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关于人生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郑晓江

2008年5月,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文件汇编》,“三生教育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617155.html,/)可见,所谓“三生教育”,实际上包括了人生的各个主要方面,也是对人如何健康及合理地安排和度过一生的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教育不是为学生获得考试高分、进入名校、得到好工作而设立的,教育是让人成其为“人”,并获得幸福与快乐人生而发展并完善化的。而人生实际上即是生命体在时间延续中的存在与活动过程,是人之生命与生活的和合体。一方面,表现为人之吃喝拉撒睡性等的生理性生活过程;另一方面则又是人之精神性的感觉、感受及价值追求的生命活动。后者实际上对前者起到了引导、调节、制约、规范等等的作用,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内容。本文将从揭示人生实相入手,解答一下何为人生幸福、何为人生痛苦的问题,并进而提供一些相关的人生智慧,以解决我们面对的复杂的人生问题,以期推动“三生教育”的深入展开。

一、人生实相

人生在延续过程中的复杂性与生命内涵的丰富性,让我们这些人生的拥有者对人生的实相常常无法把握,尤其是说不清楚。因为人生是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其过程与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不同,充满着种种变数,可谓是起伏不断、曲折坎坷、前景难料。人生虽在我,可人生的过程却不完全取决于主体的意志和愿望。人生的状态虽然有幸福,但也充斥着痛苦;有心想事成的时刻,也有处处碰

壁的时候。回顾往事,常常会让我们唏嘘不已,感叹万分。人生的实相犹如变幻莫测的空中云朵,变化迅捷,难以定形,难以述清。

实际上,忧、畏、烦、痛苦是人生的实相之一。人一生下来,拥有了人之生,自懂事时起,便与忧、烦、畏、痛苦与不幸结下了不解之缘。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在世,不但总是在为他人、他物而烦,而且也为个人的不断选择而烦。人生的基本内容就是“烦”。虽然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真正好的人生即是体验及直面“烦”,把烦视为人生的一面镜子,从烦中寻找人生意义,使“烦”成为人生的原动力,从“烦”中吸取力量,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去创造自我的新生活。

台湾嘉义大学的陈芳玲教授曾经在一个读书会中,让每个学员都取一根铁丝,以人生的失落为主题,按自己生命过程的起伏来折,然后让大家分享各自的经验。一位学员手中的铁丝开始折得比较平缓,他说这几年过得很平顺;然后铁丝突然折成下凹的形状,他说这几年婚姻遭到重大的挫折。另一位学员折的铁丝一直往下凹,她说:三年前她诊断出癌症,公公婆婆为探望她双双在高速公路遇车祸而亡;不久,她儿子也被诊出患了血癌。前一位学员听到这样悲惨的故事,却发现她折的铁丝凹下的部分还没有他那么深,忙说:我要改过来。说着,他把铁丝凹下的部分改平一些。“这个活动让他的伤口得到某种程度的抚平。在分享生命中失落的故事活动中,成员可以慢慢回顾生命中那些痛,并以今日之心境看当时的失落,有时学员会表示自己似乎夸大了伤痛;有时因分享别人的伤痛故事,而逐渐减轻自己的伤痛,特别是碰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然后,陈教授又让大家把折好的铁丝倒过来,问大家发现了什么?有多位学员表示:“当时的得失已很难区分,也许得失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失无法知道得。”陈教授又问:“凹痕的最底端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学员的回答是:“黎明前的黑暗;再坏也是如此,没什么好怕;往上好转的开始。”陈教授最后要求学员:将铁丝恢复原状,结果当然是不可能的,再让大家发表意见。学员们纷纷表示:生命一路走来,凡是走过必留痕迹;生命会好,但不会…完全?(台语),伤口会好但不会不见,必留下疤痕。他们体验到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参见《生死教育与悲恸辅导:我的教学经验与省思》,文载《生死教育与辅导》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7-28页)可见,人生状态的相对性存在,人生性质在比较中才能掌握,人生走过必然会留下点什么,而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人生实存,都是我们人生中宝贵

的经验。这些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个活着者人生的实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玩味、深思、体验和贯之以生活实践。

在现代社会,如果想转化“烦”的人生实相,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欢快和幸福,则必须凸显自我生命的本真,做人生的主宰。如果你习惯于完全按长辈的心愿或社会的规定来生活、来塑造自我的人生,那很可能没有了“自我”;特别是,若一个人完全没有自主意识,一切的一切都受他人的意志操控,或者一个人的一生皆被动地受到自我内在生理性欲望的控制,那还是无“自我”。没有“自我”者,便可能成为“人生木偶”。

人若想做自我人生的主宰,就要找回自我,成就自我。要以长期经验与学习凝聚成的文化素养为基础,培养自己反省人生的能力,通过自我觉醒确立主体性。人生的尊重并非源于他人的尊重,而是自作主宰式的自我尊重,这就是我们人生中的真理。

为此,我们要培养一种“幸存者心态”来应对世间万象。所谓幸存者即是在大灾大难、甚至死亡胁迫下躲过来、挺过来者。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幸存者似乎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小部分,但广义地来看则不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生活的幸存者,因为人总是要死的,而死亡在何时降临也无法准确预测;况且人生中的灾难与痛苦可以说是常常会降临的,我们在这样的人生实存中应该升华出幸存者的心态。也就是说,在人生过程中,要有死亡的意识,否则我们抓不住生活,丰富不了生命。我们要以人人必死的人生实相来时时警示生活的有限性,以一个幸存者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人生的事件、每个与他人的交往时刻。这样,人们才可能真正超越忧、烦、畏、痛苦与不幸的状态,全身心地拥抱生活,享受生活。不仅接受人生幸福,也甘愿承受人生的痛苦与挫折。一个人不执着于“生”,才会有真正的“生”;不执着于“死”才有真正坦然的“死”。生死皆自我承担,自做主宰,才能获得生死皆自由的理想境界。

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生命的残缺,甚至凋零中理解人生的圆满。人生状态是在比较中才能凸显其存在之性质的,一个人仅仅局限在自我生活中难以了解其真实状况。许多人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更无“惜福”的观念?就是缺乏比较人生的视角。如果我们同残疾人生活一段时间,便会知道自己四肢健全是多么的可贵;如果我们悉心去照顾病患者,会从心底感谢这一“人生的老师”,因为他们以身示

