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生物教学中

浅谈生物教学中

浅谈生物教学中
浅谈生物教学中

浅谈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了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相适应,也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生物教材从以前的实验为主变成了现在的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生物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我是一名初中生物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经常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现发表一点心得与看法。

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要进行探究性问题情景的创设,就要求学生学会创新。创新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人生下来就能适应环境的。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情景,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我在这几年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就如何创设问题情景上尝试着改变一些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实验活动课教学方法与一般的理论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标本、解剖动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等,然后教师进行示范。接下来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模仿,做的分毫不差的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思维呆板,其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缺乏兴奋感,更谈不上创新。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中是这样创设问题情景的:水塘里经常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就可以得到叶脉标本,从中就可得到启发:可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而可用于浸泡的溶液有哪些呢?浸泡时所花时间要多长时间合适?是不是所有植物叶片都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样经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有了灵感,他们就会调动所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景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学习兴趣浓厚。有的说用碱性溶液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井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来浸泡、有的说用酸性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景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制作方法,教师不以好坏来论断。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制作。这样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学生成功了而有的学生却失败了。这时,老师才根据基本原理,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最终得出教科书上给出的答案。还通过实践自己得出了哪种植物叶片是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案并通过摸索进行制作兴趣十足,对自己制作出的标本也非常喜欢。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叶脉标本的工艺品。有的学生自己在课外还自己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叶脉标本工艺品。这样的探究活动多了以后,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性学生的乐趣和甜头,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兴趣,逐步养成了善于体问、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在生物探究性活动中,我尝试让学生设计一顶适于野外捕捉昆虫的帽子,要求该帽子除了能捕捉昆虫外还能一帽多用。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制作。其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设计的:利用迷彩布装饰普通的草帽,外观漂亮,帽子的上面装有捕虫网,捕虫网的柄还可以当拐杖用,帽的下方连有雨衣,装卸方便的设计,帽的边缘有五个带有拉链的口袋,内可装外出捕虫时所必须的一些工具及日常用品。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又动手的方式,体会到有时想来很容易的操作问题,实际做起来不简单;反之,有的思考时很复杂的步骤,在实际应用熟练后,跳跃几步即可到位。强调动脑又动手、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不但灵活了学生们的双手,还活跃了大脑,给了他们跳跃式的思维体验,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

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高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们只会照本宣科,不懂得创新,不懂得进步,这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我在生物课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灌输的思想:是:只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标准的答案。对探究性的所有问题的讨论只看重思考问题是否科学、称述问题是否具有逻辑性,而不是只看问题的对与错。这样,很大一部分同学就不再因为怕答错问题而闭口不答或不敢主动回答了。很多同学都会主动的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的能力。学生的思路都活跃起来,成了学习的主体。我的探究性活动课,学生都非常活跃,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学生也爱上了学习生物课。学生课后会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些小玩意。这些都是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的。

