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湿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湿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湿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湿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湿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温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04例静脉输入可达龙致静脉炎患者分成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实验组采用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温敷患处皮肤,每4h更换1次;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数患处皮肤,每4h更换1次,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疼痛缓解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疼痛缓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温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可达龙;静脉炎;静炎消合剂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900)11-0055-02 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延迟心肌复极,延长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而起治疗作用,其抗心律失常谱广,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低,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伴潜在恶性和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常用5%葡萄糖20ml+可达龙150mg静脉推注20mon及5%葡萄糖50ml+右达龙150mg~300mg,以0.5~1mg·min-1浓度静脉泵入,维持72h,具有疗程效好、副作用小、毒性低等优点。但可达龙易引起静脉炎,沿静脉走向及其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伴)沿穿刺静脉近端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与其它静脉炎相比,可达龙所致的静脉炎以疼痛明显为主要特征,严重的使患者疼痛难忍,影响其治疗和休息。常规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但起效慢,疗效一般,局部湿敷特别是冬天,药物易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不易紧贴皮肤,而影响其药液吸收。为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法,本科自2008年1月开始采用中药静炎消合剂冷敷治疗可达龙所致静脉炎,并与硫酸镁湿敷方法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5月本院内科ICU经外周静脉输入可龙发生静脉炎的住院患者共104例。其中男60例,女4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2岁。用药最短者30min,最长者72h。用简单随机数字表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

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2组患者在静脉炎分级、平均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炎分级判定标准参照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液治疗护理初中标准》[1],将静脉炎分为0~4级。0级:没有症状;1组:输液部位有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2.5cm)有脓液流出。纳入标准:1~3级静脉炎的病例。排除标准:4级静脉炎及昏迷、感觉障碍、死亡等。

1.3 方法实验组用生理盐水清洗病变部位,用静炎消合剂(静炎消合剂由大黄、桅子、白芍、甘草、丹参、忍冬藤等组成,由本院制剂室生产,放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浸湿无菌纱布至不滴药液为度,外敷患处,超过红肿边缘2cm,用保鲜膜包裹,每4h更换1次,抬高输液外渗肢体(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不抬高肢体),患肢减少活动。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清洗局部红肿部位后,用50%硫酸镁浸湿无菌纱布,外敷患处,超过红肿边缘2cm,用保鲜膜包裹,每4h更换1次,抬高输液外渗肢体(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不抬高肢体),患肢减少活动。

1.4 评价指标

1.4.1 治疗效果判定显效:24h内红肿消退,疼痛减轻或基本消失,皮肤皱纹出现;有效:48h内红肿清退,疼痛减轻或基本消失,皮肤皱纹出现;无效:48h后红肿痛症无明显改善[2]。

1.4.2 疼痛缓解程度治疗48h后的缓解程度分为4级:即完全缓解(CR),完全无疼痛;明显缓解(PR):疼痛明显减轻,或虽有疼痛但不影响睡眠和正常生活;轻度缓解(MR):疼痛减轻,但仍有明显疼痛,影响睡眠;无效(NR):治疗后疼痛无变化[3]。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p<0.01。

2.2 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3.1 临床上常用的可达龙针剂,其PH值偏酸,故意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当可达龙从外周静脉泵入时,常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沿穿刺静脉近端呈红色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出现远端的脓肿坏死,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影响其休息和睡眠。

3.2 对于静脉炎的病机,中医理论认为在于血瘀气滞。输液过程穿刺损伤局部脉络,使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不畅,凝聚肌肤,津液输布受阻,引起肿胀;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4]。中药静炎消合剂是由大黄、桅子、白芍、甘草、丹参、姜黄、忍冬藤等中药组成,针对可达龙所致的静脉炎以疼痛明显为主要特征,以大黄、桅子稍大血祛痛;白芍、甘草平肝缓急止痛;忍冬藤清热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行气、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效。据报道[5],冷敷可以抑制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肿胀,疼痛及痉挛,同时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损伤组织的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4 小结

本研采用静炎消合剂冷湿敷治疗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常规硫酸镁湿敷方法,特别是有利于缓解疼痛,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且操作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

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欢霞,三黄软膏防治凯时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7,16(8):543.

2 魏艳,王月平,金黄散与硫酸镁外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比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62.

3 时秀华,中药酊剂治疗化疗性浅静脉炎并提高疼痛阈值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1483.

