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阅读教学魂归何处

阅读教学魂归何处

阅读教学魂归何处
阅读教学魂归何处

阅读教学魂归何处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观察与思考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施茂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为语文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基本和核心任务,亦即语文教学的“灵魂”。这在识字写字、习作和口语交际中,理解不难,落实也易。但在占据课时最多的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落实?不少教师尚处于片面理解或困惑迷茫之中。2012年11月,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厦门举行,会上展示了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推荐的32节课。赛课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和落实无疑是本届观摩大会倍受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此进行一番观察和思考,与老师们交流和分享。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应然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常被简洁地解读为听说读写,这无疑是正确的说法,但“听说读写”四字高度概括,仅仅以此诠释,老师们依然不得其详,操作时仍然不得要领,故其内涵需要更为详尽的诠释。

(一)明晰三个概念

要正确且透彻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明白相关的三个概念:

语言:在语言学上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人们嘴里说出来的话中所包含的话音材料、词汇以及这些材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有从小到大的5个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二是指人们形成话语的全部过程和所说的话语。(韩宝育《语言学概论》)后者一般被称为言语。第一种意义的语言,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第二种意义的语言进入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包括了文字的样式、数量与记录语言的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韩宝育《语言学概论》)这是语言文字学上的定义,是狭义的文字。日常生活中,一般也把书面语言,更确切地说,把书面言语称作文字。“这段文字太美了”,不是夸字写得美观,而是夸语言运用得精妙。“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文字”包括汉字,但更多指“书面语言”或“书面言语”。

语言文字运用:此中“语言”和“文字”均应做广义解,“语言文字运用”也不是“语言+文字+运用”,正如1+1有时大于2。现代语言学中的言语,就是语言的运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运用”要大于言语,如,“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中“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及一般所谓的“表达方式”等,都是传统文章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是现代语言学中言语研究的部分,也置之于其外。但这些内容显然也在课程标准所谓“语言文字运用”之中,若剔除于其外,我们又将置之于何处?

(二)明了五种类型

虽然本文仍无法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下确切的定义,但借助分类,可进一步明晰其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它一般有以下类型:

第一,理解内容型。引导学生直面课文,钻研课文,通过语言文字获取其负载的信息,亦即生成文本意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谓理解内容。

第二,理解语言形式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探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而所谓语言形式,不仅包括语言学、修辞学里的字、词、句、修辞手法等,也包括文章学里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构段谋篇以及文学里的个别表现手法等。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或写法。

第三,运用语言形式型。将课文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于语言表达活动;或在课文的情境或思想情感的触发下,调动语言储备,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第四,“前运用”型。何谓“前运用”?“语言文字运用”之前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掌握词汇的音、形、义,积累足够数量的词语。“前运用”不是运用本身,而是为运用做准备,但对于运用不可或缺,因此,将“前运用”置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来考察或讨论具有合理性。

第五,学用方法策略型。包括一般所谓学习狭义语言的方法和策略,但主要是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因为阅读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五种类型分属不同层面。第一到第四种类型,关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什么,第五种类型则关乎怎么学——正像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属于语文素养一样,这种类型不能排除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外。这些类型多数不难理解,让人费解或可能引发争议的主要是第一种类型。以下是任意从本届赛课中截取的一个片段: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i)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似(si)乎。

生: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到,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一点儿、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头来吗?

生:不能。

师:一点儿都——

师(生):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

师: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作者的感觉。生:我感觉要是把头——

师:从“眼前”开始,读完整。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江西省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

该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感悟作者通过孔隙的感受并以此认识孔隙的窄小,即抓住关键词句领悟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是一个时期以来阅读教学最普遍的做法,属于理解内容型。“理解内容”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的。首先因为,它是紧扣语言文字、凭借语言文字达成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

离开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没有运用“挤压”“额角”“稍微”“一点儿”“准会”“擦伤”等词语,孔隙的窄小就无从感受。其次,是让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自己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关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不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天马行空式的内容讲解,学生充当听众,纵有所感、所悟,也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无涉。

此外,上述第三类型还有让人费解处:在文本情境或思想感情触发下运用自己原有的储备进行创造性表达,似乎并未从课文的语言形式中学到或借鉴到什么,为什么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毛泽东有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创造性表达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借此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将不断提高。