生物教学活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乐趣、体验到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养成了尊重科学和重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素质。生物教材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生中,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才能使生物课的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课程理念得以创新。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导入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03T09:52:54.543Z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10月刊作者:李洁 [导读] 李洁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南溪一中外国语实验校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0-093-0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就难于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很难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导入新课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法 利用语言、电化教具、挂图、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例如,讲授花和花的种类时,让学生观察彩图和标本,教师同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纶一幅春天的情境,使学生被感染,心里产生学习的动机。也可利用漫画、故事、音乐、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还可利用时事热点问题巧妙地设置导入情境,同样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观察、实验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原生动物门”时可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可看到培养液中有一白点在游动,这时老师问:“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动物?它的形态、结构怎样?它是如何生活的呢?”这样就达到了自然引出新课的目的。 三、诗词谚语导入法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就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行象生动、趣味无穷。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柳柳成荫”展示了无性繁殖的魅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时,学生笑言李商隐重文轻理,没学好生物学知识,反而留下诗句被后人笑话了。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导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四、通过复习导入 教师可以设置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前训练。最后一道练习中一般既要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要涉及一些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道题多数同学都能基本作答,但又不能完全明白道理。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就会发现自己还不懂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便会集中精力听讲。 五、多媒体型导入方法 随着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措施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基础上,多媒体型导入方法对于演示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生物是研究生命世界里的各种现象,每一种生物具有的形态与生活状态都是不同的,而生物所带给我们的画面与声音也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看一段动画,欣赏一段影片或者只是听一次解说等,都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视听印象来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印象,进而达到在和谐而愉悦的氛围中导入课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笔者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动物世界”是常见的视频资料,各种记录片与生物动画演示也可以引入课堂。如第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这一课的引入,笔者就为学生准备了《可可西里》这一部影片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入这一影片的出发点是让学生通过最直接的视听来达到心灵的震撼,进而发自内心地明白动物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课本上单纯的叙述性文字变为最直接的画面,当学生看到影片中动物死于盗猎者枪口时,整个课堂都陷入了沉默,甚至有女同学开始流泪。生物的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来认识身边的世界,进而了解生物,了解生命,从而真正学会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真正把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当成是一种内心的需求。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教学不仅融入了课堂知识,同时也引入了对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教导。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而生物这一门课堂恰恰是直面生命的,如何化枯燥的知识为生动的生命形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各类生物学知识的直观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先要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综上所述,生物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制订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贴合学生心理与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高效性,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生物。

《中学生物教学论-期末总结》(刘恩山版)

《中学生物教学论-期末总结》(刘恩山版)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2)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王利芬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有效备课 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2、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3、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有效讲授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旧知识导入、生活常识导、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演示实验导入、问题导入等等。 标签: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恰当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下面根据本人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生物课堂导入的几点体会。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注意联系学生头脑中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导入新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了道路,有利于知识的转移。比如,在讲《植物的生殖》一节时,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知识,我们知道植物可以进行有性生殖,也就是利用种子繁殖。种子是由花的什么结构发育而来的?引导同学们完成花的结构和有性生殖图解空缺部分。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靠种子繁殖?植物还有没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科中很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进入未知领域,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生活常识导入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果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导入新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讲《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表示开始吸入氧气并排出体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呼吸。因为,我们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进行呼吸。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那么,呼吸系统是有哪些器官形成的?我们又是如何呼吸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动物的行为》一节时,我先问到:当你吃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同学们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样得知食物的地点的?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蕴含大学问,如果能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15-06-11T11:33:08.9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3期供稿作者:熊秋霞 [导读] 许多教师和学生沟通只有一种形式,这样往往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也不能很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思想。 熊秋霞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赣源中学342700 摘要: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但如今它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虽然生物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这是个 “小科”,大部分学校都认为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副科”,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该学科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定位很迷茫,缺乏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学生改变对生物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今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为中国未来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身教育,学生对各门学科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升学及以后的学习情况。而高中生物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在高中众多学科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如何在课堂上教好生物学、让学生们学好生物学是多么的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认知年龄的学生,学校的教育应该避免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造全新的生物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新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许多困难。许多学校的生物学教学观念一直没有变化,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基础性的教学开展不起来,在新的课程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快速推广新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许多教师和学生沟通只有一种形式,这样往往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也不能很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思想。其次,固化思维的教学形式。虽然许多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但只是停留在教学表面上,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课堂的安排上也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第三,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没有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训练,也没有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呢? 一、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仍然有一些学校忽略了生物学科的地位,从领导到教师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这种情况使学生对生物的厌学心理更加明显。因此,需要正视生物在学校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同时,学校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自己的理念,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素质。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了解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尊重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尊重,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教育工作不能是单纯的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而教师良好的品格会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另外,大多高中生是因为喜欢哪个老师才进而喜欢上哪门课,学生常常会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将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以说是个得力的助手,它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在高二、高三阶段,要以拓展学生视野为主要教学目标,适当扩展一些课外知识。 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 总之,优化生物学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生物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格的发展。通过教学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调整,继续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浅谈生物教学如何导课

