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_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_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

18

2010年,为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教

育部新增了19种专业学位,并就高校申办专业硕士

学位的基本条件作出规定,尤其是对实践教学条件、

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行业师资比例等作出相应规

定。四川大学有幸成为西部惟一一所全日制出版专

业硕士的招生单位。经过近两年运行,有人指出我

国不少高校乃至部分专业硕士在教学中存在换汤不

换药,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相差不大的现象。一时

间,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考培养制度议论

纷纷,对专业硕士招考培养制度的负面评价甚嚣尘

上。那么,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专业硕士这一招生制

度?如何在实践中做好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尤其

是类似出版类专业硕士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硕士生

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1社会及媒体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招考及培养制度的诟

病和质疑

1.1“缓解就业”论

此论认为,现有的招生方案在制定中就专门强

调针对应届本科生的招生,其实践教学时间不得少

于6个月,这样的安排无形中让人质疑增设专业硕士

的目的和意图,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于学位教育”,

而在于延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

上暴露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两难问题:一

方面是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高校存在不断扩大学

术型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内在动力;而另一方面,这

样培养的结果是大量学术型研究生难以胜任实际工

作岗位的需要。换言之,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反思现行的硕士生招考培

养制度。如何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去“学术化”,将

那些未来将走上实际操作岗位上的硕士生分离出来,

实施专业技能培养,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又一选择。

1.2培养方案“换汤不换药”论

当前,有不少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

硕士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培养体系“同质化”。按

理说,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比

如行业参与、特色培养、社会监督及认证评价、项

目制运作、实习实践更为专业等。然而,不少高校

在专业硕士的配套制度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课程

目标和内容选择、教材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设

备投入等诸多方面准备不足,最为便捷和省事的做

法,就是沿用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这引起相当多

专业硕士生的不满,甚至出现专业硕士生状告学校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白冰吴林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针对社会及公众对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招考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议论,诸如“缓解就业”论、“收益”论、“差生”论、“换汤不换药”论、“招考模式雷同”论等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文章以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生培养个案为例,阐明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的种种做法,并力图在实践中纠正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以自身实际行动回答社会及公众对专业硕士培养中提出的种种质疑。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四川大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5-0018-04

[Abstract]With more and more students taking the course of Master of Publishing,there are many doubts among the publics,such as“Employment Delay”,“Profit-center Education”,“Poor Students Enrollments”,“To Change the Form only”and“Same Enrollment System”,and so on.The authors give their own views on all these opinions.Taking the education of master of publishing as the analysis case,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 training of Si-chuan University and gives solution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the master-degree students and responds to the doubt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ublics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master-degre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ducational experiments.

[Key words]Full time master-degree students Cultiv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Publishing

[作者简介]白冰,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吴林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硕士生。

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

——

的事件。

1.3“收益”论

一直以来颇为红火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的招生模式,令不少学科和专业教师十分羡慕。如果能像工商管理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那样招生,一来可以扩大招生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招生名称的变化,即可将学费提高,从而“创收”。为此,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改革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考制度,模仿MBA或MPA 那样招收在职人员。他们深知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招生对象,但通过去“学术化”的专业硕士招生,即可提高收费标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学费明显高于学术硕士的学费这一事实,无疑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1.4“差生”论

即考生成绩差才被录取为专业硕士。按照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招生政策选拔出来的专业硕士生未见得受到高校老师们的“待见”。事实上,专业硕士成为高校教授眼中“生源质量差”的代名词。考试分数高的那部分学生已被录取为学术型硕士,剩下的要么转为专业硕士,要么从其他专业中调剂录取。“差生”论也就不足为奇。

1.5“招考模式”雷同论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从招考对象、招考方式等应与学术硕士有所区别,并非所有专业学科都适用于全国统考的招考方式。有些学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从业经验,需要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积累足够的经验。然而,现有的专业硕士招考能否选拔出适合专业硕士的生源的确让人担忧。尽管面试所占分数的权重加大,但涉及创意能力、学习悟性、创新思维等方面,教师难以在一时做出判断。如果不开辟新的招生渠道、变革招考模式,即便招到生源,也很难改变现有的教学和培养模式。

