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简答题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

(1)产业资本在其显示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即Ⅰ(v + m)=Ⅱc。

(2)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5.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样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

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如果用△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m/x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则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Ⅰ(v+△v+m/x)=Ⅱ(c+△c)。

(2)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7.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与来源。

(1)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其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的服务,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也愿意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所以,产业资本家便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这样,商业资本家便获得产业资本家转让给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获得与产业资本家大体相当的平均利润。

8.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与本质。

(1)借贷资本是从只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9.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贷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间的支付中介。

(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10.什么是绝对地租?它在当代有何变化?

(1)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需缴纳的地租,即绝对地租。

(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这表明过去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即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已不存在。但这并非意味着绝对地租就随之消失了,事实上,只要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但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却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形成,而是将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如果农业资本家还要获得平均利润,便会克扣农业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事实上,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往由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经营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变。主要经营形式已变为农业经营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不需缴纳绝对地租。

论述题

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1)资本主义社会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因而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利润率就会有差别。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曾经存在过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利润的情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形成了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因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由低到高和有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

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不是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非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毫无差别。利润率平均化是在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

(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照价值销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从而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之恩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3)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a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b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c 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d 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4)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5.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1)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x 利息率。

(2)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贷。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图,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权,他就不会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3)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

6.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起大型企业。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股份公司中,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凭借股票参与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但向公司的投资是由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加以使用的。所以,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因而,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土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和超额利润。因为优等地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再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劣等地也需投入生产。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有限的优等地和中等地被某些农业资本家耕种后,形成了对这些有限土地的经营垄断,其他资本家无法再制造出优等地和中等地去经营。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地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级差地租。

(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8.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业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的私有权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 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 D.以上均不对 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的报酬 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购买商品的货币 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 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2.资本总公式是( ) A.G—W—G B.G—W—G′ C.W—G—W D.W—G—W′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物化劳动 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作者:XXX 日期:2020年6月7日 此文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怎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怎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怎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所以,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耗费。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主义工资:ABCD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1.马克思指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产业资本循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不仅货币资本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下去,而且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也必须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下去。因此,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就必须使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连续地、并列地进行。因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 就是说,产业资本家必须根据生产中的实际要求,按比例地把预付资本分成三部分,同时并存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式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资本在离开购买阶段、进人生产过程时,另一部分资本则离开生产过程以商品形式进入销售阶段,第三部分资本以货币形式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交替进行,才使资本循环得以不间断地进行。 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 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都必须顺序地经过三个阶段,依次变换它们的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停顿地循环下去。如果任何一种职能形式或循环形式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生停顿,都会使整个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或停顿,使价值增殖

不能正常实现。如果在购买阶段发生停顿,货币就会成为贮藏货币,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去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果在生产阶段发生停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被闲置起来,不能相互结合进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不能进行;如果在销售阶段发生停顿,也就意味着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就不能收回,剩余价值也不能得到实现。 2.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试分析怎样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答:(1)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由于资本循环需要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以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2)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正常的停工时间四个部分组成。在这四个部分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 (3)资本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求状况,产地距离市场的远近,交通、通信和运输条件的方便程度等。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尽可能靠近市场,拥有便利的交通、通信和运输条件。 3.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这一说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具有了隐蔽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资本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G G G'?+=G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鶡冠子》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名词解释】 1.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 —W') 2.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 —G') 3. *金融行业的总公式:货币—货币(G —G') 4.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总公式G —W —G'中,其中 是在预付的 货币额G 以外加上的增值的货币额。这个增值的货币额就叫做剩余价值。一般用m 表示。 5.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物,而是体现着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最初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6.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运动形式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概念明晰】 1. 【多项选择】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与资本流通的总公式的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 —W')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 —G') ①起点和终点不同; ②媒介物不同; 形式不同 ③买卖顺序不同; ④交换的目的不同 2. 【单项选择】资本总公式矛盾——资本运动形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①内容: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值。 ②解决: (1)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或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而货币不投入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 → 先决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虽然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只代表某个价值量,不可能自身发生价值增殖。 (4)购买商品的价值不会自动增殖。 → 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3. 【简答题】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①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2)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 条件:“自由”到“一无所有”。 ②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1)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复习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的具体形式即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循环理论,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要了解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周转理论,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要了解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以及资本周转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要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关于资本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资本形式的本质和作用以及各个剥削集团如何共同瓜分剩余价值。要掌握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的理论,以及作为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的利润,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复习重点、难点】 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产业资本利润和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形成和本质;级差地租形成条件、原因及其两种形态;绝对地租形成条件、原因。 【考核知识点】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 (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有机统一。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查,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周转实践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两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样必须使社会纵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凌达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

