研究在技术和

法律之间的层面也是必要的。法

律专家应该介入早期阶段的研发

过程。同样,工程师将越来越多

地需要对法律有一个基本的了

解,以便他们能与法律同行开展

完整的法律层面的对话。

6.基于IT技术的系统模型

这包括现实和数字世界之间

的相互作用的模型,包括适当的形

式描述,以及模拟机电工程或考虑

适应现有系统等方面的方法,这与

从零开始开发新系统不同。

5.7 规章制度

与其他的基本技术创新一

样,与工业4.0相结合的新制造工

艺也将面临着在现有的监管体系

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挑战。一方

面,关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数

据保护问题合法性的问题尚未得

到明确解决,可能抑制工业4.0被

接纳并放缓创新的过程。反过

来,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事实上的

影响和变革效应足够大,使得沿

袭固有规章制度几乎不可能。因

此,技术创新周期短和新技术的

颠覆性变革可能会导致缓慢的滞

后效应风险,即现有规则未能跟

上技术变化的步伐。

就整体而言,虽然工业4.0没

有完全涉足目前未知的监管领

域,但它确实显著增加了有关监

管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做两件事

情来协调现有法规和新技术:以

促进创新的方式制定标准来确保

新技术符合法律和监管框架的发

展;在工业4.0的环境下,通过共

同的法律合约可能实现这一目

标。这两个因素都要求监管分析

新技术,以在研发阶段尽早介

入,而不是直到已进入使用过程

中还没有涉及。

挑战

1.企业数据保护

随着物联网在智能工厂中的

建立,企业数据产生的数量和细

节将增加。此外,商业模式将不

再只是涉及一家公司,而是会包

括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动态公司

网络以形成全新的价值链。智能

机器将会自主产生和传输数据,

而这些数据将不可避免地超出公

司内部可控范围。这种情况下将

伴随一些特殊风险,例如,生成

初始数据并进行数据交换以配合

不同公司之间的生产和物流活动

需要,或与其他数据读取相结

合,意外的提供给第三方有关合

作伙伴公司的高度敏感信息,可

能就提供给他们一个洞察其业务

策略的机会。如果企业希望继续

通过常规策略来保守这些知识秘

密,从而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

将需要新的工具。新的、规范的

商业模式也将是必要的——所产

生的原始数据可能包含对第三方

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公司可能

希望收费来进行共享。像这样的

创新商业模式也需要法律保障

(主要是以合同的形状),以确

保创造的附加值可以公平共享,

比如,可以使用动态定价模型。

目前企业数据保护监管只解

决这些危险的某些方面,而且一

般需要将数据归类为商业或贸易

秘密。此外,它通常只适用于非

法泄露的情况下。作为一项规

则,已经合法获得的保密信息,

经其拥有者的许可,随后可能用

于其他目的。然而,自我约束,

如保密协议应该使人们有可能堵

住这些法律的漏洞。合同法提供

了一种手段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下

实现高度针对性的调节。这将需

要对数据的敏感性,在逐个案例

剖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保护的

程度来确定——在某些情况下,

个人数据保护法的原则可以提供

这方面的典范。

但是,合同也有其局限性,

它涉及到管理大量的法律事务,

因为在计算风险和为每个单独案

例进行单独合同谈判时要涉及超

量工作。因此,有必要制定新的

合同模式,允许企业保留“它

们”独立主权的数据,同时还促

进创业的灵活性。

2.责任

在不同的公司之间交换敏感

数据是有风险的,这些数据可能

会被非法使用和(或)泄漏,例

如,如果收件人没有实施足够的

IT安全措施,这些数据可能被第

三方黑客攻破。这一问题的解决

方案之一是提供一种已经广泛使

用的合同条款,设置必要的技术

和组织安排并采取一些附加措施

(如有义务提供有关任何安全问

题或违反规定的通知),并对不

遵守的事项规定惩罚。然而,在

工业4.0中制造设备比过去负责更

大范围的事项。一旦他们没有完

成其主要职责(在产品的耐久

性、正确的操作和外观方面),

它们现在可能承受的不仅有法律

责任行为,同时也将承受自己作

为智能网络一个成员的失误。

在这些情况下,责任和职责

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当自主系统

部署在网络上,结构透明度的缺乏

可以使它几乎不可能明确地确定谁

执行一个特定的动作,从而产生在

法律责任方面的不确定性。事实

是,相对于第三方,企业装配配有

自主数据处理的生产系统,对他们

的生产设施和产品的安全性承担法

律责任。当前侵权法和产品责任法

已经在这一领域提供了合理的解决

方案。然而,如果其他合作伙伴在

网络中希望避免负连带责任,或

者,如果他们想至少对其他合伙人

有追偿权,那么从合同规定一开始

就和(或)采取行动要明确业主各

自系统的责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

牵涉到剩余风险的可保性,及保险

业计算相关保费影响的方式。

提供对不同生产步骤和系统

状态精确的书面描述将有助于确认

责任归属(虽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

数据的非常详细的协议可能会导致

数据保护法律问题)。因此,在工

业4.0中,基于新技术的文档程序

如个人或绑定设备的数字签名,将

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3.处理个人资料

由于员工和信息物理系统之

间互动的增加,员工持有的个人

资料的数量和详细程度也都将增

加。这对辅助系统来说更是如

此,它可以记录有关员工的位

置,他们的生命体征或他们的工

作质量。这个问题可能对员工的

信息自决权构成威胁。在这方面,一旦涉及国际层面,其问题将尤其严重。德国数据保护法严格限制将从智能工厂获取的数据外包给欧盟(E U)或欧洲经济区(EEA)(包括同地区公司)以外的公司进行分析,或将包含员工个人信息的企业数据泄漏到欧洲以外。如果在该国接收数据的数据保护标准低于那些在欧洲建立的,此限制是特别适用的。这可能会导致全球联网的价值链的约束性问题。

现在的规则未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外包数据处理模型已经遇到困难(例如在云计算领域),因为本地数据保护标准通常并不适用于欧洲以外的国家,这意味着,客户公司实际上无法履行数据保护责任。

因此,企业越来越需要一个从法律上明确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处理个人资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达到这点需要通过具有内部约束力的公司规则、集体协议和企业协议。虽然这将是重要的,但是也要确保这些方式不在任何情况下削弱现有的数据保护标准。在任何情况下,考虑到工业4.0的具体特征,这些工具将需要进行调整。

数据保护法要求定制的产品功能将依赖于产品和应用的考虑。例如,尤其是有关工业 4.0,将数据处理组件集成到最终产品。虽然这些组件可能首先用在生产过程中,但他们最后可能成为最终客户的所有物,虽然最终用户起初使用时并无该目的。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限制

