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服装史重点章节

服装史重点章节

服装史重点章节
服装史重点章节

一、重点章节

中国服装史部分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汉代

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服饰变革的意义是我自己总结的,书上没有)

唐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一、历史背景

(1)唐前期,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这种青春、自由和欢乐之美渗透在唐文艺之中。

(2)唐中期,审美趣味中多了富贵闲适,少了雄豪刚健;多了规矩格律,少了自由不羁。

(3)唐后期,此时的艺术精神不再注重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审美趣味沿着中唐一线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纤细和伤感弥漫在整个艺术风格之中,并给以后深刻的影响。从此以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虽有流变,但整体上从阳性趋向阴性,从雄浑趋向秀眉。

二、灿烂的唐代文化

(1)南北文化交流,推陈出新。

(2)中外贸易交通发达,有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制度文化方面只有输出。

(3)唐朝处在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美术、工艺的高峰期。唐朝的服饰更是丰富多彩,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

四、唐代服饰

(1)唐高祖颁布“武德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

(2)一般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3)唐官服用颜色区别等级。冠和腰带也是官阶的标志。武则天时织赐不同纹样区别文武官阶,为以后王朝效法。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

青色,后因“深青乱紫”改八品九品服碧色。

(4)唐代服装种类和样式更加趋于完美、整体和成熟。其款式和织物都和当时崇尚丰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

五、唐代男子服饰

(1).圆领袍衫,又叫团领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样式为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形制为圆领且右衽,领袖及襟出有缘边,前后襟下缘各接横襕以示下裳之意,有单夹之别。穿圆领袍衫时上戴幞头,下蹬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

(2).幞头,源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①是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顷;②帽带两条系于铆钉前部,两条垂于颈后,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③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如梭子,继为腰圆式,中施丝玄为骨。④幞头脚的形状非常多样。⑤不仅为男子头衣,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

⑥从一块民间包头布逐渐演化为官员身份象征的乌纱帽,幞头与帻相似,也是由低向高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时间之久、变化形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华夏冠帽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六、唐代女子服饰

(1)襦裙

1.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代从未有过的。

2.初唐女转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

3.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红裙最流行。

(2)半臂

1.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

(3)披帛

1.披帛是继承六朝“帔紫”而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银绘画,最初为短阔,后变狭长,是利用丝帛轻盈飘逸之态而装饰的。

(4)女着男装

1.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5)胡帽、幂篱、帷帽

1.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包括番帽、搭耳帽、珠帽、毡帽、浑脱帽。

2.胡帽最初为男子头衣,武则天时期兴起穿胡装戴胡帽之风。

3.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开元时用没有遮挡的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驰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也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七、胡服的流行

(1)唐代开疆拓土,军威四震。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

(2)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3)其实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流行。

(4)唐中期,出现大幅度流行胡服、胡装。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

2.中唐以后,“胡服”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有“囚装”、“啼装”、“泪装”等。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3.“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宋代

历史背景

(1)宋代经济取得显著进步,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等都有很大发展。国内外贸易发达。

(2)宋王朝轻视北方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实际上他们正由弱变强。宋朝禁止服用胡人服饰,但不可避免彼此间的仿制和影响,其中以女子的钓墩(是一种没有裤腰、两腿分离的连裤袜)最具代表性。

(3)随着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长江流域逐渐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4)文化上,理学和儒学真正哲学化;宋词别具一格、堪称一绝;古文、通俗文学及戏剧说唱艺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引人注目。四大发明的三项产生于宋代。

二、理学与服饰

(1)宋代,儒学得到复兴,“理学”使儒学得到真正的哲学化,并逐渐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

(2)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

(3)倡导服饰要简洁、朴实。整个宋代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

三、宋代服制

(1)宋代服饰制度出现了由帝王钦定的《三礼图》;

(2)宋仁宗重新规定了冠冕的尺寸、质料、颜色、和衮服的纹章,同时调整百官的朝服制度;

(3)宋徽宗时变成《祭服制度》。

四、男子服饰

(1)宋初,衣冠服饰袭晚唐五代遗制,无大变化。官员公服由袍衫、幞头、革带、革履组成。革带是官职标志之一。

(2)袍衫,有袍衫、襕衫(襕袍)。

1.袍衫,宋代公服皆圆领袍衫,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式。以袍衫纹样、质料、颜色分等级。唐天子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环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服之。又有赭黄、淡黄袍、红衫袍,常朝服。一般男装与唐同,有襦、袄、襕衫、背子。

2.襕衫,也属于袍衫的范围,故又称“襕袍”。襕衫为圆领、大袖,长度过膝,下施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其式初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4)革带与佩鱼,①革带在宋代是区分官职高低的附属物,因其上的牌饰不同,有玉带、金带之称。革带由带头、带銙、带鞓、带尾四部分组成。鞓是皮带,也是主件。分前后两节。带銙在腰部后背,革带两端朝下喻示官员对朝廷的忠顺。

②在宋代只有穿紫服绯的官员才有佩挂鱼袋的资格。

(5)方心曲领,从宋代开始,凡穿朝服,项间必套一个上圆下方,形似缨珞锁片的饰物。功能上用以防止衣领雍起,并起压贴的作用。

(5)直掇,是宋代男子的常用服式,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长衣而无襕者称直掇,亦称直身。

(6)襦、袄,襦、袄即传统的大襟短衣。宋时工人、商贩所着服饰各有规定。

(7)幞头与巾

1.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以直角为多,长如直尺,与唐相比宋幞头少了爽利便捷之气多了仪态威严之感。还有“曲角”、“交脚”,以铁丝、琴弦、竹篾为骨,弯制成不同的形状。隆重场合可用鲜艳色彩。

2.巾子,多普通百姓戴。巾在宋代名目繁多,有东坡巾、山谷巾、云巾、葛巾、仙桃巾、错褶样。巾子并非正式的头衣,是燕居装束。巾子的流行与士大夫阶层的庞大不可分离,也与士人中盛行的田园理想密切相关。道家的出世理想更使人向往,遁世绝俗的生活态度不仅影响了审美风神尚,也促成了士人衣冠中崇古而好风雅的趋向。

五、宋代女子服饰

(1)宋代女子的服饰,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裙、裤等形制。

(2)背子,又名绰子。宋代男女皆服,但其使用、形式及时间上都有不同变化。其形制如衫,但偏窄小,贵妇穿在大袖衫内,士庶妇女以背子为主。背子两裾离异,前后片不缝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带子。其窄长而平顺的外观,使之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3)衫、襦、袄、半臂、背心,基本承晚唐五代服饰。

1.袄无定制,有宽袖和窄袖、对襟和大襟、长短不同。宋妇女喜着大袖衫,但不像唐那样轻薄袒露,一般有衬衣或夹衫。

2.宋妇女仍着半臂或背心,两者样式近似,通作对襟,但半臂有袖而短,背心无袖。宋代称半臂的缺袖者为背心。背心实为裲裆演化而来,长及腰部,呈长方形,对襟,下摆开衩。 (4)裙,宋裙多承唐制,唐的裙式和色彩依旧盛行。隋唐后,裙幅增加,褶裥增多,谓“百叠”、“千褶”,裙料以罗纱为主,装饰有刺绣、罨画、销金、晕染等,还缀珍珠。裙子、裙带都以长为美,并作上细密的褶裥而使裙身显得更为修长。当时还有一种前后开胯的“旋裙”,始行于女妓后为士大夫效仿。

