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语考试复习

大语考试复习

大语考试复习
大语考试复习

大语考试复习

第六单元

《婴宁》蒲松龄

1.作者介绍: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著名小说家。因终身郁郁不得志,又较多接触社会底层,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故具有“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集中表现在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聊斋志异》综合六朝志怪与唐传奇之长,借谈鬼说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

2.“婴宁”人物形象介绍:

爱花成癖,敢说敢笑,天真烂漫,亦憨亦黠,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具有真性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鲁迅作品介绍:

代表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呐喊》收入:《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故乡》、《社戏》、《明天》、《头发的故事》、《端午》、《风波》、《白光》、《兔和猫》、《鸭的故事》。

《苦恼——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安东﹒契诃夫

1.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姚纳

2.文章的题目是苦恼,主人公苦恼的原因是什么?

不知向谁倾诉他的苦恼。

3.文章的艺术特色?

①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②细节描写细致入微,逼真传神;

③人物心理描写运用得当;

④巧妙地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

4.作者介绍

安东﹒契诃夫,俄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早期以“契洪特”的笔名写过200多篇短小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为适应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报纸和市民趣味的读者而写的平庸之作,也有暴露黑暗、针砭社会弊病的佳作,如:《一个小官员之死》、《变色龙》、《苦恼》等。他的中短篇小说有:《草原》、《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新娘》等。戏剧创作有《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第七单元

1.出处?

选自《国语﹒周语上》

2.题目翻译

召穆公对周厉王以政治高压手段压制思想言论自由这种方法的劝谏

3.召公为什么认为“防民之口,甚防于川”?

召公认为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召公的政治主张就是“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4.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给今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原因:由于他的暴虐凶残、刚愎自用,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

历史教训: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带古战场文》李华

1.翻译:

①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译:我听说过,李牧统率赵国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开辟疆土千里,匈奴望风远逃。而汉朝倾全国之力和匈奴作战,反而民穷财尽,国力削弱。关键是任人得当,哪在于兵多呢!周朝驱逐 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

方筑城防御,尔后全军凯旋回京,在宗庙举行祭祀和饮宴,记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适。君臣之间,端庄和蔼,恭敬有礼。而秦朝修筑长城,直到海边都建起关塞,残害了无数的人民,鲜血把万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汉朝出兵攻击匈奴,虽然占领了阴山,但阵亡将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实在是得不偿失。

②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译:唉唉!这是时势造成,还是命运招致呢?从古以来就是如此!怎样才能避免战争呢?惟有宣扬教化,施行仁义,才能使四方民族为天子守卫疆土啊。

2.作者认为战争频繁的原因?(原文回答)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於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3.减少战争的办法?(原文回答)

守在四夷。

第八单元

《别赋》江淹

1. 和作者有关的成语?

江郎才尽,梦笔生花,文通残锦

2.江淹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别赋》、《恨赋》

3.文中的七种离别分别是哪些?

富贵之别、侠客之别、从军之别、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方外之别、情侣之别。

4.翻译

①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译:所以,离别的感情虽然同是一种,而离别的事例却千差万别不尽相同。至于那种骑着备有银鞍的高头大马,坐着文绣车帷的华贵车乘,或者在长安的东都门外为行客设宴,或者在洛阳西北的金谷涧为游人饯行。琴奏

浮上水面静听。然而到分手的时候也难免含泪,预感别后的寂寞不免伤神。

②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硅,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译:此外还有“赠之以芍药”的诗句,和那“北方有佳人的歌唱,幽会桑中的卫国美女,相约上宫的陈国姑娘。当春草一片碧绿,春水清波荡漾,在南浦送别心爱的人儿,心情该是怎样的悲伤?至于秋露如珍珠,一弯秋月象珪玉一样,皎洁的明月晶莹的露霜,只觉光阴易逝春来秋往。心爱的人啊与您别离,徘徊不去的是思念的心肠。

《二月兰》季羡林

1.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有哪些内容?分别有什么意义?(答案不知道对不对)

内容:文章反复多次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

意义:二月兰与作者记忆中的往事有关,与他生活周围的人有关。表面上是说二月兰,实际上是指人,即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共度患难的老祖、婉如、小保姆杨莹,甚至还有小猫虎子和咪咪。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了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

2.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

文章通过对居住地燕园内盛开的二月兰的描写,联系自己人生的遭遇,真切地抒写了对亲人的怀念并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行文中透露出对人格的高度、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叩问。

3.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本文多次反复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对其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首先,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其次,二月兰象征着众多女性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

4.指出最能体现文章艺术风格的地方。

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九单元

《湘夫人》屈原

1.屈原的代表作有哪些?