此类内置组件可用于的数据处

理,应限于自己的能力是数据保

护法所定义的绝对必要的。

4.贸易限制

随着越来越复杂的系统部署

在工业4.0,个别元件越来越有可

能会受到国内和国际贸易的限

制。加密技术既是必要的也是客

户所需求的,以确保信息物理系

统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然

而,在许多新兴市场,如中国,

只允许根据许可证进行加密产品

的使用、销售、进口和出口。另

一方面,在欧盟,加密技术的使

用只允许在欧洲和某些国家,如

日本、加拿大和美国,但许多其

他目的地被归类为双重使用商品

(通常指,特别是在出口管制领

域,可用于一个以上目的的货

物,例如机器、软件或技术,虽

然这些货物可能已被主要用于民

用领域,但其属性表示它们也可

以被用于军事目的)并受出口限

制。即使在今天,有些公司希望

在未来的主要市场能有一个全球

性的存在地位,但在一定程度

上,如果加密组件组装到了较大

的生产设施中,他们发现自己被

迫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经营。这种

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在工业4.0中只

会增加,并可能成为一个重大的

贸易壁垒。

建议采取的行动

上述监管挑战是不平凡的,

如果工业4.0倡议成功,必须要找

到解决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解决方案”将不涉及立

法,而是需要包括法规、技术和

政策因素的组合工具。此外,中

小企业之间通过作为专业协会和

政府部门,提高对上述问题的认

识是非常重要的。

对中小企业特别重要的一个

方面是开发实践指南、清单及示

范合同条款。另一方面,新的合

同模式需要保证对业务和商业秘

密的保护,同时确保因为新的商

业模式产生的任何增值可以公平

共享。因此,尽可能准确的定义

各种合作伙伴(包括新的角色,

如不同类型的信息经纪人)的角

色将是非常必要的。

至于责任方面,提供的支持

应注重数据的安全性并要求提供

书面证据,特别是在项目从一个

伙伴到另一个伙伴交接的关键点

上。至于员工的数据保护,应开

发包含样本公司协议的最佳实践

模式,以确保工业4.0的各项要求

不侵犯员工的数据保护权。属于

第三方的敏感企业数据的安全和

保密处理方面,最好是促进自我

规范管理,通过诸如审核或符合

IT安全标准的认证等措施加以实

现。尽管如此,仍需要在某些问

题上进行立法。这包括外包数据

处理活动,虽然它是在欧盟层面

上,这方面的立法需求目前存在。

还有一个迫切需求是在该领

域的贸易限制方面实现协调一

致,特别是关于加密产品。为了

确保德国能够成功地维持工业4.0

领先供应商的地位,应努力在中

长期(例如,通过世界贸易组

织)促进共同的国际法规。

在更一般条件下,由工业4.0

提出的挑战是当技术发展到设计

法规层面时,将需要跨学科的研

究,要确保法律专家能在研发初

期阶段时便参与进来。同样道

理,工程师将越来越需要掌握对

法律问题的基本了解,使他们能

够与法律工作者进行全面对话。

沿着这样的思路,工程师和法律

专家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为德

国在工业4.0市场中提供真正的竞

争优势。因此,确保法律专家从

早期阶段参与工业4.0平台的各个

工作组是非常重要的。

5.8 资源效率

制造业的性质意味着,它是

迄今为止在工业化国家最大的原

材料消费者。与私营部门一起,

它也是能源和电力的主要消费

者。除了成本高昂,这种局面导

致对环境和供应安全风险,而这

种风险需要通过法规使其最小

化。因此,工业界正进行重大努

力,以减少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

费,或寻找替代资源。然而,如

果有任何成功的机会,这些努力

将需要持续多年。最终,这将涉

及在生产过程以及机器和设备的

设计上发生变化,因为这是唯一

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可受到影响

的地方。其出发点是制造企业所

使用的资源量,包括在公司本身

和整个价值网络的其余部分。这

三类资源以及如何使用它们作如

下区分:

1.原材料,添加剂,经营供

应品及所有不同种类的能源载

体,包括从一种能量类型转换成

另一种类型。

2.人力资源,即人类劳动力。

3.财务资源,即所需的投资

和运营成本。

在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方面,

可把重点放在给定资源数量,来

实现最大化的输出,或在使用尽

可能低的资源数量下达到一个给

定输出。在第一个方案中,强调

的是计算资源的生产力,而在第

二个方案中,重点是计算资源的

效率。现在可用一系列指标来进

行这些测量(生命周期评估,碳

排放量等)。

挑战

总体而言,工业4.0作为一

个整体,需要研究如何减少在工

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办法并

加以实施,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所

使用的机械和设备的能源消耗。

联合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和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协会(V D M A)

“效率工厂”(Effizienzfabrik)

倡议的成果,可以作为这方面的

典范。在实施高效的制造工艺

时,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基本功

能,还有考虑在动态条件下,过

程的稳定性,如频繁停止和启

动,预防缺陷产品(这种产品是

对材料和能源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考虑生产效

率,以防止不稳定过程导致质量

问题,而因为需要将产品进行维

修或完全重造,可用性也需要加

以考虑。制造设备可能出现故障

(所以重要的是要建立备用冗

余,以减少失败的风险),资源

有可能供不应求,存货水平可能

不符合需求(半成品和成品)。

工业4.0的关键挑战之一将是

证明,基于在工程设计、制造、

生产控制、内部物流、采购及分

销物流等过程中使用资源的总

量,在信息物理系统和相关的基

础设施中投入额外的资源可以产

生足够的机会以实现资源生产率

和效率的收益。

工业4.0提供了契机,在具体

分析基础之上优化资源生产率和

效率的总体目标。

建议采取的行动

工业4.0工作组建议,应通过

工业4.0平台建立一个工作组,专

门处理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问

题。工作小组的职权范围应包括

以下任务:

(1)采用和发展BMBF/VDMA

“效率工厂”倡议的成果。

(2)在源于生产率或可用性

问题所规避的替代过程中,于制

造环境里提高的资源生产率和效

率方面,示范资源节省。

(3)计算和评估部署信息物

理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与所产生

的节约潜力之间的平衡。当它涉

及到在现代化生产线,或建立新

的和所需的自动化设备的类型方

面做出决定时,也要考虑不同类

型的资源。这些评估应考虑行业

或部门的问题,价值网络是区域

还是全球范围的问题。

(4)考虑用来评估资源生产

率和效率,和当前的项目和倡议生

态友好性的各种指标和KPI(关键

绩效指标)也是必要的。开发决策支持的KPI如绿色生产指数,连同采取透明且面向资源的投资决策所需的尤其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数据,也应被考虑进来。

应用举例3 支持定制生产: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工业4.0的动态价值链能使客户和特定产品的设计、配置、订货、计划、生产和物流得到统一协调。这也为即时响应、生产前甚至在生产过程中最后一分钟的需求变更提供了支撑的可能。

今天的汽车行业的特点是静态的生产线(使用预定义的序列),这很难为新的变化产品进行重新配置。软件支持的制造执行系统(MES),通常是在生产线的硬件基础上狭义定义功能的设计,因此同样是静态的。

雇员工作的性质也视生产线的功能而定,因此,往往很单调。在这里不鼓励个性。

其结果是,它不可能把各个客户的请求,从同一厂家某一产品组加到另一产品组中,例如,将保时捷车的座位安装到大众车里。

实施工业4.0的结果是出现动态生产线。车辆成为可以通过装配车间从一个信息物理系统功能处理模块到另一个自主移动的智能产品。动态重新配置生产线,使得它可以与合适车辆的设备混装并匹配,此外,个体差异(如从另一个车系列配备座椅)可以在任何时间根据物流情况加以执行(如瓶颈问题),而不被中控系统

事先设定的时序所约束。执行这类

重新配置将很简单,汽车可以自主

移动到相关的工作站。现在的制造

执行系统IT解决方案构成一个核心

组成部分,从开始到结束——从设

计到组装和操作。

潜在益处

第一个应用程序,如上所述

MOS解决方案和共享IT平台将很快

出现,即在未来几个月内。但

是,我们能看到终端到终端的信

息物理系统功能动态生产线,还

需要若干年。尽管如此,在制造

过程中执行特定任务预计会早些

时候出现。

应用举例3图

现在

未来

应用举例4 网真

远程服务是设备厂商已经推

出好几年的工具,它利用远程访

问和控制机器为客户提供快速、

高效的支持。通过增加生产系统

的网络连接属性,制造系统能产

生新的潜力、提供更多的生产收

益。

启用远程服务能在供应商和

用户之间建立连接,提供通信解

决方案。通常,技术人员将设备

通过调制解调器直接连接。互联

网问世以来,VPN连接(虚拟专用

网络)技术获得了较快的普及,

因为它们允许客户的企业网络得

到有安全保障的访问。这种方式

是为了进行远程诊断和控制,以

减少计划外中断和宕机。

通信链路的配置和管理涉及

大量的管理工作,因为与每个客

户都需要独立的进行配置、制定

特定路由策略。此外,这种方法

目前只可以用来提供响应性服

务,即事件发生后进行维修。

在工业4.0中,技术人员将不

再手动连接到他们所管理的设

备。生产系统将如同“社会机

器”一样运转——在类似于社交

网络的网络中——自动连接到基

于云计算的网真平台去寻找合适

的专家来处理问题。专家们将能

够通过集成的知识平台、视频会

议工具和强大的工程技术方法,

通过移动设备更有效地进行传统

的远程维护服务。此外,设备将

通过网络持续加强和扩展自身的

服务能力,随着情况的发展通过

自动更新或加载相关功能和数

据,通过网真平台实现标准化以

及更安全的通信链路。

同时,通过从设备的统一门

户网站实现的复杂的计算任务

(如模拟和预测),将有可能获

得大量的处理能力,以确保相关

操作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从而提

供额外的生产收益。

潜在益处

首个基于云计算的网真系统

门户网站已经上线,这能预示什

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的门

户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开辟新的视

野,将在未来几年彻底改变生产

制造系统。

6 德国如何与世界其它国

家竞争

德国不是唯一一个发现制造

业越来越依靠物联网的趋势(工

业互联网)的国家,并且认识到

它在工业工程中作为未来制造业

战略挑战的颠覆性的影响。然

而,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各种各

样的术语来形容工业4.0的现象。

特别是在讲英语的国家和欧盟层

面,人们通常将它称之为象征着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物将联网和数

字化趋势。这个数字的由来,或

者是将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为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或者不把

