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试行)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2.分析错误意识产生的根源,说明意识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3.在实践中体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世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世界构成及其本质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

人类改造门然的活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

(3)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

人足特殊的和高级的物质形式;人自身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体能和智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人的活动受门然界的制约,人们利用门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活动受社会的制约,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料牛产方式是每一代人生产和生活的出发点。

人的活动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既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际出发,也从自身条件的客观实际出发。

2.人的能动性及其后果

(1)人的能动性

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想”和“做”。

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使人得到真知;但是人的头脑也会虚幻和歪曲地反映客观世界,如各种谬误和迷信观念。

(2)人的能动性的两种后果

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就能在改革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促进事物的发展。

用错误的意识指导行动,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破坏。

(3)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违反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坐等、无所作为是不对的;否认客观规律性,不顾客观事实、客观条件主观蛮干也是不对的。

3.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爱护自然。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使现代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

青年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

(2)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依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个人又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青年学生要学会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青年学生要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

(二)用联系、发展和矛盾和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事物都址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懂得事物就是对立统一,就是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内闪和外因,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认清重点和主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联系的涵义。

2.了解发展的涵义。

3.识记矛盾的涵义。

4.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5.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6.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运用

1.举例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两个事物是否属于新事物。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内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而孤立存在,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事物内部以及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青年学生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自觉克服形而上学孤立看问题的倾向。

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寻求最优目标。

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发展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推动事物发展要秩序渐进,把握“火候”(时机)。

(3)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

(4)刚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青年学生要学会把事物看作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善于发现并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学会掌握“适度”原则,把远大目标和日积月累的努力结合起来。

正确看待前进和曲折的关系,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事物门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学会正确看待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正确处理个人成长过程中主观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3)坚持重点论和两点沦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正确认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坚持重点沦和两点论的统一,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问一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做到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自觉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运川科学思维的方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努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

2.识记实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3.识记现象与本质、偶然及必然、原因与结果的基本涵义。

4.理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5.理解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

6.理解创新能力与提高理性认识水平的关系。

运用

1.举例说明认识是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

2.举例说明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实际体验把握事物本质的关键,是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

4.学习体验创新思维;结合实际开展“合理想象”的活动。

教学内容

1.实践出真知

(1)实践址认识的来源

实践及其特点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2)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注重实践、学会学习

青年学生要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要学会学习,努力把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变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2.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

(1)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和本质。

认识事物就是要透过现象,识别假象,揭示本质。

(2)正确认识偶然与必然

偶然性和必然性。

认识事物要善于从大量的偶然性中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

由结果追溯原因和根据原因预见结果,是认识事物、增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见性的重要方法。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2)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四)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认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投身两个文明的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涵义。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涵义。

3.识记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基础。

4.识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运用

1.举例说明什么是先进生产力。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举例说明什么是先进文化。

4.举例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5.举例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教学内容

1.生产活动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人类的活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物质生产活动足最基本、最具基础性的活动。

人类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墓本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受物质牛产活动的制约。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足人类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索。

牢固树立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学会区分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因素。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各个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由前两者所决定的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是适应一定生产力水平而形成的,生产关系形成后有相对的稳定性。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对生产力有阻碍和破坏作用。

(3)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牛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的思想、观点及观念形态。社会意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四有”新人

建设精神文明包括推动教育、科学、文化的进步和促进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用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方针。

(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的本内容,理解人生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中走好人生之路。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2.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3.识记人生价值的内涵。

4.理解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5.正确理解集体主义行为准则。

运用

1.举例说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性。

2.分析判断在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各种错误观点。

3.实际体验集体主义原则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

教学内容

1.人生的基本问题

(1)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生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利用社会条件使个人得到发展,通过个人活动为社会的发展

做出贡献。

(2)正确处理义与利、苦与乐、生与死的关系

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正确处理苦与乐的关系。

正确处理生与死的关系。

2.人生价值取向

(1)人生价值的内涵

人生价值不同于一般物的价值,它源于人自身的创造,并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各贡献,亦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亦即个的自我价值,体现了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不可分,享受和劳动不可分,尊重和贡献不可分。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在于他需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尊重和回报,更重要的在于他为社会与他人尽了自己的责任,作了应有的贡献。

(3)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人生价值不能用金钱多少来衡量。

游戏人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陷阱。

实现人生价值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3.人生价值的实现

(1)坚持集体主义行为准则,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强调在保障集体利益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精神,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并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集体主义要求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为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2)正确处理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人生价值既包括物质贡献又包括精神贡献。

努力为社会做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3)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定的社会历史基础、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因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提高个人素质、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六)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理想的含义、特征和作用,明确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在职业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学要求

认知

1.识记理想的涵义、特征。

2.理解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3.理解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4.理解人生理想实现的途径。

运用

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理想对人牛的重要意义。

2.根据身边的人和事,说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对实现人生理想的作用。

3.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人生理想。

教学内容

1.正确看待人生理想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的涵义。

理想的特征。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把门已的工作、学习和实现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2)瑚想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远大理想、共同现想对个人人生的意义。

科学、正确的个人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无用想或不科学、不正确的理想对人生的危害。

(3)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统一起来,用社会理想指导个人理想,以个人耶想丰富和体现社会理想。

2.努力实现人生理想

(1)投身社会实践是人生理想实现的根本途径

实践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青年学生要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2)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人生理想

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论什么岗位,都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大舞台。

正确的职业理想址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

立足本职,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I.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始终。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密切联系国际、国内

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哲学基本知识的教学更加贴近他们所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论证,强化哲学知识的运用。

