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度的融资历程

百度的融资历程

百度的融资历程
百度的融资历程

百度的融资历程

第一次融资

2000年2月,Integrity Partners和Peninsula Capital Fund两家VC联手向百度投资,他们以每股0.25美元各购买A系列可转换优先股240万股,总投资额为120万美元(双方各60万美元),而不是李彦宏当初想要的100万美元。

此次融资是百度起航的第一批燃油,百度运用这批融资开始制作自己的搜索引擎与初期投入。此时,百度处于创业的初期。

从2000年1月1日开始,百度公司在北大资源楼花了四个半月就做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市场发生大的变化,原计划6个月用完的钱,百度做了一年的计划,从而坚持到了2000年9月第二笔融资到来的时候。

第二次融资

2000年9月,第一轮投资者Integrity Partners和Peninsula Capital方兴未艾,拉上美国三大风险投资商之一的DFJ以及IDG入伙,以每股1.04美元购入B系列可转换优先股960万股,融资额为1000万美元。其中,DFJ大手笔购入720万股,IDG购入144万股,Integrity Partners和Peninsula Capital分别追加60万股和36万股。

此次融资依旧发生于百度创业的初期,百度的搜索技术仍未真正成熟。

第三次融资

2004年6月,Google及DFJ等八家风险投资机构共投资1500万美元买入C 系列可转换优先股224.9万股,折合每股6.67美元,其中,Google和DFJ分别以500万美元买入75万股。百度开始第三轮融资的时候,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是选择那些能为百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同价值的投资者。

此时,百度的搜索技术已然成熟,百度的品牌已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百度在接受融资时更多考虑的不是金钱的数量,而是接受哪一家公司的融资可以让自己在未来发展的更好,因而百度选择了Google。对此李彦宏表示“Google的加入会有效增加百度的品牌知名度,但百度仍是独立运作的公司。百度此轮融资为策略性融资,Google只拥有百度极少数股权,不足以影响百度的发展策略。”百度对于融资的一贯要求是,融资方只能占有极少的股份,不能影响百度自身高层管理者的未来规划与策略。

上市

2005年8月5日,百度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创造了中国概念股的美国神话,开启全球互联网的“中国时代”。

此次上市,百度股份分为A、B两类,共发售404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R,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占已发行总股本的12.5%,计划融资额为1.091亿美元。其中,百度公司发售321万股,献售股东出售83万股。每股美国存托凭证相当于1股A类普通股,融资1.091亿美元。承销商为高盛、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以及PiperJaffray。

紧随IPO后,百度扩大总股本为3232万股,包括A类普通股和B类普通股。其中,A类股主要是新上市股票,B类股则由上市前私募投资者的优先股和普通

股转化而来。

此次上市,给百度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进一步扩大了自身在国内与国际上的知名度,优化了自身信誉。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底。

百度创业的整个过程,按照李彦宏的说法就是:2002年是技术年,百度搜索技术真正成熟,而由于技术是搜索服务提供商的立足之本,百度还将以年度收入的10%投入技术研发,以其2003年约为两亿元的收入计,其投入研发的年度费用达2000万元;2003年是流量年,百度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七倍(2002年和主流门户网站的搜索流量持平);2004年是品牌年,百度品牌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2005年是百度的收入年。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在百度的四次融资历程中,前三次均为私募。私募是指向小规模数量合格投资者(通常35个以下)出售股票,此方式可以免除如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注册程序。投资者要签署一份投资书声明,购买目的是投资而不是为了再次出售。最后一次为上市(公募)。上市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当大量投资者认购新股时,需要以抽签形式分配股票,又称为抽新股,认购的投资者期望可以用高于认购价的价格售出。在中国环境下,上市分为中国公司在中国境外上市或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或B股)、中国公司直接到境外证券交易所(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等)(H股)以及中国公司间接通过在海外设立离岸公司并以该离岸公司的名义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红筹股)三种方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