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亳州历史沿革

亳州历史沿革

亳州历史沿革
亳州历史沿革

亳州历史沿革

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

春秋。焦属陈国。陈于此营建“焦邑”,与焦邑毗连的是“夷邑”(故址在今亳州城东南部的城父)。焦、夷二邑是当时东南地区与中原腹地相沟通的交通要道。因而也是战略重地,“南北分疆,此亦争衡之所也”。

战国。公元前637年,楚将成得臣率师伐陈。夺取了焦、夷二邑,遂为楚地。尔后,楚平王筑谯城,并派太子建驻守城父,使得当时的谯、夷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秦置谯县,隶属砀郡。

西汉,谯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

东汉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署谯郡,谯的地位更显重要。

三国魏文帝(曹丕)皇初二年(221年),鉴于谯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它是皇族本籍(曹氏父子及部分重要的文臣武将是谯郡人),谯被封为“陪

都”,地位显赫。西晋,谯为豫州谯国。

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一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畿,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改称兖州为亳州,州治所仍设于小黄,“亳州”之名,始见于此。亳州从此成了南亳的后身。这时亳州的辖境,大约包括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睢县以东、涡阳县西北的涡河、西淝河流域大片地区。

隋代《隋书》地理志:谯郡后魏置南充州。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亳州。开皇元年府废。

唐代谯郡隶属河南道。唐武德七年(624年),谯郡更名为亳州。天宝元年(724年),亳州又改名谯郡。乾元元年(758年),谯郡再次更名为亳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亳州隶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为东西两路,东路治扬州,西路治庐州。亳州属淮南东路。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入侵淮、泗地区。亳州沦为金地,隶属金之“南京路”。金灭亡后,亳州复归南宋。

元代亳州隶属河南江北省汴梁路。元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明朝,亳州属南京(南直隶)凤阳府。洪武初年(1368年),亳州

以州治谯县省入,寻降为县,属归德州。洪武六年(1374年)六年属颍州。弘治九年(1496)十月复升为州。不辖县,隶南直隶、凤阳府。

清朝亳州初隶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为安徽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升凤阳府属之颍、亳、泗三州,庐州府属之六安州,为直隶州。太和、蒙城属亳。雍正十三年(1735),升颍州升为府,增设阜阳县,降亳州及所隶太和、蒙城二县来属隶。同治三年(1864),析出亳州东乡十三保(当时亳州有八十五保)和宿州、蒙城、阜阳的一部分,设置了涡阳县。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亳州改为亳县,隶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21日,日本侵略军第一次攻陷亳城,并继续西侵。次年4月26日,日寇第二次占领亳城,国民党亳县政府迁至古城集。

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辖城关及郊区,与其他边区县并存。

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专员公署。

1986年3月撤亳县建亳州市,隶阜阳行政公署,其辖区不变。

1998年2月,收归安徽省直接管辖。

2000年5月,设地级亳州市,管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一区。市政府驻谯城区。

亳州简介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北部衔接河南省商丘市、西部接壤周口市,南部接壤阜阳市、东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谯城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总面积572.77k㎡。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总人口633万。 亳州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商品用材林和蔬菜生产基地,地下煤炭、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7亿吨,其中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中药材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左右。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3700年前商汤王的建都地,是中药、白酒、道家三大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先哲名流,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 经济: 2013年,在省统计局公布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24项宏观经济指标中,亳州有13项增幅居全省前5位,有6项增幅居全省前3位。 2013年,亳州全年生产总值(GDP)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1亿

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276.0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0.4:34.3调整为24.6:40.5:34.9。人均GDP16071元(折合2595美元),比上年增加142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4.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4.6%。其中,出口3.8亿美元,减少18.3%;进口0.5亿美元,增长32.1%。全年财政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增长3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530元,增长15%。 目前,亳州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亳州工业园区、涡阳县工业园区、蒙城经济开发区、利辛工业园区六大工业园区。全市现有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 重要领导、组织架构: 市委书记:杨敬农。 简介:杨敬农,男,汉族,安徽怀宁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1966年3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市长:沈强 简介:沈强男,汉族,1961年6月出生,安徽宿州人。1983年 7月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83年7月入党,中央党校导师制在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城市周边生态绿地规划初探 ——以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为例