(5)裤,宋代女子穿裤已露于裙外,也有单着裤而不着裙的。当时将有裆的裤子外穿多为身份卑微的女子,贵族女子仍多在裙内着无裆之裤。

(6)帔帛,帔帛发展到宋代为霞帔,通常为狭长形,上绣纹样,悬挂项上,下端缀一坠子,帔帛质地厚实,不似唐飘曳。

(7)花冠,宋女子首饰除传统的簪、钗、步摇、梳篦外,还盛行花冠,一年四季的花朵品种合插于一冠之上叫“一年景”。

(8)缠足,女子缠足启始一般认为五代之时,始自南唐后主宫嫔,至宋时女子缠足成为儒家礼教的一部分,小脚成为衡量女子仪容姿态的标准,小脚中蕴涵着的性意识使其成为男子爱怜赏玩的对象。

六、缂丝与宋朝纺织工艺

(1)缂丝是宋代盛行起来的极为精美的一种织物,又名“刻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这是中国纺织品中的瑰宝。

(2)其实缂丝并非用刀来雕刻,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其成品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3)缂丝以定州为中心,大多用于画轴裱幅之首,或作书籍封面,南宋缂丝产地南移至苏州、松江一带。

(4)朱克柔等名家模仿织造名人书画,从而使缂丝成为著名的艺术欣赏品。

(5)明清时期,缂丝品种除图轴、佛像等欣赏品外,还有袍服、铺垫、椅披等日用品。明代

历史背景

(1)明代对整顿和恢复汉族礼仪十分重视。明太祖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废元服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

(2)明王朝的政治体制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和新观念的发展,放弃了把握世界科学进步的机会。

(3)明代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市民文艺上,并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有生命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和破坏。把这种市民文艺表现为单纯视觉艺术的是木刻版画。诉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实。

二、明朝纺织业

(1)明政府推广植棉,并设立国家机构加强对纺织匠人的管理。苏州、松江的棉纺织业最为发达。

(2)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纺织业的发达可见当时服饰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明代服饰

(1)明代服饰完全受制度与规章的严格约束。

(2)男子服饰

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

①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②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明初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较多样。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3)女子服饰

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成。

2.凤冠、霞帔

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宋代,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就功用分两式:对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方。以淡雅朴素为尚。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②与唐代女装不同的是,明朝女装风格

修长、窈窕,同样有着变化极丰富的式样。裙子的装饰有缂丝、画裙、插袖、堆纱大红绿绣花。

四、①明朝后期,平民穿起超越他们身份的服装,以服饰挑战自己在阶级社会中的无名地位。②风尚变化成为社会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和重组的重要舞台。③商业消费的巨大能量最终战胜了传统的身份地位标准。追逐时尚的过程已经成为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明代丝绸与贸易

(1)明代丝绸工艺最具特色的是妆花、改机。

(2)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的运用,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3)明代的丝绸通过海路远至海外。在商贸往来中,世界各地的文化得以交流,各民族的发明创造得以互相传播,从而丰富了各国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

2.外国服装史部分

哥特

哥特式时代的服装

(1)13世纪,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衣服由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14世纪中叶,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男子服是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合,上重下轻、富有机能性;女装上半身紧身和体,下半身裙子宽大、托裾,上轻下重,更富装饰性。 (2)衣服构成上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1.裁剪方法上的突破: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胸腰差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三角形布,形成许多棱形空间,即“省”Dart,产生的以前没有的侧面,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从平面的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形。西方和东方的衣服在构成形式、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

2.裙子上形成的许多纵向的长褶,强调了垂直线感觉,与哥特式建筑那向上升腾的垂直线特征一脉相承。

(3)13、14世纪的男女装

1.新式外衣“科特”,内衣改称“修米兹”,下半身内衣男穿不莱,女穿肖斯。

2.科特仍是男女同形的筒形衣服。女服收腰,强调曲线美,袖子是宽松的多耳曼式连袖;男子科特原是日耳曼人穿的丘尼克,13世纪变长。

3.修尔科,是贯头式筒形外衣。男子修尔科在腋下开口,胳膊可从这口伸出来,女子系一条腰带,修尔科前摆夹在腰带里。

4.希克拉斯,是无袖宽松筒形外套,前后衣片一样,两侧一直到臀部不缝合,礼用衣长托地,底摆装饰流苏。

5.盛装时,外披大型曼特,有半圆、圆、椭圆等,常带有风帽。

6.科塔尔迪,是14世纪出现的外衣,起源于意大利,从腰到臀非常合体,在前中央或腋下用扣子固定或用绳系合,领口大得袒露双肩,臀围往下插入很多三角形布,群长托地,袖子为紧身半袖,袖肘处垂饰着很长的别色布,叫“蒂佩特”,臀围线装饰的腰带是合体的上半身和宽敞的下半身的分界线。男子的科塔尔迪是紧身合体的丘尼克型衣服,衣长在臀围线上下,一般为前开,用扣子系合,袖口开得很大,可以及地。

7.萨科特,罩在科塔尔迪外的无袖长袍,这是14世纪女服中修尔科的发展(是有开口的修尔科,是没有腋下部分得长袍),袖窿开得很深,前片比后片挖得更多。

(4)家徽图案的流行

14世纪,尊崇身份和门第,人们把家徽图案装饰在衣服上。

(5)中世纪的斗篷和毛皮文化

(6)男装二部式的确立

14世纪中叶,男子服出现了普尔波万、肖斯组合的二部式,使男服与女服在穿着形式上分离,衣服的性别区分在造型上明确下来。

1. 普尔波万,是“布纳起来,绗缝的衣服”,很紧身,前面用扣子固定,胸部填充,腰部收细,袖子为紧身长袖,从肘到袖口用一排扣子固定,无领或立领,绗缝是其特点、也是装饰,左右对称。扣子固定是普尔波万的又一大特点。从此,扣子正式进入欧洲历史。

2.肖斯,英语称霍兹,是与普尔波万组合穿的下衣,是男女。左右分开、无裆,很像紧身裤,有的保持了袜子状、有的进化为裤子状,左右不同状,不莱变为短内裤,穿在肖斯里面。

(7)15世纪的男女装

1.科尔赛,原是法国农民男女穿的一种科特。

2.吾普朗多,是装饰性外衣,哥特式后期服装的代表。造型特点是:肩部合体,从肩下起宽松肥大,男衣长及膝,套头穿或前开,系腰带,下与肖斯组合;女衣长及地,套头穿,高腰身,裙子肥大。初期立领,后无领或翻领。袖子很大,袖口呈扇形,后变为窄袖。有锯齿形边饰,配色常左右不同,后演变为嘎翁Gown和罗布Robe。

3.女子的吾普朗多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是很稳定的上轻下重的造型。男子的吾普朗多是历史上最后一件筒形衣服,堆砌各种装饰技巧。吾普朗多最大特征是不显露体形,只注重外表装饰,与同时期的科塔尔迪形成强烈对比。一方面是对肉体的肯定,一方面是对肉体的否定,反映出中世纪西欧人在神权统治下、在禁欲主义支配下被扭曲的矛盾心态。

(8)服装色彩的象征意义

中世纪的欧洲人热衷于色彩的象征作用,拼命追求服装的社会性符号功能。

1.绿色:男女恋爱,暗示结婚和生育。

2.蓝色:愚蠢,低劣。

3.红色:权利,权威。

4.黑色:清贫、谦让,丑陋,悲哀、痛苦。

5.黄色:被判,憔悴、衰老,疯狂的颜色。

(9)内衣、手套的象征意义

1.只穿内衣,是罪犯和俘虏的特征,还表示谢罪。

2.手套,是力量、权利的象征。

三、哥特时代的鞋、帽子和服饰品

1.尖头鞋-波兰那;

2.圆锥状尖顶帽子-汉宁;

3.男帽-夏普仑;

4.女子头饰-艾斯科菲恩;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服装:意大利风、德意志风、西班牙风。

(1)意大利风时代:

具有开放、明朗、优雅的风格,男女向横宽方向反展,男装变得雄大,女装变得浑圆。在关节处留出缝隙用绳或细带连接,出现了可以摘卸的袖子,袖子开始独立剪裁,独立制作。

1.男装仍为普尔波万和肖斯的组合,内衣修米兹变短,英语称为夏次shirt。普尔波万衣长及臀底,系腰带,有圆领、鸡心领、立领、高立领。衣身向横宽发展,肖斯很紧身,穿半

长靴,外穿大翻领嘎翁和曼特,装饰有假袖子和毛边装饰。

2.女服在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叫罗布,领口很大,胸口袒露很多,高腰身,衣长及地,袖子有紧身筒袖和莲藕似的袖子,在肘部、上臂部、前臂部有许多裂口,露出修米兹。裁剪上上下分离,是把整件衣服分成若干个部分构成的基本构想。

3.女子外衣是曼特,色彩明快,高腰身,托裾,有装饰性袖子,曼特领子很大。

4.高底鞋-乔品,16世纪后半叶,乔品被高跟鞋取代。

(2)德意志风时代

德意志风的主要特色-斯拉修装饰,即裂口、剪口。

1.德国男服中,普尔波万与哥特式时代在构成上基本相似,有普利兹褶,立领、内衣领很高,有细小褶饰,这是大褶饰领的先兆。普尔波万此时称达布里特,外穿裙身茄肯,最外穿夏吾贝(法语的曼特),衣长及膝或踝,衣身、袖子很宽松有毛皮里子或毛皮边饰,大翻领,有假袖子。

2.男子下半身穿膨臌起来的短裤-布里齐兹,中间用一块楔形布(科多佩斯)遮挡住裆部,后来发展成小口袋,装饰有斯拉修、填充物。

3.德国女服初期模仿意大利,方形低领口,装饰着着带立领的小披肩-科拉Koller,后变成高领,科拉变成有碎褶的小领饰,是后来大领饰的先兆;最初袖子很大,后领口变小、袖子变瘦,袖子有斯拉修装饰;裙子用很多普利兹褶或穿好几层衬裙使量增大,再罩上有普利兹褶的围裙。女服腰节较高,窄肩、细腰、丰臀大裙子,腹部尤其宽大。

(3)西班牙风时代

西班牙服装的外观特征:威严、正统、沉着的单色,特别是黑色中洋溢着天主教的神秘主义和禁欲色彩。被称为填充式时代,表现为:

第一、男子上衣、短裤,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表面装饰斯拉修。

第二、独立制作、独立使用的褶饰领“拉夫”非常流行。

第三、女服中裙撑“法勤盖尔”的发明和使用式女装下半身膨大化称为定型。

第四、与下半身膨大化相对,女子上半身盛行使用紧身胸衣“苛尔?佩凯”。

1.填充物的使用

①西班牙男服的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填充物,普尔波万的肩部、胸部、腹部、袖子都使用填充物。袖子出现三中造型:

第一、帕夫?斯里布(puff sleeve泡泡袖),袖山头上臌起来,上臂和前臂合体;

第二、“基哥”袖(gigot羊腿),袖根肥大臌起,从袖根到袖口逐渐变细。

第三、莲藕状的比拉哥斯里布(virago sleeve).

②填充物还用在短裤布里齐兹上,使其臌起来。

③肖斯分为上下两段,上部是离体形的奥?德?肖斯;下部是紧身的巴?德?肖斯。

2.拉夫的流行

①拉夫是独立于衣服之外的一种褶饰花边的领饰,是文艺复兴时期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

②拉夫呈车轮状,又厚又硬,脖子围上后头无法自由活动,人们强制性表现出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的姿态。后来下颌处空出一个三角形的拉夫。

③拉夫制作难度大,穿戴也很困难。

④拉夫产生后,很快传遍欧洲各国,后出现了前边打开,后颈处高耸的扇型“伊丽莎白领”。

3. 法勤盖尔的发明

①16世纪后半叶,西班牙贵族创造了“法勤盖尔”,呈吊钟形或圆锥形,以鲸鱼须、藤条、棕榈或金属丝作轮骨。

②20年后,法国人创造了法式法勤盖尔,是用马尾织物做成的轮胎一样的东西,里面有填充物,用铁丝定型,穿在修米兹或衬裙外面,前面略低一些,外罩上裙子,形成腰部平着向四周伸出去,然后向下垂下来的独特外形。这种使用起来更方便,很快风行开来。

③英国人主要用法国式法勤盖尔,在外面罩上一个圆形的盖,盖的外沿用金属丝或鲸须等撑圆,这样向四周平伸的更大,外沿的轮廓更加清晰,在英国称为威尔?法勤盖尔wheel farthingale。罩在外面的裙子在腰部出现两层,上面一层自腰部向四周放射地捏很多规则的褶饰。

4.紧身胸衣与女服二部式构成

①西班牙风女装用束腰的紧身胸衣“巴斯克依奴”(Basquine嵌有鲸须的无袖紧身胸衣)整形,呈倒三角形。

②后来出现了铁制的紧身胸衣,由前后、左右四片构成,前中央和两侧以合页连接,在后背中心用螺栓紧固。也有以前后两片构成的,一侧装有合页,另一侧用钩扣固定。

③1577年后,出现了紧身胸衣“科尔?佩凯”,用几层布纳在一起,在前侧后纵向地嵌入鲸须,前中央下面的尖端用硬木或金属做成,开口在前或后中央,用绳或细带系紧。苛尔?佩凯的下缘内侧有钩扣或细带连接下面的法勤盖尔,外测有垂下的饰布。

④佩埃斯?戴斯托玛-是掩盖苛尔?佩凯的装饰性胸布。当时妇女的着装顺序是:修米兹-紧身胸衣-法勤盖尔-衬裙-罗布。

⑤罗布为了收腰,以腰围线为界上下分别裁制,上体部与裙子在腰线上缝合或用细带连接,这种上下分开构成的连衣裙形式是近代合理的二部式衣服之基础,但这时虽然在裁、制构成上是二部式,但在观念上仍处于一部式阶段。

⑥西班牙风时代,黑色十分流行。16世纪后半叶,出现男装女性化、女装男性化现象,男女内衣很接近,女性内衣增加裤子这个品种。

巴洛克

第二节巴罗克时期的服装文化

一、巴罗克原意为:不合常规、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

二、巴罗克风格的特点:

①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

②强调感情的表现,强调变化和动感,使用华丽的曲线装饰,人们崇尚变化,追求与众不同,装饰过剩。

③在服装上,巴罗克样式表现为不拘泥于传统造型,自由地随意追求变化,专注于细节和技巧,比起裁剪、缝制的精致程度,更加重视衣服表面装饰-蕾丝、缎带、刺绣。

洛可可

第三节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文化

一、18世纪的文化是从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交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是西欧的中心。

二、洛可可式样的特征: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的而又纤细、轻巧、华丽、反复的装饰样式。巴罗克那洋溢着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被洗练的举止、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艳丽的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三、巴罗克风以男性为中心,洛可可风服装以女性为中心

四、洛可可时期的男装(向近代男装发展)

(1)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造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向外张,在衣摆里加进马尾衬、硬麻布或鲸须,后中缝和两侧缝在下摆都有开禊,无领或小立领,前门襟一排装饰扣。口袋位置经常变动,袖克夫很大用扣子固定。

(2)贝斯特豪华起来,造型与阿比一样,衬衣袖口装饰蕾丝或飞边褶饰从阿比袖口露出,衬衣领为小立领或小翻领,被克拉巴特挡着,后来,衬衣门襟上出现了蕾丝或皱褶飞边装饰-加宝(取代克拉巴特)。1710年左右出现了宽领饰“耐克?斯特克”和黑色缎带蝴蝶结“索里太尔”。

