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

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

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
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

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1860-1937)

另一个变化是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加快发展,主要是棉花、烟草、芝麻和花生。

19世纪华北的棉花种搜并不发达,植棉区多分布在水运比较便利地区。棉品交易在附近的集镇进行,交易品多为农户织造的土布而非棉花④。世纪铁路网的形成与城市棉纺工业的兴起,刺激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和棉花的商品化。植棉区沿铁路干线分布,表现了棉花种植业对铁路的依存关系。在直隶,植棉区以河流流域相称,分为西河区、御河区和东北河区,大都分布在铁路干线附近。西河棉区包括大清河和子牙河流域,沿京汉铁路分布御河区沿津浦铁路和运河分布东北河区在北运河、滦河流域,沿北宁铁路分布。

到民国初年,这些地区棉花种植的增长与大城市棉纺工业的发展同步加快,表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如河南安阳附近棉区棉花大量增产后,多由安阳经京汉铁路运销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以及汉口等地的纱厂①。天津先后建立了六家大型纺纱厂,所需原料棉大部分靠华北棉区供给。青岛、济南、石家庄等城市中的纱厂莫不如此。

棉区的扩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联还可从民初华北形成的棉花专门市场得到解释。在各植棉区,都有一些城镇成为专供棉花交易的初级市场。这些城镇大都位于铁路沿线和河流附近,如西河棉区的定县清风店、束鹿的辛集、滦县城、正定县城、邯郸县城车站,御河棉区的吴桥县连镇、南宫县城,东北河棉区的武清县杨村、丰润县小集等。其上一层市场可称为次级市场,多系铁路枢纽或河运枢纽城市。如位于西河棉产区的中心石家庄、河南的郑州、安阳、汲县等。年代的石家庄已经成为河北最主要的棉花市场,周围获鹿、正定、箕城、元氏、架城诸县以及山西所产的棉花,多先集中于该城市,再由铁路转运天津等沿海商埠,即终极市场②。

华北烟草种植业的兴起则与在华外国企业英美烟草公司有关。民国初年,英美烟草公司把在华拓展的重点放在铁路交通比较发达的华北。他们一面在华北铁路沿线大力鼓吹农民种植烟草,一面在天津、青岛等大城市建立卷烟厂。到年代,胶济线以潍县为中心,京汉线以许昌为中心,形成了烟草种植区。据统计,这些地区的农户有写从事烟草种植③。沿铁路城镇设立的收烟厂,将收购的烟叶经铁路源源不断运往建在天津、青岛以及上海、汉口的卷烟厂④。铁路把乡村烟农的命运

与大城市的工厂连在了一起。

花生和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植的发展则与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直接关联。世纪初,花生的栽培在华北京汉、陇海、津浦、胶济等铁路沿线和烟台附近地区迅速扩展。据1925年的调查,位于陇海铁路沿线的开封、陈留地区和胶济铁路沿线的章丘、益都地区花生种植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都由20世纪初的0.1 %—0. 2%增长到1924年的40% -50%。20年代,山东花生的年产量已居全国之首②。这些花生相当部分经由津浦、胶济铁路运至青岛、天津装运出口。1930-1931年,经胶济铁路装运的花生每年超过了10万吨③。芝麻的种植以河南京汉、陇海两铁路沿线发展最为迅速。“自京汉路成,豫省土货兴旺,其大宗为黄豆、芝麻;车运汉口后,皆由轮船通运出洋”④。河南芝麻的大量种植和外销,起决定作用的显然是京汉铁路⑤。到二三十年代,河南京汉铁路沿线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芝麻产区和世界市场芝麻的主要供应地。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一铁路一腹地城镇一乡村,成为近代华北区域发展和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链条。铁路刺激了农业的商品化,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这成为华北近代城市化的一般过程。这种沿海与腹地借助铁路的互动,也表现在近代工业的发展上。

铁路出现以前,华北近代工业只局限在通商口岸天津等少数城市,规模有限,很难说已经形成体系。华北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应当是在20世纪前30年,也就是铁路交通网形成时期。华北工业的区位、结构与铁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北工业分布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是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其次是位于铁路枢纽的内陆城市,如石家庄、郑州、济南、太原;再有就是分布广泛的乡镇工业。乡镇工业多由小工厂、作坊和大量的农户家庭作坊组成工业群落,其中心大都是县城或交通方便的城镇。对位于不同等级城市中的三种工业形式加以分析后,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铁路则把它们在空间上紧密地连在一起,构成区域工业体系。如天津20年代陆续建起的六大纺纱厂,其原料棉大都来自华北棉区,经由铁路或河道运至天津。纱厂产出的棉纱,再经铁路或河道销往各地乡镇的土布工厂或家庭作坊。清末民初兴起的土布制造业是华北近代乡镇工业的典型。观察一下土布业分布的地区就会发现,发展最快的也是铁路沿线地区。京汉铁路保定周围地区的土布制造业最为发达,包括铁路沿线的望都以及京汉线以东

