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引言

咏叹调《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主要曲目之一,《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这篇文章通过对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剧情背景与曲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歌曲和感情表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一抹夕阳》剧情及背景

《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

鲁迅先生唯一写过的爱情作品---《伤逝》,这部作品像一首抒情诗歌,它歌颂了20年代的青年子君和涓生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可是,他们最终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自身的软弱使子君和涓生无法摆脱封建旧势力的压力和生活的贫困境。这篇小说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过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这就是施光南之所以创作这类小说的原因,施光南先生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小说简单与凝练的笔调在歌剧《伤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以季节的变化作为歌剧的场序结构,这场歌剧在人物设置方面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在最终结束的时候再现“春”,这种艺术手法带给了人美好的享受。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演唱的一段特别抒情的咏叹调。曲子主要描写的是子君虽然已经走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得到了与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但周

围的社会对她的抗争行为不相容的敌对气氛,给她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本曲女主角子君站在窗前面对夕阳唱出自己复杂的心境,抒发子君内心的苦闷、彷徨和对生活的苦苦思索。

二、咏叹调《一抹夕阳》的曲式分析

咏叹调《一抹夕阳》曲调委婉、含蓄、坚定,给人一种被压抑的悲伤情绪和反抗情绪。其曲式结构是A+B+A’对比再现的三段式。

A段旋律进行到中低音时,主要的手法是级近,这个时候旋律波动不大,节奏不快,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比较明显。第一句的句型是锯齿形,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女主角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果从歌词的角度来考虑,女主角是站在窗前看到外面的景色有感而发,音区相对比较低,以此来表现主人情感的变化。第一句与第二句是同时进行的,也是通过这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女主角的感情世界。

B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旋律在中高音区进行。第一部分从33小节到49小节,即“破网的鱼儿……自由的爱情”。在节奏方面,使用了很多前八后十六,这样就有利于增强旋律的动感,提高人的情绪,为高潮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从50小节到67小节,即“啊,心中的歌……明亮的星”。这部分主要是用长音接三连音和四十六的节奏类型,有助于突出节奏变化性的特点。长音能够更好的抒发深厚的感情,不过后面采用的是三连音和四十六则,能够更好地表现情绪的变化。这种艺术手法能够更好地突出戏剧性的特点。在这里女主角的情绪变化比较大,情绪最高是在音高升到g2,女主角这时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最强烈,表达了女主角渴望自由的感情。随着旋律的不断加强,观众的情绪也相对发生变化。B段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女主角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通过把节奏与旋律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女主角的不满情绪,从更加细腻的角度来表现女主角内心的感情世界。

A’段为对比再现段。通过把这一段的旋律与第一段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它们的词与曲基本一眼,不过在节奏上更加舒缓,会带给观众一种比较悲伤的情绪。与此同时,优美的曲调也更富有歌唱的特点,这样就使《一抹夕阳》实现前后统一的结构模式。

三、咏叹调《一抹夕阳》的演唱与情感表现

(一)、咏叹调《一抹夕阳》的演唱

1.歌唱中的呼吸

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它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呼吸调好了,才能为把歌唱好奠定良好的基础[1]。只有在歌唱时保持良好的呼吸,才能使演唱者的歌声更加具有表现力,所包含的感情也就更加丰富。《一抹夕阳》的高潮主要通过

高音来表达,只有把呼吸调好才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

例1、

这句主要表达的是女主角希望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渴望。所以,我们在对这句歌词进行演唱时要求演唱者采用轻松愉快的演唱方式,来表达女主角的内心渴望,所以在演唱时不要有压迫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歌唱,可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也可以更好的表达女主角的内心感情。

2.歌唱中的节奏

A、休止符的艺术处理

全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休止符用在不同的地方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例2、

休止符用在这里,主要是通过模仿感叹语气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唱者在对这段进行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采用轻柔的方法,这样就使演唱更加具有流动性。在这一段时女主角的情绪不是很稳定,心中想说的话无法顺利的表达出来,所以可能会哭泣,脑子出现暂时短路的现象,需要思考一下才能继续来说,这时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这样的艺术表达效果能够更好的表达女主角的感情,这样的艺术方式更具有表现力。

例3.