(3)克尤罗特,用斜丝裁剪,紧身,不系腰带,不用吊裤带,长度到膝下多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固定,包在白色长统袜外面,有带襻或皮带扣。

(4)夫拉克(燕尾服、晨礼服的始祖),18世纪中叶,男装为之一变:

①男上衣去除多余的量,衣摆不外张了,实用多了。

②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

③有立领或翻领,后开禊,衣身自袖窿起有公主线,不扣扣,袖子为两片构成,袖长及手腕,袖口露出衬衣的褶饰,袖克夫消失,但袖克夫的装饰扣保留到现在,现代男西服的缝制技术已基本形成。

④夫拉克?阿比埃-由夫拉克、基莱、克尤罗特组成的三件套。作为上流社会的男子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纪。

⑤鲁丹郭特,新型外衣,两层或三层领子,造型类似阿比。

五、洛可可时期的女装

(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过渡期)

1.耐葛里杰,白天的常服,领口很大,背部有很多箱形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托裙形式。

2.帕尼埃(行李筐、背笼的意思),裙撑,用鲸须、金属丝、藤条、木料和亚麻布等制作,呈吊钟状,又称为“鸣钟罗布”。

(2)路易十五时代(1730-1770)

1.帕尼埃,越来越大,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帕尼埃?多布尔,是左右两个,中间用绳子或带子系身上,也越来越大。外穿衬裙,再罩上前开的罗布,露出倒三角形的装饰一排缎带蝴蝶结的胸衣,罗布下面A字形打开,露出里面装饰着褶皱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的衬裙,领口很大,呈四角行,袖长及肘,袖口有三层飞边。

2.佩爱斯?迪斯托玛,倒三角形的胸挡,丝绸做的,穿时缝在罗布上,上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

3.苛尔?巴莱耐-紧身胸衣,制作技术进步,表现在嵌入鲸须的数量和方向,前中央插入巴斯克,为使背平背后的鲸须是直的,后边系扎,外罩前开罗布,胸前装饰倒三角形前中央呈锐角的胸饰斯塔玛卡。

(3)路易十六时代

洛可可“优美但很轻薄”的文化向“朴素、高尚、平静而伟大”的古典文化转移,这种倾向就是新古典主义,与英国自然主义、法国回归自然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表现在服装上是头饰膨大化、裙子体积缩小、帕尼埃消失。

1.罗布?阿?拉?波罗耐兹,受波兰服装影响,特征是裙子部分在后侧分两处向上提起,臀部三个柔和膨起的团;罗布?阿?拉?切尔卡鲜奴,受切尔卡西亚少女衣服的启发,裙子上有三条绳子捆束,形成四个膨起的团,是波兰式罗布的发展。这两种波兰式罗布仍旧使用帕尼埃。

2.罗布?阿?朗葛莱兹-英国式罗布,更加简洁、质朴,体现自然主义倾向,取掉了帕尼埃,前后腰线都向下突出,通过起自腰线接缝处的许多碎褶形成裙子的体积感。

3.卡拉科-吸收男服形式的机能性女茄克,上半身紧身合体,下摆波浪状外张,衣长及

臀,像男子的鸠斯特科尔(阿比),背部嵌鲸须使之挺直,有长袖和七分袖――女服向男服的机能化方向靠拢。

4.托尔纽尔-臀垫,取代了裙撑,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被称为克尤?德?巴黎。

5.1780年代,帕尼埃消失,裙子变柔软,继续使用紧身胸衣,披着小披肩,白色罗布流行,外穿合体的来自英国式骑马服的鲁丹郭特。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中国服装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装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深衣、襦裙下佩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三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四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衤两衤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八章:民国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三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九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装 第三节:女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服装 一、概述: 旧石器时代 据考古,四百万年以前,云南元谋县已有人类生存,继后有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已自制骨针、项饰)、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早期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原始纺织业开始和发展(大约六千年前出现纺织品),基本确立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裳形制。(如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可见贯头衫样式) 二、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生体保护说气候适应说 (个体、生理)身体保护说 人体装饰说护符说 (社会、心理)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二节先秦服饰 一、概述: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分为西周(都设陕西丰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东周(定都河南洛邑)春秋770年B.C.~476年B.C. 战国475年B.C.~221年B.C. 二、冠服制度: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绣绘十二章纹饰。 十二章纹内容及寓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稚鸟)取其文丽; 宗彝(祭祀用器皿)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向上;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头)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三、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的常服和礼服: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其形制为: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胡服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衣身紧窄。

服装材料学考试复习重点

棉纤维根据纤维的粗细、长短、强度通常分为长绒棉、细绒棉、粗绒棉。 1.长绒棉:又称海岛棉,主要产地尼罗河流域埃及长绒棉。细长、富有光泽、强力较 高,常用来纺制精梳棉纱,织制高级棉织物。 2.细绒棉:又称陆地棉或高原棉,纤维较细,成熟的席位色泽洁白有光泽。 3.亚洲棉和非洲棉常被称为粗绒棉:纤维短粗,手感硬,适宜做绒纱、织制绒布类织物。 总结: 1、长度—较长的棉纤维纺成的纱线强度较大、弹性较好。2、细度—棉纤维较细且柔 软,较细的手感柔软,较粗的手感硬挺,弹性较好。 性能:棉纤维的色泽通常白色、乳白色或淡黄色色泽较差。强力较高,弹性较差,耐磨性不突 出,棉织品不太耐穿。有较强的吸湿能力。棉纤维耐热性较好。 丝光处理棉纤维耐碱性较好,在常温或低温下浸入浓度为 18%~25%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纤维的直 径膨胀、长度缩短,此时若施加外力,限制其收缩,则可提高棉纤维的光泽度,同时强度增加,吸色 能力提高,易于染色印花,这种加工过程称为丝光。 苎麻性能:麻纤维中品质最好的纤维,色白且有真丝般的光泽,染色优于亚麻,可以染更多 色彩,纤维强度很高,刚性很大,弹性差,折皱回复性差,不贴身,耐磨性差,吸湿、 放湿性很好,透气性好,耐碱不耐酸,耐水洗,耐海水侵蚀,抗酶、防蛀。 亚麻:亚麻纤维较平直,无捻转,末端纤维尖细。细长、有空腔、两端封闭呈尖装细 胞,表面有裂节。 性能:优良的亚麻为淡黄色,光泽较好,有结晶所以染色性能差,强度刚性都大于棉纤 维但小于苎麻,挺括、滑爽、弹性差、悬垂性较差、易褶皱。导热性好,通气性好,耐洗易 洗、有一定的耐光性。 羊毛从奶油到棕色,白色乳白色偶尔有黑色,质轻,,羊毛纤维强力低,弹性模量小,因此拉 伸变形能力很大,耐用性也优于其他天然纤维。羊毛纤维的吸湿性很突出,染色牢固,色泽鲜艳,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大,穿着舒适、透气,较长时间穿着后也不易玷污,卫生性能好。 优点:具有独特的缩绒性能,可塑性好,热定型,染色牢固,色泽鲜艳。 缺点:耐热性不如棉纤维,教一般纤维差。耐酸不耐碱,对氧化剂也很敏感。不耐日 光。缩绒性能指羊毛纤维集合体在湿热条件和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受到机械外力的挤 压揉搓而粘合成毡绒的性质。 热定形:在一定温度、湿度、外力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状会稳定下来,称为羊毛的 热定型防缩处理:通过破坏鳞片或填平鳞片的特殊加工处理,使羊毛不再具有缩绒性 缩绒性的优缺点粗纺毛织物通常利用羊毛纤维的这一特性进行缩绒处理,使绒面紧密,丰厚, 提高保暖效果。缩绒现象使纤维纱线互相嵌合时纹路模糊影像外观,并使尺寸缩小影响穿着 蚕丝又称真丝,为天然蛋白质纤维,是唯一的天然长丝纤维,光滑柔软,质轻,富有光 泽,穿着舒适,被誉为“纤维皇后”较难与其他纤维混纺。 人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醋酯纤维、铜氨纤维。 粘胶纤维基本成分是纤维素。普通粘胶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较低,横截面呈锯齿形,有皮 芯结构,纵向有沟壑 性能:染色性能好,色泽鲜艳,牢度好。织物相对密度大,悬垂性好,弹性差,容易 起褶皱且不易回复。吸湿性好,不易产生静电。不耐水洗,尺寸稳定性差。耐碱和耐 酸性能较棉纤维差,容易发霉, 合成纤维强度大、弹性好、不霉不蛀、吸湿性差、摩擦容易产生静电,易沾污、抗熔 性差。涤纶: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聚酯纤维。强度及模量较高,弹性回复 率较大,织物经久耐穿但短纤维容易起球且不易脱落。染色性差,耐光性好 锦纶:聚酰胺纤维、尼龙耐磨性优于其他常用纤维,强度、弹性也很好,耐疲劳性能力 强,有优良的耐用性。 1

