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文章编号:1000-2634(2005)02-0017-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3

曹忠辉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323 文献标识码:A

大牛地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交界处,构造位置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

[1]

(图1)。

图1 气田位置图

大牛地气田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

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在该套地层中发育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在本区大牛地气田主要指的是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气层。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

[2]

,可分为5个原型盆地发展阶段,即中

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以及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5个原型盆地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2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系2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典型的复式含油气系统。本文所论及的大牛

地气田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2 复式烃源

大牛地气田存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第27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05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 Ap r 2005 

3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曹忠辉(196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工程师,从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两套烃源岩。石炭系太原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煤层与灰白色细-粗砂岩互层,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二叠系山西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粗粒砂岩、砂砾岩、砾岩与黑色、深灰色泥岩、黑色炭质泥岩互层,下部含煤层、煤线。

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烃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

煤层在气田内广泛分布,太原组煤层厚度在5~30m,山西组煤层厚度在4~12m。煤层有机炭含量53.480%~63.130%,沥青“A”含量0.6469%~0.8519%,总烃含量2406.60~3219.63ppm,为良好烃源岩(表1)。暗色泥岩在全区大量发育,太原组暗色泥岩厚度在15~25m,山西组暗色泥岩厚度在35~70m。暗色泥岩有机炭含量1.920%~2.090%,沥青“A”含量0.0706%~0.6330%,总烃含量195.84~227.20ppm,为良好烃源岩(表1)。

灰岩只在太原组局部发育,厚度在0~12m,灰岩有机炭含量1.520%,沥青“A”含量0.0879%,总烃含量418.04ppm,为良好烃源岩(表1)。

据以往研究[3](杨俊杰、裴锡古等,1996年)证实,煤和暗色泥岩的干酪根类型为Ⅲ型,且两者相比,煤层和暗色泥岩不论在性质还是在成烃数量及机理上均比较相似,煤层甚至在某些性质上比泥岩干酪根偏好。同时,在单位有机质所特有的吸咐烃、溶解烃数量的对比上也看不出煤层具有明显的弱势。由此据有机质丰度推算,煤层应属本区上古生界天然气生成中贡献最大的烃源岩,次之为暗色泥岩,最后为太原组灰岩。

表1 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转化系数表

层位岩性

有机碳

/%

沥青

“A”/%

总烃/

ppm

沥青“A”/

总有机碳

总烃/

总有机碳

山西组煤岩53.4800.64692406.60 1.210.45泥岩 1.9200.6330195.84 3.45 1.02

太原组煤岩63.1300.85193219.63 1.350.51泥岩 2.0900.0706227.20 3.88 1.09碳酸

盐岩

1.5200.0879418.04 5.78 1.90

3 复式储集体

复式储集体是指多种原岩在多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多类型的储集空间。大牛地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三套储集体,纵向跨度在250~330m。具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岩性,其中以碎屑岩为主。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溶蚀孔、高岭石晶间孔、复合粒间孔和微裂缝,为典型的复式储集体。

由于气田主要储集岩为碎屑岩,故下面主要论述碎屑岩储层的基本特征。

3.1 岩矿特征

(1)下石盒子组储集岩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次之为岩屑砂岩,少量的次长石岩屑砂岩和极少量的纯石英砂岩(图2)。碎屑颗粒含量在60%~95%,平均85.42%,碎屑粒度主要分布在0.25~1. 00mm,部分分布在1.00~4mm,少量的分布在0.1~0.25,主要为中2粗粒砂岩,部分为砾岩、砂砾岩,少量的细砂岩;其中石英含量在61%~91%,平均为79.16%,长石含量在1%~13%,平均为2.75%,岩屑含量在8%~36%,平均为18.09%;颗粒分选中等或好,磨圆主要为次棱角状,部分为次棱角2次圆状。填隙物含量在5%~40%,平均为14.58%;填隙物中杂基主要为泥质,含量在1%~35%,平均为9.98%;胶结物有高岭石、方解石和石英,方解石含量一般在1%~5%,局部含量在10%~40%,少量的高岭石和石英。岩石为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颗粒以点2线接触为主。

(2)山西组储集岩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次之为岩屑砂岩,还有部分的次长石岩屑砂岩和极少量纯石英砂岩(图2)。碎屑颗粒含量在62%~98%,平均88.10%,碎屑粒度主要分布在0.25~1.00 mm,部分分布在1.00~6mm,少量的分布在0.1~0.25,主要为中2粗粒砂岩;部分砾岩、砂砾岩,少量的细砂岩;其中石英含量在44%~92%,平均为74.37%,长石含量在0~11%,平均为2.96%,岩屑含量在8%~53%,平均为22.67%;颗粒分选中等或好,磨圆主要为次棱角状,部分为次棱角2次圆状。填隙物含量在2%~38%,平均为11.90%;填隙物中杂基为泥质,含量在0~35%,平均为8.34%;胶结物有高岭石、方解石、石英、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含量一般在1%~8%,局部含量在10%~32%,少量的高岭石、菱铁矿、白云石和石英。岩石为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颗粒以点2线接触为主。