《离骚》、《九歌》(第十一章)、《天问》、《九章》(第九章)

2.屈原作品的风格?

作品中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3.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楚辞》和《诗经》

4.对题目的分析。

本诗选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传说中湘水神的配偶。《九歌》中另有《湘君》一篇,旧时注释有两种说法,一是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二是湘君是舜的正妃娥皇,湘夫人是舜的次妃女英。

5.翻译

①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译: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②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③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译: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④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译: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1. 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先后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湘西地方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点。著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篇小说集《山鬼》、《八骏图》等,散文集《湘行散记》,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山陀尔

1.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爱情观?

诗人希望爱情平等,并在为革命事业的奋斗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观念。

2. 诗中五组意象分别是什么?

“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小草棚”与“烈火”、“云朵”与“黄昏的太阳”。

第十单元

《哭小弟》宗璞

1. 宗璞的代表作有哪些?

小说:《红豆》、《三生石》、《南行记》、《东藏记》

散文:《丁香结》

2. 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痛惜正当盛年的小弟已经去世,从而回忆起小弟的童年、工作、治病、在京疗养及他的经历与全家的盼望,作者随即从小弟之死想起了类似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从而“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并希望这类事越来越少。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小弟生前的事迹,充满激情地赞扬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的表达出小弟早逝的无限悲恸之情。

《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

1. 记忆作者名字及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维泽,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神学家、医生。精通法、德语,1899年、1900年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博士学位。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著作主要有《耶稣生平研究史》、《文化的衰落和重建》、《我的生平和思想》、《歌德﹒人和事业》等。

2. 结合本文,谈谈施维泽所主张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特色。

敬畏一切生命是作者生命伦理学的基石,他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第十一单元

《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

1. 作品简介。

《瓦尔登湖》是一部长篇的记述散文,描写了作者在美国康科德附近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经历,详细地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充分体现出回归自然的主旨,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2. 作者为什么要去树林?

因为作者希望小心谨慎地生活,只想去面对生活的基本要素,看自己能否学会生活必定传授于他的东西。

《大自然在反抗》蕾切尔﹒卡逊

1.课文出自哪本书?

《寂静的春天》

2.蕾切尔﹒卡逊为什么要写《寂静的春天》?

从科学理性出发,使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作出警觉。

第十二单元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1.萧伯纳的代表作有哪些?

主要剧作:《苹果车》、《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等。

文艺论著:《易卜生主义的精华》、《道地的瓦格纳派》等。

学文例话

(一)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1.议论文的两种基本论说方法:

演绎和归纳。

2.什么是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说过程,它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中,推演过程的逻辑关系的主要有:形式逻辑(一般是前人得出的结论,我们需遵循这样的形式逻辑来论证)、事理逻辑(将事情联系起来论证,从这件事上发现事理,再联系到另一件事上)、辩证逻辑(从对立统一的事件出发,对诸多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流行思想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提出与时俱进新见解、新理论)。

2.什么是归纳法?

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是通过列举、分析若干实例或分论点,来归那证明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二)小说的阅读与欣赏

1.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特别注重整体构思,而整体构思的要领,则要视角独到、以小见大(写小说不能像生活本身一样全面铺开,只能选取一个“特定”的视角,而且应该有你自己所“独到”的感悟。“特定”就意味着集中,“独到”就意味着深入,集中而又深入者就能以小见大,就能以少胜多)。

一个成功的短篇,往往有一个关键环节,让人眼前一亮而又回味无穷。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习得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 3、关键期假设127 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 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自我各方面的知觉。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 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 指在语言课堂环境中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 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本来源。 9、输入假说192 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

