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1.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是()

2.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有()

①平坦的地形②丰富的矿产资源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肥沃的土壤⑤适宜的温度⑥充足的日照⑦便利的水陆交通⑧便利的河水灌溉

A.①②④⑤⑥⑧B.①④⑤⑥⑧C.①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⑤⑥⑧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回答3~4题。

3.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A.第一产业将逐渐增多B.第二产业先增后降

C.第三产业将稳步减少D.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

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B.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D.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相当

高新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回答5~6题。

5.下列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是()

A.日本的九州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中国东北工业基地D.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6.某一地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等院校云集,则该地区应优先发展()

A.资源密集型工业B.劳动密集型工业C.资金密集型工业D.技术密集型工业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9~10题。

9.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10.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全国5.8%,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__________,交通线路表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怎样的变化?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1)结合材料分析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在工业化阶段,该地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区出现了人口大量外迁,试分析原因。

(4)经过综合治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成为目前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区发展特点有哪些?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中国商用大飞机公司成立,总部设于上海,预示20年后中国将与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竞争国际航空市场。

材料二恒河三角洲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图

(1)中国大飞机公司总部落户上海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2)上海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属于______________。为什么?

(3)根椐图中信息,比较两个地区区位因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采取了哪些措施?

区域发展阶段答案

1.答案 C

解析在区域发展初期,区域内城镇较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对比四幅图可以看出,C图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2.答案 B

解析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第4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答案 5.A 6.D

解析第5题,九州岛是日本的“硅岛”,属高新技术产业区。第6题,该地区的区位条件是知识和技术、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该地区应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答案7.A8.D

解析第7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第8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答案9.B10.D

解析第9题,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30%,城镇人口比重迅速增长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为后期阶段,后期阶段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第10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从事二、三产业(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加。

答案11A12C13B

解析本组题目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第11题,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相应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很快。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很快;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趋缓了。所以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第12题,此题直接读图判断,从图上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方面,日本是增长最快的。第13题,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应该是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人均GDP增长很快,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从图中曲线还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答案(1)南京杭州上海(2)岛状线状网络状

(3)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高(4)

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15.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开发较早。

(2)不平衡加速发展状态

(3)环境污染加剧,地价上涨,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

(4)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

等。

16.答案(1)先进的科技知识,制造业水平高,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协作条件好,工业基础好,信息交通快捷。

(2)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密切。

(3)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优良的海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不同点:恒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4)通过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扩建核电站、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等措施,缓解沪宁杭工业区能源、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大飞机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知识、技术及工业制造水平要求高;两工业区的相同点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两工业区的不同点主要从矿产、能源方面分析;由于沪宁杭工业区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因此采取的措施可从能源和矿产的输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 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①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 ①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 ①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封闭的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阅读材料并完成2~3题||。 2. 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①国内生产总值①人均国民收入①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①资源蕴藏量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3. 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 A.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B. 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 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 D. 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4. 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是() A. 预期寿命 B. 第二产业产值 C. 国内生产总值 D. 教育程度 5.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 平衡—不平衡—平衡 C. 平衡—不平衡 D. 不平衡—平衡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下表是“2019年和2019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表”||,回答6~7题||。 6. 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A.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 B.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

区域与区域差异 练习题

区域与区域差异练习题 1.2012年3月,北京某中学生乘坐火车赴香港参加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在日记中写道:“铁路两侧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一片片的池塘波光粼粼,塘边上蔗苗茁壮,桑树葱绿,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日记中所描述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地形是() A.温带季风气候,渭河平原 B.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平原 C.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 D.亚热带季风气候,珠江三角洲 2.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①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②农耕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③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区域产业分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2之间,用来衡量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程度。如果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则指数为0,产业结构完全不同指数则为2。因此,指数值越高,两地区行业差异程度越高;指数值越低,两地区产业同构性越大。读表环渤海经济区制造业分工指数(2001年),回答环渤海经济区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最可能接受北京产业转移的省、市是() 天津河北山东辽宁 北京0.40.90.90.8 天津0.70.70.7 河北0.50.5 山东0.7 A.河北与天津 B.辽宁与天津 C.辽宁与山东 D.河北与山东 4. 如图表示我国江南某林场,其树木砍伐后在地面留下的一截树桩,天空中有一群大雁作长途飞行。据此回答该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沙尘暴频发季节 B.东北农民正收割小麦 C.地中海地区高温多雨 D.北京寒梅绽放 5. 读下图,回答问题。

