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数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_朱洪举

论数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_朱洪举

论数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_朱洪举
论数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_朱洪举

摘要:使用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近年来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包括“传承”和“推广”

两个方面。就“推广”方面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注意充分挖掘数字媒体虚拟空间体验性的特征。就“传承”方面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注意充分挖掘数字媒体是一种分众媒体的特征。数字技术的核心必须以内容为主,过度娱乐化会消解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字媒体;分众媒体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4)04-0039-04

中国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像书法、诗词等艺术中蕴含着美好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文化不仅可强化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断的冲击,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与商业化社会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急速消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推广,综观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以志愿者深入到社区进行传统文化普及的非赢利性民间公益方式,如逄飞组织的一耽学堂,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都收到较好反响;第二种是在古代保留下来的书院进行讲学的方式,如中华孔子研究会理事郑军在江苏江阴文庙明伦堂进行讲学;第三种是利用传统大众传媒方式,如易中天、于丹等人利用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第四种是利用网络媒体写作的方式,如马未都、王立群等学者除了电视讲学外还充分利用博客的方式来

传播传统文化;第五种是文学商业性网站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如《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等网站都开设有古诗词写作栏目,其中《红袖添香》网站本身一开始就是从古诗词起家;第六种传播方式是网络游戏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进行品牌化经营,如2008年网络游戏《梦幻西游》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已接近232万;第七种是以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的数字出版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属于全人类共有财富,所以少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此很多门户网站均有非常有特色的电子杂志,这些杂志的文字和音乐、动画效果配合得非常成功,远超传统纸质杂志;第八种是新出现的一些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如萧冰为世博中国馆公共休闲区设计的座椅装置《荷塘清趣》等作品。

由以上几种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看出,除前三种外,后面几种都有意识地使用了数字媒体进行传播。

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种载体主要以数

作者简介:朱洪举(1978—),河北广川人,博士,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论数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朱洪举

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形式呈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逐渐占领文化传播的舞台,它有传统媒体所不能相比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性。如何在数字媒介环境下让更多人接受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在技术平台搭载后提高内涵建设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目前主导数字媒体的文化形态主要是大众娱乐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注重修心养性的高雅文化,这种文化在利用数字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是否会失去其内在精神?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不是言传而是意会,而数字媒体时代更多的是程序和程式化,体现不出千年来的文化韵味,对意会更是无从体现,因此,价值观的不易表达,使得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时代的迷失,倒是情理之中的事了。”①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可用来分析以上问题。数字媒体是一种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本身必然会影响接受者对内容的接受,京剧昆曲在古代楼台歌馆中的传播同在上世纪70年代收音机中的传播以及当下数字媒体的传播效果都不相同,这种不同并非指谁优谁劣,而是说各有特色,或者说接受者接受的内容已粘附了传播手段本身体现出的精神或文化。如古人在楼台歌馆中对戏曲的接受恐非只有戏曲本身,还可在看戏时相聚叙旧,随时可能还有叫卖者的吆喝声,这个空间将其特有的悠闲随带着戏曲也一并传播到接受者那里。同理,数字媒体传播的戏曲,亦恐非戏曲本身,我们可随意点击自己喜欢的戏曲,如果兴致上来可连续看完十几部,如果临时有事可中断以后有空再看,看完还可将自己的看法发表出来和别人讨论,甚至将自己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与别人共享。由此可见,数字媒体传播的戏曲也粘附了这种传播手段本身独有的气息,一起传到接受者那里。这是一种必然现象,我们谈论的传统文化都是某一种传播媒介中的传统文化,没有脱离媒介而存在的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在虚拟空间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都可表现自己、留下自己的痕迹,人们可体验多个角色,在自我观照中获得快乐。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媒体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使其为传播传统文化所用。

传统文化的传播大致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承传统文化;二是推广传统文化。

(一)就“推广”方面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注意充分挖掘数字媒体虚拟空间体验性的特征。

