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劳的母亲

辛劳的母亲

辛劳的母亲

辛劳的母亲

一直想为母亲写点什么,但又不知如何写起。母亲虽不识字,但她的辛劳却无法用文字表达。母亲今年六十岁,身体康健,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对我来说,母亲是全家的功臣,我亏欠母亲的太多太多。

母亲从嫁入这个家开始,就天天早起晚睡,每天劳作。祖父、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既要与祖母种地,又要照顾年幼的小姑、小叔,为他们缝补衣服、做鞋。后来又要照顾孩子。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与祖母身上,辛劳可想而知。

后来分了地,姑姑叔叔也都陆续成家立业,但母亲仍然操劳,为了供我们上学,为了我们的将来,没白没黑的干着。

我工作后,直到现在,日子越过越好,父亲也退了休。母亲本该清闲清闲,但母亲一刻也闲不住。父亲是个不操心的人,家里里里外外仍靠母亲支撑。我结婚生子是母亲在操劳,妹妹出嫁有子仍是母亲在操劳,祖母病重住院、去世还是母亲在操劳。如今,母亲仍在操劳,既要照顾年迈的祖父、外祖父、外祖母,又要照管我的孩子与外甥,还不舍得丢弃家里的地,整天一刻也不得闲。

每当看到母亲满头的银发、爬满皱纹的脸庞,我的心在流泪。母亲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她什么都舍得,因为她爱我们,爱我们这个家!这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而我们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报答母亲对我们的深恩!

母亲阅读含答案

母亲阅读含答案 导读:母亲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

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

母 亲

母亲 你的泪水是我的忧伤 你的笑容是我的安慰 你的疼爱 是最温暖的语言 让我坚强 你的手臂 是最大的海港 让我撒娇 我是你丢不下的挂牵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依恋 母亲——你是我生命的家乡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株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地坚守家园,撑一树浓阴默默付出; 爱 是一条小小的丝带, 母亲用皱纹轻轻系着。

该用什么来赞美您,我的母亲 是江河的浩淼 还是高山的伟岸 是奉献的小草 还是参天大树的绿荫 没有参照 没有比拟 您就是您 我那宽容和坚强的母亲 忘不了 您用瘦弱的身躯 为女儿拼苦劳作 忘不了 您用渐花的眼神 昏暗的灯下赶制新年的衣裳 忘不了啊 月台上送女求学的场景 风雪中望着您告别的身影我泪流无语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 回忆那一声声雪糕冰棍的叫卖 和母亲看女儿们馋猫一样吃相的甜蜜 童年的回忆是苦涩的 苦涩那一幕幕风里雨里您永不停歇的疲惫面庞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哪个母亲舍得让少不更事的孩子独闯天涯 母亲您可以 您的狠心让年幼的我们独自远离家乡

异乡求学 我曾经埋怨曾经怨恨 那本是可以在母亲的怀抱里撒娇的年龄啊 却过早离家 独自承担疾苦承担生活的艰辛 母亲 您不想女儿吗 您想啊 一次次的邮寄包裹 哪怕繁琐的检查和昂贵的邮费 母亲的信札永远是笑意 让女儿的心一如沐浴在春天里的小草 生意盎然 母亲的榜样让我成熟和坚强 母亲啊 难道这就是您渴求的结果吗 如果是 今天的女儿是您塑造的 您的自强和自立是女儿永远的丰碑 我那坚强的母亲啊 您可以将一切不幸深藏心底 只为给女儿一个安心的环境 您可以将一切拮据化为欢笑 只为让女儿感到精神上的富足 您的庇护让我的羽翼渐渐丰满 有您在 就有了天有了地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小宝宝对母亲的依恋的解析