城市周边生态绿地规划初探 ——以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8-11-16T20:14:39.2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程俊 [导读] 摘要: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推动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休闲游憩需求也逐步增大,如何对外围生态绿地进行规划,亳州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城市外围永久性城市绿带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开展详细的划定、管控规划,保证生态绿地的实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推动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休闲游憩需求也逐步增大,如何对外围生态绿地进行规划,亳州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城市外围永久性城市绿带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开展详细的划定、管控规划,保证生态绿地的实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初探 1 相关基础概念解析 1.1其他绿地 在旧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城市绿地外围的生态绿地是G5类“其他绿地”,其他绿地的定义为“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绿地,它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其他绿地无论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游憩场地,还是城市自然景观方面,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标准在建成区绿地率统计中允许纳入建成区内、建设用地外的部分‘其他绿地’面积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形成的绿地系统的延伸,它与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1.2区域绿地 随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颁布实施,也必然要求传统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应有所转变,其他绿地一统建设用地外围的分类方式已不再适用。在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其他绿地”的概念已经被“区域绿地”所取代,“区域绿地”指市(县)域范围以内、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对于城乡生态安全保障、景观格局完整、居民休闲游憩、设施安全与防护隔离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类绿地,不包括耕地。对于“区域绿地”的命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与“建设用地以内的绿地”进行区分,突出该类绿地对城市整体区域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各方面综合效益,而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 2相关案例研究 2.1北京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工程 2000年和2003年北京启动了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工程,其中第二道绿化隔离规划较为完善,是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具体规划,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大致范围在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具体划定为:内侧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衔接、外侧扩展到六环路外 1000m。,规划范围内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十个区,总用地面积1556平方公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由两个绿环、9片楔形绿色限建区及5片组团间绿色限建区构成绿地系统,以保证市区七条楔形绿地与城市外围大面积绿色空间的贯通。在绿化隔离地区严格禁止新增规划外建设用地,保证规划的绿色空间比例。起到防止建设连片的作用,并且沟通楔形绿色限建区之间的联系。 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城区的无序扩展,确保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分散集团式”城市格局的形成;改善城市景观格局,成为保护城区的生态屏障及城区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绿色廊道。限制工业在北京近郊的发展,疏散市区人口功能,进市区外居住小区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2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来进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以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为理论指导,通过对现状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中心城总体规划,构建中心城景观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用地的分类规划和产业布局。根据景观安全格局的构想,针对不同用地结合功能布局进行分级控制,使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规划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共分三级:绝对控制区、重点控制区、一般控制区。其产业布局规划对非建设用地进行了旅游服务业、新兴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传统种植业和观光林业的整体布局,建设用地布局规划中保留了部分耕地、果园、苗圃等,新规划了人工草地、人工沼泽、灌木林。 3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建设以城市开发边界为基础,通过对现状周边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空间规划,梳理了亳州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充分结合城市集中建设区外围具有防止城市蔓延扩展和缓冲城市建设行为的生态空间(如亳州林拥城、亳州水库、区域防护绿地、生态苗圃等),划定环状连续的且需要实施永久性保护的永久性城市绿带。 同时在绿带划定基础上进行分类管控。其中核心绿带区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规章、技术规范等要求,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原则,力求推进生态网络核心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效遏制人工干预。外围缓冲区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并适当开发符合景观要求的项目。并且依托近郊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鼓励市近郊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造多种游憩空间。 3.2规划成效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能有效优化城市形态及城市格局,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张。通过永久性城市绿带的划定,建立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及绿色屏障,明确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有效管理,保障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合理过渡,防止城市无序蔓延,通过鼓励城市土地资源集聚,促进城市集约节约化发展。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能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自然生态保育,增强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 2030年-2019年文档