现,让我们知晓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的幸福,让我们明白“珍惜当下”的重要与必要;如果我们还能与临终者呆上一小会,我们会更珍惜自我之生命与生活,更懂得如何善用此生,怎样去把握人与人相识的缘分。这即是我们从与残缺生命的比照中得到了人生的圆满,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人生中的忧、烦、畏、痛苦与不幸。

二、人生幸福

生活是生命的延续与活动的过程,动物只是生存,只有人才有所谓生活,因为只有人才具备了是非美丑好坏优劣的价值判别能力,并自觉地去求是去非、求美弃丑、获好斥坏、得优排劣,等等,整个过程便构成了人生。虽然人人都在生存与生活,但性质与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有了幸福和快乐与否的问题。

人生在世无不追求幸福与顺境,无不祈求美满与快乐,但每个人如果扪心自问:直至此刻的我的人生,是幸福多呢还是痛苦多?是顺境多呢还是挫折多?是快乐多呢还是烦恼多?大多数人皆会在回顾之后,觉得自己属于后者而非幸福的前者。

在幸福与否的问题上,我们常会遇见许多不可理喻之事:有的人处境不妙、灾祸多多,别人都觉得其苦不堪言,他却自得其乐,一副很幸福的样子;有的人似乎事事引人羡慕,大家皆觉得其幸福得不得了,可他却苦恼万分,一点乐趣都没有。林妹妹身居大观园,什么都不缺,大家都宠爱她,可她却成天以泪洗面,最后忧郁而亡;阿Q穷得一无所有,吃了上顿没下顿,却成天乐乐哈哈,没有多少烦心的事,最后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豪情壮语结束了自己快乐的一生。

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不可思议:我们有时觉得追求到了某些东西就会很幸福,可是一当到了手,又觉得不过如此;处于同一种生活的状态,有些人觉得幸福得难以消受,另一些人则感到痛苦万分。

于是,我们不禁要叩问:幸福生活究竟是什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是由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还是由主观的感受所确定?也就是说,幸福生活是一

种物质生活资料拥有的多,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与体验?究竟如何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

公元前六世纪,传说中的古希腊“七贤”之一的雅典人梭伦在旅行途中见着了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他非常自负,也非常满足,急于想在客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财富与幸福,可梭伦所举出的几个幸福者把他完全排除在外,国王很不高兴,梭伦讲出了自己的幸福观:“我认为你极富有并且统治着许多人,然而,你所提的问题,只有在我听到你幸福地结束了你的一生时,才能够给你回答。毫无疑问,纵然是富豪,也不能说他比仅能维持当日生活的普通人更幸福。因为许多有钱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他总是有某种东西却又缺少另一种东西。拥有最多的东西,把他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地死去的人,我看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

智者梭伦所认定的幸福生活是什么呢?第一,幸福不等于财富多权力大,财富加德行才是幸福。第二,幸福是善始善终的生活。富豪虽然拥有巨额财产,但世事难料,除非能把这些财富充分地享受,直至人生的终点站,否则不如一个穷人。第三,一个人拥有中等程度的财富是幸福的最好保证。极富有和极贫困都易遭受灾难,中等财产的拥有者比较稳定,较少遭到灾祸,并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生活的安定和家庭的和睦。

另一位智者赫拉克里特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而人的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圣哲苏格拉底认为只有道德品行良好者才能获得幸福。柏拉图先生则把快乐与幸福区分开来,认为,快乐属于人之感性的领域,是一种情欲,是人的感官享受,可是,如果没有人之心灵、思想、观念的参与,快乐也许就是虚幻的,人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克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的欲望,用智慧与德性追求美德和至善。于是,这引出了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种超越肉欲和情欲的纯精神的男女感情,一种纯精神性的爱情。

但是,古希腊的另一些智者则认为,人的物质生活的享受,感官上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德谟克利特说:“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伊

壁鸠鲁先生则认为:人的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而快乐是什么呢?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古希腊的先贤先哲,虽然在何谓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上有分歧,但一致认为: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它与人之德性密切相系,离开人的理性离开人之精神世界,人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

近代英国伦理学家边沁倡导功利主义幸福观,他说:“功利原则指的就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这种功利主义的幸福观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与西方哲人总是纠缠幸福的定义不同,中国古代的贤哲对幸福的看法颇为直截了当,《尚书·洪范》中云:“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尚书》周秉钧注译,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29页)韩非子更说:“全寿富贵之谓德。”“寿”者,长命之谓也;“富”者,财产多之谓也;“康宁”指人之身体健康无病;“攸好德”,意为人们的品行端正;“考终命”,说的是人们去世时无痛苦、无遗憾。而六种不幸则是:早夭、疾病、忧愁、贫困、邪恶和不健康。可见,人们要达到这全寿富贵还真是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唐代的郭子仪近似。他是唐代的中兴之臣,活到了八十五岁的高龄,俸禄丰厚,积财无数,八子七婿皆显贵于政坛,子孙多到几乎无法认全,史载,他对前来问安者,“但颔之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幸福观当然还数儒家的幸福观。孔子曾经赞扬他的高足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3页)孔子又谈到自己的幸福观,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6页)孔夫子和儒家学者皆以道德的修养与道德的实践为人生幸福的极致,外在的物质生活水平如何倒是可以不去考虑的,

所以才有这种“孔颜乐处”的美谈流传于世,对中华民族的幸福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幸福观就比较复杂了,佛教指现实的人的生活无论穷富,皆苦不堪言,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是说,只有放弃现世的生活,皈依佛法,守戒修行念经,终则往生西方极乐,是为幸福的极至。与佛教相反,道教求取的是现实的人生幸福,把“福、禄、寿”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并试图通过服外丹和修炼内丹达到白日飞升,成仙了道,这即是终极的人生幸福。