小宝宝对母亲的依恋的解析 导读:要满足婴儿对父母或亲人的依恋情感,父母必须要和孩子多相处、多交流,建立好早期的亲子关系,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的喂养需要,情感需要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来说也同样重要。 依恋是婴儿和母亲或亲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联结,是婴儿的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的形成与母亲或亲人经常满足婴儿的需要,给婴儿带来了愉快、安全等的感觉有关,也是婴儿在与人的交往中出现了倾向性选择的一种表现,是婴儿认识能力提高的结果。 依恋的情感使婴儿喜欢同经常照料他的人接近,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婴儿会表现出安静、愉快、情绪积极,而当他们离开他时,婴儿则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寻找,尤其是对他最依恋的人——母亲,会出现哭闹,焦虑不安、不思饮食等的消极情绪,这种现象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尤为明显。因此,满足婴儿的这种依恋情感对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依恋的情感能使他获得安全感,能给他带来勇气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帮助他在陌生的环境中消除紧张、惧怕、焦虑的情感,能使他更好地与外界交往,更好地适应环境,还能使婴儿产生对人信赖、产生自信,和同伴

和睦相处,将来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小缺乏依恋情感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不善于与人相处,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不适应环境的后果。要满足婴儿对父母或亲人的依恋情感,父母必须要和孩子多相处、多交流,建立好早期的亲子关系,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的喂养需要,情感需要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来说也同样重要。 帮宝宝摆脱心理依恋 当宝宝满一周岁以后,是时候给他断奶了,断奶期是宝宝成长里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代表着他从婴儿时期的单一饮食向成年人膳食踏出第一步。从完全靠吃奶到断奶,这期间的酸与甜,经历过的妈妈们可都是身有体会的。如何让宝宝顺利地度过断奶期,新手小妈们也正在寻觅良方。 断奶最佳时间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母亲的奶水”,母乳是婴儿理想中的食品,专家提倡母乳应该喂养到宝宝1周岁。然而母乳虽好,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母乳中的维生素D就很少,满足不了宝宝成长中的营养需求。而婴儿在出生10—12个月的时候,胃肠消化功能就基本完善了,对营养的需要也会逐渐增加,很显然,这个时候母乳的量和质都已经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此时辅食的需量在增加,这正是宝宝开始断奶的适宜时期。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第一节婴儿期的依恋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 一、母亲──婴幼儿的“第一重要他人” 当一个小生命诞生以后,成人便开始扮演起特定的角色,人们情感生活的价值亦由此得到了提升。这个小生命不久就会变成一个合作者,他既是属于家庭的,又是属于我们的祖先的,更是人类的一分子。 婴儿诞生后,母亲给了孩子无数个“第一次”。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且连绵不断。

