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完整版

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完整版

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完整版
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完整版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1):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

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读后感(2):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3):

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持续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盼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机。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学生,摒弃用分数衡量孩子存在价值的做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使我们的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一样的领域又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很多观念强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就应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就应清楚明白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向告诉她宝贝,你必须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向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用心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必须会是完美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这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光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4):

《爱和自由》读后感1500字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好多年前读过一次,但已经渐渐忘记,这次重新拜读再加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而且儿童思维需要时光,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甚至显得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结合书中描述正常儿童的其他论述,着实反传统。传统中人们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聪明孩子就应是活泼机灵的。应对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会打断他,叫他的名字,企图将其唤醒,抱怨其反应迟钝。如此一来,反倒宽心了。

二、儿童只对能够成长自我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纯粹的玩具没有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会舍弃高档玩具,而选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个孩子希希自小喜欢形体富于变化,玩法多样的玩具,如小熊换衣、磁铁拼图、立体造型组、磁铁钓鱼组、积木等,对毛绒玩具、电动玩具却反应平平。有次妈妈出差没有给希希买毛绒玩具,而是买了个魔板,希希很喜欢,反复摆弄,在变化中寻求快乐和成就感。儿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会根据内在成长的需要选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项工作后,孩子会对自我的成果进行观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续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归位。的确如此,结合我园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应也是需要一点时光来思考和回味刚才的操作的。

四、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决定,儿童用心灵感受,虚假的信息儿童用心灵立刻能感觉出来。

五、国际上,幼儿教育观念在本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给儿童进行教育,儿童不断透过行动来构建自我。国

际上幼儿教师的收入和律师、牙医的收入一齐位居社会前三,很多博士毕业后就去幼儿园带孩子,因为06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阶段,整个社会都将最好的资源带给给了这个阶段。

六、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书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关于顺从的论述,这一点书中出现多处,第一句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这个顺从的含义比较深刻,不仅仅仅是我们传统中所理解的。那种感觉就像热恋中的恋人,如果一方请另一方帮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么这一方必须会很顺从地去做,顺从中充满了爱恋、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儿童和成人表现出来的就就应是顺从。当我看到一个快乐的孩子不会搞破坏,一个快乐的成人也不会去破坏。快乐的人类不会去毁坏财富、破坏环境、发动战争,他们只会有建设性的行为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七、关于神游。比如一个人下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气,经过在培训,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这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是,实际中他每一天只会在家里唉声叹气,一边想着上述的种种计划和过程。这个人的心和力被分开了,蒙特梭利称之为神游。看来,这种状态在很多成人身上明显存在着。

那么,回归到儿童时代呢?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仍是书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而这些,不是就应被反思的吗?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我,成长自我,首先做一个正常的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这句话太好了!

爱和自由读后感(5):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

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6):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用心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光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光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7):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我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取。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能够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下。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透过自身活动获得

那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职责,需要平等。不背负职责,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职责。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能够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我,成长自我。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爱和自由读后感(8):

爱和自由读后感1500字

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

对于爱和自由这个话题似乎一向都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这个话题太大太大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不是一一妈的督促,还不明白这个作业什么时候能交呢,呵呵。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一样的领域又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WWw。330011。cOm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很多观念强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就应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就应清楚明白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向告诉她宝贝,你必须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向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用心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必须会是完美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

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这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光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9):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留意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期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潜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潜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样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和自由读后感(10):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用心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光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光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请给我结果》第一章读后感