中国古代贤哲的幸福观尽管也有极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与西方哲人共通的,即:人们生活的幸福决不仅仅在物质拥有的多,感觉上的快乐,更在于德性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充实。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现代人掌握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去求取真正幸福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幸福:幸福=拥有的充实+快乐的情绪+舒适的感受。纯粹的物质性的拥有并不必然导致精神上的充实,因为人之欲望无穷,拥有再多,也不可能满足,如此,安有幸福可言?此时,人们须常常进行纵向的比较,意识到,我们比从前的拥有多了,我们比从前有了更大的发展,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皆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因而弥足珍贵。如此,必可达到一种拥有的充实,获得幸福的感受。

人们的快乐又由何而生呢?快乐是人们对从前与当下生活的慢慢品味和细细体验中油然而生的。快乐缘起于一种外界剌激之后的心境,这时,人们主体性精神性的转换非常重要。比如,生活中必不可免的灾祸发生了,善于生活者,往往可以从内心中加以转换,使之变成某种无关紧要之事,或者可以幽默一下便过去了的事情,于是,他超越了祸患,重新获得了快乐。而缺乏生活智慧者,在逆境中固然忧愁多多,即便是可快乐之事,他也乐不起来,这就不可能有生活的幸福感了。

“舒适”又怎样获得呢?它是在人们平静地享受中才能得到的。舒适是身体的完全放松,也是心灵的无负担无压力无郁闷的状态,而这必须是在人们摆脱各种繁杂的事务,安静安心安定,且全身心地享受才能获取。

所以,幸福的敌人是:欲望无穷,疲身心于名利场,永无止息,这使人既无乐趣,更毫无幸福感可言。或者人们被裹胁在社会飞速旋转的车轮下,不知自持,

晕头转向,生活的节奏太快,根本无法停下来细细地品味生活和体验生活。或者人们的生活太喧哗、太热闹、太动荡不安,以至人们毫无安静下来的时刻,无法真正地有滋有味地慢慢享受。这些状态皆让人无法获得生活的幸福。

可见,何谓幸福人生?它决非仅仅指人之生活水平高而已,更重要的是指生活的品质如何。生活品质意谓人们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心理上健康稳定,心灵中充满着愉快欢乐,精神世界无比的充实。如果我们的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了,可环境更恶劣了,精神更空虚了,社会更混乱了,那又有什么意思呢?那又谈何人生幸福呢?我们要在物质性拥有越来越多的基础之上,让我们的精神更愉快,让我们的心理更和谐,使我们的环境更优美,我们的社会更稳定,如此,我们的幸福度就得到了提升,我们也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人生。

三、人生痛苦

几乎所有的人皆承认:人生中痛苦的量与质都比幸福多得多。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难以避免。有些人在痛苦中沉沦,有些人在痛苦中无奈,更有人因无法承受痛苦而自杀,于是便造成了新的人生与社会性的痛苦。当然,也有许多人因为有足够的生存智慧,能够正面地应对人生的痛苦,且化解之,并因此而超脱了痛苦而获得了人生的幸福。可见,我们的确需要某种观念与行为,来避免人生的痛苦,获得生活的幸福。毕竟我们是人,是万物之灵,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体验痛苦而是为了得到人生的幸福。

我们首先必须透视一下人生痛苦的起因,然后再去寻获消解的良方。

对人生痛苦揭示得最深刻最全面的可能要数佛教了,其提出了人生有八苦的系统学说。何谓八苦?

一曰“生之苦”,此指人出生即是苦,成长过程也伴随着苦,痛苦紧跟我们的一生全过程。仅以做人的难处为例,汉名臣、开国元勋张良深有体会地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且求取一定的功名,必与他人与社会产生某种紧张,于是便有了各式各样的矛盾,磨擦的结果,必是人难做啊!这其中充溢着各种的人生的痛苦。

二曰“老之苦”,此指人的生命必不可免地走向衰老所引发的苦楚。人生在世,追求的是年轻与活力、金钱与享受,可是,人们青春的时光实在是太少太少了。美国《读者文摘》中登有一篇文章,算过更细的一笔帐,以一个人一生六十年计

算,共有21900天,其中睡觉花去20年,吃饭占掉了6年,娱乐游玩要8年,穿衣梳洗打扮用去了5年,行路、旅游、塞车等用掉5年,人们生病大概需要花去3年,打电话要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手脚指甲要10天,等等,剩下多少时间呢?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人们可用于真正展开人生的时间大概只有10年而已。德国人更为精确,也以人生六十年为例,他们的计算结果是:睡觉要花20年,看电视、上网要13年,购物、娱乐等要1年半的时间,交通堵塞花掉2年4个月,打电话聊天要1年,因为对方无人接电话再浪费6个月,赌博花去1年又8个月,参加竞选、投票、游行、年轻时打架斗殴、成家后的家庭内吵架、孩子出生后骂骂孩子又花去了4年又3个月,找东西要1年,打官司用掉3年,上厕所用去1年的时间,等等,最后留给人们真正能用的时间是多少?只有9年又8个月!呜呼,人生苦短啊!青春年华一过,人们渐趋衰老,齿落肤皱失眠不谈,胃口也不好,疾病缠上身,真是老景凄凉,是为老苦。

三曰“病之苦”。人有身,就必有身之病;人有心,就必然有心之病。身之病会引发心之病,心之病也会牵出身之病,反正是,人,不是身有病,就是心有病,时时都有病。有病之人不仅是肉体痛苦,更会让人雄心壮志顿消,理想抱负化为泡影。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一次被误诊患了癌症,住进了医院,他一生精研学术,具有深厚的学养,但面对死亡,亦产生相当大的心灵痛苦,他写道:“我先住在有三张病床的小房间里,左右两边是两个晚期胃癌和肝癌病人,医生确定我是中期结肠癌患者,与晚期两人住在一起,也有其道理。看他们两人十分难受,痛得不停地哼哼叫,我开始问候他们,已无力回答,都是其看护的家人回应的。到了夜里,哼哼声音更响了,我也无法睡觉。我左边的是大约30岁的青年人,痛得更厉害些,因此哼的声音更大,右边是一个60多岁的人,哼的声音小一些,已是有气无力。如果说死已是对人的一种惩罚,为什么死之前还要给人以种种不可忍耐的痛苦呢?假如说死是对生命的超越,痛苦的解脱,那么就应该愉悦地含笑离开人世。本来我在住院前的连续检查中,思想已有所准备,既来之,则安之;不怨天,不尤人;听命运,任自然。然而面对当前两人的情境,禁不住思想上又掀起种种波澜。”(《序:生死边缘的沉思》,载《寻求人生的真谛》,百花洲