的兹县、清苑、博野、安新、肃宁和任丘各县以及清风店、萃桥镇等地区,中心是定县和高阳。定县土布业的兴起早于高阳县。铁路修通以前,该县土布输出主要靠骡子和骆驼驮运,所以县城的骡店和骆驼店十分发达。铁路通车后,土布输出迅速增长,传统运输业却萧条下去①,显系运输方式改变了。

高阳土布业兴起的一个主要条件是靠近保定,便于通过京汉铁路输出土布。铁路没有修筑之前,高阳土布只行销于保定、博野和添县,最远不过赵县。京汉、津浦和京张铁路筑成后,土布输出量显著增加,行销范围遍及华北,远达西北、东北、东南以及西南地区。高阳土布业兴起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距离天津较近而且交通方便,经由京汉铁路以及大清河、津保公路都可以直通天津。先进的土布纺织技术和设备也由天津传人高阳。1921年,人造丝由高阳布商从天津带到高阳并用于土布制造,1926年浆麻法也由天津传人高阳。这两项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高阳土布制造业的发展②。据1933年的统计,高阳制造土布使用的棉纱,4800以上是天津出产,其余的出产地还有青岛、榆次、卫辉、济南、唐山以及上海,就是说大部分是华北铁路沿线城市纱厂的产品。高阳各布庄在天津设有坐庄或有专人办货的不下30家。这些商人通晓行情,随时用电报或电话与高阳本庄联系。可以说,以铁路和河道为主体的运输系统,使高阳土布业与天津、青岛等大城市中的纺纱业互相依存。沿海大城市的工业和内地中小城镇的工业都得到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网是近代华北城市工业体系形成的重要条件。

铁路对华北煤炭业的发展和矿山城镇的兴起,其促进作用更加直接。华北煤炭资源蕴藏丰富,但在铁路出现以前,却因运输困难而得不到开发。铁路的出现使煤炭业迅速发展。第一条铁路唐管铁路最初就是为运煤而铺设的。其后铺设的各条铁路尤其是铁路支线,多数是专门通往矿山的。到民国时期,随着铁路网的形成,华北兴起了煤矿开发热潮。大量煤炭经由铁路运往各地,尤其是大城市,供工业、民用或海运,华北成为全国主要的煤炭产区。煤矿业的发展对矿山城镇兴起的推动似乎更加直接。由于铁路和海运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几条铁路干线沿途都注重对煤矿的开发,因此每条干线沿途也都有铁路城镇兴起,如北宁线的唐山、津浦线的临城和枣庄、胶济线的博山和张店、正太线的井隆、京汉线的安阳、焦作和新乡等等。矿山城镇的特征是城市化速度快,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也快,但大都功能

单一。只有唐山、博山等少数城市的工业同时有了发展。

四、区域城市结构演进浅析

现在需要做一个总结了。从世纪近代海运的出现,到世纪铁路交通网络的形成,华北交通基本上走完了近代化的过程①。与此同时,区域城市系统也完成了从传统到近代的重构。对外开放和交通的演变,导致了区域城市系统的动态性变化。区域发展的重心由内陆转向沿海,中心城市由行政首府转为通商口岸和交通枢纽城市,区域城市系统的布局由沿通航河道和官路分布演变为沿铁路分布。大量农产品集散城镇、工矿业城镇、交通枢纽城市出现在铁路沿线,其城市化速度和人口增长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按照施坚雅对世纪中国城市系统的分析,华北的核心区位于主要河流沿岸,主要城市分布在核心区或通往核心区的交通线上,沿海为边缘区。区域中心城市除了几个省的首府之外,就是运河沿岸的天津、东昌、济宁以及潍县。20世纪,区域结构显然发生了根本的演变。核心区东移,由沿河流分布转而沿铁路分布,重心由内陆移向沿海。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华北分为几个亚区域。北部以天津为中心,沿北宁、津浦北段和京绥铁路分布中部以石家庄为中心,沿正太和京汉铁路中段分布南部以郑州和许昌为中心,沿京汉和陇海铁路中段分布东部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沿津浦和胶济铁路分布。