(价值管理)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一、名词解释 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年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借贷资本、利息、利息率、银行资本、银行利润、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参与制、商业信用、期票、汇票、银行信用、银行券、国家信用、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股息、股票价格、创业利润、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资本主义地租、租金、级差地租、虚假社会价值、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二、单项选择题 ⒈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①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②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③平均利润的一部分;④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⒉平均利润是:() ①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②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③企业主收入的总和;④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⒊商业利润是:() ①平均利润的一部分;②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③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④超额利润的一部分。 ⒋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①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②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③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④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⒌银行利润率是() ①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②平均利润率; ③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之差;④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⒍股票价格是() ①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②等于股票票面额; ③股息收入的资本化;④股权收入。 ⒎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①只须缴纳级差地租;②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 ③拥有土地所有权;④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⒏垄断条件下银行的新作用使银行变成了:() ①信用中介;②万能的垄断者;③支付中介;④普通的中介人。 ⒐按距离实际资产的远近程度,虚拟化程度的上升顺序为() ①组合证券,金融衍生物,传统的股票等,政府债券; ②金融衍生物,政府债券,组合证券,传统的股票等; ③政府债券,传统的股票等,金融衍生物,组合证券; ④传统的股票等,政府债券,组合证券,金融衍生物。 ⒑虚拟经济可:() ①脱离实体经济;②不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③产生泡沫经济;④不需宏观调控。 三、多项选择题 ⒈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①二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②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③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④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⑤后者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在上一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应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本章还进一步阐明了与剩余价值理论有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四、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3节,第5章第2节,第10章。 2.恩格斯:《〈雇佣劳动与资本〉1891年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341~348页。 五、本章的基本内容介绍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在前一章讲过,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另一方面,货币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即资本最初表现形态是一定数量的货币。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流通形式就可以看得清楚。 作为货币的货币,它的流通公式是W-G-W。在这个公式里,商品生产者首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是商品流通形式,货币是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作用。作为资本的货币,它的流通公式是G-W-G流通形式,货币是在资本流通中发挥作用。这两个公式即有共同点,这两种流通都是价值的运动过程,又有区别。 形式上的区别: (1)买和卖的对立的两阶段具有相反的次序。 (2)货币在这两种流通形式中的作用不同。 本质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或动机不同。 (2)它们的内容不同。 (3)它们的运动限度不同。 (4)这两种流通都是价值的运动过程,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G-W-Gˊ这个总公式的矛盾何在呢?从资本流通形式上看,它是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4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圣才出品】

第4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名词解释 1.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2.产业资本 答: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是唯一能产生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共同组成资本的不同形态,分别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履行职能。产业资本处于物质生产领域,提供物质产品;商业资本处于商品流通领域,起着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借贷资本发挥货币资本流转中介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的运动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对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对产业资本的运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3.货币资本 答:货币资本是指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而不是独立的资本,它的独立形态是借贷资本。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中最典型、最片面、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说它是最典型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得最明显;说它是最片面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似乎货币本身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说它是最一般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运动已经包括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4.生产资本 答:生产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在资本家指挥下,通过生产过程为资本家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使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当劳动力成为商品、生产资料作为榨取剩余价值手段时,才变成资本。资本家将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迫使工人为他生产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按其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而不是独立的资本。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有:①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资本的再生产;②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③生产资本的循环说明,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是,它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似乎资本主义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 ①流通形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在交换中的顺序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流通的顺序是先买后卖。 ②经济内容不同。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资本流通的结果不仅要保持原有的价值,还必须取得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发生增殖,这是资本流通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规定了以价值增殖为特征的资本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④货币属性不同。被当做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而剩余价值正好表现为原价值的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可见,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倘若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既不买也不卖,而是把货币贮藏起来,那么无论贮藏多少年,也绝不会产生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试谈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4.1 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动身,通过一系列形式变化又回到动身点的运动。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产业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 二、资本循环的三个时期 三、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四、资本循环正常进行须具备的两个差不多条件 一、产业资本存在的三种形式 ?1、产业资本: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物质生产领域的

