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篇

讲稿

于琨瑛

基础医学院微免教研室

第28章抗原

【重点】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抗原决定基及其类型,抗原的分类,超抗原。

【难点】交叉抗原,抗原的分类。

抗原(Antigen, Ag):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且能与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抗原刺激集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

合的能力

由此,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前者为具备以上两种性质的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和各类病原微生物;后者为仅具备抗原性,如各类化学药物等小分子化合物。半抗原加载体形成完全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首要条件

异物:在胚胎期末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二、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

分子量一般≥10kD,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子量越大,表面分布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相对稳定,降解及排除速度越慢,能够持续刺激免疫系统。

2.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如明胶,分子量>100kD,但仅为直链氨基酸,化学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弱;而胰岛素,分子量仅为5.7kD,但具有芳香族氨基酸,化学结构复杂,免疫原性强。

3.易接近性

是指抗原决定簇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接近;如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位臵。

4.物理性状

颗粒性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多聚体免疫原性强于单体。

三、宿主因素

不同物种、同种不同品系等,机体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是否添加佐剂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强弱。以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为例,一般情况下,皮内>皮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

一、什么是抗原特异性?

所谓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均具有专一性。

二、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抗原决定基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抗原决定基(或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是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通常为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抗原特异性受到抗原决定基的性质、位臵、构象、旋光异构等因素影响。

2.抗原的价:抗原分子所具有的表位的数目。

3.抗原决定基的类型

1) 线性表位:又称“连续性表位”,主要为线性排列的短肽

2) 构象性表位:又称“非连续性表位”,短肽、多糖残基、核苷酸形成特定的

空间构象

T细胞仅识别线性表位,B细胞可识别线性和构象性表位。

a) T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须经过抗原提呈细胞的加工与提呈

才能被淋巴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

b) B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

三、交叉抗原

不同的抗原分子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不同种属间的交叉抗原,一方面可以引起免疫损伤,如异嗜性抗原;另一方面可造成假性试验结果,引起判断误差。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作用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此类抗原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依赖T细胞的辅助作用。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该类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此类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的辅助作用。可分为两类:

①TI-1抗原: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

(成熟和不成熟),如细菌脂多糖(LPS)

②TI-2抗原:抗原表面仅为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仅能刺激成熟B细胞应

答,如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1.异种抗原: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动物抗血清、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2.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如红细胞血型抗原和白细胞抗原(HLA)。

3.自身抗原:病理情况下,如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释放,或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或被修饰等,自身成分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即“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动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

的共同抗原。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

1.天然抗原

2.人工抗原

四、根据抗原激活T细胞的能力

1.普通抗原

一般抗原只能结合并活化少数抗原特异性T细胞,约占机体总T细胞库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2.超抗原(SAg)

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的2-20%的T细胞,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迄今发现的超抗原有,金葡菌肠毒素A-E、表皮剥脱毒素、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等。

作用特点:

①无须抗原加工处理,直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无MHC分子限制性;

②其抗原分子一端直接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

侧结合,另一端与TCR的Vβ区结合;

③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细胞因子参与

某些病理生理过程。

五、其他分类方法

1.根据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摄取,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理化性质,分为: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等

六、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2.动物免疫血清

3.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

5.肿瘤抗原

6.超抗原

7.其他抗原(变应原)

第29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重点】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段及其生物学功能。【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人工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1.免疫球蛋白的发现(Figure)

抗毒素抗体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1890 1938 1968、1972

2.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性质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分泌型: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

膜型: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3.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

抗体是生物学功能方面概念,免疫球蛋白是化学和结构方面概念;

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基本结构及分类(Figure)

Ig分子单体由4条肽链构成对称的“Y”形结构;

4条肽链:轻链(L链):2条,214个aa残基,分子量为25kD

重链(H链):2条,450-550个aa残基,分子量为50-75kD

重链与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相连;

轻链:根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分为两型:κ及λ;

同一Ig分子中,轻链是同型的;同一个体的Ig分子,轻链可以

是不同型的;正常人血清中,κ:λ约为2:1。

重链:根据aa排列顺序、空间结构、抗原性差异,分为5种:

μ、γ、δ、α、ε;由这五种重链构成的Ig分子分别为:

IgM、IgG、IgD、IgA、IgE;

?可变区:N端,L链(VL)约1/2,重链(VH)约1/4(或1/5),该

区域aa种类及排列顺序变化较大;

高变区:HVR1、2、3,又称“互补决定区”,CDR1、2、3;

骨架区:可变区中除高变区以外的区域

?恒定区:C端,L链(CL)约1/2,重链(CH)约3/4(或4/5),该

区域aa种类及排列顺序相对稳定;

J链:是酸性含糖肽链,由浆细胞合成,124个aa残基,分子量为15kD,通过二硫键结合在Ig分子H链上,连接Ig分子单体形成多聚体。

分泌片:分子量为75kD,以非共价形式与IgA二聚体结合,使IgA分泌至黏膜表面,同时保护IgA免受蛋白酶水解。

2.免疫球蛋白功能区

构成Ig分子的肽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形成球形的环状结构,称为肽环,或功能区(domain),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aa残基构成。

L链:2个功能区(VL、CL)

H链:IgM、IgE有5个功能区(VH、CH1、CH2、CH3、CH4);

IgG 、IgA 、IgD 有4个功能区(VH 、CH1、CH2、CH3)

Ig 功能区的功能:

VL 、VH :抗原结合部位

CL 、CH :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IgG CH2:具有补体C1q 分子的结合位点;与通过胎盘有关

IgG CH3:具有结合FcR 功能

IgM CH3:具有补体结合位点

IgE CH2、CH3:结合Fc εR 功能

铰链区: 位于CH1、CH2之间,富含脯aa 残基和二硫键,易发生伸展

及一定程度的转动;

VL 、VH 与抗原结合时,该区发生转动,使抗原结合位点更好

地与抗原决定簇结合;

● 该区转动可致CH1、CH2构型变化,暴露补体结合位点;

? 该区对多种蛋白酶敏感,易被水解。

3.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Figure )

2Fab + Fc Ig 分子 F(ab ’)2 + pFc ’