4 乔雨晨,常虹,中草药治疗静脉炎的研究时展[J],护理研究,2007,21(9):2365.

5 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7~159

静脉炎药方

血栓性静脉炎偏方-股肿汤 药物组成当归12g 泽泻12g 丹参15g 白茅根15g 牛膝15g 血竭5g 川芎l0g 黄柏l0g 苍术10g 丹皮l0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 加减变化:病程后期加生黄芪、党参、茯苓、三棱、莪术、泽兰、地龙,去黄柏、苍术、木通;神疲少气懒言,舌苔薄白,脉沉缓者,加桑寄生、菟丝子、续断;肢体麻木怯冷者,加干姜、附子、桂枝、全蝎、蜈蚣。还可配合①外涂酊剂: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忍冬藤、丹参等份,加入15%酒精溶液浸泡后涂擦患肢,每日涂2次。②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周为一个观察疗程。③燥湿止痒洗方:用于患肢出现营养障碍或发生瘀滞性皮炎或继发感染,药用苦参、白鲜皮、马齿苋各30g,黄柏、苍术、乌梢蛇各15g,徐长卿、土槿皮各12g,红花10g,水煎熏洗患肢,每日2~3次。适应病证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 病案举隅章某,男,50岁。因高处坠落致右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耻骨联合分离1小时人院。即行急诊清创内固定,同时作左股骨踝上骨牵行术。2周后拔除牵行钢针,翌日出现左小腿及膝上方肿胀,皮温增高,逐渐加重并向上蔓延,伴发热。体检时左腹股沟处触及条索状物并有压痛,考虑为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予静脉造影后证实。先予20%甘露醇250 ml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2次,治疗1周后肿痛未见减退。诊见舌苔黄腻,脉濡数。改用上述中药内服、外洗,并以丹参注射液静滴,2天后肿胀开始减退,至第10天肿胀基本退尽,皮温趋正常,无压痛。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血栓消失。 评按血栓性深静脉炎中医谓之“股肿”,系因久卧、外伤、手术等因致气血不畅,脉络痹阻,水津四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蕴而化热,早期宜清热化湿、散瘀通络。方中当归、月参、血竭、川芎活血祛瘀止痛;黄柏、苍术、白茅根、泽泻清热利湿解毒;丹皮凉血活血;牛膝通达气血,引药下行。若瘀滞日久,久病必虚,故病程后期加用益气通阳之品以扶正祛邪,增强活血利水之力。外用中药有活血散结止痛之功,可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达到改善症状、消退肿胀的目的。丹参注射液静滴,可改善血流高凝状态,有祛瘀溶栓之效。 血栓性静脉炎偏方-化瘀利湿汤

静脉炎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治疗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析: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临床表现: 浅静脉炎: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静脉炎 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治病原因: 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病理变化: 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造成静脉炎的危险因子包括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静脉炎小腿血管 2 、操作技术不良3.、不适当的穿刺部位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5.固定方法不当6.输液的浓度的酸、硷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7.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发炎。8.,渗透压9,输液快慢静脉炎检查化验 深静脉血栓形成各种诊断诊断复发一般较差不困难继续,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技术方法: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超声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好转见到结论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经验,并观察得呼静脉炎 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领导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个月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服务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 GAGGAGAGGAFFFFAFAF