《请给我结果》第一章读后感 再一次读《请给我结果》这本书,比第一次感触更深,使自己感悟很多。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未读时觉得这仅是一个过场、一种形式。然而读完这本书发现,不仅仅是一些企业弊病,对于个人也是一剂良药,让我受益良多。 对于企业而言,做大做强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只能从员工获得。企业需要员工提供的结果生存,所以如果你要造就一个强大的公司,那么请你先打造强大的员工。没有强大的职业化员工,就没有强大的企业。对于个人而言,有多大的学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给你的客户、你的同事、甚至你自己一个明确的结果。否则,无论你有多大本事,都不能实际的创造出价值。结果,即人生价值,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很欣赏一句话:什么是国际化?少一点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就叫国际化;什么叫职业化?少一点狭隘的主人翁意识,多一点雇佣感,就是职业化!这是我们上班族需要清醒认识到的。为什么有职业化精神的员工,即使没有人管他,他也会认真负责的工作?因为他会自觉的用公司提供的报酬,来衡量自己的付出,如果付出的不够,没有创造相应的价值,他就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公司”! 完成任务≠结果 如果我们要任务,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因为完

不成的借口有成千上万,欲找借口,何患无辞?如果我们要结果,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方法。使我们痛苦的,必使我们强大!对结果负责,对自我负责,等待你的才会是成功! 人们只愿意帮助自己的奋斗者,鄙视卖弄伤口的乞丐。上帝只帮助那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人!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帮助逻辑! 做结果,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世界上所有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负责任。什么样的人,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任”?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他的身上一定会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信守承诺,结果导向,永不言败。多数时候,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你认为不合理的任务都会降临在你的头上,而公司正等待着结果。这时,你自然的反应可能是反感,排斥,质疑……因为当你被要求完成这项任务,并被要求提供结果时,就意味着你正承担一种责任。所有的人都有一个自然的倾向,就是逃避责任。但所有的人要进步,就必须通过责任的磨练。 为什么我不能从今天开始,不再逃避痛苦?那么当我获得成功的时候,阳光会照亮我的内心,我将不再胆怯,我将充满自信。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这本书,《请给我结果》读后感1000字。第一个感觉就是,确实是好书。通俗易懂又深刻。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生命动力课堂中学到的,在教练口中听到的,很多很多的知识和道理在书中都有写到,在课堂上都有涉及,融会贯通。感觉好象是一种心态,生活的心态,管理的心态,做事业的心态。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浓缩,浓缩就是精华。值得回味百遍。 思路决定出路,结果改变人生。是的,这句话将的太好了。一只在海里失去方向的船,结果肯定是被暴风雨吞噬,一个没有结果的人生,终将郁郁而终。想想以前的自己和周围的人,遇到一个问题,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放水,走后门。慢慢的养成了一种习惯。但是问题还是问题,还在那里,心里是舒服了,欺骗自己了。但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问题还在那里,不解决,它还是个问题,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就不用谈进步。自己没进步,进步的是忽悠自己的技术,自己忽悠自己不够,有时候还请别人帮忙忽悠。说来说去,大多数人都活在一个忽悠的世界里。成功的人,是那些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负责任,那对别人或对问题负责任是天方夜谈。那是大忽悠。使我们痛苦的,必使我们强大。就如生命动力课程,这个过程让我感到不舒服,越来越不舒服有时候甚至想逃跑。这就是

一个成长的过程。当面对并解决这些不舒服后,那感觉就不是舒服了,是爽!一种超脱自我的自信,其实我是能办到的,其实我是有能力的,其实我可以这样活,而不是听天由命。慢慢的,我似乎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愿意向任何难度挑战的习惯。喜欢挑战会上瘾的,当你拿到结果属于自己的那份感觉也是会上瘾的。所以会愿意要更多的结果。而不是面对问题时继续忽悠自己或跟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到。自己都跟自己说不行,又有谁会认为你会行呢?所以,“想”是没有结果的,“行动”是通向成果的唯一途径,“投入”,“耐心”,“永不言败”是达到成果最有效的素质。做到这些,离成果就不远了。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觉得最实用的是: 执行方针: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执行关键:决心第一,成败第二;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我利用业余时间,选学了《请给我结果》这本书。该书主要阐述了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执行力、有结果的人和领导,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执行力,把执行力与完成任务完全区分开来,把工作的结果置于一个很高的高度,使我脑中豁然开朗,本来在工作中遇到许多混淆不清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整本书把较为枯燥的理论概念与许多国外企业的成功实例相结合,使我影响深刻。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1篇】 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經工作的 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裏 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麽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爲什麽教 育的路還是那麽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别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 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内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内 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适合 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 ——“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 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 你那麽小你什麽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 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