生物学意义:一个Fab 片段为单价,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能形成凝聚反应或沉淀反应,称为抗原结合片段;Fc 片段在低温条件下可析出,称为可结晶片段,可与多种效应分子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F(ab ’)2片段为双价,可与抗原结合且能形成凝聚反应或沉淀反应,而且,由于F(ab ’)2片段保留了结合抗原的生物性活性,又避免了Fc 片段免疫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制备生物制品。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经胃蛋白酶消化后精致提纯的制品。

4.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Figure )

同种型: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Ig 分子所共有的抗原特异性。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内不同个体的Ig 分子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

●独特型:同一个体内不同Ig 分子的可变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Figure )

Ig 分子的重链和轻链的高变区组成其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与相应抗原的表位互补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受多种因素(pH 、温度、电解质浓度等)影响。

2.活化补体

IgM 、IgG1、IgG2、IgG3通过经典激活途径活化补体;凝聚的IgA 、IgG4、IgE 通过旁路激活途径活化补体。

3.结合FcR

介导I 型超敏反应:IgE 的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 εRI 结合,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介导I 型超敏反应。(Figure )

调理作用:是指抗体或补体等调理素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抗原的作用。IgG 的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

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Figure)

ADCC: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IgG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Figure)

4.通过胎盘和黏膜

I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分子,IgG通过胎盘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构成黏膜局部免疫最主要因素。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1.IgG

血清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占血清总Ig的80%;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亲和力高,在机体分布广泛;分为4个亚类:IgG1、

2、3、4,其中IgG1、3、4能够穿过胎盘;IgG1、3可有效地激活补体、介

导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

2.IgM

膜结合形式为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主要构成成分,分泌型以五聚体形式存在;为天然血型抗体;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免疫球蛋白;是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

3.IgA

分为两型:血清型为单体,分泌型为二聚体,主要参与粘膜局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4.IgD

膜结合形式的IgD(mIgD)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活化后或形成记忆B细胞后mIgD会逐渐消失。

5.IgE

血清中含量最少免疫球蛋白;具有强亲细胞性,称为“亲细胞抗体”;

介导I型超敏反应;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相关。

五、人工制备抗体

1.多克隆抗体

一个抗原决定基刺激一个B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一种特异性的针对该抗原决定基的抗体。大多数抗原分子具有多个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不同的抗体的混合,因此称为多克隆抗体。

存在的问题:制备多克隆抗体,抗原来源要廉价、易获取,纯度要求高;

产生抗体的质量不易控制;特异性不高,易出现交叉反应。

2.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骨髓瘤细胞可大量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免疫的B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体外无限增殖。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就可按人类意愿产生大量均一的单抗。

优点:特异性强、纯度高、效价高、少或无交叉反应。

3.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又称重组抗体,其原理为:借助DNA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人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上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重新

组装成新型抗体分子。如嵌合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生物导弹等。

第30章补体系统

【重点】补体的概念;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

【难点】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补体?

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相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因其对特异性抗体有辅助和补充作用,故称为补体。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1.固有成分:经典途径中C1、C2、C3、C4、C5-9;旁路途径中的B因子、D 因子

2.调节蛋白: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3.补体受体:

三、补体的命名

1.按发现的先后顺序,C1-9;

2.补体裂解片段:a是游离小片段,b是结合大片段;

3.活性成分:上加一横线;

4.灭活片段:前加i。

四、理化性质

产生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成分球蛋白

性质不稳定,对热敏感,56℃30min

保存-20℃或冷冻干燥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补体成分通常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顺序激活。

经典途径

三条途径旁路途径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

(一)激活物质与激活条件

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一个C1q分子同时结合2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才能被激活。

(二)激活过程

效应机制:在虚细胞膜表面形成小穿孔,小分子物质、离子等经通道从细胞内释出,而蛋白质类大分子物质滞留细胞内,导致渗透压改

变,细胞膨胀破裂。

识别阶段:形成活化的C1

三个阶段活化阶段:形成C3及C5转化酶

膜攻击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导致细胞破裂死亡

二、旁路激活途径

三、MBL途径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第三节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细胞、溶菌、溶病毒作用

2.调理作用:C3b、C4b、iC3b

3.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是炎症反应发生的核心;C5a、C3a;

4.清除免疫复合物:通过免疫黏附作用(RBC、CR1)清除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第31章免疫系统

【重点】免疫器官的功能;T细胞的选择性发育;T、B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T、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功能。

【难点】T细胞的选择性发育。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第一节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哺乳动物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鸟类:腔上囊)和胸腺。

(一)骨髓

是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也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B 细胞应答的场所,esp. 再次免疫应发生的场所。

髓系祖细胞粒、单核、红、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胸腺T细胞

淋巴系祖细胞

骨髓B细胞或NK细胞再次免疫应答: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的记忆B细胞在特异性抗原刺激

下被活化,经淋巴和血液进入骨髓,分化成熟的浆细胞,

产生大量抗体(主要为IgG,次为IgA),释放至血液循

环。

(二)胸腺

胸腺细胞:85-90%为未成熟的T细胞,10-15%为成熟T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胸腺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胸腺激素胸腺细胞分化的微环境

细胞因子

功能:是T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参与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二、外周免疫器官

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也是滤过淋巴液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一)淋巴结

B细胞占15-35%,T细胞占65-85%。

浅皮质区:B细胞居住的场所,初级淋巴滤泡受到抗原刺激后变为次级

淋巴滤泡

副皮质区:T细胞居住的场所,高内皮小静脉(HEV)参与淋巴细胞再

循环

髓质髓索:B细胞、T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

髓窦:大量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滤过功能

功能:①是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②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③滤过作用:可滤过致病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④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

液循环后,又经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

高内皮小静脉返回到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

程。

(二)脾脏

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B细胞占60%,T细胞占40%。

功能:①是各类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②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③滤过作用:清除血液中病原体、衰老死亡的自身细胞、蜕变细胞

及免疫复合物等;

④具有合成分泌功能:可合成和分泌补体、干扰素、细胞因子等,

以及吞噬细胞增强素(又称Tuftsin)。

(三)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或粘膜免疫系统(MIS)

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屏障。

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存在的淋巴组织。

功能特点:①分泌分泌型IgA(SIgA);

②参与口服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具有一类能下调全身免疫应

答的调节性T细胞;