这两句的休止符运用在次强重音上,是模仿愤慨、激动语气的手法,表达了女主角子君由不满到想反抗的情绪。

B、节奏快慢的处理

例4

演唱者在对《一抹夕阳》进行演唱时要重点突出曲子的流动感,以更加饱满的情绪进

行演唱,把每一个音都靠前,这样的演唱方式能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前面的节奏并没有这里快,所以在进行演唱时演唱者内心要比较稳定,对于旋律的要求主要是流畅和连贯两方面的特点,节拍之间的时间相对要长一点,如果节奏过快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演唱内容一次不要过多,这样就能够提高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的愉悦感,不仅能够使演唱内容来给人美得享受,也能够更好的抒发女主角渴望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愿望。

(二)、咏叹调《一抹夕阳》歌唱中的情感表现

1.形象的塑造

歌剧和其他的戏剧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歌剧在表演过程中更加注重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演唱过程中就特别注重抒情的表达,作家施光南通过音乐旋律来打动观众;其次,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使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吧女主角的感情变化表现出来。这将对以后的音乐演唱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把女主角的形象设定为女高音,通过女高音自身的音色特点以及在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来把女主角内心的感情深刻的表达出来。在这个音乐作品中女主角的音乐形象主要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不过由于其内心的冲突比较大,所以这也就使《一抹夕阳》在创作时具有明显的戏剧性,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要把抒情的特点和戏剧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2.情感的表现

在对《一抹夕阳》进行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调整,要保证声音的圆润与柔美;另外还要保证声音的上下连贯,要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保持气息的畅通。如果声音能够达到整体共鸣的效果,也就把声音的圆和坚的特点表达出来了。如果我们在进行演唱时能够做到轻松自如,就更有利于把歌曲的感情表达出来。《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想要把其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必须在咬字方面加强注意。

例5、

这句的“阳”与“棂”在进行表现的时候可以采用延长字尾的方式,这样有助于把女主角失落感充分的表达出来。详细的做法:把鼻尾音(ng)首位靠前,把字腹与鼻尾音所占的比例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把字尾音的作用充分的表现出来。

结论

通过对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剧情背景,曲式,演唱与情感表现做了简要的分析,我们对于这首歌的剧情背景、曲式和演唱和情感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及了解,根据剧情的背景情况,我们就可以对整个歌曲感情的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在施光南先生《伤逝》中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在这里使用,比如《风萧瑟》与《不幸的人生》中也可以使用这种艺术手法。歌剧和其他戏剧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要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变化。在《一抹夕阳》中就把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的发挥了出来,作曲家通过使用优美的旋律来给人的内心以震撼;其次,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使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吧女主角的感情变化表现出来。这将对以后的音乐演唱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2] 杨兆祯:《歌唱的理论与实际》,[M],全音乐谱出版社1996年。

[3] 周晓燕:《声乐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歌剧欣赏结课论文

歌剧欣赏之我见 (电信学院xxx xxx) 摘要:本文将结合本学期所选课程《歌剧欣赏》,并以课上所展示过且印象深刻的歌剧为例子,具体阐述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以来,对歌剧的认识,对歌剧欣赏方面的感悟以及歌剧带来的收获。 关键词:歌剧、欣赏 一、引言 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来说,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朗诵、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柴可夫斯基曾说:“歌剧将许多为一个目的服务的不同因素(音乐、诗、画、雕塑、舞蹈、哑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集中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的音乐形式”。莫扎特说:“各种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歌剧中都应有尽有。”可见,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体裁,一种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新结合体。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璀璨辉煌的歌剧年代,产生了罗西尼、威尔第、韦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众多以新技术与新精神相结合的歌剧作曲家,写出大量充满戏剧之力和音乐之美的歌剧作品今仍是世界各地歌剧舞台上不断上演的剧目。 二、歌剧欣赏 本门课上课形式轻松愉快,以欣赏歌剧为主。在老师的指点以及自我的理解下,我感悟到欣赏歌剧,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歌剧的前提是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的结合。 在第一节课上,赵老师就说过,对于刚刚开始接触歌剧的人来说,起初简直听不下去。因为四个字——不知所云。歌剧采用的大多是意大利语,法语等难懂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听懂很困难。但是,歌剧中的音乐与旋律往往能和故事情节联系到一块,因此,了解故事情节对歌剧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 比如普契尼久负盛名的经典歌剧之一《蝴蝶夫人》。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子。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当唱到著名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抒情的曲调唱出了蝴蝶夫人坚信平克顿会归来与期待幸福重逢的心情。就知道剧情发展到第二幕中蝴蝶斥责铃木,独自沉醉在美国军舰进港平克尔顿归来的情景。 (二)用自己的情感去与歌剧连接在一起才能欣赏歌剧。 起初,我还不相信歌剧的神奇魅力,不相信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吸引着一代