浅谈生物教学如何导课 好的导课如同一座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准备进行的思维活动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一根银发牵大象”的效果,为整堂课知识的传授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导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引起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因。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导课,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增强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新颖性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心境、情境比作一池春水,那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一个带启发性、兴趣性的问题;或讲述一个具有悬念、有“震动效应”的故事都会在那平静的水面激起涟漪,就会达到课始趣亦生的境界。因此,每堂课一开始,教师应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导课新颖,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使学生急切地想要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在讲中枢神经系统时,把大脑和电子计算机联系起来,在导入新课第一句话就这样导入:“人体具有一台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天然计算机———大脑”,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进而又说:“尽管计算机比起人来有着许多不容争辩的优越性,然而在整个过程中,除了上计算机外,全部工作总要人来控制。计算机总是按着人所编制的程序去进行工作,丝毫不能越轨,在发生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便束手无策。而人的大脑却是有独特的思维活动和记忆能力,能联想和推理,即使是发生意外,也能随机应变决定应该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大脑的这种精确分析与综合现象的能力,人的神经系统所固有的加工信息的有效方法都远远超过了由计算机组成的控制系统。”这短短的几句话,就使学生对大脑有了一种奇妙之感,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很想立即从教师的讲授中去掌握大脑的结构及功能等有关知识,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说明新颖性的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 2.针对性 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其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水平和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恰当地引用民谣、谚语、歇后语等俗语,来针对教学内容,导入课题,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知识。如用“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导入水分代谢、矿质代谢的内容。引入“酒杯不深淹死人”,导入“消化吸收”一节的内容,使学生主动地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明确酒精是在胃内吸收,在肝内解毒的,酒精对这些器官都有伤害,特别是饮酒过量伤害更大。用一些山区或地区流传“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的说法,导入“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一课。不难看出,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3.启发性 教学导课的启发性就是要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兴趣。如讲昆虫趋食性(应激性)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启发学生:“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大黑字:“项羽必死”。他走近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刎了。这时学生个个都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然后教师揭开谜底,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大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恐慌。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马朝芬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做好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经过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实验目的要明确、课前准备要充分。 教育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指导,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实验目的明确了,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行动才会有动力,实验效果就会很好。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做的准备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很好的满足本实验的实际需要,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腹泻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把握每个“细节”。 实验教学是由一个个“实验细节”组成的,生物实验步骤是学生进行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每个“实验细节”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 开展探究性学习 作者:许璇宇 科目:生物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摘要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创新,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期待它能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开展,教师如何创设这种学习情境呢?本文就此问题阐述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探究生活生物学史实践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乐于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今中学生物教学的学习模式较多以“听课、阅读、记笔记、做练习”为主,学生过多地依赖老师的讲授,重复大量的应试操练。这一方式没有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学生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中生学习技能较熟练,思维能力和理论能力都比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要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创设途径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课前预习中,结合生活创设探究情境 中学的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探索,去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并能从中感受到知识产生和获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需要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何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探讨的问题。 标签:生物教学兴趣热情 新课标明确规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我提出的问题是:①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对象是什么?②什么数被减?③数被减了多少?④在第几次分裂发生减数?⑤全过程染色体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我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DNA和RNA,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等。 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授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课外阅读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谈生物有效教学

