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

执笔:政协提案委郑德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引言:增城文艺创作现状

近年来,增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文艺发展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开展文艺活动为载体,以促进文艺创作为基础,以完善协会建设为抓手,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打造文艺精品工程,扎实有序推动文艺工作繁荣发展。

增城区文艺创作主要依托区文联和区文体旅游局下属的区文化馆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全区辖艺术社团13个,包括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曲、诗词、楹联、民间文艺、广播电视等领域。有会员1942人,其中国家级64人、省级195人、市级247人,2015年新发展会员142人;拥有文艺刊物《丹荔》、《荔都》和《增城日报》“挂绿”文艺副刊等阵地;出版了《增城作协会员十周年作品选》四卷、《大美增城摄影作品集》、《当代诗人笔下的增城》、《印记正果》、《印记增江》、《印记朱村》、《印记石滩》等民俗文化著作;出版了《远行》《花落无声》《王冠》《鲇鱼须》《雾都》《风声》《奔跑的草根》《灯影玲珑》《蜕变》《美女镇长》《呼渡》《钢铁与梅花》》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20余部著作;举办了“七届增城文艺奖”、“我心中的增城”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诗意增城”全国诗歌大奖赛、首届全国“何仙姑文化”文学作品征文评奖活动;举办了“大美增城”全国摄影大赛、“梦境仙村?慈美行”“人间正果”“我爱增江”“印象派潭”“最美二龙山”等系列摄影大赛。

第一部分: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根和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文艺精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文艺精品?文艺精品就是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文化发展、甚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人们不仅通过文艺精品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文化品位的高低,而且通过文艺精品来观察一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城市经济的活力和社会凝聚力。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符合文化强省强市强区的大方向,无疑是增城区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一)增城的地域优势与区域优势造就了历史文化血脉

毋庸置疑,通往一个地方的文化血脉幽径的肯定是这个地方的地域与区域环境。增城年鉴显示,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涌现了崔与之、湛若水、胡庭兰、古成之、何仙姑、郭继枚、赖际熙、陈大震等历史文化名人,增城流传了何仙姑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增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又称穗东,西距广州60公里,东距惠州80公里,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距深圳120公里,水路距香港70海里。增城的区域优势明显。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地处珠三角东岸经济带黄金走廊,是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发达城市群和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交通四通八达,目前地铁、轻轨均在建设中。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直以来,增城良好的地域优势与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游玩、投资、创业、居住,其中不乏优秀的文艺人才,他们为增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文艺精品工程与城市发展唇齿相依

1、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根本要求是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

文艺精品是文化的精髓,它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团结并鼓舞人民创造新的生活。文艺精品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于它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为人民群众所欢迎。文艺精品要有思想性、艺术性,但它的基础是群众性。文艺精品不是自封的,也不单纯是由专家认定的,归根到底是由广大的受众所决定的,是由人民群众所决定的。通俗地说,只有“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产品才能称之为文艺精品。

社会不断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艺精品工程要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就要面向广大市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把握群众的价值取向、审美习惯。必须看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新的表现形式、艺术样式层出不穷,增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本质要求是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发展、提高的需求,以及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的要求。

2、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任务是变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精品

增城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也一直得到全市人民高度认同。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文化建设一直是增城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耀眼的亮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增城撤市设区,增城的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日益巩固,文化生活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正把增城的文化吃透、消化,是增城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前提。近年来,增城先后开展了增城人文精神的讨论、增城“十位历史文化名人”、“增城十宝”的评选、榄雕申遗等许多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人们深刻理解,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扬增城优秀的文化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增城文艺家们宣传增城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与素材。

3、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着力点在于改革创新

没有创新,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是不可能有精品的。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必须解放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打破旧的思想框框,在深入实践、贴近群众,尊重历史、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用新的思维、新的表现手法发掘和表现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新的意义。

创新是思想变革的过程,也是体制机制变革的产物。要打造文艺精品工程,走文化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促进文艺人才

的成长,充分发挥文艺人才的作用,才能为文艺精品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近年来,增城的进一步完善了文艺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在“增城文艺奖”评选中,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构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科学的文艺产品评价体系。

文艺精品工程是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解放思想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标志性工程。要满足增城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文艺精品,就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着力点,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增城文艺精品工程的新突破,促进增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推进增城文化名城和文化强区建设。

(三)重视文艺人才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中,要鼓励扶持增城特色群众文化创作活动,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形成一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群众性,是增城打造文化精品工程的基础。只有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文艺精品工程才能真正出成效,有影响。为培养人才,鼓励创作文艺精品,2005年,增城开先河引进十位诗人作家,在全国成为佳话并引发较大轰动效应。近年来,增城把“人文增城”建设纳入政府长远规划,其中在文艺人才方面,对于政策的倾斜与资金的投入均做了较实际的工作。

第二部分: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成就显著

围绕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省、市、区委中心工作,依托增城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申报评奖、推荐参展、征集、发表等方式,引导鼓励全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扎根基层、扎根生活,推出了一大批增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艺术水准与生命力的文艺作品。