③具有粘膜定向的细胞运输系统,使粘膜滤泡中诱发的细胞迁

移至广泛的粘膜上皮下淋巴组织中,形成公共粘膜免疫系

统。

第二节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HSC):CD34+

二、淋巴细胞T细胞

根据分化、发育、成熟场所以及表型、功能不同,分为B细胞

NK细胞

(一)T细胞

骨髓中淋巴样前体细胞胸腺成熟T细胞外周淋巴器官1.T细胞的分化发育

选择性发育: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通过阳性选择,T 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 分子限制性;

通过阴性选择,T 细胞获得对自身抗原成分的耐受性。

2.T 细胞表面标志

I .表面受体

a .抗原受体:TCR

是T 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与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CD3分子向T 细胞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参与T 细胞活化。

TCR 由α、β或γ、δ,以二硫键形成异二聚体:

TCR αβ+T 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90%以上

TCR γδ+T 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5-10%,重要存在于皮肤及粘膜

下;发挥非特异性杀伤功能,参与免疫防御

TCR 仅能识别APC 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不能识别可溶性抗原分子。 b .细胞因子受体:发挥调节作用

c .病毒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天然受体CD4

d .丝裂原受体

II .表面抗原

a .MHC 抗原:所有T 细胞表达MHC-I 类分子,人类活化的T 细胞表达MHC-II

类分子

b .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同谱系的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

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分化群: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

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为一个分化群。

T 细胞表面主要有:CD3、4、8、2、28、152等

III .黏附分子

为免疫调节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或结合

的分子,广泛分布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以配体-受体结合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识别、信号转导、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迁移,是多种生物学行为的分子基础。

3.T 细胞亚群及功能

1)根据TCR 不同:TCR αβ+T 细胞和TCR γδ+T 细胞,其中TCR αβ+T 细胞

又分为调节性T 细胞(辅助性T 细胞,Th 细胞和抑制性T

细胞,Ts 细胞)和效应性T 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CTL

或Tc 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 细胞,T DTH )

2)根据CD4CD8分子表达不同: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

CD4+T 细胞:包括Th 细胞和T DTH ,其中Th 分为Th1和Th2,Th1主要分泌CD4-CD8- 结合:凋亡or 无能 不结合:存活发育至成熟 自身肽-MHC 分子 CD4+CD8+ MHC-I CD4-CD8+ MHC-II CD4+CD8-

IL-2、IFN-γ、TNF等细胞因子,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

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炎症性T细胞”。

CD8+T细胞:包括CTL和Ts细胞,其中CTL识别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多肽,受MHC-I类分子限制,发挥抗病毒、抗肿

瘤作用,并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其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分

泌穿孔素,使细胞破裂死亡;释放颗粒酶或淋巴毒素诱导靶细胞凋亡;

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NK T细胞:表达NL1.1和TCR-CD3复合物,“NK1.1+T细胞”,表现非特异性杀伤功能。

(二)B细胞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未成熟B细胞表面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表面共表达IgM和IgD,受到抗原刺激后,IgD消失。通过阴性选择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在外周免疫器官,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发生Ig重链类别转换,进一步发育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2.B细胞表面标志

I.表面受体

a.B细胞抗原受体: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Igα/β复合物,功能:

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活化B细胞,发育为浆细胞,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因子受体:调节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c.补体受体

d.Fc段受体:IgG、A、M、E

e.丝裂原受体

II.表面抗原

a.MHC抗原:

b.CD抗原:CD19、20、21、40、80等

3.B细胞亚群及功能

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分为CD5+B1细胞和CD5-B2细胞。

B1细胞:其发生不依赖于骨髓;抗原识别谱窄,主要为TI-2类抗原,esp.

菌体多糖抗原;主要产生IgM类低亲和力抗体;无抗体类别转换、体细

胞高频突变;无免疫记忆;主要参与对多种细菌的抗感染免疫。

B2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类别;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有抗体类别转换;能够产生免疫记忆;具有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功能。(三)NK细胞

无需抗原刺激,直接杀伤靶细胞。

表面标志特点:CD3-CD56+CD57+CD16+

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分泌穿孔素,使细胞破裂死亡;

释放颗粒酶或淋巴毒素诱导靶细胞凋亡;

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表达FcR,介导ADCC作用。

三、抗原提呈细胞(APC)

APC是一类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

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分为专职APC和非专职APC。前者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它们均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后者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表达MHC-II类分子。广义上讲,所有表达MHC-I类分子,具有提呈内源性抗原的细胞也属于抗原提呈细胞。

1.巨噬细胞

骨髓、血液中称单核细胞;进入组织中称巨噬细胞,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具有不同的名称。

功能:抗原提呈;吞噬杀伤;免疫调节。

2.树突状细胞(DC)

通过胞饮作用摄取抗原,或通过树突捕获滞留抗原异物。分为三类:淋巴样组织中的DC(滤泡DC、并指状DC、胸腺DC)、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Langerhans’细胞、间质DC)、循环DC。

功能:抗原提呈;

参与T细胞的选择性发育;

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记忆B细胞的形成和维持;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3.B细胞

通过BCR或胞饮作用摄取抗原。

四、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包括中粒、酸粒、碱粒、肥大细胞、红细胞等。

第32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重点】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HLA分子分布特点;HAL与医学的关系。

【难点】HLA结合抗原的特点;HAL与医学的关系。

一、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组织器官移植时,引起移植排斥反应,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或移植抗原,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二、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MHC的编码产物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或MHC抗原或MHC分子;MHC 呈高度多态性,MHC分子表达于不同种细胞表面,主要功能:参与抗原提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诱导免疫应答。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三、HLA抗原的分子结构

(一)HLA-I类分子

α1、α2构成HLA-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部位,也是T细胞识别的部位——多态区;α3构成与CD8分子结构部位——非多态区。

(二)HLA-II类分子

α1、β1构成HLA-I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部位,也是T细胞识别部位——多态区;α2、β2构成与CD4分子结合部位——非多态区。

四、HLA结合抗原的特点

1.相对选择性:抗原肽须含有与锚着位相应的锚着残基才能与HLA结合。2.包容性:非严格选择性

实践意义:多肽疫苗必须含有群体HLA分子共有的锚着残基。

五、HLA分子的分布

1.HLA-I类分子:各种有核细胞表面,esp.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结、脾脏淋巴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表达HLA-I类分子。