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 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 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了解兒童時期不 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 收這一規律,那麽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 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 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沖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 子的,孩子要什麽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 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 愛孩子的。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麽這樣,你爲什麽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爲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 希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了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 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

请给我结果 观后感

《请给我结果》观后感 今天公司组织看了《请给我结果》的视频,它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重要的不是你做的事,而是事情的结果。” “当客户给你提出一个要求时,当上级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当同事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请你记住,他么要的是结果。有什么样的结果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客户愿意买单的就是你的结果。” 客户愿意买单的就是我们创造利润的源泉,使我们和客户合作共赢的基础。那我们自己来讲就是把现在的爪极的做符合标准,满足顾客要求,及时供货。这就是顾客想要的结果。我们每个部门,每个人也都为这个结果努力。 “做任务和做结果最大的区别在于,做任务的人会认为如果这件事做不好事别人的原因,做结果的人做事是说,如果做不好就是我的原因!” 这个教会我们,做一件事情的话,就提前准备,要关注做事的效果,因为每件事不是单纯的就是哪件事,总是有些其他外界的干扰或是不顺利的一些外界影响,现在做这件事就是完全就是全心投入,付出100%的努力,这样的话这件事就可以做好,因为你不能为自己找任何理由,你必须为你的结果负责。就像今天因为本身成品检验的工作正在进行,但是有产品发货,就要准备测量样件及报告。这样时间就要被压缩,要先做紧急重要的事,那就是测量报告,这样先忙完这个再去做重要但是不那么紧急的。这样两件事都可以完成,不能因为说没有时间而怠慢了工作,就像那句话,这个东西都是有弹性的,你努力了,就有,不努力就没有。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做完了就是完成,否则就是没完成,相信我的领导也是想看到这样的结果,而不是遮掩着各种理由的残局。 公司要过体系审核,拿到TS证书。现在的工作就是根据TS16949的要求,把体系相关的工作细分到每天,每项工作。因为每天的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就是按照要求完成每天的任务。只有做好的每天的工作,才能扎实的一点一点向前。 体系运行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要想完成这个结果就要每个人完成自己的结果,相互配合完成。所以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做好目前的工作,代入体系的要求,了解自己在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完成角色的任务,通过一次次审核,了解自己工作的不足,和体系的漏洞。慢慢补足,这样的检查就是一个循环,那样,体系认证的结果就像到达楼顶部的目的地,我们好比像爬楼梯一样慢慢向前努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导入体系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相信很快就会到达目的地。 质量部李宁 2015/6/25

