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9436789.html,/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

1、年龄大于60岁以上的男性,有长期吸烟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

2、体检时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

3、通过无创性辅助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多可做出诊断。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35例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AS治疗,手术前后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中文听觉词汇学习测验(CALT)、视觉保持测验(VRT)、物体记忆测验(FOM)、线段方向判断测验(JLOT)、语言流畅性测验(VFT)评估,采用全脑造影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结果术后3个月颈内动脉残余狭窄率为(10.71±1.08)%,明显低于术前的(85.47±8.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MMSE、DS(顺背、倒背)、CALT(即刻回忆、延迟回忆)、VRT、FOM、JLOT、VFT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1个月与3个月上述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能有效治疗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 窄,改善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认知功能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可伴有肢体运动功能短暂障碍、暂时性失语、失明等相关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认知功能急剧减退[1]。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2],但随着CA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逐渐显示出损伤小和操作简单的优点,选择CEA还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评价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采用CAS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35例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以下入组标准:①单侧颈动脉狭窄程度≥70%,对侧狭窄程度0.05)。见表1。 3 讨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是临床常见病,多数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等相关疾病所致[3]。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不适主诉,常规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无明显异常,但血流动力学存在异常,提示脑组织长期处于低灌注、缺血状态,神经细胞处于低代谢或功能抑制状态,海马和额叶乙酰胆碱水平明显降低,另外长期缺血会导致脑白质病变,从而发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感觉、知觉、记忆以及注意等过程中发生障碍,对患者行为、情感生活、日常生活、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造成极大影响,且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因而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应及时给予适当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令狐采学 首都医科年夜学从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罕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招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含: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竭增年夜的斑块最终招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涉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方: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示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长久的脑缺血爆发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罕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范表示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呈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招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招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成长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产生的再狭窄年夜多与内膜增生有关,产生率年夜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招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呈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含: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财国家,卒中是第三年夜死亡原因和第一年夜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 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 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73-02 近两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渐成上升趋势。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 脑卒中占比约70%[1]。颅外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理基础,容易损伤的斑块突然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所以,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之前,尽早对斑块性质予以识别,配以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脑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以及单 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等等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无论是以上何种学说,都无法全方位的概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较为经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起源于内皮细胞损伤。病毒感染、抽烟、低 密度脂蛋白等原因都会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分泌生长因子,聚集单核细胞并随着 内皮细胞进入其下间隙,然后形成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入内膜中已经氧化的脂质,从而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单核细胞 源性泡沫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会影响泡沫细胞,进一步产生粥样坏死物; 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集聚大量血小板,释放诸多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加强收 缩血管病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1 超声 超声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临床应用时间最早、最重要也是范围最广泛 的检测手段,可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二维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以及安全等优势,可对颈部 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结构进行动态观测。内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初期表现,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而DSA、CTA等检测手段对早期内中膜厚度 变化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同诊断医师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 鉴别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斑块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能力欠佳,存在诸多 伪像,极易忽略低回声的斑块。 (2)三维超声:以二维超声图像,三维重建斑块形态,可具体的显示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构。 (3)超声造影:有利于清楚显示斑块,对斑块炎症反应以及新生血管的形 成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特别是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率比较高。 (4)TCD:TCD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脑血流的一种手段,在筛查、预防脑血管 疾病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2.2 CTA 在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中,CTA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较其他侵入性检查手段,CTA费用低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血管进行多层面、多立场分析,可同时多方 位观测双侧颈部血管,弥补了DSA诊断的不足,特别是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血管内膜 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 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 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血管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血管内膜增厚或颈部血管斑块 形成,则提示全身血管粥样硬化形成。颈部血管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血管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及危害 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部血管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隐匿期(早期)动脉斑块的危害:

1、隐匿危害:血管斑块已形成,但尚无明显狭窄,因此没有器官受累临床表现,但血管血管管壁不断受到侵蚀、局部血流窝状冲击等危害持续存在而身体毫无感觉,这种身体毫无感觉而又持续存在且酝酿致命风险的危害,医学称之为隐匿危害。 2、突发危害:表现为血管斑块易突然脱落、造成突发性事件;因为此时血管斑块的主要成分为脂质条纹,质地松软,斑块表面存在絮状或凹凸不平,同时血管斑块底部与血管血管壁结合较松,附壁系数较低,容易在血流冲击下,造成血管斑块部分破损、脱落或血管斑块整体脱落,形成移动血管栓子,部分或全部堵塞血管血管,从而造成相应部位的组织器官突发缺血、缺氧、功能丧失甚至带来生命危险,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有; a、腔隙性脑梗:早期颈部血管斑块、脑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造成脑血管梗阻,出现脑梗塞或腔隙性为梗塞,从而出现失语、失明、偏瘫等症状; b、心源性猝死:早期颈部血管斑块、心脏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而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当脱落的血管斑块堵塞心主血管时,引起心脏急剧缺血坏死,从而引发猝死; 3、逆向刺激性生长、加快原血管斑块增大:增加血管血管管壁通透性,促使脂蛋白渗入、积聚,从而进一步加速原有血管斑块的增生、增长;所以,虽然血管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血管斑块形成,其生长速度会远远大于形成速度;临床上有很多例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微小的血管斑块,而血管斑块形成后,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几年间就呈几何倍数增大,这种危害,称为逆向刺激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使血管斑块加速生长; 4、顺向播散性生长、刺激新的血管斑块形成: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对血管血管产生系统性危害,不但对局部血管有危害,而且还会对血管血液粘稠度、血脂、脂蛋白、血流度等,都会产生危害,这些危害持续存在,会刺激其他部位的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这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颈部血管斑块,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后短短几年间,就发现脑部血管或心脏血管也出现了新的血管斑块;这种现象,称为血管斑块的顺向播散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刺激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 5、加速血管硬化:血管斑块和血管硬化,属于互为因果关系,血管硬化可以刺激血管斑块的形成,而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反过来影响血管血管内壁的顺滑性,造成血管血管内

老年人是不是都有颈动脉斑块

老年人是不是都有颈动脉斑块? 谢谢邀请!虽然近年来很多老年人患有颈动脉斑块,但这并不能说明老年人都有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我们要弄清楚颈动脉斑块出现的病因,来更好的定义患者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 男性、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以及高血脂等是其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不能顺老年人就一定都有颈动脉斑块症状,像以上说的危险因素都可能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而其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年轻人也同样有,所以我们要弄清楚颈动脉斑块的病因。不能以年龄这其中一项因素来判定患者人群。其次在弄清楚病因后,我们还要了解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表现,来判别是否患有该病症。病理方面,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临床上通过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形态学测定,来对其进行评价,判断其危害性。临床表现根据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无症状性两大类。症状性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对应的症状是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无症状性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晕厥等。弄清这些后,我们能够更好的判断病发人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颈动脉斑块在生活不规律的年轻人身上也是有发病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要知道如何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比如戒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方式进行预防。药物治疗方面需要服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药物;抗血小板治疗,可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降脂方面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手术方面可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进而达到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效果。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帮助你,谢谢!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断增大的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现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发生的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 TIA 病史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 5-6 mmHg 、降低收缩压 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 ,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1. 低灌注 2. 粥样斑块所致的栓塞

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2020完整版)