(三)澄清—个问题

还有一个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必须澄清:“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不要以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为基础?或者说“前运用”是不是以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为主要内容?一般的规律是: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奠基,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理论导向,实践必然盲目低效。语文学习当然不能违背这一普遍规律,但它存在特殊性。一个进入小学不久的“小不点”乘妈妈开的车上学,每到一个路口都遇到红灯,因而长叹:“真无奈呀?”“无奈”运用之准确、之到位让人惊叹,于是同车大人一阵爆笑之后异口同声发问:“‘无奈’什么意思?”“小不点”回答:“不知道!”几乎可以肯定,两三千年前的古人并未掌握关于比喻的理论知识,却写出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的千古名句。“不知道”“未掌握”,却能准确、到位或传神地加以运用,这在语文学习中绝非特例,所在皆是,有目共睹。何以如此?迄今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我们现在并不清楚语文能力建立在何种知识之上,亦即还不清楚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但可以肯定的是,语文能力不是建立在文字学、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文学学、逻辑学等系统知识之上。过去的教材或《语文知识手册》之类,曾有系统的语文知识介绍,但那不过是上述学科知识的拼盘,绝不是真正的语文能力赖以形成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无需系统传授诸如此类的知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点明了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取向,强调母语学习重在实践,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尽管也需要学习上述学科中某些必要、好懂、适用的知识。

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已然

本届赛课观摩大会,呈现出上述全部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老师们司空见惯,且身体力行,在此不在赘述。第四种类型“前运用”其实并非新生事物,比如朗读就是积累、内化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此外,我们还看到这样的“前运用”: 1.出示——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2.指名读,教师评价。让学生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晏子。

3.成语的拓展积累。原文中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ǔ),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g)而在,何为无人?”(出示在课文句子的后面,教师读)

师:看看这三个成语分别是课文中的哪句话?(课件变色: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你能找出课文三个成语对应的句子吗?(生说对应的句子)

师:丰富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为精彩。让我们把这三个成语积累下来,写在书上。(新疆范永强老师执教《晏子使楚》)

课文《晏子使楚》由文言文改写而成,三个成语均被改为白话。文白对比,虽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却有助于积累词语;而词语的积累正是“前运用”的重要内容。下面,着重观察本届赛课其他几种类型的具体做法。

(一)理解语言形式

即探究课文“怎么写”。相比于以往,本届赛课空前注重理解语言形式的教学。多数课都能根据课文特点,有的还兼顾学段要求,或多或少地涉及课文语言形式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一改往届赛课或现行教学过分偏重思想内容的倾向。具体做法又有三种:一是确定一条教学主线,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机进行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运用。江苏省刘光祥老师执教《姥姥的剪纸》就是代表。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他将学生的阅读感受概括为姥姥剪纸“技艺高、情意深”,然后以此为主线引领孩子细读课文,深入感悟,并相机品味语言,学习语言形式的运用。二是把教学分为两个板块,先让学生弄清“写什么”,进而探究“怎么写”;也渗透“为什么这样写”。贵州赵飞执教《刷子李》时就这

样:初读知形象,再读明写法。三是以探究写法为主线。在此过程中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北京贾宁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最具代表性,请看:

师(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齐读):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读):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生(齐读):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刚才读的是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齐):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齐):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宏伟大气的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我们读的是玲珑剔透、小巧的亭台楼阁。

师: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段话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哟,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对比只是这儿一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我读的是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山乡村野。

师:我读的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真是如此。有大气的,就有小巧的;有表现热闹的,就有——

生;象征宁静的。

(北京贾宁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

与现行的教学大都是引领学生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不同,贾老师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对称之美,吸纳课文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而对圆明园辉煌的感悟也蕴含其中。在最后一个环节,贾老师还这样发问:“课文题目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这么多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呀?”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课文整体上所运用的衬托手法。

注重语言形式学习有助于改变阅读教学以“内容分析”为主的偏向。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语言形式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都有同等价值,过于抽象的关于“怎么写”的知识对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其实作用不大,并非所有注重语言形式学习的做法,都应给予同样的喝彩。

(二)运用语言形式

1.传统的读写(说)结合。

在理解课文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迁移运用于其他情境,模仿课文表达,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以读促写,以读促说,即传统经典的读写结合和读说结合。在本届赛课大会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类型。新疆范永强老师执教《晏子使楚》,让学生感受晏子说话艺术之后,设计了“委婉表达”的口语交际练习:播放视频,知道古丽遇到不知道“怎么说”的难题,请学生为古丽解决疑难——先让学生自由谈,再同桌续演,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江西省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在细教“过孔隙”一段后,安排以下环节:

师:其实,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出示“一线天”图片)。

生(齐)一线天。

师:那里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经典名称中你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

师:非常的小,而且还很——

师生(齐):窄。

师:狭窄,窄小。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运用课文“过孔隙”的写法写“过武夷山‘一线天’”,是对语言形式的模仿,也是传统读写结合的经典做法。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任何人学习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达都从模仿开始,即使在提倡和鼓励“有创意表达”的今天,依然不失其价值,尤其在小学阶段。课改之初,模仿受到误解和不公正对待,现在必须为它正名。但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语言形式模仿,其内容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训练时机的选择就必须考虑周详。若只着眼于语言形式学习的需要而随意穿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感悟势必被中断,有时可能有损教学的流畅性、和谐美。利弊互见,选择这一做法,要根据实情,细加权衡。

2.新型的读写(说)结合。

所谓新型并非本届赛课的创造,而是近年来出现的运用课文语言形式的方式:一是紧扣课文情境,将理解内容、理解和运用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得意、得言一箭双雕,浑然一体。以下是江苏省刘光祥老师执教《姥姥的剪纸》的片段:生:我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中感受到姥姥的剪纸技艺真“神”。姥姥把这些动物都剪活了。师(出示这句话):这句话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呢?

生:夸张。

师:剪出的母鸡能下蛋,剪出的公鸡能打鸣。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明知道不可能,却又不觉得是在说假话,反而让大家对姥姥的高超技艺印象极其深刻!咱们能不能学着乡亲们的样子,来夸一夸姥姥的剪纸呢?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剪——。

生练笔后交流。

生:“剪狗像狗,剪猪像猪,剪只鸟儿能唱歌,剪个猴子能爬树。”

师:还不错。再仔细读乡亲们的话,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猫与虎、公鸡与母鸡在形体上很相似。

师:作者为什么选择形态相似的物体来夸姥姥呢?

生:就是形态相似的动物,姥姥的剪纸也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更突出姥姥的技艺真神!

师:是的。多么细腻的夸张!多么高超的技艺!想一想,平时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形体也很相似?然后也像乡亲们一样夸一夸姥姥。

把领悟技艺“神”、课文如何表达“神”和运用这种技巧进一步表达“神”三者无痕结合,水乳交融。二是结合领悟内容、情感,在课文情境或作者思想情感

的触发下,调动语言储备,进行创造性表达。北京贾宁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孩子们,课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它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的呀。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这样描述: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园林。那么,此时你还想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用几句话写在练习单上。”学生的练笔就不限于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有一定创造性。有的课,创造空间更大,如,广东易志军老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表达效果之后,安排了小练笔:“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写下来。”

相比于传统的读写、读说结合,新型读写结合理解内容:理解形式和运用形式互动相生,和谐运行,可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

(三)学用方法策略

课程标准要求,对于词义的理解,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词典等方法——这是语言学习的策略;课程标准还要求,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这些均为老师们所熟知,但对于阅读策略,课程标准并无具体要求。现在,人们对于小学阶段应教给学生哪些阅读策略,更无一致看法;许多老师甚至对“阅读策略”本身相当陌生。“阅读策略是阅读中的计策、谋略,也可称之为阅读方略。它是阅读主体为保证阅读任务的完成、阅读效率的提高,对阅读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谋略。”(曾祥芹《阅读学新论》)本届观摩大会有些课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学用阅读策略,广东省易志军老师执教《自己的花

是让别人看的》的初读环节,就让学生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浙江省王彧钊老师执教《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做法:初读之后,研读“鸟叫”,王老师让学生用批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接着,王老师出示了自己的两个批注:“(1)文中各种鸟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让我联想到了一场清新、悦耳的交响乐。(2)‘时断时续,嗒嗒作响’的鸟叫声,让我联想到了音乐会上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小鼓声。而后小结:作者选取的这些鸟叫声,别具匠心,而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则让阅读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收获。接下来,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读读后面几部分内容,选择其中一段,读读,圈圈,画画,然后像老师一样把阅读体会写在旁边。”就让学生学用批注而言,这堂课与人们的期待可能还有一定距离,但与当下主流的教学模式相比,确实有所突破。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或然

本届赛课普遍注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但具体操作方法,大都是近年实践中相沿成习的,个别赛课甚至基本照搬名师名课,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做法并不多见,这多少让人遗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类型,当然不可能时时创新,但具体做法却可以更为丰富多样。