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9 2030年 本资料由豆丁若莲文档搜集 更多文档请点击docin/ljk99 《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 一、规划指导思想 (一)实事求是总结上版规划实施以来亳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根据国家政策,在深入调查分析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和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对策。 (二)发挥亳州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依托交通、资源优势和已有的设施优势,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三)将现实条件与长远发展的需求与可能性相结合,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规划更适应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强规划的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规划修编重点 1、明确城市定位,强化中心城市的职能,制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把握亳州市的特点,合理确定亳州市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研究城市合理的发展规模,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确定今后一段时间的城市发展目标。 2、从资源、生态环境和城市特色保护出发,对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自然、人文资源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划定禁建、适建、限建区,确定城市生态网络和合理的土地开发规模、开发策略。 3、强化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研究,预测城市形态未来演变的趋势。 4、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各功能分区的功能定位,合理进行城市用地布局。 结合城市特点,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趋势判断、资源环境承载力、远景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空间拓展模式、用地空间拓展的引导性和控制性因素以及行政区划等,合理确定规划区范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5、处理好城市内外交通,构架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亳州的民俗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 摘要亳州地处华北平原,历史悠久,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其风俗习惯的传承变迁基本上与我国汉民族的风俗演变相一致。下面就从饮食、传统节日、民俗娱乐方式、婚丧嫁娶等方面来简单的介绍下我们亳州的文化。 关键词亳州民俗发展民俗文化饮食传统节日等 一、亳州的民俗文化 1、饮食文化 先从我们的饮食文化上来讲起来吧。饮食上,它与华北平原的其它地区无太大差异,主要以粮食(小麦、稻谷)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值得一提的是亳州的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亳州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的产地。得天独厚的井水资源,悠久的酿酒历史,深厚的酒文化,使古井贡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亳州又是药都,每年春夏,芍药花开,片片芬芳带来美景春色的同时,亦是入药的好材料。 2、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方式 在传统节日方面,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千百年来传承不衰。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此外,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节日,如饮食业要祭拜灶神等等,这些几乎都是汉民族的通例。 在民俗传统娱乐方式上,我们有佗五禽戏,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在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长盛不衰,经历朝历代的变迁,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二十多种不同版本。也有传统戏剧二夹弦,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今亳州)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节奏轻柔明快,表演贴近生活,和梆剧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梆剧(又称豫剧)是亳州特色剧种,传统剧目多达四

亳州市场概况

亳州谯城区概况 一、谯城区概况 地理区位:谯城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是亳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交通状况:谯城区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涡河水运直抵苏杭,311、105国道交叉穿越,商丘、阜阳民用机场据谯城区仅百里之遥。

●地域概况:全区辖22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 公顷,人口158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47万。 ●经济概况:全区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比优化为25.3:42.2:32.5。 规模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18.5%;财政收入16.05亿元,增长33%;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95.3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32%;外贸进出 口总额8000万美元,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0元,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增长19%。 指标2010 2011 2012 数量/亿元增长数量/亿元增长数量/亿元增长GDP 140 13% 181 14% 202 12% 社消总额70 18.7% 83 17.8% 95.3 16% ●产业概况:谯城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烟、酒、药、桐是谯城区的四大经济支 柱。饮誉国内外的古井贡酒出于谯城区古井镇;谯城区盛产中药材,全国最大的中药 材交易中心坐落在谯城区。(配图) 二、城市名片 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配图) 三、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南,适当向西、向北发展,控制向东跨铁路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一条涡河城市景观带,一条(魏武大道)历史文化及现代环境 艺术大道,数条滨河绿化带。 ●城市发展规模: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为58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62.8平方公 里;中期2020年城市人口为7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远期2030 年城市人口为1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章总则 第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于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条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个地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选择探究