中部地区大致为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地区。京汉、正太和津浦铁路均在这一地区通过。19世纪,直隶省(即河北省)的中心城市是保定,区域发展的中心是京徽地区和运河沿岸。山西省则以太原为中心,沿汾河河谷南北向发展。20世纪京汉铁路的修筑极大地促进了河北中南部的城市化。30年代河北省城镇的分布,以京汉、津浦两铁路沿线及其中地带最为密集④。位于京汉、正太两条铁路交汇处的石家庄,则迅速成长为华北中部的中心城市。20世纪初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在石家庄设站时,那里还只是一个200户人家、600口人的村庄⑤。两大铁路干线枢纽的位置使之成长为一个近代城市。城市经济尤以棉花和煤炭运销为主,转运业和货栈业最为发达,体现了交通枢纽城市的特征。1925年设石门市,30年代末人口超过了16万。与此同时,河北原来的中心城市保定逐渐衰落。19世纪直隶总督移驻天津,保定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20世纪石家庄兴起以后,

保定的城市经济发展更加停滞。到1949年,城区范围还仅限于旧城和城关,人口只有十余万。正太铁路的修筑对山西的影响是阳泉、榆次、寿阳等铁路沿线城市兴起和省城太原的演变。区域发展中心东移。然而,相比而言,20世纪的山西是华北四省城市化进程最为缓慢的。地理条件制约下的交通滞后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河南省。在19世纪,该区域按照主要河流流域划分成不同的腹地范围和区域系统。河运枢纽城镇的发达是该区域的特征。黄河以北因卫河沟通南运河而与天津联系紧密,地处卫河枢纽的道口镇是”世纪成长最快的城镇。黄河以南地区,东部因颖水和贾鲁河可通淮河而与江浙地区关系密切。19世纪中叶以前,位于开封附近贾鲁河畔的朱仙镇曾是颇具规模的城镇,主要功能是供给开封,与汉口、景德镇和佛山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光绪年间黄河泛滥、贾鲁河淤塞,朱仙镇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位于沙河与贾鲁河交汇处的周家口(今称周口)。到民初时,周家口的人口已达20万①,是铁路修通以前河南最大的商业城市。河南西南部地区则因有唐河、白河的通航之利而与汉口有更密切的商业联系。位于唐河上游的赊旗镇(今称社旗镇)曾是该地区的“巨镇”,是经华北西部沟通山陕和关外地区的重要陆路枢纽。清代末期,赊旗镇与周家口、朱仙镇和道口镇并称河南“四大名镇”。它们大都位于主要的行政中心城市附近,构成商业城镇与行政中心城市依并存的模式。

20世纪京汉铁路纵贯河南,陇海铁路横贯中原。区域发展重心转移到铁路沿线,原本分散的区域结构由于铁路交通网络的形成出现了聚集趋势。大量小城镇在京汉、陇海铁路沿线出现。根据1935年的统计,河南城镇的空间分布,以黄河以北平原地区和中部京汉铁路两侧最为密集②。位于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轨处的郑州,由普通的小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原地区农产品集散、转运和工业品转运中心。新城区位于旧城外,以铁路车站为中心向外扩展。根据1916年的调查,郑州旧城内仅有居民3300人,城外新城区却有十万余③。此外,如许昌、课河、确山等城市亦因京汉铁路通过而迅速成长。与此同时,被称为“八省通衢,势若两京”的河南省城开封衰落了。直至40年代末,城市人口一直没有较大的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①。其衰落的因素固然很多,如黄河的泛滥、运河的淤塞等,但在以铁路为主的近代交通网络中,开封失去了中心的地位,这显然是其衰

落的主要原因②。

1978-2016中国城市GDP排名变化

1978-2016中国城市GDP排名变化 1978年 排名城市 GDP值(亿) 1 上海 272.81 2 北京 108.8 3 天津 82.65 4 重庆 67.32 5 长春 51.2 6 哈尔滨 45.7 7 沈阳 44 8 广州 43.09 9 大连 42 10 武汉 39.91 11 青岛 38.63 12 成都 35.94 13 南京 34.83 14 鞍山 32 15 苏州 31.95 16 石家庄 29.9 17 南通 29.38 18 唐山 29.11 19 杭州 28.4 20 烟台 25.78 1979年 1香港1117亿 2上海286亿 3北京120亿 4天津93亿 5重庆80.98亿 6广州48亿 7武汉46.20亿 8成都41.3亿 9南京38.64亿 10杭州33.5亿 11宁波24.15亿 12济南26.5亿 13长沙21.3亿 14深圳1.9亿 1980年

