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一、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

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3-756,退位的过程更为复杂,是教与学的难点。显然,教学难点主要是相对学生来说的。

所谓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例如,学习两位数乘多位数,关键是掌握计算步骤和部分积的对应方法,因为每一步的具体计算都是学生已有的技能。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说,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是掌握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

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呢?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它既需要掌握适当的方

法,又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一般地,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上的插图、理解教材上的旁注、对话、提示、结论等内容,不放过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因为教材的编写明确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明确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教学的训练点。

要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教师把握了教与学的重点,也就是明确了教学时应该突出什么、抓住什么,哪些可以分散,那些需要预先铺垫,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习题分析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必要的、恰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以及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习题分析的基础是教师亲自解题。一个认真、负责的数学教师,应当自己验算全部习题,当然过于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习题除外。对于新教师来说,通过解题的思考与验算,获得切身体验,了

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分量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内容是:

1、分析习题配备的目的性、层次性。

也就是分析习题与教学内容的配合情况,搞清每道习题的安排意图和作用,以及相关习题之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通过分析,弄清哪些是巩固概念和法则的基本题,哪些是促进理解、应用的变式题,哪些是复习已学内容的巩固题,哪些是需要用到几方面知识的综合题,哪些是引申、深化知识的思考题。这样,就基本明确了习题的使用目的和练习要求。

2、分析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拓展空间。

也就是分析习题“可以怎样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解”,掌握解题过程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习题存在的“开放”空间。比如,某道或某组习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以拓广、延伸、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对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化等。这些分析是用好、用活习题,进而开发习题潜在的练习功能的基础。

3、分析习题形式的特点与学生的解题特点。

也就是分析习题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小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小学生的练习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加重视习题形式和练习方式的趣味性、有效性;必须更加重视研究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了解适合小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本好的教科书要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取决于我们的“执行者”——老师。因为教材只是一个文本,是一个载体,我们老师要解压缩文本,活用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认真研究、感悟、领会教材,吃透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材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熟悉教材的体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

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 3、习题分析。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必要的、恰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以及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习题分析的基础是教师亲自解题。一个认真、负责的数学教师,应当自己验算全部习题,当然过于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习题除外。对于新教师来说,通过解题的思考与验算,获得切身体验,了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分量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内容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 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2-755,退位的过程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二)

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一) 一、“数与代数”领域 本领域的核心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具体的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中应紧紧把握此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呈现形式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算式)——求解模型(探索口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在多种形式下(口算练习,趣味游戏,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下巩固基本的口算技能。 本单元仍然坚持将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强调把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模型”。对于“模型”来说,求解模型(会根据算式计算)是重要的,创建模型(从问题中抽象出算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94—98年度的世界数学联盟主席 D.Mumford在1998年论述现代数学的趋势时说,“创建好的模型正如证明深刻的定理一样有意义。我想,承认这一点,数学将会从中受益”。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

↓ ◆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本单元安排了四个情境,鼓励学生从每个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和所学运算的意义,建立算式。教材通过第一个情境“小树有多少棵”,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需要多少钱”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通过“参观科技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通过“植树”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在实际问题抽象出算式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个过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当列出算式后,教师应请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对数学模型(算式)给予适当解释。例如,在第2页小数有多少棵中,当学生列出20×3或20+20+20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解释为什么用乘(加)法?算式中的20是什么?3是什么? 教材提供了许多情境,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情境,也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2.结合具体的情景,探索口算的方法 抽象出算式后,教材呈现了多种口算的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口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不同,面对同一道口算题目,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

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一、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

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四个领域的内容,共十个单元。 ㈠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也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也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㈡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是根据课标新增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㈢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㈣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介绍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变化之处: 1.从三年级年级下册移来“面积”单元的“公顷和平方千米”内容,单编为一个单元。(不讲) 2.把原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的“统计”内容按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整合,统一安排在本册第七单元。(不讲) 3.原“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移到四年级下册。 4. “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各单元分析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数学思想方法 (五)综合与实践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C}1. 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C}2. 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C}3. 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C}4. 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C}5. 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C}6.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 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四、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一)数与计算 ●四则运算(第一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 包含两部分内容: ●整数知识的一些整理 到四上整数的教学(认识、运算)已经结束,有必要对整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定律等知识进行总结概括,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四则运算:主要对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总结。 原来混合运算的顺序有自己的线索:从连加、连减、乘加、乘减→连乘、连除→两头是乘除中间是加减的。应用题也有独立的线索,两者紧密相连,到高年级一般前一单元是混合运算,后一单元是应用题,这样安排有一定的道理,先独立成章说明运算顺序,再在解决问题中,再按规定的运算顺序列综合算式,互不干扰。 现按照《课标》精神,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不独立成章,与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结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总结,同时教学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认识在本套教材中分两个阶段: (1)三下,初步认识小数。结合学生熟悉的十进复名数,如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并进行简单地加减计算。是感性认识阶段,虽涉及到小数的意义,但没有涉及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 (2)本单元系统认识小数,从小数的产生、意义、性质、大小比较等角度来认识。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第一阶段“小数的初步认识”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概括其法则。 ●三角形

●边的特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一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这里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研究边角的关系。 内角和等于180°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教学植树问题。 使学生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认识数学,领悟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实践活动 营养午餐、小管家:属第二层次解决实际问题。 各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义务教材是单独编排,实验教材是与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