(3)太原组储集岩岩性主要为纯石英砂岩和极少量的石英砂岩(图2)。碎屑颗粒含量在77%~

81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

92.5%,平均89.26%,碎屑粒度主要分布在0.25~2.00mm ,部分分布在2.00~4mm ,主要为中2粗粒砂

岩,部分含砾粗砂岩;其中石英含量在88%~97%,

平均为93.95%,长石含量在0~3%,平均为0.74%,岩屑含量在3%~11%,平均为5.32%;颗

粒分选中等或好,磨圆主要呈次圆状,部分次棱角。填隙物含量在7.5%~23%,平均为10.74%;填隙物中杂基为泥质,含量在1%~10%,平均为4.28%;胶结物有方解石、石英、褐铁矿、白云石,方解石含量一般在1%~3%,局部含量在10%,少量的高岭石、褐铁矿、白云石和石英。岩石为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颗粒以线接触。

由以上分析可见,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储集岩岩矿特征相近,而与太原组岩矿特征差别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沉积环境造成。在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储集岩为滨海障壁砂坝沉积,而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为河流2三角洲沉积,其中山西组处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下石盒子组处于河流相,造成太原组储集层砂岩在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上均好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集体砂岩

图2 储层岩性成份分类图

3.2 孔隙类型

大牛地气田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溶蚀

孔、高岭石晶间孔、复合粒间孔和微裂缝。

(1)残余原生粒间孔。是在压实后保存的原生粒间孔基础上经石英次生加大后保留的孔隙。这类孔隙主要分布在石英砂岩和纯石英砂岩之中。

(2)溶蚀孔。溶蚀孔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粒内

溶蚀孔—是由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等岩屑选择性溶解而形成,孔隙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大小不等。这类孔隙主要分布在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粘土矿物溶蚀孔—是由分布在孔隙间的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等粘土矿物颗粒被溶蚀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孔隙。

(3)高岭石晶间孔。是高岭石集合体间的微小孔隙,此类孔隙微小,一般孔径在3~10μm ,但孔隙连通性好。

(4)复合粒间孔。是粒间的粘土矿物或可溶性颗粒被溶解,使原来的粒间孔扩大,构成原生与次生共同组合形成的粒间孔隙。(5)微裂缝。微裂缝由构造应力产生,主要为显微构造微裂缝,多数只能在显微镜下可见。微裂缝对岩石孔隙有沟通作用,对岩石渗透性的改善有较大作用。

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复合粒间孔、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溶蚀孔;太原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复合粒间孔。3.3 物性特征

气田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含天然气砂岩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很大,非均质性较强。

(1)下石盒子组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12%,最小值为0.52%,最大值为15.96%,平均为

7.0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8~0.64×10-3μm 2

,最小值为0.001×10-3μm 2,最大值为3.24×10

-3μm 2,平均为0.32×10-3μm 2

(表3)。

(2)山西组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8%,

最小值为0.50%,最大值为21.41%,平均值为

6.67%;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8~1.25×10-3μm 2

,

最小值为0.001×10-3μm 2,最大值为3.8970×10

-3μm 2,平均为0.5100×10-3μm 2

(表3)。

(3)太原组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6%~10%,

最小值为2.00%,最大值为12.30%,平均值为

7.89%;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8~1.25×10-3μm 2

,

最小值为0.0340×10-3μm 2,最大值为5.74×10

-3μm 2,平均为0.4584×10-3μm 2

(表3)。

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太原组储层物性相近,但太原组储层物性数据分布相对集中,物性均质性好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层。

9

1第2期 曹忠辉: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4 多封盖体系

大牛地气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本区的区域性盖层,即上石盒子组湖相沉积的厚层泥岩。同时气田内部又发育多套局部性盖层,即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和太原组内部沉积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气田具有两层多封盖体系。4.1 局部性盖层大牛地气田局部盖层有三套,主要为太原组潮坪相、沼泽相泥岩、粉砂质泥层;山西组分流间湾亚相、河间沼泽亚相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下石盒子组河漫亚相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气田范围内三套泥质岩连续分布,厚度在100~140m ,埋藏深度在2300~3000m (图3)