1香港1422亿 2上海311亿 3北京139亿 4天津103.5亿 5重庆90.68亿 6广州57亿 7武汉53.44 8青岛48.65 9成都46.29 10南京42亿 11杭州40.65亿 12宁波29.53 13济南28.8 14长沙23.1 15深圳2.7亿 这是1980年的,某些城市比如沈阳数据遗失,根本找不到了. 1981年 1香港1712 亿 2上海324 3北京139.15 4天津108 5重庆97.2 6广州63 7武汉56.29 8成都49 9杭州46.8 10南京43.1 11宁波32 12济南31.5 13长沙25.7 14深圳4.95 这一年香港突飞猛进,北京原地踏步,其他城市座次基本不变,另外沈阳大连等城市数据遗失,无法查找。 1983年 1香港2134亿 2上海352 3北京183.1 4天津123.4 5重庆120 6广州79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录 地理位置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生物植被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可分为药用型、工业原料型、生态型及种质资源植物等。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纯林等。森林植被区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呈现出南北东西成份交汇变化的特色。地带性植被有:以栓皮栎、麻栎、锐齿栎为建群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的针叶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

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榆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般城市而言,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而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神府东胜煤田和定靖油气田的开发,以榆林为中心的秦晋蒙接壤区已成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活跃点;经济增长迅猛之势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之态,其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我们认为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 第一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区域中心城市能否具有发展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最终决定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榆林城市发展的动力何在? 1、不断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因“市”而“城”,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以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快速发展的引擎,是榆林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动力。 2、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的升值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厚重的边塞历史文化、优秀的陕北民俗文化、光辉的革命传统文化;打造榆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 3、不断打造生态环境的持续力。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和重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榆林,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演变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演变》读书报告 读薛凤旋教授的书让我觉得很惬意,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梳理出一道道建筑的美丽风景,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里总有许许多多让人怀念和铭记的名胜古迹,当然读这本书更让我想起了自己这生活的十几年来眼中所看到的世事变迁。这本书的内涵十分广泛和深刻,广泛是针对其论述过程中涉及学科领域数量之多,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地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等;深刻则是从其论述城市起源发展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来说的,他将以上相关学科与城市这个主题相互联系在一起,不仅叙述表面看得到的事实,而且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看这本书,我总能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我家的点点滴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我们家已经三世同堂了,爷爷,父亲,我,我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建筑中,但唯一相同的就是我们共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就像书中的那样,我家的发展也和书中描绘的一样,爷爷的时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个时候国家还不稳定,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保障,那个时候,人们对城市与文明只有模糊的认识,当时在爷爷辈的人们眼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

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从爷爷脸上的皱纹就可以想象出身处那个时代城市的人们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快乐,城市的荒凉似乎也是那个时代艰苦的象征,但是爷爷很坚强,他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给他一个美好的生活,于是他高喊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一直走着,尽管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但爷爷始终微笑着,于是他终于等来了真正城市的好日子,也迎来了文明蓬勃发展的当代。 再说我的爸爸,爸爸生活的年代要稍好一些,因为爸爸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城市发展与文明传承带来了机遇和机会,同时爸爸那一辈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知识也比爷爷要丰富的多,在种种良好因素的诱导下,爸爸们开始研究的是城市化城镇化的问题:什么才是城市化?什么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当时认为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一种形成秩序的过程,一种整理,大概就像我们的电脑的那个整理内存的命令一样的过程。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爸爸似乎也迎来了他的春天,爸爸和那时候的年轻人一样,努力的奋斗着,也终于迎来了现在这个美好的城市与文明。 最后,我还是要说说我自己,自己作为一个九零后,仍然在追求着梦想,因为我们九零后被寄予了厚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要拥有建设文明城市,传承中华文明的梦想,梦想对于我们九零后来说似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研究 李侃大安区环境保护局 643010 摘要:随着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逐步显现,针对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自贡市为建成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对自身具备的条件全面研究分析。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要素交通环境政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难想象,在城市建设中会逐渐显现出一批功能完善,地理位置突出的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对城市依据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指具有重要区域意义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现状分析: 要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在交通与环境、绿化与布局、潜力与特色、规模和经济文化上具备如下十二个基本要素: 第一,发达的交通。为实现快捷的交通,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的互补关系,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高架铁路;二是公共交通与私人轿车的互补关系;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互补关系;四是交通网密度与每条道路负载量的互补关系;五是市内交通与城市周边交通网的互补关系;六是城市主干道之间及主干道与其他道路的互补关系。自贡市公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内宜高速公路为依托,遂筠路、资贡路、隆雅路等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自隆高速的修建,为自贡市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又新添了一笔。从自贡乘坐火车可以抵达成都、广州、贵阳、昆明、宜宾、重庆、昭通、内江等城市。自贡公路交通比较方便,与成都、重庆、宜宾等周围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从自贡出发可以到达成都、广州、深圳等省内外大中城市。 第二,快速的通讯。包括:快速的有线通讯,包括对各种条块分割的有线通讯网络进行有效整合与推动经营性竞争;快速的无线通讯,包括促进各种无线网络的有机经营配合与竞争;促进有线通讯网与无线通讯网的有效配合与竞争;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港的有效形成;邮政与各种快速递送形式的有效配合。自贡通