在通常情况下,母亲是婴儿的主要抚养者。科捷尔丘克(Kotelchuck,1976)基于对6~12个月婴儿父母的采访,报告母亲每天平均花费9小时与婴儿接触,而父亲平均每天花3.2小时与婴儿接触。研究也发现,父亲主要是通过游戏对儿童发生影响。 母亲不仅与婴儿的相处时间最长,并且与婴儿的接触空间最广,这种时空关系决定了母亲必然承担着“第一重要他人”的角色。首先,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刺激源,母亲提供视觉的、听觉的、动作的、身体的等大量刺激,极大地满足了婴儿生长的需要,为婴儿早期认知结构的发展建构起了基本的图式。其次,母亲是婴儿最丰富的影响源,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比如有关母子正常交往和母亲缺失对婴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及对婴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的比较研 究表明,母亲对婴儿语言发展影响极大,母子正常交往有助于婴儿语言正常、顺利地发展,而母亲缺失,即使父亲健在,也会使婴儿的语言发展受损。最后,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情感源,母亲给予婴儿的日常照料和抚育,成为最有效的情感刺激,提供了最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反应。因此,母亲在婴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中起着发动和保障的作用,同时,母亲又是婴儿社会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发展的重要基础。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 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 关键词依恋形成及类型质量影响因素 依恋的界定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着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亲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①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在本质上都根植于依恋这种情感。在婴儿延续生命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乐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连绵不断。所以,依恋对于婴儿来说就是在他们和母亲(主要照看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哈洛将一只刚出生的婴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脱离母亲的抚养。笼子里有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但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不能提供食物。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婴猴做一种选择,它们宁愿同一个温暖的、柔软的、毛巾布质料的“母亲”接触,尽管这个“母亲”不能提供食物;而不喜欢同另一个冰冷的、硬的、金属质料的“母亲”接触,虽然这个“母亲”能提供食物,但它不可以拥抱。哈洛也发现,被剥夺了肉体接触的婴猴,虽然其他方面受到很好的照看,但它们极端胆小和畏缩,无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依恋的特征 儿童在与母亲(主要照看者)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征,这就使得依恋具有了一系列重要的特征。 第一,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儿童并非依恋所有的人,而是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例如,婴儿更容易对父母形成依恋,而学前儿童则可能对同伴产生依恋。 第二,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依恋母亲的婴儿在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对身体的亲近,如依偎在母亲身边或在母亲周围活动。而且,婴儿的积极社会信号和社会互动也经常指向依恋对象,如婴儿对依恋对象更多地表现出微笑、咿呀声、呱呱声、注视和抓握等最初的积极社会行为。 第三,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个体在未来的各种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日后对问题、对环境的最初控制感和效能感的产生以及探索世界的基础。 第四,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对个体意义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衡量依恋关系是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标志之一。 第五,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一方面是由婴儿遗传的一种适应性

依恋理论

一、依恋理论 (一)依恋的定义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的依恋分为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和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三类。 1、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2、B型(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3、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但重逢

时又难以被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如果把B型称为安全型依恋的话(约占70%左右),A型(占10%左右)和C型(占20%左右)则称为不安全型依恋。三类依恋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强度的强弱,而在于质量的好坏。显然,B型的质量高,而A型和C型质量低。 可见,婴儿的依恋行为中,存在着一种依恋安全模式和两种依恋不安全模式,前者属于良好、积极的依恋,后者属于消极、不良的依恋。 当然,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其依恋的模式因为受到所属环境的影响,而会有较大的不同。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体现在稳定的照看者、照看的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儿童的特点、家庭的因素等四个方面 1、稳定的照看者 稳定的照看者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照看者不稳定,将对儿童依恋的形成起到破坏性作用。安娜·弗洛伊徳(A.Freud)曾研究过二战期间欧洲一些孤儿的依恋发展,发现由于战时看护孤儿的护士不稳定,导致这批儿童无法形成对照看者

你和母亲属于哪种依恋关系

你和母亲属于哪种依恋关系 你知道你现在的人际交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吗?它源于你和母亲之间的交往。说到这里,你大概想重新审视一下你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吧。那么我们不妨先看看你们之间的依恋是哪一种类型,因为亲情关系的性质主要是由彼此间的依恋模式决定的。 A. 1.我总觉得母亲对我不够关心,相比之下,我更关注她的一切。 2.我喜欢黏她,可我的“黏乎”有时候反而令她想和我保持距离。 3.我不太相信她对我的爱,要她反复保证,我才能相信她是爱我的。 4.我希望母亲和我可以更亲密些,对现有的亲密程度,我感到不满足。 5.当我需要帮助时,母亲没能陪伴在一旁支持我,我会感到失望、沮丧。 6.母亲不会离开我,我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B. 1.我很想和母亲更亲昵一些,但行动上却在拉远