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2020完整版) 颈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位置表浅,与心脑血管距离近,血管壁的组成、血流环境与心脑血管接近,而且在外周动脉中用来评价、预测冠脉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多。欧洲和美国的颈动脉斑块卒中预防指南基于颈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的程度、斑块组成成分和斑块的稳定性来选择治疗方案[1]。因为影像学检查可以在体外观察到颈动脉斑块是否破裂或溃疡、斑块是否稳定。因此,通过超声检查、血管计算机断层造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分子影像学检查可以独立或相互联合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准确对无症状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帮助临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2]。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标志,包括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斑块体积、新生血管和炎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标志都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而获得[3]。 1 超声检查 与MRI和CT相比,超声具有简便、无创、价廉等独特优势,适用于有MRI禁忌症或不能暴露于电离辐射的患者。现有的超声技术既能从各个方面对易损斑块进行评估,还能检测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发现微栓子信号及提供血流动力学参数等,从而对脑梗死的预防和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不同的超声技术因其原理不同,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1.1 常规超声 超声是通过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观察斑块回声、形态学特点以及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的重要检查手段。在二维超声中,回声是反映斑块组成成分的重要参数。研究表明,在无症状但有低回声斑块以及50%以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低回声斑块与斑块内脂质含量增加、炎症细胞密度增加以及斑块内出血有关,这种斑块极不稳定,易发生破裂,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4]。 Steinbuch等[5]采用普通超声检查技术,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据此了解颈动脉斑块位置和形态。该研究入选了29例参试患者,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和颈动脉血管斑块形态。半自动化在舒张期末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通过2次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变化,了解最大斑块厚度。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超声采用颈动脉管腔中轴线与血管壁距离测定显著低于低于颈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测定。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普通超声检查就可以精确了解斑块位置和形态。 二维超声检查不易区分易损斑块的类型,不能进一步评估脑卒中风险分层。彩色多普勒成像通过测量斑块处管腔内径、血流速度及阻力,能够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Katakami 等[6]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或无颈动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 动脉狭窄。提示本指南涵盖概述、诊断、治疗三大部分内容,本文仅就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年第二期。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正确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技巧是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重 要因素,两种手术不推荐应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01CEA 该术式已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1手术指征:

绝对指征: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相对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5年;(4)对于高龄患者(如70岁或以上),与CAS相比,采用CEA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当动脉解剖不利于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时。对于较年轻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侧发生卒中的长期风险上,CAS与CEA是相当的;(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为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倾向于行CEA手术,稳定性斑块者则CAS 与CEA均可选择;(6)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的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 死亡率。对于符合治疗指征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也是建议CEA手术,将CAS作为备选治疗。2禁忌证:(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3)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5)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7)无法耐受麻醉者;(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9)严重痴呆。3麻醉方式选择: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近年来颈动脉超声检查普遍开展,很多患者或健康查体者被发现有颈动脉斑块,我国中老年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大约60.3%的人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常常有患者为此焦心不已:听说“颈动脉斑块”脱落后就会发生“中风”,于是有的人连转个脖子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斑块“啪”的一下就掉下来… 为何“颈动脉斑块”这么高发?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真的会掉下来就中风那么恐怖吗?、颈动脉斑块者需要应用他汀治疗吗?这是临床上经常被患者问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应结合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综合考虑。 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做出初步决定: 一、若颈动脉斑块导致了颈动脉明显狭窄(狭窄≥50%) 其处理原则与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相同(均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应该立即接受他汀治疗,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 1.8mmol/L)以下。并且,多数患者还应考虑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二、若颈动脉斑块未导致明显狭窄(狭窄程度<50%) 则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已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无论颈动脉有无明显狭窄均应立即接受他汀治疗,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 1.8mmol/L)以下; 2、无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但患有糖尿病并伴高血压:也应服用他汀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1.8mmol/L)以下; 3、患有糖尿病,且LDL-C>2.6 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4、慢性肾病(III 期或IV 期)且LDL-C>2.6 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5、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且LDL-C>3.4 mmol/L:建议应用他汀治疗将LDL-C 降至<3.4 mmol/L。 以上是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在临床上还应全面分析患者其他情况综合判断。 如何使颈动脉斑块缩小甚至消退呢? 首先,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即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其次,若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还要积极合理的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三,积极合理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通过他汀治疗实现斑块逆转的报道并不少见,并且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助于逆转斑块。研究显示,应用他汀治疗将低

颈动脉有斑块,能不能按摩

颈动脉有斑块,能不能按摩 日前有报道,一位女士因颈部按摩导致颈动脉斑块脱落,引发中风,幸好治疗及时,才基本恢复。卒中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就是斑块脱落,随血液循环至脑部,堵塞脑动脉,引起脑卒中。那么,有颈动脉斑块者究竟能否做按摩? 认识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多重危险因素导致颈动脉血管壁损伤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聚集形成的团块状结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长期吸烟、酗酒等,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根据是否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颈动脉斑块可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类。有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可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情况:前者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可恢复,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后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大多数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无