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1.封建礼制棋盘格局中的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 中国的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其居住的房子和城市是“天道”在地上的重现,暗含了“天、地、人”三才融合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人身体的经络格局与居住的房子,房子与所在的城市,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合二为一的,称为“天人合一”。另外,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国家,国即家的放大,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家之主,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构建基础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其实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大院子”。 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天体的认识逐渐形成“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城市(都城)按照星象与大地和天空中的星系组织成一个整体,位于国土的中心。因为天为园地为方,所以地面上理想的城市为方形。城市周围由城墙围合,城中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围绕皇城布置市场及祭祀场所,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空间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街区内是基本居住单位:里坊,里坊内居住的则都是为皇室提供服务的臣民和工匠。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尊卑、上下、秩序和大统一的思想,这一理想城市模式传承数千年,一直延续到清代。不单是都、州和府城的建设,中国大大小小的传统城市基本都能找到这种建城思想的痕迹,周边地区国家的城市形态也受到影响,尤其是日本。正如郑晓變先生指出,虽有经常的继承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著名的有北京、西安、开封等。 封建礼制建背景下,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尤其是都城,形成“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两个体系。 唐代长安城封闭里坊制度发展成熟。中国封建帝王在建城,更多考虑的是保护君主的安全和显示其不可侵犯的威严,而不是为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服务。封闭的里坊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而产生的城市组织形式。里坊制是从奴隶社会时期的“鄙邑”发展而来的。奴隶主利用井田制的方形地块划分方式,将奴隶的居住和生产也划分为一个一个方形区域,由此形成了“里”(邑)这种居住和生产的土地单元,其不但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劳动者的生活居住单位。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城市内农业生产逐渐消失,里坊就演变为集中不同职业市民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空间单位,不同职业的市民被划归入不同的里

全国各区域中心城市各有多少大学

七大城市——总共448所高校重庆——34所高校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美术学院 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工学院 涪陵师范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四川外国语学院 西南农业大学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警官职业学院 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光彩职业技术学院 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45所高校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医学院 广东商学院 广州医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仲恺农学院 Guangzhou Grace Acamdmy 广州恩惠学校(外籍学校) 广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星海音乐学院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私立华联学院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南华工商学院 广东教育学院 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专) 白云学院 南华工商学院西院 广州金桥管理干部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专) 广州市交通运输中专学校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专) 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侨鑫高级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大专)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女子中等专业学校(中专) 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中学) 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 广东省教育信息中心(政府机关)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政府机关) 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外籍学校) 广州市无线电中专学校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广州铁路运输职工大学) 哈尔滨——共有56所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4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到2016年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阶段性宏伟目标,这既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强化在鲁南经济带中龙头地位的现实需要,更是立足区位特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内在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体现。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带动该区域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最大、最集中的经济活动和商贸流通场所,是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中心,通过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以上,三产占GDP的比重在 50%以上。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可分为交通运输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 (二)基本特征。一是经济集中度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中心城市核心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经济势能、经济总量占比、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周边,形

成对区域经济的集散效应。二是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大生产程度高,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既发生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也延伸辐射到周围区域。三是科教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科技进步的发源地,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四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心城市是大市场、大流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设施,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构成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内空间流转的集中点,是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与资本集聚地或制造中心。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人口优越。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的带中心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XX总人口170万,其中城区人口60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泰安、徐州等城市之间惟一城区人口过50万的城市。二是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纵贯南北,特别是京沪高铁的通车,XX东站成为全线三个、全省惟一的县级高铁站,我市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