语言。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水平的项目。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 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输出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在于,与输入相比,输出能够推动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入加工,促使学习者更加积极、更负责地学习。 11、语境化输入209 指把给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放到它合适的语境中去,使学生既接触到要输入的语言,同时还感受这些材料出现的合适语境。 12、强式对比分析230 对比分析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Wardhaugh根据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把它分成强式对比分析和弱式两种。强式对比分析认为,(1)造成外语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2)困难的产生完全是由两种语言间的差异造成的;(3)差异愈大,学习的困难就愈严重;(4)有必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对比,并运用由此产生的结果来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5)教师所要教的和学生所要学的内容就是对比分析所确立的两种语言间各方面差异的总和。 13、弱式对比分析231 弱式对比分析是针对强式假设提出来的。虽然弱式对比分析仍然认为语际干扰和语际差异即为学习困难之所在,但它不再声称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进行预测,转而强调对错误出事以后的事后分析解释,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源,从而对这些错误加以诊治、纠正。 14、错误分析251 错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吕所产生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15、中介语287 根据Selinker1972年的说法,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72 2012年第27卷 第9期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2-08-16 作者简介:曹顺娣(1978-),女,江苏南通人,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研究从内部语言学向外部语言学的拓展,社会语言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语言变异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作为现代语言的重要变体之一,流行语已渗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学界对其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是,在大学生流行语这一领域,深入全面的研究却微乎其微。那么究竟何为大学生流行语?大学生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从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流行语,并试图解答上述问题。 二、“流行语”的定义 “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就是为了给发音、音节、词、句子和语言提供正确的定义。”然而,“语言学家发现这些概念(声音,音节,单词和句子)往往难以界定。”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流行语是指由某一群体在某段时间广泛使用的语言。它由两类组成:词汇和谚语。(郭熙,2005 :117)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非常时髦的语言。(李娜,2002)流行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通常在口头使用,同时对书面语言产生影响。(赵佳,1994)流行语是指由媒体广泛使用的词句,广泛应用于某个地区和某个时间段。(祈伟,2002) 尽管以上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流行语不能仅仅由它的语言特征决定,必须同时考虑其社会和文化特征。事实上,流行语也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文作者在参照以往的不同定义的前提下,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将流行语定义如下: 流行语是由某个言语社区在某段时间内广泛使用的时尚的词汇,短语和其它表达方式,它不断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口语特征。 在所有使用某种语言的社会群体中,年轻人是最容易使用和更新流行语的群体。大学生正是这个群体中最积极活跃的部分。他们所使用的流行语与整个流行语范畴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流行语对于考察整个语言系统以及语言规划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大学生流行语形成的主观原因是由大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征决定的。当今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心理和文化上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亟待解决的几对矛盾。 1.“旧”与“新”的矛盾 作为一个群体,大学生受过的相对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新一代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去接触新的思想和事物。因此,这种两难境地迫使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出口达到平衡,即,在追求“新”的同时保持与“旧”的紧密联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他们使用了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法:在标准的语言系统和他们自己的语言系统之间进行切换,也就是说,在正式的场合,他们会用标准的语言系统与他人沟通;而在非正式场合,他们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系统相互交流。 2.“共性”和“个性”的矛盾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新时代,当代大学生不再被称之为“象牙塔的宠儿”。他们必须学习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同时,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也促使他们更快地去适应并遵守很多规则:他们使用同样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同一种语言,甚至穿着同样风格的服装。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个性。而使用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正是表达个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3.“现实”和“理想”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充满了想象力,然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在他们幻想美好未来的同时,现实却常常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求职压力等等。在渴望释放压力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创造了大量的流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从同伴中获得了心理安慰和支持,找到了心理上的认同。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流行语中的许多时尚的单词和短语都是表达学校生活的种种压抑和无奈的。 (二)客观原因1.互联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统计数字,到2011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总人数为505000000,期中13.29%是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约为67100000。在所有大学生用户中,有66.3%每天在互联网花费时间为3-4小时。其中花费时间最多的是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根据笔者的调查(2007),来自计算机领域(包括互联网)的流行语词汇占流行语的比例约为26%,可见网络是流行语的主要来源之一。 2.大众传媒 本文所考查的大众传媒包括电影,电视节目,流行歌曲等。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通常为流行明星。他们关注甚至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关注最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并且发现和传播其中出现的一些新鲜词汇和短语。另外,他们 试论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曹顺娣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摘 要:作为现代语言的重要变体之一,流行语已渗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学界对其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其中有些研究涉及到某些具体语域,如网络流行语,手机流行语等。但是,在大学生流行语这一领域,深入全面的研究却微乎其微。本文试图从言语社区这一视角来分析我们身边颇具特色的一种语言变体——大学生流行语,并探究这一语言变体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流行语;形成原因;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09-0072-01 (下转第79页)