浅谈生物有效教学 最近,全国各地各学校都在展开有效教学研究和讨论,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推动高中生物课课堂有效教学实行了深入的思考。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水准”;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为此,作者认为,搞好高中生物课的有效教学,必须坚持以下策略: 一、坚持“‘四备’兼顾”的备课方式,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们讲备课应该是新的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过去,我们常常把备课理解为写教案而已,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觉得要提升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必须坚持“‘四备’兼顾”的备课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备课: 一是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好的习惯。同时,课标也是考核的依据,是老师们实行教学活动的指路明灯,老师们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理论依据和主要方向。备课标的最低限度是应该把课标烂熟于心。 二是备教材。教材是师生实行共同学习的平台,各个版本的教材很不一样,如果有条件的话,能够参考不同的版本,取其长处。 为什么要备教材呢?我们认为,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好两个根本的问题:一是“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怎么教”的问题。过去我们过多地注重了“怎么教”的问题,淡化了“教什么”的问题。实际上“教什么”、“怎么教”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动教师专业发展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如果教学方向出了偏差,就会南辕北辙,再好的教学设计和方法都会失去意义。而当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明确“教什么”的问题。钻研课标、研究教材是上好课的根本,熟悉课标、明白教材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有效性。而我们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教材的变化在哪里,没有真正理解到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也没有把学习课标与了解教材放到日程上,学校管理教学与教师课堂教学仍按传统惯性在迷惑中低水平反复,所以,要求课堂教学回到文本、回到教材、回到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是备学生。 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来构建的。但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教学经验,教学经验越长,越容易弄清楚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借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平常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和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 四是备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的平台,特别是新课程要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有更充足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的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 二、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核心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广大生物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度析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如学习完“基因突变”的概念后,为协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我没有实行过多的讲述,而是将搜集到一些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实行一个简短的讨论,探讨基因

浅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浅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发表时间:2016-10-13T09:38:45.5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作者:于红炜刘燕妮[导读] 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结合中学生物教材的特点浅谈了七种导入方法:演示实验法、直观教具法、俗语诗词法、视频法、新闻热点法、故事导入法和设疑导入法。于红炜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843000;刘燕妮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843000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结合中学生物教材的特点浅谈了七种导入方法:演示实验法、直观教具法、俗语诗词法、视频法、新闻热点法、故事导入法和设疑导入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的导入是否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是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感兴趣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段好的导入,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增加课堂趣味性,使学生的“胃口”大开,借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某些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更利于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教师可将一些种子放入试管中进行酒精灯加热,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种子在刚收割后晾晒的目的是什么?加热时产生的水与晾晒中失去的水有什么差别?加热后的种子还能否再发芽?继续加热最后留在试管中的残渣是什么呢?由此引入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实验的直观导入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机会,让生物教学从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始。 二、直观教具法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借助一些模型、挂图、实物或者投影等教具要比教师单调地讲解和学生机械地学习效果好。一个标本,一个模型,一个挂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加深知识的印象,对生物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俗语诗词法 利用俗语等创设教学情境,能更加生动有力地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再如讲“生物与环境关系”时,可以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恩将仇报——种间寄生关系”,“东施效屏——拟态”,“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短短几句,蕴含了生物学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借助俗语可引导学生去寻求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有意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简洁记忆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与情感教育的双层效果。 四、视频法 中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某种情境使所授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新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如在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可用相关视频引出蛋白质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命如果没有蛋白质的话会如何?这种情境可以达到活跃气氛、开启心智的作用。 五、热点新闻法 热点新闻问题一直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将一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问题巧妙地设置成导入的情境,对学生学习生物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将“神舟六号”的太空之行设置成诱变育种的导入情境;将“非典”设置成免疫部分的导入情境,将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及三聚氰胺事件设置成蛋白质的导入情境,将印度洋海啸以后死者身份的鉴定设置成“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DNA”的导入情境。这些新闻的设置既能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补充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一种十分值得使用的导入方法。 六、故事导入法 听故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乐事。如在讲遗传规律时用孟德尔的故事导入: 一个默默无闻的奥地利修道士和业余科学家,何以发现遗传的基本原理而驰名于世?孟德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使得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感触颇深。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学生能在故事中学习也在故事中成长。 七、设疑导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紧张度。例如讲授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可这样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但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由低处向高处流。在夏秋季的早晨,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植物的根部上流而来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根深才能叶茂?”这样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生物教学时要尽量多使用一些导入方法,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创新。变换形式就有新意,就能吸引学生。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实际,设计和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并积极探究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兴凤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导入[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2),62~63。 [2]高富田古诗词及其生物学知识的联想[J].生物学教学,2007,32,(12),55~56。 [3]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4),131~134。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改进教学方法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它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从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学反思,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回顾、分析和审视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

