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3章-第2节遥感技术及应用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3章-第2节遥感技术及应用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3章-第2节遥感技术及应用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3章-第2节遥感技术及应用导学案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课前自主探究

一、遥感技术

1.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反射和吸收,而且不同物体对

发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不同。

2.遥感(简称RS)是指借助对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的辐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及其变化

的综合探测技术。

3.现代遥感视域广阔,监测大,可覆盖整个。能够成像、传输、处理、迅速获取和实施监测。

4.遥感技术系统由、、、或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5.根据运载工具,遥感可分为、、。

6.根据辐射源,遥感可分为、;按照电磁波的波谱范围,遥感可分为、、、、等。按照应用领域或专题,遥感可分为、、、、、

、等。

7.航天遥感使用的运载工具有:地球资源、海洋、气象等,以及、、等。航天遥感的主要优点是大,不受

限制,可进行、观测等。

8.航空遥感是指利用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与航天遥感相比,航空遥感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适当的和

区域。

9.近地遥感是指地面高度在米以内的遥感。近地遥感主要用于、、等中高分辨率的遥感活动中。

二、遥感与资源普查

1.勘探、调查、等是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应用的重要领域。

2.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或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的存

在。

3.对森林、草原、绿地以及农作物等资源的调查中,通过遥感图像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等数据,为农业、、、

等部门提供服务。

三、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

1.21世纪,遥感科技不仅将为社会提供高分辨率的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有助于人类重新审视“地球家园”,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与

的认识。

2. 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遥感技术所具有的和

的特征,给水文预报,洪水分析等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参考答案

一、1.电磁波电磁波 2.电磁波电磁波反射散射特征性质 3.范围地球瞬时实时

快速信息动态 4.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图像 5.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6.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7.专题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覆盖范围领空定期重复8.飞机机动性强传感器飞行高度飞行9.几十城市遥感海面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监测

二、1.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2.地质断裂环形 3.解译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

三、1.信息化灾害 2.洪水分析实时准确

思考讨论

1.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遥感探测与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有何关系?

答: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行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取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需要注意的是,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除与飞行高度有关外,还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

2.假彩色图像反映的地物颜色是其真实颜色吗?

答:在成像过程中如果分类和还原没有按照对应关系,相片的色彩为人工合成,与天然实物色彩不同,就不可能为真彩色,而称为假彩色,图像中地物颜色并非其真实颜色。

知识要点突破

知识点1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用于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简单地说,遥感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天器或航空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人们根据电磁波的差异来辨析物体的不同,遥感技术就是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遥感技术的发展

人类的遥感活动远早于“遥感”名词的出现。最早从1608年,由荷兰的眼镜商汉斯·李波尔赛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开始,就开辟了地面远距离观测事物的活动。

3.

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工作过程

(1)特点:遥感具有监测范围大、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等特点。

(2)工作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传输 信息接收与处理 信息解译与分析

遥感应用

4.遥感技术系统与遥感类型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从不同的角度,遥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5.航天遥感、航空遥感与近地遥感的特征

6.遥感探测与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高度的关系

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说来,运载工

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反之亦然。需要

注意的是,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除与飞行高度有关外,还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

[图表点拨]

图3-27 遥感技术系统

本示意图形象地表达了遥感的工作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使用光学仪器或

电子仪器,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的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

面接收站,经过技术处理后,进行解译与分析,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等。

图3-33 几种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

泥浆在整个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的反射率都很低;红砂岩在可见光的大部分波长范围内具有较高

的反射率,但它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低于松林和草地;在近红外波段有较高反射率的是草地和松林。可

见,不同地物对相同波段的反射率是不同的。

典型地物的判读 为主

烈,反射绿光

迁移应用 1.2011

年6月9日,记者从中国国防科技局获悉,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踏上

奔往更遥远深空的征程。据此完成(1)~(2)题。

(1)2007年11月份我国完成了第一张月球表面形态图。“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及处理