应用举例4图

因制造加工自动化而产生的第三次工业转型本身作为一次真正的革命。

“智能生产”、“智能制造”或“智能工厂”这些词语在欧洲、中国和美国专指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创建智能制造体系,与之相比,意思相同却更显时髦的名词“先进制造”使制造环境下的现代化趋势包含的范围更广。

这些作为案例的国家能够说

明为应对设备及装备的全球市

场、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通

信技术(ICT)方面的发展趋势所

做出的不同的政策反应。

国际市场发展趋势

经过从2004年到2008年之间

一段时间的飞速增长,当产量增

长到约38%时,金融危机在全球引

发了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商的订单

和产量大幅下跌。然而,在2009年

年中,企业拼命努力来弥补金融危

机期间的损失,使商业开始回暖。

需求也恢复了正常,预测2013年将

增长百分之二。由德国机械设备制

造协会(VDMA)最近发布的一份调

研报告显示,大部分德国的工程公

司仍然自以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认为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国内

企业,接下来才是被甩在后面的来

自美国和意大利的竞争者。2011

年,机械工程行业全球销售额达

到近2.1万亿欧元。图13中,各个

国家在机械工程行业中所处的位

置显示了极其不均匀的分布局

面。

自2002年以来,在世界其他

地区进行的大规模转移生产造成

了美国机械制造业对进口需求

的急剧增长。2002年到2010年,

美国机械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下降

了25%。但随着国内和出口需求的

增长,2010年后已经有逐步好转

的迹象。美国媒体则迅速反应,

用诸如“重新支撑”和“繁荣内

销”这样的大标题,把它比喻成

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机械工

程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精力,追赶

其他国家,增强其市场地位。在

过去5年中,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

最大的机械制造商,2011年销售

额达到5630亿欧元。同时,在出

口方面也毫不示弱。2011年,中

国投资品行业的出口货物价值877

亿欧元,同比增长超过20%,一跃

成为世界第四大机械出口国,占

据了10.2%的全球市场份额。

自2010年以来,俄罗斯对机

械和设备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增

长。作为2013年汉诺威交易展览

会官方合作伙伴的俄罗斯已经是

德国机械工程企业继中国、美国

和法国之后的第四大出口市场。

德国也是俄罗斯第一大机械设备

供应商,占有了其国内市场22.6%

的市场份额。俄政府预测俄罗斯

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增长,

并计划通过数十亿欧元的融资计

划作为支撑。从长远来看,德国

机械和设备制造商将工业4.0产品

出口到俄罗斯具有巨大潜力。

2011年,全球电气工程市场

价值34140亿欧元。德国电气工程

市场以1160亿欧元排名第五大市

场,位于中国(11190亿欧元)、

美国(4860亿欧元)、日本

(2840亿欧元)和韩国(1550亿

欧元)之后。近年来,全球电气

工程市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

新兴工业化国家,2011年其市场

总容量达到了1.7万亿欧元,第一

次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水平。预

计在2012年和2013年,新兴工业

图13 几个国家和地区机械工程行业的销售额“在合作期间,我明显感觉到,德国已经拥有了制造技术和机械工程领域中的所有必要条件,使其可以继续获得未来全球物联网和服务的成功”-----Dr. Siegfried Dais,Robert Bosch GmbH公司,工业4.0工作组联合主席

*机械工程行业不包括如安装、维修和保养类的服务;销售数字尽可能的涵盖所有案例国家的机械工业制造企业。来源: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协会,2012年11月

化国家市场容量将继续攀升,明显超越工业化国家。

近来,全球自动化市场达3500亿欧元,这意味着它的市场已超过了全球电气工程市场的十分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已经上升为全球最大的区域市场,目前其市场价值为1000亿欧元,占全球29%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它已经超过了市场价值只有930亿欧元的欧洲。紧随二者的是美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或者市场价值400亿欧元)和日本(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或市场价值260亿欧元)。德国以21亿欧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成为世界第四大市场。

中国在自动化产品制造上有着更大的领先优势。中国占全球产量的30%,在共3500亿欧元的全球总产量中占1030亿欧元。美国和日本旗鼓相当,各以11%的比例并列第二位,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占10%。但是,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化产品和系统出口国(290亿欧元),其次是中国(270亿欧元)和美国(210亿欧元)。

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全球营业额2013年预计将上涨4.6%,达到2.69万亿欧元。信息技术和电信两个关键的分支市场长势迅猛,分别占总营业额的5.2%和4.2%。但是,不同地区的市场发展趋势有着显著差距。虽然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在新兴工业化国家蓬勃发展,而大部分西欧国家的数据与2012年相比要么持平要么下降。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

