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卡尔沃主义论

卡尔沃主义论

卡尔沃主义论
卡尔沃主义论

1998年第1期第28卷(总第98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NOR THW EST UN I V ER S IT 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11998

Serial N o.98

V o l.28

卡尔沃主义论

王 迁

摘要 卡尔沃主义作为拉美区域国际法的重要原则是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的课题,本文提出:卡尔沃主义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有重大区别;卡尔沃主义不能构成对外交保护权的限制;卡尔沃主义与现行和未来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由于卡尔沃主义影响了国际投资的流动,必将走向消亡。

关键词 国际投资法 国际投资争端 卡尔沃主义 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在传统国际法中,国家基于属人优越权,在本国国民的人身或财产在外国受到非法侵害并用尽当地救济后,可以行使外交保护权。但是,在拉美国家独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列强违反关于外交保护权的国际法准则,在国际投资领域滥用外交保护权,严重侵犯了拉美国家的主权。19世纪60年代,卡尔沃主义在拉美应运而生,其基本含义是:第一,同等法律救济原则,即外国人无权拥有额外的特权,只能在东道国法院寻求救济。第二,反对争议的外交解决原则,即外国人不得求诸于本国政府的外交保护。卡尔沃主义的精神符合拉美在吸收外国投资的同时捍卫国家主权的需要,迅速为广大的拉美国家所接受。拉美各国纷纷在与外国人的投资契约中订入体现卡尔沃主义的卡尔沃条款。至今卡尔沃主义仍在拉美区域国际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卡尔沃主义已诞生了近130年,但关于卡尔沃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如卡尔沃主义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关系、卡尔沃条款限制外交保护权的效力等,学术界仍长期存在分歧。而对其在国际投资争议体制中的地位,则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对以上课题作一初步的综合探讨。

一、卡尔沃主义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卡尔沃主义只不过是国际法上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具体适用而已①,还有人认为,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是根据卡尔沃理论发展而成的。②另有学者指出,这两个原则在适用的效果上,似乎相同,而其精神与出发点则异:卡尔沃主义从根本上反对投资关系上的外交干预和国家的国际责任,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是对外交保护权和国家责任的限制条件。③还有学者从二者的理论基础入手,认为用尽当地救济规则的理论基础是尊重属地管辖优先原则,而卡尔沃主义所依据的理论不仅是属地管辖优先原则,更重要的还有内外国人待遇平等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④。这些论述都是着眼于卡尔沃主义的涵义而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进行比较的,忽视了这两项原则在实践中的巨大差异。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国际法规则,是传统的国家责任法律的一部分,其形成时间远早于卡尔沃主义。虽然卡尔沃条款坚持投资争议的国内管辖,有助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明晰化和成文化,但并不是卡尔沃主义创造了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其次,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内容是:除非有司法拒绝的情形,受到东道国侵害的外国人在未用尽东道国法律对其仍然适用的所有救济手段之前,其本国政府不得行使外交保护权以追究东道国的国际责任。其目的在于给予东道国以充分的机会纠正错误,避免国际冲突。但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并不否定外交保护的效力,只是构成了行使外交保护权的先决条件。而卡尔沃主义则力图强制性地将跨国投资争议局限于东道国的法律框架中,反对在这一问题上适用任何国际法规

则。不少学者都看到了两者在限制外交保护程度上的差异,并将其作为两项原则的主要区别。但是,卡尔沃主义是否具有排除外交保护权的法律效力,在理论上是存在较大分歧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适用,而迄今为止,尚无用卡尔沃条款抗辩外交保护的先例。因此,仅局限在两者的精神和目的来谈它们的关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认为,用尽当地救济原则调整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即由跨国投资者与东道国的投资争议演变而成的投资者本国与东道国的争议。但国际投资争议既可以通过适用以国家为当事人的国际公法途径解决,也可以通过适用同时以国家和投资者为当事人的国际私法途径解决。所谓用公法途径,就是投资者求助本国,由其向东道国追究国际法律责任,其形式包括反报、报复、在国际法院或在国际仲裁庭起诉等等。而私法途径,则指投资者根据投资契约或其他约定,直接向国际官方或民间的仲裁庭要求仲裁。此时国家是作为与投资者平等的私法诉讼主体出现在仲裁庭上的。卡尔沃主义的关键在于反对投资争议的一切国际解决方法,既避免通过国家与国家层次的国际解决,又排斥国家与投资者层次的国际解决;不仅否定投资者本国的外交保护权,还反对参加国际私法上的国际仲裁。而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只限制国家的外交保护权,并不构成对投资者个人寻求国际解决任何障碍。因此,在实践中,大多数双边、多边投资条约及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的契约或者规定投资争议在东道国解决,或者规定可通过国际仲裁,或者规定由投资者在当地救济和国际仲裁中进行选择。而要求投资争议提交国际仲裁之前必须首先用尽当地救济的只是极少数。如《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I CS I D公约)虽然规定:东道国可以要求用尽当地的各种行政或司法补救办法,作为其同意交付仲裁的条件。但从缔约国的实践看,东道国含有I CS I D 条款的外资法规以及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订立的I CS I D条款,一般都没有首先用尽当地救济的要求。I CS I D公约还规定,缔约国还可以在签署或批准公约时声明把用尽当地救济作为同意I CS I D管辖的条件,但目前只有以色列作了此种声明⑤。显然,卡尔沃主义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内容上是迥然相异的,后者只涉及外交保护,而不限制私法仲裁,这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迄今所有有关卡尔沃条款效力的案例,都是围绕着卡尔沃条款是否能阻止跨国投资者求诸国际商事仲裁而展开的,如著名的北美疏浚公司案。卡尔沃主义诞生之际,滥用外交保护权的事例屡见不鲜,而国际仲裁制度并不成熟,因此,当时卡尔沃主义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确有殊途同归的效果。而在今天,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国际法的革新,以外交保护为借口的干涉会越来越少,相反,由于国际社会为解决国际投资争议作出的巨大努力,国际商事仲裁在争议解决体制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卡尔沃主义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差异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二、卡尔沃主义与外交保护权