二语习得复习

二语习得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填空、判断类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 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 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 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4. 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着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研究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研究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文化与流行语也与校外社会青年流行语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如2001年左右最受大学生青睐的“酷”一词,不仅是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词语,而且是这一时期全国城市青少年中最流行的词语,体现了青少年社群整体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同时,大学生流行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词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生活风尚。目前学界对流行语的概念尚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使用频率特别高并有新鲜感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一定时期内的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或社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些热点现象,实际上也就是“高频词语”。另一种理解将流行语界定为一段时期内在人们口头流行的时尚性词语,是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口头语汇。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属于第二种理解。下面我们就一些具体的流行词进行分析。 (1)、“郁闷”:据称是近年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流行语,表示内心的忧虑、烦闷、空虚、茫然、紧张等不快乐的情绪。 (2)、“PH”:Pig Head(猪头)的缩写,调侃别人的“脑子笨” (3)、“翘课”:是“逃课”、“旷课”的另一种说法。指为无关紧要的事或无故而不去上课。与后二词核心意义相同,但表达的感受不同,表示不去上课而没有惯常逃课应有的理亏心理,有“堂而皇之”、“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有技巧”、“另有作为”的意味。使用该词让人觉得甚至让自己觉得,不上课是有正当理由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请假。 (4)、“挂”:指考试不及格。可能的语源有两个:一个是“挂红灯”的简称,因不及格的分数常用红笔打,称作“挂红灯”;另一个来源是黑话,影视片中的黑社会角色常用“挂”表示“死”,被学生借用,夸张的表示学生不及格后面临的“悲惨境况”。例如“怎么样?没挂吧?”“完了。挂了两科”。 (5)、“东东”:是“东西”的替代说法,这种重叠本是沿用孩子说话的方式,带有喜爱、亲昵色彩。例如“咦,这是什么东东啊,好漂亮哦!”最初是网络流行语。 (6)、“矬”:用于形容某人无能、无知,或者表现极差。如“矬人,这种鬼点子也想得出来!”带有亲昵、幽默色彩。据称源自喜剧电影《东成西就》里“经典”用语:“唉,你好矬哎!”(7)、“长的安全”、“长的困难”、“长得很谦虚”、“长得有创意”:指长相不好。 (8)、“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95后男孩感叹“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后引发众多二三十岁的青年议论。 (9)、“屌丝”:意指外形矮胖矬,或者举止笨拙、猥琐。屌丝几乎开启了一个人种划分的新时代。没有屌丝这个词,我们都要开始疑惑,以前究竟是用多么复杂的体系去描述生活中切实存在的这类人。2011年前后它只是出现在百度贴吧,被一小撮人提及,2012年因为微博上一众单身宅人的自嘲,从小众词汇变成大众通行语。德国系列短剧《屌丝女士》的出炉,以及接着中国版《屌丝男士》的问世,更是把“屌丝”推至顶峰。屌丝一词已然从一个搞笑网络名词变身成日常用语,矮穷矬和土肥圆等是其同义词,甚至可以大胆预测,屌丝顽强的生命力会使其录入下一次《新华字典》的新词入选名单。 (10)、土豪:土豪本意是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或特指乡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网络中的”土豪“一词又是什么来的呢?这是源于一款网络游戏,游戏中有一个职业“剑魂”,攻击伤害是靠百分比输出的,也就意味着装备越好,伤害越大。但要想装备越好,要付出的人民币也是相当多的,于是这个职业也就被称之为“土豪职业”,这些顶级的虚拟装备,也被称之为了“土豪装备”,这些烧人民币烧得厉害的游戏玩家也就被称之为了“土豪玩家”。土豪现在也指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