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选择探究 * 刘 珍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摘 要:旅游业是亳州比较重要的经济产业。虽然亳州市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其旅游业的发展却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而不断进步。归根结底,是因为亳州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有效的突破口,而这也是文章着重探讨的内容。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为亳州市选择一个真正有效的突破口,让亳州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关键词:亳州;旅游业;旅游资源;突破口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0-0026-01 ——————————————基金项目: 2017年院级科研课题:基于“故宫模式”引发的对亳州旅 游产品开发的思考(BYK1727) 作者简介: 刘珍(1985—),女,安徽亳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 室内装饰设计。 国内的旅游业市场竞争很激烈,各地区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业竞争力,打响本地旅游业的知名度,只有对自身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利用,丰富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内涵,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促进自身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亳州市的旅游业而言,其要突破眼前的发展困境,就要注重寻找旅游资源的突破口,让自身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亳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亳州市是皖北旅游中心城市,也是京九铁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还有不少国道和省道从其市内经过。尤其是在高速交通快速发展的当下,亳州市的区位与交通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为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当前亳州市的旅游业发展依旧比较滞后,归根结底是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到位或者不合理。1)文物保护意识薄弱,让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的受损会影响游客的旅游满意度。2)亳州市的旅游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人才的支撑。任何一个旅游业都要注重做好旅游管理,同时也要注重引进旅游管理科学技术,并且留住优秀的管理人才。3)亳州市旅游单位对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力度不够,使其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1]。 亳州市要注重更新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观念,寻找有效的突破口,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 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合理选择 2.1 从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资源入手 亳州市是皖北平原的一座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不少的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比如“曹操运兵道”“铁营遗址”“南京寺钱庄”“白衣律院”“花戏楼”等。这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因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对人们的吸引力比较大,这也是亳州市不可逆转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所在。因此,亳州市旅游单位应该做好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的养护工作,同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做好旅游资源的管理工作。比如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可以划分为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遗址遗迹、综合自然旅游地、综合人文旅游地等,有利于优化当前亳州市的旅游资源管理,这也是亳州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且为了提高这一旅游资源管理质量,旅游单位还需注重引进人才,让管理人才辅助旅游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亳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服务等多个方面的质量[2]。 2.2 加强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亳州市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或比拟的优势。比如亳州市的“五禽戏”“二夹弦”等优秀的民俗文化会吸引一些喜爱民俗文化艺术的游客前来。这样的旅游资源是亳州市旅游企业应该重视的资源,尤其是在倡导弘扬和继承民俗文化的今天,亳州市拥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会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优势。因此,亳州市的旅游单位可组织游客参加当地民俗文化的活动,将其纳入旅游名目之中,让游客可以在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下,接受其良好的熏陶,并感受亳州市民俗文化的魅力,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2.3 充分开发地方特产的旅游产品资源 亳州市地方特产比较多,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游发出新的活力[3]。在“旅游以与文化产业、科技产业、医药产业、工业等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共同打造新型的旅游业。比如亳州市旅游单位可以与医药产业合作,充分利用亳州市的中药材资源,打造出各种各样的新型旅游项目,比如中药种植体验旅游项目、药膳旅游项目、养生保健旅游项目等。通过这样的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增加旅游区的游客数量,同时也提高旅游区项目的体验质量,最终促进亳州市旅游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为亳州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4]。 3 结束语 亳州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呈现比较缓慢的状态,但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旅游单位应该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寻找促进亳州市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切实提高亳州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提高其旅游服务满意度。参考文献: [1]王欢.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选择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 2016(5):98-99.[2]陈晓璐.亳州市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62-65.[3]王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城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安徽亳 州市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9(2):66-72.[4]王奎元.以旅游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强化对外宣[J].对外大传播, 1998(4):32-34. (收稿日期:2019-5-14)

亳州调研报告

亳州天然气市场调研报告 一市场调研 1.城市概况 1986年亳州撤县改市,1999年为省直管市,2000年5月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地级市,同年9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亳州市。辖谯城区和涡阳、蒙城、利辛三县,一路挽商丘、阜阳左右。 截止2001年底,全市总面积8374平方公里,总人口530.02万人。其中中心区(谯城区)138.07万人,非农业人户口28.5万人,单位从业人数5.96万人。 亳州市经济颇具特色,是国内著名的药都、酒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明清时期,亳州城就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辉州、禹城、祁州、亳州)之一,当时亳州城从事药材生意的各类商行、商店、作坊等多达1000余家。津、沪、穗、晋、陕、鄂、赣、苏等省市的药商云集于此,兴建会馆达30余处。 亳州市域药材播种面积长期稳定在百万亩之多,从事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员过百万,年交易额逾百亿元。2000年仅亳州市中心城区药材种植面积就达220.73平方公里,中药材交易中心每天上市量就有5000吨,日人流量5-6万人,日成交额860万元,年成交额约50亿元。 亳州市酿酒已有1700余年历史,有着完整的工艺和丰富的原料,“古井贡酒”以其浓香型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酒品牌。2001年古井集团公司完成现价总产出13.87亿元,完成增加值7.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8.30亿元,其中完成利润4.74亿元。