在传统国际法中,外交保护权是国家的固有权利。但传统国际法也对此有两条严格限制:一是国籍继续原则,即请求保护者,必须始终具有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本国的国籍。二是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此外,导致外国人受到侵害的必须是东道国应承担责任的国际不法行为。但在19世纪的拉美,帝国主义国家不顾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东道国的行为并未构成国际不法行为,且其侨民根本未寻求当地救济或未用尽当地救济的情况下行使外交保护权,并严重超出外交保护的限度,其手段、后果都已突破国际求偿的范围而演变成对东道国主权的公然侵犯。因此,卡尔沃条款要求外国投资者放弃求诸本国外交保护的权利,反映了拉美国家反对外国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但是,对卡尔沃条款是否具有否定外交保护权的法律效力,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我认为:首先,外交保护权确实是国家所享有的由主权派生出的权利,外交保护权的行使,既不以本国侨民提出外交保护的请求为前提,又不是其寻求外交保护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本国侨民以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为理由而请求本国政府对其进行外交保护,最多只能促使国家调查判断情况是否属实。国家如认为不存在侵害事实、东道国未从事国际不法行为、未用尽当地救济或尚未达到需要进行外交保护的程度,可以拒绝这一请求。国家甚至有权在符合行使外交保护权条件的情况下,出于对外政策、国家关系等方面的考虑而放弃这一权利。同时,基于对本国公民的属人管辖权,国家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侨民寻求外交保护的情况下,根据自己所发现的侨民在他国遭受国际不法行为侵害并用尽当地救济未果的事实,自主地决定行使外交保护权。其次,投资者虽然是投资争议的一方,但不是由外交保护所引起的

国际法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外交保护导致的是一种国家间的关系,国家一旦决定对投资者进行外交保护,投资者与东道国的争议立刻上升为东道国与投资者本国的矛盾。投资者对投资资产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由其本国所取得,他也无权干涉国家为外交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对外交保护的结果,即使没有达到投资者预期的目标,他也只能接受。有学者将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效果归结为四点:第一,国家得随时停止行使保护权而放弃索赔。第二,国家得自由决定索赔的方式和时间。第三,国家可以对争议作适当妥协。第四,国家因行使外交保护得到赔偿时,得自由处分其赔偿⑥。这虽然不能涵盖外交保护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却正恰如其分地说明:在外交保护导致的法律关系中,投资者并非当事人。综上所述,外交保护权属于国家主权范畴,对外交保护权的任何限制,只能从国家本身入手,用国际法上的方法加以制约。具体而言,只有国籍继续原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家在国际条约中对不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承诺以及有关国家责任的国际法规则才构成对外交保护权的限制。因此,卡尔沃条款不具有否定外交保护权的效力。

三、卡尔沃主义与国际投资争议

解决机制

二战之后,国际直接投资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其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证券投资,也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已取代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从而,合理地解决投资争议,平等保护东道国和私人投资者利益以促进全球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共同关心的课题。概括起来,当前存在着三个层次的解决国际投资争议的多边机制。即全球层次上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成员国间争议解决机制、《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和《多边投资机构担保公约》(M IGA 公约)建立的国际投资争议解决和多边担保制度、区域层次上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规定的本区域内解决投资纠纷的多边机制。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第一、为促进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国际仲裁在投资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地位空前提高,特别是I CS I D模式,不但直接为争议的解决提供便利,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商业仲裁的发展和各国外资立法。第二、不仅国家与国家间投资

争议的解决机制日趋完善,用仲裁方式直接解决投资者与国家间投资争议的制度也得到了发展。这使得快速、经济地解决国际投资纠纷成为可能。第三、各种机制都强调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东道国主权之间寻求平衡,如I CS I D要求“用尽当地救济”及放弃外交保护;M IGA则明确声明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等,对于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