影响该地农业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接近消费市场 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D.地势平坦 6. 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全年都可生长农作物,主要原因是( ) A.1月平均气温>0℃ B.1月平均气温≥25℃ C.湿润地区水分有余 D.植被均为常绿阔叶林 7. 关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冬季风影响不明显 ②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③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都明显 ④位于阴山以北,横断山以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的自然差异显著,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下题:8.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是() A.气候和地貌B.土壤和植被 C.水文和气候D.生物和水文 9.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界线大致是:() A.800mm等降水量线B.1000m等高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D.3000m等高线 10.下列地貌单元中,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处在第二级阶梯的是:()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河套平原D.柴达木盆地 11.下列地貌单元中土地利用不是以畜牧业为主是: A.青藏高原B.天山山脉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12.我国陆地最低处位于()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练习5.docx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练习 B卷(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30分)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皮毛贸易站,1758年被英国殖民者夺取,两个多世纪以來,主要职能几经改易,人地关系也由简单变得复杂.读下图,回答1?2题. 铁矿—煤炭运输方向—铁矿石运输方向?钢铁工业 1.20世纪50年代后,“钢都”匹兹堡走向衰落,其原因不包插() A.资源枯竭 B.劳动力素质低 C.企业老化,技术落后 D.环境污染严重 2.匹兹堡再生阶段向“知识城”转化,对我国而临类似困境的工业城市的启示是() ①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②将无增长潜力的企业搬向郊区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④治理污染,改造投资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解析二战后,匹兹堡走向衰落主要是受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老工业区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多,劳动力素质高. 答案l.B 2.C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由资源密集型一技术密集型一资金密集型转变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一屮度污染一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一劳动密集型一技术密集型. 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 答案A 4.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解析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产业的升级,劳动力需求少,反而加重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答案B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塑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清洁生产”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5~6题. 5.“绿色”成为一个很时尚的概念,这是因为() A.传统农业阶段的过度开垦 B.传统农业阶段的环境污染 C.工业化阶段的环境问题 D.综合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 解析由于工业化阶段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淡薄,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综合发展阶段,人们开始注重环境质量,就出现了“绿色”这种吋尚

区域发展差异练习

区域发展差异限时练(一类班)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宁利) 1.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十年内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2.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 )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加剧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3~5题。(梁平会) 3.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4.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5.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6.与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宁利)( )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 7.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 )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 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 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展 8.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范围是 ( ) A.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 B.西部经济地带和中部经济地带的省份 C.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区和中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和内蒙古 D.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区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东部地带的广西 9.关于南方与北方特征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矿产资源:北方煤炭、石油、铁矿丰富,南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B.限制因素: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C.工业结构: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 D.农业生产:北方自然条件差,无商品粮基地,南方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广泛。 10.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产业是 ( ) ①高科技产业②高耗能产业③高原料消耗产业④高污染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后练习 1.2 区域发展阶段

1.2 区域发展阶段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1.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所用的最主要指标是( ) 答案D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抓住题干中的“经济”二字和“最主要的指标”去思考,就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2.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准确的是( )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答案A 解析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且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 3.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答案C 解析在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4.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的特点是( ) ①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②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③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④区域的开放水准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水平提升】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21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3家合资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材料中说“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其衡量指标通常是( )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三次产业产值比重③人均国民收入④预期寿命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尼日尔当前处于________的发展阶段(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工业化 C.高效益的综合D.不平衡的加速 7.下面关于尼日尔的叙述,准确的是( ) 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D.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采矿业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的差异一、选择题: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5.读右图回答问题: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你认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 B.降水逐渐减少 C.人口密度依次增大 D.地势逐级升高 7、既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8~10题。 8.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9.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0.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 4、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东、中、西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 〈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 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 的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有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有答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一.选择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对外贸易总额④三 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6. 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①钢铁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②交通发展缓慢;③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④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8.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9.下列城市中,主要产业同美国匹兹堡相似的是A.底特律.长春B.塔兰托.鞍山C.休斯敦.新加坡D.阿伯丁.大庆 10.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

区域差异分析

5 / 5 9.区域差异分析类 设问1: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设问2: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设问3: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设问4: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背景: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概况及苔原带受干扰后植物多样性差异变化示意图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 背景:茉莉生长习性及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考向: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差异分析 背景:卤虫生长习性、美国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变迁及大盐湖位置示意图 考向:产业规模的时间差异 背景:冻土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考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考向 区域环境差异的分析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解答示例: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5 / 5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 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重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难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 1 中国政区图 2 PPT 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 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高中试卷}3.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时练习[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把所选的答案字母代号填入括号内。 1.有关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3.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4.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迁向“阳光地带”的原因是() 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⑤“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5.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6.下列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有() A.美国东北部地区 B.日本九州岛工业区 C.英国北部工业区 D.德国南部工业区 7.我国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的工业基地的是() A.辽中南 B.京津唐 C.沪宁杭 D.珠江三角洲 8.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A.亚洲移民最早到达的地方,开发早 B.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 C.油气资源丰富,储量大,易开采 D.环境优美 9.不是依靠本区资源而发展了大型传统工业的工业区是()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 10.有关传统工业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为主 B.20世纪90年代开始衰落 C.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 D.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的工业化区域 二、综合题 11.读五大湖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______市,是重要的 __________(矿产)产区。 (2)图中B是___________市,C是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1.3 区域发展差异 练习