吉林省隋红军老师执教《不留余地的狼》(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提交的教学设计有几个环节:(1)检测预习,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检测识字,落实识字写字任务;(3)质疑解疑,领悟寓言思想内涵;(4)整体回顾,体会写法拓展读写。虽也突出写法的学习,但客观地说并没有太多让人惊喜

的做法。不过,现场上课时,隋老师做出重大改变:根据厦门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一般学生没有事先读过《不留余地的狼》的实际,采用了通常只有课外阅读才采用的猜读法进行教学:揭开故事的开头,让学生猜想后面的情节,进行语言表达,并与课文的语言进行比较,学习语言形式。在课内的阅读教学中,罕见此法,故让人耳目一新。但这显然具有很强的或然性,因为常态的阅读教学,学生手握教材,也就失去了采用猜读法的必要条件。

但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具体做法应该具有更多其他的或然性——基于课文特点,采用灵活机变的做法。《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样写内洞的景物:“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全是说明性的文字,学生并不能直接从中感受到景物之美,语言文字本身也似乎没有太多教学价值,但我们却可以用这段文字来教,以促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笔者这样设计:

1.轻声读课文。

2.内洞里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石钟乳(板书)和石笋;被想象成名目繁多的神仙、动物和器皿,其景象到底是怎样的?想不想去看一看?(出示金华双龙洞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

3.仔细观察图片,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都像什么?然后模仿《桂林山水》中写山的句式,写一写。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石钟乳和石笋真奇啊,;

石钟乳和石笋真美啊,;

石钟乳和石笋真啊,。

学生练笔。组织交流。

不同课文的语言文字,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个性便为我们灵活机变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创造空间。只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动脑筋,充满“或然性”的各种新颖做法,将会层出不穷,争奇斗妍。

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防患未然

总体而言,注重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运用,是本届赛课对语文课程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做出最具指标性的回应。但是,若仅仅是机械、不知所以然的片面反应,对于阅读教学则未必是好事。虽不能说本届赛课在此存在多少严重过失,却也显露一些苗头,若走得更远,或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防患未然。

(一)厚此薄彼,游走两端

读与写互动促进,但又相对独立。就世界范围看,小学语文教材有两种类型:一是分科型,将阅读和语言(含写作)分开,阅读教学主要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和一定阅读策略去理解内容、获取信息,即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其他类型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大多在语言(含写作)课中进行。二是综合型,以阅读为中心,融合语言文字学习,阅读教学必须既得意又得言,各式各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都可能出现其中。我国的语文教材属于综合型,因此,阅读教学读中学写,理所当然。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以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取向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流,很少或较少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形式,语言文字学习相当程度被旁落,因而倍受诟病。但是,却不能因此提倡反其道而行之,仅仅把阅读视为手段,把写作视为其目的,从根本上否定阅读的独立地位。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本身就是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元素。因此,可以让阅读促进写作,却不可以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从写法入手研读文本,不失为阅读教学的途径之一,但必须得意、得言兼顾,不可偏执一端。新版课程标准明确为语文定性,但依然坚持旧版提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得意、得言兼顾,不仅保证阅读的独立性,而且凸显其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基本特点。但本届赛课也出现此种现象:在对课文内容领悟不太深的情况下,就总结写法,并让学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这是根据课文实际而在得意、得言之间进行灵活调整的策略,还是在执教老师的心目中,探究写法、迁移运用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能完全排除属于后者的可能性,因为眼下这样的主张就萦绕周遭:今后的阅读教学就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习作例文,研究其写作方法,并

迁移于写作训练。果真如此,阅读便沦为彻头彻尾的附庸,那么,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阅读能力从何培养?

(二)急于抽象,滥贴标签

语言形式林林总总,但并非都是灵丹妙药,可以一用就灵。那么,理解和运用语言形式,应以何为主?有些语言形式凝结着情感、意蕴,具有生命活力,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品味、玩索,品尝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滋味,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奥妙,得意、得言浑然一体,对于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提高表达或写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大量脱离具体情境、理性教条的语言形式知识,其作用则不可过高估计。