这些信息主要利用的技术是( )

A.RS 技术

B.GIS 技术

C.GPS 技术

D.数字地球

(2)人类探测月球和登陆月球为进一步探测火星提供了平台。若从月球上发射航天器到火星,与从地球

上直接发射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

A.发射距离可以更近

B.重力作用更小

C.跟踪测控更易

D.大气作用较小

【答案】 (1)AB (2)AB

【解析】 第(1)题,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的技术是RS 技术,处理这些信息的技术是GIS 。第(2)

题,当月球、地球、火星位于同一条直线,并且月球又位于地球与火星之间时,从月球上发射航天器到火

星,显然比地球近得多。同时,月球的重力作用比地球小得多。

知识点2 遥感与资源调查

1.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领域

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水资源等是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

2.分析和解译遥感图像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地物的差异、合成图像波段的差异、地物特征的季节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波段、

不同季节的图像解译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还应当结合实地调查进行解译。

[P 92

1.在特定的卫星图像上,健康的植被往往呈鲜红色,长势比较弱的植被颜色比较浅,由此可判定植物

的生长状况。

2.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判断水体

污染、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监测灾害、普查资源等等。

3.

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可以利用遥感资料进行成矿条件的地质分析,提出矿产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矿区的发展前景。我国吉林省铜矿资源较为丰富,通过对全省陆地卫星图像的分析,发现铜矿的分布与

线性构造密切相关,对于开发这个地区的铜矿具有重要意义。

迁移应用

2.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

①红外线 ②X 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

①判断水体污染 ②判断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1)D (2)C (3)D

【解析】 第(1)题,可直接从图中找出健康植物与重度病害植物反射波谱曲线的交点,向横坐标

作垂线,可看出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的波段大致是0.60~0.80微米。第(2)题,植物的健康状况可通过

遥感技术来判断,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低也与作物的健康状况有关。第(3)题,水体污染与否,城市大气

质量状况均属于“地物的不同状况”,它们的反射率也不相同。

知识点3 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将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在

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灾害的预防、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图表点拨]

图3-35 洞庭湖地区气象卫星水情监测

通过1998年5月21日14时的遥感图像与1998年8月22日15时的遥感图像对比,在1998年8月

22日15时的遥感图像中出现的红色部分,表示随着灾情的发展,洪水新淹没的范围,给洪水分析等工作

提供实时、准确的依据,为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提供决策依据。

[P 93 1.首先对三幅图的主要地物进行判读,比较相同地物在面积、数量、密度、长度等方面的变化,然后

运用相关原理进行解释。从三幅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在扩大,主要是泥沙沉积造成的;植被覆盖区的范围增加,是由于人们的种植产生的;黄河水的泥沙增多,原因是水土流失的加剧;居住区

和水产业建筑区的面积增加。

2.我国的环境与灾害问题有: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植被破坏、水旱灾害、

滑坡、地震、泥石流、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遥感技术可以及时探知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和范围,可分析大火蔓延的方向,为灭火总指挥部制定灭

火计划、做出灭火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不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可以利用遥感判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美国利用卫星图像研究烟尘污染,监测到纽约因倾倒垃圾、酸液所引起的污染范围。他们曾经利用1972

年10月10日的陆地卫星图像,发现有一股从纽约新建的国际造纸公司排入恰普林湖的污染流,这股污染

流一直流到附近的佛蒙特州,地面的观测也证实了这个结论,为此佛蒙特州以卫星图像为证据,对该厂提

出了法律诉讼。

迁移应用

3.2011年5月1日新华社电,乌鲁木齐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发生面积将达170万亩,较上年增加14

万亩,为历年之最。针对往年飞机灭蝗时定位不准,有时误将农药撒入池塘等问题,今年在蝗虫发生的高

密度区域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精确掌握防治区域。与此同时,山东还积极使用治蝗新技术,在低密度发生区推广使用微孢子等生物药剂制蝗害。据此材料回答(1)~(2)题。