资本。包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 ?2、产业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 (1)货币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预备条件。 (2)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3)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销售实现剩余价值。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时期 1、购买时期 (1)购买时期: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期。 (2)公式:G—W—— pm 、A (3)货币资本一方面在形式上执行货币的职能;另一方面,在本质上执行资本职能。 (4)产业资本对购买时期的货币资本完成其职能有一定的要求

一是要能够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二是所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所要生产的商品三者之间必须在性质上互相适应,在数量上保持恰当比例。 2、生产时期 1)生产时期:即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时期。 (2)公式:W——pm——A…P…W/ (3)生产时期是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消耗,生产出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3、销售时期 (1)销售时期: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期。 (2)公式:W/—G/ 。由W/—G/ 的转化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3)销售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危险的跳跃”) A、假如商品卖不掉,资本的再生产会中断; B、商品出售的速度决定再生产的规模; C、商品出售的状况决定资本家能否获得剩余价值和能否收回预付资本。 三、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1、货币资本的循环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即: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及其形式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制度。 本章重点: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本章难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3、剩余价值率和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于封建社会末期,最初发端于十四、十五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⑴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商品货币关系囊括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 ⑵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㈠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A、从流通形式上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 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 马克思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B、在两种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背后,是两种流通的本质区别。 第一、两种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 第二、两种流通的内容和实质不同。 第三、两种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A、G—W—G′是资本总公式,因为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 B、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增殖,这个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 C、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资本的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发生在哪里?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㈡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

第四章 材料分析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材料分析题(2) 文章来源:社科部点击数:417 发布时间:2008-5-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材料分析题(2) 13、下面是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马克思说:“ 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某些商人善于投机钻营,做到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因而就整个社会来说,社会总商品的价值量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而已。 [材料3]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说明资本流通的总公式与商品流通的总公式的不同之处。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要点] (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不同点:买卖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物不同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总公式的矛盾。 14、下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值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值也就是自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 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因此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如何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如何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如何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那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如何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如何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 本家来讲,确实是 品所耗费的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 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 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

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 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 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 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制造的。因此,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 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 动耗费。 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生产成本作为资本 的耗费,资本家必须在出卖商品后将它收回,才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四章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名词解释 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生产集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内含式扩大再生产 二、单项选择题 ⒈资本积累数量取决于() ①剩余价值量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②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③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④资本分为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 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 ①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②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 ③社会资本增大的两个杠杆④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⒊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是() ①资本积累过多②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③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④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⒋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 ①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②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 ③无产阶级贫困的规律④经济增长的规律 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①生产社会化②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③资本家剥削工人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⒍资本集中() ①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②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 ③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④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 ⒎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 ①资本积聚②资本原始积累 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垄断 ⒏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①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 ②资本的价值构成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 ③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 ④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⒐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 ①社会总资本大小②可变资本的大小 ③剩余价值的大小④人口总量的多少 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 ① c的比重不断增大② v的比重不断增大 ③ c的比重不断减小④ v的比重不变 三、多项选择题 ⒈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 ( ) ( ) ( ) ( ) ①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②反映生产和技术水平的资本构成 ③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 ④能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 ⑤由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决定的资本构成 ⒉资本集中是( ) ( ) ( ) ( ) ( ) ①资本家把企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②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③通过竞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实现的 ④通过信用、特别是组织股份公司来实现 ⑤增加社会资本总额的主要手段 ⒊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的企业()()()()() ①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小 ②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大 ③使用是劳动力就越多 ④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 ⑤利润率就越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