歌剧_回忆__教案

教案—欣赏歌剧《猫》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用具】 1、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2、音乐剧《猫》、《如果·爱》、《音乐之声》、《白毛女》舞剧视频。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 师: 下面播放两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学生举手) 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如果·爱》片段 当学生说出歌剧答案时,教师马上提出:你能说出判断为音乐剧的理由吗?(学生回答问题)师: 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这音乐剧的圣堂...... (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想通过作品的片断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剧兴趣) 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2.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 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于是就诞生了音乐剧。(师生互动,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引言 咏叹调《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主要曲目之一,《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这篇文章通过对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剧情背景与曲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歌曲和感情表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一抹夕阳》剧情及背景 《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 鲁迅先生唯一写过的爱情作品---《伤逝》,这部作品像一首抒情诗歌,它歌颂了20年代的青年子君和涓生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可是,他们最终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自身的软弱使子君和涓生无法摆脱封建旧势力的压力和生活的贫困境。这篇小说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过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这就是施光南之所以创作这类小说的原因,施光南先生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小说简单与凝练的笔调在歌剧《伤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以季节的变化作为歌剧的场序结构,这场歌剧在人物设置方面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在最终结束的时候再现“春”,这种艺术手法带给了人美好的享受。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演唱的一段特别抒情的咏叹调。曲子主要描写的是子君虽然已经走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得到了与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但周

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

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 20150708006 何玉好 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古典音乐。通过学习了关于西方音乐的发展史我了解到了,在那个萧瑟的时代,西方人对音乐的态度,那是一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伟大精神力量,不知不觉地就会受到感染。 敢于同大主教决裂的莫扎特,带着上天所赐予的对音乐的天赋,从年幼的他到青年的他,不仅在歌剧方面卓有贡献,并且在器乐创作上也卓有成绩。至于贝多芬,他纯粹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自我的情绪,可以说他是一个懂得的将自己情感贴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让众人了解到一个大家的内心世界的人的,同时它也将自己的音乐化作了一只淬火的剑,因此他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 古典主义的规范化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古典风格作品中节奏与配器色彩灵活善变,而不是整乐章划一不变;古典作品中所有声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亲自写出和标明,而不是留给演奏者演奏时即兴处理。至于感情的表达,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从这方面着眼,巴罗克风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义,它反而更接近于后来的浪漫主义的精神。 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 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一首完美的诗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造者将歌词与音乐结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于这些音乐作品,有许多抒情诗才能得以幸存下来。 钢琴在十九世纪作为普通乐器出现在欧洲,使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能够获得成功。钢琴的伴奏把诗中的形象变为音乐的形象。人声和钢琴共同创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业余爱好者和艺术家同样结合,也同样适合于在家庭里和音乐厅里演唱。在短时间内,艺术歌曲就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并对世界艺术做出了永久性的贡献。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

浅谈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当代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论文--浅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文国靖 学号:20081604B023 指导老师:刘峰

浅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当代音乐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的音乐。第二阶段。80.90年代的流行音乐。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的个性化音乐。 50.6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的音乐风格是以歌颂红军为主,以抗战题材为主要的创作。歌曲的特点是高昂激情.鼓舞斗志,爱憎分明.唱古颂今。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优美动听。还有,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些模式的创建。像《敖包相会》这样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模式,像《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最早对儿童歌曲寓教于乐的创作模式,还有《白毛女》这种民族与歌剧结合的创作模式,以及《我的祖国》这样的爱国歌曲写作模式,都对今后二十年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奠基作用。其中的许多模式,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依然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敖包相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战争到国内革命战争,从改革开放到奥运赛场,以民族救亡为主题的《义勇军进行曲》,却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以振奋、鼓舞、警醒和自豪等音乐语言,不断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而它在成为《国歌》后,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上普及程度最高的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除了脱胎于民歌的旋律外,作品更通过“谁给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提问,将儿童幸福的生活和英雄先烈的付出得以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在音乐审美的功能之外,起到了另一种教育的作用。

音乐剧欣赏课程学习小结

音乐剧欣赏课程学习小结 出于自身对于音乐的热爱与兴趣驱使,我一眼选中了音乐剧欣赏这门课程。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使我更加体会和了解到音乐剧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记得在高中时候,音乐课堂里,老师放映了一部特别经典的音乐剧——《猫》,至今都令我印象深刻。大概是被西方百老汇式的舞台效果感染,加上原版的英文发音,觉得演员们那猫般媚惑的声音底下还隐藏一种小小的爆发。他们悉数登场,化装成各式各样的猫,优雅的,天真的,顽皮的,乃至邪恶的。每个性格都刻画的是那么惟妙惟肖,让人叫绝。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渐渐关注音乐剧。 在我眼中,音乐剧欣赏属于修养比较高的人的一种精神享受。但是,在大学的殿堂里,它又不完全属于修养高的人,更多的是属于那些有涵养的人欣赏的一门艺术。音乐剧欣赏,不仅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浮躁的心灵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清静。每当欣赏一部音乐剧,坐在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色教室里,感受着这伟大的艺术,任凭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自己的脸上,别人也未曾注意到你。其实自己很荣幸,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能有这样一次机会这么近距离的享受能触动人心的艺术。 所以我一直很珍惜每一次能与音乐交流的机会。正如老师也曾在课堂里说过:真正读懂理解音乐的人或许本来就不多。不能说自己懂音乐,但我能确定自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着有关音乐的一切,用心去感受每次的学习过程。 可以说音乐剧是一种不同于音乐舞蹈戏剧的特殊艺术,世界在发展,音乐剧也随之发展着,但始终不变的是它永远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我时常在想:或许这仅有的音乐剧欣赏课对于好多人来说,也许就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因为毕业之后也就再也没有人为我们放映了。所以,有些东西,真的需要我们去懂得珍惜。珍惜现在,珍惜大学生活,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选课,对于我们的人生以及生活阅历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它们都将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中带来一定的影响!