(1)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A.遥感技术

B.卫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

D.地理信息系统

(2)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

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后,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

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

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答案】(1)C(2)A

【解析】第(1)题,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分辨蝗虫发生区域及密度大小;再结合卫星定位系统精确掌握防治区域。第(2)题,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因此在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接收农作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胶片记录下来传送给地面,最后经过分析即可对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做出判断。

典型例题剖析

【例1】读下图及材料,回答(1)~(2)题。

在卫星图像上可以判读水系的形态特征。水系的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树枝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以锐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岩性均一、基岩较软的地区(如砂岩、页岩、黄土及海岸平原沉积岩发育的地区)。格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以直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垂直交叉的断裂、裂隙发育的沉积岩地区。

(1)关于上述判读卫星遥感影像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判读水系形态只能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B.根据水系形成推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是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C.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拍摄的卫星影像其水系形态完全相同

D.河流和道路在卫星影像图上都是线状,无法应用直接解译标志加以判别

(2)放射状水系的分布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在()

A.海岛

B.火山

C.孤山

D.平原

【解析】第(1)题,判读水系形态可以运用色调、形状等直接解译标志,借助某些地物信息推断其他相关地物,这属于间接解译标志。河流在洪水期水量可能增加而导致水系形态变化。河流和道路可以通过形状及其变化等直接解译标志区分。第(2)题,水系呈放射状,说明中部高四周低,海岛、火山、

孤山都有可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出现的机会较少。这也是一个利用间接解译标志的例子。

【答案】(1)B(2)D

【例2】目前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资源普查、灾害和环境监测等各领域。据此完成下

列问题。

(1)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下图是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影像图。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A.①——第30天

B.②——第75天

C.③——第100天

D.④——第130天

(2)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

A.用来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后造成的后果

D.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

(3)除了上述应用外,利用遥感技术还可直接()

A.分析旱灾损失

B.判断人口分布

C.监测滑坡灾害

D.确定环境污染类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遥感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此题需明确:第(1)题,甲、乙两类植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差异最大的日期在30天附近;第(2)题,遥感只对存在的事物进行探测,但不能分析、处理问题。

【答案】(1)A(2)D(3)C

【例3】右图是大豆和玉米在不同时间、空间反射光谱曲线变化的情况。从该图分析,在播种后经过一段时间,两者光谱曲线接近,而在播种30天前后,绿色覆盖尚不完全时,光谱曲线的差异比75天、100天和140天要显著得多。

(1)分析可知,选择天前后的图像资料,可以较准确地把种植大豆和玉米的土地分开。

(2)根据图中所表达的原理,在标准的假彩色卫星影像图上准确区分玉米和大豆的直接解译标志

是。

(3)识别不同作物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随着遥感应用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遥感探测将更趋向化、化和化。

【解析】第(1)题,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即可作答。第(2)题,不同作物的反射光谱是不同的,反映在卫星影像上表现为色调和色彩的差异。第(3)题,参照课本回答。

【答案】(1)30(2)色调和色彩(3)实用商业国际

【例4】(2009·江苏)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建议。

(2)在E、F两地中,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

【解析】第(1)题,山地地区从地形条件及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的需要来看,适宜发展林业,该区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可建议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第(2)题,E处两岸为陡崖,谷地有河流流经,如在E附近出现崩塌滑坡,会造成下游土石成堆、阻断河流,很可能形成堰塞湖。应借助遥感,进行远距

离观察监控,做好预防工作。

【答案】(1)林业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2)E遥感

知识网络构建

课堂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年5月中新社电,中国第三个5.12“防灾减灾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主题科普活动在北京启动。2010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据此回答1~4题。

1.减灾防灾正确的个人行为是()

①增强减灾防灾意识②抢救财产优先

③保持健康的心态④实施减灾工程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个人行为,因此实施减灾工程不符合要求;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所以抢救财产优先是不对的。