然而,国际仲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投资争议脱离国内法院的管辖,在私人投资者直接作为当事人的情况下,有时甚至无需寻求当地救济,完全否定了卡尔沃主义所倡导的平等法律保护原则和反对争议的国际解决原则,因此拉美国家对国际仲裁的态度仍然十分僵硬。由于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当事人同意即有仲裁协议是仲裁庭受理的基础,如果投资者与东道国签订了含有卡尔沃条款的契约,则失去了请求国际商事仲裁的可能性。可见卡尔沃主义是拉美国家与现行和未来的多边国际投资争议解决机制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四、对卡尔沃主义前景的展望

卡尔沃主义的诞生和存续是与特定时代的特定政治经济条件分不开的。而今天,这些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准则,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虽然还有遗迹,但毕竟不可能再像殖民时代那样横行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和长期斗争下,国际法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和更新,许多反映反展中国家利益的新的国际法原则被吸收进了国际法。与此相适应,解决国际投资争议的模式也由政治方式向法律方式转变,由单纯保护投资者向兼顾东道国利益迈进,由单边或双边体制向多边甚至全球体制转化。突出表现在一国单方进行外交保护事件的减少和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I CS I D—M IGA体制为框架,以区域投资保护协定为基础的全球国际投资争议多边解决机制的初步建立。固然,现行的国际投资争议多边解决体制包括国际仲裁制度远非尽善尽美,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在各种机制中较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但应该看到,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有利于表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推动各种机制朝着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例如,到1996年底,已有126个国家批准了I CS I D公约⑦,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已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这将极大地增强发展

中国家对I CS I D的影响,促使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如果仅仅因为受到过旧体制的伤害而对其发展变化充耳不闻,继续持冷淡排斥的态度,不仅丧失了利用新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进步内容维护其合法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机会,也放弃了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所拥有的参与制定国际法,改革国际经济法律体制,谋求有利国际地位的固有权利。

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扩张。只要管理得当,国际直接投资能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经济结构,包括物质资源、基础设施、工业结构以及商业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而且直接投资不是以国家名义所欠的外债,不存在定期偿还问题,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小,因此,它逐渐成为各国吸引外资的重点。而拉美国家坚持卡尔沃主义,反对投资争议的一切国际解决方式,特别是其排斥日渐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重视的I C2 S I D—M IGA体制的态度,非常不利于其改善投资环境,在吸引外资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对拉美的投资增长仍起伏不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墨西哥汽国工业和智利自然资源开发)和与私营化相关的项目(阿根廷和秘鲁),在国家层次上,年度之间投资流量的变化波动极大。⑧这反映了外国资本对拉美市场的犹豫。有学者指出,如果一项投资契约坚持规定在东道国法庭解决争议,外国投资者便认为这会增加契约风险,因而要求提高契约价格作为保险费用,以对缺少中立的解决争议方法加以补偿。契约价格至少会因此而提高10%。⑨因此拉美即使吸引到外国资本,也增加了利用的成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卡尔沃主义的现实基础逐渐瓦解。可以说,拉美国家现在坚持卡尔沃主义更像是在保持一种社会文化传统而非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在新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中,卡尔沃主义的理论依据已显得苍白无力。例如拉美国家拒绝参加I CS I D公约的理由之一“建立国际调停和仲裁制度,是对一个国家国内法院一体化和独立性缺乏信任的表现,这是一个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今天就显得不合情理。因为投资者对一个异质的法律环境存有疑虑本不足为奇,否则法律环境也不会被认为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国要求投资者在心理上充分信任该国的法律制度,那么该投资者也可以同样的理由要求一国充分信任国际仲裁制度。假使不同社会文化体系间的隔阂真的可以立刻消除,投资者和东道国可以相互充分信任,则全部国际经济法律制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国际社会所共同关心的课题,不是如何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各式各样的矛盾,而是要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折衷,但各方都有必要作出一定的妥协,否则就不可能达成能被广泛接受的方案。外国投资者从保护本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在东道国法庭解决投资争议。东道国同意国际仲裁虽有败诉的可能,但可以增强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的信任感和对投资的安全感,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而反对国际仲裁尽管不会丧失对争议的管辖权,却很可能达不到吸引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权衡利弊后作出让步,从而使国际仲裁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拉美国家如仍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就难免走向孤立。