1.3 区域发展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图甲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乙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2002年)”。读图,完成1~3题。 1.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②经济基础③人口密度④对外开放程度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3.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今后我国三个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带的优势。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4~6题。 4.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地带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关于三个地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 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个地带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 D.三个地带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 6.有关①经济地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交通便利B.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 C.能源、原材料丰富D.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中数字是排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完成7~8题。 7.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 A.均位于南方地区B.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C.均以重型产业为主D.均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8.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①自然条件②旅游资源③城市建筑④生态环境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9~11题。 9.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的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 10.图中区位指数在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 A.陕西、山西B.甘肃、内蒙古C.山西、河南D.广西、贵州 11.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中关于其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交通便利②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关于南方与北方特征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北方煤炭、石油、铁矿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B.限制因素: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区域发展差异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最能全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是(D)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D.人文发展指数 2.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工业化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 我国某地区200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平均预期寿命81 岁。下图表示“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C)A.传统农业阶段B.工业化起步阶段 C.工业化阶段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4.下列有关该地区21世纪以来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A.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负增长B.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最快 C.第三产业占主导D.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5.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D)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C)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B.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D.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7.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的国家(C) A.社会经济通常是相对封闭的B.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 C.高科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增加 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B)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我国经济 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③d经济带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丰 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 ④ 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 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B)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 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 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 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1.图中甲、乙、丙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乙—甲—丙 12.分析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 限B.金融、科技、信息已成为上海发展的主导力 量C.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大 D.上海市的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 主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 分)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过 去是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20世纪50年代后 期,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直到2002年,大 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接近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城”。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2010年已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庆处于__________阶段。这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__________,人地关系基本__________。(4分)(2)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石油工业一直是大庆的主导产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处于区域__________阶段。(2分)(3)进入21世纪,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说明它正在努力向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迈进。(4分)(4)大庆市的发展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总体发展趋势。(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12年2月1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长春开幕。会议中就如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 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推进产 业调整做了深入探讨。会议指出,吉 林省产业结构要从汽车、石化“二人 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 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 的轨道。 材料 3:2004~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 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 唱“二人转”。试分析其汽车、石化产业发展 的优势条件,并说明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8分)(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均衡 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材料1、2,描述如今吉 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6分) (3)判断吉林省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8分) 解析:吉林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依据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汽车、石化等重工业,但这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从表图中的数字信息上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工业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9.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练习

专题9.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热点考向预测] 考向一区域产业结构 (2015·成都二诊)下面是环渤海三省二市2010年产业结构表(下表)。据表回答1~2题。 1. A.城市职能B.交通运输条件 C.劳动力素质D.矿产资源条件 解析:选A。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必然发达,故城市职能决定其产业结构不同于其他省市。2.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其主导因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 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D.技术力量雄厚 解析:选B。环渤海区域铁矿、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所以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 考向二区域发展阶段 (2015·山西考前质测)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3~4题。 3.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政策 C.人才D.市场 解析:选C。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 4.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解析:选B。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5.(2015·山东德州二模)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解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都沿长江分布。(2)两地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的河流流经而水源丰富、水运便利;两地都是人口稠密地区而市场广阔。 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第1题。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练习)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 异(练习) 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1~3题。 1. 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 〔〝〞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2. 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自然条件不同 B. 资源配置不同 C. 劳动力素质不同 D.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 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是〔〕 A. 成都、长沙、福州 B. 包头、武汉、南昌 C. 包头、太原、苏州 D. 成都、桂林、杭州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 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正确说法是〔〕 A. 我国区位指数由南向北递减 B. 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 乙地区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 D. 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5. 东部经济地带与中、西部经济地带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B. 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C. 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D. 中、西部较东部发展速度快 今后我国三大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那么,充分发挥本地带的优势。以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6~8题。 6. 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大地带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关于三大地带发展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 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 C.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 D. 三大地带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 8. 有关①经济地带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交通便利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1.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是() 2.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有() ①平坦的地形②丰富的矿产资源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肥沃的土壤⑤适宜的温度⑥充足的日照⑦便利的水陆交通⑧便利的河水灌溉 A.①②④⑤⑥⑧B.①④⑤⑥⑧C.①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⑤⑥⑧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回答3~4题。 3.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A.第一产业将逐渐增多B.第二产业先增后降 C.第三产业将稳步减少D.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 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B.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D.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相当 高新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回答5~6题。 5.下列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是() A.日本的九州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中国东北工业基地D.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6.某一地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等院校云集,则该地区应优先发展() A.资源密集型工业B.劳动密集型工业C.资金密集型工业D.技术密集型工业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9~10题。 9.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10.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