图3 大牛地气田生储盖组合图

根据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泥岩微孔结构分析成

果,局部性盖层的突破压力在10.63~15.5MPa,突破时间在19.78~42.04a /m ,中值压力在25.0~40.0MPa,中值半径在3.5~5.6μm ,封盖高度在1032~1504m ,遮盖指数在2063~3008m 。按照

陈章明的泥质岩盖层封闭能力指标,大牛地气田局部盖层为强封闭盖层,按照游秀玲的盖层分类,本区

局部盖层为Ⅱ~Ⅲ类盖层。说明大牛地气田具有良

好的多套局部性盖层[4]

。4.2 区域盖层

晚二叠世早期,上石盒子组发育了一套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的湖相沉积,湖盆中心位于盆地中部定边-吴旗-子洲-乌审旗一带。上石盒子组湖相沉积面积广阔,水体较为稳定,沉积的泥质岩盖层分布面积大、单层厚度大、分布连续,构成了上古生

界气藏的区域性盖层[3]

(图4)。

大牛地气田位于上石盒子组湖盆沉积中心部位(图4),泥质岩厚度在120~140m ,埋藏深度2100~2700m ,分布连续,是大牛地气田良好的区域盖层[4]

图4 大牛地气田区域盖层分布图

(摘自杨俊杰、裴锡古等,1996,略做修改)

5 成藏模式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伊陕

斜坡为一西倾的平缓大单斜,平均坡降为10m /km ,平均倾角不到1°。在此区域构造背景下,大牛地气田构造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单斜,坡降在7~9m /km ,区内构造、断裂不发育,只发育一些东北向和近东西向宽缓的鼻状隆起。区内没有形成较大的构造圈闭,而在气田范围内,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普遍获工业气流,说明构造不是本区天然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大牛地气田天然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局部盖层和

02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

区域性盖层。具体来讲,在横向上,是储集砂体的侧向尖灭,形成侧向泥岩遮挡;在纵向上,储集砂体之上又覆盖了潮坪、沼泽、分流间湾和河漫沉积的泥质岩,形成了垂向遮挡;在大范围内,三套储集砂体之上又有上石盒子组厚层的泥质岩封盖。所以气田可以形成良好岩性圈闭。岩性圈闭形态在垂直于砂体

展布方向上呈透镜状,在沿着砂体展布方向上,呈条带状(图5)。

大牛地气田发育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三套储集体,形成在纵向上多层(一般在5~10层)的含气砂体互相叠置;在平面上,多层次的含气砂体又互相迭合连片,构成了大牛地复式气田(图5)

图5 大牛地气田气藏剖面图(东西向)

6 结 论

(1)大牛地气田烃源岩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

岩,主要烃源为煤层,次之为暗色泥岩,最后为灰岩。

(2)大牛地气田发育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石炭系太原组三套储集体,储集体岩性有碎屑岩、灰岩,主要储集体为碎屑岩。碎屑岩储集体为特低孔隙度、特低等渗透率、致密性储层。

(3)大牛地气田具有多套盖层,区域盖层为上石盒子组湖相沉积的厚层泥质岩,局部盖层为太原组潮坪相、沼泽相泥岩、粉砂质泥层;山西组分流间湾亚相、河间沼泽亚相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下石盒子组河漫亚相泥岩和粉砂质泥岩。

(4)大牛地气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下石盒子组为下生上储式组合,山西组和太原组为自生自储式组合。

(5)大牛地气田主要发育岩性气藏。

(6)大牛地气田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多旋回沉积

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复式气源、复式储集体、多封盖

体系、多种样式生储盖组合的典型的复式气田。

参考文献:

[1] 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

二)[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67-68.

[2] 郝蜀民.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J ].天

然气工业.2001,21(增刊):1-4.

[3] 杨俊杰,裴锡古.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四,鄂尔多斯

盆地)[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4] 庞雄奇,付广,万龙贵,等.盖层封油气性综合定量评

价—盆地模拟在盖层评价中的应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编辑 罗先碧)

1

2第2期 曹忠辉: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SH I Xin(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Chengdu Sichuan 610500,China),WANG XingΟzhi,Z HANG Fan,et al.JOUR2 NAL O F SOU TH W EST PETROL EUM I N STITU TE,VOL.27, NO.2,13-16,2005(ISSN1000-2634,I N CH I N ESE) Based on the macr o,m icr o and geo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lling core and field of Q ixian f or mati on in the north west of Sichuan regi on and combined with r outine petr ophysical data,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main contr olling fact ors of the dol om ite reservoirs within the types of strata are studied and the s patial e2 voluti on and distributi on pattern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s are su mmarized in this paper.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ol om ite res2 ervoirs of Q ixia f or mati on consist of fine dol ost one,m id-wide-crystal dol ost one and grain dol ost one,the pore s pace is p redom i2 nated by secondary s oluti on vugs.Fractures not only posses a certain capacity of st orage,but als o mainly p lay the r ole of con2 necting the pores.Fracture-vug and fracture-pore are the t w o of main types of reservoir pore s pace.The s patial evoluti on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s are mainly contr olled by the effect of the sedi m entati on and diagenesis.