2.HLA-II类分子:主要是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活化T 细胞。

六、HLA与医学实践

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

2.HLA与疾病的关联

同一基因座位上HLA等位基因的差别可导致个体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或抗性,可能是由于HLA等位基因差别导致免疫应答类型与效应不同。如90%强直型脊柱炎与HLA-B27相关,85%与HLA-DR3相关。

3.HAL分子表达异常与疾病发生

(1)HLA-I类分子:肿瘤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细胞)HLA-I类分子表达减弱或缺

失,导致免疫逃逸;

(2)HLA-II类分子:某些组织细胞异常表达HLA-II类分子,可能将自身抗原成分

提呈给免疫细胞,产生自身免疫病;如突眼性甲状腺肿的甲状

腺上皮细胞、I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

4.HLA分型在法医中的应用

HLA型别是伴随个体终身的遗传标记,表现高度多态性,应用于亲自鉴定与个体识别。

第33章免疫应答

【重点】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类型;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与效应;体液免疫应答的机制与效应;

【难点】抗原的提呈;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与效应;体液免疫应答的机制与效应;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

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1.天然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参与的主要细胞: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NK1.1+T、γδ+T 细胞、B-1细胞

2.获得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参与的主要细胞:T、B、APC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

※生理性免疫应答:正应答和负应答(免疫耐受)——保护性

※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过强、过弱、缺失、低下——损伤性

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感应阶段:APC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T、B细胞的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

2.增殖分化阶段:初始T、B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浆细胞,产生免疫效应分子(CKs、Ab)。

3.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介导免疫效应,清除异己分子,诱导耐受或引起疾病。

第二节抗原提呈

抗原加工:APC或靶细胞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的抗原消化降解为一定大小的抗原肽。

抗原提呈: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源于细胞外,与MCH-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提呈给CD4

+T细胞。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如病毒蛋白、肿瘤蛋白、自身抗原成分,与

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

一、胞质溶胶途径(MHC-I类分子途径)

二、溶酶体途径(MHC-II类分子途径)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双识别:TCR识别抗原肽;TCR识别MHC分子非多态区(MHC分子限制性);

※CD4、CD8分子是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亲和力,使T细胞对抗原应答的敏感性增强;

※CD3分子向胞内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全科医学概论练习题汇总

1.全科医学产生的基础不包括D A.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 B.医学模式转变 C.人口老龄化 D.医学科技快速发展 E.医疗费用的高涨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2.据WHO报告指出,人的健康、疾病状态最主要取决于C A.遗传因素 B.社会因素 C.生活方式和行为 D.气象条件 E.医疗条件 3.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C A.5% B.7% C.10% D.13% E.15% 4.。 5.全科医生的前身为B A郎中 B.通科医生 C.外科医生 D.内科医生 E.healer 6.在英国,一个全科医生的签约人口数大约为C A.1000人 B.1500人 C.2000人 D.5000人 E.10000人7.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包括E A.健康促进 B.预防保健 C.合理治疗 D.社区康复 E.以上都是 8.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的理想形式是B — A.急诊医疗 B.全科医疗 C.内科服务 D.儿科服务 E.外科服务 9.全科医学为A A.临床二级学科 B.临床一级学科 C.康复医学二级学科D.基础医学分支学科 E.预防医学二级学科 10.与临床医学专科相比,全科医疗最显著的特征是B A.间断性照顾 B.长期负责式照顾 C.预防性照顾 D.长期治疗性服务 E.间断性治疗服务 11.] 12.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 A.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B.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C.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 D.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E.预防-医疗-康复整体性 13.全科医学"可及性服务"的含义是A A.其方便、经济、有效等特点使服务对象易于接受 B.其服务价格应比目前的基层医疗更为便宜 C.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

基础医学概论自己整理的重点

第一章绪论 神经调节。特点: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例子:当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时,就刺激了股四头肌中的感受器——肌梭,使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脊髓,脊髓将对传入神经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膝反射。 体液调节。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久而弥散。例子: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使它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经血液运输,调节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自身调节。特点: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子: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成正比,即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收缩力量就越小。 第三章基因信息的传递 原核生物合成过程:DNA双螺旋解旋;引发体的生成和DNA解成复制叉;复制的延长;复制的终止。 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逆转录的过程: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条单链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水解;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第二链的DNA。 第四章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α波:频率为8~13次/s,成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 β波:频率为14~30次/s,安静闭目只在额叶出现,若被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在皮层其他部分也出现β波 θ波:频率为4~7次/s,承认困倦时可见到,是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 δ波:频率为0.1~3次/s,承认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时可见到。或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婴儿可常见δ波。 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 特点: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表现:各种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慢、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多、发汗增强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作用: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 特点: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表现: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出现快速眼球运动、部分躯体抽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 作用: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学习记忆 语言功能: 语言中枢包括运动性和感觉性,前者有说话语言中枢和书写语言中枢,后者有听觉语言中枢和视觉语言中枢。

全科医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全科医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全科医生在社区所扮演的角色有:、、、、、、、、等。 2.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有:、、、、、 、、等。 3.新的医学目标包括:、、、。 4.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以及学 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 以及各类。 5.家庭的内部结构表现为、、 和。 6.家庭的类型有、、和。 7. 家庭的特点:、、。(终身性、相似性、情感性) 8.家庭评估的常用工具有、、 和等。 9. 社区的五个要素 是、、、 和。 10.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要重视社区的人力资源,社区人力资源包括:、、等。 11. 在社区诊断中,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时,应考虑、、 、和等五个方面。