三国营业额已经占到2013年全球

信息通信技术需求的七分之一

(即14%)。预计2013年,仅中

国市场的营业额就会增长6.6%

达2350亿欧元,超过日本(营业

额2210亿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大

ICT市场。在ICT需求方面美国市

场仍然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最

新数字显示,其总价为7250亿欧

元,同比增长5.8%。与世界其

他地区相比,西欧发展一直较为

低迷。2013年,ICT销售额预计

将小幅增长1.3%达到6250亿欧

元。另一方面,德国的信息技术

市场预计在2013年将增长3%达到

750亿欧元。德国的软件市场也

经历强劲增长,销售额达到178

亿欧元,上升了5.1%。IT服务

市场如外包和维护等服务,预计

将增长3.0%销售额达359亿欧

元,而硬件市场有望回归良性增

长,上升1.2个百分点。

与SAP公司、Software AG公

司和德国电信股份公司

(T e l e k o n),连同美国子公司

(如IBM和惠普)和亚洲公司一

起,德国拥有这个集结全球最先

进水平IT精英集群。这为德国在

工业4.0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

新的契机。

几个国家的工业政策资金

举措

其他国家也通过资助计划和

研究活动来支持现代化制造业。

但是,可用的信息表明在美国和

中国,众多趋势中不止一种工业

4.0活动设想的转变,例如引进新

材料和技术。

美国

美国政府已经再次赋予机械

工程行业更大的优先权。它目前

在努力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以创

造就业机会和鼓励制造业回归美

国。2011年夏,奥巴马总统推出

了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这是

一个聚集了来自研究、商业和政

治部门的代表的私营领导机构,

来共同描绘“投资和促进新兴技

术发展”的路线。AMP指导委员会

由顶级工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

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

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校长和美国

知名企业(包括卡特彼勒公司、康

宁公司、陶氏化学、福特、霍尼韦

尔、英特尔、强生、诺斯罗普?格

鲁门公司、宝洁公司和联合技术公

司)老总组成。

2012年7月,AMP提出了一份

带有16条详细建议的报告,包括

建立一个全国网络制造创新研究

院网络(NNMII)建议。这些研究

院采取公—私合作形式,试图充

当“区域性卓越制造的枢纽”,

旨在提高美国商业的全球竞争力

和增加对美国制造设施的投入。

此外,奥巴马政府正在将更

多的研发资金用于制造研究。在

2013年的预算中,先进制造业拨

款增加了19%达22亿美元。负责

标准化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获得1亿美元资金,通过

提供研究设备和专门技能来支持

本国制造业。NIST也负责先进制

造门户网站工作,该网站是在AMP

的建议下成立的,旨在促进在该

领域政府、大学和私人之间活动

的联络。最后,美国政府的“职

业和创新加速器挑战”(J o b s

and Innovation Accelerator

Challenge)首先在先进制造领域投

资2000万美元于十项进一步公—

私合作计划当中。

信息物理系统和物联网已经

在美国的公共资助中获益了好几

年。事实上,信息物理系统早在

2006年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确定为关键研究领域。但

是,实际上在制造业中很少具体

使用信息物理系统。网络信息技

术研究开发计划(NITRD)召集18

家研究机构以协调包括人机交互

和信息管理等不同I T领域的研

究。在2011年,NITRD有超过30亿

美元的预算供其支配。

中国

中国也努力在扩大其机械工

程行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2011-2015年)提出了减少对国

外技术的依赖和追求包括高端装

备制造业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

技术领导地位的目标。中国的领

导人为了在2015年实现这个目标

投入1.2万亿欧元,正通过补贴、

税收减免和其他财政激励手段来

刺激需求和供给。他们还打算到

2015年增加研发投入,占GDP比例

从1.5%到2%。在机床领域,重点

之一是发展“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控制系统”和“高档数控

机床”,而在IT领域,重点则包

括物联网及其应用,包括工业控

制和自动化。

2010年以来,北京对物联网

的重视程度显著增长。中国物联

网会议每年举办一次,首个物联

网中心在第一次会议上开启。这

个研究中心已经收到了1.17亿美

元资金用于调查基础的物联网技

术和相关的标准化需求。除此之

外,大连理工大学的软件学院早

在2009年就用划拨款建立了一个

研究组,包括对自动化工程中信

息物理系统应用的研究。中国还

在江苏省无锡市建立了一个有300

家公司、雇佣了超过七万人的物

联网创新示范区。中国的领导人

正在计划从现在到2015年在物联

网领域总计投资8亿美元。

欧洲

在欧洲层面,对物联网的研

究正在从第七个研究框架计划

(2007-2013年)不断增加的支持

中获利。最大的预算拨款超过了

90亿欧元,优先专用于信息和通

信技术。在这项计划中,有许多

种在制造业中实现物联网的跨领

域措施。西门子主导的物联网工

程已接受了580万欧元预算来发展

在实际情境下的即插即用方案。

与此同时,24亿欧元已经投入到

ARTEMIS技术平台来促进包括制造

和生产品自动化以及信息物理系

统的八个子方案的研发项目。除

此之外,12亿欧元已经投入到

“未来的工厂”计划这一公私合

作计划,该计划每年征集有关智

能、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的制造

业领域的申请。在这一计划的

支持下,以S A P主导的“行动

计划T”最近提交了其“制造

2.0愿景”,即拟作为第八个

研究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

(2014-2020)(Horizon 2020)

下的未来研究资助计划的讨论

稿。地平线2020提出了800亿欧元

预算建议,这将使其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研发经费计划。

印度

创新资金是印度五年计划

(2012-2017)核心优先事项之

一,公共和私人的研发投资增长

将增长至达到GDP的2%。在2011

年,“网络信息物理系统创新中

心”(Cyber-Physical Systems

Innovation Hub)项目在通信与信

息部的支持下主导了对各种领域

的研究,包括人形机器人。此

外,Bosch博世公司于2011年11月

在班加罗尔创立了CPS信息物理系

统研究中心。弗劳恩霍夫协会和

一些印度研究中心正以顾问的身

份在参与在这个项目中。该合作

伙伴关系计划资助了228亿欧元,

旨在为未来的IT专家创造一个最

佳的研究和工作环境。今后,也

将给工业界和研究机构提供支

持,比如通过研究合同。即使在

今天,根据斑马技术公司(Zebra

Tech Company)最近的一项研究,

印度企业是世界上采取行动并使用

物联网技术的领导者。

参考信息

德国的许多竞争对手也承认

在生产环境中使用物联网的趋势,

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财政措施来推动它的发展。工业4.0工作组认为,德国已作好准备在工业4.0领域中成为全球的一个标兵。工业4.0平台应在由德国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成功地实施这一目标的程度上定期地进行重点评估。

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更详细的分析德国的国际竞争对手和市场,它应该把目标定在未来10年到15年。

应用举例5 由于超出制造商所能控制的危机导致生产过程中供应商的突然改变

出现超出制造商所能控制的局面,如意外的自然灾害或政治危机的情况下,意味着他们往往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突然更换供应商。工业4.0可以通过运行受影响的下游服务的仿真系统帮助这些变化平稳,从而使不同的供应商得到评估,并选择最好的替代供应商。

现在

当出现意想不到的供应商爽约情况时,制造商难以判断对目前生产和下游流程的影响并做出及时的反应。供应商突然爽约会导致显著的额外费用和生产延误,因此会给公司业务带来重大风险。他们就如下问题需要采取迅速的决定:使用哪一家替代供应商作填补;如何执行处在生产过程中货物物流;目前的存货将持续多久;哪些产品已经包含来自爽约供应商提供的组件以及替代供应商是否有足够能力和本领在最后期限前提供所物品。目

前,IT只能为这些问题提供部分

支持。

未来

在工业4.0,将有可能模拟制

造过程中的所有步骤,并描绘出

它们对生产的影响。这包括对库

存水平、运输和物流等进行模

拟,对已经用于生产中的组件的

历史状况以及这些组件在失效前

可以使用多久的相关信息进行跟

踪。这将能计算特定产品的固定

成本,并将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

被保持在最低限度。评估相关风

险也是可能的。因此,它将能够

模拟可供选择的不同供应商的成

本和利润,包括仿真用一个供应

商替代另一个供应商对环境的影

响。广泛的网络制造系统将使分

析可替代供应商和他们的实时能

力成为可能。

通过供应商云里适当的安全

通道来直接接洽联系供应商将成

为可能。

潜在的好处

IT创新技术(如大数据与云

计算)允许进行实时优化模拟。

必要的软件设计已经存在。支持

尽快实施这种方法的价值驱动因

素包括时间和成本的节约以及最

大限度地减少业务风险的能力。

7 展望

德国有潜力成为工业4.0的主

导市场和领先的供应商。如果这

一目标得以实现,除了满足技术

的挑战,还要使不同行业及其员

工一起工作以致力发展。工业4.0

平台构成了确保工业4.0创新潜力

应用到所有工业中的关键一步。

实现工业4.0愿景的征程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各个企业和部门

将以不同的速度推进。因此示范

项目应尽快开展,新产品应尽快

进入市场。

工业4.0的实施应通过一个双

重策略进行。现有的基本技术和

经验将需要适应制造工程的需求

并在广泛的基础上迅速铺开。与

此同时,为新生产基地和新市场

研究和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也是

必要的。如果能成功实施,德国

将成为工业4.0的领先供应商。此

外,建立主导市场将有助于使德

国变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制造地

并有利于保护国内制造业。

工业—科学研究联盟在2011

年年初发起工业4.0战略方案。截

至2013年4月,该行业的专业协会

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

会(BITKOM)、德国机械设备制

造协会(VDMA)和德国电气电子

行业协会(ZVEI)将和商界与科

研界以及民间社团参与者一起,

以确保这一方案协调推进。这一

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的系

统方法在相互交流技术和社会创

新中,将提供一个在这方面成功

合作的坚实基础。

背景资料:

工业4.0战略计划

工业4.0是一项“战略方

案”,在2011年11月被德国政府

采纳为“高科技战略2020行动

计划”(High-Tech Strategy 2020

Action Plan)的一部分。它于2011

年1月由科学研究联盟(FU)通信

促进小组发起。工业4.0工作组在

2012年1月和10月间在德国国家科

学工程院的协调下出台了初步

实施建议。工作组主席由

Robert-Bosch GmbH公司董事会副主

席Siegfried Dais博士和国家科学

工程院院长Henning Kagermann教

授共同担任。2012年10月2日,所

提建议于柏林生产技术中心举行

的工业—科学研究联盟的实施论

坛上作为一份报告提交给德国政

府。下一阶段,通过行业专业协

会BITKOM、VDMA和ZVEI最近成立

的并有自己的秘书处支持的工业

4.0平台下的一些工作组,将出台

更进一步的实施办法。

自2006年以来,德国政府一

直努力在德国建立部门间高技术

战略协调机制,推动德国的研究

与创新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技术

创新确保德国强有力的竞争地

位。这集中体现在目前的“高科

技2020战略”,聚焦在五个优先

领域:气候/能源、健康/饮食、

移动性、安全和通信。该战略围

绕一些“战略方案”,使工业—

科研联盟瞄准十到十五年的具体

中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这

些举措都制定了具体的创新战略

和实施路线图,旨在使德国成为

向全球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的领

导者。

本报告在工业4.0工作组于

2012年10月提出的建议基础上加

以说明和扩展,并将提供一个工

业4.0平台的工作基础,该平台于

2013年4月开始启动。

工业科学联盟主页:

forschungsunion.de

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可查:

bmbf.de/pub/HTS-Aktionsplan.

pdf

工业4.0工作报告:

acatech.de/industrie4.0

工业4.0平台

专业协会BITKOM,VDMA和

ZVEI共同建立了工业4.0平台,其

目的是为了推动倡议并确保在协

调、跨部门的形式下实施。平台

的中央协调和管理主体是行业主

导的指导委员会。它负责设置平

台的战略方针,任命工作组并指

导其工作。指导委员会得到科学

咨询委员会的支持,科学咨询委

员会成员包括制造业、IT、自动

化行业和许多其他行业。工作组

向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同时可

以自由确定自己的架构。他们对

所有感兴趣的机构开放。

理事会提供战略方面的建议

并支持平台的政策性活动。必要

情况下,它代表平台与政策制定

者、媒体和公众面对面对话。

秘书处工作人员由三个专业

协会的成员充当,并为指导委员

提供组织和管理支持。秘书处处

理知识转移、内部关系以及与类

似项目的关系,同时负责媒体和

公关活动。

(全文完)

图14 工业4.0平台组织机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1. 进入德国市场的天赐良机 对于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家们来说,想要在德国投资企业并涉足高科技领域,目前是不可多得的天赐良机。原因如下: ?近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企业也造成了冲击,来自欧洲的需求量大幅下降,来自亚洲的需求量也受到小幅度影响。即使是那些能够承受这方面损失的成功企业,也仍然面临着一个严峻考验:如何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进行融资。 ?银行业危机使许多原有的融资广受质疑。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传统家族企业,能够拥有的企业成长资本是有限的,而借助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融资扩张在经济衰退阶 段也并不可行。此外,传统保守的他们并不青睐通过增加债务支持企业发展的做法, 而占有高比率的自有资本对他们来说也尤为重要。这就给那些股权投资者们提供了机 会,只要他们谨慎行事。 ?近年来,许多银行对企业融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市场在德国仍相对薄弱。大部分企业,这里主要是指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经过评级,在资本市场上 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总的来说,德国企业考虑替代类融资方案以及接受战略投资者的 意愿持续增强。 ?其他投资者,如英美集团的私募基金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主权投资机构,在最近几年对投资持明显的谨慎态度。这类资金的短缺,为来自其他地区——如中国、新 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机会。 ?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正转由家族中的下一代继承。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决策地位常常由更加务实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管理人才继任。他们对于股权投资以及战略 合作伙伴的态度十分开明,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其中包括曾和他们在同一所商学院 学习的校友)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总体来看,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态度有着明显转变。从前,中国企业普遍被怀疑侵犯德国技术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并试图以山寨产品夺取德国领军企 业的传统主宰市场。诸如此类的事件在过去经常发生(并且现在还时有发生)。这仍 然是双方相互靠拢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甚至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全球最大的 工业博览会,中国是2012年度的合办国)也再次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以往成功的交易案例,使德国人在总体上趋于以更为冷静、有别于以往的的视角来看待这 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没有任何区别。这个 评价尤其适用于经济、政治、金融以及商业媒体等领域。

解读德国工业战略2030

2019年2月5日,柏林,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旨在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该战略将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认为这是德国制造的核心。 它强调打造德国及欧洲龙头企业的重要性。德国政府将持续扶持这些部门,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和更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并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企业。 这份文件的始作俑者是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表示,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降低税收、将企业负担降低到40%以下,可以增强德国企业竞争力,保证德国的就业岗位以及富裕。 已经存在的问题 《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回顾了德国经济诸多已经存在的问题。 1970年代,德国就失去了彼时在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将领导权拱手让给了日本和韩国。自那时起,这一损失再无回头之路。

随后,它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欧洲无法在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新兴领域站稳脚跟。 新型碳纤维材料主要在德国境外生产。 汽车工业的成功对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基地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德国的汽车业也陷入了对未来的忧虑,这些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战来自:要求越来越高的废气排放水平、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全新移动出行的概念所可能造成的颠覆性运行模式。那些代表平台经济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完全在美国和中国发展,而不是在德国和欧盟国家。这种局面,几乎毫无改变的苗头。 在人工智能(AI)领域中,尽管德国的基础研究仍然强大,但是商业化却完全没有跟上。德国与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差距目前似乎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在新生物技术的发展上,欧盟企业似乎没有拿到入场券。 全球各种的新型、大型公司几乎出现在所有创新的领域,尤其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领域。这些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助力,远超过了德国DAX指数的任何一家公司。 德国和欧洲成功的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地由美国的风险资本基金提供资金,逐渐也就成为美国公司。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蔡柏奇

-- 一、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二战 后的成长期、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成熟期和随后的挑战期,见图1。 数据来源:日本钢铁联盟 1.成长期(1945—1973年)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确定煤炭、钢铁为优先发展产业,促进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45年,粗钢产量仅为50万吨,经过5年的产业恢复时期,到1950年产量为529万吨,恢复到战前的生产水平。经过5年的产业振兴,到1955年粗钢产量为941万吨,钢铁工业初具竞争力。此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扶植保护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等政策引导措施,鼓励行业重组兼并,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并制定了有利于钢铁产品出口的有利措施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日本钢铁工业从而迎来了高速增长时期。1965年,粗钢产量已经超过4116万吨,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到1973年粗钢产量达到了1.2亿吨的历史巅峰。 2.成熟期(1974—199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不得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以降低对国外的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依赖,同时,钢铁工业也停止了扩张,进入发展瓶颈期,钢铁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迫使日本政府贯彻技术立国战略,以科学技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并针对世界不同地区钢铁需求的多元化,进行海外扩张。80年代,由于日 币升值的影响,钢铁工业的衰退进一步加剧,销售额以及附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这段时期,日本的粗钢产量一直维持在1亿吨左右。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的整体走出去战略,通过向海外扩展生产基地,把高端技术留在国内,中低端技术向海外生产基地进行扩散,从而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成本的降低及垄断利润的提高,日本钢铁工业得以重新崛起,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 3.挑战期(1996年至今) 受国际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以及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急剧扩张等因素影响,欧洲和中国的钢铁产能急剧扩张,日本企业的地位逐渐下降。199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并一直延续至今。而日本的钢铁产能没有进一步扩张,始终维持在1亿吨左右。1991年,世界粗钢产量前10位企业中日本有4家,新日铁与日本钢管分列第一和第六位,到2012年,只剩下新日铁住金和日本JFE 钢铁两家,且仅列第三和第七位。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海啸、大地震等因素,加之日币持续升值,对依赖出口的日本钢铁工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1.联合重组 统计数据显示,1961年,日本前六大钢铁公司合计产钢占全日本的68.33%,已经达到高度集中。2007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2亿吨,其集中度在总产量增加的前提下也实现了稳步提高,日本最大的4家钢铁公司合计产量为8987万吨,占日本总产量的74.77%。日本钢铁工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企业间联合重组和各大企业自身规模扩张的结果,而企业间联合重组起了决定性作用。 日本钢铁企业旨在向大型集团化公司方向发展,通 文章编号:1002-1779(2013)06-0034-02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蔡柏奇 摘 要:介绍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并借鉴日本钢铁产业发 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建议。关键词:日本;钢铁;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标识码:A 图1日本钢铁历年产量图 34