若按照一般规律,大学生在写作课上学到了丰富而系统的写作知识或理论,写作水平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曾问过多届修完《基础写作》课程的本科生:现在和高中相比,什么时候写作水平更高。他们毫不迟疑、异口同声:高中!为何?茅盾先生说:“有人以为艺术的技巧可以归纳为若干‘规则’,熟习了这些‘规则’,就能写出有技巧乃至技巧高的作品。”“有些青年作者从什么‘作法’上找到了‘规则’,而在创作实践时,这些‘规则’并不生效”。(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的讲演》)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说:“我也尝见想做小说的青年,先买小说法程和文学史来看。据我看来,是即使将这些书看烂了,和创作也没有什么关系的。”(鲁迅《而已集》)李泽厚先生说:“无论是金圣叹的‘草蛇伏线’或者是……小说作法’都确乎无法演绎出作品。”(李泽厚《美学论集》)

虽然学生习作与作家创作要求不同,但规律相通。学写人的课文,急急忙忙抽象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学写景的课文,急急忙忙抽象出抓住特点、景中寓情之类;学小说,急急忙忙抽象出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学说明文,急急忙忙抽象出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表现出对写作知识的迷恋、迷信和崇拜。同类课文甚多,若篇篇不厌其烦、反反复复贴上这些知识标签,非但让人生厌,收效也微乎其微。

鲁迅先生又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致赖少麒》)“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彰显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若要实现以读促写,全部秘诀就在于博览、勤写——多实践。

(三)囿于文本,无的放矢

“急于抽象、滥贴标签”是只关注课文“类”的个性或同类课文的共性。与此相反,一些老师则可能在意课文“篇”的个性。基于“篇”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这无疑进了一步。但是,课程标准目标中涉及语言形式的具体内容太少,也由于这方面的基础研究缺失,我们不清楚应教给学生哪些具体的语言形式,因此,根据“篇”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目前存在巨大困难,一些做法也值得思考。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而成,大会资料的教学设计里有“诗文对照悟表达”环节:

[浅谈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摘要:读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灵魂,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阅 读方式与方法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合理的运用每一种阅读方式,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春天。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科学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理解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必经之路。那么在语文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读”则恰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棒一样,不同的挥洒会变幻出不同的奇幻世界。 读是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灵魂。在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上,学 生的读不但必不可少的,而且还要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就是和作者的一次对话,但这对话绝不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而是让学生去挖掘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而通过文本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把文本中的营养内化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更进一步的有可能的去影响他人,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即《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用的发挥。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学生通过反复的体验与品读,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拨开罩在文本之外的层层面纱。

语文课堂上读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默读、齐读、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常用的阅读方法,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要合理的安排各种阅读方式方法的阶段与时间。做到每一时间段的每一种读都有他的目的性。这样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做到利用课堂的短暂时间去更有效的完成与作者的对话。 朗读,语文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方式是自由朗读和指名朗读,虽同是朗读,二者运用的时机却不相同,自由朗读一般用在学生初读课文上,学生刚刚接触课文,对文章很陌生,所以初读就是让学生初步的去扫除字、词、句的障碍,初步的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学生只有通过自由的出声朗读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正确断句;指名朗读有时是用在教师检验学生对课文的初读程度上,这往往是在初读之后。但大多数的指名朗读是用在学生对文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是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大家分享的一个过程,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对文章的一种内化阶段。 还有一种朗读方式――同桌互读或小组互读、分角色朗读,这是有种交流阅读,它和指名朗读是“最佳拍档”。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一名同学都有指名朗读与全班交流的机会,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指名朗读过后做到与他人的交流互助。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阅读教学模式

“激合展结”四部曲 ——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高效课堂”是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通过组织、引起、维持、促进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后,师生得到的最大化的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高效不仅是教师高效的讲解,更多的是指向学生高效的学习,指向师生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的最大化发展。 而在城关区全面推广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以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自主参与,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采用的是激----合--- 展----结的四部曲教学模式。 一、激 在学习中,我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就是为了知识学习作准备,同时养

成一种习惯。 1.激疑求知 教学新课时,教师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通过潜心阅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可贵之处在于探理求源,继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仔细揣摩文章的内涵。 2.激趣求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抓住文章趣处,进行巧妙点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激情求知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同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他们感同身受,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中华少年》时,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淳朴的人民,富饶美丽的土地,我们可以观赏景色秀丽的祖国山河,可以倾听万马奔腾的前进号角。祖国啊,你如此伟大,请允许我们唱出心中的骄傲——中华少年”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祖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明确训练目的。 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女生读“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___ ,变成了___ ,为我们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为我们_____ 。”,引导 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 。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02005211226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金土完小冯新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 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 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 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 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 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 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 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