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

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 摘要: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在说我们爱孩子,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过去的一切为了孩子好,父母为孩子操心万分就是对孩子的爱,读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才能深刻体会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如何让孩子自由成长,使其成长为具有独立自主性格的人也可以在孙瑞雪老师的学校的规则中找到答案。 关键词: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很多家长会说,我把孩子从一出生养到这么大,为他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操碎了心,难道这不是爱么。当我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自由。 爱是人类从生到死最基本的渴望和需求,无论你是一个婴儿,一个成年人,或者是一个老年人,也不管你做出多么大的成就,人类最根本的一个愿望就是获得爱与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爱从来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表现在你头脑里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比如孩子有时候会把东西弄得满地都是,有时候会把你觉得崭新珍贵的东西弄坏,这时候你会怎样?“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你怎么又把东西弄好了,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会觉得,我这是在教育孩子,在为了他好,是对他的爱。其实这不是爱。我们没有去关注孩子为什么会去这么做,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即使事情的结果确实很糟糕,我们也应该充满爱的拉着她的手,对他说:“孩子,我爱你,但这件事不可以这样”。孩子做错事情是难免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充满爱的告诉孩子,哪里做的不对,怎样做才对。更重要的是表示出信任孩子能够改正错误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传统的好好“教育”一下。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家长也是人,也会有压力大的时候,这是如果孩子再犯了什么错误,往往会让家长大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孙瑞雪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对孩子说,“我现在情绪不好,需要独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但这情绪和你没关系,不是你的错,是因为我工作的压力”。所以说教育孩子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平衡力,态度需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简而言之,教育孩子要充满了爱。 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不善于表达爱。我们认为爱是储存在心里不流露的。但是今天,爱必须学会表达出来,爱必须学会表现在动作中,爱必须学会表现在跟孩子每一个拥抱上,每一个眼神里,每一个感觉中,这样儿童才可以收到爱。或是你不会,你可以向你的孩子学,向孩子学如何表达爱。感觉他们扑向我们怀抱的感觉,感觉他们把头埋在我们颈部的感受,感觉他们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的爱。 再来说自由,传统的观念一直在告诫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不能太自由,没有纪律性。好像纪律和自由从来就是一对反义词。在了解了孙瑞雪老师的观点后我们才明白,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其实孩子们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和同其他小朋友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下规则并很好的遵守它。比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孩子们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和孩子们的发展是和谐的,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游戏中自己建立的和孩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正文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读了姜汝祥先生写的《请给我结果》一书,受益匪浅,读完后却感觉现在接触这本书是非常幸运和必要的。因为这本书让我很多观念发生了变化,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如何在服务公司的同时提升自己,都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第一,保持良好心态。以创造价值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 “完成任务≠结果”,其内涵在于工作任务的执行到位,对结果负责,对工作价值负责。正如书中所言,员工的使命是创造价值,员工的底线是提供结果。 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的最高级别的需求。而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方式,便是价值(结果)的输出。换句话说,个人输出结果的价值高低,正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例如,文章中“九段秘书”案例,面对安排一次会议的简单任务,从九个不同段位秘书从“发通知、抓落实、重检查、勤准备、细准备、做记录、发记录、定责任、作流程”等不同层次的工作方法,所带来成果迥异的工作结果,生动形象反映出个人价值能力的高低。 的确,完成任务往往只是证明你把工作做下去,侧重于任务程序的进行,但完成的程度与输出的效果,却有待考量。而结果,往往是工作价值的输出,在于竭尽全力,创造最为满意的价值。以创造价值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把眼前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第二,行动才能出结果。所以,立即行动,不要犹豫,速度第一,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就一定不会有结果。公司靠我们员工提供的结果而持续,我们也靠提供的结果而生存,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行动起来创造结果。 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速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当我们接到一个新任务,特别是对自身来说有困难的任务时,我们都会有一种抵触甚至反感的情绪,就会把它推卸在一边,产生各种抱怨、理由和借口,不知道如何下手,没有头绪很难去启动第一步。我想,不管多么艰巨的任务,在我们接到时最起码应该在我们的脑子里过一下,考虑一下它的目标和结果,重点和难点,需要哪些信息、资源和资料,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这样我们就会对其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基本的框架,这也是行动,也是速度。有时候,面对任务我们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我们反感、抵触,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其中,去摸索它、分析它、研究它,哪怕像苍蝇那样不断地“横冲直撞”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就能找到“出口”,而不是像蜜蜂那样不紧不慢的在瓶底徘徊直到倒下饿死。所以,面对“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速度第一,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第三、培养职业精神。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意识到一个有结果,有执行力的人,首先是一个负责的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我认为责任感是职业精神的基础,而职业精神则是底线结果的保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20200424104434)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 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 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 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 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 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 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 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 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 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 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