3-投资德国的税务筹划

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税务筹划 王素荣 一、引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6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34663.39亿美元,从GDP 总额来看,德国位列主要经济体第4位。近些年,德国一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2016年,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23.8 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1.2%,位列中国对外投资第8位;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对德国投资存量78.42亿美元,占总对外投资存量的0.6%,位列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第13位。因此,研究投资德国的税务筹划,具有现实意义。 德国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是: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附加福利税、社会保障税、遗产和赠与税、不动产转移税、保险税、教会税、关税等。 二、德国的国内税务规定 居民公司是指依法在德国成立或者主要管理和控制机构在德国境内的公司。居民公司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公司仅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的所得纳税。 在德国,公司经营利润缴纳两种税: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公司所得税税率15%,并需要缴纳附加税5.5%,联邦总税负为15.825%。纳税年度为日历年度,汇总申报截止期为5 月31日。公司只就其经营所得缴纳交易税,交易税与公司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有所不同,如利息费用扣除,交易税只允许扣除全部利息费用(包括租赁和特许权方面发生的利息在内)的3/4,其余1/4应加回到交易税的应税所得额中。交易税税率由各个市级政府确定,实际税负在12.6%~19.25%之间。个人缴纳的交易税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公司缴纳的交易税不得在应税所得额中抵扣。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税负合计,慕尼黑33%,法兰克福32%,柏林30.2%。分公司与法人公司适用同一税率,同样缴纳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外国企业在德国的积极所得,包括常设机构经营收入,出租财产和设备的租金收入,实行核定征收税。外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源泉扣缴预提税。 在德国,出售经营资产的资本利得同经营所得一样纳税,若用出售经营性资产的收入进行再投资,享受再投资抵免。公司股东出售境内外股权的利得,免征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来自德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股利同样处理:从拥有100%股权的子公司分得的股利,免征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持股10%以上(交易税持股15%以上),应将股利的5%视同不可扣除费用,加回到应纳税所得额纳税。经营亏损可以无限期后转。经营亏损可前转1年(不得超过1百万欧元)抵免公司所得税。德国的最低纳税规则指亏损后转时,每年先抵免1百万欧元,超过1百万欧元的利润只能抵扣60%。单一股东5年内取得50%以上的股权或企业重组,亏损弥补停止。 集团公司可以将盈亏相抵后合并申报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但需要满足条件: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50%以上,且母子公司之间有盈亏协议池。一旦申报集团纳税,则实行亏损不得前转和后转。 在德国有永久性住所或者在一个公历年度以内在德国至少连续居住6个月的个人被视为居民。居民个人需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个人只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的所得纳税。居民个人就以下7类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农林业所得、工商业所得、自由职业者劳务所得、雇员工资收入、资本投资所得(如利息和股息所得)、不动产或者其他有形财产的出租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其他所得(如退休金收入)。不同类型的所得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方法不同。个人所得税税率0~45%。 附加福利税针对公司提供给雇员的各种免费服务征收,如免费用餐,公司组织郊游,免费交通服务,意外保险,缴付养老金等。附加福利税按照给定价值的15%~25%征收。在德国,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 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 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 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通过对德国制造企业一系列兼并重组活动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对产业链的保留非常完整。例如,德国化工领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巴斯夫以原材料为主,拜耳以农用化学品、医药用品为主,汉高则以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等为主等,这样既保证了德国化工企业对整个化工领域全面的掌控,又减少了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化工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德国制造业的某个领域内,通常同时存在多家世界著名企业。

德资企业在中国

附件1: 关于在华德资企业与人才需求的情况简述 一、德资企业在中国 2010年在华德资企业已超过了5000家,总投资规模约180亿欧元,有50万中国员工在德资企业工作,还有很多中国雇员被派到德国工作。中德两国的贸易额超过中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3国的贸易总额,2010年前6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增长了43%,德国企业向中国技术转让已超过美国居第一位。 德国企业将在未来继续追加和扩大在华投资,根据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在2010年3月份做的商业信心调查,60%受访的德国企业表示要增加在中国的投资。2009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比2008年增长了36.2%,大多数德企对在中国投资很有信心,中国依然保持着德国企业“在海外最受欢迎投资目的地”的地位,比如西门子在未来三年将在中国投资10亿欧元,大众将在华追加16欧元。在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很多企业目前在中国合作得很顺利。 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与中国员工、研究人员共同研发出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有意思的新产品的基础上的。德国和中国汽车企业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合作说明德国企业非常愿意在其领先行业里与中国企业合作,同时也说明德国企业对于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抱有非常开放的态度。 二、在华部分德国跨国企业简介 1、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著名的电气和电子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之一,在工业、能源和医疗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的企业90家,并设30多个分公司,61个办事处,投资总额超过9亿欧元,在华销售额52亿,员工4万多人。在华参与的项目有: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的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浦东机场磁悬浮列车、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照明技术等。 2、大众汽车集团: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中国最成功的汽车生产商和行业领军者,市

_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

一、什么是德国“工业4.0” 德国“工业4.0”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11年。此后,由德国相关行业协会牵头,来自行业协会、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等产官学专家组成“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开展了对“工业4.0”的研究。2013年4月,该工作组向德国联邦政府提交了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得到联邦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被列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表明“工业4.0”已经成为德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括地说,“工业4.0”是基于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迄今工业发展已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可以将其分别对应于“工业1.0”“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而未来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必然推动工业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亦即“工业4.0”时代。智能化阶段的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或称为信息—物理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在传统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入物联网、服务网,使现实世界与信息网络紧密衔接、融为一体。在工业领域,“虚拟—实体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智能工厂”,主要包括智能机器、数据存储系统,以及能够实时传输信息、进行交互控制的生产设施。“智能工厂”的控制系统连接了原料、制造、物流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可以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加以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 着眼于推动“工业4.0”战略的有效实施,上述报告提出了八个领域的重点任务。 建立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在同一价值链(价值网)的不同企业,应当加强合作,制定一套公开的技术标准,而后进行智能化软硬件的建设。 掌握复杂系统的管理技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从研发设计一直到客户服务的“全覆盖式”系统,并同时管理大量的产品条线。 建设工业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企业必须拥有传输能力强大、满足各类通信需求的宽带网络,还要能与德国以外的地区高速连通。 确保生产安全与信息安全。需要建立整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防止网络入侵、信息盗用,保证自动化生产设施的安全稳健运行。 重新设计工作岗位与内容。机器替代部分人工劳 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文 _ 吕 铁 李扬帆 Chinese Cadres Tribune DOI:10.141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396760.html,11-3331/d.2015.03.010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doc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 字体大小:大|中|小 钢铁工业是工业基础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部门与地域结构的变动。常以钢铁的产量、消费量、特别是人均钢铁数量来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经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产量仍很有限,生产国也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多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的美国和西欧,该两地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再加上前苏联则达87.5%。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形成原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进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70年代是世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1968.1972.197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79年达到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加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钢铁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学化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钢铁的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另一些国家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都相继扩大生产设备规模。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引起钢铁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等等,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和下降。现产量维持在7亿吨左右,1990年7.7亿吨。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辉煌的历史和光明的前景 1972年德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德中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建交当年德国对华出口额仅为2.7亿欧元,2002年的出口业绩相当于1972年的50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反过来看,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近年来最大的欧洲投资来源国。磁悬浮技术在上海首次投入商业运营是最具有轰动效应的双边合作项目。该项目于2001年夏季开工建设,从浦东机场出发,直达上海市区。2002年12月31日,德国联邦总理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共同出席了磁悬浮列车开通仪式,并试乘了首次列车。这件事突出表明了德国企业在华成功的商务活动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贸易关系 中国在2002年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德国远远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欣欣向荣。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2002年前11个月对华出口增长18%,达到131亿欧元。换言之,德国企业在去年的对华出口额相当于1972年的50倍。 德国企业也从中国大量进口产品,进口额仍高于出口额,中国出口企业一直在积极开拓德国市场。与建交时1972年相比,去年从中国进口商品额相当于当年的100倍。截止2002年11月底,德国从中国的进口达到了190亿欧元,增幅为4.2%(中国的海关统计不包括通过香港、荷兰的转口贸易数据,结果显示中方拥有贸易逆差)。德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械、电子、汽车和化工产品。德国从中国主要进口电子制成品、纺织品、服装和机械。 德国在华投资 德国是近年来欧洲最大的对华投资来源国,但是仍然明显落后于香港、美国和台湾。按照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0年底为止,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实现了翻番,达到了53亿欧元。如果将德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投资一并计算在内,总投资将达到87亿欧元。按照中国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年德国在华投资额为13亿美元;2002年前10个月的投资额近10亿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在华累计投资总额达到了85亿美元,如果考虑在华德国公司用所获得的投资收益进行的再投资,总投资规模将变得更大。德国主要的投资领域为: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例如,德国大众已经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汽车品牌之一,计划到2007年每年投资6亿美元。此外,德国公司感兴趣的领域还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住房信贷、出版业和运输业。大型投资项目大多是由那些已经长期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公司兴建的,这类公司往往都倾向于将现有的合资企业改制为外商独资企业,他们同样在国家的支持下才能获得成功。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_中文版(v1.0)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 为德国及欧洲的工业政策确立战略方针 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部长 彼得·阿尔特迈尔 工业4.0研究院翻译 本文件采取了CC开源授权协议,即报告内容可以在署名的情况下转载或改写。 转载请注明引用来源为“工业4.0研究院”。