2.地理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灾减灾,若要对麦田进行病虫害预报,遥感图像最好()

A.每三天一次

B.每三个星期一次

C.每三个月一次

D.每年一次

【答案】A

【解析】对自然灾害监测的原则是及时准确,要达到及时准确这一要求,就必须加大监测的频度,监测的频度越高,预报就越及时、越准确。

3.在我国,应重点加强监测预警的自然灾害是()

①暴风雪②旱灾③台风④暴雨洪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台风、旱灾和暴雨洪涝都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应加强监测预警。

4.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消防中运用的叠加地图是()

A.地形图和人口密度图

B.城市道路图和城市消防栓分布图

C.工厂分布图和居民区分布图

D.城市河流分布图和城市消防栓分布图

【答案】B

【解析】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的地理信息绘制在不同的图层中,不同的行业在使用过程中按需要叠加不同的图层。消防地图应精确标绘城市道路和消防栓的分布。

5.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A.不同地物的海拔高度不同

B.不同地物的表面温度不同

C.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D.不同地物的化学特征不同

【答案】C

【解析】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6.在有些卫星遥感影像上植被为红色,原因是()

A.秋天拍摄,树叶变红

B.植被出现病虫害

C.植被覆盖率太低导致红色土壤裸露

D.这幅卫星遥感图像属假彩色卫星影像

【答案】D

【解析】在遥感影像上不符合实际地物颜色的被称为假彩色卫星影像。

7.利用同一城市不同时间的多幅遥感影像,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能够()

A.计算城市人口的迁移率

B.预测城市大气污染的变化

C.为城市规划提供资料

D.预测洪涝灾害的频率

【解析】同一城市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资料。

8.遥感的关键装置是()

A.航空器

B.磁带质量

C.胶片质量

D.传感器

【答案】D

【解析】传感器是遥感的关键装置,是遥感的中心环节。其所起的作用是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利用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信息,把信息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二、综合题

9.“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下图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的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植物反射波谱的获取,依靠的技术是()

A.传统测绘

B.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D.GPS技术

(2)表明农作物生长态势良好的反射波波长范围是。

(3)利用这种技术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基本原理是。

(4)下列选项中可直接利用这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是(多选)()

A.水体污染的判断

B.城市大气质量状况的分析

C.洪水分布区的变化

D.森林面积变化

E.人口数量的变化

F.城市绿地分布的变化

【答案】(1)B(2)小于0.53μm和大于0.80μm

(3)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4)A、B、C、D、F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记录在胶带上的明暗、深浅、颜色等不同来判断地物的性状和态势,可以应用于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方面。

10.材料一用遥感技术重新测量长江,科学家提出长江变短了。最近,科学家对长江重新测量后发现,它的长度为6211.3千米,比公认的6300千米短了80多千米。但这一结果并没有改变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的地位。主持测量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尽管这一数字的变化对长江沿岸居民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但反映了人们对地球了解程度的加深,并有可能成为国家更新重要地理数据的参考。”

材料二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国家利用飞机和卫星对该地区进行了遥感监控,获得了大量的遥感影像图,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成了淹没地区分布图,图中淹没地区和分布及各部分的范围一目了然。而且,在计算机中可对淹没面积按各种要求进行快速、准确

无误的统计。

(1)材料一说明了遥感技术在哪项领域中的应用()

A.海洋

B.地质

C.水文

D.军事侦察

(2)根据以上资料,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

【答案】(1)C(2)视域广,监测范围大,可瞬间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知能拓展阅读

遥感发展简史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

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地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技术后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拍摄。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拍摄,并将航空图像应用于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空间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纪世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和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的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飞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波谱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送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像元也从地面80米×80米,30米×30米,发展到20米×20米、10米×10米、6米×6米。

课后强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优点有()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的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限制少,避免人员伤亡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遥感技术的优点是获取资料快,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探测范围大。