2001年亳州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4亿元,财政收入10.4亿元,市辖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7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50元。 至2001年底,市辖区有国有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44个,其中内资企业41个,外商投资企业3个,工业总产值16.38亿元。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4051个,工业总产值17.10亿元。 亳州市辖区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59所,小学500所。有公共汽车93辆,出租车1124辆,公务车1800辆。 2.城市燃料现状 亳州市由于工业经济基础较差,当地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约占能源总量的80%以上,2001年全市能源消费73万吨,其中市辖区为23万吨,大量使用煤炭做燃料,造成亳州市污染严重。中心区(谯城区)以液化气为气源,近几年有一定发展,1998年液化气销售量为800吨,到2001年达到2480吨左右,使用液化气人口2万人,煤气(人工、天然气)使用量为零。 亳州市经营瓶装液化气的单位主要有亳州国祯燃气公司、亳州液化气总公司、亳州市石油公司液化气公司三家,液化气储存量不足300立方米,主要靠汽车槽车运输。现供气价格3.8元 /公斤。液化气工业用户尚未开发,商业用户主要为饮食业,仅占市场份额的10%。 管道液化气仅在近两年新建住宅小区有所发展,如光明小区(师庄)、古井丰水源以及个别住宅楼栋,除丰水源小区采用强制气化方式供应外其余均为自然气化方式。 3.房地产开发 亳州市今后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为南北两片。一是新市委、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出让土地容积率设定与调整暂行办法的通知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出让土地容积率设定与调整暂行办法的通知 亳政办〔2010〕56号 谯城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亳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出让土地容积率设定与调整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亳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出让土地 容积率设定与调整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出让土地容积率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规划管理,维护建筑市场良好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建设部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建规〔2002〕27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容积率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以房地产部门实际测绘的面积为准。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出让土地。 第二章容积率设定 第四条国有土地出让前,市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批准的城市规划、有关规范要求和地块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容积率等开发强度指标。国有土地出让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严格按规划设计条件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使用土地,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容积率等规划设计条件的,规划、国土、建设、房产等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不得对擅自变更容积率等规划设计条件的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验收备案。 第五条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工业用地,在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但应报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和市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第六条鼓励开发建设高层建筑,在新城区以及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无冲突区域,建设高度超过60米以上的单体建筑,超出部分不再补缴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规费。 第三章容积率调整 第七条在满足周边区域公共配套设施所承担能力的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调整容积率: (一)依法调整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致使地块使用条件发生变化的; (二)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致使已出让地块范围及相关建设条

亳州简介

第一章亳州市简介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辖涡阳、蒙城、利辛县和谯城区。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药都之首,物产丰盛,人才辈出,古迹遍地,素有“皖北明珠”之美誉。 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这里已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3700多年前,商汤在此建都;西周时,称“焦”,为神农后裔的封地;战国时称“谯邑”,其后改属陈国和楚国;秦代属砀郡、泗水郡,汉代属沛郡、沛国;建安(196——220)后置谯郡,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把谯定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地位极其显赫;东晋时改谯县为小黄县,南北朝时于谯县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隋代改小黄县为谯县,隶属亳州;唐代为“十望”州府之一,五代时亳州先后置宣武军、防御州、团练州;宋代升为集庆军,置节度使;元以后至明洪武六年(1373),亳州一直是州建制,1373年朱元璋为提高其原籍凤阳的地位,降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管辖。明弘治九年(1496)升亳县为亳州,1724年(雍正二年)后亳州升为直隶州,1735年后降为散州,隶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1948年设立亳州市,1949年亳州解放后市县合并,设立亳县,隶阜阳专员公署,1986年撤县设县级亳州市,1998年亳州升为副地级市、由省直管,2000年设地级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

