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卢梭与洛克教育思想之异同——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与洛克教育思想之异同——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与洛克教育思想之异同——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与洛克教育思想之异同——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与洛克教育思想之异同——读《爱弥儿》有感

摘要:《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爱弥儿的分阶段教育,卢梭论证了其自然教育理论。在此教育专著中,卢梭曾多次提到17世纪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在书中有对其观点的继承也有批判。卢梭继承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其差异是宗教观不同,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不同。

关键词:自然教育;洛克:卢梭;教育思想

出版于1762年的《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一经出版就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轰动效应,虽毁誉不一,但影响深远。然而在《爱弥尔》的行文中每每都会出现洛克的名字,那么卢梭的用意是什么呢?卢梭与洛克的思想之间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卢梭总会用洛克的观点反衬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将在两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对比中找寻答案。

一、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概述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是与其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紧密相连的。他不但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哲学上的自由主义的始祖。

洛克在探讨观念的起源时,认为观念不是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一样,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洛克把人们的全部观念都归于凭借感觉经验得来。所以他看来,个人千差万别,不是天赋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教育。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

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08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观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观 0818403001 孔玉玲 摘要: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 通过其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向我们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女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本文拟从理论基础、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女子教育思想。他的女子教育观虽然有局限性, 但其理论对后世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无疑对当今社会的女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女子教育观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爱弥儿》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重要作品,书中描述了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受教育的过程, 表达了他反对残害人性的封建专制下的经院主义教育以及主张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意义、自然主义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这几个方面,但是涉及到有关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文献却不多。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新颖独特的主题,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打算从该主题切入。《爱弥儿》第五卷标题为“苏菲或女人”,通过对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教育的描述,集中体现了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自从其观点公开之际就一直受到争议。本文拟从卢梭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女子教育思想,最后分析该思想对于当代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1.1自然人性的复归 卢梭一生都向往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自然生活。卢梭认为人只有在自然中才是幸福的和自由的。自然是卢梭的天堂。卢梭自然主义的女性观就是一种自然人性的复归。在《爱弥儿》第五卷中,卢梭对男女两性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他出于“自然”,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也是自然的结果。在生理方面,卢梭指出,“男人和女人共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具有人类的特点,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XX】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

卢梭《爱弥儿》有感_心得体会

卢梭《爱弥儿》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卢梭《爱弥儿》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卢梭《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集中体现了卢梭“自然教育”的理念。在这本书开篇就说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即他自然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的教育要顺从自然规律,使之身心得以自由健康地发展,而不要过多地进行人为干涉。 他认为人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知识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滴加以控制的。基于这观点,卢梭反复强调教育要尊重和保护儿童自然的天性,对儿童的自由的捆绑和束缚是对其天性的残害。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 在卢梭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即平等、自由、善良的人,也是真正的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更无高低、贵贱之别;但这种人不是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在文中说到“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剥夺他的绝对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 卢梭认为教育内容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请看第二卷。 1、学会忍受痛苦。在262页中间一段,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育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珠命运的打击。在第二卷也提到“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2、体力教育。另外一种进步使孩子们觉得哭泣是没有那么必要,这种进步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1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网,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

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尔》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本为了追索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去了解了大思想家卢梭,在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始知卢梭是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缔造者,而由此续读《忏悔录》,可竟然就在读了卢梭的《忏悔录》后。。。。。。。。。。 如果要以此来写一篇经济学或政治学的论文,岂不是也要推导出此成果。。。。以泪洗面,继而泣血。请先让神来扁斥我吧!请接受我的忏悔吧!我心方得稍安。。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一)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

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3篇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3篇 《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名作,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1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中国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中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习,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