音乐剧论文--《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剧,在我上完这个选修课的时候,才对它有了基本的定义。记得在初中和高中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都给我们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电影:初中的时候看了《音乐之声》,而高中就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不过那时候都一部电影是分开了好几节课看的,一下课就暂停,虽然感觉不太爽,但每节课下课后心情和想法都会和上课前大有不同,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次看《音乐之声》之后,对剧情有了比初中时候更加清楚的了解。一开始玛丽亚在草原上高声尽情歌唱的情景已经撼动了我的心灵——不是因为她的样貌而是她的动作和歌声。在那之前我真的很少见过那么奔放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呢。再想起我不太乐观的生活,我立即就喜欢上并想继续看这部音乐剧。由于她的性格有点与她作为一个修女应该具有的性格有点出入,她后来被派去霍普家做家庭教师。但这时她的行为和想法又与这个有着军队纪律的家庭产生了矛盾,而可幸的是,玛丽亚能够从音乐中找到勇气,去坚定自己的立场,保持自己奔放与自信的心态,并用她的善良和温柔去打动那七个小孩,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她重新把音乐赋予了这个气氛死沉沉的家,让舰长从由妻子的死产生的阴影中走出。后来真的没想到舰长以前也是个擅长唱歌的人,而且还会唱《雪绒花》这首那么深情的歌。但又仔细想想,这是一部音乐剧,当然在电影的每个地方都会充满戏中角色音乐才能的表现与感情的抒发。玛丽亚后来和孩子们合演木偶戏,,在宴会上表演《So Long,Farewell》等情节也让这个家庭开始充满乐趣与欢笑。后来男爵夫人的主动退出、玛丽亚与舰长结婚和霍普一家人逃离奥国前登台表演等剧情,一度将剧情推向高潮。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贯穿了始终,无论是对玛丽亚个人,还是对霍普这个家庭,还是对奥国这个国家,音乐中通过其所表达的感情和想法,都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包括玛丽亚,舰长,舰长的七个小孩,男爵夫人,马克叔叔等。玛丽亚,在前面我说过了,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温柔,善良的人。她喜欢用音乐去唱出自己所想的东西,经常由于陶醉在音乐中而误了修道院祈祷的时间。对此修女们对她无计可施,觉得她不适合当一个修女。确实我也觉得她拥有这么出色的音乐才能,一颗这么向往自由的心,并不适合整天呆在修道院里,而是适合去用她的才能与热情去改变她周围的人,拯救那些在这繁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徘徊在过去阴影中的人。在做霍普家孩子们家庭教师时,她在打雷之夜用音乐来安抚孩子们的心;在舰长去维也纳的那段时间,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让孩子们边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边玩边感受自然。可以说,是玛丽亚赋予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与生活乐趣。 当然,人无完人,玛丽亚也有害怕迷茫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霍普之后,由于情景所迫而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想逃避这个事实。但就在这时候,一向用歌唱来开导别人的她,现在反而被院长的说唱所影响,让她找回自己的勇气,决定去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真爱。 舰长霍普的性格特征也很明显。曾经服过役的他拥有军人的意识和气质,但看得出妻子的离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打击,使他像训练军人那样来训练自己的孩子。幸好后来玛丽亚加入了这个家庭,让音乐重新在这个家里响起,拉近了舰长和孩子们的距离,让他想通了一切,开始真正地去关心孩子们。在后来纳粹占领奥国之后,为了不受纳粹的控制,舰长带领他的家庭逃离自己的祖国,从中也可看出舰长作为一个军人的强烈的爱国之心。他用《雪绒花》激起国民的爱国之心,用行动来表现他爱国的决心。 至于作品的艺术特征,根据我自己不专业的理解,我印象中的这部音乐剧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说唱,并且还夹杂着很多舞蹈的成分。有时候只是充满感情的相对而唱,如玛丽亚安慰受打雷惊吓的孩子们的那段,,修道院院长鼓励玛丽亚勇敢追求真爱那一段;有时候是唱歌与跳舞结合,如一开始玛丽亚在山上尽情歌唱那一段,,罗夫与丽莎在晚上幽会那一段,孩

