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

3、三元里人民抗战

4、《南京条约》

5、《北京条约》

6、总理衙门

7、辛酉政变

8、洋务派

9、洋务运动

10、甲午中日战争

11、《马关条约》

12、“门户开放”政策

13、《辛丑条约》

14、清末新政

15、北洋军阀

16、《海国图志》

17、洪秀全

18、金田起义

19、永安建制

20、《天朝田亩制度》

21、天京事变

22、《资政新篇》

23、公车上书

24、《中外纪闻》

25、百日维新

26、“戊戌六君子”

27、中体西用

28、义和团运动

30、中国同盟会

31、保路风潮

32、武昌起义

33、辛亥革命

34、南京临时政府

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6、二次革命

37、护国运动

38、张勋复辟

40、新文化运动

41、《新青年》杂志

42、“五四”运动

43、香港海员大罢工

44、南京大屠杀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6、第二次护法运动

47、第一次国共合作

48、黄埔军校

49、冯玉祥北京政变

50、中山舰事件

51、整理党务案

52、北伐战争5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5、宁汉合流

56、南昌起义

57、八七会议

58、秋收起义

59、济南惨案

60、东北易帜

61、九一八事变

62、华北事变

63、卢沟桥事变

64、遵义会议

65、瓦窑堡会议

66、一二九运动

67、西安事变

68、《论持久战》

69、“三三制”原则

70、淞沪会战

71、徐州会战

72、武汉会战

73、平型关大捷

74、皖南事变

75、重庆谈判

76、《双十协定》

77、“五四指示”

78、较场口事件

79、下关惨案

80、第二条战线

81、台湾二二八起义

82、第三条道路

83、《中国土地法大纲》

84、三大战役

85、渡江战役

86、七届二中全会

慈禧太后

李鸿章

曾国藩:

魏源

洪秀全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陈独秀

李大钊

孙中山

宋庆龄

袁世凯

毛泽东

周恩来

汪精卫

蒋介石

张学良

李德

王明

1、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 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6、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7、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 ,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8、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9、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10、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11、《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2、“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3、《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于第二年同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支付赔款本息近十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军队在中国境内驻兵、镇压人民反帝运动、设立使馆界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4、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于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考试。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了“新政”的破产。清末新政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的覆亡。

15、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

16、《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7、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8、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19、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20、《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它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21、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2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23、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24、《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内容主要为编译西电西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25、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包括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正式宣布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6、“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结果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 人于 1898 年9 月 28 日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7、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8、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70、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

29、兴中会: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孙中山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30、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31、保路风潮: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2、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联合发动。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33、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34、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6、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37、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

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38、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39、护法战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40、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同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41、《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于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2、“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5月4日,北京大中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抗议,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罢工声援,反帝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区。终于迫使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罢免了亲日派官僚,释放了被捕学生。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3、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44、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竞赛”,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 30 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你”。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46、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炯明的叛变直到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

47、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 1923 年 6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8、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9、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10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的局面顷刻瓦解。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

50、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由蒋介石的盟弟、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用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中山舰开到黄埔,阴谋分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市内外交通,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的共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共产党员共40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工300多人退出第一军。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权的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的第一个重大的企图。

51、整理党务案: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52、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于1926年7 月开始,主力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5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上海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

55、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56、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月一日,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57、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同年8月7日,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58、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决定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转移,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路。

59、济南惨案:日本侵略者于1928年5月3日,在中国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的事件,又称五三惨案。从5月3日到11日,日军共杀害中国军民6000余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60、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42、中原大战: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43、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

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44、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制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于农村环境,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从而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6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袭击沈阳等地。由于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2、华北事变: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6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晚,驻丰台日均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宛平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影响下,中国驻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64、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公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5、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66、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67、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等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8、《论持久战》:面对国民党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叫嚣,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强弱优劣对比,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全国抗战及其最后胜利起了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69、“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名额。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投身到抗日战争中来,并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联合专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0、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第一大战役。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攻击驻在闸北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继而又进攻江湾和吴淞。第十九路军在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的统帅下,奋起抵抗,由此开始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到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让中国撤除了在上海的驻军权,对日本今后的侵略有利。此后,蒋介石也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当局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的决心,从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

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71、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徐州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72、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73、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作战,当日军进入埋伏圈时,115师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56、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105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坚、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74、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75、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76、《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77、“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2/3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踊跃参军支前,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78、较场口事件: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个自称“市农会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刘野樵冒充大会主席宣布开会,被大会主席团阻止。这时预伏在主席台下的国民党特务、流氓蜂拥而上,打伤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朴及新闻记者六十多人,这就是较场口事件。