2.利用卫星遥感能够监测到沙尘暴的起源、移动和扩散过程,充分显示了遥感卫星具有的特点是()

①监测范围广②时效快、精度高

③连续性强④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遥感监测沙尘暴的起源、移动和扩散过程显示了遥感的监测范围广,时效快,连续性强,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点。

3.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后,该国无人驾驶飞机迅速对该地区的灾情进行监测,主要运用了()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计算机技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国利用无人驾驶飞机获取的是遥感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解译、处理,从而达到对灾情的了解、监测。

4.(201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2010年10月~2011年2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遭遇旱情。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此次干旱对冬小麦影响较大。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估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①遥感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对冬小麦估产可通过遥感图像了解干旱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对小麦进行估产。

5.遥感影像分析人员看到易贡湖周围高山上的雪线下降,得出的结论是()

A.大气降水减少了

B.大气降水增多了

C.高山冰雪融水增多了

D.湖水减少了

【答案】B

【解析】雪线下降说明降雪较多,使得终年积雪增多,降雪增多是大气降水增多了。

读下图,回答6~7题。

6.上图地物,对各波段反射率都很低的是()

A.松林

B.草地

C.泥浆

D.红砂岩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泥浆的各波段反射率都最低。

7.如果要对大兴安岭居中南段的林草分布进行遥感普查,则传感器最好调至哪个波段()

A.0.4~0.5

B.0.5~0.7

C.0.8~0.9

D.1.0~1.2

【答案】C

【解析】对林草进行普查要找林草反射率差异显著的波段,由图中可得出在0.8~0.9波段差异显著。

8.遥感技术的优点有()

①用途广②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④成本低,效益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遥感受地面限制小,并不是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9.对印尼海啸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A.遥感技术

B.人工监测

C.水上快艇监测

D.航空目测

【答案】A

【解析】遥感应用于灾情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对印尼海啸进行监测,最理想的手段是遥感技术。

(2011·山东模拟)2009年12月30日凌晨,中石油柴油管发生泄漏,有大量漏油进入赤水河,并流

入渭河(见下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为迅速检测和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保证沿黄河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以借助的现代化技术是()

①全球定位系统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达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遥感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的作用很大,而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准确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水污染的检测需要借助遥感技术,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11.图中渭河汇入的黄河干流河段所具有的水文特征是()

①水流平稳②含沙量大③多凌汛④流量季节变化大⑤多支流⑥有结冰期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答案】C

【解析】黄河的中游地区主要有渭河和汾河两大支流,渭河注入的中游地区支流较多,多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该河段为温带季风气候,有结冰期,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干流流向为自北向南,无凌汛。

对植物来说,同类植物由于生长状况、健康程度不同,其反射率也有较大差异。读下图,回答12~13

题。

12.在遥感彩色红外线图片上能把健康的和受病害的松树区分开来,其原理是()

A.健康松树的反射率在任何波段都高于有病害的松树

B.健康的松树在0.4~0.76微米波长范围内反射率高于有病害的松树

C.在波长0.8~1.4微米范围内有病害松树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健康的松树,病害越重,此波段反射率越低

D.在波长大于1.6微米时,健康松树的反射率高于有病害松树

【答案】C

【解析】由图中可得出在波长0.8~1.4微米范围内有病害松树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健康的松树,病害越重,此波段反射率越低。

13.松树属针叶林,要把松树与阔叶林区分开可利用()

A.GIS技术

B.RS技术

C.GPS技术

D.计算机技术

【答案】B

【解析】由于松树和阔叶林的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所以可用遥感技术。

(2011·江苏模拟)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

强度)。读图,回答14~15题。

14.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在30天后差别最大,对比最鲜明,所以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30天后。

15.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答案】B

【解析】松嫩平原既生产大豆,也生产玉米,二者都是主要的农作物,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16.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技术应用的哪一领域()