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有颈动脉斑块者不宜做按摩 颈动脉斑块类似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会导致下水道堵塞),但其危险性不仅在于斑块变大后堵塞局部血管,更主要是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两种,不稳定斑块是在血管壁上附着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斑块整体或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脑部,可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确定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大致区分斑块性质。正常IMT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1.2毫米为内膜增厚,大于1.2毫米为斑块形成。根据超声形态和回声特点,斑块可分为低回声脂?|性软斑、中等回声纤维性扁平斑块、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混合型斑块。其中,软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不管斑块是什么性质,有颈动脉斑块者最好不要做按摩。 颈动脉斑块治疗有“三计” 1.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等。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得诊断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得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颈动脉狭窄得最常见病因;其她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与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累及全身动脉得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就是不断增大得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得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就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得长度较长,它得表现主要就是分为无症状得,还有就是短暂得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就是多发得向心性得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就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得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得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2年发生得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5%,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得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与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就是缺血性卒中得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就是第三大死亡原因与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与周围动脉疾病得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 TIA病史者有更高得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得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就是卒中得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5-6 mmHg 、降低收缩压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她得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得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内一科闫文静 摘要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 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缺血性卒中;稳定性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rupture of carotid plaques,the relative factors i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agnosis,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the measures in preventing plaques from rupture an d decreasing the occurrance of 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 carotid plaques_ ischemic stroke_ stability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目光从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转移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不同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上来。大量研究发现,如颈动脉斑块稳定,则单纯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是良性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不易破裂导致脑缺血症状,而不稳定性斑块即使不引起严重狭窄,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卒中或血管性痴呆。因此,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提高诊断水平,对防止斑块破裂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1.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的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皮型NO合酶的错义突变导致NO减少,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使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易感性增加。同时,在致病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一反应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的作用下,引起颈动脉血管内皮慢性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血浆中增高的LDL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皮下沉积并进行氧化修饰,加之力学因素的参与,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内皮细胞产生自由基、过度表达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活性肽,从而介导单核巨噬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进入动脉壁,并通过其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大量吞噬沉积的OX —LDL,形成富含泡沫细胞的脂纹。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微生物,如肺炎衣原体也参与了这一进程。

刘继前详述:颈动脉斑块,取出还是放支架

刘继前详述:颈动脉斑块,取出还是放支架 经常会有人来找刘主任咨询:颈动脉斑块到底是手术切除斑块更好还是放支架,很多颈动脉患者不明白自己到底适用于哪种治疗方法,问不同的医院都是得到不同的结果,今天刘主任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问题。 颈动脉是供应脑部的重要血管,当管腔形成斑块,造成狭窄,会导致脑部血液减少;同时一些斑块还可能从血管壁脱落,顺着血流流向脑部,阻塞脑部的重要血管,引发中风。颈动脉狭窄程度在影像检查上一般分为轻度(小于50%),中度(50%~69%)及重度(70%及以上)。一般而言,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其带来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并不绝对。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狭窄程度不重但有明显症状的病人(狭窄程度为50%,介于轻中度之间,但有明显症状),也有狭窄程度很重但症状不明显的病人。 颈动脉狭窄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保守治疗。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如阿司匹林、降压药、降脂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非常关键。但当颈动脉狭窄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过50%),尤其是近期出现过脑缺血的情况(如头晕、神志不清、肢体无力、眼睛模糊、眼前发黑等)时,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就会有限,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方法有两种:1.手术剥离斑块;2.微创手术放支架。内膜剥脱术是非常经典的手术方法,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病人被全身麻醉后,医生在其颈部切开颈动脉,剥离出斑块,再缝合血管。手术时间2~3小时,术后观察3~5天,无并发症就可以出院了。颈动脉支架是快速发展的微创手术,它的优势在于:第一,只需要局部麻醉,不用全麻;第二,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特殊、难以做外科手术的病人。手术只需在病人大腿根部局部麻醉,然后医生把一根导丝顺着血管放到颈动脉,先放一个血管内保护伞,再通过导丝引入支架。手术在X线下进行,时间1~2小时,术中病人保持清醒,术后观察1~2天,确保安全后即可出院。 其实,取斑块手术和支架治疗孰优孰劣,目前没有具体定论。很多研究显示,两种方法在预防卒中、维持血流通畅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临床上对大多数病人而言,两种方法都可行,选择哪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例如您是否耐受全身麻醉以及斑块所在位置是否方便手术等。此外还需明确,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有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本质是血管的老化,这个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延缓血管狭窄的时间。因此,不论哪种手术方法,术后仍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每日按医嘱规律服药,按时定期复查。