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习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习,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平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网,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 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 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 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 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 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 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 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 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 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 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 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 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 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 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 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 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眼中的“自然人”及其培养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都是当时启蒙思想大家,但是对于我们后世影响最大且最有争议的是卢梭。在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方面继承与发扬了17世纪以来欧洲盛行的“自然状态”、“自然适应性原则”与“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于属于自己的自然教育体系。卢梭的自然教育体系是为了培养自然人而服务的,通过自然人的培养,卢梭期望改变当下的“文明社会“,建立理想中的社会。下面就对卢梭眼中的自然人进行简要地论述与思考。 一、脱离“文明”社会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身为造物主所创造的人具有内在的自然,即人的天性及身心发展规律,是人类初始的原本的状态,是一种回到本性的智慧。①故卢梭认为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天性与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 但是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说:“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完全变坏了。”卢梭在天性本善的基础上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善良的、平等的,他们自由的成长与发展着,但是只要他们到了人的社会里进行培养,那么这种自然状态就会终结。因此卢梭不主张在人的社会里培养自然人,只因为人的社会里,教育不能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区培养人,而使其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然人,成为了文明社会里的奴隶。 遵不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去培养人的最大区分在于是否给予人充分的自由而不去过分的压制其成长。卢梭对于当时的“文明”社会是不满的,卢梭认为当时的“文明”社会对人充满了压榨与剥削,从人一出生就会受到这种残酷的剥削与压榨,自然不可能培养出自然人。卢梭对于“文明”社会的看法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卢梭认为自从私有制出现后,社会就变坏了。占有大宗物质资料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已有的阶级结构而对教育进行干涉,他们为被统治的人民设计好了人生的规划与社会角色——奴隶。因此他们在教育中只会对人民进行压制与虐杀,剥夺他们的充分自由,违背他们的自然天性。故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是不平等的,不自由的,受到严酷的约束与压制,他们的人性自然也变得邪恶。 卢梭认为生活在以私有制为根本的“文明”社会下的人,他们是不自由、不平等的,他们被限制在特定的社会地位与职业中,他们是虚伪的戴着面具的人,他们不是自然人。故他在《爱弥儿》一书中明确提到:“教育应当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因社会的污染而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误。”②因此为保持儿童这种善良的天性,卢梭主张对儿童实施的是一种“消极教育”,主张儿童必须在15岁前到乡村去成长与接受这种消极教育。 在乡村成长与教育的人因为摆脱了束缚,他应该成为这样的人:顺应了自然而使得他的天性是善与率真的,他能理性的思考问题,具有良心而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因生活在自然状态下,他的身体健康,感觉灵敏,能力突出而可以自食其力而不像阔少、王孙公子那样依赖他人而活,他是独立的个体,为自己而生活;他不会被束缚在某一位置或职业中,他可以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卢梭认为在现存的“文明”社会秩序中,所有的地位都是有标记的,每个人都不得不为取得他的地位而受教育。但是如果只按照某种固定的地位和职业的要求去培养一个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很狭隘,这种目标下的教育既不能发展儿童的天性,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一旦遇上不同的情况,也就无所适从,因此卢梭主张接受另一种教育而使得自然人在发展天性的同时可以发展其的适应能力,不被固定于特定地位与职业(这为他日后回到城市,做契约社会中的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卢梭培养的自然人是自由的、独立的、平等的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这些自然人的品质使得他与“文明”社会被束缚且虚伪的公民不同,他因没有遵守“文明”的社会规范而显得野蛮,但他却因自己的真 ①沈芳芳.夸美纽斯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133-137. ②沈芳芳.夸美纽斯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133-137.