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疾病首先造成人们身体上的疼痛,然后又转化为精神上的悲哀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二者交融汇合成病之苦。

四曰“死之苦”。人最怕死,可却人人都必死。人在生活中,各种状态皆可通过努力改变之,惟一只有死是不可改变的。死对人而言,意味着生前的一切全部化为乌有,你的拥有,你的关系,你的心血,等等等等;此外,死后你还很难确定你究竟往那儿去,等待着你的到底是什么,前者使你痛苦,后者让你恐惧。有一首词是这样吟咏的:“临死掉泪珠,万有化成无,抛情千里外,此别终千古。气奄奄,了阳也,一道孤魂走阴司,思乡相隔一层纸,瞅望故园草木孤。”道尽了人们面对死的痛苦与临终前放不下导致的精神性悲伤。

五曰“求不得苦”。人在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所求多多,所欲多多,所获当然也很多。但是,人们无论所获多少,皆觉得不够,皆产生一种求不得所导致的苦楚。特别是,人生在世,总也难顺情遂意,人们想的常常是无法得到,而人们所唯恐避之不及的灾祸却偏偏要降临,这就是人生的吊诡之处,也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

六为“爱别离苦”。人生在世,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地建构出一个关系的网络,最内核的当然是亲属,然后一个人际圈是朋友,再大一圈是同事,最外的一圈是陌生者。一个正常的人,几乎一刻也不能与所有的关系隔绝开来,其内在的心灵需要时时以浓郁的亲情友情人情来滋润,否则其人生无法展开,而其心灵也会完全干枯。放眼前后左右,世间的一个“情”字,倾倒了多少人?又有谁能免得了一个“情”字?少得了一个“情”字?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发现,最亲爱者往往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离异地相思苦,死别尤是碎肝腑。”充分表达了生离死别带给众生的深深的痛苦。

七是“怨憎会苦”。与爱别离苦相反,人们在生活中,常可发现,“冤家路窄”,我们最不希望见的人,我们最想远远离开者,却总是会突然碰面,凑在一起,聚在一块,引发我们无尽的痛苦。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相憎者同在一处,有时避都避不开,让人无奈使人痛苦。

八曰“五蕴盛苦”。佛教中的“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五色纷纭的世界万物,“色”引发人们的“受”;“受”即是人的感觉知觉,有“受”必有“想”;“想”即人们的欲求;有“想”必有“行”;“行”是人们求之于物的活动,有“行”必有“识”;“识”

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分辨区分能力。人生在世,对任何的事与物皆忙忙碌碌于区分,总要使你的我的他的一清二楚,非但如此,“我”不仅要求我的就是我的,“我”还想把你的他的也纳入我的口袋中,这必将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际的与社会的磨擦而遭致无数的挫折和烦恼,产生无数的苦闷与痛苦。

人生有此“八苦”,当然就是“苦海无边”了。

怎么办呢?佛法自有解脱痛苦的法门。人们因有内在的贪、嗔、痴“三毒”,故而有外在的各种所欲与所求。人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眼中的这个似乎是实有的世界万物都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动之中,永无自性,故而是“虚”;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亦非实体,故而是“空”。既“虚”又“空”,我们人又何所求?进一步说,又何能求?若一无所求,那么,便窒灭了人之外在的欲求,进而消弥了一切的人生痛苦,再精进修习佛法,终则通过涅槃超脱了“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获得人生命的永恒幸福。

西方的基督教与佛教不同,它把人生的痛苦归之于人自出生后就带有的“原罪”。《圣经·创世纪》中讲道,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首先是夏娃然后是亚当受到一条狡猾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不允许他们吃的智慧果,上帝大怒,指着夏娃说:“我必多多加增你的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指着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的果子。她必为你的缘故受到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于是便在地球上艰难地生活,并给他们的子孙们带来了永不可磨灭的原罪,而人世间一切的罪恶、痛苦、疾病、饥饿、战争等等,皆是因为人一降生就带着原罪而引出来的。

在人生痛苦的起因问题上,佛教讲的是痛苦源于众生主观上的贪、嗔、痴,基督教则讲人间的痛苦出自于先验的原罪。这样一些解释的模式可以促使我们深思,让我们获得观察痛苦的某种视野。但如果从现实普通人的生活而言,人生痛苦与否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人的身体的健康程度,二为人们生存生活的条件;三是自我的精神境界。

从人之身体来看,要免于人生痛苦,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身体始终是我们生命与生活之“本”,此“本”不立、不固,其他一切皆为虚幻。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即便有甲天下之财富,又那能享受分毫?既便有天下的美色,亦无法消受,与己无关;即使有九五之尊又有何用呢?所以,健康的身体是消解人生痛苦并获得人生幸福的基础。

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条件有先天与后天之分。许多人有智慧的大脑,富裕的家境,或有着天生丽人的胚子,或长有一副金嗓子,以及巨人般的身材,等等,他或她就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比没有这些先天条件者要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根本上而言,人生中先天的条件固然有其作用,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人们后天努力的程度如何。我们常可看到一些人,他们把自己人生中的挫折与痛苦归结为没有好爹妈,命不好,机遇不行,等等,这是很错误的。这样一些想法与做法,会消融掉人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努力,让人沉沦、放弃、麻木,终必饱尝许许多多的人生痛苦的滋味。实际上,生存与生活中的条件是变动性相当大的,人们可对其损之或益之,以改变自我人生的命运轨迹,从而避免人生的痛苦,获致幸福。这才是人们所应该树立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精神境界高低在人们生存与生活过程中遭遇痛苦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精神境界主要由文化素养、胸襟、智慧、人生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组成。有着较高精神境界者,可以高瞻远瞩,预见人生未来的发展状态,从而采取某些措施避免人生灾难的发生,减少生活中的痛苦。此外,在人生痛苦必不可免地降临时,又能够用高超的智慧解析之,用广阔的胸襟包容之,以非凡的气度化解之。这样,一者免于人生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能够化解人生的痛苦,如此必可拥有人生的顺畅和幸福。