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 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 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GAGGAGAGGAFFFFAFAF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8-10-09T14:16:45.0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杨瑞曦 [导读]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济宁市泗水县济河街道卫生院山东济宁 2732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发生的30例静脉炎患者,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硫酸镁湿敷,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药湿敷,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同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中药外敷;静脉炎;疗效;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174-02 以往临床上通常会采用50%硫酸镁湿敷、理疗与热敷等方式对静脉炎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其治疗效果还有待提高[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在中药外敷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发生的30例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平均年龄(42.21±10.26)岁,包括9例男患者,6例女患者。对照组15例,平均年龄(42.52±10.39)岁,包括10例男患者,5例女患者。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硫酸镁湿敷):采用10~20ml25%的硫酸镁将2~3层无菌纱布浸湿,将其敷贴在静脉炎处,敷贴面积以超过静脉炎范围最合适,并且在纱布外采用保鲜膜包裹,采用纱布将其固定好,4~6小时之后对其进行撤换,每天对其进行1~2次治疗。观察组(中药外敷):中药基础药方为:附片30g,葛根30g,红花2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牛膝40g,黄芪40g,忍冬花40g,丹参40g。将以上所有药物加水煎煮20~30分钟,取药汁将敷布浸湿,在局部进行湿敷,将温度控制在38~40摄氏度之间,每隔3~5分钟对纱布进行一次更换,将每次湿敷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每天对其进行4次治疗。 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2天治疗,然后再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 两组患者均要接受相同的护理干预:(1)静脉输液时,不合理处理药物外渗,便很容易引发局部疼痛、肿胀现象出现,如果没有及时将其发现,还会容易引发周围组织坏死,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进行清创、植皮操作,将患者的痛苦显著增加,促使各种医疗纠纷纷至沓来。为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认真、细致,最大程度上将护理操作的技术水平提高,将药物外渗发生率显著降低。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主诉进行认真倾听,对病室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工作,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出现,便要及时对其进行妥善处理,最大程度上将患者的痛苦减轻。(2)对静脉炎进行处理时,医护人员要想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湿敷的方法与有效性,并且要告知其预期效果,最大程度上获取其配合;在敷贴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局部皮肤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4~6小时将敷料撤除之后,要采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了解局部是否有水疱、皮疹等异常现象出现,如果发现有异常现象出现,便要及时与医生进行联系,对其进行合理处理;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痛、热、红、肿、渗血以及渗液等现象出现,一旦发现敷贴破损或者潮湿,便要及时对其进行更换。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定:静脉炎相关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更加严重为无效;红、肿、痛等症状在很大程度上消退,血管变软,有轻微压痛感出现为有效;红、肿、痛等症状完全消退,血管变软,弹性恢复,没有压痛感出现为显效。显效、有效率之和为临床总有效率。(2)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包括心理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以及生理功能八个维度。采用李克累加法对八个维度的转换分数进行计算,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和分数高低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静脉堵塞的治疗方法

静脉堵塞的治疗方法 1、抗凝血药 尽管近20多年来的某些研究对vonMichel(1878)提出的血栓说 持有异议。但抗凝血药物仍为本病治疗的首选药。 (1)纤维蛋白溶解酶:此类制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纤维蛋白 溶酶。蛇毒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无抗原性。使用前不必作过敏试验。毒副作用较小。故最常用。 尿激酶(urokinase):能直接激活血浆及血浆块中的纤维蛋白溶 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提高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从而使血 栓溶解。常用剂量为1万Iu。加入低分子右旋糖苷250~500ml内 静脉滴注或加入生理盐水20ml内静脉注射。一日1次。10~15次 为一疗程。亦可以100~150Iu溶于0.5~1ml生理盐水内作球后注射。一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抗血小板凝集剂:常用的该类制剂有乙酰水杨酸肠溶片及潘 生丁。前者可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凝集和释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ADP)。有比较持久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一日1次。 饭后服50~75mg。后者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从而减少其聚集。每次口服25~50mg。一日3次。 (3)肝素。双香豆素等亦有抗凝血作用。现已少用。 2、中医治疗 (1)可用丹参、毛冬青、当归注射液1~2毫升球后注射,每2日 1次。 (2)病至中、后期,可选用以上注射液做电离子导入,每日1次。 (3)可用丹参注射液2毫升或葛根素注射液2毫升双侧肝俞穴位 注射。

(4)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针刺疗法 常用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瞳子髎、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每次局部远端各取2穴,中刺激,不留针。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 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 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 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 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 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 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1、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此类静脉炎是由静脉注射引起的。多 发生于四肢,所注射的药物多有刺激性或浓度过高,有某些抗生素 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某些抗癌药物对静脉,内膜均有刺激性, 加上用药时间较长或静脉较细,或一处静脉反复穿刺等引起。 2、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下肢曲张的静脉内,因血液淤滞,加上局部皮肤营养不良,屏障作用减弱,易致细菌侵入,或因 局部外伤而引起曲张静脉出现炎症反应。由于曲张静脉的存在,静