中国服装史

1.服饰是人类基本的活动之一 历史是时间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史学则是构建所有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四大文明之一,同时也拥有着灿烂且丰富的服饰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服饰的演变随着中华各个民族的长期交融和交而逐渐壮大。逐渐成为了东方服饰文化的策源地。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中国服饰发展 从先秦到汉唐,从明清到民国,中国的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形态和文化。 3.少数民族服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在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中国也因其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带来了各式各样,百花齐放的服饰种类。 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变革 1.第一次变革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其最主要的改变是间下裳改为裤。 2.第二次变革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蛮夷入主中原”这是一个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造成了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开始变得频繁且普遍,将游牧民族的服饰带入中原。 3.第三次变革

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开放且繁荣的时代,此时胡服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朝的服饰种类,使唐朝服饰种类变得多样化。 4.第四次变革 清朝,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初就以最严酷的手段迫使汉族男子穿上满装,蓄上辫子,正是由于这次服饰上的变革,使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长辫、马褂、凉帽是中国服饰。 5.第五次变革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初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的服饰文化给中国的服饰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至今。

《服装材料学》复习提纲.

《服装材料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 纺织纤维 细度很细,直径一般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而长度比直径大百倍、千倍以上的细长物质称为纤维,而纤维中长度达到数十毫米以上,具有一定的强度,一定的可绕曲性和互相纠缠抱合性能和其他服用性能而可以生产纺织制品的(可以用来制造纺织品的),叫做纺织纤维。 2. 回潮率 回潮率是纺织材料(纤维、纱线或织物等)中所含水分重量对纺织材料干重的百分率。其计算式如下: 1000 0?-=G G G W (%) 3. 公定回潮率 在贸易和成本计算中,为了计重和核价的需要及统计上的方便,对各种纺织纤维及制品,根据其吸湿能力的强弱规定了相应的回潮率值,称为公定回潮率,其值一般都接近标准回潮率。 4. 特克斯 纤维和纱线的粗细程度(线密度),用1000m 长的纤维和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g)表示,叫纤维和纱线的特克斯。特克斯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一般用于棉纤维和纱线。 5. 纤度 纤度是指9000m 单位长度的纱线或纤维,在公定回潮率时所具有的重量克数(g),称旦尼尔,也叫纤度(旦),通常用来表示化学纤维和蚕丝的细度。 6. 公制支数 在公定回潮率时,一克重的纺织材料质(纱线或纤维)所具有的长度的米数,叫公制支数。公制支数属定重型,纤维和纱线越细,支数越高,一般用于毛及毛型纱线或纤维上较多。 7. 丝光 棉纤维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处理后,纤维横向膨化,从而截面变圆,天然转曲消失,使纤维呈现丝一般的光泽。如果膨化的同时再给予拉伸,则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纤维的内部结构,从而可提高纤维强力。这一处理称为“丝光”。 8. 同质毛 羊体各毛丛由同一种类型毛纤维组成,纤维细度、长度基本一致。同质毛一搬按细度分成各种支数毛。 9. 异质毛 羊体各毛丛由两种及以上类型毛纤维组成。即羊毛被中兼含有绒毛、发毛和死毛等不同类型的毛,异质毛一般按粗腔毛含量分成各种级毛。 10. 品质支数 品质支数是羊毛业中长期沿用下来的表示羊毛细度的一个指标。把各种细度羊毛实际可能纺得的英制精梳毛纱支数称为品质支数,以此来表示羊毛品质的优劣。随着纺纱方法的改进,

中国服装史

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 一、历史背景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4 \6 H3 {6 p! | W) t7 H: s (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8 i* V! |9 u D: S$ K! {( t0 T 二、原始织物 (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6 _8 B, C: K: q/ `1 W (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三、衣裳之初 (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p$ U7 C6 e& I5 H6 Z9 o (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O+ r5 x- g7 a" @9 j ! j. V+ W# p* U$ D8 S K1 r 第三章先秦服饰 一、商代服饰 (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L/ z5 L) L6 i A6 [, x (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_+ m) {- C+ |3 A ?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n. Z: C# H" h5 R0 ^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q7 q( w5 ~" z7 G 二、周代服饰, ^9 X& h6 V, _) Q8 `# L (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y8 j0 p( w4 @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1 e& o; q# w V4 n E9 S' ?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宽博的衣服了。. u9 B/ C* ^1 Q 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d( C4 v+ ]1 a9 G/ p (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w: J4 @# R2 `6 X h" |; b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

服装材料学试题与答案

上海市东华大学 (答案 要注明 各个要 点的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公定回潮率:指相对湿度为65%±2%、温度20℃±2℃条件下纤维的吸湿性。 (2)热定型:主要针对合纤及其混纺织物,将织物经高温加热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的过程。 目的是保持织物尺寸稳定。 (3)丝光处理:通常指棉、麻织物在一定张力下,用浓碱溶液处理的加工过程。经过丝光处理的棉、 麻织物强力、柔软性、光泽、可染性、吸水性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4)织物热湿舒适性:织物隔热性、透气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水性、保水性、润湿性等统称为热 湿舒适性。 (5)织物悬垂性:当支撑物处于静止状态时,织物由于重力的作用,在自然悬垂状态下呈波浪屈曲的 特性。 (6)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软与硬、厚与薄、光滑与粗糙、弹性好坏等)和视觉风格(肌理、颜色、图案、光泽等)。 (7)涂层整理:在织物表面的单面或双面均匀的涂上一薄层(或多层)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等涂层剂,从而得到不同色彩的外观或特殊功能的产品。 (8)织物成衣加工性能:指面料在服装加工中形成优良的服装外观的难易程度。它是织物的多种物理力学性能在服装加工中的综合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棉 , 麻 , 动物毛 , 蚕丝 。 2. 线密度(tex)、 旦数(D) , 公定支数(Nm)、英制支数(N e)。 3. 水洗或干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汗渍色牢度,熨烫色牢度,日晒色牢度。 4. 涤纶 , 锦纶 , 腈纶 , 丙纶 , 维纶 , 氨纶 , 氯纶 。 5. 桑蚕丝 , 粘胶人丝 , 涤纶 6. 进口精纺羊毛 , 12公支 。 7. 75D 锦纶长丝 , 21S 棉纱 , 56根/CM , 24根/CM 。 8. 云锦 , 宋锦 , 蜀锦 。 三、简答题(每个4分,共16分) 1. 经针织物与纬编针织物的区别? 经编针织物:采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沿着“经向”同时在经编机的织针上成圈串套而成。 特点:纵向尺寸稳定,横向有弹性和延伸性,抗皱性好,脱散性小,透气性好。 纬编针织物:纱线沿着“纬向”顺序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针织物。 特点:一般尺寸不及经编针织物稳定,弹性、延伸性较经编针织物大,脱散性较经编针织物大。 2. 混纺织物与交织物的区别 混纺织物:由两种或以上纤维混纺成纱而织成的织物。 交织织物:织物的经纱和纬纱原料不同,或者经纬纱中一组是长丝纱,另一组是短纤维纱交织而 成的织物。