后工业时代文化的特性在于拟真性与可体验性,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基础不再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是建立在多重拟像(simulacre)伪相之上的幻境。这是《骇客帝国》中身处幻境而不觉的尼尔突然被告知的一个‘事实’。这个新的伪构境世界的生成元素就叫拟真(simulation),而由这种代码(code)自我模拟的超级真实(hyperréel)建构起来的伪构境世界则叫超级现实(hyperréalité)。”②数字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点即其虚拟技术带来的拟真性。阿根廷作家比奥伊·卡萨雷斯在《莫雷尔的发明》中写了一个登上神秘海岛的逃犯,他发现在岛上有一个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地下室里有一台奇怪的机器。岛上有一群奇怪的人,他很快爱上了其中的一位女士,可这位女士却对他视而不见,最后他发现这岛上的一切都是影像的复制品,都源自于莫雷尔的发明,即地下室里的那台机器,他喜爱的那个女士也只是一个影像而已。今天的虚拟技术已基本将卡萨雷斯写在上世纪小说中的预言变为现实。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如头盔显示器、立体眼镜、讯息手套等与虚拟环境发生器产生的虚拟环境交互感应,便可有全身心沉浸于其中的感觉,这种被虚拟环境所激发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所体验到的世界甚至让接受者感觉比现实世界更真实。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以后甚至不用传感设备,直接就能进入虚拟场景中。

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IBM公司与故宫博物馆合作开发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便是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拟真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的典型案例。“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是主要利用3D建模技术,为那些不能实地到紫禁城的游客在网上打造的一个虚拟场景。它不同于传统网页,而是一个可供游客完全沉浸式操作、与实际所处紫禁城场馆位置相呼应的虚拟世界。其中共有6

条游览路线,参观者可选择任何一个地方,甚至还能进入现实中一般不对外开放的太和殿。

在“虚拟紫禁城”中很多重要文物或建筑都有文字注释其历史与用途,访客只需用鼠标点击就可获得这些信息,还可以从360度任意角度查看文物的细部特征。参观者可根据自己喜好设定一种身份选择相应服装进行游览,如臣子、皇室女眷、皇妃、皇室艺术家、宫廷太监、皇子、公主、禁军头领、皇室侍从等角色,游览过程中还能见到其他的游客,游客间可以相互交流,还可以虚拟身份来参加射箭、斗蟋蟀、围棋等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也可参观如“皇帝御膳”、“宫廷绘画”的场景。参观者如果特别喜欢一个地方,还可给自己拍照留念然后将照片上传到网络社区。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认为数字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速度推动着博物馆公益性、公共性核心价值的全面实现:“我们采用数字技术除了记录故宫修缮中的检测、测绘、方案、材料、选材等内容外,同时对修缮工艺方面也进行了记载。因为现在懂得传统工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很多记录工匠‘绝活’的数字内容将留给后人作为修缮的依据。”③

“虚拟紫禁城”为广大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普及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除了利用3D建模技术创建虚拟场景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数字媒体用在装置艺术中来创建真假并置的体验空间,让超现实的场域进入现实场域中来。邢宏建先生指出将数字媒体应用在装置艺术中,通过使用者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

—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④

在此方面,萧冰为世博中国馆公共休闲区设计的座椅装置《荷塘清趣》便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作品。该装置中的桌子上方悬挂投影仪,桌上铺白色宣纸及毛笔、砚台、印章等文房用具,坐在椅子上如同进入了古代读书人的书房。坐下来后桌面会展开一片水墨画风格的荷塘,若拿起印章放在桌面的水塘上,塘里的小鱼会四下散开,若放到荷花上,落在上面的蜻蜓便会飞起来。人们在此怡情悦性的欣赏过程中自然会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智性文化,而是身心合一身心俱修的文化,这里所谓的“身”,即需要身临其境地感觉与体验,需要优游涵泳,方能真正得此文化之精髓。而数字媒体的特征也在于它能通过虚拟技术给我们创设出一个可供体验的空间,由此,传统文化便不是死的文化,而是声、色、香、味俱全的活的生命体,是活色生香的珍品佳肴。

因此,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者应思考如何挖掘文化资源中的体验优势,以符合数字媒体传播的特性。如周易文化在以往传统媒体中多是采用讲解的方式,但周易文化有很重要的一项即易占以及根据占卜结果解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接受者亲身体验方能领悟此中隐含的哲理,数字媒体可以尝试提供形象有趣的解卦渠道,与接受者形成互动,并融入音乐影像,给接受者以新奇深刻的周易文化体验。除周易文化外,书法、诗词等文化都可利用数字媒体开辟类似的体验空间。