A.资源普查

B.灾害监测

C.环境监测

D.工程建设及规划

【答案】A

【解析】农作物估产属于资源普查方面。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与探测的范围、获得资料的速度、周期、对地物的分辨率呈正相关

B.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与探测的范围、获得资料的速度、周期、对地物的分辨率呈反相关

C.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除与飞行高度有关外,还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

D.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与探测的范围、获得资料的速度、周期呈正相关,而与对地物的分辨率呈反相关。

18.有关遥感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探测的范围大,能动态反映事物的变化

B.用途广,可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军事等领域

C.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

D.它要用24颗卫星才能快速、准确完成各项任务

【答案】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9.王旭同学在判读某地区卫星影像后,用透明纸蒙在上面准确地绘出了主要道路、城市、村庄、河流的位置和范围,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从原卫星影像图上该同学区分河流和道路的直接解译标志有①;②;

③。根据直接解译标志判断B处为(道路、河流)。

(2)在原卫星影像图上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那么城市为状,道路、河流为状。

(3)A处为道路,C处为河流,在原卫星影像图上间接解译标志是。

(4)在2011年3月和2011年8月的卫星影像图上D处的色调是否一致?。原因可能有

【答案】(1)色调形状大小河流(2)面线

(3)A与城市相连(4)不一致D处为河流,季节不同时水深不同,含沙量不同,表现在卫星影像图上的色调就不一样

20.读冬小麦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电磁波能量差异最大的是波段。区分冬小麦生长阶段常常采用影像。

(2)遥感能区分不同作物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请简述如何利用遥感技术估计全球冬小麦的产量。

【答案】(1)近红外(红外线)红外遥感

(2)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情况下对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和吸收的情况不同。(3)根据冬小

麦与其他物体的波谱特性不同,确定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2《产业转移》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 (第二课时)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学习重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学习难点】 正确明白得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幸免转移带来的负面阻碍。 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学法指导】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等 【知识链接】部分产业特点比较: 优点缺点 轻工业(劳动密集型)投入资金、技术少,周期短,周 转快,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 增长速度慢,发育程度低。 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增长速度快,发育程度高,发达 工业的标志。 环境污染严峻,不利于可连续 进展。 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增长速度最快,附加值高,产品 更新周期短。 对科技和环境要求高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发达国际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 集中 到,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制造条件。 ★典型案例:二战后日本工业结构的三次调整(读图5.12,结合图5.8比较分析) 调整时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时刻1946--1954 1955--1969 1980以后