歌剧赏析

赏析课程中歌剧的欣赏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常常有人说,外国歌剧实在是太难欣赏了:歌唱家们一个劲儿地卖力气地唱,听者却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除了其中有几首常见的咏叹调还能听出“好听”来,其他的简直就忍受不下去。的确,在不知道台上演员表现什么、为什么而歌唱的情况下,来听一整部歌剧,是会产生苦恼的。这很正常。试想一下,我们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而又不作任何讲解,他也会大感困惑的。最多,他能感受到京剧的味道挺新鲜,演员扮相挺漂亮,动作挺有趣,再往后看,就坚持不了多一会儿了——这和我们听西欧歌剧时的情景是一样的。那怎么办呢?面对困惑的、但十分渴望能听懂歌剧、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 并领略其中奥妙的大学生们。我想给予一下几点建议——下面我会从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歌剧的要素,来浅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歌剧,从而来提高我们歌剧欣赏的水平,通过欣赏歌剧,来启迪和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作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欣赏歌剧首先应该在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要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歌剧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这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它如同诗歌、戏剧、音乐那样在实践中开展;又如同绘画、雕塑、建筑、舞蹈以及戏剧那样在空间构建;它即像戏剧、舞蹈那样,以语言或人体形态作为传递信息媒介,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现思绪心态的手段。简单地说,歌剧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演的戏剧,通常配有连续不断地音乐。歌剧是最激动人心、最投入的,通常也是最壮观的艺术形式。它把歌曲、戏剧、舞蹈、舞美设计等所有了不起的技艺融为一体。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电影、戏剧、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歌剧的要素 歌剧中显而易见的要素:独唱演员、合唱队、导演、指挥、乐队、芭蕾。 歌唱演员是歌剧里的明星。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为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可替代。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曲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激荡着听众的美感。 舞台导演。导演负责一台演出的各项舞台要素:制定演出的总体风格,排演舞台动作,和与

音乐剧的鉴赏与认识

论音乐鉴赏对我的启发 ——浅谈对音乐剧的认识 关键字:音乐剧、华语音乐剧、音乐剧从业者、音乐、舞蹈、戏剧 音乐剧是一门“整合”的表演艺术——通过整合“歌”、“舞”、“剧”三个核心元素,便可进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总体剧场”美学的意境。诞生仅约一百年的音乐剧由于没有过重的传统包袱,在商业挂帅的经营方针以及折衷主义式的创作导向影响下,创作者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为人类贡献出一大批最能迎合当代品味、最能引领未来潮流的音乐剧作品。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作曲家为音乐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在充分理解剧情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来展现剧中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他的笔下,音乐成了无声的语言,可以通过如泣如诉的乐音诉说剧中人的心情。优美的音乐是一部剧作吸引观众的最有力的工具,琅琅上口的旋律始终是一部剧作卖座的最好的招牌。 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石,剧作家为音乐剧创作了抒情的蓝本。剧作家往往根据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创意,结合现实生活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主题进行剧本的创作。剧本是剧作的载体,好的剧本除了完成介绍剧情、渲染气氛的基本任务之外,还可以起到强化戏剧冲突,加强剧作感染力的效果。正是戏剧部分中那完美的框架和线索、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才使得音乐剧作品能够真正地走入大众的心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蹈是音乐剧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设计师为音乐剧的舞台创造了流动的美感。舞蹈设计师的存在使得音乐剧可以使用除了音乐之外的另外一种方式——舞蹈来表达剧中人强烈的情绪。舞蹈为音乐剧的舞台带来了流动的雕塑,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剧本和音乐所无法承载的情感和思想,这一点已经在许多经典的音乐剧中得到了证明。 音乐剧其实对我们并不陌生,早在《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猫》这几部音乐剧巔峰之作登陆中国之前,很多观众十分喜爱的电影《音乐之声》、《绿野仙踪》、《国王与我》都是脍炙人口的音乐剧作品。每天,全世界各地都有几十部音乐剧在舞台上上映,不少经典剧目一演就是数千场,对于暂时没有条件亲临海外目睹盛事的中国观众来说,不妨先从DVD上领略一番这些剧目的风采。 从音乐剧艺术登上中国舞台至今,不觉已经20余年过去。此间,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作品。例如:《雪狼湖》、《金沙》、《电影之歌》、《花木兰》、《白莲》等。但是,一些人对于音乐剧特征和规律的了解、研究、掌握、驾驭及其呈现功夫,有的原地踏步,有的还在圈外打转。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从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上进行严肃的反思。