Key words:Q ixia for mati on;dol ost one;reservoir;North2 west of Sichuan regi on

THE BAS I C GE OLO G I CAL CHARACTER I ST I CS O F THE DAN I U D I COM P O UN D GAS F I E LD I N E’ER D U O2 S I BAS I N

CAO ZhongΟhui(Research I nstitute of Exp l orati on&Devel2 opment,North China Company,Sinopec,Zhengzhou Henan 450006,China).JOURNAL O F SOU TH W EST PETROL EUM I N ST ITU TE,VOL.27,NO.2,17-21,2005(I SSN1000-2634, I N CH I N ESE)

The Daniudi gas field is l ocated in the north of Yishan sl ope,E’erduosi basin.The mainly gas-bearing for mati on are Taiyuan f or mati on(Carbonifor ous),Shanxi f or mati on and l ower Shihezi f or mati on(Per m in).The hydr ocarbon s ource r ocks in the field are Taiyuan f or mati on and Shanxi f or mati on,and they have three kinds of type:coal bed,dark mudst ones and li m est ones. there are three suit of reservoir r ock that are the barrier bar in Taiyuan,delta-p lain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ies in Shanxi and fluvial facies channel sandbodies in l ower Shihezi.The reser2 voir are of the l ow por osity,l ow per meability tight sandst one.The regi onal cover of the field are the lake facies thick mudst ones in upper Shihezi for mati on,and the l ocal cover are mudst ones in Taiyuan,Shanxi and l ower Shihezi.They f or m the multi-cover syste m.The s ource-reservoir-seal asse mblage include t w o types:the l ower f or mati on generate gas,the upper f or mati on st ore gas,and gas generated and st ored within the same for mati on.The field gr ow mainly the lithol ogic trap s.A 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Daniudi is a typ ical compound gas field.

Key words:E’erduosi basin;Daniudi;compound gas field;geol 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CE I VER SECO NDARY LOCAT I O N US I NG RE2 FRACT I O N W AVE M ETHOD

ZHANG ZhenΟyu(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JOURNAL O F SOU TH W EST PETRO2 L EUM I N STITU TE,VOL.27,NO.2,22-24,2005(I SSN1000 -2634,I N CH I N ESE)

Receiver positi oning correcti on is one of the main technical p r oble m s in sea seis m ic exp l orati on.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 rinci p le of receiver correcti on method using refracted wave trav2 elti m e,deriving the corres pond for mulas and the technical work2 fl ow.This paper i m p r oves the inversi on accuracy by means of it2 erati on inversi on of the sea-water vel ocity and bott om vel ocity. The real data p r ocessing results show that it sur passes the acous2 tic positi oning syste m.

Key words:sea seis m ic exp l orati on;refracti on wave;drif2 ting correcti on;secondary positi oning

THE APP L I CAT I O N O F I NSTANTANE O US AM P L I2 TU D E CO HERENCE ANALY S I S M ETHOD T O RESER2 VO I R PRE D I CT I O N

HONG YuΟgang(S 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CHE N J ingΟshan,CHE NG ShiΟqi,et al.JOURNAL O F SOU TH W EST PETROL EUM I N ST ITU TE, VOL.27,NO.2,25-27,2005(I SSN1000-2634,I N CH I2 N ESE)

I n s ome area where the vel ocities in sandst one and mud2 st one are very cl ose,and even are the same in s ome stratu m s, and the values of ga mma well l ogging in sandst one are high that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fr om mudst one’s,the sandst one’s charac2 teristic s p read cannot be detected in common ways of wave i m2 pedance inversi on and ga mma inversi on.Though the instantane2 ous a mp litude has s omething correlated with the reservoir distri2 buti on,hu man err or may be made when recognizing the instanta2 neous amp litude inf or mati on on account of noise.According t o these p r oblem s,based on the instantaneous a mp litude extracti on and coherence analysis theories,instantaneous amp litude coher2 ence analysis method is app lied t o the illustrati on area-the Sha2 hejie for mati on,W estern s ope,Eastern sag,L iaohe basin.Un2 der the restricti on of well data,reservoir’s landscape orientati on p redicti on was reached with this method.