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 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 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 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 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 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 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 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 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 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 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 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1000字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1000字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 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初读《请给我结果》是心灵的震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读《请给我结果》是心 潮的澎湃,我能感受到内心深处涌出勇气与力量。我读懂了张总对医药公司未来发展的期盼。 书的第一章详细讲解“任务与结果”的关系。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就是完成任务就可 以了。有没有达到所要的结果无所谓。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本书的观念是:必须达到结果,没有结果,就没有一切。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只有功劳,不 讲苦劳;只要结果,不管过程。这无疑是一种有效且高效的行事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改变 我们的观念,做事一定要最终的结果。在读书的时候,我多次意识到,我自己就总是犯 “做任务而非结果”的错误。这是今后在做事时必须牢记并改变的。但我们也决不能断章 取义,为了结果而做出伤害其他人和物的事。 第二章从心态出发,为了达到结果,我们该拥有怎样的心态呢?----“不是想要,而 是一定要!”只有下定了达到结果的决心,才能确保结果的完成。否则就总能给自己找到 理由、借口。这也是对我“顺其自然”、“尽力而无悔”的彻底颠覆。生活中的我再也不 能重复以前的错误了。 生活中的不幸有很多,假如我每次面对它们,都闭上自己的眼睛,禁锢自己的心房, 无疑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没有人会想成为一名失败者,我同样也不例外。所以,我应该要学习海伦·凯勒的这一种精神,时刻睁大自己的眼睛,去面对生活,无论是阳光 明媚还是乌云密布,都应该用笑容去面对。 接下来----行动!行动才能出结果,速度第一。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差的结果比没 有结果好。道理是合理的,但我不能全接受。差的结果,有时带来的是更大的麻烦。 又一天过去了,我聆听妈妈为我朗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听着,听着一种悲哀像尖 啸的子弹击中了我!坚强的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 语的孤独的岁月,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震撼了20世纪!她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中却 又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就是海伦·凯勒!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 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 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关于请给我结果读后感心得体会(通用)

关于请给我结果读后感心得体会 关于请给我结果读后感心得体会(1) 读了《请给我结果》这本书,令我震憾不已!书中讲到的思想、理念和标准,确实值得我们每人深思。我们每天忙碌的工作着,很少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真正有意义、有效率,很少去探究是在完成任务还是做结果。《请给我结果》通过[寓言、身边的故事、生动的企业案例,层层剖析,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的道理,不要只完成任务,重要的是结果。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少员工把上班当成结果,以为上班了就可以领工资,这种观念要彻底改变。很少有人懂得上班是不可以交换工资的,上班的结果才才可以交换工资。员工最基本的天职就是创造价值,提供结果。《请给我结果》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是靠结果生存的,我们不可能靠理由生存,没有结果我们就不能生存。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任何理由都是借口,借口会让我们迈向死亡!这番话让我感受非常深刻、提高认识,不由地深思,想到自己两年前所在商业公司,在激烈残酷的商战中,缺乏新思想、新理念,怡误商机,由山上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国营大厂商店,被街头巷尾的大小商店挤得经营惨淡,连年亏损。理由太多,借口太多!任务远远没能完成,员工上班领生活费,以致08年改体。 复读《请给我结果》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出路,员工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决定企业有什么样的出路。咀嚼品味着这些话犹如服了一剂猛药,催人奋起。虽然公司领导了解我单位的起点及面临的困难,但丝毫不能成为我们每个员工不提结果的理由,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既然对手在拼杀,我们又有何理由的半点懈怠?不问耕耘、但问收获。知不足则知进取,公司今后的工作更加细化每个环节,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让制度流程去管理,锁定责任,落实到人,猴子各就各位,员工敢于承担责任,决不允许“销售不好是因为俄罗斯的矿业爆炸了”的荒唐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 初读《请给我结果》是心灵的震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读《请给我结果》是心潮的澎湃,我能感受到内心深处涌出勇气与力量。两年前,来自美国华尔街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