(3)坚持知、信、用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教学要让学牛掌握

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既启迪学生的哲学思

维,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又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2.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沦式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牛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努力提高教学实施。

3.活动建议

(1)课堂教要和会实践活动结合,要充分利用课时计划中安

排的教学辅助活动学时和其他实践活动时间,广泛外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

(2)活动方试可以包括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社会调查、参观、

进行社会服务、举行辩沦会等

4.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电影、幻灯、录音、录像等教具开展教学,大力提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哲学基础知识课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哲学基础知识课一般每周三学时,每学期16-18周,其中教学时间45学时,复习考试6学时,机动3学时。

五、教材编写和选用

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并在部分职业学校试用后由教育部组织审定。

各中等职业学校应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教材。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编写和推荐教材。

2.教材的范围

教材包括:课本(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教材、多媒

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资料。

3.课本的规格

课本作为实施教学大纲的基本工具,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反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该图文并茂,既有正文也有辅文、事例,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

结合的叙述方式,提供新颖活泼的版式设计,文中穿插思考题、判断题,力求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六、学习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和行为转变,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控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手段。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识记和理解程度,更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途径

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考核、学生互评、社会评价和学生自我考核进行,具体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模拟测试和实践活动等。

4.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认知水平评价分为“了解”、“识记”和“理解”三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知识和原理;“识记”指对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深入地把握。

运用能力评价分为“举例说明”、“分析判断”和“实践体验”三个层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出事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2.分析错误意识产生的根源,说明意识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3.在实践中体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世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生活与哲学基本学习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汤阴一中周艳梅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 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 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是 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 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和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 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

哲学与人生___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 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 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 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 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 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 5.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6.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 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

人教版高中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最新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生活与哲学》水平测试知识点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在世界观的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社会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通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哲学上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试行)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哲学中联系的知识点概括.doc

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哲学中联系的知识 点概括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哲学中联系的知识点概括 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哲学知识一般都是重点考试部分,而在哲学的知识点当中,辩证法的知识是考试中最频繁的。因此对于辩证法,所有的考生都需要重点去掌握。 辩证法的知识点包括两大特征,三大基本规律以及五对范畴,在这三大部分当中,只有五对范畴是比较少见的考点,两大特征以及三大基本规律都是考试的重点。 两大特征分别是联系和发展的特征,在联系的各大考点当中,联系的几大特征是重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以及系统性。其中普遍性是指练习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但是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这是很多考生在理解上犯下的错误,要知道联系是有条件的,每两样事物之间的练习必须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会产生的,没有达到特定的条件,两样事物是不会产生联系的。客观性是联系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不能被改变、创造、消灭。这一个客观性是在考试的选项中出现的较频繁的知识点,特别是改变这个词,只能够说改变联系发生的条件,但是不能改变联系的本身。

多样性和条件性和系统性考的较少,这里不加赘述。 联系当中的一个重点知识点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有整体才会有部分,有部分才会有整体,比如说:手相对于身体而言就是部分,相对于手指而言就是整体,所以整体与部分只能是同时产生。另外,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反作用于整体,在特殊情况下,关键部分反决定整体,人们口中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俗语就是体现为关键部分决定整体。最后一个知识点,关于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比如说手机可以玩游戏,但是键盘按钮不可以,因此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在这个知识点上,很多考生的一个理解误区就是认为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但是一定是要在立足整体统筹好各个部分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系统的最佳优化,也就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但是如果没有使得各个部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就犹如一盘散沙,就有可能使得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联系的知识点基本如此,在联系的观点当中,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和部分的观点是常见考点,需要着重把握。

哲学生活常考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考知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⑴哲学的起源和功能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哲学的含义:(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两方面内容: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⑵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⑶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评价: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⑷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王阳明“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决定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物在理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上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基础知识试卷

哲学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生产和旧事物的灭亡。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5.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里打上“√”,错误的打上“×”,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2.生与死是一对人生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人生的价值的实现既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又要依赖个人努力。(√) 4.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大事情做起,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要条件。(√) 5.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6.一切变化都是质变。.(×) 7.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是人生的基本问题。(√) 8.只有个人主义第一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9.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在社会性的表现特点。(×) 10.共产主义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良好愿望,是渺茫的幻想。(×) 11.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已经是过时的观念。(×) 12.义和利两者不可以同时兼得的.(×) 三、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将正确的答案填在下列表格里。) 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阶级性D灵活性 2、正确的苦乐观的核心是() A.悲观主义观 B. 乐观主义观 C.集体主义观D个人主义观. 3、“我决心做好本职工作,当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作人员,这是属于()

A.职业理想 B.社会理想 C.生活理想 D.道德理想 4.人们常说:“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在理想的指引下到达梦想的天堂,那么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是() A 艰苦奋斗B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C积极投身社会实践D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5.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6.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共性价值和个性价值 C.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D.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7.个人的成功最主要的是()。 A 自身的努力 B 他人的帮助 C 家庭环境D社会环境 8.下列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关系的是() A、见利忘义 B、自私自利 C、先人后己 D、先己后人 9.下列不属于理想对人生的作用的是() A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B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C理想专属年青人D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生价值是用钱来衡量的 B.有钱就越有幸福 C.有了钱就有了一切D.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 四、简答题(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青年学生怎样做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10分) 答:⑴要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⑵要注意区分个人主义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⑶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2.目前,我们共同理想是什么?(10分) 答: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实现人生理想还要艰苦奋,如何艰苦奋斗呢?(10分) 答:首先,要保持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其次,要付出艰辛劳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