人生的过程虽然免不了有痛苦,甚至痛苦多多,但人出生于世,决非是为了忍受痛苦,而是为了获得幸福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消解人生痛苦的能力,凝聚化解生活灾祸的智慧,终则使我们的生存更为顺畅,我们生活更为幸福,我们的人生更灿烂辉煌。

作者简介:郑晓江,1957年6月生,江西省万载县人,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

事,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尤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

葛晨虹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少年存在着生命漠视和生命困惑问题,表现为近些年青少年的自杀与杀他等极端社会问题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和青少年所受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及人生成长中社会大环境价值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必须对今天所处的社会大教育环境,尤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三生教育”欠缺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

一、社会教育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教育和人性启蒙教育。

20世纪60年代始,一些国家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等社会问题高发,人们开始反思并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问题。近些年在我国,无论是屡屡发生的杀人案件,还是残待戏虐动物的事件,或是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感到迷惘的“活着没意思”的感受,都暴露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儿戏感。

教育应当使每一个人关注生命,认识生命,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感的人,无论对自己生命和人生,还是对动物的生命,甚至对他人的生命,都会采取漠然、轻视的态度,甚至会在残虐生命中寻找发泄和快感。在生活中也一定不懂得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这种人在人性上是单面的、畸形的。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都应该十分重视这种生命教育等基本的人性启蒙教育。

我们现在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学者说是“迟来的教育”,但也正说明青少年生命教育任务十分迫切。我们也庆幸地看到,近些年一些地区或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然而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热爱生命,珍视生命,除了基本的生命教育外,还必须加以生存能力培养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热爱生命必须和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生活能力结合一起,才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最优教育效果。云南省教育厅提出的“三生教育”理念,涵盖了生命、生存、生活等相关内容,

应当说比单纯的生命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需要。事实上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意识塑造时,除了进行必要的生命认知外,必须进行其他方面的人生观教育;除了正面

进行教育引导外,还必须对社会中存在负面影响因素加以制约,以使各种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甚至被杜绝。

二、社会应更加注重爱心教育。

一个真正有爱心、自爱、爱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不会有作践自己、仇视残害他人的冷僻阴暗心态。然而我们的爱人尊人教育显然还不到位。从家庭教育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过分纵性溺爱子女,“小太阳”在家里唯我独上,说一不二,对父母亲长缺乏起码的尊敬和爱心,长不长,幼不幼,必会养成纵性执拗、自私自大的不良品性;二是对孩子过分压制严管,不论出于对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态,还是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耐心,总之动辄严加训斥甚至打骂,在这种环境中未成年人极易形成冷漠和仇恨的情态。

近几十年学校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价值倾向。受应试教育的导向,许多学校教育重心在知识智力教育和精英培育上,一方面爱心教育尊人教育基本不占什么分量,另一方面某些学校、教师在对待优、中、差不同学生时,不自觉采用不同的目光和关爱态度,这很容易使部分非优学生产生心理失衡,放弃自我,自暴自弃。

生命、生活教育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爱心培育开始,自爱,也爱自己的父母家人,爱身边的人;也爱生活中的动植物。一个内心充满爱的自尊而尊人的人,是不会漠视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所以,生命意识塑造中一个重要和首要的任务,是从培育爱心开始。

三、社会教育中欠缺人际沟通、人际合作素质的培育。

人际沟通合作素质不仅是现代人竞争、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保证人的心灵完整和健康生命意识的一道防线。如何克服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独生”环境,引导培育他们超越“自我中心”和孤独感,这可能是今天青少年素质培育中的一个新课题。社会教育应使每一个人具备起码的“他人意识”和沟通能力,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与他人和社会沟通顺畅和谐相处,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互爱、信任的开放互动多的关系。“三生教育”理念,就是把“生存能力”教育当做生命意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来加以强调的。许多对生命的漠视和困惑,就是由青少年生存能力欠缺而导致的。

沟通合作等生存能力培育的意义还在于,一个人只有保持一种与他人和社会和谐愉快相处的开放心态,才可能防止由内向、孤僻、自我封闭而引起的种种心理扭曲和病态。分析诸多变态、有心理疾病的人,及人格扭曲的人,童年经历中甚至成年后都缺乏与他人甚至亲人和睦相处的能力。一个孤僻、封闭、甚至仇视他人和社会的心灵中,很难生长出热爱生命、尊重并关爱他人、有责任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四、消除“暴力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形成的误导。

全社会要积极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但同时也要注意抑制社会环境中不良的负面的诱导因素。青少年处在由无知不成熟向有知成熟方向发展,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可塑性也非常大。近些年社会存在的许多网络游戏内容以暴力为主题,孩子们游戏娱乐间把“打”、“杀”、“消灭对手”意念不知不觉灌输到了脑海和心灵中。多起青少年杀人犯罪案例研究表明,罪犯就是在暴力游戏中诱发了“对神秘杀的崇拜”,而理想“成为一个神秘杀手”,最终

走上犯罪道路。孩子们在游戏机、电视、光碟上潜移默化了解到的生活概念,是用武器和凶器而不是其他沟通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所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阻止暴力文化不应有的泛滥,使之不受“暴力形象”和“暴力规则”的误导,是全社会今天应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的重要问题。

另外,虚拟世界的非真实性、隐匿性,使人们在网络行为中可以随心所欲,极尽想像和创意,当然就会在某些方面不守规则的做自由任意的事。在网络行为中可任意打杀而不负法律责任,人也可以死而复生。虚拟世界的这一切使人们体验到的是另一种“游戏规则”,不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混淆这两个世界,不自觉地把虚拟世界中的随心所欲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意识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在现实真实世界也做出随意践踏人的生命的事情。因此,社会应对网络文化和网络生活加强管理并进行必要的教育干预,这一点对青少年健全成长尤为重要。

总之,社会出现的种种青少年生命漠视和生命困惑的现象问题,以及种种青少年不健全心态和畸形人格方面的问题,和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及其生活环境相关。所以,改善以往教育概念,在全社会树立“三生教育”理念,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方面。同时,“三生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事,是全社会长期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该一起努力,重视“三生教育”,改良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