2全日制专业硕士招考及培养中存在诸多诟病和质疑的原因分析

2.1培养方案“换汤不换药”确实存在,即培养方案并未做实质性改变

由于专业硕士的招生时间短,不少学科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硕士尚无经验,尤其是对于实践要求较强的专业硕士的培养。尽管国务院学科指导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事实上指导委本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情况下,套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就成为首选。“换汤不换药”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2.2“差生”论所述情况也的确存在

由于宣传不到位,考生对专业硕士培养并不了

解,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专业硕士

学位的“含金量”不如学术硕士,致使考生缺乏报考

意愿,报考的人数少。以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为

例,2010年报考的人数仅为4人。再者,参加学术

硕士全国统考中分数较高的考生被录取为学术硕士,

未被录取的则被要求转为专业硕士进行录取。相当

部分考生就是通过专业调剂这种途径被录取的。

2.3业界内专业师资队伍奇缺

专业硕士培养重在实践培养,而原有的学术型

指导教师相当部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然也就谈

不上实践经验。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型并不

现实。即便在业界聘请导师,也存在着如何甑选的

问题,并非所有业界的成功者或精英都能够胜任三

尺讲台,答疑解惑。

2.4缺乏实践实习基地

由于人文社科类对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存在诸

多差异,不同学科对实践性、动手能力的要求不一,

建设各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的物资匮乏。比如,出版

类专业硕士、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对实习实践的设

备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而目前高校在这些硬件、

软件的投入上尚未做好准备。

2.5对专业硕士生培养的认知上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行政部门、后勤保障乃

至教师本身的认知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培养的重

点是本科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则

划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的层面即创收来理解。

而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尚未形成认识。

2.6学术培养与实践操作偏废

通常一说到实践操作,就将其与学术培养对立。

事实上,不少实践业务层面的成功者并非不进行理

论思考或理性思考,只是没有像老师那样进行专业

写作,理论基础和理性思考仍然是他们成功的诀窍

之一。

2.7“招考模式”雷同论的出现是由于现行的硕士生

招生制度的刚性制约

专业硕士生的招生只能从参加全国统一的硕士

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中录取,这就

把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排除在招考范围之外。更为

严重的是招考试题出题、评阅均由学术型指导教师

承担,尽管增加了面试环节,但是并没有将学术型

19

20与专业型有效分离,使得招生模式和渠道雷同。

3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基于全员转型与情境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

鉴于上述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招考培养中存在的

问题,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对

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育方式转型的探索,力图

消除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偏差。

3.1办学理念转型:“走出去、请进来”,动员社会

力量共同办学,让双导师制真正落实到位

四川大学在对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邀

请在全国编辑出版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业界专家

担任课程指导和讲授,比如中国出版集团的王涛先

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徐升国研究员,四川新

华文轩出版传媒集团的张京总编辑、四川省社会科

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的郭丹先生、何频先生,四

川新闻网的魏翔宇副总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原

副主编王珏先生等参与专业硕士生的课程讲授、论

文指导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

动性。同时,加强业界单位如中央电视台、四川出

版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与我们专业的共建活动,

建立了四川大学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方面,专业内

学术型的老师可以到这些单位锻炼学习;另一方面,

通过聘请这些单位的业务骨干到学院讲课,实现双

向互动,提高了培养高端编辑出版人才的效率。

3.2指导教师转型:从学术培养转型实践操作

要让指导教师迅速从学术型向实践型转变的确

困难重重。首先,现有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

到学校的培养路径出来的,他们自身缺乏在业界的

从业经历,在短时间内使其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确

有点勉为其难。其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沿用

原有的学术型指标体系,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报

仍然是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这就在相当程度

上减缓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转型的内在动力。

再次,学校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上资金匮乏,人

文社科不像理工科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只能依靠与

业界单位的合作或是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去实习,这

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指导老师从事实践和实践教

学的积极性。

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过程中根据专

业的自身特点,要求专业硕士的指导教师参与学院

专业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如《新闻传播研究》一

书。通过参与学院自办学术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在

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专业硕士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从