结果: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 的转换,同时相伴着原先重点进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2)进展中国家或地区:同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缩短的时刻,加快 的进程。 ★典型案例: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进展,至80年代初,已差不多形成了以,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刻大大缩短。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读图5.13摸索: (1)一个产业典型产品一样可分为哪几个进展时期?举例讲明。 (2)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应该重点进展处于什么时期的产业?联系东亚各国,你会得出如何样的判定? 读图5.14摸索: (1)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有哪些环节?各环节附加值一样高吗? (2)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一样转移的是哪个环节,什么缘故?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导学案,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高二班第小组学号: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能源的分类,掌握评价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2.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了解我国能源基地建设和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3.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4.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重难点】 1.山西生煤炭资源条件分析 2.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40- P48第三章第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课后提高案;(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一、能源分类:1.能源分类:按照性质分为和。可再生 能源是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等。非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指、、等能源。 二、资源开发条件: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2)(3)。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势 (1)储量丰富(2)(3)齐全(4)煤质,具 有、、、 的特点,其中大同煤田是优质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产地(5)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埋藏浅,适于露天和开采。 3.市场条件:我国能源消费是以为主,为山西省能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晋煤外运条件分析: (1)山西区位特点:地处我国地区,临近、、、、、等工业中心,与、、等城市相距不远,输、输的距离较近。 (2)外运线路的特点:①以运输为主、以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2铁路运煤干线有:、、、、等。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开采量 2.提高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变输出为输出; (2)发展,为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 地势_______、土质 稠密的水系阻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 _______的改进和 天然水道 摆脱土壤的限制 动力资源丰富 产地和主要的_____、 学年:高二 学科:地理 编号:B3-1-1-2 编制人:王海锁 审核:高二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以长江中下洲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笔记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随着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 例: ⑴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布较广; 地势_______,土质__________。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沼泽广布 ________ 隔________. 难,耕作业发展 __________.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 人口南迁,劳 (中期) 密的水系成为 ________的改良, _______生产基地 “粮仓”的地位让位 工商业社 稠密的________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于_______和_______ 会(后期)___,不利于_______推广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 位比不上_______南 部和______平原 【小组探究】 【探究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 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 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 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属亚热带。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最热月均温 27~28℃, 无霜期 210~270 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集中于 春、夏两季。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平原内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相 当于平原面积 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 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 万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问题探究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材料 2:教材第 4 页图 1.3。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 3: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 【读图思考】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名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 些商品粮基地? 材料 4:教材第 4 页和第 5 页相关内容。 【问题探究 3】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时 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5:《地理地图册》第 8 页“中国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题探究 4】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 时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荣昌仁义中学李秀利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走近荣昌】之“早期的我” 1.位置境域 荣昌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丘陵的川东平行岭 谷区交接处,介于东经105o17山水棠城′~105o44′、北纬29o15′~29o41′之间。 2.地形地貌 荣昌区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 300~400米,山岭南有古佛山中有螺罐山,北有铜 鼓山,最低处在东南部清江镇的濑溪河水面。地势 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起伏不大、相对平 坦。 3.气候特征 荣昌区属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099毫米,年平均气温17.8℃,年总积温6482℃,无霜期327天以上。 4.自然资源 荣昌区土种有水稻土、冲击土、紫色土和黄壤 四大土类及六个亚类。水能径流量 3.25亿m3,境内有大小溪河151条,以濑溪河流域最广。矿产资 源有煤炭、天然气、陶土、荣昌区全景图页岩、石 【你知道吗?】 1.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早期荣昌选址在昌州,以莲花广场为中心? 2.早期荣昌生产力水平如何? 3.以何种生产、生活方式为主? (可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