根据区文联与文化馆资料显示,这些精品工程主要表现在以下特点:

1、举办2014奥园康威广场杯“大美增城”全国摄影大展。这次摄影大展历时一年多,共收到来自国内外投稿作品约7000幅(组),投稿总人数近千人,评选出114幅/件入围作品。其中,蒋南惠的《校园晨曦》获金质收藏作品;邓丽芬的《鹤之洲彩虹》、黄云、华的《丰园采荔》、陈锐权的《增城风光美如画(组)》、陈少芬的《万达广场(组)》、刘志峰的《大美增城人》等5幅/件

作品获银质收藏作品;曾红的《晨曲》、陈加林的《增城夜景》、傅焕贵的《喜悦》、何鋈泉的《飞瀑》、谢静生的《大雾派潭》、湛福明的《红荔飘香》、郭建华的《丰收(组)》、刘厚廷的《丰收季节》等8幅/件作品获铜质收藏作品。还有100幅/件摄影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

2、举办2015广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选活动。增城区10名作者获奖,其中美术类优秀奖7名,书法类优秀奖3名。彭小荣的《山村》、彭力的《岁月》、王泉辉的《虬于横空》、张展标的《增江早春》、朱灿华的《战争罪恶》、赖卫阳的《雁塔飞鸿》、汤定武的《山里人家》获得美术作品优秀奖。邹文征的《陶渊明诗钞》、苏淦煊的《抗战诗五首》、高国标的《梦圆中华》获得书法作品优秀奖。

3、举办“诗意增城”全国诗歌大赛。2015年,增城举办“诗意增城”全国诗歌大赛活动,从来自全国各地的166位诗人的213首(组)参赛作品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38首(组)。我区诗人郑德宏《增江赋》(组诗)获一等奖。

4、举办第七届增城文艺奖评奖活动。2015年新修订了《“增城文艺奖”评奖办法》,“增城文艺奖”分设“文学”(含民间文学)、美术、摄影、书法、民间艺术、音乐(含舞蹈)、曲艺(含戏剧)、影视(含广播剧)共8个艺术类别,每个艺术类别设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第七届文艺奖共有57件作品获奖,共评出了1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和37个三等奖。

5、各类文艺奖项捷报频传。由区文化馆编排、2013年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门类作品总决赛并获得“群星奖”的小品《精雕细榄》获得本届文艺奖的特等奖。邹俊豪的国画《旷林修翎图》、石志军的行书《八指头陀诗》、增城市青少年宫舞蹈队的舞蹈表演《榄丫丫》和曾婷婷的表演唱《客家山歌》分别获得美术类、书法类、音乐(含舞蹈)类和民间艺术类一等奖。摄影类的一等奖由陈锐权的《云海晨曦》和郭建华的《金色》共同获得。此外,2016年,在全国非物质保护遗产“剪纸”艺术比赛中,我区选手何丹凤荣获“银剪子奖”。

6、出版、发表文艺作品喜获丰收。出版了《增城作协十周年会员作品集》诗歌卷、小说卷、散文卷、评论卷;出版了巫国明散文集《远行》、旻旻小说集《雾都》、聂小雨散文集《九雨楼札记》、旻旻的小说集《雾都》、郑德宏诗歌集《风声》、周扬波诗歌集《花落无声》、罗德远纪实文学《奔跑的草根》、陈运娴小说集《蜕变》、郭敏健的散文集《灯影玲珑》、刘修建散文集《海魂衫》、曹剑萍诗文集《那一枝摇曳的桃花》、张伟棠的小说集《美女镇长》、龙凌的诗歌集《钢铁与梅花》、湛汝松散文集《荔枝红了》等20余部文学作品集。文艺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作品》《广州文艺》《羊城晚报》等国家、省市报刊杂志。

7、广东鲁迅文艺奖获奖。2013年,东荡子的诗集《不落下一粒尘埃》与聂小雨的散文集《鲇鱼须》分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艺奖.

8、稳固文艺阵地。《丹荔》、《荔都》文艺刊物定期照常出版,重点推出文艺精品。

9、重视文艺人才。2005年,引进十位作家诗人。

第三部分: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存在的问题

从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性和文艺精品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来分析,增城文艺创作正处在不断前进与探索阶段。文艺精品是文艺创作中的最高产品,掌握着文艺消费话语权。同时,文艺精品工程又是文化强市强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与筹码。目前增城虽然在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乏文艺创作土壤与资源,却唯独缺乏文艺精品与拳头产品,没有在国家传世的产品,没有向世界发出声音的产品。那么,问题出现在那里呢?我们应该回头看看,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文艺边沿化的双向重创下,增城文艺界经受住了考验,而理所当然也在突围中留下了或存在着焦虑、困惑与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

1、据增城区文联介绍,目前增城文艺工作的基础依旧薄弱,城乡发展欠均衡,公共文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如增城南部与北部就明显的差距。近年来,区文联、区文化馆、各类文艺工作者协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但受人员、经费、场地等因素制约,辐射带动的范围还不够大,能力还不够强,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激励文艺创作的有效机制。