距离,对她平淡,甚至不愿和她深谈。 2.如果母亲和我太亲近,我会感到紧张、不自在、不习惯。 3.我对她的亲近接触能避则避。 4.我经常和母亲讨论我的问题、顾虑等。 5.碰到困难时向母亲求助,是很有用的。 6.很多事情,比如想要找人安慰、给自己信心时,我通常会找母亲。 计分规则: 请用1~7来表示你的感受:1为强烈反对,2为比较反对,3为有点反对,4为不确定,5为有点同意,6为比较同意,7为非常同意。每个数字代表相应分值,但A部分的第6项和B部分的第4、5、6项反向计分如7为强烈反对,1为非常同意。A部分项目测忧虑被弃的程度,平均分22,多数人得分在15~29之间。B部分项目测回避亲密的程度,平均分15,多数人得分在9~21之间。 解析: 成人的依恋模式可分为四种。上面的题目虽然不多,但它们确实能描绘你在四种依恋模式上的取向。 A部分22分以下且B部分15分以下:你的依恋模式属于安全型,你和母亲相互信赖,相处非常融洽,

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

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X 梁兰芝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 陈欣银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考察122名21-27个月龄的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实验室 程序包括儿童的自由活动、与陌生人的交往、在多种压力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与母亲的分离-重聚 等。结果发现:(1)本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室观察程序能够有效地测查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 (2)中国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有四种类型: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分布比例分别为11%,73%,7%,9%。其中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表现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美 国、日本等国家儿童的行为大体相同,但淡漠型和缠人型依恋为我国儿童所特有,其表现特点与国 外研究者描述的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及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有明显区别。 关键词: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1问题的提出 依恋是个体对亲密他人的持久而强烈的感情联结,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80年代以来,依恋成为儿童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 Mary Ainsworth等人发明的陌生情境测验是最经典的测量依恋的实验室方法,因其有效性而在各国广泛使用。这一测验最初只适用于8-12个月的婴儿,1978年Ainsworth又将其适用的年龄范围扩大到12-18个月。但是,对年龄更大的幼儿,陌生情境测验是否适宜?为考察18个月以后幼儿的依恋行为,是否需要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并相应地修改评分方案?这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在陌生情境测验中,Ainsworth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分为A、B、C三种依恋类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8种依恋亚型(A1、A2、B1、B2、B3、B4、C1、C2),并得到各种类型的分布比例。但是,在后来的跨文化研究中,德国、日本和以色列都没有得到和美国同样的分布[1-3],德国发现了更多的A型,日本和以色列发现了更多的C型。这说明Ainsworth等人的研究发现的依恋类型分布并不能说明各种文化的状况。另外,Main和Solomon 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4],也称作D型依恋。这说明除了Ainsworth描述的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以外,还有其他指标反映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依恋的个体差异。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传统、家庭结构、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如果用西方研究结果来概括中国儿童的特点是不恰当的,并且,由于多是独生子女,中国儿童在家庭中受到格外关注与溺爱及不适当的期望,这是否会影响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为查明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本研究。 陌生情境测验虽具有较高的效度,但在使用上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经验,还要经过严格培训,因此给它的推广带来不便。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是在采取传统的临床判断依恋类型的同时,尝试使用多元判别分析法为被试划分依恋类型。 324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3期 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9970259),张越波,王莉,刘桂珍,连旭,姜燕,张郁倩,马晓菁,韦彦参加部分工作。

阅读答案母亲

篇一:阅读答案母亲 篇二:阅读答案母亲 篇三:阅读答案母亲 肖复兴《母亲》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说:“快,叫!”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⑾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⑿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

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哪些

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哪些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 比首提出了依恋的概念: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在婴儿时期,宝宝的依恋对主要为家人,特别妈妈.婴儿的依恋模式大概分为三种: 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1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约占总人数的 60% 2另一些儿童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一抵抗型.这种类型的儿童约占总人数20% 3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其他地方,这类儿童约占总人数20% 健康的依恋模式应该是那种? 一个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在照顾者在场的情况下,自由地探索其周围的存在,不时地检查他或她是否一直在场,关在照顾者不在场的情况下,限制其探索行为,一个与其照顾者之间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将在照顾者不在场时显示出不同水平的不安,但对与照顾者的团聚有积极的回应,婴儿将在受到困扰时,寻求与照顾者的接触,在得到接触和受到安慰之后,马上安顿下来. 简而言之,健康的依恋模式;”有你更好,没你也行”,这是安全感足够的理想模式,其他的要么是用”我不需要你”来保护自己,要么是”没你不行,有你也不好”.”有你更好,没你也行”最初的那个心理原型是:”妈妈在当然更好呀,简直是再好不过了,当妈妈离开后,自然会有失落,会痛苦,会不安,但是不会沉浸在痛苦不安中出不来,这个情绪会过去,小孩能够慢慢接受和适应妈妈不在的现实,而等妈妈回来,自然是非常高兴地扑进妈妈怀里,亲呢一下后,更安心地玩自己的.