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由于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破译完全。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爱和自由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要破译这个密码所需要的条件。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儿童把这个密码破译出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你真的不知道人的天分有多高!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伟大,那么杰出。这取决于你

自己童年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人的天赋。 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说:“自由是一种籍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那个精神胚胎破译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自由的全部内涵。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

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 由。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蒙特梭利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所以蒙特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但实际上,我们说,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最近公司组织全体管理人员学习《请给我结果》一书,通过这几天的阅读及学习,感悟甚多,也从中了解到自己在管理这门学问中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在读此书之前,“结果”一词在我脑海中是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结果”无非就是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按字面上的意思去完成它,这就是给上级最好的结果。在看了书中《和尚撞钟》的故事后,才知道以前我所谓的“结果”也就只是完成任务,只是本能地去完成任务本身而已,这是错误的观念;而我们要追求真正的“结果”,那就要开动我们自己的大脑,仔细去分析上级下达给我们的任务当中,上级需要的“结果”是什么!当明确这个目标后,就要锁定这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方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去完成这个“结果”!这样才能对得起公司,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结果”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价值所在,只有当你真正地完成“结果”后,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有多高。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品质更好些,都希望能够出人头地,那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提高自身的价值,这是别人都帮不上我们的,正如书上所说“结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只有自救才有希望,要自己动手,养成每件事情都严格要求自己完成“结果”,每天给自己一个结果,而我们人生最终的成就正是由每天这些“结果”累加而成。虽然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对结果负责,会使我们当时很痛苦,但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辉煌,这些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现实中,100%完成结果会比较困难,但是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都能完成结果呢?首先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我们要有个“结果心态”,姜汝祥老师说过“结果心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心态——我们想要更多的回报,就要提供更大、更多的价值!”。确实如此,我们想要公司给予我们更多的报酬,就必须给公司提供更多、更好的“结果”。“结果”自始至终都是和收获捆绑在一起的,没有“结果”就没有收获,我们对“结果”的心态就应该是对收获是一样的,要有强烈的欲望,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在执行任务前,不是去考虑能不能完成,而是先建立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再制定周详的细节计划,然后才坚决贯彻执行计划,下定决心,即使失败也要执行。用最大的努力来获得想要的“结果”。而现实中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看到任务比艰巨或按常理推论是达不成的,于是就不行动,当然没有“结果”出来。只有行动了才会有“结果”!就算理论再好、计划再周详,但是不行动,永远也不会有“结果”!而行动了,就算得到的是个差的结果,也永远比没有结果要强。 通过学习此书,我明白了公司的策略,我们公司就是以速度来取胜,别的公司达不到的交期,但是我们能达到,以前不怎么理解为什么一个产品按制程需要规定的时间,但是上级老是要求我们提前出货。现在才明白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对公司的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付出行动,速度第一。 在我们执行一个任务的时候,常常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借口来为自己做为掩饰,有些人虽然很努力地