12. COPC的基本要素包括、和。 13. COPC的实施阶段中,级是原始阶段、级是理想阶段,也是COPC实施的最终目标。 14. 临床预防的常用方法:、、、。 15. 三级预防包括:、、。 16. 临床预防的服务对象:、、。 17. 乳腺癌常用的筛检工具包括:、、 和。(乳房自我检查、临床医师触诊、乳房X光摄影、超声波检查)18. 具有、、、特征的有机集合形式构成群体。 19. 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 是、、。 20. 沟通的符号是、。 21. 医务人员和患者在一般层面上的交流构成层面的医患关系。 22. 广义的医患关系中,“医”的范畴包括、、,“患”的范畴包括、、。 23. 1956年,美国的萨斯及荷伦德在《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一文中,提出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包括:、、。 24. 语言沟通的技巧包括:、、等。 25.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包括:、、等。 26.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测量方法有、、、。 27. 小儿常见传染病包括:、、、。 28. 女性性发育包括:、、。 29. 老年人生活质量测定内容包括:、、、 、。 30. 根据发病机制将脑卒中分为和。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节基本组织 二、填空题 1.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_内测_;较远者为_外测_。 2.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人体学常用术语中的三个轴是: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 4.人体的解剖学方位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描述的,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5.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6.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为阈强度,阈强度愈大,兴奋性愈低,反之愈高。 7.“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由双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 8.按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可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9.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0.根据肌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1.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1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3.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三类。 14.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15.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的作用。 16.调节人体功能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8.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19.排尿反射是正反馈。 20.根据强度的大小,可以把刺激分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 21.解剖学术语中的“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器官位置关系的描述。 三、单项选择题 1.用来描述空腔器官的方位术语是 A.上和下 B.内和外 C.内侧和外侧 D.浅和深 E.近和远 2. 躯体上两点中,近正中矢状面的一点为 A.里 B.外 C.内侧 D.外侧 D.远侧 3.有“细胞供能站”之称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溶酶体 D.细胞核 E.内质网 4.不属于反射弧的结构是 A.感受器 B.受体 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5.下列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受到刺激后必然引起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 C.只有阈刺激会引起组织产生兴奋 D.抑制也是组织发生反应的一种形式 E.以上说法均不对 6.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排便反射 7.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脑血管可相应的收缩或舒张保持脑血流量相对稳定属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正反馈 D.负反馈 E.兴奋 9.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消化系统》 1.上、下消化道各包括哪些?(90页) 以十二指肠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2.三大唾液腺的名称和开口。(95页) 1.腮腺:位于耳垂前下方, 腮腺管开囗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腮腺乳头管) 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下腺窝内,开囗于舌下阜。 3.舌下腺:位于舌下襞深面,大管开囗于舌下阜 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3.咽分几部?各有何重要结构?(97页) 1.鼻咽:* 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鼓室) *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 2.口咽:位于口腔后方,以咽峡为界并相通 *腭扁桃体:扁卵圆形的淋巴上皮器官(扁桃体炎即指腭扁桃体炎) 3.喉咽: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向下与食管相续 *梨状隐窝: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的深窝,是异物易停留处 4.食管的三个狭窄在何处?有何临床意义?(98页) 第一狭窄:咽与食管相接处(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第二狭窄: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狭窄:食管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三个狭窄的临床意义:是食管内异物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5.胃的位置和分部。(99~100页) 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分部(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幽门部: :胃溃疡和胃癌多发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6.结肠和盲肠的三个结构特点。(105页) 有三个特征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7.直肠的两个弯曲(106页)。 骶曲和会阴曲 8.肝分几叶?肝下界的位置。(109页) 肝分2面4叶:膈面和脏面 左叶、右叶、方叶、尾叶 肝下界的位置:与右肋弓一致,剑突下2—3cm。 9.说出下列结构的体表投影:胆囊底(106页)、阑尾根部(106页)。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腹直肌外侧缘与肋弓交点处。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也称McBurney点。10.名词解释:咽峡(93页)、十二指肠大乳头(102页)、肝门(109页)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纵襞下端的圆形隆起称为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囗 肝门:位于肝脏面的一条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等出入之处。 11.试述胆汁的排出途径(肝外胆道)。(109页) 胆囊 胆囊管 肝左管(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s括约肌) 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Vater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 胰管 《呼吸系统》 1.鼻腔中有哪些开口?各在何处?(118页)

《康复医学概论》考试试题

《康复医学概论》考试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 1、康复医学的团队成员不包括 ( ) A康复医师B物理治疗师 C骨科医生D作业治疗师2、残疾不包括() A肢体运动功能障碍B日常生活大部分依赖 C胆囊摘除 D 智力低下伴有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康复生物工程() A 假肢 B 轮椅 C 助行器具 D 药物治疗 4、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不包括() A传染病患者 B 功能障碍者 C 残疾者 D 生活不能自理者 5、不属于运动功能评定的是() A肌力、肌张力B步态分析 C平衡及协调功能D计算能力 6、下列哪项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A颅神经 B大脑半球 C内囊 D脊髓 7、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哪一个不正确?( ) A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构成 B综合医院必须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 C康复医学尚未纳入临床医学一级学科 D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强调“六位一体”,其中康复是一个重要内容

8、肘关节伸展主要的主动肌是() A三角肌B肱三头肌 C肱二头肌D喙肱肌 9、康复的最终目标不包括() A回归家庭和社会B功能恢复 C重新就业D提高生活质量 10、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是() A两者并列而互相渗透B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辅助C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加强 D两者独立而互不相干11、下列关于疾病与残疾的关系错误的是: A残疾与疾病相同,没有区别 B疾病可导致残疾,但残疾不一定就是疾病或伴有疾病 C残疾可以与疾病无关 D残疾可以与疾病同时存在 12、下列哪一种不是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 ) A核心理念不同B治疗目不同 C治疗手段不同D工作模式不同 13、不是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 A循环渐进B全面康复C持之以恒D没有疾病14、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康复就是社区康复 B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C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 D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是康复小组 15、不属于康复治疗技术的是() A物理治疗B作业治疗C言语治疗D心肺复苏术

全科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全科医学概论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全科医学的历史与基本概念 1.全科医学是一种什么学科? 答: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专业领域涉及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2.全科医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医生? 答:全科医生/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or family physician / family doctor)是经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础性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过程、全方位责任式管理的医生,即全科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3.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主要区别: 特性全科医疗专科医疗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1:2500) 大而流动性强 (1:5万-50万) 照顾范围宽(生物心理社会) 窄(系统/器官/细胞) 疾患类型常见问题疑难急重问题 技术基本技术, 不昂贵高新技术, 昂贵 责任持续性间断性 服务内容防治保康教一体化医疗为主 服务模式健康为中心全面管理,人为中心疾病为中心救死扶伤,医生为中心 医患关系平等伙伴关系,病人主动参与垄断式,病人被动服从 (2)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联系:①各司其职;②互补互利;③“接力棒”式服务。 第二章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1.如何理解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 答:(1)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2)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3)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 (4)预防-医疗-康复整体性 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提供预防-医疗-康复的整体性服务; 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讲究好的成本-效果; 高度重视服务艺术和医患关系,强调团队合作。 2.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特点的意义何在? 答:(1)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①基础性照顾;②人性化照顾;③可及性照顾;④持续性