79、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人民和平代表团马叙伦等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当请愿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国民党反动派预伏的几百名特务,立即蜂拥而上,殴打代表,制造了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代表中共坚决支持人民的正义要求,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深夜赶到医院慰问受伤代表。

80、第二条战线: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腐败统治和反人民内战政策,丧尽了民心,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它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国统区的学生罢课游行,工人罢工,人民团体请愿,市民抢粮及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大大加速了蒋介石政权的覆亡。

81、台湾二二八起义: 1947年2月28日,台国民党反动派指挥军警屠杀台北市民,及其全体台湾人民的义愤。台湾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武装起义。至3月8日止,起义人民控制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一面组织“处理委员会”进行“调查了解”,以欺骗群众,一面急调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起义最后失败,被杀害者达3万余人。部分起义领导人逃到香港,于同年11月发起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组织。

82、第三条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提出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即通过

和平改良,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改良的资本主义。他们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在当时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中,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终于,这些持中间路线的人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别走上了革命或反革命的道路。

83、《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敌,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弟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84、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决战。其战争规模及其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决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集团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8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86、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即“孝钦显皇后”,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也有可能[1]),是太平天国以宗教名义发动民变的领袖,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

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洪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1]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因多方反对失败,抑郁而终,卒年57岁。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

汪精卫:汪兆铭·字季新(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积极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曾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后期思想明显蜕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华侨陈璧君。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李德:德国名字奥托·布劳恩),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32年春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奥托·布劳恩是在当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王明:(1904年生(甲辰年)~1974年3月27日逝世),安徽六安人,原名陈绍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等职务。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在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至1934年间,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1974年3月27日王明在莫斯科病死。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课序号310004—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近代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姓名刘世伟 学号20144140041 年级专业2014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李涛 2015年6月1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评分表 论文要求 分 值 分项评分标准 得分优 秀 良 好 及 格 不 及 格 论点鲜明准确,有独到的见解,表 述清楚,符合逻辑。35 31 ︱ 35 26 ︱ 30 21 ︱ 25 21分 以下 论据充分,资料翔实,能独立查阅 文献资料,有分析整理各类信息并从中获取新知的能力。25 23 ︱ 25 19 ︱ 22 15 ︱ 18 15分 以下 论证充分有力,文章结构合理,中 心突出,文字流畅,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0 36 ︱ 40 30 ︱ 35 24 ︱ 29 24分 以下 总分(百分制)100 90 ︱ 100 70 ︱ 89 60 ︱ 69 60分 以下 备注: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内容摘要: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受尽西方列强欺辱,一步步地由封建社会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期间中国的有识之士们怀揣着强国梦,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重铸强国的追求,并一步一步地向西方的强国学习,希望通过效仿西方国家达到强盛自己的目的。这其中的探索学习过程由浅层次的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技术到进一步的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直到最后的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逐步推进,逐步深入。这其中曲折、艰难的路途值得我们后人反复思量,终会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国近代、学习历程、由浅入深、强国梦、启示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的转折。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近代史时期。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从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西方列强开始相继逼迫中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封建闭国的政策被打破,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中国是在侵略者的逼迫下“被”认识了世界。 第二阶段是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少数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某些先进的知识和主张对于当时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例如林则徐和魏源一起完成的《海国图志》便是中国人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这次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在中国大力采取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挽救危在旦夕的清朝廷。但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让这个美好的愿望破产。总结起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目的还是维护腐朽无能的清廷的封建统治,而不是发展新的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第四阶段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宣布破产,随后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与守旧派展开激烈的论战。而当时想要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被维新派的主意打动,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因为新法只实行了103天便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发动政变推翻,故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这场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它使中国的更广大人民受到启蒙,打破了封建思想的壁垒,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五阶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革命党人吸取西方改革中革命反抗斗争的精神,主张武装推翻清政府,并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一举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革命党的胜利意味着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被覆灭。1911年底,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提出“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我们可以在辛亥革命的胜利中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习到的反抗精神。 第六阶段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国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失败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 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比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专题一: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西方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在外国资本的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提倡“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的最成功的开平煤矿,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资本家已提出问题:“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回答道:“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纱厂一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统计,1949年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7%。这个数字表明,在109年里,近代工业经济才积累了17%,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毛泽东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选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材料2: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选自《毛泽东选集》材料3:当丰收的馨香溢满神州大地,甜美的思绪冲涌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回首新中国60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当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一起飘扬的时候,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唱响的时候,当奥运圣火在北京夜空熊熊燃烧的时候,当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无数华夏儿女饱含热泪、激情穿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景,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选自新华社社评《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献给新中国60华诞》问题1:如何理解“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问题2: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所宣传的重要思想是(D)。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戊戌政变后,新政中被保留下来的只有(B)。A.农工商总局B.京师大学堂C.译书局D.铁路矿务局 3.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B)。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B)。A.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洋务派B.师夷长技,洋务派选择资本主义强国C.自强求富,办军工兴民用采用机器生产D.只师长技,破产结局不可避免6.洋务派认为清王朝的“心腹之害”是(D)。A.英国B.俄国C.日本D.太平天国和捻军。) 7.在我国近代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C)。A.洋务派创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8.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D)A、兴中会B、科学补习所C、华兴会D、中国同盟会