21世纪城市规划变迁

城市化进程——21 世纪中国的伟大历史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所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因为这是自 19 世纪初以来发生在地球上人 类最伟大的历史变迁! 尽管这一进程未曾经历改朝换代,也未曾闪现刀光剑影,但其意义却极为深远,因为只有生 活方式和文明形态的变化,才是最为深刻、最为实质的变化。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se)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 技术革命是影响 21 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 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还包括诸如城市影响、 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实质上 就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和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 要注意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 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 如果缺乏城市化,工业化就难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 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 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 然而,1800 年,我们这个星球上仅有 3%的人口住在城市里。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更短,1900 年, 中国的“城里人”还不到全国人口的 10%,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 城市化水平只有 10.6%, 直到 1978 年城市化水平仍低于 18%,2000 年城市化率才达到 36.09%。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期,2006 年中国城镇人口 57706 万,城市化率达 到了 43.9%。有学者预测,到 2030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 62.5%,那时中国的“城市人 口”将在 9 亿到 10 亿之间。 有专家表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全球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史无前例的国际大事。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 而且也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 响。 中国是幸运的, 因为中国的城市化是发生在欧盟和美国完成两次城市化以后的第三次城市化 高潮, 可以充分汲取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城市化道路的经验教训,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清 晰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 用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的转型成本和短得多的转化时间, 加速 完成中国城市化进程这一伟大历史变迁。 来

北京的城市形态演进

目录 1 绪论........................................................... 1.1 北京概述................................................... 1.1.1 北京简介............................................... 1.1.2 地理环境............................................... 1.2 新老地图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对比............................... 1.2.1 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 1.2.2 近期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发展趋势..................... 2 用地布局的演变................................................. 2.1 封建统治时期............................................... 2.2 近代民国时期............................................... 2.3 计划经济时期............................................... 2.4 改革开放时期............................................... 3 街廓街道的演变................................................. 3.1 街道形态的演变............................................. 3.2 街道宽度的演变............................................. 3.3 街廓尺度的演变............................................. 4 道路交通的演变................................................. 4.1 邻里单位................................................... 4.2 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 4.3 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4.4 北京公共交通发展........................................... 4.5 北京轨道交通............................................... 5 产权地块的演变................................................. 5.1 北京在封建时期的产权地块................................... 5.2 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权地块............................... 5.3 北京在现代新区模式下的产权地块............................. 参考文献.........................................................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搜集了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国内国外众多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探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标签: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一定地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虽然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目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并带动所在经济区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这一主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中心城市有关的理论与文献,探求尚待研究的领域,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理论上,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 (一)对中心城市经济因素的研究 最早的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他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循环的概念,以及这种循环的“动力泵”是经济因素不均衡所致的思想,即区域内经济因素的“差异”将带来经济循环结果。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趋动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理论对于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中心城市的经济因素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因素产生差异性,避免趋同化。差异性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互补性越强,形成的经济环流势能越大,投资回报亦越多。 (二)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效应的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各(F.Peroux)于1954年发表了关于经济空间的论

中国十大城市的变迁

中国十大城市的变迁 上半年主要城市经济数据相继公布,GDP排在前十的分别是: 上海15558.15亿;北京14051.2亿;深圳11009.38亿;广州10652.98亿;天津9927.6亿;重庆9821.09亿;苏州9109.77亿;成都6870.68亿;武汉6780.38亿;杭州6356亿。 相对于2017年全年,整体排位格局上,除了天津反超重庆外,没有其他变化,不过GDP增速的分化更加明显。

过去五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都处于企稳的状态。 比如从2013年到2017年,上海的GDP增速分别为7.7%、7%、6.9%、6.8%、6.9%。与此同时,广州和深圳则维持比较高的增长。比如深圳2013年到2017年增速分别为10.5%、8.8%、8.9%、9%、8.8%。 到今年上半年,广州疲态尽显,增速只有6.2%,低于6.8%的全国水平。同样萎靡不振的还有天津,3.4%。过去增速全国领先的重庆,也降到平均线下,只有6.5%。 广州、天津、重庆掉队,成都和武汉继续快速追赶,增速都是8.2%。不过考虑到经济体量的差距,短期内赶超的可 能性不大。 主要二线城市经济体量以苏州为界,分成了两档。上半年GDP排在11位的南京和12位的青岛,与排在第10的杭州之间差距相当小,经济十强城市名单依旧充满变数。 东北成20年以来经济的最大变量 上半年全国GDP是418961亿,而半年报中的经济十强 城市,GDP加起来共100137.23亿,在全国的占比高达23.9%,超过五分之一,充当了全国经济的底盘角色。