(二)就“传承”方面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注意充分挖掘数字媒体是一种分众媒体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不仅仅是有着地域性与民族特色的文化,而且很大部分还是有一定接受难度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除民俗文化外主要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四书五经之类的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传播主体的高雅文化,由于其阳春白雪的特性使得此文化的接受有一定难度,如书法所涉及的文史功底、临摹体会以及人格涵养,诗词涉及的历史典故、体式格律等,往往需要高程度的教育与长时间的修习,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其受众较少。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趋利原因,导致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只能照顾大多数受众,而将少数人的特殊需要与兴趣忽略掉。这种现象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常见,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海卫视的“文化中国”、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等节目,这些节目涉及的多是传统文化,且多是观众

喜闻乐见、具有娱乐性的内容。易中天、纪连海等人用说评书相声的方式讲历史,甚至把一些时尚的现代概念加于品评当中,对历史文化进行娱乐化庸俗化地处理,化正史为演义,多搞噱头,引起专家学者甚至包括很多国学爱好者的非议与不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电视毕竟属于大众媒体,为提高收视率只好走大众路线,“为了让节目更精彩,每个名家在录制节目前,必须进行试讲。通常情况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打字员是第一道评审。‘如果他觉得打字很累了,这说明这个老师讲的效果不大好。如果他听得很带劲,打字不觉得累,那证明老师讲的效果好。’这样做的结果是,《百家讲坛》把一个学者变成了说书人、讲故事的高手。”⑤

但在数字媒体传播环境下,以上这些问题可迎刃而解。同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属于不同层次的人士,可以组成自己的小组在网络上交流,甚至相互在某一个城市发布活动广告,然后三五知己相聚切磋,如现在的“豆瓣网”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网站。尽管有些东西不是受大众欢迎,但可能受“小众”欢迎,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这样的文化,我们很难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大众文化,但它至今仍有生命力,仍有一些人喜爱这种文化,这些人散落在各个地方,而网络空间能够把这些人汇聚起来,形成现代社会由个体自发组成的志趣“共同体”,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数字媒体又是一种分众媒体。由于其采用数字技术而呈现出的“交互性”特征,使得其能够根据受众的需求而提供不同的内容。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找到数字媒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数字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逐渐会脱离传统大众媒体的娱乐主义单一化路线,而走向面对接受者个体的分众模式,因此,其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应避免单一模式,不必一味追求通俗易懂,对传统文化强调原生态、不过度干涉,讲究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保留一定的学术性是可采取的另一较佳路径。这一点尤其对一些已经濒危的特殊技艺的传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针对“虚拟紫禁城”项目也指出:“尽管采用大量的3D建模技术重现的文化遗产能让公众在交互、娱乐中了解文化信息,但这只限于浅层面的普及工作。数字技术的核心必须是内容为主,过于娱乐化会把真正的文化内涵给消解。”⑥

当然,我们需要警惕数字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容易使人产生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虚拟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给人带来文字、图像处理等多方面的便利,也可能会导致人对数字技术的依赖。人们很容易用计算机打出一个篆体字,但若自己动笔却不会写,现在很多人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改变此现象成为一项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人们很容易用计算机检索古典文化中的一个知识点,但这也导致很多人对电子检索工具的依赖,没有了背诵的童子功,自然会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另外,数字媒体的虚拟空间也可能会弱化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力。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数字媒体的诞生给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在此背景下,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承传与推广应积极利用数字媒体的特性与优势,小心谨慎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和核心价值提取,积极寻找新的传播方式、新的空间与新的展示方式。这可以说是个起死回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得到重新淘洗与重组,由此会在新的文化秩序中获得新的地位和价值。

注释:

①黄佳:《数字媒体如何传播传统文化》,《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5期。

②张一兵:《诱惑:表面深渊中的后现代意识形态布展--鲍德里亚<论诱惑>的构境论解读》,《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③黄涛、张雷:《指游虚拟故宫——