土豆片外敷在静脉炎治疗中疗效显著

土豆片外敷在静脉炎治疗中疗效显著 刘同云 【关键词】土豆片外敷静脉炎 我科自2013年1月份以来,先后碰到过共10例不同程度静脉炎患者,有部分患者因留置静脉针时间过长而局部形成硬结。我科采用土豆片外敷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份以来10例不同程度静脉炎的患者,其中已形成硬结者4例,静脉药物外渗致局部肿胀1例,提前应用外敷预防或减少硬结发生者5例。 1.2 方法:选新鲜土豆,用清水洗净,去皮,然后将土豆切片,每片约0.5~1cm厚,根据硬结大小贴在硬结上,贴敷面积略大于硬结,静脉外渗者将土豆片贴在大于局部渗出部位,敷上保鲜膜并妥善固定,当土豆片没有水份已变色时应再重新更换。贴敷在静脉外渗致肿胀部位,贴敷面积大于局部渗出部位,敷上保鲜膜并妥善固定,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即可减轻肿胀,并有效去除疼痛。如果土豆切不均匀或者不好附着于皮肤,还可以将土豆捣碎,制成土豆泥,在肿胀的部位均匀地涂抹一层,也能发挥土豆消肿的作用。这种办法不仅适合输液后发生水肿的病人,还适合骨折后肢体肿胀的病人。当土豆片没有水份已变色时应再重新更换。对注射部位未形成硬结的患者,提前采用外敷土豆片后减少硬结发生。 1.3 治疗效果:对4例局部形成硬结的患者,采用土豆片外敷,

全部患者局部硬结变软缩小直至消失,一般1~3d见效。1例静脉外渗致肿胀者,外敷土豆片4~12h,水肿消退直至消失,效果非常明显。对5例预防硬结发生者均未形成硬结。患者普遍反应感觉清凉、疼痛感逐渐消失,效果显著。 2 护理 2.1 外敷期间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变化,询问病人感觉,查看土豆片有无脱落、是否需要更换,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 避免外敷于刚刚注射的针孔处,以免与注射药物渗出发生化学反应,对于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3 讨论 土豆属于薯类食物,含有大量淀粉,各种盐类及龙葵素,有解痛、减少渗出作用,局部外敷可消肿止痛。由于土豆有胆甾烷衍生物茄碱及龙葵碱,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强血液流通的作用,并有渗压及抗真菌的作用,可在短时间内使水肿消退或消失;另外由于土豆内含丰富的维生素B2,参与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的侵害,用切薄的土豆片外敷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土豆外敷无任何不良反应,而且经济实用,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无任何痛苦,可在家庭及临床广泛利用。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一)判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 I度:局部组织疼痛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炎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二)静脉炎的分类及处理 1.化学性静脉炎 (1)发病原因:由于刺激性及毒性药物、P H值及渗透压超过正常值、稀释不充分、微粒和导管尖端位置所致。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组织炎。进一步照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2)临床表现:发炎的血管变硬,呈条索状,有疼痛感,血流受阻。 (3)预防措施 1)提高专业技术: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须经专业训练,掌握各个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够运用系统化循环管理,预防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化疗前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为避免操作中发生机械损伤,静脉穿刺尽量确保一次成功。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穿刺后要正确固定输液针,避免其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2)合理选择血管:①输液部位的选择:任何情况下应避开手背侧、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的近端(未手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下组织的部位。②正确选择输液器具:若静脉条件不佳。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 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者,应考虑采取皮下贮液器或深静脉留置管,PICC亦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3)控制微粒输入: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室尽可能采用空气净化技术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污染。据研究报道,应用精细输液过滤器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能有效地阻止微粒进入人体。 4)正确的给药方法: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给药的方法、浓度、速度,并做到现配现用。正确的给药方法为:①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血管内、无渗漏后方可注入化学药,不能用带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或拔出;②联合用药时,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原则上应先注入非发疱剂,如均为发疱性药物,应先注入低浓度的,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③若将止吐药加入茂菲滴壶时应在输注非化疗药时给入;④化疗药物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需3分钟,或者以5ml/min的速度注入,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损害。 5)护患配合: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其恐惧感。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既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又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6)药物预防静脉炎 A.静脉用药:静脉输注25%硫酸镁可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普鲁卡因5~10ml加入地塞米松静脉推注,输完化疗药物后用生理盐水250ml快速灌注。 B.药物外敷: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将33%硫酸镁纱布沿静脉走行湿敷在注射的静脉上至化疗液体全部滴完,拔针后1~2分钟停止湿敷。 C.贴剂的应用:在化疗前将硝酸甘油贴剂贴于穿刺点,对化疗所致静脉炎起到预防作用。