9.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礼教进行揭露控拆的《狂人日记》的作者是(B) A.胡适 B.鲁迅C.李大钊 D.陈独秀 10.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B)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A.香港B.台湾C.澳门D.崇明 11.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D)。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12.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C)。A.龚自珍B.林则徐C.魏源D.郑观应 13.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A)。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 D.郑观应 14.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的新特点是(C) A.商人罢市B.学生大规模罢课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B)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D.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部分考核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践部分考核作业 1、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00字左右) 答: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个是基本的、主要的; 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争取革命的胜利。 第三,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及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2、阅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第二卷第二十八章,摘抄其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500

字左右) 答:“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 (1)必须科学的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是在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不仅是理论上对社会主义认识失误产生的结果,更是对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作出错误判断的产物。 (3)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不能不负有主要责任。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不能实行“答民主”。“文化大革命”以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5)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党组织进行整顿和“重建”曾被作为这场运动的目标之一;克服党和国家肌体中存在的阴暗面,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现象,也在“文化大革命”中予以强调。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复习资料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超级强悍) 第一章 一、选择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的是封建制度已经衰落。 6、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7、世界历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9、清政府与美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望夏条约。 10、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英法联军。 11、近代中国,曾统治台湾半个世纪的国家是日本。 12、从中国攫取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最大的国家是俄国。 13、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14、首先规定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 15、清朝外务部的前身是总理衙门。 16、英国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长达40余年。 17、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18、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资本 输出。 19、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规定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20、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1、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22、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为帝国主义制造侵 略有理 的舆论。 2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2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强迫中国成为其附属国。 2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7、黄海海战中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的管带邓世昌所指挥的军舰是致远号。 28、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清朝将领是冯子材。 29、中法战争期间,击退法舰保卫台湾的将领是刘铭传。 30、粉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 3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魏源。 32、从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一系列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最根本的原因是 中国社会制度腐败。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 实践题目:动荡时期伟人的求学路 实践时间: 2017年11月12日 实践地点:湖南第一师范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1601 指导教师:王萌萌 从历史出发,悟求学之路 ——参观湖南第一师范活动报 告

一、资料搜集: (一)院校历史 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曾称为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他立志救国救民,刻苦读书,顽强锻炼身体,进行农村调查,主办工人夜学,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秋至1921年冬,他先后被学校聘任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语教员。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许多着名人物如、、、、、、、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建校之初效仿日本式的普通中学系统与师范学校系统分立双轨制,至1926年改制;之后历经多次停办、合并、更名和迁徙。 (二)求学历史简述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

东大15春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在线作业1答案

15春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75 分。) 1. 194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A. 27美元 B. 37年美元 C. 47美元 D. 57美元 正确答案:A 2. 于1945年建立革命政府的少数民族群众的“三区革命”发生在() A. 河北省 B. 河南省 C. 陕西省 D. 新疆 正确答案:D 3. 洋务运动主要是引进西方的() A. 近代工业和技术 B. 政治制度 C. 政治思想 D. 军事理论 正确答案:A 4. 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C 5.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 A.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B. 民族资产阶级 C. 工人阶级 D. 农民阶级 正确答案:B 6.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是() A. 中国共产党 B. 中国同盟会 C. 中华革命党 D. 改组后的国民党 正确答案:D 7. 1957年春夏开展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

A. 反对官僚主义 B. 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 C.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 团结——批评——团结 正确答案:C 8. 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A. 实施西部大开发 B. 解决“三农”问题 C.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正确答案:D 9.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B. 进攻受挫后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C. “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 D. 丧失了与福建十九路军的合作良机 正确答案:C 10.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 要不要社会革命 D. 要不要向西方学习 正确答案:A 11.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A. 快速发展 B. 改革开放 C. 与时俱进 D. 和平外交 正确答案:B 12. 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的“二·二八”起义发生在() A. 1945年 B. 1946年 C. 1947年 D. 1948年 正确答案:C 13. 日本开始实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正确答案:A 14.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是() A. 1949年—1952年 B. 1952年—1956年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5.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