作者简介: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9个小学生三生教育案例

9个小学生三生教育案例 作者:佚名日期:2010年05月10日来源:互联网 个案一: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 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个案二:小毛的妈妈经常为孩子急得哭:小毛迷上了游戏机,一次,一次,又一次,妈妈把小毛从游戏机房拽回来;一次,一次,又一次,小毛挡不住游戏机的诱惑,偷偷溜进游戏机房,急得没法子,小毛妈妈只得每天提前到校接小毛,回家看书做作业;双休日更是形影不离。 评析:表面上看,孩子没有去玩游戏机了,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转过来,因为小毛学习时仍三心二意,成绩依然如故,从客观上讲,游戏机动感强烈,内容新奇多变,色彩鲜明,极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主观上讲,小毛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而他很容易将注意离开学习而指向于游戏机,这就造成了,小毛对学习三心二意,对游戏机可却是一心一意;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玩游戏机注意力可集中了! 方法: 1用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吸引孩子,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带孩子上公园走走,踢踢足球,买些孩子喜欢的读物,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机引开去,不要急着硬逼孩子学习,因为孩子本身就不爱学习,正如你“强按牛头”,牛仍然不会饮水一样。 2、引导孩子逐渐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开始时可以提出少量学习任务,以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学习任务,自己完成,自己督促检查。

三生教育开展意义及路径

三生教育开展意义及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受到长期传统的生活成长理念的影响,很多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模式,十分关注立足于校园中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动手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尤其缺乏重视。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社会实践这样一个综合锻炼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平台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不明确,准备不充分,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多以参观、访问为主,缺乏创新意识与竞争观念,实践内容设置有待科学化,使之能够满足不同年级和专业的需要,并与时代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相适应。大学

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优化实践模式,在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下,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使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现今虽然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和保障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能落实的情况。 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安排等方面,存在“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现象,活动结束后不能有效地总结或者只是流于形式的总结,指导老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缺少“借题发挥”式的具体教育,这些都将造成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够深刻,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

三生教育教案

《三生教育》教案 城关镇保障小学五六年级教学目标: 1、“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2、“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3、“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出学校的德育品牌。 二:教学内容: 1、三生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尤其是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环境等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生命

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使教职员工更加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生态教育,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 二、“三生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1、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

三生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毕节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生教育—《快乐的每一天》主题班会教案 班主任:杨淑芳 班会主题:三生教育—《快乐的每一天》 活动时间:2012年6月15日 活动地点:毕节实验学校五(3)班 活动对象:全班同学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很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引领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 2、知道生活中常会有一些让人不快乐的事情,了解一些使自己和别人从烦恼为快乐的方法。 3、懂得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同乐,长久的,集体的快乐。知道分享快乐是建立幸福感的基础,并愿意与大家分享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体验、分享快乐 难点:在活动中不断修正学生的认识,懂得快乐的真正含义。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快乐卡。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课 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二、说快乐。 1、当你快乐时,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是什么?(笑) 2、师生谈快乐:你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时候感觉很快乐呢?(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快乐的经历,教师从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让我们快乐的事。)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快乐,只要你热爱生活,有双善于发现快乐的眼睛,你收获的一定是快乐。 3、师生忆快乐:课件展示与学生有关的生活中的各种快乐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快乐。

小结: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同乐、长久的、集体的快乐。 三、找快乐、走出烦恼 1、生活中也不总是阳光明媚,我们也会遇到烦恼,你遇到的烦恼有哪些?(学生谈) 师过渡:看来,你们的烦恼还真不少!烦恼好似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找到一些好办法把烦恼赶跑! 2、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烦恼时是怎样自己帮助自己变快乐的呢?课件《阳光总在风雨后》 师生交流: 生1 :看电视节目。 生2 :唱歌,打球。 生3 :对着山,海大喊。…… 师小结:同学们的方法可归为①情感迁移。②倾诉。 3、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方法: 1、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双关图。师生交流,得出③换个角度问题。 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了三个排除烦恼办法,希望大家能利用好,让自己快乐每一天。并把它传递给我们周围的每个需要的人。 四、、分享快乐 1、完成快乐卡,分享学生的快乐。 2、送出快乐卡,分享现场老师的快乐。 小结:分享是一种快乐,分享是一份幸福,懂得分享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五、活动延伸 亲爱的同学们,快乐每一天,每天快乐过,让我们伴随着《快乐每一天》的歌声,把嘴角翘起来,祝大家快乐每一天!

[小学]四年级三生教育教案

[小学]四年级三生教育教案 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生命的瞬间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命非常的脆弱。 2、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做哪些事情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应该教学目标去尝试。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要爱护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 珍惜生命。 1、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命非常的脆弱,我们不应该尝试去做一些教学重点危险的事情。 2、让学生明白怎样爱护我们的生命。 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我们的生命非常的脆弱,我们应该爱惜生教学难点 命。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 第一课时活动一看视频,导入课题 1、让学生观看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看了这段影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 2、看了这段影片,我们知道了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在危险面前,在灾难面前,也许是一分钟,也许是一秒钟,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就会在我们的面前离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命篇的第一课《生命的瞬间》。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活动二读小故事,知我们的生命非常的脆弱

1、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起读一读第2页的资料导读的两个故事,教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这两个故事分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读了这两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小结: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说没有就没有啦,对 于我们脆弱的生命,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3、小组合作,表演这两个格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生命的脆弱。 活动三活动体验,明白生命的脆弱 1、回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所经历的危险事件,各小组将自己的事情连在一起,列成现状图。 2、说一说这条线状图让你明白了什么, 活动三分析讨论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是非常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丧失宝贵的生命,比如说:(教师出示课件) (1)一个不会游泳的小女孩到农村的小水沟里游泳,结果被水淹死啦。 (2)几个小朋友爬到树上掏鸟窝,从树上跌下来,摔伤啦。对于上面的两个事例,你想说什么呢,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事例。活动四总结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也许在一刹那,也许在一瞬间,我们的生命就会消失,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考虑一下它是否危险。 第二课时 活动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三生教育的应用现状及其意义论文