脉管炎中医治疗方法

脉管炎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在最后面)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通,“沍hu”。),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 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静脉炎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 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中药外敷法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进展

静脉输液既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输液性静脉炎则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静脉输液的患者中近8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输液性静脉炎[1]。输液性静脉炎多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2]。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血管走向发红、发热、肿胀、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轻者引起静脉周围红、肿、热、痛,重者可导致静脉发生硬结或条索状改变,造成功能障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治疗。 1静脉炎的发生机制 引发静脉炎的易感因素可以分为药物性因素和非药物性因素两大类。药物性因素引起静脉炎主要受药物自身的不良反应、药物的酸碱度及药物的渗透压等的影响。非药物因素引起的静脉炎主要与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静脉输液的部位,输液时所在的场所,静脉输液的速度、时间,静脉输入液的温度以及穿刺针的型号与材料,同一部位穿刺的频率等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3-4],输液性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淤阻滞,“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受阻导致胀痛;淤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发生机理是气血瘀滞,热毒凝滞于血脉,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素问·痹记》有“痹在于脉则血凝不流,血瘀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千金备急要方》有“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等。 2中药外敷法治疗静脉炎 静脉炎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静脉炎的防治一直备受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多年来,众多护理人员就如何防治静脉炎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中医外治法被广为应用,现将近年来的一些中医药外治法治疗静脉炎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2.1单味中药外敷法单味中药外敷采用单一中药在静脉炎局部进行外敷,用药过程及操作相对简单,在临床及日常生活中容易应用。王素梅和白艳凌[5]采用新鲜马铃薯洗净切成厚0.1~0.2cm 薄片覆盖患处,具有消炎、止痛、消肿的功效。毛彩杰和高素丽[6]取鲜芦荟去皮,将芦荟汁滴在病变局部,用消毒压舌板沿血管走向轻轻刮匀。如皮肤有溃破者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芦荟汁直接滴于破损处,覆盖凡士林纱布块,每天2次。张青云[7]将100g金果榄切成薄片浸泡于75%乙醇500ml中,7d后去渣即成金果榄酒,将纱布敷料浸泡于其中密封备用。取金果榄酒纱布敷料(4层)敷于病变部位,每次15~30min,每日外敷2~3次,具有很好的防治静脉炎的效果。史祥平等[8]报道将食用干海带用清水浸泡20min 后洗净,静脉穿刺针眼处用0.5%聚维酮碘消毒并用无菌输液贴保护,再按照静脉炎范围选择大小适中的海带覆盖,海带上面用保鲜膜覆盖防止水分丢失和污染,治疗1~3d,总有效率100%,显效率9 3.3%。 中药外敷法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邢立辉,顾海鸥综述,杨月审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提要】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大,严重影响了临床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治成为提高疾病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而其中中药外治法更是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常用手段。 【关键字】静脉炎;输注,静脉内;中药外敷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4-0564-02中图法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项目(ZHY10-Z34)。

探究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效果

探究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效果目的:探讨对中药外敷医治肿瘤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 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而致病的静脉炎患者5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参照组,各25例;前者接受中药外敷治疗,后者给予硫酸镁敷用,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48 h、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V A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显著,可改善疼痛程度,能在临床大力推行。 标签:中药外治;药物性静脉炎;化疗;肿瘤 在临床中,药物性静脉炎属于静脉注射中患病率较高的不良反应,特别使用刺激性及高渗性的药物极易提高静脉炎发生的可能性。药物性静脉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受累静脉走向红肿,压痛及灼热等;情况不乐观者则体现在静脉弹性逐渐减退,管腔由粗变细,可变化成条索状类[1]。化疗药物与普通药物不同,前者在于具有特殊的细胞毒性和高渗性、刺激性等特点,故其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后者,若治疗不及时,则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本次特展开对因肿瘤化疗而导致的药物性静脉炎患者实施中药外敷治疗,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条件 1.1.1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因肿瘤实施静脉化疗而导致静脉炎病。(2)全部患者于治疗前2周均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3)全部患者均签署同意书。(4)全部患者均与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拟定的护理相关标准相吻合,可将静脉炎分级:①患者在穿刺点处出现疼痛情况,发红或者肿痛,静脉没有条索样变化,未碰到硬结部位为Ⅰ级;②穿刺部位较疼痛,发红或发肿,静脉条索发生变化,未触到硬结记为Ⅱ级;③穿刺位置出现疼痛,发红或者肿痛,静脉条索状改变,能感触到硬结记为Ⅲ级[2]。 1.1.2 排除标准(1)因其他疾病而导致静脉炎患者;(2)患有语言障碍者;(3)患有精神病者。 1.2 一般资料 全组50例肿瘤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前来治疗的患者,其由于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治疗而患静脉炎;此试验分组遵照数字表法,可分试验组和参照组,各25例。试验组患者年龄56~83岁,平均(68.13±7.15)岁;男20例,女5例;其中,静脉炎Ⅰ级患者12例,Ⅱ级患者7例,Ⅲ级患者6例。参照组年龄55~82岁,平均(67.03±9.05)岁;男19例,女6例;静脉炎Ⅰ级患者12例,Ⅱ级患者8例,Ⅲ级患者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静脉炎