颈动脉的诊断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分类 形态学分类,声学分类、综合分类 形态学分类:规则型、不规则型、溃疡型(表面是否光滑、纤维帽是否完整、斑块是否有缺失) 声学分类:均质回声(高、中、低),不均质回声 综合分类: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薄的纤维帽和大的脂质核心、纤维帽断裂)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 斑块的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基底部 斑块的评价: 根据斑块声学特征: 均质回声斑块(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 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包含强、中、低回声) 根据斑块形态学特征 规则型(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 不规则型(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局部组织缺损,形成“火山口”样缺损)颈动脉狭窄、闭塞

测量,狭窄近段,狭窄段 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量 鉴别血栓或斑块造成的血管闭塞或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测量方法: 直径测量法 (B-A)/B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正常或﹤50% <125 <40 <2.0 50%—69% ≥125,<230 ≥ 40,<100 ≥ 2.0,<4.0 70%—99% ≥ 230 ≥ 100 ≥ 4.0 闭塞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结合血脂变化,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40个临床病例治疗前后比较,显示绞股蓝能明显降低颈动脉MIT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降低血清中TC、LDL-C含量, 升高HDL-C水平。通过研究绞股蓝对食饵兔AS、内皮素-1(ET-1) 和C 反应蛋白(CRP)、血脂的影响,研究证明中药绞股蓝能降低高血脂和调节脂蛋白代谢,抗氧化损伤,纠正紊乱的血管舒缩功能,逆转ETmRNA过表达,降低ET-1,保护内皮,与辛伐他汀有相似的调节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银杏叶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性味苦、涩、平,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通络活络。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和萜内酯,具有改善细胞代谢,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微循环等药理作用。我院观察银杏叶片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脑梗死68例,该观察证实较长时间口服银杏叶片,有助于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导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上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病症在逐渐发生,比如说颈动脉斑块,以前我们好像都没有听说过,劲动脉长斑块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上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病症在逐渐发生,比如说颈动脉斑块,以前我们好像都没有听说过,劲动脉长斑块儿是怎么回事?相信大家对静动脉斑块儿都不是很了解,那么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有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危害吧! 导致脑梗死折叠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这有点类似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会导致下水道堵塞。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不仅仅在于长大后堵塞局部的颈动脉,这毕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短的,会出现一过性的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或者无力。 既然颈动脉斑块这么危险,要预防脑梗死,就必须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要根据颈动脉斑块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的强度和疗程,在此提醒朋友们: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朋友更应当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健康体检时最好筛查颈部动脉超声以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怀疑脑血管病的朋友一定要筛查颈部动脉超声。 以上,我们已经详细地了解了,有关于颈动脉斑块儿的危害,如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危险 因素分析 宋希涛;刘暴;刘昌伟;倪冷;曾嵘;叶炜;郑月宏;李拥军 【期刊名称】《中华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96)002 【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ies,and evaluate its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lower extremity artery lesions.Methods Totally 348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ies who had no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or events in the past were enrolled from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4 in the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Preoperative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results of carotid arteries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The peak systolic velocity and the presence of plaque on gray-scale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were used for diagnosing and grading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 stenosis ≥50%was diagnosed as carotid artery stenosis.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related risk factors.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e artery lesions of lower extremit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ose with and without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Results Seventy-seven (22.1%)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讲解学习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 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 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 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结合血脂变化,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