在实践中,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拉美国家从80年代开始重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在不同程度上缩小了对外资的限制,如股权强制转让、外汇与信贷限制及技术输入限制都已基本取消。与经济政策上的转变相适应,拉美国家在法律上坚守卡尔沃主义的立场也有所松动。如在一些拉美国家和美国签订的投资协定中,同意在美国投资者用尽当地救济的前提下,由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代位求偿。还有不少国家批准了《美洲国家商事仲裁公约》。特别显著的变化是,拉美国家对I CS I D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巴拉圭、萨尔瓦多、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巴哈马、巴拿马等国先后加入了公约,哥斯达黎加已在公约上签字。还有一些国家虽未签署公约,却也开始接近公约和I C2 S I D,如巴西在一些双边条约中同意参照I CS I D仲裁规则进行仲裁,并授权I CS I D秘书长在双方当事人未能约定仲裁人时为临时仲裁庭指定仲裁人。βκ1987年,在安第斯条约国委员会通过的第220号决议中。第34条规定:“对于由外国直接投资或技术转让所引起的争议的解决,成员国应适用本国法律中的条款。”βλ这意味着委员会取消了禁止国际解决的统一强制性规定,从而使拉美国家放弃卡尔沃主义成为可能。1991年,安第斯条约国委员会在291号决议第2条中明确规定:“外国投资者应与本国投资者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除非各成员国国内法中有其他规定。”βμ这是继220号决议原则上不再反对国际解决后委员会态度的又一

次重大转变,它暗示各成员国可通过国内法修正长期坚持的“同等法律保护原则”,从而从根本上放弃卡尔沃主义。至此卡尔沃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在拉美区域国际法中已开始逐渐淡化。当然,由于拉美各国的国内法仍规定卡尔沃条款,要使两个决议所赋予成员国的对待外资的自主权变成彻底放弃卡尔沃主义的立法行为还需待以时日。

总之,卡尔沃主义既是一项法律原则,更是一种社会思潮。它直接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充分表达了拉美渴望摆脱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上控制和束缚,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强烈愿望。它不但深深影响了拉美各国的法律制度,还在长期实践中成为拉美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一直是美洲国际法的原则,也曾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许。然而,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今天,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法律制度重构的历史潮流中时,卡尔沃主义却日益成为拉美国家参与这一对自身发展和21世纪的政治经济格局都有重大意义的进程的巨大障碍。卡尔沃主义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民族性和国际性中寻找到恰如其分的结合点,放弃或彻底更新卡尔沃主义,是今天拉美国家面临的无可回避的严峻选择。

①姚梅镇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

社1989年版,第350页。

②刘海山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2版,第

175页。

③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④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页。

⑤⑨姚梅镇主编:《比较外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26~1027页,第982页

⑥蔡曙涛:《国际投资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⑦《T he W o rld Bank A nnual R epo rt of1996》,Sec2

ti on F ive:《O ther Bank Group A ctivities》。

⑧储祥银译:《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摘要》,载《中国投资与建设》1996年,第11期。

βκ姚梅镇主编:《比较外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5~1016页;《T he W o rld Bank A nnual R epo rt of1996》,Secti on F ive:《O ther Bank Group A ctivities》。均见载。

βλβμCh ristopher K.D alrymp le:《Po litics and Fo r2 eign D irect Investm ent:T he M ultilateral Invest2 m ent Guarantee A gency and the Calvo C lause》,载《Co rnell Internati onal L aw Journal》1996, V o l.29,P171-172。

(作者系西北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 刘 欢)

实用主义论文:浅析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论文:浅析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 【中文摘要】詹姆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之父。他的哲学主要是承袭休谟、康德以及当代实证主义思潮的经验主义路线,同时他还强烈受到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雷诺维叶的唯意志主义的影响。他把皮尔士等人所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加以发挥,使之成为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詹姆斯的哲学不仅在内容上,同时在方法上也都体现出了实用主义精神气质。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詹姆斯实用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理论特征、实用主义的历史演化和流传以及詹姆斯的思想来源。实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的历史根源与这一时期其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基本上是一致的。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是哲学运动的开创者,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第二章,表述詹姆斯实用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传统哲学把世界划分为心灵和物质,获得对实在的认识是他的,心灵与物质的贯通问题传统哲学不能解答。詹姆斯反对传统哲学,打破了主客两分的传统哲学思维。同时,詹姆斯反对理性主义,认为经验包含了感觉,不是感觉产生经验。“原始的”、“纯粹的”经验只可意会,因此,只有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才能领会到。詹姆斯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如果想要认识这个世界,就不能借助人的理性认识能力以及理性的认识方法... 【英文摘要】James was the father of American pragmatism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y is mainly empiricism route of

carries Hume, Kant, and contemporary positivism thoughts, meanwhile strongly against by Bergson’rationalism and Renault’s only will socialist. He expressed the Pragmatism philosophy put forward by Peel such person, make it become the systematic philosophical theory. James’s philosophy reflected the pragmatist’s spirit temperament not only in the content, but also in the way.This paper was divided into fo... 【关键词】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真理观理性主义 【英文关键词】Pragmatism empiricism truth view rationalism 【目录】浅析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摘要 4-6Abstract6-7引言9-10第1章詹姆斯实 用主义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来源10-14 1.1 实用主义的历史根 源和理论特征10 1.2 实用主义的演化和流传 10-12 1.3 詹姆斯思想来源12-14第2章詹姆斯实用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14-19 2.1 反对传统二元论 14-16 2.2 反对理性主义16-19第3章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19-25 3.1 彻底的经验主义 19-21 3.2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用主义21-23 3.3 有 用就是真理23-25第4章詹姆斯的自然主义科学观及对科学哲学的影响25-28 4.1 詹姆斯的自然主义科学观 25 4.2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25-28结论28-29参考文献29-31致谢31