—看皇帝吃饭与臣子下棋》,《竞报》2008年12月第15期,第24版。

④邢宏建:《新媒体艺术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Chi-na's ForeignTrade,2010年第24期。

⑤张英、梁轶雯:《<百家讲坛>:让争议来得更猛烈些吧!》,《南方周末》2006年10月26日,第1185期。

⑥黄涛、张雷:《指游虚拟故宫——

—看皇帝吃饭与臣子下棋》,《竞报》2008年12月第15期,第24版。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201800)

(责任编辑:林秀琴)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对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的探讨和反思

对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的探讨和反思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三个传播断层时期,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这三个时期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中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这三个传播断层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反面的教训,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传播断层 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个国家、民族,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体系。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纽带,具有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的功能。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坚定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播必不可少。近百年来,中国发生了三次大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否定,分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这三个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断层。传统文化传播的衰减甚至中断,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三个时期传播断层的研究,就有了现实和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传播断层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始于《新青年》创刊,终于1927年中国社会史的问题论战的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1]。这场文化运动的鲜明特点就是全盘反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的价值体系。新文化倡导者汪叔潜在《新旧问题》一文中将中国固有文化看做是“旧”文化,西洋文化是“新”文化,“二者根本相违,绝无调和折中之余地”[2]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由对传统伦理纲常的批判走向对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这场文化运动迅速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事实上撼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千年来的传承体系与传播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原因之一在于舆论领袖对西洋文化的鼓吹和崇拜。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最早在美国学者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与人合著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3]。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都是知识界的精英,很多还是著名的报人或者社会活动家。他们掌握着大众传播的话语权,在“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对受众的行为选择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来自于这一精英群体的“断言”式的口号与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相结合,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冲击了旧的文化观念,它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同时也异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基调,使西方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具有了较大的优势地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从_功夫熊猫_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周苏萍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 要:“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不仅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部电影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中华儿女有“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自身调节并吸收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同时依靠对外宣传来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关键词:功夫熊猫; 中国文化; 文化传播; 文化自觉; 文化更新 中图分类号:G 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8)12-0069-03 The I 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bodied in K ung Fu P anda ZH OU Su -p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Zhangzhou Normal Univer 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As tw o typically Chinese symbols ,kung fu and the panda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Image Ambassador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As the m ovie K ung Fu Panda un folds ,the w orld as well as China learns m ore about the essence and the appe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esides ,the m ovie prom otes the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When it com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the Chinese should first be aware of the value of their culture ,and then regenerate their culture with selective adop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s o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be publicized throughout the w orld by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 ey w ords :K ung Fu Panda ; Chinese culture ; culture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awareness ; cultural regeneration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周苏萍(1979-),女,福建漳州人,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 引 子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是今年暑期国内外各大影院热播的功夫喜剧。“据新华网报道,影片上映十天,国内票房收入已经过亿。这个成绩足以傲视所有进口和国产的动画影片。该片在海外备受青睐,截至6月29日,北美票房 已逼近1亿8千万美元。” [1](P 1) 《功夫熊猫》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一个叫“和平谷”(the Valley of Peace )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武林高手云集之地。从小就对虎、蛇、鹤、猴、螳螂等五大惊世护法高手(the Furious Five )崇拜得五体投地的熊猫阿波(P o ),天天都做着“功夫皇帝”的美梦。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只是一个在父亲的小面馆里帮忙的学徒,体型肥胖但很善良。有一天,武林圣殿(the Jade Palace )传来了年事已高的龟仙人(Master O og way )挑选神龙斗士(the Drag on Warrior )的消息,整个和平谷的居民,包括阿波在内,都前往目睹这一盛事。比赛在五大护法高手之间展开,而阿波却意外地卷入了这场竞争,并阴差阳错地被指认为神龙斗士,并肩负起打败成功越狱的雪豹太郎(T ai Lung )、拯救和平谷的使命。虽然对这一结果,五大护法高手与他们的浣熊师傅(Shifu )都极度失望,但为了尽快能把阿波培养成新一代的功夫大师,浣熊师傅强忍着失望与愤懑,最终对症下药地找到了训练阿波的方法———“食诱法”。阿波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很快领悟到了“内心”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而且打败了太郎,把和平宁静重新带回了和平谷,并得到了所有和平谷居民,包括浣熊师傅和五 大护法高手的尊敬。 一、《功夫熊猫》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批熟悉的动物形象,加上好莱坞众多明星幽默、完美的配音以及梦工厂精湛、逼真的动画制作水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当然,真正让广大海内外观众拍手叫绝的还应属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好莱坞式的幽默和煽情手法的完美融 合”[2]。 有媒体评论,这部历时两年半有余的《功夫熊猫》是梦 工厂有史以来最具中国风味的一部动画大片。[2](P 70) 该片中浓郁的中国元素贯穿了影片始末:建筑方面,阿波的家、挑选神龙斗士的比武场地、神龙宝典(the Drag on Scroll )所在的玉石殿以及曲折的长廊石桥正是中国古典江南民居、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宫殿建筑以及中国江南水乡古桥的再现;服饰方面的汉服与斗笠,饮食方面的面条、豆腐、包子,民俗方面的鞭炮、轿子、瓷器、庙会、书法、乐器、高跷,体育方面的武术(虎、鹤、猴、蛇、螳螂是中国“象形拳”的 化身[1](P 1) ),医学方面的中医针灸,宗教方面的道教太极阴阳、佛教禅宗的坐禅、龟仙人“作为智者所吟咏的‘没有什么是偶然的’的佛教宿命理念、并最终在羽化成仙中完成的 道家至高理想”[3] ……这些场景、这些画面,在充分展现好莱坞大气的影像视觉效果之余也让观众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第27卷第12期 怀化学院学报 V ol 1271N o 1122008年12月 J OURNA L OF HUAIHUA UNI VERSITY   Dec .2008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