书刊的选题、组稿、编排、校对、书籍的装帧设计,

到最后的营销发行,全部由指导教师独立参与和制

作。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指导教师

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熟悉实际的编辑出版工作,同

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3.3教学方式转型:课堂教学上学术硕士与专业硕

士分离,即分开授课,前者注重理论探讨,后者注

重案例分析

针对部分高校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课堂教学

合上的情况,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则严格区分,在

课堂教学上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分离,即分开授

课。由于两种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上存在差

异,合上将带来上述目标、方向上的混淆,让学生

无所适从。学术硕士注重学理的探讨,突出创新思

维,挖掘知识生产的潜能;而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

目标显然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3年学习期

间,把自己训练成既有扎实的出版基础理论,又掌

握策划、营销及数字化出版技能,同时还具备现代

出版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正因为目标不同、要求

不同,授课的方式、方法也迥异。分开授课加大了

教学运行成本,但从实际运行的效果上看,课程分

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4情境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强化出版

实践课程教学

出版实践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通过项目制形

式,设置诸多出版项目让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比

如通过与四川省教育厅信息管理中心合作,组织学

生为其编撰《四川省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历程》一书。

从图书策划到合同拟定,从组稿、编撰、排版、装

帧设计、印刷到发行,整个过程均由出版专业硕士

的同学完成。通过这一出版活动,让学生对出版流

程有了一个直观和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外,让学生

参与学术书刊《新闻传播研究》的编撰工作,参与

学院“学易?云出版”数字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出

版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外出寻求社会赞助,进

行图书销售工作,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出版市场意识,

并把能否有效地将社会资金和资源引入书刊出版作

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出版专业

硕士的能动性。从实践上看,这样的做法深受同学

们认可。

3.5传统型出版技能向数字型出版技能的培养转型

数字编辑与数字出版技术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针对专业硕士在招考过程中对数字技术能力考查上

存在的不足,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教学中强化数字技术课程的教学,学院为此引进了在计算机及软件开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计算机博士,开设出版专业硕士的多媒体与数字技术课程。通过建立“学易?云出版”网站,设计、编程、制作、后台管理等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负责,这就培养了专业硕士在网络编程、数据库建立、网站制作、网站内容建设、网络平台管理等环节的数字编辑和出版技能。

3.6单一型培养目标向多元化培养目标转型

我们认为,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重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理论。事实上,许多著名编辑、出版大家不仅是出版工作的实践家,同时还是理论家。为此,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学位在培养中要求同学们在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出版理论知识的学习。每位指导老师至少开列10部图书原著,让同学们阅读,并规定每学期撰写不低于1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并把它编撰成书。这不仅敦促了同学们阅读,还培养了同学们编辑出版的专业技能,正可谓一石二鸟。

总之,基于全员转型与情境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才刚刚开始,专业硕士的教育工作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新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能为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蹚出一条既符合专业硕士教育规律又能为社会公众认可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1]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收稿日期:2012-07-07)

(上接卷首语)种文字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是在思想领域占有一个高地,同时要占有更多的高地。

出版传媒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特征之一是它的持续性,它既惠及当代又泽被后世,既能横向传播也能纵向传承。传承需要经典,经典需要传承。文化、思想经典之与出版传承如鱼得水。没有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经典的出版也是可悲的。历史上的古代文明如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只有出版没有经典,其结果是文明连同民族在中途一起消失了。中华几千年文明不仅因为有出版而且因为同时有经典才得以发扬光大至今。出版的持续、经典的持续和文明的持续密不可分。出版者要有经典意识和经典责任,敬畏经典,出版经典,传承经典,不要只是关注流行、浅表、快餐式的作品。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落后文化需要引领。出版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先进文化的力量在于引领,如果没有引领,随波逐流,先进文化就不成其为先进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引领文化的大师和出版社,近代大师如鲁迅、陈独秀等,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出版传

媒要立志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和引领者。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把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是青少年

教育全过程。不是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调查显示,82%

的网民主要使用网络的搜索功能,79%用来听音乐,

77%看新闻,77%主要使用即时通讯软件,67%打游

戏。有学者将中国网络描述成一条“娱乐高速公路”,

而非“信息高速公路”(《青年参考》2012年7月18

日)。这说明出版还未能很好地吸引年轻网民,出版

还有可以大力发挥教化功能的广阔空间和市场。畅销

出版物不少,但是大多来自网络而没有多少同时在网

络上热销。不是出版没有这种力量,而是我们没有充

分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保障文化安全人人有责,出版者任重道远。许嘉

璐先生有言:“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先进的科技,无

以强国。……但是没有先进文化,民族足以亡种。”这

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2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