论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论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 性与局限性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作者:李墨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学系 2005年6月 论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李墨纯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是基于时代要求与物质基础前提下的不断推进与提升。无论何种主义、思潮还是流派最终都归结至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艺术,在其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漫长道路中亦不约而同的走向了现代主义,这是20世纪上半叶设计艺术领域巍巍壮观的一幕繁华景象,也是最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艺术理念之一。

现代主义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在穆特休斯倡导下于1907年10月6日成立的德国工业联盟(Deutche Werkbund),在荷兰风格派(De Stijl)、俄国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德国包豪斯(Bauhaus)等的发展和完善下,到20世纪30年代趋于成熟,50年代趋于衰落的一种设计艺术思潮。由于其在设计艺术理念上注重理性思考、注重产品的功能,因此又称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或“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其代表就是集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于一体的包豪斯,它是现代主义的设计艺术发展到高潮的集中体现。随后,特别是1937年包豪斯的一些设计大师们到了美国之后,便以统一的设计艺术理念和设计风格在欧美,乃至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而被称之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当然,我认为这正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是其最大局限之处,更是其走向必然消解的缘由。 起初,现代主义设计师们以诚挚与理性的思考取代“新艺术运动”那种狂热的设计艺术梦想,也就是以科学性取代艺术性,由此被称之为“机械时代的设计美学”。它那种“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思想与20世纪初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密切吻合,因此,现代主义设计无疑成为工业车轮飞速运转的润滑油,为产品的机械化、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便是我要求证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 谈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合理性,其时代背景仍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1996年出版的朱铭、荆雷所着的《设计史》中明确指出:作为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时期是从包豪斯的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是工业设计的成长期。此时工业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单就设计领域而言,现代主义第一次被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并体现出理性、功能、实用的审美原则。而工业设计无论是在理论、实践还是教育上都已形成了统一体系。总之“形式服从功能”是现代主义设计的精髓。 从理性、功能、实用的审美原则出发,现代主义设计师们不仅摆脱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与束缚,而且达成了设计与工业艺术的密切结合,从而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紧密相连,以至技艺联手为大众服务,实现了时代发展的理想。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20世纪初成为美国的主流哲学形态,也被看做是美国的官方哲学。20世纪40、50年代以前,是经典实用主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相结合,演变为逻辑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奎因、刘易斯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用主义融入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形成了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罗蒂等。 实用主义,按字义和辞源来看,在古希腊语中的原义是“行为”。“行动”的意思,从这一点说,这种哲学或主义主要是一种“行为主义”。 实用主义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确定信念为出发点,以采取行动为主要手段,以获得实际效果为最高目的。 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直接肯定世界的多样性,反对一元论;强调知识及真理的相对性和实用性,反对抽象的绝对真理论。实用主义强调自身并不是一种知识论的哲学形态,而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一种思想方法和处世的原则。 实用主义强调,思想、信仰的真假不能靠它本身证明,而要看它能产生什么效果。只有有用的才是真的,或者说,真的就是有用的。 实用主义是要人们相信,人们必须作出选择,但选择却总是相对的,因而,不同的信仰共存或个体的多样化实际上是必然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相互之间必须彼此容忍,相互尊重。詹姆斯系统阐述实用主义,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形成多元共存的生活观、哲学观。

詹姆斯把实用主义归结为一种方法论,强调实用主义的方法也就是人们确定方向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东西,如“原则”、“范畴”和必须的假定等,而是去看最后的东西,即收获、效果和事实。他把这种实用主义的方法用一句格言表述:“不讲原则,只讲效果”。

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摘要: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全文共分为四章: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权贵服务的,这一点从西方建筑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因为其建筑设计不是为王公服务,就是为教会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所谓“穷人没有设计”。从20年代前后开始,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股势力,掀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新建筑运动。尽管这个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但是与现代主义的思想意识是相一致的。包括精神上、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包括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运用,也包括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从而把阶级社会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感到厌倦,越来越受到批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关键词:比较;区别;单纯追求 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简介: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像在1910年,格罗佩斯就开始提出探用工业手段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为大众的住宅,同时也提出构件的建筑方法的设想。还有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公寓就是明显的功能主义的,六个面,反装饰的。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的公寓。 后现代主义设计一种具有明确宗旨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首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筑的思想体系和设计方法,决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首先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而后再影响到其他领域。其方式一是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股发展的潮流和一种时尚的象征,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是这一时尚的代表,同时又跨越了设计领域的界线,成为其他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二是建筑师认为产品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同样投入极大的热情,从而带动了其他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 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背景: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知识讲解