2、能够创作精品的文艺人才匮乏,特别职业创作型人才稀缺。文艺创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影响了增城区文艺事业文艺精品工程的发展。

3、文艺创新能力不足,文艺创作的“兴趣化”倾向较为突出,作为区文艺创作传统主战场的文学创作格局不够宽广,创作题材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群众心声的意识还不够强。

4、文艺管理机制不活,文艺工作者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合力,专业文艺演出机构、文化艺术经营公司、文化影视机构、文化艺术经纪人队伍等市场化文艺载体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市场带动力不强,职业文艺创作缺乏土壤。

5、文艺协会发展还不平衡,协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无开展活动必须的专项经费,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会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还不够,组织管理难度大,协会组织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活动开展少。

6、民间文艺人才管理缺乏应有机制,培养扶持的措施主要依靠申报职称、授予荣誉和奖励等,市场化程度低,开展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文艺创作积极性不够高。

第四部分:对未来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期许与设想

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必须面向市场,通过文化市场研究和分析群众的文化需求,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造文艺精品。增城自古人杰地灵,是一块奋斗与拼搏的沃土,需要有志之士用文艺的表现形式来推介、传播、讴歌与弘扬。

未来,增城要想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必须要从基础提升、传承创新、网络文艺、打造精品、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好、下足功夫。

(一)基础提升工程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升级改造与维护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推进“乡村舞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做好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建设,设立增城区文化艺术创作基金,为全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软硬件支撑。进一步发展社区文艺、校园文艺、企业文艺,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文艺网络化体系,努力营造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领导重视、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

(二)传承创新工程

扶持民间民俗艺术团队发展,整合培育民间文艺团队,编排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深入挖掘整理增城舞春牛、貔貅舞、火狗舞、客家山歌、榄雕、划龙舟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项目,丰富文艺创作与演出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适合当地的文艺精品演出形式,促进传统文艺精品传承创新发展。

(三)网络文艺工程

鼓励发展网络文艺,积极参与网络创作,主动适应网络传播方式,利用增城之窗、增城文艺网等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作发布一批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符合网络传播规律;既接地气,又吸引眼球的网络文艺作品,文化部门做好新兴文艺阵地的参与、引导、规范和监管工作。

(四)打造精品工程

1、发挥区文联与文化馆的桥梁纽带作用,定期组织全区文艺人才深入增城各镇街与风景名胜区,组织创作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学、书画艺术精品。

2、成立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办公室。办公室拟设在区文联。由区政府分管文化领导任主任,文联主席任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文艺精品工程办公室制度。由区政府下拔专项资金管理。对重大题材的或可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各类文艺作品,单位与个人可申报经费支持,通过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与评估,给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经费支持。

3、鼓励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对当年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出版或在获国家级演出与展览的文艺精品,给予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

4、办好“增城文艺奖”。“增城文艺奖”按艺术门类划分设文学(含民间文学)、美术、摄影、书法、民间艺术、音乐(含舞蹈)、曲艺(含戏剧)、影视(含广播剧)等艺术类别,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另设特等奖,奖励已获得全国或全省性大奖的文艺精品。截止2014年,增城文艺奖至今已举办七届,由于各种原因,第八届增城文艺奖至今没有举办。目前增城文艺奖还一直沿用当年的奖励制度,文联应重新修改奖励机制与制度,增加奖励份额,并迅速举办第八届增城文艺奖。

5、继续编好《丹荔》、《荔都》以及《增城日报》“挂绿”文艺副刊,推出文艺精品。

6、合理利用图书馆、镇街文化站、文化广场等资源,为各文艺协会开展活动与文艺工作者创作提供空间与便利。

(五)人才引智工程

一方面,要留住现有的文艺骨干,通过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让文艺家们留得下来,静得下来,写得出来;一方面,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招募引进一批有特别能力的文艺精英到增城来,解决他们的入户、待遇与编制问题,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六)文艺之家工程

“文艺之家”是一个大家庭,各协会是分枝散叶的小家庭,文艺工作者是家庭成员。因此,将各协会与文艺工作者拧成一股绳,凝聚到大家庭,必然会催生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目前,增城文艺界各协会居无定所,均没有自己的活动及创作场所,这里一枪那里一炮,所以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协会发展和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建议区委区政府考虑在“十三五”规划期内打造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增城文艺之家”,建一所“增城文艺之家”大楼,让每一个协会都挂上一张牌子,并配备一间用于活动与创作的办公室;如果不考虑建大楼,也可以利用目前政府机关或企业单位闲置的旧办公楼,经装修改造后用于“增城文艺之家”办公楼。

(七)队伍建设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区文联和区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用人机制,加大对艺术创作、培训、组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工作,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文艺演出机构、文化艺术经营公司、文化影视机构和文化艺术经纪人队伍,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文艺人才队伍。

第五部分: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为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增城区定位“现代化中等生态规模之城”,全区文艺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不断适应文艺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莫负好时光,沉下身子,努力勤奋创作,用作品说话,用精品立传。我们有理由相信,增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必将为增城带来新一轮的文艺大繁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