(整理)基础医学概论2

基础医学概论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 免疫: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护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某些物质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原发或继发性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导致PaO2低于60mmHg (8.0kPa),伴有或不伴有PaCO2升高超过50mmHg (6.7kPa)的病理过程。 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常伴有肺动脉高压,从引起右心肥大和衰竭,即肺源性心脏病肝性脑病: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精神神经综合征称为肝性脑病。 问答题 结合抗原(中和作用),活化补体,通过胎盘和粘膜,结合细胞,具有抗原性 3、简述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抗原识别阶段 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免疫效应阶段 4、抗体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有哪些? 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持续时间长;维持 时间久;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小;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抗体的亲 和力高

5、超敏反应有哪些类型?各举一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新生儿溶血症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血清病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 6、简述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变应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某些个体能产生IgE抗体,通过其Fc段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 变应原可予以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的IgE抗体结合,引起上述细胞颗粒释放过敏介质,导致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出现一系列过敏发作症状。 7、左心衰竭表现呼吸困难的三种形式从轻到重一次是什么? 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8、简述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消化道出血,酸碱平衡紊乱,镇静药和麻醉药使用不当

全科医学概论部分习题答案摘要

问答题 1、什么是全科医学?为什么要发展全科医学? 2、简述全科医生以人为中心应诊中的任务。 3、简述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4、试述患者的权利义务有哪些? 5、简述家庭与健康关系。 名词解释 社区卫生服务患病行为通科医疗家庭资源健康教育周期性健康检查 社区诊断三级预防家庭三级预防人格障碍健康档案 选择题 1.全科医学教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 D.社区中的个人和家庭健康问题,社区健康问题或人群问题 2.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表现为"五个扩大"。其中之一是 B B.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3.社区诊断中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包括 D.案例研究法 4.社区诊断确定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的方法不包括 C.找出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5.全科医疗工作质量的复杂性不表现在 D.质量控制的过程复杂 6.关于预防医学的定义说法不正确的是D.最终目的是维护和促进个体和人群的健康水平 7.不符合全科医疗质量管理指导思想的是 B.质量为主 8.选择质量评价指标应注重指标的 A.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9.加强质量管理的关键是 A.加强全科医疗服务机构的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 10.全科医疗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是 C.积极推行和扩大标准化管理 11.全科医疗是一种 A.社区服务性质的医疗服务 12.现代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化趋势是 A.核心家庭增加 13.就全科医学的服务范围而言,它 A.涵盖个人、家庭与社区 14.全科医生应诊中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C.定期提供预防性服务 15.全科医疗服务是 B.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卫生保健的医学专业 16.家系图的目的是 A.对家庭背景和潜在的健康问题作出总结 17.全科医生开放式问诊的引导是 B.没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 18.当处于有学龄前儿童期时,家庭的重要课题是 D.父母的角色功能与技巧 19.下列不属于家庭内资源的是 C.文化资源 20.全科医学是 B.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基层医疗专业学科 21.医疗活动的核心内容是 D.医患沟通交流 22.问题病人中过敏多疑的病人是指 D.病人过度警觉、多疑,有疑病症的心理倾向 23.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在确立健康问题之前,要先做的事有A.了解社区人口动态 24.以下何种措施不利于改善遵医行为 C.缩短医生接诊时间 25.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C.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 26.关于我国目前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正确的是A.以城市为中心

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I)

201x年春季学期《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67分) 1、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C ) A.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我国不同地区老龄化状态的不均衡 B.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非自然发展过程 C. 中国是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 D.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2.下列哪项是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 ( D ) A.强调病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B. 不用药物治疗 C. 社会支持治疗 D. 倾听、解释,支持,心理和药物治疗并用 3.以下哪项是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咨询应注意转诊或住院治疗的 ( C ) A.学习障碍 B. 性心理障碍 C.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 D. 抑郁性障碍 ( D ) 4.以下哪项不属于 ...医学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原则 A.耐心倾听 B. 严守秘密 C. 解决问题 D. 先入为主 5.对待转诊,下列做法哪项是正确的 ( B ) A.咨询员在咨询中要做到十全十美 B.转诊之前要与来访者谈妥转诊的意向 C.考虑到来访者的利益一般不能转诊 D.转诊是不符合咨询员职业道德的 ( D ) 6.下列哪项不是 ..第一次会谈中要涉及的结构和内容 A.消除戒心 B. 进入正题 C. 探索问题 D. 评估效果 7、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是指 ( B ) A. 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免疫、医疗 B. 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医疗 C. 健康教育、预防、营养、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医疗 D. 法制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医疗 8、社区预防坚持以人为本,以下列哪项为中心 ( C ) A. 疾病 B. 医生 C. 病人 D. 健康 9、社区干预试验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是 ( C ) A. 社区中个体 B. 社区中患者 C. 社区人群 D. 社区老年人 10、一种新疗法可延长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存活期,但不能治愈该病,此时将出现下哪种情况( B ) A.发病率将上升 B.患病率将上升 C.发病率将下降 D.患病率将下降 11.关于全科医学学科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D ) A、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的新型二级临床专业学科 B、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型临床二级专业学科 C、各门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体 D、包含了“六位一体”服务所有内容的临床医学学科 12.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 A 、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 、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 、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 、提供以家庭病床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 13.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

基础医学概论试题

节基本组织 一、名词解释 1. 新陈代谢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 2. 兴奋性机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3. 反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代谢及外边活动所发生的相应改变。 4. 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5?阈值也叫阈强度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6.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7.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它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8. 组织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的基本成分,由起源相同、类型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 9. 内皮衬贴在循环管道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10.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上皮,构成腺。 11. 腺以腺上皮为主所构成的器官,具有分泌的功能。 12.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长突起以及包绕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结构。 13.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 14. 效应器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可支配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15. 突触是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靶细胞)之间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特殊连接结构。 16. 器官机体内由几种功能近似的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17. 系统一系列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方面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18. 体液调节指存在于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19. 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改变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其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0.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减弱的过程。 21. 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加强的过程。 二、填空题 1.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测;较远者为外测。 2. 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 人体学常用术语中的三个轴是: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 4. 人体的解剖学方位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描述的,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5. 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6.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为阈强度,阈强度愈大,兴奋性愈低,反之愈高。 7.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由双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 8. 按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可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9 ?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0. 根据肌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1.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试题(答案页)