浅谈阅读与课堂教学

浅谈阅读与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书面交际的形式即阅读是一种广泛而更有效的交际形式.本文着重阐述了书面交际与口头的交际的不同,说明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标签:书面交际口头交际阅读能力课堂教学 随着语言学及教学法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八上世纪末对改进外语教学起了推动作 用的交际法现在已暴露出了它的片面性过度强调口头而忽视书面交际,事实上书面交际的形式即阅读是更为广泛、大量而更有效的一种交际形式。 一、书面交际与口头交际的不同点 阅读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者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杠杆和条件。显然,阅读在语言学习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教学中抓阅读已成为必要的趋势,当然重点,主攻方向。 阅读不同于口头交际,传授信息时间灵活,与别人交往时不能由自己一方决定,但阅读却不受此限制。 阅读不同于口头交际,受距离因素影响大。离听学语言国家越远,就越需要依赖于书报、杂志等书面信息的传递。而口头交际则相反,距离越近,口头交往越方便。 阅读不同于口头交际,读者可以与无限量的内容各异、体裁多样、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宗教、习俗、科学、文学等各种文化知识、背景知识的文章接触。所以信息量之大,内容之广,体裁之多,范围之大是口头交际所不能比拟的。 二、阅读是读出来的,而不是教不出来的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过程。它好比游泳,学习者必须到水里练习,才懂得怎样使手脚配合,如何抬起头部进行换气。在岸上,理论讲得再多,不通过到水中去游也是学不会的。 阅读能力是一种技能,没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这种技能是培养不出来的。那就是为什么大纲规定要阅读约20万词,包括精读和泛读的依据,量少了是完不成这一任务的。阅读过程是读者个人进行一整套思考和联系的过程,是他对语言进行加工、组织、猜测、想像、构思、分析、判断、甚至推理的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决不是教师细讲或逐句分析、翻译所能代替的。

浅谈阅读教学的建议

浅谈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指引着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更是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所体现。在“知识与能力”层面上,主要是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掌握自主思考等语文应用实践能力;在“过程和方法”层面上,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所体现的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比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时,可以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1)查阅字典,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文章内容,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回报父母的爱。 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在新课标下,语文的教学要遵循语言的应用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方法要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去过,仅靠讲述与演示并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桂林山水的魅力,而是需要借助视频、图片和音乐等多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产生主观上的情感体验。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时情绪的新动

向、新思路、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此外,阅读课文的内涵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让学生走进设定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情境是,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审美发展现状。 三、注重学生阅读学习体验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小学生往往好动,难以静下心来安静阅读,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发展情况,推荐适当的阅读刊物和书籍; (2)学生阅读后,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小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但又缺乏表达技巧,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也能增加学生阅读的成就感。 (3)布置教室环境,如墙壁张贴卡通、自然画卷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石牌中学吴慧媛 现在中学生现代文阅读都是经专家审改,体现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反映现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想象世界,语言典范生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赋予它教给学生以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使命。那么,在新课改下阅读教学该如何确定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 获。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重点、难点的确定要从学生出发。阅读文章的选定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重点,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素材,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还要准确的掌握答题技巧。帮助学生获得答题方法。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通过阅读培养文学素养,还要应对各种阅读试题。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要如何做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

尝到“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追求知识带来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二、改进教学、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阅读的主题,然后一起分享自己的意见。将每个学生的想法整理好,互相分析,把课堂交给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那么,教师就应做到讲授准确、科学。语文的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学生在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上有所提高。要求他们对文本有独特的领悟,也要对文本准确、科学的理解。如果一篇阅读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就需要教师教准字、词义。多义词要结合句子选定义项,还要从感情色彩、一语双关等方面去挖掘它的深层含义;如果是以理解句子含义、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为主,就应开阔学生视野,打开思维,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主题。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到位,教师的讲解分析应深入透彻,不止于肤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阅读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通过语文阅读训练,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那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学会积累,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包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语感的训练,并注重阅读的方法和形式。从而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方法和形式 《语文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课标精神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课堂上总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一种真挚浓烈发自内心的爱,彻底废除“师道尊严”,放下“先生”架子,尊重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建立一种真正的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不知不觉地被文章内容所感化,读出的语调才会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教师参与其中,课堂书声朗朗,其乐融融。营造出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情景和氛围。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表扬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唤起学生自信,使他们从心里上产生一种追求成功的愿望。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在他的阅读教学中你会反复听到:“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放开你的嗓门儿大声地读吧,你会读得很好的。”学生们在这样的激励下体会到自信的快乐。学生大声读,快乐地读。即使有的学生读得不好他也会说“你现在暂时没有读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会读得好的。”就是这种激励,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化。学生争读,抢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重视教材中的愉悦因素的挖掘和运用,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情景让他们享受游名胜,观风景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情节的再现功能。利用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他们充当角色进入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再现功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不断挖掘变换读的招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日渐浓厚。 三、留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多读。教师要教好每篇课文必须熟读甚至成诵。学生要学懂每一篇课文更要多读。只有正确地读好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才能懂得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包含的意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读,留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纵观特级教师的授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指导学生读。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表达内心情感内心感受,从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自始至终都把“读”作为根本