歌剧之夜——中外歌剧赏析教案

歌剧之夜 -----中外歌剧赏析 教学背景及构想: 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音乐的,平时接触歌剧也不多。对于欣赏歌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学生普遍认为歌剧太古典也太深奥,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的艺术。这种局面的出现给“音乐鉴赏”中歌剧这一块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尽量的结合作品。导入从经典的音乐结合故事入手,让学生能从音乐中感到亲近与轻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歌剧艺术。 教材分析: 《歌剧之夜》是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可能没大接触过歌剧,特别是外国歌剧。由于歌剧起源于外国,而且外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剧,给学生观看与学习的价值非常的高。教材中既有中国歌剧也有外国歌剧,我这节课就中外歌剧做个简单的学习欣赏和介绍,由浅入深地进入到歌剧的艺术领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外歌剧的起源、定义; 了解中外歌剧的演唱形式及分类;基本技能:通过歌剧艺术的学习,能认识中外歌剧艺术,能基本掌握《北风吹》《扎红头绳》唱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图兰朵》两段片段《今夜无人入睡》《猜谜》,初步认识歌剧;通过分析、探究等方法了解歌剧的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歌剧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对歌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歌剧的定义、演唱形式、中外歌剧作品的赏析。 2、学唱《扎红头绳》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理解主动参与表现歌剧音乐。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法、参与体验法、教唱法等。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1、欣赏歌剧《图兰朵》之《今夜无人入睡》导入:并提问:它属于什么艺术?(答:歌剧) 讲解歌剧起源导出主题 [设计意图]:选择了与中国息息相关的题材,让同学们更容易接近西洋歌剧。 2、学生说出自己意向中的歌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的形式不给学生条条框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参与其中,不仅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其学习歌剧、喜爱歌剧,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教师总结 3、播放《图兰朵》《猜谜》简介歌剧《图兰朵》故事情节 4、欣赏《图兰朵》片段《猜谜》 问题:视频中你都听到了哪些演唱形式?用了哪种演唱方法?包含了哪些艺术种类? 找几名同学总结歌剧定义后教师总结: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拓展:你还知道那些外国歌剧?

音乐剧鉴赏

对音乐剧的一些认识 摘要:通过这半学期对音乐剧的欣赏与学习,使我深深地得喜欢上了一 种新的艺术形式,一种集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相结合的戏剧表演——音乐剧又称歌舞剧。不仅有音乐而且其生动的故事情节,给人以新的听觉享受和视觉感动因此我的娱乐生活又有了新的乐趣。 关键词:音乐剧欣赏音乐感动 论文正文:因为之前对音乐剧的接触不多,因此对这种艺术形式不太了 解,通过这半学期的学习,以及对多部音乐剧的欣赏,让我对音乐剧有了初步的认识。 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这其中音乐在音乐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剧在实现艺术“时尚化”的同时努力实现着时尚“艺术化”。音乐剧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20世纪的一种开放、乐观、幽默的人格类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人生、尤其对当代青年的性格陶冶、生活时尚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音乐剧艺术在百余年的发展途程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举世闻名的剧作大师、作曲大师、舞蹈创作大师、表演艺术大师、舞美设计大师和制作大师,作为有着悠久、丰厚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国度,我们不能固定“程式化”的表演传统,我们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把握中若柑与时俱进”,我们就不仅能融入时尚而且能创造时尚。 在这半学期中我们欣赏了《艾薇塔》、《猫》、《红磨坊》、《妈妈咪呀》、《窈窕淑女》等。这几部音乐剧都带给我了不一样的感受,音乐剧《艾薇塔》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辛酸曲折、辉煌传奇的一生。从穷裁缝的私生女到15岁的舞女,从高级交际花到总统夫人,艾薇塔33载的短暂一生记录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而在我看来,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伊娃和胡安·贝隆,是相互成就了彼此。这部音乐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为这位出类的女人所震惊,被她的勇气所震惊。而《猫》剧中一曲《回忆》(Memory),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猫》中的舞蹈和音乐也相当突出。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让使尽情的融入了《猫》中,感受着其中的华丽色彩······从欣赏的这几部音乐剧中,使我最感动得还是《红磨坊》中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音乐,给我来了一次有力心的荡涤。影片的场景,服装,人物形象都是很舞台化的,场景以巴黎铁塔,红磨坊夜总会,作家的旅馆为主要布景,说是布景,因为看上去就是这个感觉。影片最出彩的当然是歌舞,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停歇的歌舞,节奏澎湃,串起一场又一场的高潮。 如果要选择一个词来形容这部影片,我想我选择的词会是“精彩”。的确,