当然,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经济十强的构成也一直在变。 如果以改革开放为起点,那么最大的变化是东北地区的衰落。 1978年,长春、哈尔滨和沈阳的经济体量,全都力压广州,分别位于全国的五、六、七位,排在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后面。此外,大连也在全国第九。 当时经济十强城市东三省占了四个名额,这无疑是东北经济的辉煌时刻。不过随着老工业区的没落,东北几个省会城市,也从十强名单上消失了。

佳木斯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许应文云鹏朱春宇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是以中心城市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对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发展定位、结构框架等具有方向性、战略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长远的综合发展战略、目标与相对稳定的城市结构,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引导城市长远、整体协调发展。 打造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构建八大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两区两带一城”总体战略布局,在充分考虑当前发展状况和长远发展需求,做好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接及未来“十二五”规划发展需要相衔接的基础上,提出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本研究的核心战略为“把构建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摆在战略全局位置,在区域一体化和主动参与东北亚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大格局中,突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市综合实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领省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重点研究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城市形象特色塑造战略以及城市产业特色竞争战略。 一、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 市区域位置优越,城市功能全面,产业基础雄厚,开放程度

深,生态环境佳,历来为省东部区位和综合服务功能中心,与周边资源性城市比,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优势明显。 (一)区位及地缘优势 1、市为区域中心之城,辐射面广。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为全省两大城市群之一的省东部城市群中心,是三江平原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和省东北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物流、商贸等中心。辖区有众多中省直单位,周围城市密集,辐射人口近千万。 2、市为发展空间广阔之城,承载力强。市区面积1875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比例的6%;建成区面积59平方公里,仅占市区面积的3%,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市为枢纽之城,交通发达。是省东北部客货集散中心,绥佳、牡佳、福前、佳鹤、南乌、佳富等铁路干线和哈—同、哈—萝、鹤—大、佳—抚等4大干线公路,以及江海联运出海通道和不断加密的空中航线共同构成了以市为中心,联省外大中城市,外接俄罗斯远东及太平洋沿岸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立体交通网。 4、市为沿边口岸之城,外经发展潜力巨大。与俄远东资源最丰富和经济最发达的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隔江相望,边境线448公里,有5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同江、抚远到俄罗斯两条国际客货运输通道以及可通亚太各国的江海联运黄金水道,对俄贸易十分便利,在东北亚地理位置上处于中枢地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优越的区位和地缘优势。 (二)城市基础设施优势

北京城市变迁专题调研总结

北京城市变迁专题调研总结 本组恰巧由4名分别成长于北京市各性质不同的地区的成员和1名外省市成员组成,占尽地利人和,这可以使我们的调查内容及方式从多角度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全方位的丰富起来,再将其各自特点汇总融合便构成了一个和谐完整的北京城市变迁专题调研。 调研内容按每位组员成长的地区特点被分为五个大方向:刚好涵盖全北京城区、近郊、远郊、城郊交界处的区域特点,并可以通过外省市组员的眼光客观的审视北京城市的变迁。 1.近郊:自幼生长在卢沟桥畔的李怡,亲眼目睹以及切身体会着战争史迹和 “卢沟晓 月”文化意境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的她面对着这样的专题,感触颇深,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经过慎重考虑和细心筛选,为取其精髓,我们最终选 择以卢沟桥水的巨大变化为着重点,见微知著,以此为典型代表分析北京城 水环境、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 2.远郊:陈蕊是一个地道的顺义姑娘,从她的眼中见证了顺义二十年规划的 成果,从一个古朴乡镇瞬息转变为现在的“绿色国际港”,顺义新城的建设给顺义这昔日古风带来了全新现代气息,不论是轻工业还是交通,顺义都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而现在的顺义已然带给所有北京人清新的环境,浪漫的气息。 3.城郊交界处:朝阳区一个集老北京和现代都是北京于一身的城区,高萍就 生长在这里,朝阳的变化可谓之巨大,原来满布的胡同,现在在城区建设中已被拆的越来越少,旧城居住的“老北京”越来越多迁往三环以外。虽有“胡同保护区”,而保护区内满胡同京腔京韵的情景已不多见。在看看鸟巢水立方,它们所在地的前身是洼里乡,平方公里,下属6个自然村,地处北京中轴线北。就是这样一片小地,现在已是国际性活动中心了,变化显而易见。 4.城区:朱妍就生长在海淀区,而海淀现在已经是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教中心 了,已然成为科技教育发展大区它也是中关村的所在地,这个“中国硅谷”以前只是一片荒凉的坟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IT中心了。再看看在海淀区的中央党校,为海淀的发展就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淀正蒸蒸日上,向着高科技高教育的现在城区发展着。 5.外省:家在湖南的潘钰早在上大学之前已来过北京,在她的印象里以前的 北京很大很繁华,但却还带着一丝乡土气息,但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让北京披上了现在化的外衣,而这些也深深的影响着外省各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国的心脏,心脏的血液更替也给其他的土地带来巨大生气,虽然没有亲身的体会,但从新闻媒体报纸和身边人的评论,对于北京的城市建设,是非常肯定的,也是相当显著的。 调研报告任务分配: 近郊,生长在卢沟桥边的李怡:收集卢沟桥在不同时期的图片,并分析其变化; 远郊,顺义人陈蕊:收集顺义的老照片、反映新面貌的照片及视频; 城区,生长在党校的海淀人朱妍:读《党校建设史》画册、收集海淀区地标旧貌新颜照片; 城郊交界处,朝阳人高萍:搜集朝阳区经济发展的新老数据并分析; 外省,潘钰:整理汇总原始数据; 社会调研过程: 第一步:撰写“城市变迁社会调研计划”,并交给老师审查 第二步:总结各自所居住的地方20年来所发生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地区选出突出的变化进行小组内的分析讨论;