一、单项选择题30分(请在下了所给的答案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将编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一分。) 1、最早论及“元气”的医籍是()p32 A 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周易 2、()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体现中医学治中寓防,防治并举思想的要训。p90 A 黄帝内经 B 伤寒论 C 金匮要略 D 难经 3、八纲辨证的总纲是()96 A 表里 B 寒热 C 虚实 D 阴阳 4、中医学中的症的概念()92 A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所反映的病理概括 B 是病人自身感觉的寻常变化及医者通过四诊等诊察手段获得的形体上的异常表现 C 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 D 是指病人主观可以体会到的痛苦或不适等异常感觉 5、三焦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针对湿热性质和温病所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98 A 叶天士 B 吴鞠通 C 薛生白 D 王孟英 6、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学观点 126 A 难经 B 黄帝内经 C 伤寒论 D 金匮要略 7、东汉末年()创编五禽戏,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 127 A 张仲景 B 李东垣 C 华佗 D 扁鹊 8、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与()密切相关 130 A 阴虚体质 B 阳虚体质 C 火热体质 D 痰湿体质 9、()是医生获得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158 A 体态表情 B 目光接触 C 面部表情 D 副语言 10、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 190 A 6小时 B 2小时 C 4小时 D 8小时 11、医疗机构将其配制的制剂在市场销售的,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销售的制剂,并处违法销售制剂货值金额()的罚款 194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1、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后,把它们制造成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作用:指机体把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以供生命活动和合成物质的需要,并把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阈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一定时,能引起机体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阈值愈小,组织的兴奋性愈高,对刺激的反应愈灵敏)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细胞质中各细胞器的主要功能:附着核蛋白体:合成输送到细胞外的分泌蛋白 核蛋白体(核糖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分为 游离核蛋白体:合成结构蛋白内质网:运输功能(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线粒体: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溶酶体:水解作用 6、被覆上皮的分布: 单层扁平上皮:覆盖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覆盖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间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腔面 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表面、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 7、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的主要功能: 成纤维细胞:生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 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异物与衰老伤亡的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充满粗大的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8、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9、骨骼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肌肉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凝蛋白遮盖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无法与位点 相结合。当兴奋使肌质网终池内的Ca2+进入肌质,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将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的ATP酶作用使A TP分解释放能量,供横桥连续作同方向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心方向滑行,结果是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当肌质中的Ca2+被转运回肌池,肌质内Ca2+降低时,Ca2+即与肌钙蛋白分离,原肌凝蛋白构象恢复、复位,重新遮盖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使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横桥停止摆动,细肌丝恢复到收缩前的位置,结果是肌节变长,肌细胞舒张。 10、骨的形态和分类: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11、肋骨:共12对,上7对肋骨前端借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稳固性较大,称真肋。下5对肋骨不直接与胸骨 相连,弹性较大,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软骨前端依次附着于上位肋软骨,构成肋弓。第11、第12对肋骨连同肋软骨,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活动性较大,为浮肋。 12、翼点: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交汇处称翼点。 13、内环境:构成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成为内环境。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的功能状态叫内环境 稳态。 14、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免疫功能、运输作用、营养功能、缓冲作用、参与凝血和 抗凝血作用 15、血沉:将血液从体内取出与抗凝剂混合,垂直静置于血沉管中,由于重力的作用,红细胞将缓慢下沉,以单位 时间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讲稿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篇 讲稿 于琨瑛 基础医学院微免教研室

第28章抗原 【重点】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抗原决定基及其类型,抗原的分类,超抗原。 【难点】交叉抗原,抗原的分类。 抗原(Antigen, Ag):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且能与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抗原刺激集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 合的能力 由此,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前者为具备以上两种性质的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和各类病原微生物;后者为仅具备抗原性,如各类化学药物等小分子化合物。半抗原加载体形成完全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首要条件 异物:在胚胎期末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二、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 分子量一般≥10kD,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子量越大,表面分布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相对稳定,降解及排除速度越慢,能够持续刺激免疫系统。 2.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如明胶,分子量>100kD,但仅为直链氨基酸,化学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弱;而胰岛素,分子量仅为5.7kD,但具有芳香族氨基酸,化学结构复杂,免疫原性强。 3.易接近性 是指抗原决定簇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接近;如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位臵。 4.物理性状 颗粒性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多聚体免疫原性强于单体。 三、宿主因素 不同物种、同种不同品系等,机体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是否添加佐剂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强弱。以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为例,一般情况下,皮内>皮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

山大医学基础概论1.2.3

基础医学概论1 一、单选题: 1.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C )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髋关节 2.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B) A.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B.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C.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2/3交点处 D.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E.以上都不对 3. 关于上皮组织的特点,以下哪项错误(C ) A.有极性 B.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相连 C. 细胞少,细胞间质多 D. 大多数无血管,有神经末梢 E.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4. 关于心肌细胞,下列哪项错误( B ) A.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并相互连接 B.多核,位于肌膜下方 C.有横纹 D.纤维连接处称为闰盘 E.兴奋可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 5. 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包括(D ) A.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B.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C.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E. 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特异性受体 6.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A ) A.K+ B.Na+ C. Cl- D.Ca++ E.Mg++ 7. 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8. 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是含氮量接近,平均为( B ),因此测定生物样品中含氮量可计算 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A.15% B.16% C.17% D.18% E.19% 9. 蛋白质经煮沸变性后其生物学活性( A ) A.丧失 B.升高 C.不变 D.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 10.无活性的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变成有活性的酶,这一过程称为(D ) A.变性 B.同工酶 C.辅酶激活 D.酶原激活 E.复性 二、 1. 关于膀胱三角正确的是(.ABCE ) A.位于膀胱底面 B.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C.此区缺少黏膜下 层组织 D.黏膜与肌层疏松结合 E.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 脑脊液(ABCD) A.主要产生于侧脑室的脉络丛 B.充填于脑室 C. 第四脑室的脑脊液经正中孔和两