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以后,把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带到了日本,日本也派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此外,日本的文字、建筑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在我国几乎已经消失了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更大,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我们看韩国哲学家譬如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的著作,你不会认为它们是韩国人写的著作。另外,中国的一些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但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备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去年的端午节申遗之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所以,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就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在汉唐时期传播到了韩国、日本等国,还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他认为,中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极力主张法国乃至全欧洲都应该在政治、法律、哲学、文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效法中国。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莱氏学术思想的形成,除了希腊哲学外,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与耶稣会士白晋通信探讨《易经》思想,以易卦的阴阳二元论与西方数学的二进制相匹配,至今仍为学界所乐道。同时,在欧洲大陆还出现了一批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如《孔子道德论》、《中国哲人孔子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与政治立法》、《中国的哲学》等,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中国人那么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顺利传播和发展这个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在过去,就是在现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仍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举韩国和日本为例。 他山之石——韩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不败。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现代价值影响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使历时五千年所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十分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之中,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都烙印着浓厚的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当然,大多数传统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但也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封建糟粕。从宗族文化方面来说,既有道德传家、耕读人家等的优良文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大就是宗族,宗族的放大就是国家。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家长,而广大臣民也是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国君。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并不是服从自我,而是服从他人。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自我牺牲为前提的。这种宗族文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自我主张。一旦出现反叛行为,那将是大逆不道,将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不论宗族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社会的潮流,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也不乏糟粕。诸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就拿我们今天提倡的“礼仪”来说,在儒家文化中,“礼治”思想就是贵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以北京奥运会为例 孙 宇 王晓龙 刘文哲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先祖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充实着人们的思想,使古老的中国成为东方强国。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已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强盛复兴的法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北京奥运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五千年孕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长期生产与实践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且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为民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强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2001年,中国成功获得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北京奥组委随即提出“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三大理念,试图以多方位、多维度、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全球重新认识中国,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主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等表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是与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抽象资源相关并决定他人偏好的吸引同化力量”。[1]5-10笔者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于以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为代表的硬实力而言的,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感召力、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及国民形象的亲和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化软实力是重中之重。本文,笔者以2008年奥运会为载体,深入探究北京奥运会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进一步提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多方位应用:“科技奥运”提高文化发展源动力 中国自2001年申奥成功起,就把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目标之一,以传统元素为创作源泉,诞生了一批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灵魂的精品,借助奥运会这个大舞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科技奥运”在北京奥运会中的体现 1.“祥云”火炬:高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科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由此而形成的科技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奥运“的理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精髓。北京奥运会处处体现着“科技奥运”的身影,融合了传统科技文化的精华,比如,奥运场馆的设计、火炬的设计。 奥运会开幕前,奥运圣火的传递吸引了全球目光,奥运火炬自然成为其中的焦点。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被称之为“祥云”火炬,“祥云”火炬是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体,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让人自豪,高精细外表面处理、符合人体学的弯面、双着色立体图纹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令人折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吉祥和谐、共生共融的理念,火炬的创意灵感就源自中国传统“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的造型源于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既代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代表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繁衍与发展。中国漆器文化使中国漆红成为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色彩,[2]红色代表了繁荣昌盛和吉祥如意,代表了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在西方,“文化”一词出自拉丁文“curtuyou”,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在这些思想流派中,儒、道则是真正的主体。其他各家,如法家、墨家,都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法家主要是在历次的统一过程和统一初期,以及社会大变革时期,如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历次国家经纷乱离后重新统一时期,统治者为排除异己力量,迅速安定统治秩序时暂时实行的。一旦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统治者总是会转向较为温和的儒家。否则社会就不可能保持长治久安,秦王朝二世而亡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道家思想虽然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但实际上是与儒家如影相随。费正清曾说过,中国人白天奉儒学来为人处世,晚上用道家来修身养性,恰当的描述了儒、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应当与其他思想流派区分开来,但佛教最终也未能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相反,连它自身也被儒家文化所同化,变得似佛非佛了。至于其他的名家、兵家、杂家、阴阳家等只是在春秋战国昙花一现,尔后要么消亡,要么衰落。 因此,实质上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就落在了儒家和道家,尤其是儒家身上。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儒家文化的“家天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即是“天人合一”,因此,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首先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并不仅仅限于我们今天讲得最多的环境保护论者的论调。诚然,从字面意义上来将,“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今最流行的观点。可是,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仅仅归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停留于环境保护的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这里的“天” 除包含人以外的自然界,更多的指的是人的自然性和任何其他事物的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里面去寻求答案。在《老子》里,人的最佳状态其实就是“天人