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 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提出的一切理论体系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导致国家富裕,就是指重商主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只考虑出口额,不考虑进口额,实质上这样会导致畸形的发展,出口等于进口才能使国家稳定发展。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损害和削弱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 在现代贸易体系中,国际间贸易所占比例和重要性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对整个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性突出。国际贸易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地理大发现后,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在当时的贸易背景下,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重商主义思想。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其复杂性的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理论也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和发展。后来的人们开始倡导自由贸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由贸易思潮在国际掀起了狂风暴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始终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还有另一种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成为与自由贸易主义相抗衡的一大势力,在国际贸易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起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毫无疑问,贸易保护主义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今时代,国际间贸易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研究成为经济学家钟爱的一个课题。但是,只要人们留心观察,便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各国人民都受益于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享受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于此同时,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地发生贸易纠纷,当事国互相指责对方的产品损害了本国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并采取保护本国产业、阻碍自由贸易发展的政策。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贸易保护主义,是重商主义的回归。 当今世界人们都倡导自由贸易,然而,因为缓解经济压力,或者趋于某些政治目的,或者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些国家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悍然设置贸易壁垒,加大对国外产品的税收,或者直接限制国外的某些产品。这些措施与行动可以说是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但是这与传统的重商主义又不尽相同。因为,以往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也就是说在以前的重商主义完全是为了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弱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聚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原始积累,在国家政治的保护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只是为了某一得势集团

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以其实用主义哲学等为基础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的基本原则等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标签: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教育家。杜威一生中,曾反复地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他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这些新型的教育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1实用主义的来源及其内涵 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之一。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学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本世纪的前三十年达到鼎盛时期。 “实用主义”一词来自希腊文,是行为的意思,然后引申为“实践”的含义。实用主义的奠基人皮尔士最先用此词来表证实用主义。其基本精神上反对理论思辩,崇尚行为,注重效果。这种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探索,实践,求实,进取。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很多,其主要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从个人、个人的活动和境遇出发,研究和解决与人有关的哲学问题。第二,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强调偶然性。第三,强调人的生活的意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第四,注重行为,认为人的本质是活动,人以自己的事业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行动为中心,效果有用性是检验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无意义的标准。 概括起来说,实用主义是以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它由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后经詹姆斯、杜威等人加以补充和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成为风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髦”思想之一。实用主义把个人的行为效果归结为对自己“是否有利”,“有用”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义。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吧内心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

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1、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惟一表现形式;什么是财富? (2)货币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财富来源? (3)国内的商业活动只能改变私人的财富占有量,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国际贸易并保持出超地位才会增加一国的财富。如何增加一国财富? (4)政府应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通过鼓励出口(补贴)和限制进口(关税)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保证手段? 总体来看,重商主义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财富问题,国际贸易只是增加财富的一种途径。 2、提供曲线与一国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 提供曲线(offer curves)是指一条需求与供给相结合从而对国际贸易发生作用的曲线,它表明一国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出口商品的数量。 提供曲线与贸易均衡分析 A、B两国的提供曲线分别为OA和OB曲线。 当国际交换比率为OT0时,A国出口X商品量为X0进口Y商品量为Y0,贸易均衡。 国际交换比率变为T1时:X商品供小于求;Y商品供过于求。 供求变化: X商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Y商品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相对价格变化:X商品上升;Y商品下降。 交换比率变化:单位X商品交换Y商品量增加。 结果: T1向T0回归,直至与T0重合,贸易再次均衡。 3、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概念都是要素禀赋论的两个关键的概念。 4、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以及推论 斯托尔普和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 Samuelson 1941,以下简称S-S定理)就是从长期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S-S定理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提高,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S-S定理的进一步分析 设A国L劳动要素丰裕度较高,根据H-O理论,有: A国出口X产品→X产品相对价格提高 根据S-S定理可知: A国L要素(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K要素的(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即: S-S定理推论: 国际贸易将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而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 5、里昂惕夫之谜 自从20世纪H-O模型创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H-O模型成为解释贸易产生原因的主要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各国资源禀赋和生产中的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一理论在实证检验中遇到了挑战。 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在1953年出版的一篇论文中,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数据来检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其结果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对H-O理论的质疑和讨论。 里昂惕夫想通过美国的数据来检验赫H-O理论:各国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更确切地说,他想要同时验证两个命题:

论实用主义精神

论实用主义精神 论实用主义精神 【作者】饶娣清 实用主义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影响遍及全世界。在美国,实用主义不仅被运用到哲学、心理学、科学等领域,而且还被引入到社会生活、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甚至被尊崇为美国半官方哲学。可见,实用主义在美国影响之深远。实用主义,它不过是跨入20世纪众多哲学派别之一,它为何能在美国乃至西方独领风骚近百年而不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就在于实用主义能逆绵延二千年哲学之传统,而独倡实用之精神,它重实践、重效用、重改造的开放态度,正好顺应了20世纪所已经变化了的、新的现实和时代的要求。正如塞耶后来所评价的:实用主义作为一种运动,一方面是对传统学院哲学的批判否定,另一方面是对建立一定的积极目标的关切。正是由于这些方面,而不是因为它是一种什么思想或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理论,实用主义才成为美国对哲学界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贡献。① 一实践高于一切 实用主义一词,英文原名Pragmartism.意思就是行为、行动。它与实践(pratice)和实践的(practical)这两个词同源出于希腊文pa'r/a,并都由这个词派生出来。可见,实用主义的本意中就包含着实践,实用主义的要旨就是把实践看作高于一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实践的哲学。 最先,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把实践这个词应用到他们的哲学上来。1878年1月,皮尔士在他所主创的形而上学俱乐部之刊物《通俗科学月刊》上发表的论文《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明白》,就最早提出了用实验的方法,来了解事物的意义,验证我们的观念。皮尔士形象地称这一方法为科学实验室的态度。这种方法,其全部宗旨就是强调实验。诚如皮尔士所说:你对一个科学实验家无论讲什么,他总认为你的意思是说某种实验法若实行时定有某种效果。若不如此,你所说的话他就不懂得了②。这就是说,要弄懂你所说的话的意思,对科学实验家来说很好办,那就是通过实验。实验出的效果,便是你所说的话的意义。这种科学实验室的方法,当然最先是作为科学家们的方法。但后来,这种方法,为詹姆士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并将这种方法直接、明了地命名为实用主 詹姆士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和突出代表。他不仅肯定实践是了解事物、观念之意义的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当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其晨报读者宣布这一消息时,也许并未料到这个“幽灵”蔓延得如此迅速,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通常认为,其思想先驱向前追溯到尼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海德格尔,甚至马克思;其风云人物则包括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德鲁兹(Gilles Deleuze,1925-1996)、拉康、博德里亚(Baudrillard)、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福柯、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14-1994)、德里达、罗蒂(Richard Rorty,1931-)等人——但这些人自己罕有标榜自己为“后现代”的,这个名单也只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杜撰”出来的。通常认为名单上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建立起以“反”、“后”和“非”为字头的“主义”:“反基础主义”、“后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后哲学文化”、“非理性主义”、“视角主义”、“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顾名思义,也许是在现代主义(modernism)之后的思潮,也许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反动或超越,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异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甚至不过是绝望的呐喊。现代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产生。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诣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超验的方面通过理性的工具提供经验多样性的统一,“我思”确立知觉的限度。伴随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协作(同一),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被牢固地奠定了。在此基础上,现代主义哲学家形成了一种主体性的观念,该观念不仅是逃避的场所,而且也是所有知识的条件。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流派,但在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也正是主体性概念使关于意识的理论成为可能。因此他们的哲学都属于现代主义哲学。简言之,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1]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探求绝对真理的惟一的哲学已不复存在,只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哲学;真理也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话语(discourses)、解释、言谈、思考、写作和传播;“中心”不再存在,只有飞速扩展的边缘;没有纵览一切、总括一切的视角,没有“上帝之眼”(God’s-eye view),有的只是无限多的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le)的解释。或许对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惟一健康的思想态度,是强烈的彻底的怀疑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是“哲学”,哲学在后现代思潮中已经死亡了。后现代主义是一只口袋,里面盛满了对传统哲学主张的反对、控诉、戏谑和讽刺。它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它欢呼哲学的终结,但并不致力于新的创造;它抛弃了以往哲学的信心和雄心,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也并不是那么谦恭。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来介绍一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 再来说说现代主义吧。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法融合到一起,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之一。强调行动、实践、注 重功效是其显著特点,实用主义作为经验论哲学的重要流派,在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极大危害。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探析实用主义的历史渊源及 其演变。从而论述实用主义存在的理论缺陷及其实用主义在市场经济下给社会带来的 影响,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来抵制粗俗的实用主义思想,从而 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实用主义;实践;经验;功效 一、实用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 实用主义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行动”(action),是由实践(praction)与实际(pratical)演 化成为pragma(行动哲学),最终成为实用主义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实用主义本意认为知识来自“活动”,认识来自“经验”和“实践”。然而他们所说的实践绝非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而是一种先验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派别,实 用主义源出于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否定。它主张“实践的”“实用的”“有效用”的哲学观点。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啊,在他论述历史的著作中就曾将自己的历史观点称为“实用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提出”目的说明手段正当“的 原则。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在用因果性解释历史过程时,仅 限于用思想动机去说明而未能找到思想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因而没有真正去揭示历 史发展的真正规律。 实用主义兴盛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发源于十 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先是在资本主义各国广泛流传,而后曼延到世界各地。创始人 是美国的皮尔斯。1871-1974年间,美国哈佛大学组建一个学术团体称作“形而上学俱 乐部”。1872年,皮尔斯在这个俱乐部作了一个报告,首次表述了他的实用主义基本原则:任何一个概念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在于它所能引起的效果。1901年,他正式提出“实用主义”这一术语。此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代表人物,如:查理、皮尔士、威廉、詹姆士、杜威、胡适等。他们都奉行一种“效用原理”,即“能满足我需要的”“有用的”就是真理。其中心范畴是“效益”,“效用”,它崇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哲学同流,主要代表有美国哲学家刘易斯、纳格尔、莫 理斯等。刘易斯创造了“概念实用主义”,认为概念和范畴都是先天性的东西。而关键 在于它们的有用性。纳格尔认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只有在使用词语的表达事物的方 式不同。莫理斯创立了语义哲学,倡导“符号学”,片面夸大了人造符号在语言环境系 统中的作用,宣扬真理是按照人的需求方式不同而异的。 实用主义传播到中国是在“五四”时期。当时这一哲学流派也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流 派一样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当时,杜威和胡适学说在中国大地风靡一时,尤其在 知识界和教育界,他们的学说在思想解放,传播民主和自由,倡导人本思想,注重实 践和实验。特别是在启迪中国知识青年,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解放后,由于受到“左” 倾思潮和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曾不公正地,非科学地曲解了杜威和胡适的实用主义,