和谯城区。由于历史上商汤曾在此建都、曹魏时在此设陪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在此建立大“宋”政权。因此,亳州被称为“三朝古都”。 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来,泱泱涡河水哺育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仅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100多位。其中有老子、庄子、张良、花木兰、曹操、华佗、曹丕、曹植、曹洪、夏侯渊、许褚、李绅、曹霸、陈抟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亳州地处中国中东部和南北方的交汇处。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为亳州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名胜古迹,也使亳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架构。亳州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古迹200多处。其中较著名的有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道德中宫、商成汤王衣冠冢、江宁会馆、薛阁塔、魏代和宋代古井、白衣律院、明清老街;涡阳县有太清宫、张乐行故居、新四军四师旧址、袁大化故居;蒙城县有万佛塔、黉学文庙、庄子祠、尉迟寺遗址、双公庙、双锁山和马玉昆故居等;利辛县有纪家塔、伍奢冢等。亳州文化主要有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曹魏文化、宗教文化、古商贸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 涡阳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面积210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人,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涡阳县建于1864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以雉河集为中心,起事于蒙、亳之间,民众纷起,声势浩大,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省。雉河集界于皖豫之间,距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 态势分析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谯城区简介: 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口158万,全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 谯城区经济概况: 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81亿元,是2006年的倍,人均GDP实现了翻一番;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是2006年的5倍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是2006年的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实现了翻一番;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是2006年的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优化调整为:39:,二产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实施工业项目176个,完成投资42亿元;财政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0%、%、20%。 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32家, 2011年完成增加值亿元,是2006年的倍。目前,全区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1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亿元,4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 2011年谯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0元,是2006年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095元,是2006年的倍。 谯城区2012年发展目标: 谯城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力争达到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力争全年引进项目22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引进区

亳州民间剪纸

浅谈亳州剪纸艺术 摘要:剪纸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造型、题材、表现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和文化影子。由于长期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剪纸融入广大普通民众对真、善、美观念的追求,反映出独特的观物取象的方式,体现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造物思想和图形意味。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 审美; 意境美剪纸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对现实生活情感加以提炼、升华并最终通过图形的方式呈现他们的观念愿望的民间艺术形式。艺术家把生活真实的自然情感进行回忆与沉思进而得到艺术升华,并使艺术家与读者心灵都处于享受状态中。有了这种情感就有了人们对艺术作品深层内涵的共鸣,使艺术作品有了大众化的语言并得以生存进而广泛流传。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某种艺术行为。中国民间剪纸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造型规律、审美情趣,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间剪纸艺术。在历史的画卷中,民间剪纸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长期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剪纸融入广大普通民众对真、善、美观念的追求,反映出独特的观物取象的方式,体现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造物思想和图形意味。笔者从事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应用研究,研究过程涉及专门的剪纸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受益颇多,并有如下感悟: 一、剪纸图形中的审美情感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从传统习俗中提炼的大量文化符号样式被广泛运用于剪纸艺术。如“鱼”的形象就是寓意丰富而且运用十分广泛的个例子。自然界中鱼多子。是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因此就出现 在剪纸图形中,用它来寓意多子多福。而在婚俗中出 现的“鱼戏莲”“鱼咬莲”一类组合,则另有寓意。是通 过对自然界鱼莲形象的借用。是人类生命繁衍的艺术 化和审美化的升华。在这种艺术反映中,鱼和莲分别 象征了人类的两性。最早以瓜果来表现多子、象征人 类繁衍的是葫芦。中华民族葫芦文化渊源久远.据闻 一多考证,伏羲,女娲就是葫芦的化生。民间剪纸中葫 芦代表多子,人从瓜出的创世观。又使该图形代表着 母体崇拜和祖先崇拜,表达了人们对母亲的敬仰以及 对生命繁衍的向往。在剪纸图形中“鸡”的图形也是得 到广泛运用的。在古代中国民俗中,一直都有驱邪的 传统习俗。“鸡”与作为太阳象征的金鸟一样,都是作 为阳性的象征、生命的代表。金鸡报晓,光明来临,万 物复苏。鬼怪横行的长夜过去,生命重新开始了。除此 之外还有体现长生不老和灵魂不死,生命永生意识的 万字太阳、月中玉兔等民间剪纸图形。剪纸图形种类 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 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 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 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 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 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

相关文档