二语习得复习汇总

A General Review Ⅰ. Short & Long answers 1.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no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ifferencese between mono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re due in part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of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language and learning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mpetence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nonative speakers includ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linguisitc system, different rules for usage in writing or conversation, and even somewhat divergent meanings for the “same” lexical forms. Further, a multilingual speaker’s tot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iffers from that of a monolingual in including knowledge of rules for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language and for switching between languages, given a particular social context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 2.what are the micro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SLA? a)L2 variation b) input and interaction c) interaction as the genesis of language 3.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guistic competence &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C)? Linguistic competence- It was defined in 1965 by Chomsky as a speaker's underlying ability to produce grammatically correct expressions.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fers to knowledge of language.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primarily studies linguistic competence: knowledge of a language possessed by “an ideal speak-listene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t is a term in linguistics which refers to “what a speaker needs to know to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 with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community”, such as a language user's grammatical knowledge of syntax , morphology , phonology and the like, as well as social knowledge about how and when to use utterances appropriately. 4.Why is CC in L1 different from L2? L1 learning for childre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sociolization into their native language community. L2 learning may be part of second culture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of SLA to social and cultural learning differs greatly with circumstances. 5.What is Accommodation Theory? How does this explain L2 vari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Speakers (usually unconsciously) change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even the grammatical complexity of sentences they use to sound more like whomever they are talking to. This accounts in part for why native speakers tend to simply their language when they are talking to a L2 learner who is not fluent, and why L2 learners may acquire somewhat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hen they have different friends. 6.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input & interaction for L2 learning. How could this affect the feedback provided to students? . 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pproaches: (1) behaviorist: they consider input to form the necessary stimuli and feedback which learners respond to and imitate; (2) Universal Grammar: they consider exposure to input a necessary trigger for activating internal mechanisms; (3) Monitor Model: consider comprehensible input not only necessary but sufficient in itself to account for SLA; 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1) IP framework: consider input which is attended to as essential data for all stage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2) connectionist framework: consider the quantity or frequency of input structures to largely determine acquisitional sequencing;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填空、判断类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 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 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 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4. 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 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 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 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20. 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 21. “社会文化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22. 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23. 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24.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法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谭楠 对外汉语专业3班 摘要:本文试图用社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观点,对当前大学校园中的流行语现象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期了解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而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促成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社会方言;言语快感;社会转型 〇引言 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这个社会语言学的新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学者布赖特(W·Bright)的《社会语言学》中,大致意思是说:语言是一个变量,社会也是个变量;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②所以,正像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指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③。 0.2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这一现象上。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流行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或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认为,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因此,未

二语习得复习提纲

Chapter I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L2 Acquisition 1.1What 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learned subsequent to the mother tongue. 1.2What are 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 The goals of SLA are to describe how L2 acquisition proceeds and to explain this process and why some learners seem to be better at it than others. 1.3Two case studies of L2 learners 1.3.1 A 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 1.3.2 A case study of two child learners What do these case studies show us? a. They raise a number of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ing to how L2 acquisition should be studied b. They rais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 c. They point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researchers experience in trying to explain L2 acquisition. 1.4Methodological issues What is that needs to be described? a. What it means to say that a learner has acquired a fe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 Whether learners have acquired a particular feature? c. How to measure whether acquisition has taken place? (Learner’s overuse of linguistic forms.) 1.5Issu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 a. Learners make errors of different kinds. b. Learners acquired a large number of formulaic chunk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 in communication and the fluency of their unplanned speech. c. Whether learners acquire the language systematically? 1.6Issu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L2 acquisition Item learning: formulaic chunks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篇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总结 重庆邮电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大类强化指导老师:谢俊组长:刘雨龙 组员:刘敏朱飞跃杨彦刘丙帅姜旭王书林史林森余和川 XX年6月3日 关于网络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 目录 前言 ................................................ ................................................... .. 3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 3 二、实践调查结果与分析 ................................................ .................. 3 (一)调查结果 ................................................ ............................ 3 (二)实践调查结果分析 ................................................ .............. 4 1、网络用语成风,主流文化受

损 ............................................ 4 2、从众心态影响,自我主张匮乏 ............................................ 6 3、网络用语对社会影响,利弊参半 ........................................ 8 4、学生选择理性,还需加强引导 ............................................ 9 5、流行语背后的分析 ................................................ ............ 11 三、总结 ................................................ ......................................... 13 参考期刊书目 ................................................ ..................................... 15 附录 ................................................ ................................................... 16 前言 “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网络用语产生之后,迅速风靡中国,适用范围

二语习得导论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L1)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L2) 是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后,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第二语言”(简称“二语”),甚至第三、第四语言。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指人们正在学习的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指的是外国语。 语言环境 课堂环境。 正式环境。 外语环境。 二语环境。 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和遗传属性的展现,环境起到 的只是触发作用而已。 有人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历史,直接制约着语言习得 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习得”这个术语既可以指语言学习,也指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也 叫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FLA )研究的是儿童学习母语的问题,也称“母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SLA )研究的是母语之外的所有语言的习得问题,其对象一般是成 人。 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研究的课题是语言习得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有人推测儿童之所以能够学会母语,是因为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每天接触母语所致。 发展问题(developmental problem )研究的是为什么语言习得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步骤?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competence 能力 performance 表现 表现是对能力的实际运用,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内化语言(I-language )。 I :internal (内部)individual (个人)intensional (内含) 内化语言指个人大脑中“语言机能”(language faculty )的某种状态,能力是关于这种 内化语言的知识。 乔氏所说的能力 1.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和个人属性。 2.能力是知识或者知识的状态,是关于语言的规则系统的知识 水平、能力和表现的关系 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教学(母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 母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教学) 外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 (外语教学)