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才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因而,失去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形式多样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言权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三)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浅谈生物教学

浅谈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帝。在整个自然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物课普遍不受重视的今天,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为此,在近二十年的生物教学中,我摸索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八大步,供同行参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只有具备了学习动机,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并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有多种。如:绪论课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人类与生物的关系;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介绍生物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的知识奥妙无穷的,使学生感到学习生物有趣。上课开始时,向学生介绍本节的教学目的和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欲望。 二、教态亲切、语言优美 教师大方地登上讲台:饱满的精神;和蔼的表情。会使学生感到既可亲又可敬。乐于接受传入的信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的情感语言,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学生心灵深处。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白细胞的作用时,我严肃地说:“白细胞是人们的忠实警卫,一旦发现敌害(病菌等)侵入人体时,它就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敌人拚死博斗直到牺牲。伤口处的脓主要是由这些英雄们的躯体组成的。“利用这种教学法就避免了平铺直叙而造成的枯燥无味。 三、适时设疑,制造悬念 课堂抓时机、多提问题,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讲人体内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時,可提出:幼儿在床上翻到地上不会受伤,而老人在床上摔下来为什么容易骨折呢?为形成教学高潮,提问时可引入竞争机制,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抢答。例如:讲肺的结构功能时可提出:有一弃婴,医生为了验证他是生前死亡还是生后死亡,就割下这个弃婴的一块肺放在了准备好的一盆清水中。这样做能否得到正确答案呢?......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还使生物课富有挑战性;不但能圆满地回答问题,而且学生还有一种自我满足感。 四、演示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即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减小教学难度,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蜜蜂”的一节教学时,把三种蜂的标本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目睹实物;在讲鸟类的多样性时,播放鸟灵像,听取各种鸟优美的鸣声,此时此刻,学生看得入神,听得起劲,使生物课有了魅力。

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探究已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手段,它不只应用在某个专题探究中,而是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从何探起呢?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1、引导质疑。 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善于提出疑问。可向教师的讲解质疑,向课本说法质疑。如学习减数分裂的卵细胞形成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细胞大小,并鼓励学生发现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卵细胞比极体大?学习循环系统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红细胞的形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红细胞为两面凹陷圆饼状?为什么无核? 2、引导深思。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时只看表面或字面意思,过于肤浅,教师要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防止浅尝辄止思维习惯形成。如学习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把洋葱表皮细胞分成2份,一份放入适宜浓度蔗糖溶液中,另一份放入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中,结果如何呢?学生往往认为都是质壁分离。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哪一种可为植物细胞吸收呢?学生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3、引导正思 课堂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有些问题的理解思路往往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是思维定势、知识在某方面有缺陷或没注意解决问题条件等引起的。教师应适时给以引导以拨正思路。如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制作装片中染色体着色太浅或没着色。学生往往认为是染色时间短或染色液浓度小引起。然而提高染色液浓度,保证染色时间后却无济于事。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定是染色这一步有问题呢?学生终于发现也可能是解离不充分,染色液难以进入内部细胞所致。 4、引导反思。 通过引导反思实现反思性学习,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使学生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 4、1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如在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时,遇到困难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涉及一些具体知识进行反思,要反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这些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方面建立联系的程度,通过亲身经历这一活动过程,反思自己对所涉及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有些什么欠缺之处?如何进行补救呢? 4、2 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 学习源于模仿,旨在学会创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训练中,提倡解完题后认真回顾解题过程并做进一步的探索,反思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经过思考、讨论可以找到简捷、新颖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引导学生对有联系的问题,特别是生产、生活问题进行反思 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最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物的解题活动中必然会与一些实际问题有所联系,因而活动结束后就应反思:曾经与哪些问题联系?为什么会产生联系?具体产生了什么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