浅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我对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想象能力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针对喜好,选择性阅读。 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肯定与理解。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在学习文章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二、激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或者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的单一指向性。它可以在多种方式中进行。 1、在阅读中想象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那么后来小羊怎么样了呢?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跟狼搏斗,用羊角把狼顶死了;有的说小羊跑了,但最后还是跑不过狼被狼吃了;有的说这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说羊爸爸和羊妈妈来找小羊……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一结果的想象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在阅读中评论 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阅读中评论,充分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能力。如:《黑熊的话》一文中开头写“林刚和张明是好朋友。”第二小节讲在黑熊向他们走来这个危急情况下,林刚不会爬树,就对张明说:“快,拉我一把!”张明说:“你快自己爬上来吧!”请同学们评论一下张明是个怎样的人?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们纷纷议论觉得张明不是真朋友,因为他在朋友危险时没有帮助别人。可有几个学生认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黑熊,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张明肯定也很害怕很紧张可能连拉林刚的勇气都没有了,自己也在发呆打哆唆了,虽然不对但可以原谅。从这里我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有了客观判断分析事情的能力。

如何改进课堂阅读教学

如何改进课堂阅读教学 摘要:针对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关注育人、关注方法、关注思考能力的指导思想,从教师指导作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探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自学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如何改进课堂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呢? 一、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掌握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掌握知识一般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实现。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个阶段。 1. 探索性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 包括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自己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标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

学能力,教师只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如我统一符号,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精彩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并编成顺口溜,即“圈音框形问号疑,线重波精三角关键”。这样学生更容易习惯成自然。 2. 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 应抓住重点剖析、推敲。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领会字词含义、文章脉络、表现方法、文章主旨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特别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思维的碰撞,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并轮流进行总结发言,才不会流于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其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3. 吸收性自学是消化运用阶段。 包括知识保持、应用、迁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要求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从预习提示和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红楼梦》和作者的历史地位、本文出处及写作目的。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进一步自读课文,进行讨论,以表格方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黛玉初进荣

浅谈课堂阅读教学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浅谈课堂阅读教学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宾州六中黎飞华 [摘要]本文先简要论述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作用,然后着重分析论述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种途径,然后补充分析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实施中取得的初步成绩。 [关键词语] 课堂阅读提高写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一次深刻的变革。随着科研课改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已经深深意识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要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追求创新,掌握学习主动权,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特别是现在提倡的话题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又一改革,它淡化审题,淡化文体,限制性缩小而启发性扩大,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更宽松,更自由的写作情境,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掌握学习主动权。同时,写作涉及到的方面相当广泛,既有思想认识,生活态度,基本生活阅历与能力,又有表达习惯,表达技巧手法与能力;既有一般文章与文学伤口的阅读量的积累与迁移,又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的创新与贯通。这一切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阅读教学中的很多优美文章如《背影》、《社戏》、《黔之驴》、《荔枝蜜》等文章内容切近学生话,可经使学生得到启发感慨,引起的思考。受到的熏陶写出来,就可以

培养学生的感情体验,加强道德情操,升华思想,融入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当中,做到文道结合,使学生“作文先做人,做人促作文”。 写作还是生活中人们交流交际和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有所需不可不为,如礼仪性书信、作业、计划和总结、留言条和请假条等,有些情有所动不吐不快,如日记,札记和倾吐性书信等。而只有学会这些文体的基本写作常识,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之需,我做到学以致用。 可见,写作能力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质至综合素质的关键,同时也使人终身受益匪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我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的。 第一,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写对文章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因此,对于每篇课文的学习,我都要给学生课前自学的时间,然后提出自学要求,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学,并要求学生自学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写一百字左右的文章以评价所学的课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可以从语言、内容、思想、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如上《小桔灯》、《最后的一课》、《皇帝的新装》之前,我会设计问题:你喜欢文中的主人公吗?为什么?或文中什么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松鼠》、《春》、《济南的冬天》,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文章写得好吗?好在哪里?或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来吗? 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