歌剧欣赏对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的作用7

歌剧欣赏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姓名:周金方 学号:20100380328 以前对歌剧的了解不多,甚至可以说大学之前很少看歌剧。如果非要说接触过,也只是看过一些歌剧剧本,比如一些中国本土创作的:《小二黑结婚》、《白毛女》、《花木兰》、《窦娥冤》,也看过一些外国的名著,不过更是寥寥可数了。今年选修课觉得自己对歌剧还是有点天赋选了中外歌剧欣赏这门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歌剧有了一些方面的认识与了解,认识到歌剧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也有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的作用。以下是我对歌剧的了解: 1、歌剧产生及其发展 歌剧是一种由诗歌、音乐、戏剧表演、舞蹈等多种独立艺术综合而成舞台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旺盛的生命力征服了几个世纪的观众,在文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推崇,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历史渊源之深,都是其它音乐体裁所无法比拟的,它被视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稀世珍宝。凡举一个时代在政治、文化、社会风尚上的巨大变化,总会在这个时代的歌剧艺术中清楚的表现出来,瓦格纳与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出生在同一时代,同是伟大的音乐家,又是伟大的戏剧家,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又决定了他们在歌剧创作风格上的差异性。尽管如此,歌剧作为一种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应当有所革新,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歌剧最早起源于意大利, 17、18世纪的意大利,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霸权开始衰落,;教会的内部日益趋向世俗化;教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世界观上倾向于人文主义,积极支持艺术工作,一些音乐家本人身就是神职人员。音乐逐步脱离了宗教的束缚,独立性的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涌现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文主义艺术理想发展的要求,一种将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手法和世俗音乐融合的新的声乐体裁—

看音乐剧《猫》的心得体会

看音乐剧《猫》的心得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和猫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对猫的生活习性也有不少的了解,都会觉得猫是一种完美的动物;大自然把它安排得十全十美:猫长得好看、恪尽职守、独立生活、不依赖主人,贡献的多,索取的少。所有的猫都有天生高贵的特征。家猫的族系以拥有地球上最诡秘、最敏锐、最危险、最漂亮而且最勇敢的哺乳类动物而自豪。猫很温顺,却略带昔日野性、独立不羁的味道。 猫具有肉食动物那种昼伏夜出的习性,很多活动(如捕鼠)常常是在夜间进行。猫每天最活跃的时刻是在黎明或傍晚,而每天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睡觉时间都在懒洋洋地休息或睡觉。因此猫给我们的印象也有懒。猫有着异常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使它们天生成为具有追捕和躲藏本领的肉食动物。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讯速地恢复足够的博击力量。而猫的眼睛是动物界最特别的,特别精灵,有神,显得猫很有灵性,猫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会看穿人的心思一样,所以心理有鬼的人就会害怕。因此它是天生的捕猎能手。 虽然经常看过模特在舞台上走猫步,却没有涉及过像《猫》这样的音乐剧,通过本次课程我对猫的理解加深了一个层次,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是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该剧于1981年5月11日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首演,2002年5月11日落幕,前后历时21年。1983年,《猫》荣获最佳音乐剧奖等七项托尼奖。《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猫》的舞台设计是极为精彩。它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我们从屏幕上看的舞台背景是那么的令人感觉新奇和震撼。 子夜的舞会使猫疯狂,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各种各样的性格各异的猫开始登场,每只猫的装扮都不同,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猫皮”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魅力猫,它的形象引发我们无限的触动,我们可以从它的角色折射出人生也何尝不一样呢!“魅力猫”身上的灰土掩盖了她的本来毛色,从她的头发和脸庞来看,她的皮毛大概是灰色与黑色相间。与其他猫相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她长发披肩,身上穿着黑色晚礼服短裙和灰色皮衣,脚上甚至穿了一双高跟鞋。“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里最美丽的母猫。可是后来她厌倦了猫群的生活。离开了猫就去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外面的世界显然并没有令“魅力猫”更快乐、当她再次回到猫族的时候。“魅力猫”已经变成了一只蓬头垢面,苍老丑陋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歌剧认识