灰岩、建材砂岩、石英岩和矿泉水等。建筑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农业社会的我” 荣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盛产茶叶、蚕桑、生姜等。畜禽类主要有 猪、羊、鹅,其中荣昌猪为世界八大名猪、中国三 大名猪之一。 农业产业呈现“南竹、北畜、中蚕桑,东园、 西茶、规模猪”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咱们合作吧!!!】 1.促使荣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2.荣昌区种植水稻有哪些优势条件? 3.形成了哪些特色农业? 4.发展后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从土地肥力、人均耕地、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工业社会的我” 荣昌区特色产业众多。除畜牧产业优势独特之 1.为何板桥荣昌工业集中在板桥工业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 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 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 论知识基础打牢。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 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 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 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3.1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⒈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发展、组成、工作过程。 ⒉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学习重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学习流程】 【自主先学】 自主先学一: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自主先学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过程? 自主先学三: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 自主先学四: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 【组内研学】 查找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⒈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 ⒉国土管理、城市规划 ⒊邮电通信、交通运输、 ⒋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 【交流促学】 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有哪些案例? 【反馈评学】 1.下列关于GI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GIS是地图的延伸 B.GIS是一种快速但准确度不太高的技术 C.GIS是空间信息存储、表达、分析和交流的工具 D.GIS可解决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2.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根据内容可分成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两大类。其中属于专题数据的是() A.地质B.水系C.植被D.交通 3.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空间信息B.数据信息C.图像信息D.综合信息 4.地理信息系统比纸质地图优越的功能有() ①它不仅有平面信息,还有三维立体信息 ②它有便捷的检索功能和大容量的信息库 ③它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切换、缩放、补充测算等,获得更新的信息 ④它不仅有空间数据信息,还有景观照片和动态的影像信息 A.①②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导学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工国西气东输为例(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2、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 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 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动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_____________质量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 来的环境压力。 问题探究: 哪些影响。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章末总结学案(含答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原因及影响因素,学会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专题一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供水区综合效益显著,但对水源区会造成径流量减少、 泥沙淤积加重,调水沿线地下水位升高而发生盐碱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等不利影响。 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 线路走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 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 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 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 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 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 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 过长江流域与淮河 流域的分水岭后, 经黄淮海平原西部 边缘,在郑州以西 穿过黄河,沿京广 铁路西侧继续北 上,可基本上自流 到北京、天津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 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 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河上游 地形、地势条件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 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地势较复杂,但 地势南高北低,水 可自行流向北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设施条件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 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 库可利用(还可利用 三峡水库)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评价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 量较小 可自流供水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 北、华北,可自流供水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 低,需抽水北送 需挖掘渠道,工程 量很大 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 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 北部分地区供水 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长江上游及其支流 汉江、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 流雅砻江、大渡河 源地水质差(经济发达,污水排放量 大) 较好最好 供水区北到天津,东到济、烟、威华北平原大部分地 区 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 和华北部分地区 工程量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和南四 湖,工程量最小 工程量中等,需开 挖新的河道 需在河流上游筑坝建 库,开凿巴颜喀拉山输 水隧道,工程量巨大 积极意义(供水区) 社会 效益 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 效益 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可产生经济效益600亿~800亿元 生态 效益 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可能带来径流 量减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5.2产业转移(导学案,含答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高二___班第___小组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学会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 1.学会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87-93第五章第2节产业转移以及图文详解一书中相关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______________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______________产业转移和______________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______________。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三个重要因素

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________________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高。 迫使发展中国家改善________以减少企业 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或国内市场无法 需要,就会开辟________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 往往受到多方面的________ 企业到____________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 厂,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______的变化而 变化 (2)其他影响因素:国际__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的调整,原生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和地区影响 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____________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____________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____________进程 (1)意义:推动了区域经济的___________ (2)产业国际分工与合作: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__________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______________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1)对象: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___________带来深刻的影响。 (2)表现:改变了区域的_____________,伴随着_____________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国家或地区影响 转移国或地区减少国内的___________,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转移对象国或地区缓解___________压力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读图,回答有关问题。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示意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 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 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热带雨林的保护导学案

学年:高二学科:地理编号:B3-2-2-2 编制人:郝伟审核:高二地理组班级:姓名:小组: 课题:热带雨林的保护 【学习目标】 针对雨林被破坏的原因,讨论和分析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和措施。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辨证的眼光正确评价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又如何去做?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并能从身边做起,爱护花草树林,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念。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四、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________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__________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旺盛,__________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 ____________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____________。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________措施。 2、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________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3、最佳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护亚马孙雨林的具体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热带雨林的保护 材料1:教材图2.25 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 材料2:雨林的前途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态度、当地政府的政策和当地民众的观念的影响,因为是开发还是保护完全受人的操纵。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除了要通过“宣言”“议定书”之类的东西加强对当地政府的压力之外,还应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帮助解决当地国家的困难,例如贫困问题、债务问题等。作为当地政府要切实认识到雨林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作为当地的公民要形成保护意识,凡是不利于雨林保护的事不做。这样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财富——亚马孙雨林,这样,雨林的前景是光明的。反之,不论在哪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给雨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雨林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问题探究1】“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其暗含的寓意是什么?【笔记栏】 【问题探究2】在保护雨林的措施中,除教材35页提到的“三保二设一结合”的 措施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开发和保护雨林? 【总结反思】 【课下作业】 1.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 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 答(1)~(2)题。 (1)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 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 (2)图中表示的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 2.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在当前背景下,雨林正面临“灭顶之灾”。完成 (1)~(3)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