东华服装材料学期末考试试题二

东华大学服装材料学期末考试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 1.织物组织 2.交织织物 3.电力纺 4.纬编针织物 二、选择或填空题(40分,每空2分) 1.采用平纹组织或假纱组织(透孔组织),()加捻,具有清晰方正微小细孔的、质地轻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的素、花丝织品为()织物。 2.府绸是棉布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具有布身挺括、布面均匀、织纹清晰、细腻柔软、丝绸感等特性。府绸与细布相比,经向较紧密,经、纬向紧度之比为()左右,因此,府绸表面呈现由经纱构成的饱满的()。 3.鉴别纤维的方法很多,有()、()、()化学溶解法、药品着色法、熔点法和密度法等。 4.羊毛纤维的可塑性能较好。羊毛纤维在一定()、()、()、()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状会稳定下来,称为羊毛的热定型。 5.化学纤维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聚物为原料,经特定的加工制成。根据高聚物的来源分为再生纤维(人造纤维)和()。 6.在天然纤维中,除了()有()和短纤维两种纱线形式以外,其它均为短纤维纱线。 7.特克斯数采用公制的重量和长度单位,是国际通用和推荐的细度指标,旧称号数,为()的()。 8.针织物密度是指在规定长度内的线圈数,纵向密度用5cm内线圈()方向()的线圈横列数表示;横向密度用5cm内线圈()方向的线圈纵行数表示。 9.()是()纺毛织物中最轻薄的品种之一,具有混色效应,呢面散布均细而不规则的雨丝状条痕,以混色灰为主,有浅灰、中灰、深灰等,也有

少量混色篮、混色咖啡等。 10.树脂整理主要用于()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防皱整理加工。 三、叙述和问答题(每小题10分) 1.比较精纺毛织物与粗纺毛织物的服用性能特点,各举3个品种名称。 2.服装衬料的定义与作用。 3.织物风格的定义、评价方法。 4.叙述灯芯绒的组织构成、织物风格和服用性能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略) 1.织物组织 2.交织织物 3.电力纺 4.纬编针织物 二、选择或填空题(40分,每空2分) 1.采用平纹组织或假纱组织(透孔组织),经纬丝加捻,具有清晰方正微小细孔的、 质地轻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的素、花丝织品为绡类织物。 2.府绸是棉布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具有布身挺括、布面均匀、织纹清晰、细腻柔软、 丝绸感等特性。府绸与细布相比,经向较紧密,经、纬向紧度之比为5:3左右,因此,府绸表面呈现由经纱构成的饱满的菱形颗粒纹。 3.鉴别纤维的方法很多,有手感目测法、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化学溶解法、药 品着色法、熔点法和密度法等。 4.羊毛纤维的可塑性能较好。羊毛纤维在一定温度、湿度、外力作用下,经过一定 时间,形状会稳定下来,称为羊毛的热定型。 5.化学纤维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聚物为原料,经特定的加工制成。根据高聚物的 来源分为再生纤维(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服装史考试要点

中国服装史整理(整理者晓四) 第一章绪论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答:1我们研究中国服饰主要是看不同朝代服装的演变,而西方服装史主要看不同的宗教信仰、艺术流派对服装的影响。 2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与东方相近,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使用功能的必然选择。 3在服装材料上,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服饰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的差异。 4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饰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是西方服装越来越立体。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 5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别,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服饰文化与传统。 第二章 简述骨针、纺轮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 答:骨针:大约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为衣物。b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高度评价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划时代意义。证实我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纺轮:石制和陶制的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觉的数百 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出土。纺轮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西方服装发展史

一简述古代西亚和北非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并举例分析它们对古代欧洲服装产了怎样的影响? 答1、古代西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 (1)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男女同质同形,用一种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2)巴比伦服装是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的卷衣。 (3)亚述服饰流苏穗饰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4)波斯服饰一种是坎迪斯长衣,袖子呈现喇叭状,在后肘处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另一种是合身的齐膝上衣和齐足的长裤。 2、北非服装 (1)腰衣罗印克里斯用一块布围裹于腰臂上的简单装束,以长短、褶饰的变化来区分阶段,平民较为简单,贵者复杂,衣前加三角形饰纹,用糨糊把布固定出直线褶。 (2)筒形衣裙合体简单呈筒形紧身,从胸下直到踝骨,用腰带或背带固定,图纹丰富。 (3)褶纹衣式样有两种: 套头式卡拉西里斯,一种套头的简单长袍,短袖,无纽扣;包缠式的多莱帕里是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装束 (4)组合装束是上衣和下裙或裙衣和围巾的构成。 欧洲服装的源头来自亚非的文明古国,经数千年演变最后形成西方服装的本土风格.这一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埃及女子的筒形衣、波斯人的坎迪斯、克里特岛女子的紧身上衣与钟形裙、希腊的希顿和希玛纯、罗马的托加和丘尼卡都是代表性服装,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和埃及的多莱帕里、巴比伦的卷衣可说是一脉相承。 2、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 多里克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大约10cm长的别针固定起来。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爱奥尼克式希顿是一块长方形,其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一段固定起来,约需用8--12个别针。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大体上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穿着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多里克式希顿和爱奥尼克式希顿相比,有如下区别: (1)多里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2)多里克式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克式没有。 (3)多里克式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克式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 (4)多里克式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克式的侧缝必须缝合。 (5)多里克式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克式有袖子的构成。 两种希顿的流行虽然有先后,但在很多地区是并用的,一般年轻人喜多里克式,而中年以上的人喜用爱奥尼克式。 二简述托加的形制类别及特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为什么说它的变化与罗马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 答1、托加的形制类别: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 2、各时期的变化在王政时代男女都可穿,到共和时代成为男子的专门服装.到帝国时期上升为低度仪礼服,形制也变其大无比,穿着要别人辅助才行,于是成为有权势者的专用服装。当帝国衰落时,托加也变小了,之后又变成带状,至公元7--8世纪消失。

服装材料学试题与答案

上海市东华大学 2011 学年2012学期A部分(服装材料学)试题库备选卷标准答案 拟题学院(系):服装学院拟题人:王革辉 (答案要注明适用专业:艺术076(服装设计)书写标准答案人:同上各个要点的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公定回潮率:指相对湿度为65%±2%、温度20℃±2℃条件下纤维的吸湿性。 (2)热定型:主要针对合纤及其混纺织物,将织物经高温加热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的过程。 目的是保持织物尺寸稳定。 (3)丝光处理:通常指棉、麻织物在一定张力下,用浓碱溶液处理的加工过程。经过丝光处理的棉、 麻织物强力、柔软性、光泽、可染性、吸水性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4)织物热湿舒适性:织物隔热性、透气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水性、保水性、润湿性等统称为热 湿舒适性。 (5)织物悬垂性:当支撑物处于静止状态时,织物由于重力的作用,在自然悬垂状态下呈波浪屈曲的 特性。 (6)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软与硬、厚与薄、光滑与粗糙、弹性好坏等)和视觉风格(肌理、颜色、图案、光泽等)。 (7)涂层整理:在织物表面的单面或双面均匀的涂上一薄层(或多层)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等涂层剂,从而得到不同色彩的外观或特殊功能的产品。 (8)织物成衣加工性能:指面料在服装加工中形成优良的服装外观的难易程度。它是织物的多种物理力学性能在服装加工中的综合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棉,麻,动物毛,蚕丝。 2.线密度(tex)、旦数(D) ,公定支数(Nm)、英制支数(Ne)。 3.水洗或干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汗渍色牢度,熨烫色牢度,日晒色牢度。 4.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氨纶,氯纶。 5.桑蚕丝,粘胶人丝,涤纶 6.进口精纺羊毛, 12公支。 7.75D锦纶长丝, 21S棉纱, 56根/CM , 24根/CM 。 8.云锦,宋锦,蜀锦。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句话的概念 1、深衣(曲裾深衣)是春秋战 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2、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3、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 以深衣(绕襟深衣)为尚。 4、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5、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 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下垂。 6、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 绣,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7、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 普遍的首服。 8、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 衫为尚。 9、臣僚袄子锦,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10、背子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中的一种服式。 11、元代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1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13、明代女装里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也称为“百家衣”。 14、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 15、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30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 16、秦汉时期男子头上戴的葛巾和缣巾统称为汉巾。 17、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以纹。 18、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周代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19、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20、唐朝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 21、方心曲领,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 22、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点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23、古代征战是为减少伤亡,故而出现了铁制铠甲,其时间最迟在东汉。 24、唐代女子主要服饰为襦裙服、女扮男装和胡服三种着装形式。 25、汉族的衣襟为右衽,少数民族的衣襟为左衽。 26、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外国服装史