第三节1依恋

第三节社会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一、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婴儿出生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人际关系。 主要照顾者为母亲,依恋对象通常也是其母亲,又称为母婴依恋。 具体表现为:婴儿对母亲发出更多的微笑,对母亲咿呀学语,依偎、拥抱母亲;喜欢 与母亲在一起,接近[母亲时就会感到非常舒适、愉快,与母亲分离时就会不安悲伤;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紧张和焦虑,母亲的出现则可以使婴儿感到安全。 (一)依恋的发展 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对于婴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心理鲍乐比和艾斯沃斯将 婴儿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出生至3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的,无差别的反应。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得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 2.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婴儿开始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 3.特定依恋期(6个月~3岁) 从六七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极为注意,特别喜欢与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表现出分离焦虑。 (二)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人情境程序”研究婴儿的依恋。艾斯沃斯认为,由于父母行 为的影响,可能使婴儿形成三种类型的依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7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母亲在场时使婴儿有足够的安全感。

(2)回避型依恋. 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这类婴儿实际上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又称矛盾型依恋。约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即使母亲在场,他们也非常的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当与母亲分离时,则表现得非常忧伤、苦恼、极度反抗;当母亲返回时,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 (三)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渐渐形成的,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出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促进婴儿良好的发展,反之则不能。 鲍乐比认为,抚养者与婴儿正常依恋关系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婴儿严重的心理障碍。 马塔斯等人认为依恋性质对儿童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适应有一定的影响。

如何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

宝宝3岁时和妈妈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往往以后会表现出更开放的情感交流模式和更好的语言交流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和妈妈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呢? 首先,母亲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 母亲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作出积极的回应:根据孩子哭声的长短、高低判断孩子的需要;根据孩子面部表情和四肢动作知道他们的情绪状态。 用热情、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鼓励、支持孩子独自玩耍。通过捉迷藏逐渐延长母亲离开的时间和距离,使孩子知道母亲会回来的。借助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亲切交谈等方式,成为与人友好交往的榜样。 孩子刚出生时,触觉是他们接受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所以父母要经常抱孩子、抚触孩子,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父母的爱和情感,从而产生安全感。 其次,针对孩子的气质特征采取相应的养育方式。 孩子的气质分为3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容易型孩子易于教养,母亲便会给他更多的关怀、抚爱。因此,母亲可以制定一个周密的时间表进行喂养,但要注意逐渐训练他们自己玩耍。 对于困难型孩子,母亲通常会束手无策,或因照顾不好孩子感到内疚,甚至怨恨、责备孩子,要不就是在孩子的坏脾气面前让步。因此,母亲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主观要求,不要强求孩子立即成为生活有规律的人。当孩子发怒时母亲要设法转移其注意力,而不能对其态度粗暴。 迟缓型孩子对新环境和新事物表现为退缩、紧张、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母亲对这类儿童一定要多给予鼓励、帮助,不能认为这些孩子“没出息”。如第一次到一个新环境,孩子往往会躲在母亲怀里或身后,甚至哭泣。这时母亲就应紧紧搂着孩子,不断地说:“别怕,别怕,宝宝真勇敢!”第一次在新环境中呆的时间短些,以后逐步延长时间。

“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母亲,我心中的灯 高莽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做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你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