爱和自由-读后感

推荐书目:“爱和自由”孙瑞雪著 推荐人:刘梦薇 推荐理由:看完这本书,发现成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高度看待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蒙特梭利称它为为“精神胚胎”,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不要强加什么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都曾是孩子,然后角色转变为家长,老师等身份,从心底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们以为的爱是孩子所接受的吗?我们给与孩子的爱是它们需要的吗?这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这条路上会遇到问题和坎坷,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到遵循,重视和支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一种全新的启发。 作为一名少儿英语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孩子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和发展规律,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低龄孩子喜欢看大人做什么然后模仿,语言发展能力强。孩子学习再多的技能,不如学会掌握技能的方法,具有思考能力,就可以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可以获得进步和成长,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蒙特梭利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模仿,因为我们不具备欧洲那样的文化状态,但我们可以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有些思想的局限,把权力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唤醒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他们创造语言环境,增加练习机会,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更加投入的学习外语。普通的“教”: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有时我们让儿童注意一朵花,他却可能注意到花上面的一个斑点,最后把孩子教糊涂了。儿童依据什么来理解?依据感觉,感觉包括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比如讲水果类单词,老师正是不断重复念,让孩子跟读,孩子会觉得枯燥,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把水果带进课堂,让学生看到实物,品尝它们,然后学习它们的英文,设计一个买卖水果的活动,让孩子参与,又会是另一种效果。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是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2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这个季度有机会拜读了号称“中国执行第一人”的姜汝祥博士的《请给我结果》这本书,感触良多。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的本身,真是受益非浅。 人的一生就像是海上的一叶扁舟,途中会遇到大风大浪,这时你是退缩还是迎面而上?这决定了你人生的结果——会不会到达彼岸。你怎么想,你就怎么做。你怎么做,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不要任务,要结果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都会有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这就决定了你在工作当中的位置。举个简单的例子:老板要你做一项调查,你或许会听到老板的命令,按部就班的做调查,完成任务;又或许你只会用通信工具了解情况看是否值得自己去一趟,不然或许白跑一趟,无功而返,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当然你或许会调查了老板交给的任务,你会通过其它渠道了解老板做这项调查的目的,让自己明白这次任务老板所要的结果。公司要给客户提供结果,在公司,就意味着你每天要用结果来交换自己的工资,也要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在工作中或许都会有上面第一种、第二种人的影子,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 我们在工作中,我们会想只要完成任务,恪尽职守就会领到工资,这就是工作,其实,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愚笨,我们要给上司结果,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完成工作,我们要对我们完成任务的结果负责。 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心态决定行动”,至理名言。作为员工应该有员工的心态,更白一点讲应该具备职业素质。企业用我是因为我物有所值,我凭借创造的结果,从老板那里换回我生活的所需,企业靠大家创造的结果聚沙成塔,塔大了才能更好的避风挡雨。心态对了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反则将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企业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倒霉,你也会时时困在苦恼中,不是埋怨领导的不对,就是比较同事间的贡献与所得。这注定是条死胡同,如果不掉头必亡无疑。 执行就是要结果,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0.1永远大于0。不要盲目的追求完美,先要行动,用行动来修正我们的结果。让他尽量完美。不要犹豫,立即行动,速度制胜。行动就会有收获,行动就会有结果,但快速的行动,更能保证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有时候也要“先开枪,后瞄准”,不要当瞄准后,而错过了射击的目标。 社会是公平的,公司招聘你,不是让你来消磨时间,以为人在岗位就会领到工资,而是要你给你的主管、老板一个满意的结果,所以一定要付出努力、积极行动。工作中,要想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要积极行动。在这条路上,也许你会面临险阻,你会磕磕碰碰,你会等待若干次甚至上百次、上千次失败的考验,但这都算什么呢?只要你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那么你就会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 如何从失败中获得成功? “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一个认认真真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有了点学历、有了点经验,就对一些平常的事不屑一顾了。大有非大事难以显英雄本色的样子。海尔的张瑞敏曾说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干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世界上的事情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才可能换来成功。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湿鞋”后是勇敢的面对;还是一味的沮丧,认为自己不行,永远摆脱不了“湿鞋”的阴影,从此以后做事小心翼翼,不思进取?显然每人至少在自己的心里不想做后者吧,那就打倒失败,付出行动,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读它是在这两天守着宝宝睡午觉的时候。听着悠扬的《绿袖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宝宝熟睡的可爱的脸,觉得特别幸福和平静。看到它说在中国,很多声称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宝宝的自由,就觉得特别悲哀。宝宝是没有错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大人们却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聪明",很少有几个父母能够给予宝宝充分的爱和宽容,容许他们慢慢地、自由地长大。想起之前带宝宝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会哭两声,叫几下,自己就觉得特别烦躁,把他转来转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静,就觉得自己真是特别的没耐性,就像书里写的多数父母,有时候爱宝宝,有时候不爱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这真太可怕了,当父母的怎么能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能少辛苦点呢?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