卢梭.爱弥儿

卢梭《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6岁时由于不堪师傅的虐待逃离日内瓦,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0年发表文学著作《新爱露意丝》,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爱弥儿,或论教育》('EMILE OU DE L??EDUCAT— ION,1762)卢梭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中译本《爱弥儿》于1923年由魏肇基根据英文节译本译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李平沤又根据法文原版全文译出,分上下两卷,书后附有卢梭的生平年表和人、地名译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59.7万字。 《爱弥儿》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前四卷提出九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至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十五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现以以下五个方面作一评介: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在他看来,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可是,在现存的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的主权被摧毁,人的天赋自由被践踏,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在这种国家中没有公民,只有专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无“国家”,又无“公民”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熊芳芳 【导读:看到这个标题,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因为他压根儿没有真正地抚养过自己的孩子……】 看到这个标题,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因为他压根儿没有真正地抚养过自己的孩子。 没错,卢梭假想了一个爱弥儿,讲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却亲手将自己的五个孩子送进了育婴堂。 逃避父亲的身份 对此,他在《忏悔录》中说:在这里,我只想说明我的错误在于:由于我自己无力抚养我的孩子,因而把他们交给国家去教育,让他们成为工人或农民,而不成为游民或者追逐钱财的人。我当时这样做,还以为我做的是一个公民和父亲应该做的事,我把我自己看做是柏拉图的书中描写的共和国的一分子。……由于我这样做,他们才没有遭到他们的父亲的这种命运,才没有因为我迫不得已而抛弃他们,使他们很有可能沦落到我如此穷困潦倒的境地。我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好,既合情合理又合法。(《忏悔录》第八卷,李平沤译)以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逻辑,你很难理解卢梭的这段自我辩解。他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句正面的描写,甚至连他们的性别都未曾提及。卢梭一生都在轰轰烈烈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唯独不愿意去做一个好父亲。对于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这件事,他在《忏悔录》中也明确表达了内疚和后悔。年近五十岁的卢梭在生了一场病之后,感到自己快要死了,感受到良心的折磨,他悲叹道:我死前是弥补不了这一罪过了。然而,正是这样的卢梭,偏偏虚构了一个爱弥儿,写出了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传世经典。 起初,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出于主观的无奈还是客观的无奈,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具有天赋之才的人,往往更注重自我的生命完成和价值实现,对他们而言,家庭,孩子,往往是拖累,是束缚,甚至是障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篇就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确乎是言为心声)。所以他们的人生,往往无法以庸常的道德观或价值观来衡量。他们活着不是为了养育后代,而是为了实现自己。 或许我们还记得这段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 放羊。 …… 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活着的目的不是繁衍和养育后代,而是将自己的天赋之才发挥出来,完成自我,实现价值,而且,非如此难以为安。所以许多西方名人独身终老,或者即使有孩子也不尽抚养义务。 较之中国人,西方人更我行我素,较少道德评判,所以在做选择时更自由更有勇气。但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6篇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 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 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 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 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 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 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 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 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 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 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 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教育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

涵的教育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 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教育和 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这句话讲的是母亲对孩子过于保护,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成长,使他们变得娇弱,实则是危害。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残酷。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少受痛苦,却让他们在达到理智的年龄时,遇到 更多的痛苦,岂不是愚蠢?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 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 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 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 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 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 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 “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 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 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 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 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 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 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卢梭《爱弥儿》与儿童教育

让儿童做儿童 ——《爱弥儿》对中国家庭儿童教育的破除 刘思锐 (2013级中文四班学号:201301020635) 摘要:卢梭的《爱弥儿》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渴盼自由,真正能做到的家长少之又少,但《爱弥儿》夸张的言辞和论断确乎破除了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架构:一个父母为上,为子当孝的传统结构。人既然生而平等,儿童和成人一样需要被尊重,允许孩子做孩子,真正的关心孩子的需要和幸福,不过度关心不过分干涉,不过度要求不过分宠溺,才能保证一个孩子拥有完整的童年。 关键词:儿童;卢梭;破除 卢梭在《爱弥儿》开头便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成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卢梭“把儿童当做儿童而不是成人看”的儿童教育观点的核心,而他的尊重儿童,鼓励自然天性发展的理论,却与一般状态下的传统家庭教育产生了冲突。 所谓“儿童观”,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卢梭的儿童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把儿童当儿童看,尊重儿童;发现儿童的天性;将儿童看成是发展变化中的人。“把儿童当儿童看”首要的是成人必须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既包括其与成人不同的需要,也包括独特的精神生活。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关注儿童的快乐和幸福,就要摒除不顾儿童特点,不考虑儿童现实,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的行为,不能把自认为的幸福当成儿童的幸福。在卢梭的教育观点中,与儿童天性的发现紧密相连的是“消极教育”,也即反对在儿童期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和道德。“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爱弥儿》的开篇如是说,言论虽稍过武断,但我们可以看出在卢梭眼里,人是生来善良的,其罪恶和错误是在后天的环境里养成的。虽然在卢梭的时代主要针对的是封建传统道德对儿童的毒害,但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即便已经脱离封建的桎梏,在我们的身边依然存在很多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儿童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书本,过早过多的接触知识和道德给不了儿童真正地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说:“通过印刷文字去理解世界,容易遗漏它的具体内容而变成一套观念和符号。我们深知‘书本’知识所造成的危害,这种文化养成一种通过印刷的书本和报纸来理解世界的习惯,并造成了现实与其说明之间难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它描写了爱弥儿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详细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他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每一卷又分若干小节,虽然整本书教育思想上是连贯的,每一个小节又都在阐述卢梭的一个独立的观点,所以即使分开来看,也同样不觉得有断续感。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但中间的很多观点却是可以借鉴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 《爱弥儿》读后感(一) 粗读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书中阐过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