静脉炎

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的静脉炎案例分析 作者:巨姣春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 摘要:去甲万古霉素为临床上治疗MARS 的首选药物,该药物说明书中明确指出“本品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不可肌肉注射,也不宜静脉推注。静脉滴注时,药液外漏,可引起剧痛和组织坏死,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而静脉炎已成为静脉输液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静脉输液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现将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发静脉炎的案例进行如下分析,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做到以防为先。 关键词: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炎预防静脉输液 一般资料:患者,女,30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给予5%葡萄糖250ml+去甲万古霉素0.4g 2/日抗感染,保肝、护胃等支持治疗。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给予24G留置针穿刺输液,留置第二日输注去甲万古霉素后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自述胀痛,拔出留置针后给予冰块冰敷。 冰敷24小时后沿血管方向出现一2x5CM条索状红线,质硬,触之压痛。给予红花醇局部涂抹,磁疗贴贴敷。第三日患者自述疼痛加重,局部红肿范围较前增加。给予喜疗妥软膏局部涂抹2/日,硬解处磁疗贴贴敷。第四日患者自述疼痛减轻,局部红肿范围较前缩小,第6日疼痛感消失,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皮肤呈暗红色,皮下硬结较前消退。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大的管道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性: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C)将静脉炎按严重程度分为五级,为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2.5cm,有脓液渗出。 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 1.1药物的PH值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5为强酸性,PH>9为强碱性,PH值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过酸或过碱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治疗。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I度19例,Ⅱ度11例,Ⅲ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静脉炎的预防 3.1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2)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 3.2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留置针使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早发现静脉炎。 3.4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