三生教育的应用现状及其意义论文 所谓“三生教育”的三生是:生命、生存和生活。这既是三生教育的主旨,也是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在生命上的轻视,在生存中的发展,在生活下的迷茫。三生教育是一个解决方案,我们探究三生教育的提出背景不难发现,其所针对的问题是教育在学生心理建设上的缺失,根本上仍然是制度的问题。 一、三生教育的应用现状 三生教育是2021年,罗崇敏于云南提出的。其试图解决的问题与1991年提出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但是由于其地域性的限制,在大范围的推广上显然比之后者来得逊色。截至日前,全国21个省、市、区已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了三生教育,其中11个省份使用了“三生教育”的系列教材。 二、推广三生教育所需面对的问题 1.时间上的问题。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时段在律法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各省、市、地方等都不尽相同。例如北京规定中小学早间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点,济南则为不得超过8∶20;河北规定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广东则为7个小时。那么在课时较少的地区,如何保证学生接受三生教育的时间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校方而言,侧重于主抓成绩是无可非议的,这也是体制上的要求。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的能有所受益,如何协调保证三生教育的开课时间便尤为重要。 2.形式上的问题。2021年10月21日,昆明召开的云南省三生教育大会上发布了第四版的三生教育教材。我们不停改进教材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之于人生观的教育较之科学知识是截然不同的,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衡量标准的确立,科学知识的学习会有一个确切的分数;而人生价值观的却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其向上,至于何种高度是及格线,我们无法确立。如此的话,我们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目标不同的两种活动行为,我们是否应该采取同一种方法既落之于书本,习之于课堂进行呢? 3.阶段上的问题。E.H.Erikson是美国的精神病医师,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提出人的一生有八个心理阶段,因为大学的教育基本是开放式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八个心理阶段中的影响跨度大概有三个:一是学龄初期(3-5);二是学龄期(6-12);三是青春期(12-18)。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与弗氏性心理学的 initiativeVS.Guilt,industryVS.inferiority,iderntityVS.Roleconfusion三个阶段是平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生这几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而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所以针对其的教育亦应不尽相同。

三生教育.班会记录

“三生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记录 六二班 一、活动主题:“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让生命之花絢丽绽放” 二、活动时间: 9月25 三、活动地点:六二班教室 四、活动目的:落实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促使学生提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而努力奋斗的坚强信念。 五、活动过程: ⒈班主任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指的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 2、引导学生理解“三生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帮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我们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理解人生的意义。 4 领悟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做到知己(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知物(爱护自然界的其他生命)。 5 提高生存技能,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能够合法、科学、高效地解决安身立命的生存问题,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 总之三生教育”帮助我们学习希望。生活本身是难以预测的,有许多意外与不可避免的事发生,要我们在各种灾难面前,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在孤独寂寞中,在各种艰难处境中,在大病侵袭时,在突遇“灭顶之灾”时等,仍然能够憧憬未来

小学二年级三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三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杨海莹“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要求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学生将带着学习和磨炼的厚礼,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的终极寄托。鼓励每一位学生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和矛盾,畅所欲言,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正在走向富强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健,更有爱心,更富于创造力的新一代来继往开来,让师生携起手来,为明天更加健康的生命之花,更加和谐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生态教育”,强调“珍惜生态,关心社会和自然”。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以全面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起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育优质、均衡、快速的发展。特拟出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通过有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从小建立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意识,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符合《三生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三生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认识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

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之味 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三生教育心理阶段分析

三生教育心理阶段分析 本文作者:陶漫莉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一、三生教育的应用现状 三生教育是2008年,罗崇敏于云南提出的。其试图解决的问题与1991年提出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但是由于其地域性的限制,在大范围的推广上显然比之后者来得逊色。截至日前,全国21个省、市、区已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了三生教育,其中11个省份使用了“三生教育”的系列教材。 二、推广三生教育所需面对的问题 1.时间上的问题。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时段在律法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各省、市、地方等都不尽相同。例如北京规定中小学早间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点,济南则为不得超过8∶20;河北规定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广东则为7个小时。那么在课时较少的地区,如何保证学生接受三生教育的时间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校方而言,侧重于主抓成绩是无可非议的,这也是体制上的要求。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的能有所受益,如何协调保证三生教育的开课时间便尤为重要。 2.形式上的问题。2011年10月21日,昆明召开的云南省三生教育大会上发布了第四版的三生教育教材。我们不停改进教材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之于人生观的教育较之科学知识是截然不同的,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衡量标准的确立,科学知识的学习会有一个确切的分数;而人生价值观的却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我们

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其向上,至于何种高度是及格线,我们无法确立。如此的话,我们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目标不同的两种活动行为,我们是否应该采取同一种方法既落之于书本,习之于课堂进行呢? 3.阶段上的问题。E.H.Erikson是美国的精神病医师,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提出人的一生有八个心理阶段,因为大学的教育基本是开放式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八个心理阶段中的影响跨度大概有三个:一是学龄初期(3-5);二是学龄期(6-12);三是青春期(12-18)。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与弗氏性心理学的initiativeVS.Guilt,industryVS.inferiority,iderntityVS.Roleconfusion三个阶段是平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生这几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而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所以针对其的教育亦应不尽相同。在学龄初期这一阶段,儿童表现为订立目标,制订计划,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罪疚感。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品质(virtueof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这个阶段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父母,三生教育考虑周全的一点是教材的编订上,幼儿园阶段分为学生和家长两册。在这个时期,应该通过父母去给孩子作出积极的引导,并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学龄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从所要学的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virtueofcompetence);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incompetency)。这一阶段老师对儿童人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践行三生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践行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的合称,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在心理健康课中渗透“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构建教育和谐的基础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一种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在中学校园里的自杀、故意伤害和自残现象呈上升态势。此时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此时是身心迅速发展,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有效引导。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珍爱生命、生存智慧、健康生活等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三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1、在心理健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的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进行各项活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不只是设定固定的课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年本校出校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初一年级的同学因病死亡。对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特意设计了特别的心理课,与这位同学告别。 在心理课上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 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应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 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2、在心理健康课中渗透生存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21 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并培养在生活中、社会中的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 在讲授《青春期自我保护——远离性骚扰》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景。情景一:小伶是一个初二女学生,和同学去文具店买笔,一个中年大叔在文具店里挑笔,一边往小伶身边靠,一边问小伶挑哪支笔,同时盯着小伶看,并且从小伶的身旁过去的时候,故意蹭到小伶的身