校园网络流行语

校园网络流行语 资料荟萃 2009-08-14 2201 5d56b7b40100ednj 校园网络流行语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社团内部,人们之间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这样,各种言语社团就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义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校园流行语就是社会方言的一种。 校园隐语作为松散社会群体隐语,它的缔造者是学生,是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所使用的有意不让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本文通过分析校园隐语的特点透析校园隐语产生的各种机制。 一、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1.?旧词?别解 这是校园流行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利用原有词语的能指,偷梁换柱,给予新的所指。新旧语词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产生极大偏离。例如[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特困生]对学生中特别爱睡觉者的戏称; [留学生]留过级的学生; [特色]特别好色; [可爱]指可怜得没人爱; [天才]指天生蠢才; [活该]指活着应该; [偶像]指呕吐的对象; [耐看]指要耐着性子看; [不错]指长成这样不是你的错; [讨厌]指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善良]指善变又没天良; [贤惠]指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 [如花似玉]指如花椒似芋头; [大虾]大侠; [斑竹]版主。 2.?劲?词狂用 这里的?劲?取用于?劲舞?的?劲?,代表性的构词语素有?爆? ?超??狂??乱??贼?等等。透着一股?热、辣、爽?的味道来凸现自身的情感。例如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无接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该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校园流行语反映大学生社会需求

校园流行语反映大学生社会需求 160728013梁聪 摘要校园流行语投射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及其感受往往与其价值观和基本生活信念相互作用,而两者又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状况的认知和情绪,进而通过社会行为直观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流行语大学生社会需求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他们挑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信息高度网络化的今天网络不仅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并以网络为平台生成的流行语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校园生活学习、交际的记录者,校园流行语犹如镜子一样概括的反映出大学生的普遍心态。本文通过对流行语进行剖析和探究来解释大学生对当代社会心态问题的反映。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流行语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流行语是大学生对现实生活和当时精神面貌的反映,随着改 革开放浪潮的不断加深加快。大学生在接受改革开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心态越来越理智与成熟,并能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根据近几年流行语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正顺向正面的社会心态。“以人为本”的兴起和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使大学生群体对自身价值和个体诉求的意识增强,如关于物价的词语“苹什么”、积极主动加入民族建设和国家改革的词语“有权不可任性”、“经济新常态”等。 (二)负面影响 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逆向负面社会心态的流行语不可避免的会对大学生群体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带来挑战。平庸鄙俗、急功近利“去死吧”、“神经病”、“土豪”、“没事,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Chapter 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1026330.html,nguage and the brain 1)Broca’s area, which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language, or language outputs . 2)Wernicke's are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ing of words that we hear being spoken, or language inputs 3)Lateralization: language activity is not localized, but core linguistic processes are typically housed in the left hemisphere and is present to some extent even in infancy 4)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children had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years during which they could acquire their L1 flawlessly; brain plasticity in childhood would allow other areas of the brain to take over the language functions of the damaged areas, but beyond a certain age, normal language would not be possible. 5)①How independent are the languages of multilingual speakers? there are three possibility for how language relate in an individual?s mind ◆Coordinate bilingualism: refers to parallel linguistic systems,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 ◆Compound bilingualism : refers to a fused and unified system ◆Subordinate bilingualism: refers to one linguistic system accessed through another ②How are multiple language structures organized in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in the brain? Are both languages stored in the same areas?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mong speakers. For at least some multilinguals, it appears that L1 and L2 are stored in somewhat different areas of the brain, but both are predominantly in (probably overlapping) areas of the left hemisphere. However, the right hemisphere might be more involved in L2 than in L1. ③Do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for L2 in relation to L1 differ with age of acquisition, how it is learned, or level of proficiency? ◆The answer is probably “yes”to all three, with the strongest body of evidence showing that age of acquisition influences brain organization for man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④Do two or more languages show the same sort of loss or disruption after brain damage? When there is differential impairment or recover, which language recovers first? ◆Brain damage results in the same or very similar patterns of loss or recovery for both/all of most multilingual persons’languages, but many excep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last learned language would be the first lost, the next-to-the-last learned the second to be lost, and so forth, with L1 the last to remain; recovery was speculated to be L1 first. 2.Learning process 1)information processing (IP):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nt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These include: (1) perception and the input of new information; (2) the formation, the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 of internal (mental) representation; (3) retrieva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