前言 本草案基于基本的考虑因素,首次制定出一项连贯的德国及欧洲工业战略,以合理地应对当今世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创新进程极大加快、其他国家扩张性和保护主义工业政策日益抬头的背景下,如何可持续地维护及发展德国的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高度繁荣? 自路德维希·艾哈德时代以来,德国始终肩负着创造与维护繁荣的重任。他在《大众的福利》一书中所提出的纲领性方法,已成为对社会各阶层的公民影响深远的政治承诺。 七十多年前,无人能预想到这一承诺能履行得如此出色。今天,德维希·艾哈德对繁荣、自由和安全的承诺,成为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家利益,由产业界、社会伙伴以及整个德国共同保障。 社会市场经济促进了德国的高度繁荣,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模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一模式都优于任何形式的计划经济,就连中国也在四十年前引入了市场经济要素。自冷战结束以来,市场经济已盛行全球。 然而在德国,国家仍然利用其工业政策屡次干预经济部门:从1969年借助个别企业(包括萨尔茨吉特公司(Salzgitter)、霍尔兹曼公司(Holzmann)、欧宝公司(Opel)和万乐公司(Quell e))的“救援计划”成立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到光伏企业的解决方案以及半导体、芯片的生产。由于国家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企业家”,一些干预措施因资金不足走向失败。还有一些干预例子不同于上述空中客车的例子,它们着眼于一次性的成效,导致了分配不当且没有起到任何战略作用。 因此,“德国工业战略2030”选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该战略界定了国家干预行为可以视为合理的,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情况,以避免国家经济和全民族繁荣陷入严重的不利之中。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塑造一个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市场经济,并为必要的政治辩论奠定基础。 全球经济力量正在快速发展,世界市场正处在一个快速而深远的变革之中。一方面,全球化和创新进程不断加快,而另一方面,国家干预却在日益增加,放弃多边协定的趋势也日益显现。这场变革同时影响着企业与国家。过去的利益相关者正在消失,而新的利益相关者出现。贸易流动也正在发生改变。有许多赢家从中涌现,也有人满盘皆输。整个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重新洗牌。而我们仅仅处于这场变革的开始阶段。 德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作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工业大国,德国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这一变革,决不能被动地容忍与忍受,任其发展,毕竟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的对手从未停歇,我们还有很多要做:如果德国失去了关键的技术技能,我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因此严重受损,这

在德国投资申请法人签证的详细过程

作者:邱启明 发表时间:2013年5月15日 申请德国投资法人的签证详细过程 今亚投资本周话题由今亚投资内部讲解,或者有请外部合作伙伴,譬如律师,税务师,或者其他在德国创业的伙伴。解释德国的生活,社会,和投资经济等各方面。此群所设立“本周话题”并不为今亚提供业务支持,而是更多的是公益性质(本群群号:170556502),跟今亚的业务部不构成关联关系。 主讲人自我介绍:本人姓邱,名慧明,是今亚投资的创始人,网名老爷车。德国老留学生,1998年-2004年在德国学习,后作为一家德国公司采购经理在上海工作,2007年后自主创业。2011年开始DIY,以“投资创业名义”重新申请德国的法人签证,于2012年2月1日重新入境德国。 在此,给群友详细解释下以“投资建立公司”名义申请德国的签证的详细过程”,以供参考。 首先:申请投资德国开业,需要具体那些必须的条件呢? 这里面最主要的几点是: 有一定的资金,可以基本被确定支撑一家公司的成长,和支付法人总经理的工资。这个资金不是如申请美国,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的投资移民签证需要很多的资金。来德国,更多的是:创业投资签证,所以本身对资金的要求并不很高。 德国对于创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是25000欧元作为注册资金,实际到账只需要一半的资金。但是,请注意,这个仅仅是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也就是并没有牵涉到申请人的背景。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在德国或者欧盟境内的居住人,他们想要开设一个有限责任公司GmbH的话,但从法律规定来说,25000欧元的注册资金,是已经够了。 因为,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是因为从中国出境,入境德国进行创业,所以这势必要考虑到申请人本身的财务状态,是否可以支撑他在德国的创业计划。由此,这个25000欧元的注册资金,对于绝大部分从中国出来到德国创业的申请人,是不够的。因为单单25000欧元还不够支撑申请人一年的工资开销。那么,作为绝大部分有想法出来的中国人,究竟需要多少资金,才可以以“投资开业名义”申请德国签证呢? 这其实跟打算申请德国的具体哪个城市的当地工商部门的认可,和所进行的业务,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城市之间也有很多区别。如果是大城市,本身申请投资创业签证的申请人比较多,那么门槛肯定被提高了,当地工商部门就会更加严格一点。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更希望招商更大的,更有实力的投资商。

德国工业4.0(中文版)

把握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 工业4.0工作组 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 2013年9月

【编者按】 为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工业4.0”项目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正式推出。这一研究项目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本文为“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的全文翻译版本。如有问题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主编: 供稿: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 刘晓龙、郗振宇、高金金、 陈守双、占松林、王波、 李贞、陈磊 联系人:郗振宇 联系方式:xzy@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396760.html, 59300248

目录 【编者按】..................................................................................................................... I 执行摘要. (1) 1 引言 (5) 2愿景:工业4.0作为智能、网络化世界的一部分 (12) 2.1塑造工业4.0愿景 (13) 2.2在工业4.0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15) 2.3新型的商业机会和模式 (17) 2.4工作场所的全新社会基础设施 (19) 2.5全新的基于服务和实时保障的CPS平台 (20) 2.6工业4.0之路 (22) 3双重战略:成为领先的市场和供应商 (27) 3.1 领先的供应商策略 (27) 3.2 主导市场策略 (28) 3.3 双重战略及其关键特征 (29) 3.3.1 价值网络下的横向集成 (30) 3.3.2 全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 (30) 3.3.3 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31) 4 需求研究 (35) 5 优先行动领域 (39) 5.1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一个参考体系 (39) 5.2管理复杂的系统 (44) 5.3为工业提供一个全面宽频的基础设施 (48) 5.4 安保是工业4.0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49) 5.5 数字化工业时代工作的组织和设计 (58) 5.6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 (62) 5.7规章制度 (67) 5.8资源效率 (73) 6 德国如何与世界其它国家竞争? (80) 7 展望 (91) 背景资料: (92) 工业4.0战略计划 (92) 工业4.0平台 (94)