Key words:instantaneous a mp litude;coherence analysis; reservoir p redicti on

THE APP L I CAT I O N O F GENET I C AL GO R I TH M I N EX2 P LO RAT I O N AND D EVE LO P M ENT O F O I L AN D GAS Y ANG HuiΟting(South west Petr oleum I nstitute,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Y AN Q iΟbin,ZHANG J i.JOURNAL

ⅡAbstract 2005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班级:勘探0703 学号:200711010313 姓名:洪文璞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 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

律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盆地沉积背景、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岩性发育类型和组分变化以及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探循白垩系岩性、含水层和砂体展布规律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规律并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岩石主要地层单位及沉积特征 根据陕西省地层划分方案,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自下而上划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见表1)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 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 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即南北两隆 ,东西两凹 ,中间一鞍) ,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在该阶段 ,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控制 ,与早古生代的拉张 - 俯冲作用不同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俯冲 ,并相继表现为弧 - 陆、陆 - 陆碰撞和碰撞造山 ,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 ,使克拉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 ( 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 、凹陷 (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 及定边—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说明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构造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响(继承性) 的结果。晚三叠世—白垩纪 ,经历了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 ,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 ,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坳陷的发展史 ,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 ,坳陷主体呈北西—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 ,形成了西部天池—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 ,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 ,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皱、冲断、逆冲推覆构造 ,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新生代以来 ,与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 ,转变为整体隆升 ,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 杨仁超1,韩作振1,樊爱萍1,李文厚2 (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确定该区二叠系的物源方向,探索沉积体系和天然气储层的分布规律,从盆地周缘古陆特征、岩石类型、构造属性、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古流向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进行了源区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系物源分别来自北东、北西和南部三个方向,即阴山古陆东部的太仆寺旗2集宁地区、阴山古陆中部的渣尔泰山2乌拉山地区及东秦岭古陆。沉积体系的分布受源区控制,储集砂体主要分布在坪桥2安塞地区、绥德2清涧2子长2延长2延安地区及富县2宜川一带。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沉积体系 中图分类号:P58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767(2007)0320001204 Provenance Analysis of Clastic Rocks in Permian System at Southeast Area of Ordos B asin YAN G Ren 2chao 1,HAN Zuo 2zhen 1,FAN Ai 2ping 1,L I Wen 2hou 2 (1.College of Geo 2info Science and Eng.,SUST ,Qingdao ,Shandong 266510,China ; 2.Dept.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Shanxi 710069,China ) Abstract :The clastic rocks in Permian System at the southeast area of Ordos Basin contain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exploration of natural gas.In order to ascertain provenance of Permian system in the studied area and grope for dis 2tribution regula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gas reservoirs ,provenance analysis of clastic rocks in Permian Sys 2tem at southeast area of Ordos Basin is conducted f rom the features of peripheral ancient land of the basin ,lithology ,tectonic property ,cathodoluminescence features of quartz ,types of detritus ,combination of heavy crop ,direction of palaeoflow ,and geochemistry ,etc..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venance of Permian System in this area comes from the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south directions ,respectively.That is to say ,provenance includes Taipusiqi 2Ji ’ning region in the east of Y inshan ancient land ,Zha ’ertai 2Wulashan region in the middle of Y inshan ancient land and the east Qinling ancient land.Distribu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provenance.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region of Pingqiao 2Ansai ,region of Suide 2Qingjian 2Zichang 2Yanchang 2Yan ’an and the strip of Fuxian 2Y ichuan. K ey w ords :Ordos Basin ;Permian System ;clastic rocks ;provenance analysis ;depositional systems 收稿日期:2006210209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2003CB214602)作者简介:杨仁超(19762),男,陕西商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大型风化壳型气藏和 北部石炭2二叠系大型地层2岩性气藏的发现,使该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盆地东南部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却未有大的突破。由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相对不发育,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因此,加强东南部古生界陆源碎屑岩物源的研究,对于分析该区沉积体系和储层分布规律,进而探索天然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文章编号:1000-2634(2005)02-0017-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3 曹忠辉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323 文献标识码:A 大牛地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交界处,构造位置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 [1] (图1)。 图1 气田位置图 大牛地气田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 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在该套地层中发育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在本区大牛地气田主要指的是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气层。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 [2] ,可分为5个原型盆地发展阶段,即中 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以及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5个原型盆地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2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系2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典型的复式含油气系统。本文所论及的大牛 地气田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2 复式烃源 大牛地气田存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第27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05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 Ap r 2005  3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曹忠辉(196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工程师,从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

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