自制中药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自制中药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发表时间:2013-03-07T11:09:32.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刘畅 [导读] 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的两类,胺碘酮引发的静脉炎是不可干预的。 刘畅(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吉林 132012) 【摘要】目的采用自制中药外敷治疗胺碘酮致静脉炎后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灼热及血管硬结,取得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的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减少病人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痛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对应用胺碘酮出现不同程度静脉炎的68名患者分别使用硫酸镁湿敷和自制“连紫膏”外敷,比较两者的效果。应用“连紫膏”敷料平均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中药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中药外敷法静脉炎 静脉炎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45%。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的两类,胺碘酮引发的静脉炎是不可干预的。 胺碘酮作为预防和治疗反复发生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室纤颤的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人,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即使无药物外渗也可引发静脉炎,属于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报道其静脉炎发生率为88.3%。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会延长患者住院天数,并增加医疗花费。在治疗静脉炎上西医常用50%的硫酸镁湿敷加理疗,疗效一般。而中医认为静脉炎属于恶脉病范畴,《葛洪时后备急方》曰: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蚯蚓状,中医认为本病因外伤血脉,致使气血不畅,留滞经与络形成该病。我科自制“连紫膏”利用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利血脉的功能,疗效确切,经济。 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引发静脉炎,国内的一种理论认为系药物输入速度过快,超过血管的应激能力或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导致内皮细胞破坏所致。如果药物或液体的PH值或渗透压过高,刺激血管内膜,可以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疼痛。快速注入刺激性药物还可以使血管内膜损伤而至血栓形成,引起血管内径减少,促发血液凝集。而国外有关输液速度对静脉炎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与传统理论不同,根据层流的原理,溶液从输液导管进入血流后形成与血液平行且独立的液体流,溶液流与血液流逐渐接近,在远离输液导管处,溶液与血液发生混合,此时溶液才开始接触血管内皮细胞,有关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明,增加有刺激性溶液的输液速度可以降低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目前采用中药治疗胺碘酮致静脉炎已有临床研究,有紫花烧伤膏、南天仙子、紫金锭等,但我科自制“连紫膏”中成分:连翘、紫草、甘草等,国内尚无报道,有效率达到97.5%。 我科自制“连紫膏”:连翘50g、紫草50g、当归100g、甘草60g、白芷25g、香油500g浸泡三天油炸焦,将纱布浸湿敷于患处,外用保鲜膜包裹,保持其湿度,一日二次,2-5天为一疗程。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该方剂利用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利血脉的功能治疗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传统应用50%硫酸镁湿敷需要不断浸湿,容易结晶,增加护士工作量,而用连紫膏外敷的方法操作简便,减少护士工作量,且每个疗程只需10余元。 通过自制中药“连紫膏”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疗效判定,用药期间进行效果评价,显效:局部红肿消退,硬结的血管变软,弹性恢复,堵塞的血管通畅,疼痛降低3个等级。有效:局部红肿消退,静脉炎程度降低1-2个等级。无效:用药后静脉炎未好转。我科室应用自制“连紫膏”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疗效显著,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住院日,从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增加社会效益。连紫膏制作技术容易掌握,操作简便,适合广泛推广。 我科自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对应用胺碘酮出现不同程度静脉炎的68名患者分别使用硫酸镁湿敷和自制“连紫膏”外敷,比较两者的效果,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本组68人,男性30人,女性38人,平均年龄(57±12.6)岁。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21例,Ⅱ级30例,Ⅲ级17例。 方法:将68例按入院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疾病分布、年龄、性别、病程、给药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采用“连紫膏”外敷,局部皮肤先洗净擦干,将敷料敷于穿刺点前端1cm以外静脉走向处,避开穿刺点,贴紧皮肤,外裹保鲜膜,一日两次。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每天三次,每次30分钟。一周内进行效果评价,显效:局部红肿消退,硬结的血管变软,弹性恢复,堵塞的血管通畅,疼痛降低3个等级。有效:局部红肿消退,静脉炎程度降低1-2个等级。无效:用药后静脉炎未好转。 两组治疗效果: 讨论 1.静脉滴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是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 2.应用“连紫膏”敷料和硫酸镁治疗静脉炎的机制:“连紫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利血脉;硫酸镁:镁离子可抑制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中药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中药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作者单位:467300 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任娟 目的研究中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137例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用中药外敷治疗并观察效果。结果对红肿型静脉炎治愈率达80.02%,对较严重的坏死型、闭锁型、硬结型静脉炎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结论中药外敷对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治疗效果明显,且易操作、毒副作用少。 标签:中药外敷;静脉炎;护理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输注化疗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时可达57.6%[1]。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间,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痛苦,并且影响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笔者采用自制的中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6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化疗的患者,由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共137例,年龄22~76岁,女62例,男75例。病种包括: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及期他转移癌等。静脉输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霉素、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顺铂、卡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紫杉醇等。 1.2 方法 1.2.1 静脉炎分型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型: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硬结型: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疼痛,形成皮肤层淤斑;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2]。 1.2.2 中药外敷方法把生地、大黄、乳香、没药、丹皮、冰片,用香油调制成膏涂于患处,厚度1 mm,然后用透明贴膜覆盖,保持24 h,次日用清水洗净,重复上述操作。外敷期间患肢勿过度活动和负重,并注意适当抬高患肢,以利于患肢血液循环。根据静脉炎的分型标准观察3 d并记录,最后评价治疗效果。 1.2.3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及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消失,血管弹性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红肿消失,痛减,有轻微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2/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有效:局部红肿消失,痛减,有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1/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进展。

静脉炎治疗方法

静脉炎治疗方法 一、静脉炎的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可给予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二、静脉炎的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3、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三、静脉炎的手术治疗: 1、出现肢体坏疽需行截肢趾手术。 2、有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 3、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 四、静脉炎的局部治疗: 1、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 2、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1、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2、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 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 4、多喝银杏茶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 5、禁止食用任何乳制品、煎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 6、忌食生冷之物,如冰棍、汽水、凉莱等。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 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 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 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 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 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 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一、表浅细小静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