基础医学概论复习题

免疫与微生物复习题 一、复习题 (一)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功能 (三)固有免疫的组成。 复习题: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MHC及MHC分子的概念。 复习题: 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 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抗体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抗体的功能。 补体的概念和激活途径。 细胞因子的概念。 复习题: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细菌的致病性。 病理学复习提纲 什么是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适应的形态学变化主要有哪几种形式?萎缩的概念及化生的概念。 什么是变性?变性常见有哪几种类型? 脂肪变性的概念,常累及的脏器是? 什么是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包括哪几种类型? 什么是细胞坏死?坏死最基本的形态学变化是什么? 坏死的类型及结局。 细胞凋亡的概念。 肉芽组织的概念及作用。 细胞按再生能力强弱分为哪几种类型? 淤血的概念;淤血的结局。 肺淤血的病因主要是什么?肺淤血的病理改变。 肝淤血的病因主要是什么?肝淤血的病理改变。 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及栓子的运行途径。 常见栓塞的类型。 梗死的概念;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好累及的脏器有哪些? 炎症的概念及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时渗出物的作用(包括渗出液和白细胞)。 什么是炎症介质,有何作用。 蜂窝织炎的概念及常见致病菌。

脓肿的概念及常见致病菌。 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炎症的转归。 肿瘤的概念。 什么是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转移?常见的转移方式。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癌与肉瘤的区别。 什么是癌前病变?常见举例。 什么是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篇)复习题 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何谓反射弧(结构)? 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何谓血型?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是什么?如何分型? 血液的基本组成? 何谓红细胞凝集反应? Rh血型如何划分? 大动脉弹性对于动脉血压形成影响? 循环系统外周阻力对于动脉血压形成的影响? 呼吸过程肺内压如何变化?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呼吸运动、肺内压的概念。 名词:消化、胃的容受性舒张 唾液、胃液、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和小肠运动的形式及生理意义? 名词:肾小球滤过率、肾糖阈渗透性利尿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肾小管分泌的主要物质是什麽? 何种情况下出现尿潴留、尿失禁? 名词:激素、允许作用 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原理?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神经垂体释放几种激素?其激素合成的部位? 解剖复习题 单选题 1.上消化道是指 A.口腔和咽B.从口腔到食管C.从口腔到胃D.从口腔到十二指肠E.从口腔到空肠 2.下消化道是 A.空肠至肛门 B.十二指肠至肛门 C.盲肠至肛门 D.直肠至肛门 E.以上都不是

2018年最新全科医学概论答案

2018年最新《全科医学概论》答案 (C )社区教育在国外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为社区培养新型医师C、20世纪70年代 (D )是全科医疗区别于专科医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D、持续性照顾 “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应强调(E )E、疾病、病患和患病同等对待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建议对以下那些人进行骨质疏松风险筛查,除外(C ) C、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升高的成年人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建议针对高血压的筛检,正确的是(E )E、ABCD 都对 APGAR家庭功能评估得分5分,显示(E)E、家庭功能严重障碍 APGAR家庭功能评估中不包括(C)C、自由度 BATHE问诊不包括(B )B、了解病人的疾病体征 COPC 处于3级水平的是C、通过社区调查或建立的档案资料能掌握所定义社区90%以上居民的健康状况,针对社区内的健康问题采取对策,但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 COPC的基本要素为(A)A.基层医疗、社区人群、解决问题的过程 COPC提供(C )C、以社区为范围的健康照顾 ECO-MAP图把(B )作为对象B、家庭 WHO五星医生应具备的五个方面能力不包括(D )D、医疗政策制定者 WHO止痛阶梯中处于第一阶梯的是(A )A、阿司匹林 WHO止痛阶梯中第二阶梯可添加哪类药物(A)A、阿司匹林 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20世纪的瘟疫"的不良行为是(A )A、吸烟 不属于家庭内部结构的是(A)A.家庭人口构成 不属于家庭生活周期发展阶段的是(A )A、恋爱期 不属于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是(A )A、科学技术、人文相统一 采用体质指数(BMI)判定肥胖时,WHO和我国的标准分别是(A )A、30,28 从服务内容上来讲,全科医学以(C )C、医疗 从全科医学的特性来看,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学科基础,除外(D) D.社会学和社区医学基础 促使全科医学产生的背景不包括(D) D.医疗费用的高涨 胆固醇含量最高的食物是(B )B、蛋黄 当前,被普遍认为是临床预防服务的“金标准”的是哪个指南(B )B、USPSTF《临床服务指南》 对“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描述正确的是(C )C、以一定的人群健康需求为基础,提供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服务 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指导不包括(B )B、早睡早起 对家庭生活周期理解正确的是(C )C、家庭可以在家庭生活周期的某个阶段开始或结束 对精神疾病的发病影响密切的是(E )E、以上都是

基础医学概论

、单选题: 1.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C )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髋关节 2?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B ) A.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B.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交点处 C.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2/3交点处 D.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E.以上都不对 3. 关于上皮组织的特点,以下哪项错误( C ) A.有极性 B.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相连 C.细胞少,细胞间质多 D. 大多数无血管,有神经末梢 E.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4. 关于心肌细胞,下列哪项错误( ) A.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并相互连接 B.多核,位于肌膜下方 C.有横纹 D. 纤维连接处称为闰盘 E.兴奋可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 5. 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包括( D ) A.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B.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C.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E. 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特异性受体 10.无活性的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变成有活性的酶,这一过程称为 (D ) A.变性 B.同工酶 C.辅酶激活 D.酶原激活 E.复性 、多选题: 1. 关于膀胱三角正确的是( ) A.位于膀胱底内面 B.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C.此区缺少黏 膜下层组织 D.黏膜与肌层疏松结合 E.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 脑脊液 ( ) 基础医学概论 6.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K + B.Na + C. Cl - D.Ca ++ E.Mg ++ 7. 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8. 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是含氮量接近, 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平均为( ),因此测定生物样品中含氮量可计算 9. A.15% B.16% C.17% D.18% E.19% 蛋白质经煮沸变性后其生物学活性(A ) A.丧失 B.升高 C.不变 D.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 A.主要产生于侧脑室的脉络丛 B.充填于脑室内 C.第四脑室的脑脊液经正中孔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