歌剧之魅影 ——浅谈的歌剧的认识如果说西欧音乐的夜空中的繁星,美丽而深沉。那么歌剧就是其中最灿烂的明珠。在学完本学期的西欧音乐与文化课程后,我对歌剧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以前的复杂难懂难听的音乐剧,而是富有内涵与情节,唱法难度极高的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影。 博大精深的歌剧艺术真正的了解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音乐氛围,我只能单纯的作为一个喜爱者来谈一谈认识。 首先,歌剧是什么样子的,大多数人觉得歌剧难懂,不懂在唱些什么,也不知道歌剧的起源,歌剧是什么。歌剧其实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与我们所熟知的喜剧有很大相似,都是需要演员,背景,道具服装,来共同演一个故事。但是差别也是有的,歌剧,唱歌,在声音,及音色,音调方面对演员有很高的要求,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是很多样化的。 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初级的了解者来说,抛开历史背景,歌剧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跌宕起伏的剧情了,尤其是我看过得一些感人至深的歌剧:《茶花女》,《卡门》,《奥赛罗》,《蝴蝶夫人》等等,都是以悲剧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茶花女》和《歌剧魅影》,《茶花女》剧情描述了名妓薇奥莱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薇奥莱塔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而当众羞辱她,患有肺病的薇奥莱塔终于承受不了这一致命的打击而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不得不佩服薇奥莱塔的伟大,她虽然是妓女出身,但是却十分坚贞,为了爱情,可以放弃好的生活,也可以为了爱人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但是阿尔弗莱德却误解了她,薇奥莱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信任,而且被最爱的人当众羞辱,疾病也时时刻刻折磨着她,终于,当阿尔弗雷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的时候,薇奥莱塔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她一直坚持这为爱情勇敢的活着,无私的奉献,所以,在我看来,薇奥莱塔的死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抗争,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而且,爱情不仅仅是占有,更重要的是奉献。最后薇奥莱塔的死与她伟大的爱形成鲜明的对比,感人肺腑。我们无法不赞叹薇奥莱塔的勇敢抗争和对爱情的捍卫。《歌剧魅影》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偏向魅影,他的阴郁,他的愤怒,他的一无所有,他如此敏感而强烈的灵魂都让人觉得应该有一样东西去弥补他的残缺。有人说to love is to put oneself at the mercy of another person或许真是如此,如果那个人也爱你,你的世界就顿时成为天堂,而如果他不爱你,你就只能接受这一事实,再怎样反抗都无济于事。我一直恍惚觉得爱丽丝汀是爱过魅影的,不然在他们演出《Don Juan Triumphant》的时候,魅影深情地唱着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 她的眼神为何那样投入沉醉。而在50年之后,年老的劳尔会亲自把幽灵的音乐盒送至她的墓前,那么她一定是想念他的,她也一定担心过他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如何活下去。她对他的感情只能掩藏于心,化成一种牵挂,萦绕在日久天长的生命岁月里。久难忘的是他们三人在地下迷宫里对抗,魅影胁迫了劳尔,扬言如果得不到爱丽丝汀的爱便要将他杀死。这样的威胁使克里斯汀感到愤恨无望,她告诉幽灵自己不会爱他,却用狠狠地吻回应他的威胁。这个pitiful creature of darkness在生平第一次被人亲吻之后竟长时间痛苦无声地哭泣。所有的仇恨,渴求,孤独,恐惧在亲吻之下化为乌影,心里郁结的黑暗和痛苦在一点点温情的安慰下就泛滥如潮,他控制不了这强烈的情绪,于是只能哭泣,在哭泣中释放生之痛苦,

浅谈我对交响乐的认识

浅谈我对交响乐的认识 摘要:交响乐,是音乐创作中最富有戏剧性、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它和其他音 乐作品一样,都是反应生活的一种艺术语言。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我们越是善于想像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总之一句话,音乐是听的,不是说的。交响乐只要多听,大胆发挥你的想像,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交响乐交响曲发展史欣赏 正文:说到交响乐,人们就会想起在那金色的演出大厅里,那庞大的演出乐队在 煽情的演出的情景,令人神醉.本学期我们欣赏了解了很多世界著名交响乐.很多人认为他们所演奏的就是交响乐,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自从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才知道那种看法是有缺陷的.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它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原来指的是一般多声部的管弦乐作品,这种观念大约延续到十八世纪。自从海顿为古典交响乐奠定基础,交响乐就不再是泛指管弦乐的普通名词,而是专指具有特定结构的管弦乐的专门名词。也就是说交响乐一般被认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应该是管弦乐合奏;第二,它应该有特定结构,也就是用奏鸣曲式结构或者用奏鸣套曲结构写成的。所谓奏鸣套曲就是由几个乐章构成的套曲,其中至少有一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尽管事物仍在发展变化之中,不过目前一般来说,人们所习惯用的仍是上述这种相对稳定的交响乐概念--用奏鸣套曲结构写成的管弦乐合奏被称为交响曲。由独奏和管弦乐队合奏构成的协奏曲以及用奏鸣曲结构写成的交响组曲,因为也具备管弦乐合奏与奏鸣套曲两个条件,所以也属于交响乐的范围。单乐章的管弦乐合奏如果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则分别情况被称为交响序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童话等。至于为独奏乐器写的奏鸣套曲叫奏鸣曲,而不叫交响乐。 那么交响乐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有关资料,原来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後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後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