2019年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

2019年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 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童话,多么美好的世界》 《童话,美好的世界》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1.通过一段时间的童话阅读情况汇报,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童话的方法。 2.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3.挖掘童话内涵,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态看生活。 教学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引出话题: 1.首先,让我们来看大屏幕上的一段话,看看你能读懂它的意思吗? 幻灯片出示:

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指名有感情朗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读懂这段话说的意思了吗?

生1:我感受到了童话的重要。 生2:我们要仔细阅读童话,了解通话,品读童话。 生3:这段话是说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安徒生。 生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安徒生?? 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是需要安徒生的童话。 师:是啊,所以有人说,童话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它既可以营养两三岁的孩童,又可以营养七八十岁的老翁。因为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伴着童话故事一路成长起来的。这学期,我们已经补充了不少童话的营养,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填充却不去思考消化,再好的营养也只会白白流失。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童话的世界。把童话的营养充分吸收,让它能真正滋养我们的身心。(板书题目:童话世界) 师: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从小到大,你都读过哪些童话? 生1:我读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浅谈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浅谈中年级朗读教学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重要性。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也是读对理解的特殊作用。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朗读要张扬个性。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五彩池》,她的其中一段朗读指导就堪称一绝。当她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更可以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的方式朗读,还可以……这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了个体感受的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

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朗读要重引导、点悟。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还是那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五彩池。当一个学生读完描写五彩池大小各异的文字后,老师指导:“刚才那位同学读大的池时读得不够大,小的却又不够小。”她在说到“大”的时候用气实足,声音远放;说到“小”的时候却是气流细小,声音轻幽。就这么一句,学生一下就领悟到了怎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方式。教师点拨和引导虽然是“点水蜻蜓款款飞”,但风趣幽默、富有感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是在这么一“点”后而泛起波澜,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朗读要提出一定的要求。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

浅谈如何做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抓好阅读教学,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思维空间,为提高阅读质量和阅 读能力打下基础.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己见. 一.以读为本,整体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默读。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及能力”。所以,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多形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准确通顺,直到琅琅上口,入境悟情.具体步骤是:(1)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 读出文章写了什么,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2)局部精读。让学生精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品赏文章的佳词妙句.精采语段,积累语言,升华情感,训练能力。(3)课外荐读。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读好教材课文外,还要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当的精美文本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做好第二课堂的绿色阅读,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 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的阅读水平。 二.以情为线,学文悟理 古人云:“感人者,莫先乎情”,又有“诗言志,文以载道”,都说明了每篇文章中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认真把握好以情为线的阅读方式,不仅要求自己投入阅读,感染学生,更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情感体验.实现 教学中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作者良好的情感 熏陶,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由于现行的语文新教材所体现出的人文性较浓: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步,在主题的选择上,注重爱的教育,重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这些主题的习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将课文学习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例如阅读莫怀戚

浅谈阅读教学

浅谈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完全被忽视了,学生无法和作者实现直接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而必须要通过教师这个作者的“代言人”。这种阅读教学的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无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低效的阅读教学。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看到阅读相关题目都产生恐惧心理,没有有效的答题技巧。 相比于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有趣的图片、绚丽多彩的视频,文字阅读无疑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尤其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兴趣和好奇依旧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所以如果能激发出他们对于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投入到阅读中,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经验:一.创造条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更加乐意阅读、更加享受阅读、更加有效阅读。但让好动、活泼的小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是不容易的,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比如我在班级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愿把自己认为好的课外书籍都捐赠到班里与同学分享,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二.适时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激发阅读的兴趣 每个月班里都会抽出一到两节课来举行“读书交流会”,让每个同学轮流发言,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介

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并评选出最佳分享者,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我会选择直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告诉学生,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自己得出文章的所要表达的观点,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应避免此类做法,而是应该通过引导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总结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间交流读后的感受,由于这篇课文比较贴近生活,大部分学生都有深刻的感受,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谈谈父母是如何给自己过生日的。又有很多同学如同课文里的学生一样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针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到他们一步一步去体会父母的爱以及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也加强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信心。达到了有效阅读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和提高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也需要学生自身愿意阅读,喜欢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