论现代主义

《设计学概论论文》论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继而,从建筑革命出发,又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 当代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第二、具象转向抽象。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第四、创造高于审美。西方自古代开始其艺术创作的传统就是求真,注重对客观外物的真实刻画和记录描写,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开始让人们发现物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因为经济发展变得异化了,变得心理变态了,变得心灵扭曲了,上帝死了,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柱,孤独无依无靠,信仰缺失,唯利是图,于是作家开始在作品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挖掘主体心灵世界深处的意识的流动。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个转向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科对人的意识的专注也有一定的关系。

(完整word版)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

浅谈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 关于真理的理论是詹姆士实用主义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他的实用主义真理论探讨的是“真理的意义”问题。詹姆士对实用主义真理论的阐述是从批评“符合说”的真理观开始的,即把真理看做是观念与实在的符合。但詹姆士也认为,把真理看做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是理所当然的事。普通的看法是,一个真观念必须临摹实在,是实在的摹本,理智主义者就始终坚持这种摹本的看法,并以为只要获得任何事物的真观念,占有了它,事情就算结束了。但在詹姆士看来,这种符合论的真理观是一种惰性的静止的真理观,我们的观念并不能准确地摹拟观念的对象。真理是生活的先决条件,它不是静止的观念或判断,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事件,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真的思想获得了真理的对象,这才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的真实含义。所以,实用主义不满足于真理就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这样的定义,而是要进一步追问,假如一个观念是真的,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引起什么具体的差别呢?真理怎样才能实现?如果一个观念是假的,又怎样从经验上加以区别呢?简言之,从经验上来说,真理的“兑现价值”究竟是什么呢?詹姆士说,当实用主义提出这个问题时,它就已经找到了答案:“真观念是我们所能类化,能使之生效,能确定,能核实的;而假的观念就不能。这就是掌握真观念时对我们所产生的实际差别。因此,这就是真理的意义。”在此,詹姆士在这里强调的是真理的意义。 总的来说,在詹姆斯看来,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没有固有的、静止的性质;真理是权宜的思想,它意味着一种有价值的引导作用,它能够“预示”或“表示”更遥远的对象的意义;真理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有效用、可证实的。詹姆斯还认为,虽然真理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但是,几乎任何对象都会有一天暂时会变得很重要,因为贮存若干观念的额外真理作为一般的储藏品,好处是明显的。这种额外真理一旦对任何临时紧急事件在实践上变得适用时,它就离开冷藏库,跑到世界上来起作用,而人们对它的信念也就变得活跃起来。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士认为,真理是“观念的一种性质”,而不是指观念的对象,即“真理并不就是实在”。因此,一个观念的真,也就只是指这观念的作用,即是看这个观念是否对人有用。据此,詹姆士把真理完全看做是人造的,他甚至说,如果一个真理对人生没有好处或用处,那我们的责任就会是回避真理。这就造成很多人认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他的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因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说成是人造的,因人而异的。而且这种真理观把凡是能给人以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都当作真理,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似乎过于注重实际效用,难免也就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的确,从表面上来看,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论的观点好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用,过于注重实际效用,难免也就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曾经也有人质问詹姆士: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缺乏一个充分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许多为后现代主义所作的论辩变得似是而非,许多被冠以后现代之名的东西,都直接来自早先的〔现代主义〕作家。”1) 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又如查博特所说,“人们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定数量的人们显然相信,文化在某个时刻的断裂已经出现,其标志可以从我们文化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被察觉到。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质与假设中的断裂的时间达成共识,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画它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意见。”2)这种独断论不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为人所恶。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事实上,不追随这一自由共识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诸如激进的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为名,当下的正统教义教导人们现代世界(1600-1945),已随着上帝的分崩离析与客观科学一道,永远地过去了。应该代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不定形的过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种更加激进的解释模式。它坚持每一种东西只是现实的一个隐喻或象征,而现实并不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历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与宗教都只是时间性的、暂时的与神话的。创世的不是上帝的言,而是解释学——中途与终结当然也不例外。”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