参考书籍: 《西洋服装史》李当岐 《外国服装史》张乃仁 杨霭琪 《中西服装史》叶立诚 文化概述: 地理环境(海洋) 文化特征服装跳跃式发展 内容概述: 克里特岛体形式 古希腊平面(人体自然美) 中世纪追求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西方服装概略 根据西方服饰发展的特点,不按时间分,按风格分: 古代服装: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希腊、古罗马 中世纪(5~15)拜占庭(东罗马)395~1453 欧洲文化的黑暗时代 5~10 早期基督禁欲思想 罗马式10~12 由宽衣向窄衣过渡 哥特式 13~15 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近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中~17初 (意大利风时代、德意志风时代、西班牙风时代)巴洛克 17 (荷兰风时代、法国风时代) 洛可可 18 (男装开始走向稳定的发展,到19世纪末逐渐形成模式) 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代 (1789~1885) 浪漫主义时代 (1825~1850) 新洛可可时代 (1850~1870) 巴斯尔时代 (1870~1890) S形时代 (1890~1914) 第一章古代服装 第一节古埃及 一、男子服装 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缠腰布 卡拉西里斯(Kalasiris)贯头衣 丘尼克(Tunic)连衣裙 多莱帕里(Drapery)卷衣 二、女子服装 绳衣其他同男子

假发、假胡子 多配饰(彩陶、宝石….) 化妆品 鹰、蛇王权睡莲富饶 第二节古代西亚 一、苏美尔人 B.C. 3500 卡吾那凯斯(kaunakes)缠腰布 特点:面料 二、巴比伦人 B.C.2000 卷衣 三、亚述人 B.C. 1400 华美流苏、刺绣、宝石装饰 内衣:棉织物外衣:毛织物 男子丘尼克+卡夫坦型、丘尼克+乓乔型、丘尼克+卷衣 女子卷衣 四、波斯人 B.C. 600 原为山岳民族服装:北方型(鞣制皮草、紧身合体、裤、帽) 初:丘尼克*长裤 统治两河流域后,受卷衣影响 亢迪斯(宽松)喇叭袖、提花图案 古代服装中,古代波斯人对袖子进行造型。 第三节古希腊 一、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B.C.2000~B.C.1000) 克里特岛 B.C.3000 小亚细亚迁入许多居民 B.C.2600 青铜 B.C.2000 宫殿建筑象形文字 B.C.1600~1500 米诺斯王朝鼎盛时期 B.C.1400 开始衰退 B.C.1200 希腊多利安人入侵 迈锡尼 B.C.1600~1200 一、克里特人的服装 二、古希腊( B.C.800~B.C.146) B.C.3000~B.C.1200 爱琴文明 B.C.2000~B.C.1200 北方迁入:亚加亚、爱奥尼亚人、多利安人、伊奥利亚人毁灭爱琴文明B.C.800~600 建立许多奴隶制城邦 B.C.500中~400中

最新东华服装材料学期末考试试题一演示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材料学期末考试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交织织物 2.电力纺 3.纬编针织物 4.特克斯 5.洗可穿性 二、选择或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 织物的结构参数是影响织物服用性能和()的重要因素,织物结构参数 也是设计织物的基本要素。通常织物的结构参数包括:织物组织、织物内纱线 ()、(),织物幅宽、()、单位面积重量等。 2. 羊毛纤维的可塑性能较好。羊毛纤维在一定()、()、()、()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状会稳定下来,称为羊毛的热定型。 3. 在天然纤维中,除了()有()和短纤维两种纱线形式以外,其它均为短纤维纱线。 4. 纱线的表面特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表面平滑度和()。 5. 描述纱粗细程度的细度指标有两种:()指标和()指标。前者是用直径、截面积等指标对纱线的粗细进行描述;后者则用一定长度纱线的重 量或()来对纱线的粗细进行表述。 6. ()是精纺毛织物中最轻薄的品种之一,具有混色效应,呢面散布均 细而不规则的雨丝状条痕,以混色灰为主,有浅灰、中灰、深灰等,也有少量混色 篮、混色咖啡等。 7. 树脂整理主要用于()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防皱整理加工。 三、叙述和问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 比较精纺毛织物与粗纺毛织物的服用性能特点,各举3个品种名称。 2. 服装衬料的定义与作用。 3. 织物风格的定义、评价方法。

4. 叙述府绸的组织构成、织物风格和服用性能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略) 1. 交织织物 2. 电力纺 3. 纬编针织物 4. 特克斯 特克斯数采用公制的重量和长度单位,是国际通用和推荐的细度指标,旧称号数, 为1000米纱线的重量克数。计算公式如下: 5. 洗可穿性 二、选择或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 织物的结构参数是影响织物服用性能和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织物结构参数也是 设计织物的基本要素。通常织物的结构参数包括:织物组织、织物内纱线细度、密 度,织物幅宽、厚度、单位面积重量等。 2. 羊毛纤维的可塑性能较好。羊毛纤维在一定温度、湿度、外力作用下,经过一定 时间,形状会稳定下来,称为羊毛的热定型。 3. 在天然纤维中,除了蚕丝有长丝和短纤维两种纱线形式以外,其它均为短纤维纱 线。 4. 纱线的表面特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表面平滑度和光泽。 5. 描述纱粗细程度的细度指标有两种: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前者是用直径、截面 积等指标对纱线的粗细进行描述;后者则用一定长度纱线的重量或一定重量纱线的 长度来对纱线的粗细进行表述。 6. 派力司是精纺毛织物中最轻薄的品种之一,具有混色效应,呢面散布均细而不规 则的雨丝状条痕,以混色灰为主,有浅灰、中灰、深灰等,也有少量混色篮、混色 咖啡等。 7. 树脂整理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防皱整理加工。