小学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曼海小学四年级年级“三生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三生教育”即生命的教育、生存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命是人生的开始与结束,生存是人生的承受与挑战,生活是人生的付出与收获。人,只要你活着,就必须面对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其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教育,则是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让所有的人来:关爱生命、懂得生存、学会生活。 生命的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正确的生命观,教授学生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认识生命的短暂与可贵,告诉他祖先的训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帮助他回忆自己成长的点滴,让其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自己的价值。使他记住一句话: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启发他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关爱生命”是我一直都信仰的话语。不仅是我,也包括你和他。 生存的教育,是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坚定的生存下来。我理解的“生存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生存”。所谓懂得,就是要让其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上学会处理各种在其年龄阶段能够应对的生存障碍。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经磨灭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本领。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让他们学会一个主题---今天我当家。有一句古话不是经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一句话这么说来着:做生活的穷者。所以,我们把二者合并,让现代的孩子学会“当家”,学会做“穷者”。 生活的教育,都说人是被自己打垮的,但我却说,人是被生活打倒的。因为,被自己打垮的人注定是不会生活的人。每个人,包括小孩子,都想做生活的强者,但连生活的真正意义都不了解,还谈什么强者。所以,要做强者,必须先学会生活。学会生活,就是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了解生活的规则,掌握生活的航标,创造自己的未来,努力达到健康、幸福、和谐。小至个人,大到国家,生活总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国家奋斗的生活,拼搏上进、展翅高飞是个人追求的生活。生活的教育,是要让每一个人成就自己健康的理想,成就绿色的生活。所以,我要说:学会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

三生教育常识

三生教育常识 1、“三生教育”就是什么教育得简称? 答:“三生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得简称。 2、什么就是“三生教育”? 答:所谓“三生教育”,就就是要通过教育得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树立正确得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得主体认知与行为过程。也就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得力量,激发学生得主体认知与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目标过程。 3、什么就是生命教育?它得主要任务就是什么? 答: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得意义与价值得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得存在与发展规律,认识个体得自我生命与她人得生命,认识生命得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她物种得生命存在与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得生命观,领悟生命得价值与意义;要以个体得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她人、自然建立与谐关系得过程中,促进生命得与谐发展。 4、什么就是生存教育?它得主要任务就是什么? 答:生存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得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得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得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与谐发展得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得生存追求,学会判断与选择正确得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与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得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与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得问题。 5、什么就是生活教育?它得主要任务就是什么? 答: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得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与人类幸福生活得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得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就是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与公共生活等组成得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得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

“三生教育”感悟体会

“三生教育”感悟体会 我园开展“三生教育”课程已近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边学习边运用。刚开始,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是“三生教育”,更别说是要运用于教学中了。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及学习,我不但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同时还明白了“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少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少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少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少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少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少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少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少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少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11月26日,我园组织开展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感恩节活动,活动邀请了每一位少儿的家长来参加,在活动开始前,我请家长们说一说什么是感恩节?为什么要过感恩节?可让我吃惊的是,居

然没有一位家长能站起来说一说。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还是害怕自己在孩子和众多家长面前说错而不回答。不过,我班的情况有些特殊,全班34名少儿,有31名是傣族少儿,他们全是附近一些村寨里的居民,家长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也无从回答我的问习题。这让我又一次感到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在活动中,我认真讲解了“感恩节”的意义以及我们这次活动的教育目的,让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有所了解,通过讲解,家长们有所觉悟,少儿也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节,许多家长还主动讲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说出了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和感恩的话。在我班教师的组织下,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亲手制作了爱心卡片,并在爱心卡片上写下了许多祝福的话,孩子和家长有的是感恩父母的,有的是感恩朋友的,有的是感恩老师的…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少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少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作爱心卡片挂到了少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通过这次活动,促进了少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了少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我班少儿似乎更加懂事和有礼貌了,家长也时时主动配合好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教育融入在一片和谐之中。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三生教育”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少儿的健康成长,着力开启少儿心智、培养少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小学“三生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三生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小学“三生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提要:组织开展敬老院献爱心活动。通过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给老人洗漱梳理、陪老人聊天等尊老、敬老、助老行动,感受生命易逝,珍惜青春年少的生命时光。 于房地产E网 小学“三生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姜堰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切实开展“三生”(生命、生存、生活)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特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生活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生活过程中,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实现和谐发展。 二、活动宗旨 以“三生教育”为主线,贯穿学生安全教育始终,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让广大师生领会“三生教育”的内涵,充分认识“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依托各种“三生教育”活动,创

造浓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的氛围,为以后持续进行“三生教育”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开展“三生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三、活动主题 热爱生命、学会生存、了解生活。 四、方法与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2月下旬——3月上旬) 1、健全组织:成立领导小组。 为使“三生教育”活动开展扎实有效,不走过场,学校成立领导小组。 “三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z 成员:z 2、制定计划,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学校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各班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3、宣传发动:主要通过晨会、学校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对该项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宣传教育。发一封倡议书,开好动员会,布置横幅标语,播放有关歌曲,设校园活动网页,为活动开展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实施阶段(3月下旬——11月底)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统称为三生教育〕的概念、意义、基本途径

---------------------------------------------------------------最新资料推荐------------------------------------------------------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统称为三生教育〕的 概念、意义、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统称为三生教育〕的概念、意义、基本途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统称为三生教育〕的概念、意义、基本途径生命教育概念及其意义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概念及其意义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 / 4

生活教育概念及其意义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体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 安全教育的意义、途径: 意义: ①有利于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的公民;② 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③ 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 途径: (一)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

三生教育作业

3、教学设计 《小树小树快长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产生奥名。 2、增长学生对生命的了解知识。 3、增长学生对种树的知识的了解。 学习难点:了解植物世界的奥秘,学会科学种树。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吗?一棵小树要长成大树,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你来谈一谈吧。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走进植物世界 问题:你喜欢文中的那颗小树?为什么? 要求:1、独立学习课文,思考:你学会文中的哪棵小树?为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3、各小组拍代表交流分享。 活动二:情感体验 问题:我们在种树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我们在种树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5、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6、各小组交流分享。 本课小结:所有的植物和我们一样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4、列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该如何实施。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