浅析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

浅析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 摘要: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从气势磅礴的开幕式,到优雅从容的闭幕式,中国让全世界都为中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而深深的着迷,中国的文化震惊了全世界。本文简要分析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奥运会中华文化传统文化 文化是社会的核心。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核心的影响力,彰显了我国文化大国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提升了我国文化的实力,震惊了全世界,也检验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成果,这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提高我国文化建设能力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奥运会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前776年,以奥林匹克圣地命名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被人类载入历史史册,古代的奥运会所提倡的,就是和平与友谊的古老思想,提倡身心和谐发展,这为我国人为本的传统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欧洲大陆先后出现的文艺复兴等宗教文化活动的兴起,和平与友谊的思想进一步被倡导,由法国的教育家顾拜旦提起倡导,在拥有先进思想的先驱者努力下,在1896年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从此,奥运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奥运会克服了经济危机、战争等等威胁和困难,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体育文化活动,并且在蓬勃发展着。如今,奥运会已经成为全世界精神文明进步的一个特征,是全球进入现代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二、奥运会中体现的文化价值 奥运会就是古老的奥林匹克文化的真实体现,“和平与友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正是从古老的奥林匹克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这也无疑是奥林匹克文化价值的最完美的体现。和平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追求和期望,正是这种与人类社会相契合的追求,使得奥运会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奥运会可以在短短的16天将全世界的年轻人召集到一起,在五环旗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巨大魅力所在。历届奥运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实际生活的作用1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课 程名称:中国文化传统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学生姓名普鹏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2 学号 W530255112012 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 2013年 2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1、前言 (2) 2、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3)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3、1关于经济的影响 (4) 3、2关于政治的影响 (6)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实际生活的消极影响 (11) 5、我们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3) 【内容摘要】 本篇论文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习体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以及对于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做了一番了解与调查,从经济与政治两个反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了解他的作用所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政治影响作用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__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