服装材料学试题与答案

上海市东华大学 (答案要注明各个要点的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公定回潮率:指相对湿度为65%±2%、温度20℃±2℃条件下纤维的吸湿性。 (2)热定型:主要针对合纤及其混纺织物,将织物经高温加热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的过程。 目的是保持织物尺寸稳定。 (3)丝光处理:通常指棉、麻织物在一定张力下,用浓碱溶液处理的加工过程。经过丝光处理的棉、 麻织物强力、柔软性、光泽、可染性、吸水性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4)织物热湿舒适性:织物隔热性、透气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水性、保水性、润湿性等统称为热 湿舒适性。 (5)织物悬垂性:当支撑物处于静止状态时,织物由于重力的作用,在自然悬垂状态下呈波浪屈曲的 特性。 (6)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软与硬、厚与薄、光滑与粗糙、弹性好坏等)和视觉风格(肌理、颜色、图案、光泽等)。 (7)涂层整理:在织物表面的单面或双面均匀的涂上一薄层(或多层)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等涂层剂,从而得到不同色彩的外观或特殊功能的产品。 (8)织物成衣加工性能:指面料在服装加工中形成优良的服装外观的难易程度。它是织物的多种物理力学性能在服装加工中的综合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棉 , 麻 , 动物毛 , 蚕丝 。 2. 线密度(tex)、 旦数(D) , 公定支数(Nm)、英制支数(N e)。 3. 水洗或干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汗渍色牢度,熨烫色牢度,日晒色牢度。 4. 涤纶 , 锦纶 , 腈纶 , 丙纶 , 维纶 , 氨纶 , 氯纶 。 5. 桑蚕丝 , 粘胶人丝 , 涤纶 6. 进口精纺羊毛 , 12公支 。 7. 75D 锦纶长丝 , 21S 棉纱 , 56根/CM , 24根/CM 。 8. 云锦 , 宋锦 , 蜀锦 。 三、简答题(每个4分,共16分) 1. 经针织物与纬编针织物的区别? 经编针织物:采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沿着“经向”同时在经编机的织针上成圈串套而成。 特点:纵向尺寸稳定,横向有弹性和延伸性,抗皱性好,脱散性小,透气性好。 纬编针织物:纱线沿着“纬向”顺序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针织物。 特点:一般尺寸不及经编针织物稳定,弹性、延伸性较经编针织物大,脱散性较经编针织物大。 2. 混纺织物与交织物的区别 混纺织物:由两种或以上纤维混纺成纱而织成的织物。 交织织物:织物的经纱和纬纱原料不同,或者经纬纱中一组是长丝纱,另一组是短纤维纱交织而 成的织物。

第一部分西方服装史--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西方服装史 古代西方文化兴起及渊源 西方服装的历史和西方文化的历史一样,其源头要追溯到古代的亚洲和非洲。从世界文明古国去考证,对西方服装影响最直接的是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一个地处西亚,一个地处北非。古代西方服装的发展源头就是重这里开始的。 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初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定居,在此期间其文明达到鼎盛。后巴比伦帝国兴起后亚述崛起。迦勒底人在626年占领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世纪到6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艺术达到最高峰。 后波斯崛起进攻巴比伦成为横跨中亚西亚及非洲古埃及的大帝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摧毁。 古埃及就已经处于金石并用时期,后由于氏族问题逐渐解体为两个王国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有获得统一,在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马其顿王征服。 爱琴海是希腊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1100年前后,希腊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城邦国建,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第五世纪初在希腊出现了黄金时代,五世纪末雅典没落。公元前509年罗马国建立至公元前2世纪末,成为地中海的霸主。476年罗马灭亡,西方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地区各自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而这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对服装形态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两河流域和埃及文化与苏美尔人的突出成就都令世界惊叹,尤其是再艺术领域,而这些文化队希腊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古代服装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具有海洋的开放性商业的冒险性,表现出重视科学知识强调民主法治的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了对服饰文化的审美涵。而东西方的服饰文化和观念都因政治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的。 在古代服饰方面其形式比较简单,区分不是很明显,前期都是不成型的腰衣,披挂衣,缠绕衣为主;后期则出现半成型的套头衣及宽松的多裥褶的衣服。由于受地理方面的影响,服饰和发式极具多样性。西方服装和西方文化相表里,在西方经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本土的服装风格。在文明交融的过程中文化之间的交融从服装就可以看出但是服装也会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服装的发展一直在不断融合,不断积累,不断扬弃的变化之中。西方服装有这她特有的物质性和精神

《服装材料学》复习与答案

《服装材料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机织物:是由两组相互垂直的纱(线)按照一定的规律纵横交错交织而成的,与植物纵向(长度方向)平行的纱称经纱,与织物横向(宽度方向)平行的成为纬纱。 针织物:是利用织针讲纱线编织成圈并互相串套而形成针织物的一种方法。机织物经(纬)向密度:是指沿织物纬向或经向单位长度围经纱或纬纱排列的根数。一般用10cm纱线根数表示。 针织物纵(横)向密度:指沿线圈横列(纵行)方向在规定长度(50mm)的线圈数。 针织物的面密度:当原料种类和纱线线密度一定时,单位面积重量间接反映了针织物的厚度、紧密程度。 面料:是指体现服装的主体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服装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材料。 辅料:是指在服装中除了面料以外的所有其他材料的总称。 非织造布:是一种由纤维层构成的纺织品,这种纤维层可以是梳理成网或由纺丝方法直接制成的纤维薄膜,纤维杂乱或定向铺置。 二、思考题 1、服装用纤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如何分类? 答:只有具有一定得长度和细度、一定得强度、可纺性能和服用性能的纤维才是纺织服装用纤维。分类:1、纤维的来源 2、纤维的形态 3、性能 2、了解常用的服装纤维(棉、麻、蚕丝、羊毛、粘胶、三大纶、氨纶)的特点(答案有待查证) 棉:是细而长的扁平带物状,具有天然转曲,它的纵向呈不规则的而且沿纤维长度不断改变转向的螺旋形扭曲。 麻:主要组成成分和棉纤维一样也是纤维素,单纤维是一个两端封闭的细胞。羊毛:沿长度方向天然的立体卷曲,纤维表面覆盖有鳞片。

粘胶:一般以木材、棉短绒,甘蔗渣,芦苇等为原料,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与机械方法制成,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大分子,是最早工业化生产的化纤。 3、何为纱线?按其形态结构划分,纱线分几类? 答:纱线是由纤维轻纺加过而成的具有一定粗细的细长物体,是机织物、针织物、缝纫、绣花等的线材。 分类: 1、短纤维纱(纱、线) 2、长丝(单丝、复丝、捻丝) 3、特殊纱线(变形纱、花式纱线、包芯纱) 4、用那些指标表示纱线的细度?其含义如何?表示方法如何? 答:直接指标、间接指标。 细度的含义:是指纤维或纱线的粗细程度。 表示方法:1、特克斯(tex):在公定回潮率下,长度为1000m纱线的重量克数 2、旦尼尔(D):9000m长的纤维的重量克数。 3、公制支数(N):在公定回潮率下,每克重的纤维或纱线的长度米数。 4、英制支数(S):在公定回潮率下,1磅(0.4536kg)重的纤维或纱线,长度为840码(0.9143m/码)的为1英支。 5、何谓纱线捻向?如何区分? 答:就是纱线加捻时旋转的方向。 加捻是有方向的,一种是从上往下,从左到右,称之为“反手捻”、“左手捻”,又叫“Z”向捻;一种是从下往上,从右到左,称之为“右手捻”、“顺手捻”,又叫“S”向捻。 6、按原料不同服装材料如何分类?按用途服装材料如何分类? 答:1、纤维制品(机织物、针织物、复合织物)2、裘革制品 1、生活装面料 2、职业装面料 3、礼仪装面料 4、衣面料 5、童装面料 6、运动装面料 7、劳动保护服装面料 8、舞台装面料

中国服装史资料

1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1)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2)服装材料上也必须满足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需要。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的地域差距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差异。(3)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装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4)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1简述骨针、纺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骨针:大约在1.8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衣物。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国代服饰研究》中高度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做由此开端。纺论:石制和陶制的纺论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掘的百数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论出土,纺论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2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成形与历史上的夏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采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有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2)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成为强国。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库,所谓上褶下裤说。赵武灵王变履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3)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戒之服。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1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丝两端缝有系带。 2 简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1)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