中国城市排水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城市排水的发展与变迁 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使用水资源的同时会排放出大量的污(废)水,这些污水是主要的水污染源,是破坏水环境的主要物质。对污水进行必要的处理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措施。人类处理污水的历史悠久,古代城市的排污沟便是一种典型古代污水处理设施。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并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日益成为综合性很强的一个技术领域。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污水的处理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散流、漫流、自然蒸发、渗入或汇流入天然水体的状况,发展为经过人工精心设计、施工,建设明沟或暗沟(管)式排水道,把污水汇流后排入不影响人生活的地方或水体,这一阶段称为排放型技术阶段。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技术阶段的排水系统中适当的部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再排放,这一阶段称为处理排放型技术阶段。 第三阶段是在第一、二技术阶段的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把排水系统的最终产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即实现污水的资源化,使污水处理事业成为一种自然资源再生和再利用的新兴工业,这一阶段称为资源型技术阶段。 目前资源型污水处理技术正处在发展完善阶段,是当今广大污水处理领域的科研人员的主攻方向。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污水的资源化程度是判定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污水资源化的技术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六十年代中期便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中水”的开发利用可望在二十一世纪初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城市是产生污水的主要人类社区,在城市兴建污水处理厂是防治水污染的非常有效的措施。然而由于目前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的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较高,直接制约了污水处理厂的广泛兴建。如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但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费和运行费都偏高,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确立的治污目标,只能提出由城市政府投资形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率在2000年达到25%,到2025年处理率达到50%一60%,这一目标虽然较按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财力,但这样的目标则显然不能根本地解决水污染问题。降低污水处理厂的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的唯一途径便是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简化与缩小污水处理建筑物的体积、减少占地、降低污水处理的能源消耗、降低基建与运行管理费用,使污水处理厂的广泛建造成为可能。 城市排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降水(含雨、雪水)径流和其他弃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含污染物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称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一般通过城市排水管网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再加以利用或排入水体。城市排水设施,是保证城市地面水排除,防治城市水污染,并使城市水资源保护得以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由于城市排水设施的功能和特性,使其工程规模大,投资额大,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和在运行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在社会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前,城市往往不易做到具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和良好的水环境。多数是过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城市排水是一项发展比较缓慢的基础设施。 中国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有着悠久历史。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都修建了比较完整的明渠和暗渠相结合的排水系统。据考古发掘,唐长安城朱雀街两侧水沟,上口宽3.3m、底宽2.34m深1.7~2.11m,可以排洪防涝,是真正的城市排水工程。又如北京城内,明 清两代修建的矩型排水沟,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2012-城市问题-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02-05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孙久文焦张义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焦张义(198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3-2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建国初, 1949年中国拥有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量 的一成。经过60年的发展, 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农村人口71288万人,城镇化水 平由10.64%提升到46.59%,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5亿。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受益人群最多、不确定性也最大的城市化历程。 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改革开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三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 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之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一系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二是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加,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动。 一建国初期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国初期,出于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均衡发 总第204期 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