难点 鲁尔区的兴衰对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启示

难点20鲁尔区的兴衰对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启示鲁尔工业区做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世界传统工业的典范,其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又振兴的过程。研究其发展历程。特别是其综合整治经验,对我国工业特别是国企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也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 ●难点磁场 1.明代淞江地区棉花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2000年山西卷) A.为棉花主产区 B.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入 C.出现了机器纺织业 D.有大量农业剩余人口,转向纺织业生产 2.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读图20—1,回答下列问题。 图20—1 (1)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A.生产关系优越性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生产技术水平 D.生产资料丰富程度 (2)你认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3.读鲁尔工业发展示意框图(图20—2),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工业发展示意框图 图20—2 (1)请写出图中A、B、C、D的含义。 (2)现代鲁尔区传统工业减少,扩大,积极发展和工业。 ●案例探究 [案例]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我国煤炭的主要生产地是山西省。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 (1)中国煤炭用于冶炼始于 A.公元前16世纪左右 B.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C.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 D.公元1世纪初~公元3世纪初 (2)图20—3表示山西省主要煤矿(用○表 示)的分布。将下列煤矿的代号,填在图上适当的○中。 A.大同煤矿 B.阳泉煤矿 C.晋城煤矿 D.平朔煤矿 (3)上述煤矿中,产量最大的是煤矿,设备最先进的是 图20—3

在中国的德国企业

1 阿尔弗雷德.弗里德利西.弗兰德股份公司 2 安博起重设备贸易(上海) 有限公司 3 阿斯格拉上海代表处 4 安克曼太平洋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5 空中客车工业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6 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 7 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 8 安联保险北京代表处 9 安联保险广州代表处 10 安联保险上海代表处 11 阿尔斯通公司北京代表处 12 欧登多(秦皇岛)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3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北京代表处奥迪部 14 德国奥古斯特芙曼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15 莱宝公司上海代表处 16 巴斯夫北京代表处 17 百利盖(昆山) 有限公司 18 宝马汽车股份公司北京代表处 19 博格空气压缩机上海代表处 20 德国本德尔公司上海代表处 21 本特勒公司上海代表处 22 大荷兰人亚洲公司广州代表处 23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制药有限公司 24 博世(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25 布朗-卢比私人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26 大连博格曼有限公司 27 美最时洋行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28 美最时上海有限公司 29 德国赵涌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30 德国凯撒国际贸易展览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31 卡尔杜依斯堡公益中心北京代表处 32 德国CFF纤维素集团公司上海代表处 34 德国中央合作银行上海代表处 35 戴姆勒克莱斯勒轨道系统(中国) 有限公司广州代表处 36 大连尤海姆自动化有限公司 37 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 38 德国工商广州代表处 39 德中交通运输合作中心北京联络处 40 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 41 德国车辆制造公司北京代表处 42 迪娜(上海)厨房家具有限公司 43 多玛门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44 多玛门控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45 道尔斯特机械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其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 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早在16年前即1999年

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 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从21世纪至今。德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而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和资源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有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开启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一)汽车行业

近代德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当代中国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民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亟待走出困境开拓新的天地。本文通过对德国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思考,在充分吸收前人进步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个人观点和感悟,以期将可取思想展示出来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德国;企业;工业化;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各国先后走上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同时各国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经营模式。其中,德国的工业化和企业发展模式特别值得关注。德国是目前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不但产生了西门子和大众汽车等世界著名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德国形成了完整的企业生态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德国是一个以产业立国的国家,德国之所以成为欧洲的核心与中坚德国企业的优异表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欧洲债权危机爆发后,德国企业格局的稳定和制造业的逆势发展态势成为欧洲经济稳定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德国企业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德国企业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国内学者对国外企业的研究,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践为基础,而对德国企业的关注,包括历史和现实中的案例相对较少,且很难深入到具体的企业层面。我国学界和理论界对德国企业的研究现状,已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当人们想去了解德国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问题时,却难以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而且还凭借其强大的民族意志力,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洗刷了侵略战争的耻辱,重新回到西方强国的世界序列之中;而民主德国也称得上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重新统一之后的德国不仅是欧盟体系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是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中不可或缺的国家。 德国是一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家,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而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然后又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战败国的历史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争的废墟上一分为二的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联邦德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而这一奇迹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有密不可分联系。不同于美国勇于冒险、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牛仔式文化,也有别于极其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日本文化,德国文化有更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更为牢固的质量意识。德国工人的认真负责是广为人知的,正如流传的那样“如果规程要求一个螺丝要拧12圈,德国人绝对不会只拧11圈”。这种做事认真负责、没有丝毫懈怠的态度正是高品质产品存在的必要保障。同时,德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苛刻”。然而,也正是这份苛刻的存在令诸多德国产品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精品,也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名品。宝马公司曾做过一个这样的魄力十足的广告,如果谁发现宝马汽车因故障而被修理车拖走,我们承诺将会赠送您10000美金。对社会公众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广告,还是一个魄力非凡的承诺。不应忽略的是,作为德国文化的有机组成卓越的服务水平也为德国奇迹出现做出了不可或缺贡献。以大众公司为例,大众公司为客户提供精准的产品信息,消除顾客可能存在的顾虑,提供高品质产品和快捷服务方式,在短时间为顾客排忧解难。 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基础上将德国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管理学视角并糅合现代各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对德国企业现代化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对德国企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发展时期所经历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甚至是未来趋势的预测的分析,进而实现为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德国企业发展历程研究的总结和思考,希望德国企业发展的成败得失成为中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面镜子,促使中国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壮大,成

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

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摘编)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化研究所 一、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重要意义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装备制造业全球领先。这主要得益于德国在创新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以及在复杂工业过程管理方面高度专业化。德国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信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也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这些都确立了其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 由于德国具备管理复杂工业流程的能力,使不同的任务可由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合作伙伴来执行。几十年来,德国已经成功地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做到了这一点。当今,ICT大约支撑了90%的工业制造过程。在过去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IT革命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其影响不亚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机械化和电气化所带来的影响。从个人电脑到智能设备的演进伴随着这样的趋势,越来越多的IT 基础设施和服务将通过智能网络(云计算)提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小型化的设备与势不可挡的互联网相结合,使无处不在的计算成为现实。 功能强大的、自主的微型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正越来越多地相互间或与互联网以无线方式互联。这正在导致引起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cyberspace)以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的方式相融合。继2012年推出新的互联网协议IPv6,现在已有足够的地址使智能对象间通过互联网大范围直接互联。 这意味着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可能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从而造就物联网和服务。这种现象的影响也将反映到工业领域。在制造领域,这种技术的渐进性进步可以被描述为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即工业4.0。 工业化始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引进,那时像纺织机这样的机器彻底改变了货物的生产方式。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20世纪70年代初,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取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入了电子与信息技术(IT),从而使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机器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而且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德国需要借鉴其作为世界领先的制造设备供应商以及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长处,广泛地将物联网和服务应用于制造领域,这样就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道路上起到引领作用。 推出工业4.0不仅能巩固德国的竞争地位,而且也可推动解决全球性挑战(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和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如应对人口变化)。然而,关键是要考虑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技术创新,因为文化和社会的改变本身也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例如,人口的变化有可能会改变社会中的所有关键领域,如学习方式的组织、伴随着寿命延长工作和健康的性质、以及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将反过来显著影响德国的生产率。通过优化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之间的关系,将为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和生产率作出重要贡献。 二、工业4.0的内涵 物联网和服务使得有可能创建网络整合整个制造过程,将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生产系统包括智能机器、储存系统和生产设施,从入厂物流到生产、销售、出厂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